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名字的来历

彗星一名的来源是什么?

1951年,美国科学家柯伊伯为解释彗星来源,设想在海王星与冥王星以外距太阳30~100天文单位之间,有许多围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大小的尘埃冰冻体,这些物体的轨道面与太阳系行星轨道面相似,形成一个宽度约70天文单位的带状区域,即所谓“柯伊伯带”。

柯伊伯认为,冥王星并不是一颗独立的行星,而是在同一区域内运行的大量天体中的一颗。这些天体是太阳系形成时留下的残余物质,由于外层区域物质密度很低,无法聚集形成大的行星。另外,由于这些分散的原始物质的残留物离太阳很远,因而它们能够保持很低的温度,成为水冰与各种冻结的气体和岩石尘土的混合物。偶尔有些物体受到外行星或者恒星的引力扰动,便会脱离原来的轨道而飞向太阳,在越过海王星轨道时,进一步受海王星引力的影响,成为进入到内太阳系的彗星。

此后数十年,柯伊伯的假说一直不被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研究巨大的气态行星如何俘获彗星时,发现只有假设存在“柯伊伯带”,才能解释许多彗星的轨道与行星轨道平面十分接近的现象。这些疑问促使科学家关注冥王星之外的太阳系空间究竟有什么。

彗星的来历是什么?

不久之前,天文学家还认为太阳系中的彗星来源于恒星之间的广袤空间。现在,天文学家已经完全抛弃了这种观点,因为大家还没有发现有哪个彗星的速度能够超越太阳系的引力限制。根据它们的速度推测,它们可能来自于行星的轨道之外,但绝对不是起源于恒星之间。后来,天文学家发现,太阳在宇宙中也在运动(围绕银河核心公转),而不是静止不动。所以,即使有彗星的确来自太阳系之外,那也是因为它们在太阳系外面时就随着太阳系一起运动。
根据对彗星的研究,现在已经有了独特的见解,天文学家认为它们的运行轨道很有规律,和行星相似但明显有着不同——彗星轨道的偏心率非常大,它们的公转周期常常是几千年或者几万年,甚至是几十万年。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在行星之外很远的地方运行着。
如果彗星恰好在运行到太阳附近时经过附近的一颗行星,这时可能会发生两件事情:第一,这颗彗星被行星的引力推离原来的轨道,加速朝着更远的地方飞去,甚至可能一去不返;第二,这颗彗星被行星的引力吸引,它的速度降低,而缩小了自己的运行轨道,甚至最后被捕获。所以,太阳系内才出现了周期彗星,而且各自有着不同的运行轨道。于是,天文学家得出结论:目前所能见到的彗星都是太阳系中的成员。有些人认为,这些彗星是很久之前的古代太阳从宇宙尘云(暗星云)中经过时捕捉到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1950年,荷兰著名的天文学家奥特发表了一个假说:太阳周围是一个巨大的星云团,这里是彗星库,里面存在着好几亿个彗星核,它们都以固态的形式存在。由于受到周围恒星的引力作用,星云团中的彗星被推到了太阳系中去。但根据对彗星轨道的研究显示,现在所发现的任何彗星都不来自于太阳系之外。这个事实表明,彗星来自于星际空间的说法是错误的。尽管许多天文学家赞同奥特的假说,但至今谁也不知道这个假说究竟是否正确的。

几十年才回归一次的哈雷彗星,名字有什么故事吗?

我觉得这个名字都非常好玩,而且很是有意义的。

哈雷彗星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埃德蒙·哈雷曾担任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1682年,他通过分析观测记录,发现1531年、1607年和1682年的3颗彗星在出现方法、运行轨道和时间间隔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于是他在1705年断定这几颗彗星是同一颗彗星的反复出现,并预言这一彗星将在1758年再度出现在空中,并且每隔76年将出现一次。

后来,哈雷的预言得以证实,该彗星在1758年的圣诞之夜果然再次回归,遗憾的是当时哈雷已经与世长辞,无缘与该彗星会面了。

为纪念哈雷的功绩,从此,这颗彗星就被正式命名为“哈雷彗星”,这也是人类第一次预报归期的彗星。

20世纪,哈雷彗星有两次回归,第一次是1910年5月,地球在哈雷彗星庞大的尾巴中逗留了好几个小时,亮度如同火星,让人大饱眼福;第二次,1985年至1986年,就远不如上次壮观;直至1986年3月和4月,人们才在南半球的上空目睹了它的尊容。

哈雷彗星每76年回归一次,绝大部分时间深居在太阳系的边陲地区,即使用现代最大的望远镜也难以搜寻到它的身影。地球上的人们只有在它回归时才能够见到它。

1986年,天文学家已经认识到,彗星实际上是一个由石块、尘埃、甲烷和氨所组成的冰块。

彗核外表酷似一个深黑色的长马铃薯,就像一个脏雪球。这样的小个子,远离太阳时在地球上是无法辨认的,当这个脏雪球飞向太阳时,太阳的加热作用,使其表面冰蒸发升华成气体,与尘埃粒子一起围绕彗核成为云雾状的彗发和核,合称彗头。

