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泽损卦是好是坏

《易经》第四十一卦 损 山泽损 艮上兑下 占事恋爱 事业

干支错误。应该干支:癸巳年 庚申月 戊申日 癸亥时(日空:寅卯)
建议调走,

我昨天晚上20点50分摇了个山泽损卦,这个卦好吗?我有个女朋友邀我去她...

根据卦象来看,你最近最好不要到你女朋友家,因为你会在身体和金钱方面都会受损。当山遇到泽,一般不怎么好脱困,建议再等一段时间,还有没事儿干别总动卦

山泽损卦象之解读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第四十一卦,损。损,顾名思义就是损失的意思,很好理解。损失有什么好讲好琢磨的么?有的,损失也有好有坏。在《易》看来,万物皆有道理,损也有当损不当损之别,也有深刻的道理。我们先来看本卦的名字是如何得出的。损,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兑为泽,这卦其实是下卦的乾和上卦的坤互相交换了一个第三爻,好比阳刚的乾自损一爻去帮助柔弱的坤,这样一来相相当于损失根基去迎合上者,表面上看是下损上得,其实上下都遭受了损失,故曰“损”。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根基毁了,上面再富丽堂皇也是空中楼阁,不能长久,所以说上下俱损。统治者拼命搜刮民间财富,鼎铛玉石,弃之逦迤,表面上看富甲天下,其实把民间都折腾穷了,统治的根基也就越来越薄弱,统治也就越来越危险。《阿房宫赋》对此有鲜明描绘,秦始皇穷奢极欲,置身于声色犬马奇珍异宝之间,好像不可一世,其实民间的怨怒已经不可自抑,统治随时可能倒台。成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就是损卦告诉我们的意义。我们也干过这样的事,建国国初期,为了扶植工业,国家利用政策制造“剪刀差”,拼命压低农产品价格去哺乳新生的工业体系,损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去扶植工业和工人。几十年过去了,贫富的差距,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大。当我们沾沾自喜自己的工业体系迅速建立健全并成长起来的时候,人们可曾想到这后面农业和农民付出了多大的损失和牺牲。贫富差距拉大必然导致社会不平衡,导致分化和动荡。现在国家到了反哺农业和农民的时候了,仅仅停收农业税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做好三农工作。一个国家,三分之二以上的都是农民,把这部分人的福祉抛掷脑后无动于衷,仅仅照顾剩下的三分之一,还想长治久安人人都歌功须德?我想,有一两脑壳的人恐怕也会好好思考一下。当然,这些国家大事不是咱小人物评论的,我们们接着看卦。

“损,有孚,元吉,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亨。”这是损卦的总述,什么意思呢?如如果损之当损,并能把这种损让天下人都理解都支持,则并无过失。损,合乎时宜,损所当损,为多数人所相信,符合人心和公理,就没有什么坏处,甚至还能得到吉利。比如在战争年代,为了抵御外侮,需要从民间筹集经费和军力,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当然也是一种损失,但这种损却是损所当损,老百姓甘愿献出钱财和子女而无怨无悔,这样做就不会有坏处。若是纯粹为了统治者的个人需求,那么最好不要过分搜刮,不要竭泽而渔,要损而就中,别弄得太不像话。损,毕竟是一种伤害,只要点到为止能达到目的就行了,不能过火。好比祭祀最看重心诚,用几个簋(因规,古代祭祀用的一种礼器)并不重要,关键看你是否诚心。文过饰非其实就是虚伪,统治也不在于就一定要搞多大排场,关键看你是否真的为民所想,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其本质都是腐败,根源就在于此。靠损收集的东西本来就不好,再用来挥霍浪费,怎么可能得到吉利?!我们来看本卦的具体解读。

