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与养生

健康科普堂 | 从五运六气看冬季养生

当然,这一理论尚未在科学层面上得到确切的验证,不过仍可以作为医学工作者防治工作的参考,也可以为广大群众提供预防、 养生 的建议。

五运六气的基础来源于天干地支。众所周知,天干数为十,地支数为十二,这其中有阴阳的区别——一阴一阳为一组,则天干分为五组,即五行木火土金水,地支分为六组,对应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循环往复时,天对应的“气”就按照对面的地支以六为周期循环,称为六气,地对应的“形”就按照对面的天干以五为周期循环,称为五运。举一个实际例子,2020年就是庚子年,天干庚对应的是地运的“金”(且有金运太过的含义),地支子对应的是天气的“少阴”,也就是说本年的气候、疾病变化就是按照“金运太过”+“少阴”这个搭配来运行的。

完成解码的第一步之后,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个搭配有什么样的实际意义。

“金运太过”包含两个要点:一是金过强,会导致木受克,所以肝胆疾病和与其经络相系的生殖系统疾病、双下肢疾病发病率会比较高(《素问·气交变大论》)。二是金以清肃为美,金运太过就坚固有了实体,就会导致主金的肺脏出现实变、喘咳、胀满等症状(《素问·五常政大论》)。

“少阴”就相对而言复杂一些,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在共性的基础上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就庚子年而言,总体的少阴司天表现为:寒热之气错杂,上半身以热病为主,下半身以寒病为主,民众的主要疾病症状表现为:咳喘、出血类疾病、胃寒、心痛、腰痛和肿满。但具体到庚子的个体气运是:上少阴火,中太上金运,下阳明金。详细拆分开来,可以预测每两个月的变化。这也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今年冬季的气候变化是如何呢?

阴历9-12月,即是所谓的“下阳明金”,具体些说,即是“阳明燥金在泉”。气候比较干燥,雾露较多而雨雪较少,民众容易有呕吐、喜欢叹息、心绞痛、咽干、足热等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9-10月是第五气,气候较一般的晚秋初冬为热,民众容易患上温病(可以简单理解为热伤风)。11-12月是第六气,也就是年终之气,气候以干燥为主,民众容易患有咳喘和出血类的疾病,且易引发皮肤病和小腹受寒的病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综上,根据这一理论,冬季的 养生 建议是:

1.饮食的味道以酸、淡为主,注重收敛气机和滋养气血,辛辣类的食物和酒类助火升阳就不是很合适;

2.今年年末的气机变化主要为热在上,寒在下,热多半为虚热,但寒却是真寒,所以腹部以下,如腰、腿、膝、足等均应注意保暖,围巾帽子等倒不是很要紧可以缓加,幼儿和体弱者在9-10月份期间上衣当略略偏薄一些;

3.肝胆功能较弱、肺火较旺、干燥型皮肤病这几类患者应当做预防性的调养,食用如梨、桑葚、枸杞、木耳、银耳等药食同源类食物以为进补。





陈之杨,沈阳市安宁医院精神三疗区主治中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硕士。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会员。在临床工作之余,热衷于中医古籍的研究整理、古方复原和中医多种疗法的复合性治疗 探索 ,在脉诊领域尤有专长。擅长领域为中医辨证论治内科疑难杂病,老年病,情志相关疾病,青少年儿童躯体心理诸证,对相关哲学亦有一定研究。

