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来源于易经

《周易》里面的“当位”“得中”“中正”是什么意思啊

当位,就是在位,任职。《易·需》:“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得中,就是得居中位。《易·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
中正,指正道。《易·离》:“柔丽乎中正。” 高亨注:“象人有柔和之德,附丽于正道。”

中正自守,其介如石的出处是在哪里?

《周易》,《豫》卦六二爻辭本義曰: “中正自守,其介如石”。
其中有一卦叫“豫”卦,其卦辭為“利建候行師”即有利於建國封候和行軍作戰的意思。
根據《彖傳》“一剛應五柔而志于上行,順理而運動”。豫卦的六二爻辭:“介於石,不終日,貞吉”。《彖》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這爻辭彖辭的意思是:心志操守,堅如磐石,不終日沉迷於享樂,是最吉利的。原因是因為能居中得正。 蔣公的名字採用這一卦的美好意境,再配上勢中最有利的六二爻辭。

易经告诉你,为何做人就应该走中正之道

这个话题,最好是从蒋介石讲起。蒋介石对《易经》有研究,或者,至少说是感兴趣。这个,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名字,应该是后来自己起的。

介石是字,中正是名,都是自己起的。这个名与字都来自于《易经》的豫卦六二爻辞:“(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不过,从所起的这个名字来看,蒋介石对于《易经》研究得不算太深,不然他就不会起这个名字了。首先这个豫卦,雷地豫,春天之卦,有生发之气。但是,却无帝王之象,所以,蒋先生虽然打得了天下,但最后还是退避到。不过,豫卦是欢乐之卦,所以,整个来看,蒋介石过得还是不错的。

他的名字取自六二的卦辞,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九五为君,六二为臣,他怎么会自取臣位?难道那时他还没有当元首的打算?

所取的豫卦的这个卦辞,顶多算是中上,不能说是大吉。“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于石,就是夹在两块石头中间,不终日,就是不能长久。贞吉,就是不能有大的作为,能安守天命的话,会是吉的。“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不能够长久,但是,能安守天命就会吉,是因为中正的缘故。所以,后来蒋介石没有死拼,逃到,偏安一隅,倒也自在。这都应在了他这个名字上了。

这里提到了,“贞吉,以中正也”,这就应了这次的话题,做人要中正。那什么是中正呢?

还以豫卦为例。我们平时看到的所说的六十四卦,是六爻卦,一个六爻卦是由两个三爻卦(叫经卦)组成的。所以,二爻与五爻,分别是下面与上面两个经卦的中间一爻。中正的中就是这么来的。

初、三、五这三个爻的本位为阳,二、四、上的本位为阴,得位了就叫正。比如上面这个豫卦,二爻为阴爻,这就得位,又是处在下卦的中间,所以说是中正。那如果这一爻变成阳,那么这个卦就成雷水解卦了,解卦的九二象辞曰:“九二贞吉,得中道也。”你看,这里只提“得中道”,就不说“中正”了。因为,得中,但是不正。

孔夫子总结说:“初难知,上易知,二多誉,五多功,三多凶,四多惧。”二多誉,五多功,原因就是因为得中的缘故,那如果再正,那就更好了。《易传·系辞传》云:“诸卦二五,虽不当位,多以中为美。”所以,得中很重要,相比而言,比得位更重要些。

为什么得中好?举例,就象一个人,太年轻,没经验,做不成事,等老了,又力不从心,最好的时间是中青年。这就是得中的道理。又比如,在一个家庭里面,男人干男人该干的事,女人干女人该干的事,这就是得位。

《易经》教我们要中正,儒家讲究中庸,佛家的“觉、正、净”也是离不开一个“正”字。有没有讲到“中”呢?当然有,平常心是道,这个平常心就是“中”。佛家修行到最后,就是圆融,什么是圆融?圆融就是中正。

不过,说著容易做着难。就象走钢丝,只要中正,那走起来就没事,但是,走走看,很难很难。又象开车,一直左开,不对,一直右开,也不对,左左右右,最后走一个中线,这就在道上了。如果一直左或者一直右,那不开到沟里了?这就是中正的道理。

