古人怎么取名

古代的人是怎么取名字的

古代的人是怎么起“名字”和“号”的?现在的人大多数只有名而无字,所以我们通常讲到的名字仅仅指的'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大多数人,尤其是高官贵族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除了名字之外还有“号”。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

古代取名方法最早是出现在先秦时期,著名的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作为选取名字的“五原则”。到了汉代取名的风尚又与先秦大有不同,尊老、德性、身份、称谓一类敬谦美辞,是给孩子取名时的首选。汉代最鲜明的取名特征是是采用单字命名。从皇室到老百姓都以单字为好,如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惠帝刘盈。为何钟爱单字命名?原来早在先秦时就有种观点认为二字名低贱、不懂礼数。这一单字取名的风尚一直影响着后世。如唐代21位帝王中,仅有太宗、玄宗两位皇帝为双字名。南宋及以前的大多数皇帝都是单字名,一直到明清两代单字名才逐渐冷落,在明清两朝的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才使用单字名。

到了宋代又开始以“字辈取名制”开始命名。从北宋元开始编修的孔氏族谱字辈取名也叫“世代排名”。宋代之前虽然也有以字辈取名的,但现象并不普遍。宋代以后这种取名方法便成为古人取名的主要手段,凡同宗同辈者,皆用一个固定的字入名。 古代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对于所生子女,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别。男的则多取名用威武勇智、刚强猛毅之字,对女的多选贤淑、艳丽优美动听之词。