彗发又使阳光散射,便形成星云般淡光的长长彗尾。这时,彗头直径可达几十万千米,彗尾长达好几千万千米,变得好似庞然大物,但其质量却小得出奇,绝大部分集中于彗核,只是地球质量的10亿分之一。

彗星分别代表什么名字

太阳系里来来往往那么多彗星,如果不给它们都取个名字就无法知道它们谁是谁,研究起来是很不方便的。那么,天文学家是怎样给它们取名,登上户籍册的呢?
当一个观测者发现一颗新彗星,要首先向天文台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有关机构报告,在得到确认后,就获得一个临时名称。一般情况下,临时名称由发现者的名字加上发现时的公历年份,以及代表这一年发现彗星的先后次序的拉丁字母a,b,c,……组成,例如,1965年9月18日,日本有两位观测者——池谷和关同时发现了一颗彗星,这颗彗星是当年发现的第六颗,所以这颗彗星临时命名为池谷-关1965f。如果彗星发现者超过3人,那么只取最早发现的三个人的名字。临时名称也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命名,譬如,1965年我国紫金山天文台有人发现了两颗彗星就分别命名为紫金山1965b和紫金山1965c。临时命名就像小时候爸爸妈妈给我们取的乳名一样,在登记户口时是用不得的。所以当天文学家算出彗星的轨道,给出它过近日点的时刻后,要给彗星取一个正式名称,把临时名称最后面的拉丁字母去掉,加上罗马数字Ⅰ、Ⅱ、Ⅲ……这些罗马数字代表彗星过近日点的顺序。譬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紫金山1965b和紫金山1965c分别于1965年1月28日和2月9日过近日点,是这一年最早过近日点的冠、亚军,所以,它们的永久名字是紫金山1965Ⅰ和紫金山1965Ⅱ。一些彗星表和天文书为了简便,往往把前面的名称去掉,只留下发现的年份和后面的罗马数字,如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这两颗彗星通常只写1965Ⅰ和1965Ⅱ。
天文学家为什么要给彗星先取一个临时名称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有许多彗星是过去曾经观测过的,可以说是“老朋友”了,只是一见面时没有马上认出来;二是防止“假冒”,处于太阳系边远地方的彗星,在照相底片上有的和恒星差不多,有时即使用光力很大的望远镜也难以分辨清楚。一些粗心的观测者还会把照相底片上的疵斑当成彗星。
一些赫赫有名的彗星有专门的名称,通常是发现者或者对它的研究有特大贡献的天文学家的姓或名,如哈雷彗星、恩克彗星、比拉彗星、池谷-关彗星等。1988年11月4日,紫金山天文台的葛永良和汪琦在北京天文台观测发现了一颗彗星,11月9日得到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彗星中心的承认,被命名为葛-汪彗星,从而结束了彗星没有中国人姓名的历史。
天文学家发现周期彗星每次回归近日点都编一个新号没有什么必要,老早发现的彗星补编新号也不太好办,有些新发现的天体一时还难以确认是彗星还是小行星。为此,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自1995年1月1日起,采用新的彗星命名法,用发现时的公元年号加上这一年的那半个月的大写拉丁字母(A=1月1~15日, B=1月16~31日, C=2月1~15日,D=16~31日,C=2月1~15日,……Y=12月16~31日,Ⅰ除外),再加上在这半个月中代表发现先后次序的阿拉伯数字。如1965的新名字为1965B1。此外,决议还用加前缀的方法使人们对每颗彗星的性质一目了然。如P/表示短周期彗星;D/表示不再回归的彗星;A/表示可能是一颗小行星;X/表示还没有算出轨道根数的彗星。
短周期彗星在其轨道周期确认后,按其过近日点或其发现后在远日点附近被观测到的先后次序依次排列,在彗星名字前面加上编号,编为第1号的是哈雷彗星,2号是恩克彗星……如果一颗彗星已经分裂,还要在名字后面加上-A,-B……以区分每个碎核。

与地球擦肩而过的彗星,为何被称之为“扫把星”?

,我们将迎来今年第一颗适合观测的彗星,C/2020 F3 NEOWISE彗星,而且它的亮度很快就能达到0等。届时,北半球的观测者可以在7月的夜空里轻松地看到它(日出前约半小时从东北方向升起,日落后则出现在西方低空)。

但是,对于不少非天文爱好者来说,一点都不期待彗星的到来,毕竟它还有个“扫把星”的外号。那么,彗星为何会有“扫把星”这样一个意味着不祥的称号呢?