谨和五味·黄开泰讲中医养生篇

谨和五味·开泰讲中医养生篇
养生需要的物质,存在于天地自然之中,是自然存在不是实验室里的存在。因应自然,“生气通天”是生命本能,也是自然存在。顺应自然,尊重自己的生命,养成“法于阴阳”的生活习惯,能够随机应变地“和于术数”,我们的理性有为才有养生价值。
养生必须要吃。欲吃、能吃,水谷入胃,化生精微,生得以养。不欲、不能吃,水谷不入胃,产生不了五味-五藏-五体等生命关联性,不能养生。饮食,无论是营养素的认识,还是五味-五藏-五体的生命关联性认识,吃才能实现其生命意义。
饮食是多样的,五味是复杂的,个人喜好是不同的,但要吃得对,养生而不伤生,都必须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有饮食量的节,饮食时间的节,谨和五味的节。
五味者,酸苦甘辛咸,有五谷、五果、五畜、五畜,如何谨和五味?谨和五味有养生和治病的不同,对于我们养生来说,很简单,想吃的吃一点,饮食多样化。
吃是食欲的理性作为,顺应食欲,满足吃的欲望,能适可而止——欲酸但不过,欲苦但不过,欲甘但不过,欲辛但不过,欲咸但不过,就能做到谨和五味。
“欲”是人类生存和地球动物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反应个体生命的真实需要。没有文化、自我意识不强的生物,由生命本能之“欲”,掌控理性有为,如食欲激发采集、猎杀,决定吃的理性有为,性欲激发争夺配偶、交配的理性有为。
因为食欲,要吃,要获取食物,原始有为就免不了争夺厮杀。人类在获取食物的过程中,发明创造了石器、木棍等工具,提高了获取食物的能力。石器、木棍反过来促进“欲”从本能向理性的转化,发明创造出更多的可以满足“欲”的工具,方法,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文化之术,有了青铜器、铁器,有了农具,有了电,有了机器,形成了以科学为核心的文化之术的体系。
“欲”有方向,有目的,“术”的基本意义是满足“欲”的需要,实现人们的理想、愿望。
“欲”有本能的善恶。本能之善,生命为本,欲在爱、欲有舍,例如母之爱子,为子,母不惜牺牲自己生命。本能之恶,以物为本,欲在争、欲要杀,例如狼之捕羊。
“欲”生于内,发之于外,或爱以满足善之欲,或争以满足恶之欲。
食欲、性欲是恶之欲。恶之欲的满足,是私利自我的满足,吃是我吃,性是我性,我吃、我性,满足我欲,我就能生存,我命就能延续。
没有文化,本能之欲没有上升为理性之欲,恶之欲不会泛滥,争之为不会祸害。食欲有本能的分寸,胃为根据,吃饱了,猎物在眼前晃荡,果实满枝,也没有吃的欲望,不会去猎杀、去采集;性欲有自然的尺度,发情期过了,就没有争夺配偶权冲动,雌雄和睦相处,不会有你死我活的争斗。
文化人将本能之欲升华为了理性之欲,“欲”从自然状态转化为文化状态,形成以文化精神为表现形式的理性之欲。因为文化精神,科学等文化之术便从满足本能之欲的需求,发展为理性之欲的追求,没有了本能的分寸,自然的尺度。
文化精神孕育理性之欲,理性之欲决定科学等文化之术的发明创造和实践运用。科学等文化之术有没有人文价值,有没有生命意义,取决于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如同本能之欲,有善与恶,从善,文化精神走人道,从恶文化精神走兽道。人道之欲,生命为本,仁善为用,科学等文化之术是服务于人的工具。兽道之欲,私利为先,争斗为务,科学等文化之术是野性之争的武器。
理性之欲不是本能,满足的标准不是生命需要、生存需要,而是文化精神的需要。为我唯争的文化精神,理性之欲不断膨胀,贪婪,永远不满足,这是人类世界你争我夺、至今还没有文明的基本原因。
文化要维生、护生、养生,人类先要文明,弘扬仁善的文化精神,令科学等文化之术走人道,无论是发明创造还是实际运用,都能有生命需要的分寸和自然的尺度。
中国文化精神是善之欲化成的,具备天人合一的生命理性和天人相应的生命智慧,所以在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原则,科学等文化之术的发明创造和实践运用,在生命的笼头约束下,能够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适可而止。
养生是以个人欲望为动力的理性有为,与个人文化依从性、客观性认同密切相关。依从西方文化,认同形态肉体客观,养生的理性之欲,在物在形,有为的目的在强壮形体;依从中国文化,认同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客观,养生养精气神,理性有为以我自己的生命为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修恬憺虚无之德,养本真之元神、元气。
个人养生,与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是非观、价值观密切相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西方文化走物道、行兽道,养成唯物唯利的观念理性,中国文化走人道、重生命,养成尊重自然、仁义为本的观念理性。
依从中国文化,有天人合一的生命理性,认同中医学理论,有天人相应的生命智慧。理性之欲,不贪、不争,理性有为能顺从天地阴阳之变化,适宜自我生命的需要。
“欲”不能灭,只能节,节的生命原则是“法于阴阳”,节的理性有为是“和于术数”。“法于阴阳”顺应天地之运行,“和于术数”适宜自身的生命,不放纵口福之欲,不贪婪肉体之欢,生乃固,身乃强,命能久。
五味养生的理性有为,以“欲”为本。五味之欲,反应藏腑的需要,如肝欲虚则欲酸,欲酸反应肝的需要;心欲虚则欲苦,欲苦反应心的需要;脾欲虚则欲甘,欲甘反应脾的需要;肺欲虚则欲辛,欲辛反应肺的需要;肾欲虚则欲咸,欲咸反应肾的需要。
谨和五味,以饮食多样化为条件,但根本还在于内和于五藏之需。五藏是生命的中心,气化活动各有特性,五藏之气因时、因人而有盛衰变化。衰者,不足之变化,生命感应感知,就会有相应的滋味之“欲”,或欲酸、或欲苦、或欲甘、或欲辛、或欲咸。
阴阳是生命的根本,五藏的状况,不仅是自己感应感知的,还通过生命之象反应出来,如面目之色泽、肌肤之胖瘦、精神之好坏等等。所以除了我之欲,面色、肤色、眼睛的色泽,精神状况等,也是谨和五味的重要依据。
谨和五味有二方面的意义。一是养生意义,主要在我自己的食欲,想吃什么滋味的饮食,吃一点,有益养生。二是治病,根据我所反应出来的神、色等,所求证的病机性质,对应性地选择药物之味。
因食欲而吃是本能,谨和五味地吃则是理性了。理性源于本能,高于本能,调控本能。
吃是生存本能,食欲为动力。在蒙昧阶段,吃进去的可能是食物——性能平和的东西,能够养生;也可能是药物——性能偏颇的东西,会伤生。天长日久,代代相传,人们有了食物于药物的理性认识。
中医药物与食物的认识,都来自吃的客观,所以都归于五味。养生在五味,伤生因五味,治病靠五味,五味能和,身体健康,五味不和身体不健康。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五藏为阴,形体为阴,血为阴,精为阴,有形可征的东西为阴。阴的濡养、生成、成形,均本于吃进去的东西,吃得不对,五味太过或不及,都会伤害阴之五宫——五藏。
谨和五味,和在五藏所欲。《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欲者,需要也。肝得酸而增气,心得苦而增气,脾得甘而藏气,肺得辛而增气,肾得咸而增气。增气则满足五藏所欲,所以能和。
增气要适可而止,欲食之为要有节制。肝气不足,欲酸,食酸肝气得补,过则伤脾;心气不足,欲苦,食苦则心得补,过则影响脾胃;脾气不足,欲甘,食甘则脾得补,过则伤肾;肺气不足,欲辛,食辛则肺得补,过则危害筋脉,损伤精神;肾气不足,欲咸,食咸则肾得补,过则伤心。
欲酸吃一点酸,欲苦吃一点苦,欲辛吃一点辛,欲甘吃一点甘,欲咸吃一点咸,想吃什么就吃点什么,不要过分,五味养生。
吃,说起来很简单,张口就可以吃,但要吃得合理,就不能胡吃。“可欲”之吃,有节制,养五藏,胡吃海喝,伤五藏。
食物添加剂,将食物分子化、单纯化,可能是个大问题。它改变食物的自然属性,搅乱了数百万年建立起来的五味-五藏-五体等生命关联性,很多人无法适应,内分泌混乱了,代谢混乱了,不该停留在体内的糟粕,排不出去了,应该气化营养的,反而壅滞、停留,化而为邪了。
食物的自然属性是五味-五藏-五体等生命关联性的保证。改变食物五味属性,按照物理法则的主观意愿,自以为是地添加这样,添加那样,养生还是害生?甲减、甲亢,糖尿病、尿毒症,癌症、心脑血管,这里结节哪里结节,天天补钙还是骨质疏松,医院挤爆了,原因在哪里呢?难道与我们自高自大,把理性凌驾于自然之上没有关系吗?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五味“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的生命效应,是吃进去后生命效应,是自然完整性的食物的生命效应,不是分子化、单纯化的营养素所产生的效应,不是实验室里能够观察到的效应。