第一,“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做完了事就迅速撤离则没有过错,留恋不舍则会有损失。遄,音传,迅速走动的意思。这一爻是对那些在下者说的。什么意思呢?损,在许多时候是种必须,是一种必然,作为老百姓你做完了贡献就应该迅速离去,不要居功自傲,不要整天喋喋不休自己做了多大多大的功劳,不然是不利的。损后即走,不居其功,则无咎。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你向哪个朋友借了一次钱,他到处炫耀自己怎么怎么接济你帮助你,好像你离开他就注定一事无成的样子,你知道了心理会舒服吗?不要骂人容易忘恩,这是人之常情,放在上也是样。建国初的“高岗事件”就是一个最佳例解,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有时候不做就是最好的做,不作为就是最大的作为,这里面的关系很微妙,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比如,有的君子会故意端着架子让君主去请,去拜见,甚至提出一些无礼的要求让君主为难,表面看上去君主是折了面子掉了身价,实际是故意如此,为的塑造君主一个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正面形象,从而让君主的高大形象更得人心,这就是曲线救国了,呵呵,这样做有时候比趋之若鹜更能帮君主的忙。严子陵垂钓富春江,到死不做刘秀的官,表面上是不买老同学的帐,实际上“桐江一丝,系汉九鼎”,他毕生都在帮老同学的忙啊。

第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这句话很有意思,三个人在一起就一定会损失一个人,若是一个人则会得到朋友,什么意思呢?天地万物都是由一生二,然后由二生一,多了少了都不行。三个少一个,一个得一个,都必须要凑成二(其实就是阴阳两仪)才能最终吉利。这句话其实是从哲理的角度说的。放在人事上用三角恋爱解释最恰当不过。男女就是人世中最显著的阴阳两仪,一男一女则成佳偶,一男两女或一女两男都不是良缘。

第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改掉毛病才能进步,也就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意思。四爻以后都是上卦,是受益的对象。别人来益自己,这当然是件好事,但是首先要去除自己的不足,这样进步起来才能迅速,不然别人益了也是白益。好比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调到一个硬件设备很好师资力量很好教学质量很高的名牌学校就读,如果他贪玩厌学的毛病不改,也很难学业有成,必须自己首先改掉坏习惯坏毛病才能最终学业进步

第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作为君主(五爻般指君主,这里泛指统治者),能否自损以益人十分重要。因为天下人都来益自己,自己受益的机会和渠道实在是太多了。如果统治者能虚中自损,自觉减少铺张浪费和穷奢极欲,自觉与民同乐,即使面临很大的诱惑(十朋之龟,古代极其贵重的宝贝,这里借指极大的诱惑)也不改其志,自然能得到吉祥的后果。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人的本性都是这样,统治者爬上统治的位置以后,鲜有不腐化堕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统治的时间一长,就会慢慢失去人心的缘故。个别精明理智的统治者能自觉压抑自己的欲望,与民同乐,自然能得到大众的爱戴和支持,当然也会青史留名,不过这样的君主实在是少之又少,作者这里不过一种良好的愿望罢了。

最后,“弗损益之,无咎。利有攸往,得臣无家。”不损人而利己,此乃君子之为,最终能得天下之心。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本来可以轻易从社会上赚到更多的钱财,但这个时候更多的金钱对他来说意义已经不大,转而从事一些公益或慈善事业,这就是“弗损益之”,他就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肯定和赞扬,得到更多人的爱戴和崇敬。成功的富豪多喜欢慈善事业除了需要要一些名誉以外,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六爻身处损卦的最上端,已经没有退路了,不能再损,只有益之。损卦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尤其对于社会财富的调节和再分配指导意义巨大。一个社会不能总是“取之于民”,也要把“取之于民”的东西想办法再“用之于民”,而且要公平合理地返还给社会,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平安稳定。如果老是“取之于民”,甚至把这些东西都用到一些见不得阳光的地方,时间长了,肯定会丧失人心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也不用嘴上漂亮,究竟做了多少利国利民或祸国殃民的事大伙心里都明白着呢,等时机到,自然会给你算清楚细账,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历史发展的一再规律,不相信就算了,呵呵。如果真得能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那自然是极大的吉利。

山泽损卦,求解

山泽损【推车掉耳】
〔卦辞〕:时运不至费心多,比作推车受折磨。山路崎岖掉了耳,左插右安安不着。
〖推断〗:时运不遂,不可胡为,交节换月,自然夺魁。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希望可以帮助你,请采纳谢谢