古代取名方法

古人姓名字号
一、古人姓与氏
1,古姓的产生与居住地有关
舜姓姚,据说其居住地为姚墟。
姜,住在叫姜的水边。
2,与传说有关
禹的族号为姒,据说他们以薏苡为食。
姬(迹),传说是踩大脚印有孕
3,后来以职业为氏
如:史氏、巫氏、师氏等
4,以官职为氏
如司马氏、司空氏等
上古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无姓也无氏。
周朝以后,规定“同姓不婚”,“同姓为婚,其后不蕃”,要“合二姓之好”。
“姓别婚姻,氏别贵贱。”
贵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贵族女子出嫁前,称,排行+姓,如孟姜、伯姬、仲子、季芈等。
出嫁给国君,则称,配偶的国名+自己的姓,如秦姬、芮姜、息妫等。
出嫁给大夫,则称,大夫的封邑+自己的姓,如赵姬、棠姜等。
史书追述时常用:配偶的谥号+姓,如武姜(郑庄公母)、文嬴(晋襄公母)
二、古人名与字
1,命名之礼
古人生三月,剃发取名,男子总角,女子树丫形。
2,命名之道
苏洵《名二子说》:
取名“轼”,想让儿子不要虚有其表,而要做实实在在有用的人。
取名“辙”,希望儿子免祸。
取名因时代与社会风尚不同而有不同的习惯。
商朝常用天干地支取名。天子常用天干(如盘庚),贵族常用地支。
周朝时,根据将出生时的情况加以神秘化取名。如周文王名姬昌(昌盛,当时天象不同)。
孔子,其父五女还想生子,就又娶妻,因年龄相差太大,不合古礼,而称野合。因拜泥鳅山而生,故取名为丘。孔子生子时,有人送他一只鲤鱼,因而取名孔鲤(又谐音礼)。
春秋战国时期,农耕生产尤其是畜牧业发展快,取名出现以下情况:
①以动物为名,如阳虎、触龙、项燕、西门豹等。
②以贱以丑为名。如晋惠公生子圉,妾(女儿)名“恶、乞、痤”
由于社会动乱,王位不稳,取名低贱,不引人注意,容易存活。
③职业+名:(出身低微而有一技之长者)
如庖丁、师况、轮扁、优孟等
魏晋之时,追求高雅生活和风趣风流,取名中常用“之”等,如王羲之、王献之、桢之、微之
族谱:唐宋开始,明清为盛。孔家族谱,1744年乾隆皇帝钦赐三十字:希、言、公彦、程、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少、绍、念、显、扬。
3,成年礼与加冠称字
⑴冠礼:
先占卜吉凶,然后请长辈、族长、师父保姆和有名望的人,一定要在宗庙里举行。女子较简单,只是把头发扎起来。男子较复杂,要三加冠(缁布冠——表示成年,武冠——表示有服兵役的义务,文冠——表示以后可以参加宗庙祭祀)。这个冠主要是束发用的。
⑵字的文化意义:
①敬名。除了父母师长外,一般不能直呼其名。
②享受成人的权利
③强调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⑶名和字的联系
①同义式,屈原名平字原,《尔雅》说“广平曰原”。曾巩,字子固。宰予,字子我。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
②近义式,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
③反义式,曾点字皙(点,小黑也)。朱熹,字元晦(元为排行)。赵孟頫,字子昂(頫,即俯)
④用典式。潘岳字安仁(仁者乐山,岳即山)
⑤嵌行式。曹操,字孟德(《劝学》“夫是谓之德操”)。班固,字孟坚。
伯(孟)仲叔季
元(长)次幼稚少
上古贵族男子的字全称用三个字,如孔子,字仲尼父(排行+字+美称)
秦汉以后,命字大体上承袭了先秦两汉,但又向尊老化(如多用公、卿、翁、君、侯、子等字)和美辞化(多用孔、大、美、景、巨、伟、贵、惠、文、逸、承、彦等字)发展。
如苏武,字子卿。王莽,字巨君。杜甫,字子美。司马相如,字长卿。王羲之,字逸少。
4,称名与字的习惯
书面写法上的讲究:
先秦,字在名前: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字+名)
汉以后,名在字前: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宣。也有少数例外,如刘梦得禹锡。
近代,1925年会员录:孙中山先生文、黎宋卿先生元洪、张雨亭先生作霖。
称法上的讲究
尊对卑称名,字称名。
称字表尊敬,后来演变为只有平辈同侪之间称字才表敬。卑对尊、下对上不能称字,尊对卑也不能称字。尊对卑称字,往往表示特别的尊宠,如刘邦称张良为子房,蒋介石称韩复渠为尚方兄。父称子不会称字。
文天祥,原号履善,皇帝说他是“天之祥,宋之瑞”,故又号宋瑞。因不满官场,又改号文山、野人,意在隐居。元人入侵后,爱国不降,又号浮休道人、三了道人,表示宁死不降。
三、古人的号
称别人的号以表示尊敬。
自己称号一般只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帝王谥号:
上古至隋,一般1~2个字,如刘邦谥号高,刘秀谥号光武,曹丕谥号文。
唐至清,唐弦宗定为7个字,赵匡胤10 个字,明太祖16个字,乾隆23个字。
大臣谥号多为1~2个字,如诸葛亮谥号忠武,欧阳修谥号文忠,岳飞谥号武穆。
文官中最好的谥号为文正,武官中最好的谥号是忠武。
私谥:因品节名望高而为友人所赠,如陶渊明谥号靖节先生,韩愈给孟郊谥号贞曜。
庙号:
祖——太祖——高祖
宗——太宗——高宗
清:努尔哈赤为太祖,顺治为世祖(入关),康熙为圣祖(名曰守成,实为开创)。
上古至隋,帝王代号用谥号代替。
唐至元,帝王代号用庙号代替。(因谥号太长,年号多变,习惯)
明清,帝王代号用年号代替。
庙号在前,谥号在后。

古代是如何取名字的

古代人取名字和现在一样有什么含意么?还有“之”这些字怎么可以用在名字里面的?那么你知道在古代是怎么取名的吗?下面我就来告诉你古代是如何取名字的,一起来看看古代取名的 方法 有哪些。
古代取名字的方法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

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有以号明志的,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溢”),如晋代陶潜的靖节等。

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清纪昀称纪文达等。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

如《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做法
⒈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等。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

⒉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如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投笔从戎的班超称班定远(曾封定远侯),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