五味的生命效应,酸能收之,辛能散之,甘能缓之,咸能软之,苦能坚之,淡能渗之。谨和五味,是通过五味增气、五味化合,维护五藏之气的中和状况。但这样的生命效应,在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成分的影响下,吃之前就被破坏了。

五味的生命效应不同,养生和治病的价值不同。能谨和五味,则欲郁结者能使之散,欲停滞者能使之行,水湿能使之燥,津亏能使之润,坚结能使之软,萎软能使之坚。

食物有五味,中药有五味。食物与药物的五味,具有相同的生命效应,不同的是,养生,谨和食物之五味;治病,谨和药物之五味。

养生者,食物也,治病者,药物也,两者有区别,也有联系,皆肇端于吃所感知到的五味,皆有谨和五味的理性原则。

养生谨和五味,要尊重我之“可欲”,欲酸吃点酸,欲苦吃点苦,欲甘吃点甘,欲辛吃点辛,欲咸吃点咸;治病谨和五味,要尊重病人的疾病现象,“观其脉证”,“辨症求机”,把握就诊病人具体的病性、病位、病邪、病种、病形、病势的性质,“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或辛甘化阳,或酸甘化阴。

食物是多样的,食物的滋味是多样的,谨和五味的生命效应,取决于我命的气化能力。气化能力强,吃得有规律,简单食物,通过化生转化,不足能补之,有余能泄之,同样能够内和于五藏。气化能力差,要获得谨和五味的生命效应,首先要顾护脾胃,注意好消化,使水谷化为精微,进入五藏气化活动。
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不同食物有不同滋味,同种食物有不同滋味。所以五谷有五味,五谷有谨和五味的问题;五果有五味,五果有谨和五味的问题;五菜有五味,五菜有谨和五味的问题;五畜有五味,五畜有谨和五味的问题。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第五十六》:“五谷:粳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谨和五味的基本问题,就是顾护脾胃的问题。西方文化提倡吃生的,牛肉、鱼肉,五果、五菜。生吃,没有什么不对,但要适宜于自我的脾胃,脾胃能运化,生吃没有关系,脾胃运化差,生吃就危害健康。人类学会了用火,告别了茹毛饮血,特别是有了烹调方法之后,人们就以熟食为主了,脾胃所适应的食物,除了五果,也基本上是熟食。

熟食是文化人的食物。现在倒退了,要茹毛饮血了,能生吃的尽量生吃,好像我们的脾胃,还停留在没有学会用火、没有烹调的远古蛮荒时代。

脾胃运化,是谨和五味的基础。吃不养护脾胃,营养肥甘,蛋白美味,可能导致“五气之溢”,发生“脾瘅”等代谢紊乱之类的疾病。

《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病的谨和五味,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依据的是宇宙自然、天地气交气化与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关联性规律,即五运六气与五味资生、化成的规律。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写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五味食物和药物,是天地气交气化生成的。因为天地气交气化的动态变化,食物或药物,味有厚薄,气有厚薄,成熟的时间有先后,成熟的数量有多少,五味化成有差异。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五味所资,生化有厚薄,成熟有多少,终始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地气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长也。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其味酸,其气湿,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太阳在泉,热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咸,其谷黅秬。厥阴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谷苍赤,其气专,其味正。少阴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谷白丹。太阴在泉,燥毒不生,其味咸,其气热,其治甘咸,其谷黅秬。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治。”
方药中对此有比较详尽的解释,内容很多,这里摘录少阳在泉的解释。
原文: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