损卦六三爻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阳刚位做了阴柔的事,三代表多,一个人在做一件事都是孤独前进,明确的方向目标坚定的信念,走着走着就有人同行。不断朝心中目标前进,能够找到同道中人,跟自己的信念有关。心不定也招感摇感不定的人。同师为朋,同志为友。朋是利益相同的人,勾结。友:共同志趣爱好在一起的。同性为朋,异性为友。西南得朋,坤卦。复卦:朋来,无咎。三人行,人多思想多想法多,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的感知力强。越多人意见越多,人少可以商量一致。一群人中有一个主见的,想法慢慢往有主见的靠。意见相左时,会寻找新的组合。人生就是这样分分合合,关键是内心的主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在某个节点志同道合,进入新的成长阶段就会和另外一批志同道合的结合。目前的圈子不能滋养你,会出现2种状况,慢慢认同目前的停留在目前的能量层,换圈子,人的维次在改变,提升一维次。利益在一起的人,意见不一时,会相互攻击,猜疑。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不会猜疑。内心坚定的人,一人行。总有想法不一样,目标不一致的人,没关系,主要是内心目标的坚定,与别人无关。越坚定的走,同样想法的人慢慢不断的加入。西游记中,孙悟空能力人脉特别强,但目标感不强,始终受制于目标坚定的唐僧。孙属阳,唐僧属阴,阳受制于阴,阴成形。

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天地蕴温,万物化生。万物有主,有统领。损目标不坚定的人,一门深入很重要。心猿意马的心像孙悟空,心中的信念像唐憎。能被唐僧拉回来,最终会成佛。孩子能否成材关键是父母内心是否坚定,凡事坚持下来的人,越沉越香。损掉内心不坚定,拉后腿的。
[译文]六三,三人同行,则将会减损一人;一人独行,则可得其朋友。
《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译文]《象传》说:一人独行可得其朋友,三人同行将会产生疑惑。

有损就有益,有益就是损,阴阳动态平衡。个人损了,另一个人收益了。帮助别人损失时间,但收获了个人能力。阴阳思维,个人损失了什么,大局上得到了什么?

《易经》中的损卦和益卦有什么区别?