⒊以室名、斋名、轩名、堂名为号的。如王夫之号姜斋取自他的室名;辛弃疾的号稼轩也是取自室名;北宋诗人苏舜钦,流寓苏州,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

⒋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南朝谢灵运和堂弟谢惠连都是诗人,被称为大、小谢。唐代诗人中老杜(亦作大杜)专指杜甫,小杜专指杜牧。老苏、大苏、小苏则指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⒌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如 “马班”(或“班马”)指司马迁(《史记》作者)、班固(《汉书》作者);唐诗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韩柳”是韩愈、柳宗元。还有前面提到的大谢小谢合称“二谢”,加上南朝另一诗人谢眺又合称“三谢”;“二程”专指宋代学者程颢、程颐兄弟;苏洵、苏轼、苏辙又合称“三苏”。

⒍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王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问刘十九》、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

以上所说的封建社会文人的姓名字号之类,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观念形态的组成部分。由于它们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并被广泛使用过,又是我们不能完全回避得了的。

如《正气歌》的作者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祥、善、瑞三字同义),历代还常称他“文文山”(自号)、“文丞相”(官职)、“文信国”(封号)等。如果我们对古人姓名字号的知识毫无所知,根本无从识别。所以,为了阅读古籍以及研究古人思想、风格,还是需要我们对它有所了解的。
好听的古代名字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 子衿 心悠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湘沫

“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 兰馥

“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 文章 。” 冰清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咏絮

"执 手相 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语凝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寒烟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兰泽

“冉冉狐生竹,结根泰山阿。”冉竹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香盈 盈袖

疏送影落空坛静 疏影

愿随春风寄燕然 燕然

平海夕漫漫 海夕

遥岑远目 遥岑

月在寒溪 寒溪

蓁蓁(音真)。《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茂盛貌。

燕飞。《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淑慎。《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淑慎,和善谨慎。如有艺人名萧淑慎。

惠然。《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惠然,顺从貌。

静姝。《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2010版三国里就加了个叫静姝的角色Orz。下文还有个“静娈”,都是娴静美丽的意思。

炜彤。《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红色。炜:光。

洵美。《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

燕婉。《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燕婉:安静和顺,也指如意郎君。字面漂亮,但这一篇《新台》主旨是讽刺卫宣公的乱伦,上下文的意思不是很好,慎用。

古代取名字的方法

现在的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重心是爸爸妈妈捧在手心的宝贝。对于鸡年宝宝如何起名也是很多家长们比较关心的话题,那么你知道古代宝宝都是怎么取名的吗?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古代取名字的方法,欢迎阅读。

古代取名字的方法

以出生地或家乡地名取名

这种方式曾经非常流行,以至于你我身边总能找到几位有这类名字的朋友。比如,比如沪生、杭生,他们的出生地八九不离十是在南方。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 需要动动脑筋,不然会容易取重名。你选择的地域名称越小,越不容易撞车,你可以运用小的地名,比如关牧村、郑板桥的名字就是运用了这一方法;你也不妨试试 在宝宝名字里,只加地名中的一个字,再搭配一个别的字。比如有的宝宝,取名“严思齐”,因为宝宝爸爸是山东人,故取“齐鲁大地”之意。

以父母姓氏叠加取名

这个思路大致有三种操作方法:一是直接叠加;二是谐音叠加;三是取爸爸、妈妈两人的姓,中间或后面再加一字。比如施扬,即爸爸姓施,妈妈姓杨,扬杨谐 音,且少了一点,隐喻爸爸的些许遗憾。又比如,姓王的爸爸加姓陈的妈妈,得出王嘉成的名字;周牧禾,寓指周爸爸、穆妈妈天作之合的爱情结晶。这种取名方 法,因为加入了母亲的姓,表示对妈妈付出的肯定,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所以,这种取名方法颇受欢迎,同时,因其省时 省力,当下比较流行。