释文:“少阳在泉”,指少阳相火在泉之年。“毒”,指气味偏胜,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张隐庵注:“毒”独也,谓独寒独热之物类,则有偏胜之毒气矣。”“寒毒”,即具有寒凉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少阳在泉,寒毒不生”,意即少阳在泉之年,由于少阳主火,这一年的下半年气候偏热。根据“同者盛之,异者衰之”的规律,所以少阳在泉之年,其所生成的食物或药物,在气味上也均偏于温热。偏于寒凉的食物或药物,由于与在泉之气不相应,所以不生长或少生长。王冰注:“火在地中,其气正热,寒毒之物,气与地殊,生死不同,故生少一也。”亦即此义。 
“辛”,即辛辣。“其味辛”,指少阳在泉之年气候偏热,因此,所生长的食物或药物亦偏于温热。具温热作用的食物或药物,例如姜、桂、葱、蒜、辣椒等味多辛辣。“治”,指治疗。“苦酸”,指苦味或酸味的食物或药物。“其治苦酸”,指少阳在泉之年,气候偏热,因而所发生的疾病在性质上亦多属于热。在治疗上多需要用寒凉的食物或药物。具有寒凉作用的药物,例如黄连、黄琴、芍药等,多为苦味或酸味。

   

在泉,和司天相对应,习惯上称司天在泉,是中华民族观察宇宙星辰和日月地球的相对运行,及其对生命气化活动的影响所形成的气化活动规律的认识。
自然分阴阳,人亦分阴阳。天有天干,地有地支,司天在泉的规律,是天地气交气化规律的反映,有风、火(君火、相火)、湿、燥、寒六气之化的不同。因为其不同,五味的化成、所资便有了生化厚薄、五味寒热的区别。
司天在泉等五运六气的内容,是一门十分高深、微妙的生命学问,集中反映了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规律,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认识天、地、人的生命关联性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文化结晶。司天者,说明上半年的运气特点,在泉者,说明下半年的运气特点。
司天主要是五气之运,风火湿燥寒,在泉则还有五味之化,酸苦甘辛咸。
如子午年是少阴君火司天,主上半年,阳明燥金在泉,主下半年,五味之化,酸;五气之化,湿,治以辛苦甘。
卯酉年为阳明燥金司天,主上半年,少阴君火在泉,主下半年,五味之化,辛;五气之化,寒毒不生,其治辛苦甘。
丑未年是太阴湿土司天,主上半年,太阳寒水在泉,主下半年,五味之化,苦;五气之化,热毒不生,其治淡咸。
辰戌年是太阳寒水司天,主上半年,太阴湿土在泉,主下半年,五味之化,咸;五气之化,热,其治甘咸。
寅申是少阳相火司天,主上半年,厥阴风木在泉,主下半年,五味之化,甘;五气之化,清毒不生,其治酸苦。
巳亥年厥阴风木司天,主上半年,少阳相火在泉,主下半年,五味之化,辛;五气之化,寒毒不生,其治苦酸。