这还要从古人对彗星的发现与记录说起。

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于星空都有一套独自的解读方法。但他们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将彗星视作“不祥”的征兆。

中国古人认为彗星出现,是非常严重的灾变,它会导致帝王的死亡、丧失帝位,甚至国家的灭亡。而且彗星与日月食等其他天象不同,它无法采取措施进行禳灾救助。

此外,不同形态和名称的彗星有着不同的预示意义,《开元占经》中援引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石申的话,认为“一名孛星,二名拂星,三名扫星,四名彗星。其状不同,为殃如一,其出不过三月,必有破国、乱君、伏死其辜,余殃不尽,当为饥、旱、疾疫之灾。其星日行一尺,二十日而入,此彗星之行也。”石申将彗星分为孛、拂、扫、彗四类,但不论是哪一类,都预示着灾害即将发生。

彗星的出现,总是有着星空背景作为依托。也就是说,彗星总是出现在不同的星官位置中。这也为形成不同的占辞提供了依据,所以在中国古代的彗星占中,几乎彗星每经过一个星座,都有一套相应的星占解释。对帝王来说,北斗是最为重要的星官,是帝王的象征。《黄帝占》就说:“彗星出北斗,长可八九尺,天下更政易王。” 当象征人君之象的北斗受到彗星侵犯时,就相当于更严重的灾害将降临。所以彗星犯北斗,天下就要易主。

可以看到,天空中的彗星十分耀眼,然而,就在这年的五月,君士坦丁堡发生了大地震,所以图中绘有地震发生时,人们四处奔走逃难的场景。这幅画将此次大地震与彗星的出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碰巧的是,就在同一年,在中国的华县也发生了一次特大地震,史称“嘉靖关中大地震”,这次地震伤亡人数达到八十万,是人类历史上记载的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那么彗星究竟是什么,它又为何成为了“扫把星”呢?

彗星是太阳系中一种云雾状的小天体,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个部分。彗核是中央比较明亮的部分,它实际上是由石块、尘埃、甲烷、氨所组成。它体积不大,一般和地球上的小山差不多,是个名副其实的“脏雪球”。当彗星这个脏雪球飞向太阳时,由于太阳风的作用,彗星表面的冰会蒸发成气体,与尘埃粒子一起同绕彗核形成云雾状的彗发,它与彗核合称彗头。彗发又散射阳光,便形成了闪烁着淡光的彗尾,彗尾只是很稀薄的气体和尘埃,一般总是朝着背离太阳的方向延伸,有时尾巴会分叉变成两条以上。

与古代西方长期以来都将彗星当作一种大气现象不同,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们很早就认识到彗星是一种比较奇特的天体,并且还给不同外观的彗星起了不同的名字,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彗”。在汉语中,“彗”字本义就是扫帚,《说文解字》有“扫竹也”,《广韵》作“帚也”。当彗星飞过天际,拖曳长长的尾巴,就像平时使用的扫帚一样。“彗”字和彗星的特征非常契合,也十分的形象,因此人们有时也称其为“扫把星”。

由于大多数彗星并不是周期性彗星,它们只是“匆匆过客”,在绕太阳转一个弯后,就再也有去无回了,所以人们常把彗星称为太阳系里的“流浪者”。而且彗星的运行轨道极不稳定,当它经过较大行星的附近,就会受到行星引力的影响,运动速度和方向便会发生改变,所以行踪也非常诡异。

一颗明亮的彗星拖着长尾巴横空出世,当时26岁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通过对它进行跟踪观测研究得出预言,这是一颗周期约为76年的彗星,

其实,早在哈雷之前,古代的不同文明都曾对这颗彗星有着非常详细的记载,只不过当时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它们是同一颗彗星,没有像哈雷那样从中探寻其科学规律。

在司马迁《史记·秦始皇帝纪》中曾记载有一次哈雷彗星,其中提到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将军骜[ào]死。以攻龙、孤、庆都,还兵攻汲。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他们将这次哈雷彗星的出现,与大将蒙骜和夏太后的死亡联系了起来。

行踪不定的彗星在空中不时地来回游荡,被古人看作为诡谲的异常天象。加之彗星的形态外观、出现的位置都各不相同,恰好满足了星占学对异常现象进行多样性解释的需求,成为了难得的占卜对象,彗星也就成为了一种不祥的征兆。

《左传》有记载“有星孛入于北斗,周内史叔服曰,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皆将死乱。”就是说在公元前613年,有一颗彗星出现在了北斗的位置,内史叔服便预言,在七年以内,宋、齐、晋三国的国君,都将死于混乱之中,其后果然应验了。当然,由于当时诸侯国众多,星占家总是能找到相应的应验事件,来回应当初的预言。

虽然主要出于星占目的,但古人对彗星的观测和记录也是十分详尽的。例如马王堆出土帛书的彗星图,就绘有二十九种不同的彗星图形。图中的彗星形态被明确地绘成彗头与彗尾两大部分。彗尾有宽有窄、有长有短、有直有弯,彗尾的条数为一至四条不等,这是对诸多彗星尾部状况认真观测后的真实描绘。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