根据出生当天的特征取名

根据宝宝出生时的日期、时辰、季节、天气、事件等因素来取名,即围绕着孩子的出生做文章。这也属于比较简单省力的做法。

曾子叶,因为宝宝出生在子夜,故取“子夜”的谐音“子叶”。

柳雨庭,妈妈进产房时还下着瓢泼大雨,宝宝生下之后,雨就停了,于是,当爸的灵机一动,便有了“雨庭”这个名字。

杨楠楠,妈妈生宝宝时特别不容易——难产,故取名“楠楠”,用来纪念这段难忘的难产经历。

以谐音取名

如果你的姓,可以找到好的谐音字,也不妨按谐音来取名,比如少年作家韩寒,就是利用谐音取名的典型例子。还有姓姚的女宝宝,取名“姚曳”,寓意“摇曳 多姿”的美女。姓“梁”通“粮”,取名“梁实”。姓石,取名“石在”,谐音“实在”。谐音取得好,往往让人过目不忘,好记好念,又有好兆头。当然,也要避 免有歧义的谐音,不然就适得其反了哦。

以数字虚词取名

数字有很强的表现力,在名字里加入数字,往往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李谷一、李双江、张大千、马三立等。

数词往往具有传统寓意,比如“一”和“十”,常常表示完全或圆满;“九”和“十”可以表示多;“一”既可以表示少,又可以表示多。“二”与“四”往往 用来表示成双成对,或相互对称;“五”与“八”、“七”往往表示各种各样。名字中的数词,有很多学问,只要巧妙运用,就能取出新意。

虚词:之,以,亦,然,与实词搭配,文化气息比较浓厚,比如吴让之、丁亦棋、钱之江、吴悠然等。这种用法有渐成大热门的趋势。

以成语取名

此法是谐音取名的升级版,既要配合姓的谐音,又要是个褒义的成语,才能被选中作为宝宝的名字。比如周而复、吴与伦、叶知秋、钟志诚等等。

当然也可以简化些,不需要配合姓的谐音,只是将成语的关键字,提纲挈领地表现出来。比如程思源,饮水思源;袁致用,学以致用;唐立异,标新立异,都是成语取名的典型例子。

引经据典取名

典故是指我国典籍中出现的有意义的故事和有出处的词话,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乃至康熙词典等等,都可以借鉴参考运用到名字中来。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字出自《孟子·公孙丑》中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朱自清之名出自《楚辞·卜剧》中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胡乔木,“乔木”出自《诗经·伐木》:“出自幽谷,迂于乔木。”这种方法可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你可不要挑花了眼才是。

古代女孩名字推荐

(碧凡)、(如萱)、(雪如)、(紫蓝)、(添香)、(吹花)

(尘霜)、(茹雪)、(雪怡)、(紫山)、(绿簪)、(芜染)

(灵槐)、(芮涵)、(寻真)、(花碎)、(落菡)、(未熄)

(花赋)、(寄莲)、(雅芙)、(绯樱)、(雨纤)、(疏影)

(灵芸)、(清墨)、(袖扬)、(紫苏)、(雪落)、(舞墨)

(凌薇)、(若梅)、(翠风)、(紫烟)、(秀妆)、(听琴)

(柳馨)、(若南)、(戏)、(残蕊)、(清丽)、(海云)

(柳逸)、(若烟)、(雅静)、(醉蓝)、(月西)、(浣花)

(绿真)、(蔡翎)、(雅佩)、(醉易)、(烟萝)、(傲芙)

(曼婷)、(若依)、(雅茹)、(冰月)、(冷骨)、(傲蕾)

(曼香)、(若紫)、(清依)、(潘婧)、(舞柳)、(傲晴)

(一顾)、(桑桑)、(雅筑)、(洛凝)、(七弦)、(白易)

(冰蓝)、(山柏)、(娅楠)、(雪瑶)、(水凝)、(墨染)

(帘茶)、(诗苹)、(颜淡)、(蒂凝)、(流素)、(扫眉)

(曼易)、(时颜)、(彦歆)、(流烟)、(尽落)、(夕染)