酸、苦、甘、辛、咸五味,生化、化成于天地气交气化,与天地运行息息相关。《五常政大论》这里的“其味”,是当年气化化成的当令之味,若异常,生邪气,害人病,则以“其治”之味和之。
例如2021年是辛丑年,年的地支为丑,太阳寒水阳在泉,当令之味苦,所化之气热毒不生,宜用咸、淡之味和之、治之。
五运六气是很高深的理论,用之于人,没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不行,不尊重活生生的人不行。按照五运六气谨和五味,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气化规律是依据,没有天人相应的生命观、疾病观,没有三因制宜的医疗观不行。
五运六气学说是在宇宙大时空背景下,将日月星辰的运行,地理气候的变化等与活生生的人联系起来形成的理论,具有一般性、规律性,更具有根本性。标、本、中气之关联,胜、复动态之变化等理论,要发挥谨和五味的临床作用,就要把人当人,尊重就诊病人的生命客观,也就是《至真要大论》反复强调的“谨候气宜,勿失病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五运六气把握住了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根本,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存在这样的气化活动规律,但又存在我自己的气化活动的特殊性。以活生生的人的疾病现象为客观依据,在“谨候气宜”、“无失气宜”的前提条件下,“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才能真正做到谨和五味。
病机思维的循证、求证、辨症逻辑,是分辨真假中医的分水岭,是临床水平高低的基本因素。
张仲景《伤寒杂》秉持内经天人相应的气化理论,以三阴三阳立论,强调“观其脉证”,以现实客观的疾病现象为依据;突出“辨症求机”,以证候病机为治疗目标,或辛散(如麻黄汤)、或苦寒(如泻心汤)、或甘缓(建中汤),或酸苦辛(如乌梅汤)。
五运六气,上涉及天文,下关系地理,以活生生的人为客观,是最具有生命真实性的理论。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五运六气不是机械的模具,而是我们认识人体气化规律,把握现实病机的理论工具。
确定现实的疾病,判断临床病机,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气化特点,即“谨候气宜”、“无失气宜”;必须以活生生的人为实际对象,“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可以说辨证论治是唯一正确的临床医疗途径。
谨和五味,有五运六气的规律,最终要和在五藏,和在阴阳,和在营卫、气血、寒温、意志,和在活生生的人。五运六气是自然客观规律的反映,运用五运六气的理论,和五味,化五气,补不足损有余,扶正气祛邪气,才能维护“阴平阳秘”,才能使失和了五藏阴阳康复。
中医学把人当人,人是活人。活人有气化活动,五味化生和于五藏,有其时,有其化,有其生,有其行,“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转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篇》)
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在病理生理唯一论、证候标准化规范化的思想主导下,把五运六气当作糟粕给否定了,学中医不是学天人相应、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理论,而是学解剖、学生理病理,教中医不是教《黄帝内经》等经典理论,培养辨证论治的逻辑思维,而是教病理实验,教药理对应,教循证医学。中医眼睛盯着物质,盯着形态,不管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差异性,不管三因制宜的病机性质,中医的管理、中医的教学、中医的学术,都背离了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之道。所有有好些大学的中医权威,都认为中医理论面临巨大的挑战。
中医的路走错了,灭亡势不可挡,即便新冠肺炎中医成效巨大,把西医甩在了脑后,但若不能回归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之道,不尊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无法扭转被灭亡的命运。

与野兽、原始人比较,文化人的理性发达得多,理性有为的作用广泛得多、影响深刻得多。文化人有生命智慧,不应该干为了短暂物质享乐、造成终生痛苦的事。文化以人为本,不会做眼前幸福、未来艰困的事。
人的发明创造,文化的所作所为,维生、护生、养生是根本,因此在维护地球生机,保障人的健康的前提下,改善物质生活,才是文化的理性有为,文化人的理性有为。
养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重视的问题,治病的终极意义就是维生、护生、养生。尊重传统,尊重饮食习惯,是饮食养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传统的饮食习惯,是人们在吃的历史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反应五味-五藏-五体等生命关联性的地域特征。川渝麻辣,苏浙好甜,两广喜粥,西北面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水土的生命关联性。水土不服,其实就是五藏阴阳气化,不适应新地方的水土的反应。
传统的饮食习惯,是许多人、许多代吃出来的,对身体没有好处,不可能形成传统。西方文化中的人,鄙视传统,好新、求新,以新为先进,为进步,所以饮食要服从营养素,服从实验室的分析平衡。
地球四十多亿年,太老了;人数百万年,太久了。求新而否定传统,反叛传统,我们是不是也该把地球也给扔了,该机器人、生物人把我们自己灭了?
谨和五味对身体的影响,是传统的,是习惯的,在不知觉中养成、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养生,是一个润物无声、积沙成塔的过程,顺着传统的来路,保护好现在的我们,为子孙万代留下一个绿水青山的地球,是文化的最高目的。没有以人为本的求新是好事,是坏事,可能是毁天灭地的事。工业化带来的很多新东西——碳排放、雾霾、重金属,热兵器、原子弹、生化武器,随便哪一样持续发展,都能够把人,乃至于地球生命给灭了。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什么是“主气、客气、司天、在泉”?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什么是“主气、客气、司天、在泉”?

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黄帝内经》不仅包含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基础理论部分,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运气学说”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素问》81篇里,关于“运气学说”的就占了6篇之多。但因为其内容实在过于深奥,尤其是对古文水平逐渐降低的现代人来说,更是晦涩难懂。

所以,当代中医、尤其是院校毕业的年轻一代中医,即使读经,也基本将“运气学说六篇”选择性忽视。
精读《黄帝内经》,理解四时 养生 ,阴阳五行,脏腑虚实,卫气营血
虽然,客观点说,我自己对运气学说也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希望本文能做出什么有深度的论述。但希望能借此机会,让“运气学说”走入更多人的视野。

首先,运气学说里的“运气”二字,就很容易被现代人误解为“走运”。其实,所谓的“运气学说”,比较客观地描述,应该以“五运六气”更为合适。其内容大致为:

五运:也就是根据“天干”来区分:

甲己之年土运;乙庚之年金运;丙辛之年水运;丁壬之年木运;戊癸之年火运;这个五运,也就和“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对应了。而且,五运是亘古不变的,永远按照这个规律来区分。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定律公式”。

六气:根据地支来分区分的:

所谓六气,名字和经络学说里的术语一致,也就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如果想便于记忆,也可以简化成“厥、少、少、太、阳、太”的次序。

这个顺序也是千古不易的。和一年四季的交替一样,每“一气”各主管大概60多天。为了便于和五行生克对应,初学者可以将少阴君火和少阳相火视同为“火”。于是,六气也和五行一样,具有了生克的逻辑关系。

如果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五运六气都是固定不变的,这有何奥妙可言?