《损》《益》之易道寓心
《帛书周易•要》之第四章,叙述孔子研易至《损》《益》卦,顿时感叹不已。告诫弟子说:“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门)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变者,不可动以忧憙。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天地之心,此谓《易》道。” 对此,《淮南子•人间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子,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说苑•敬慎》中亦有同样的传说:“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子夏避席而问曰:夫子何为叹?孔子曰: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子夏曰: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孔子曰:否!天之道,成者未尝得久也。夫学者以虚受之,故曰得。苟不知持满,则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昔尧履天子位,犹允恭以持之,虚静以待之,故百载以逾盛,迄今而益章。昆吾自藏而满意,穷高而不衰,故当时而亏败,迄今而逾恶,是非‘损’‘益’之征与?吾故曰: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夫《丰》明而动故能大,苟大则亏矣。吾戒之,故曰: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是以圣人不敢当盛,升与而遇三人则下,二人则轼,调其盈虚,故能长久也。子夏曰:善!请终身诵之。”
由此可见,《损》《益》之中包含着易道之深远。《损》卦兑下而艮上,其《彖》曰:“损,损下而益上,其道上行。”李光地有案语:“下能益上,则道上行矣。上能益下,则道大光矣。如此则道字方有意味,而于两卦诸爻之义亦合。”(《周易折中•卷十•彖传下》)《损•彖》中还有“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程氏易传》阐释为:“损刚益柔有时,刚为过,柔为不足,损益皆损刚益柔也。必顺时而行,不当时而损益之,则非也。或损或益,或盈或虚,唯随时而已,过者损之,不足者益之,亏者盈之,实者虚之,‘与时偕行’也。”其《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杨时曾有评论:“‘损’,德之修也。所当损者,唯‘忿’‘欲’而已。故九思始于视听貌言,终于忿思难,见得思义者,以此。”
《易经•序卦》有言:“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程氏易传》云:“盛衰损益如循环,损极必益,理之自然,《益》所以继《损》也。”《益》卦巽上而震下,寓意雷风,含相益之象。其《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其《象》言:“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朱熹曾通过其注释来发挥其意义,“风雷之势,交相助益。迁善改过,益之大者,而其相益亦犹是也。” 益象所含风雷之势,可交相助益。对此李光地曾有“案”说:“雷者动阳气者也,故人心奋发而勇于善者如之;风者散阳气者也,故人心荡涤以消其恶者如之。”何楷亦有评论:“咸言速,心之德通于虚也。……恒言久,心之德凝于实也,不益不实,迁善改过,益之又益,充实而成其为恒。”(《周易折中•卷第十二•象下传》)
在《益》卦之经文中,有“心”字两用,其九五爻辞中有“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上九爻辞中有“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益卦震下而巽上,上九以阳爻居益之顶端,求益而不益得,故爻辞有莫益而或击之。于是,上九爻辞之“立心勿恒,凶”乃戒占者也。其易理含义为立心以恒。
对于益之九五爻“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王弼曾有这样的解释:“(九五)得立履尊,为《益》之主者也。为益之大,莫大于信。为惠之大,莫大于心。……惠心者也,信以惠心,尽物之愿,固不待问而‘元吉’,以诚惠物,物亦应之,故曰‘有孚惠我德。’”(《周易折中•卷六•益》)《益》之九五《象》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程氏易传》中对此有这样的阐释:“人君有至诚惠益天下之心,其元吉不假言也。故云‘勿问之矣’,天下至诚怀吾德以为惠,是其道大行,人君之志得矣。”可见,这“惠”出于“心”,不言自明;“德”生于“心”,由此可推。
《易经•系辞》中,仍以“子曰”为标题,注解“益之立心恒”说:“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易经•系辞下》)如其所启示,君子立心以恒,若然使内心自性体现天地万物之情,然后始可安身处世,顺应天心,遵循易道,持之以恒。
益下则固其本
“上”与“下”、“损”与“益”,这种双边活动乃是在国家社稷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的。为上者不体恤民瘼,老百姓活不下去,就会揭竿而起,天下立马就要大乱。这就像范仲淹所说的那样:“损上则益下,益下则固其本。”由此可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损下益上也罢,损上益下也罢,不管表面上直接受损的是谁,但是在国家社稷这个统一体之内,受损者最终还是能够有所得益。这就是上下、损益之间最突出最根本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益人终能自益
益民则民悦,民悦国无疆。清初统治者明白此理,轻徭薄赋,奠定了大清的盛世之基。
清初,由于经过长期的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耕地大量荒芜,农民死亡逃徙,全国各地呈现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在这种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极端困苦,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形势十分严峻地摆在清统治者的面前。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要缓和阶级矛盾,安定人民的生活,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进一步竭泽而鱼,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不仅不能稳固自己的统治,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效果,因为广大农民己在死亡线上挣扎,根本不可能承受明末统治者那样大的剥削量。清统治者从明朝的灭亡中看到,苛重的剥削是造成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认识到“收拾民心,莫过于轻徭薄赋”,“行蠲免,薄赋敛,则力农者少钱粮之苦,而从逆之心自消”,因此,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这对当时的清统治者来说,是巩固政权的惟一途径。
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七月开始,清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分别减免田赋,或全免,或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有免一、二年或三年不等。自顺治元年始,凡正额之外,一切加派,如辽饷、剿饷、练饷及召买米豆尽行蠲免。并规定,赋税征收以万历初年《赋役全书》所载为正额,其余各项加增尽行免除。
为了确定征收赋税的依据,避免地方官任意加增,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下令重修《赋役全书》,于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完成。从该书规定的数额看,清朝对农民的赋税征收要比明朝明显减轻。为了使农民自己知道所交钱粮的数目,以防胥吏从中舞弊,清于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颁刻“易知由单”。单内开列各州县应征本折款项,共计起运若干,存留若干,每亩应征银米数目等,将单当众散给,收取本人亲笔领状。如果单外多征者,准许告发。此外,又将应解漕粮改为“官收官解,不得仍派小民”,从而免除了部分解户的赔累之苦。
清初,特别是康熙年间推行的“轻徭薄赋”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安定人民生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康熙以后,全国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均与这一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这一政策的推行,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益人必然使人悦服。不但治国如此,对于个人而言,如果能诚心诚意,益于他人,也必然能得到他人诚心诚意的回报。‍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