(漫妮)、(书翠)、(雁玉)、(青韵)、(水息)、(含筿)

(美珩)、(纤云)、(翠薇)、(染云)、(月杳)、(含雪)

(葬秋)、(思阙)、(姚若)、(洛溪)、(染离)、(碧荷)

(美嘉)、(书晴)、(瑶姬)、(沫楹)、(花休)、(涵柏)

(美莲)、(嫦曦)、(扇错)、(幕秋)、(灯染)、(涵菡)

古代男孩名字推荐

1.彬蔚 富有文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2.彬彬 文质兼备。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博裕 广阔富饶。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敬慎》:“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

4.博闻 见闻广博。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书•东方朔传》:“自以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5.博容 度量大。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桥玄传》:“懿德高轨,泛爱博容。”

6.博文 通晓古代文献。适用于男孩取名字。这个名字取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7.博艺 博通艺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8.博雅 学识渊博,品行端正。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杜林传》:“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

C

9.承德 蒙受德泽。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书•礼乐志》“诏抚成师,武臣承德”。

10.朝宗 百川归海。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诗经•小雅•沔水》“沔波流水,朝宗于海”。

11.澄泓 水清而深。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刘禹锡 《历阳书事七十韵》:“茧纶牵拨剌,犀焰照澄泓。”

古人起名字有哪些讲究吗?你听过最好听的古人名字是哪个?

古人起名字有哪些讲究

1.古人的字和字有关。《白虎通·姓名》云:“名之时,知其言,闻之时,知其名。”古人一般是用词义相近、互补、反义词等方法,根据名字来选词。以《三国演义》中涉及的人物为例,如诸葛亮,字,义与明同义;魏延,字长,引申接近长的意思;鲁肃,字,苏与关系密切;黄盖,字公夫等。互补,如:孙权,字钟谋,权与谋相辅相成;周瑜,字,玉、金皆美玉;盘张、文爵、张爵、张爵都是玉器和礼品。

2.乳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婴儿名。看完之后,我取一个官名作为我的学名。有些人的学名和真名一样。“管子”二字,指的是行管子礼时的“管子”二字。中国古代有20行管子礼。事实上,大多数人加冕时年龄都大于20岁。女人15岁时给“礼物”,也叫“丧年”。有了簪子,又有了簪子,是时候插入簪子了。也就是说你成年了,可以结婚了。

3.古人的“绰号”。古代文人除了名字和人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头衔——号,所谓的绰号,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绰号,大多是文人给的雅号。本质上和今天叫你朋友“二狗”“铁蛋”没什么区别,文化情绪差多了。比如“东坡居士”是苏轼的名字,所以世人也称之为苏东坡。“叫东坡肘子”登场了。有时,人们习惯了它,人们忘记了它原来的名字,比如郑板桥。板桥为号,谢为名。如今,人们只知道郑板桥,却不知道郑燮。

4.出生状态。春秋时期,姬姓出生时,因为胎位不正,脚朝下,头朝上,所以取名“姬生”。晋成公出生时,屁股上有一块胎记,故名“黑臀”;孔子出生时,因头正中凹陷,取名丘。天干地支被命名为。夏国君尹嘉、孔嘉和,商国君,都属于天干地支。《庄子》中提到的厨子,并不是一个叫“丁”的人,而是一个叫“丁”的厨子。

听过最好听的古人名字是哪个?

王羲之、顾恺之、王维、陆九渊、荆轲、伍子胥、谢道韫、司马相如、西施、蔡文姬等

古代人起名字有什么学问?

你可以找《古代汉语》来看,我手头上是郭锡良编著的版本,听说最权威的是王力主编的版本教材,我没看过。
就我这个版本上,有选文,有古代汉语常识;其中上册的古代汉语常识的(十三)就是古代的姓氏和名号,有比较系统的讲解,篇幅也不太长,当然要在这里打出来就不少了。
如果你想详细了解一下,不妨找来看看吧。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