难懂的还在后面呢。

在运气学说里,一年的“六气”,又有“主气”和“客气”之分。

关于天干和地支的配合,有一点点传统文化功底的人都知道,甲子乙丑这样的配合,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可以有60个不重复的组合。于是,便决定了60年才重复一次纪年。这60年不重复的过程里,又分为“十年”一叠与“十二年”一叠两种关系。

主气:按“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的顺序,分主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叫做主气,每个“主气”各影响四个节气。这个顺序千古不易,永远从厥阴风木开始,到太阳寒水结束。

客气:按“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的顺序,分主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叫做“客气”。客气的开始是不固定的,根据年支的变化而变化,如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司天:“客气”里的司天之气,能影响全年,比如辰戌之年全年都会受到太阳寒水的影响;

在泉:“客气”里的在泉之气,只影响下半年。比如辰戌之年下半年,才会出现太阴湿土的影响变化。

说到这里,先简单总结一下:根据天干决定“五运”,根据年支决定“六气”;每一年都有固定的“主气”,按照相同的顺序轮番“登台”。与此同时,每年根据年支不同,还存在不固定出现、但有固定顺序出现的“客气”。无论是“主气”还是“客气”,都有“司天”和“在泉”之分。

其实,在司天在泉之外,还有一个“间(四声)气”的名词。所谓“间气”,也就是司天和在泉两者之外的四个“气”。它们只影响自己“管辖”的60天。

为什么“运气学说”会和人体有密切关系呢?

中医认为,人生活在自然之中,受天地之气的沐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特质。就如同潮汐受自然之气的影响一样。这种潮汐般的规律,会有60个不同的“脉冲”。

当一个人的寿命超过60岁之后,才会迎来曾经熟悉的、却又完全崭新的“脉冲波”。这样新出现的五运六气对机体的影响,被称为“客运客气”。

人的寿命过了六十岁,才可以重复发现这种叠加波的影响,才会作出有记忆的生命反应。古人将这种每年都新出现的干支,也就是新出现的五运六气的影响,称之为客运客气。

大众 养生 中草药百科
当“客气”加在“主气”之上,也就是主气与客气同时发生影响、产生作用时,这种状态叫客主加临。

无论司天之气、在泉之气还是间气,都是遇到厥阴风木而化风,遇到少阴君火而化火,遇到太阴湿土而化湿,遇到少阳相火而化火,遇到阳明燥金而化燥,遇到太阳寒水而化寒。从而形成自然界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或轻或重地影响到人的生命。

一般来说,客气里的“司天之气”与“在泉之气”都是按部就班地出现的。每六年轮回一次,但也有如下两种例外的情况:

1、应至不至:比如,轮到“厥阴风木”司天了,可实际气候状态并没有出现风木化风之像。

2、应去不去:也就是该走的不走,继续滞留。如厥阴司天之后,少阴君火该“当值”了。而厥阴风木并不主动退去,依然还存在着“化风”的气候。

无论是“应至不至”还是“应去不去”,都会引起气候的异常。体现在人身上,可能就意味着疾病的多发。更为严重的是,因为“不守规矩”,会引起后面“客气”的报复,从而发生一系列复杂而捉摸不定的气候变化。

总之,“运气学说”是《黄帝内经.素问》里非常难懂的内容。需要结合其它多方面知识,才能慢慢读懂。希望本文能让您对“五运六气”有个大致的了解。如果有兴趣,可以参看《素问》的第66到71章。

解读中医五运六气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是研究时间变化与疾病相关性的一种学说。记得某年与表姐聚餐她谈起了中医 养生 。问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什么意思?”听完我有些发愣。问她:“五运六气也上了 养生 栏目?”她说:“是五运六气,XX教授讲过……。”听她讲述后我笑了,如此深度的理论也上了媒体。告诉她养是顺从之意。“春夏养阳”是春夏季节运动或食补要顺从气机升发状态,升发属阳。“秋冬养阴”是秋冬季节运动或食补顺从气机收藏状态,收藏属阴。五运六气是古代中医理论的巅峰之论。《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此话意思:不知年月变化带来五行之气的盛衰,对人体脏腑功能虚实的影响,是不可以当医生的。

现在节气是大雪,子月的开始。“子时一阳生”,时,指时间。主要指子月,也包括子时(23--1)。大雪与冬至两个节气是子月,是体内阳气自动恢复的最佳时间。六节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15日是一个节气,节气的气候变化如竹子一节一节相连。《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 肺,治节出焉?治节是治理调节,“肺”主管身体自我调节生理功能,适应24节气交替变化。肺“开窍于鼻、主皮毛”,肺通天气,对气候节气的敏感最强,皮肤汗孔也随节气变化开合,所以“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关节疾病与“肺”也有关系,很多关节病人气候变化提前知道,“肺”的治理调节不好,导致关节疼痛,风湿病患者自身“天气预报”很准,所以我临床治疗风湿痹病常用入肺经的药。

古人用六经理论模型把24节气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都有影响,这就是古代中医巅峰理论“五运六气”的“六气”。“五运”是用木、火、土、金、水五行理论模型,来归类太阳系行星运行规律对气候以及人体生理功能影响的五种现象。用每年的天干代之,如壬辰年,丁壬合化木,阳干为太过,阴干为不及,故今年是木运太过之年。六经理论把24节气划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理论即采用这个模型把所有疾病归类其中。