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都是要学的,不会说什么一开始就对,也没有说什么是一直对的。都在变化,在变化中去把控好方向,使得始终在中正的道上。做人也是如此,活到老学到老。左边走偏了,就往右拉回来,右边走偏了,就往左拉回来。人就是在不断的犯错改错中行进的,用佛家的话来讲就是“修行”,边行边修,修正了再行。

所以,上次一朋友问,谁是修道的?我反问说:“谁不在道上?谁不在修行?”不是那些道士或和尚他们在修行,我们每一个人,都行走在人生的道上,都在修行。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那怎么样才知道自己是不是走的正道?是不是走偏了?有很多的方法来衡量。儒、释、道,包括世间的各种学问,都是研究道的,不过,相比而言,儒、释、道历经几千年的考验,研究得更深一些,也更靠谱些。最简单的,给自己起一卦,一看,动爻如果不在二、五爻上,而在其他的爻上,那就说明,自己“不中”,“不中”,用河南人的话说,就是不行,那就要调整了。

周易里的“中正”是什么意思

《周易》里的中正,侧重的是适得其所,恰如其分的概念

“中庸”“中和”“中正”的区别是什么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肓焉。
 而中庸、易经“执两用中”,也就是在事物的两端之间,不偏不倚,惟取中正.《易传》阐释“古经”义理,多以“中正”为说,而“中道”、“中行”、“得中”等术语,亦屡屡出现.按照爻位说,每卦六爻分内卦、外卦,故二、五爻为“得中”;阳爻居奇位、阴爻居偶位“得正”,反之不得正.凡得中得正者,无不吉祥多福.
中正原则不仅贯穿于《易传》释义的始终,也体现在对颜色的取舍上.在所有色中,《周易》最推崇黄色.《坤》卦六五爻辞曰:“黄裳,元吉”.《鼎》卦六五爻辞曰:“鼎黄耳金铉,利贞.”此二爻均居外卦中位,故得“吉”“利”.黄色在“五色”里介于黑与白的中间,在东、南、西、北、中之位置上,则与“中央”相配,所以《汉书·律历志》说:“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黄色之所以在《周易》中得到推崇,就在于它涵有中和、中央、中正的意蕴,并由此而使黄色在后世成为正色和帝王之色.
执两用中,以中正为贵,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中正与两端保持等距离,是最完美的均衡状态,无论偏向任何一端,都将破坏均衡,导致偏斜而使原有结构崩塌;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中正意味着处事不偏不邪,追求适中与合度,任何的“过度”或“不及”,都无法保持事物的善美状态.《周易》强调“中正”的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每天学点周易

在《周易》的思想体系中最受尊重的是卦德中的“中” 和“正”。中,就是右面内卦中的第二交和上面外卦中的第五 爻,阳交处在阳位(初、三、 五),阴交处在阴位(二,四、上)为正。

在卦象中,既中又正的情况是很吉利的。实际上, 在人生的做人和做事上做到中和正也是很吉利的。
周易里有很多真理:
1.人生要奋斗。在奋斗过程中要学会发展的规律。在自己弱小的时候,要低调做人,诚实做事。在有些成绩之后,会有新的危机,此时更要勤奋努力。在大有成就之后,更要谦虚谨慎。
2.要正确对待好事和坏事。这就是《泰》卦告诉人们的泰极生否、否尽泰来的事物互相转化的道理。人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事物也不可能总是滞于困顿,人要处泰思危,处否奋进,总要抱持希望,永远看到光明。
3.要做谦谦君子。《谦》卦是六十四卦中唯一一个六交皆吉的封,它的卦象是下民上坤,山在大地之中,也就是大地包容了高山,这是多么大的容量啊!所谓谦谦君子,不是谨小慎微,过于谦恭的那种小气,而是一种大气,一种“有容乃大”的大气,有了这种大气,就会有人缘、人气旺。

展开全文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