用天干地支理论推演每年的气候变化,可以知道当年的“运气”变化规律。如今年是己亥年,“巳亥之纪,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司天是上半年运气情况,在泉是下半年运气情况。2019年己亥年流行病的病因多为风热之邪所致。24节气“小雪”节气开始是太阳寒水当令,这是每年不变的主气,如主人之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不速之客”,故把每年非正常气候变化规律叫客气,如客人之意。客随主变,主气变动,客气也随着变。比如壬辰年小雪至小寒客气是太阴湿土当令,很多阳虚体质病人说吃我的汤药感觉特别辣。寒湿之气当令,用了大量干姜化寒湿之气,以宗“必先岁气,勿伐天和”。

2002年我开始研究中医五运六气,2004年实验与易经术数理论融汇,探秘人体出生时间与得病时间的“五运六气”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但主要是用五运六气理论研究流行病与疑难病的发病机理。人体出生时间可以用“两套系统”推演,一个是古代易经命理学,另一个是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前者侧重人体体质禀赋研究,但理论有断层现象,目的是查出疑难病真正病机。人体有阳虚证候,同时也有肝火旺证候存在,有时真假难辨。《黄帝内经》“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气立”是人出生呼吸时候,记录“气立”时辰的五行密码。因气而立故名“气立”。除了呼吸之气,更重要的是节气而立。人体精血自生冬至比大暑节气恢复的快即是此理。比如:1976年丙辰年出生,丙辛水运太过之年。若公历7月21-9月21日出生,主气是太阴湿土当令,客气是厥阴风木当令。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所以1976年公历7月21-9月21日出生的人“气立”五行密码以寒水与湿土为主。某人1994甲戌年由于饮食寒凉得了寒湿困脾证,2002年研究“运气”理论思考过为何1994年发病?1994年是甲戌年,也是寒湿之气当令,激发了他体内“气立”时候的五行密码,所以1993年、1995年很好,而只有1994年得病。2008年盘锦市沙岭镇李某某胃寒胀痛被我治愈之后,为何2009己丑年复发?复发虽是吃了寒凉东西,但这也是诱发因素,主要因素是2009己丑年土运不及,加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己丑年“运气”使他的阳虚寒湿体质更加寒湿,2009年吃药后到现在一直很好。

桃花三月清明时开的最美,梅花开花需要到小寒、大寒的腊月。它们“气立”的五行密码不同,所以它们在不同的节气作用下完成开花过程。每人“气立”时候的五行密码不同,脏腑生理功能受五运六气影响而成的体质即因人而异。有的人经常吃麻辣烫也没事,而有的人吃一点即满面疮疖。壬辰年冬天某晚,妻子告诉我儿子发热38度,大雪节气值令,客气是太阴湿土,主气是太阳寒水。辨证分析肯定考虑风寒为主,去药局抓了麻黄6克、桂枝4克、甘草2克。回家看儿子盖大被,问后得知恶寒,查脉浮紧,证属风寒无疑即把药煎煮,服用一次晚上汗出,身体恶寒消失。但次日早上发热未退,分析表寒兼带里热,否则热随汗散。舍脉从证,另与升降散加减配服,一剂药后从周四最高的39度降到正常,二剂恶寒、发热彻底痊愈。壬辰年大雪节气的“客气”是太阴湿土,“主气”太阳寒水,麻黄、桂枝、甘草发散风寒使恶寒症状消失,继续服用辛温之药与升降散同用是针对“运气”的寒湿之气。

运气理论适合研究非情绪化疾病,我的易经老师说:“有些疾病即使吃药,得不到节气五行之气相生相扶,当时也只是缓解。得到节气五行之气相生相扶,轻的可以不治自愈,严重的用药也会事半功倍。”

成书先秦时期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也。”这句话值得每位中医临床医家深思。

2012年初稿,2019年7月修订 张雷

2021年五运六气及全年养生要点

2022辛丑年,五运六气会有相应改变,如果按《黄帝内经》推算,其实从大寒节气起岁运就加临了。
新的一年,又有什么样的气运?又易出现哪些健康问题呢?今天就为大家整理一份2021年五运六气以及关于养生的建议。
2021年五运六气
2021年大部属辛丑岁,岁运(主管全年)是水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简单来说就是这样。
·大运:水运不及(全年)
·司天:太阴湿土,对上半年影响大,
·在泉:太阳寒水,对下半年影响大。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全年气候呈现出一种湿润、湿气弥漫的特点,易出现胃脘、腹部胀满,身体沉重,大便不成型等。
另一方面,水运之年,与肾对应,肾主骨、主生长发育和生殖。水运不及,肾的收藏力是不够的,易出现肾系疾病,如腰酸痛、关节不适,行走不利,浮肿、难受孕等。
特别的是,上半年太阴湿土司天,再加上土克水,上半年水就更弱了。若原本肾虚,肾气不固或经常熬夜或冬天没收藏好,今年上半年就相对难过一些,补肾就要开始准备起来了。
下半年由于太阳寒水在泉,有在泉之气的水来补充中运的水不足,《内经》称为—同岁会—属静顺。这样天气运化也会趋平。
2021年养生要点
1
初之气(1月20日~3月20日)
“初之气,地气迁,寒乃去,春气正,风乃来,生布万物以荣,民气条舒,风湿相薄,雨乃后。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
初之气,主客气都为厥阴风木,肝气生发,加上辛丑年全年的气候特点是寒和湿,所以大体倾向于出血、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水肿等风寒湿为困的疾病的发生。
【易出现问题】
出血性疾患如吐血、咯血、鼻出血、皮下出血,及筋络拘急强直,关节运动不便,身体重着,筋脉萎软无力等
【调治方法】
宜对厥阴风木这个客气来治,多吃白色主食,如粳米,糯米等(稻谷属金,取金克木之意)。另外,可以喝菊花枸杞茶,清肝火、滋肾阴,同时按揉太冲、涌泉穴效果更佳。同时,不要急着减衣服,继续收藏精气。
2
二之气(3月20日~5月21日)
“二之气,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气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蒸相薄,雨乃时降。”
二之气,主客气都是少阴君火,以火气为要点,此时气温回暖,加之降水较多,湿热相搏,易发生流行温疫,一定要注意急性、热性等传染性疫病或炎症发生及防护。
【易出现问题】
急性、热性等传染性疫病或炎症
【调治方法】
针对少阴君火这个客气来治,宜吃黄色谷物(黄色为土之色,补土以泻火),同时吃些莲子,百合,银耳等滋润且不助湿,配点陈皮让气机流通会更易吸收。最后,建议大家继续做好疫情预防措施,戴口罩、注意卫生、少去人员密集处、多运动等。
3
三之气(5月21日~7月22日)
“三之气,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胕肿,胸腹满。”
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太阴湿土,土气与湿气相应,环境中呈现出一种湿热弥漫的情况。且三之气降水多,易感于寒湿,从而导致以寒湿、湿热为主的健康问题。加上辛丑年中运水不及导致肾虚,所以此时风湿性疾病会严重,肾虚病症也会很明显。
【易出现问题】
身体沉重、疲倦、浮肿,胸腹满闷、脾虚湿盛、大便稀溏、风湿性疾病、肾虚等
【调治方法】
宜针对太阴湿土这个客气来治,可喝祛湿茶或进食一些清热利湿,健脾化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莲子等,冷饮少吃,避免寒湿加重,另外,艾灸、推脾经也是非常不错的方法,居处环境宜保持干爽舒适卫生。
4
四之气(7月22日~9月23日)
“四之气,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否隔,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百露阴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热,血暴溢虐,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胕肿。”
四之气,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少阳相火。四之气的高温和降水使得湿热蒸腾相搏,湿气不易消散,导致出血、湿热类健康问题。
【易出现问题】
多病皮肤郁热,突然大出血,疟疾,心腹饱满而热,腹部发胀,甚则发生浮肿。
【调治方法】
适宜针对少阳相火这个客气来治,宜吃豆类如黑豆(豆类属水,水克火,可制火),还可以多食玉米、南瓜、荠菜、白扁豆等利湿排浊,湿热较重者配合饮用祛湿茶,养生保健以拔罐、刮痧为佳。
5
五之气(9月23日~11月22日)
“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
五之气,主客气都是阳明燥金。冷的比较早,易受到燥邪、寒凉之邪的侵犯,及时添加衣物以防寒气侵体。
【易出现问题】
肺燥、咳嗽、发热、鼻塞等肺部疾病、或者皮肤干燥、皮疹、易上火等
【调治方法】
宜针对阳明燥金这个客气来治,宜吃黍米(黍米就是大黄米,属火,火克金,可制金),期间一定要少吃辣椒多喝水,必要的情况下多喝润肺茶,火气很足的,配合练习吹字诀。
6
终之气(11月22日~1月20日)
“终之气,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
终之气,主客气都是太阳寒水,以水气为要点,冬天天气冷,易感受寒邪,要注意关节出现活动不利的症状,同时肾病易出现疾病加重,尤其是对于肾气较弱的人。
【易出现问题】
颈腰椎、肩周炎、关节炎、关节僵硬疼痛,行动不便、痹症加重、泌尿生殖系统等
【调治方法】
宜针对太阳寒水这个客气来治,宜吃稷米(稷米就是小米,属土,土克水),多食胡椒、生姜、羊肉、狗肉等驱寒祛湿,养生保健可以适当的拔罐、艾灸,睡觉泡脚、吹字诀等。
最后
2021辛丑年依然是韬光养晦
收敛内卷的一年,

希望大家能借这股水运,

更趋于静水流深,

幸福安康!

如何用五运六气治病?

五运六气治病,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
五运六气,简称“运气”。“运”指丁壬木、戊癸火、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气”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种气候的转变。
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运气对人体疾病发生的影响,主要包括六气的病因作用、疾病的季节倾向、不同地区气候及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等。从发病的规律看,由于五运变化,六气变化,运气相合的变化,各有不同的气候,所以对人体发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总之,我们可以根据运气中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来推测疾病发生的大致情况。
更多关于怎样用五运六气治病,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3ea18d1615834149.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展开全文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