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和占卜有关吗

立秋养生是常识,谁能想到24节气竟非纯粹传统文化!你知道哪些节气知识...

为什么24节气中包含着一些不传统的东西?

但是在学了初中地理之后,我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夏至是太阳照射北回归线的时间,而冬至则是太阳照耀南回归线的时间?这说法感觉非常的西方化,因为在我国传统中根本没有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的概念,我们甚至根本没有明确的资料证明地球是圆的(在这里插一句,被大家瞧不起的印度人,早在公元500年的科学著作《悉达多》中就非常精准地算出了地球的周长,而且使用了负数和无理数……)。

自古以来,中国人精于算术而弱于几何;通过几何原理而发展的西方天文学和中国的天文学更是大相径庭。更奇怪的是,据说24节气起源于战国,成型于秦汉时期。按照秦汉时期的天文观测水平就更没可能了。这一相传使用了2000年的气候分类法,却拥有着不合乎逻辑的现代化特征,真让人倍感疑惑。于是怀着7只星,我稍微观察了一下24节气,发现一个更惊人的事实:二十四节气的分布时间是不均匀的,每两个节气之间的时间并不等长!

公历的二十四节气

那为什么西方历法只凑了一天,而东方历法却凑了一个月呢?因为我们喜欢把每个月都分成30天,这样每年都会多出几天,最终我们将它汇成一个月。但是西方历法就不这么算,他们喜欢将多出的天数直接分别插到每个月中,于是就出现了“大月”和“小月”。这么一看我们就能发现,现在使用的24节气也是用类似的方法把多余的天数插进去了,这就很神奇了呀!

原来我自作多情了几十年……

为了验证假设,我就调查了一下资料,结果不查也罢了,一查我的眼泪就掉下来……

原来24节气只有名字还保留了秦汉的风韵,其他的早就“全盘西化”了!

事实和我猜想的非常接近,原来中国的24节气也是平均分配的,从今年的冬至到明年的冬至期间的所有天数,均分成24分,就是传统的24节气,这种分法叫“平气法”。而我们现在使用的24节气是来自明朝崇祯年间,因旧历错误太多完全不可用,而由徐光启和传教士汤若望重新编撰的《崇祯历书》,而编撰这一本历书的知识,正是来自丹麦天文学家第谷(Tycho)的天文体系。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

这种方法将天球上的黄道(圆圈型)按角度等分为24份,每经过(360/24)15度就是一个节气。经过西方的天文学观测,他们找到了太阳照耀最高的一天和太阳照耀最低的一天,在崇祯版24节气中就将这两天分别定为夏至和冬至,这种分法叫“定气法”。

崇祯历书

我看完这段话后也不太明白,黄道是什么?最高点和最低点又是什么?经过我仔细的查证后,终于明白了。

首先我们的常识可以知道,夏天白天长,太阳升得高;冬天白天短,太阳升的低。这就是季节和温度变化的根源,古人用制作精密的天文仪器,记录下了太阳的轨道变化,就像我下面画的这张图一样,太阳从来不会出现在这个黄色区域之外的地方。

同时古人观察到另外一种现象,虽然星空都会在我们头顶升起落下,但它也是在缓慢变化着的。如果坚持每天晚上12点用仪器对准天空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星星的样子,我们就会发现每过365天,星空就会回到上一次的模样。于是古人想象,天空是一个特别大的球壳,把大地包裹着,上面沾满了星星,每过一年天球就旋转一圈。正对于我们头顶的星空画出的轨道就是黄道。西方人用星座将黄道分成了12份,就是我们熟悉的黄道十二宫,星座和占卜的重要灵感来源。

虽然24节气虽然脱胎于黄道,却和星座并没有什么关系,不过我们可以借用黄道十二宫的示意图来帮助我们理解。当我们所处地球的背面正对着太阳的时候,我们这里就是午夜12点,天空就会对准一块星星的区域,古人将星空画了下来,然后再通过上面的方法,分割出24个节气来。

用西方知识编出来的24节气有什么不同?

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季节是由地球的公转和地轴的自偏角造成的,而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所以用天文学方法分出来的当然是更精确,也更合理。这样的二十四节气能够精准地描述气候和气温的变化特征,给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指导意义。

但是就当时来说,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比如《崇祯历书》编撰完成之后,明朝的传统派就多次质疑,甚至闹到了要搭擂台打PK的地步,他们约定好用各自的方法推演天象(比如日食和月食)的时刻、方位等,然后用观测结果说话。

八卦和二十四节气有关系吗

太极图以黑(阴)白(阳)两鱼的环抱,演绎了天地万物阴阳之间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方面的规律。由太极而衍生出的八卦,更是以阴阳为其基础。结合八卦太极图分析一年二十四节气的阴阳消长变化,不仅可以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命名,更可将医易相结合指导养生,彰显中医预防医学的优势。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非常重视的一个思想。“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观点早在《周易》、《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论述[1]。《易传》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此可知太极源于易,衍生八卦。八卦以阴阳二爻,描述世间万物阴阳变化的规律。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明代张介宾也明确指出“医不可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兼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者则灾害生,从之苛疾不起”。《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由此可见,若要做到“治未病”,若要“顺时养生”,必定要首先知晓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从二十四气节在太极图上对应的位置和卦形入手,分析全年阴阳变化,不失为一个既形象又易懂的好方法。

算生辰八字是按农历还是节气算?

生辰八字是按农历来算的 ,其实 什么时候出生 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

节气,立秋有什么讲究吗?

农历七月间(阳历8月7日)的立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时。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立秋日晨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后,可知夏天自身的肥瘦。而在饮食方面,立秋这天吃西瓜、蒸茄脯、煎香糯饮,或是饮烧酒,都广泛流传由来已久的食俗。
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无关系。“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和“咬春”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早在唐宋时,人们立秋这天就要用井水送下7—14粒红小豆,而且必须面朝西站着,也是为了祈求秋天不得腹泻等症。现在我国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立秋时分,许多老皇历中都标出具体时间),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南通风俗,以立秋节气的时间在朝或夜,来预卜立秋以后天气的炎凉。谚语“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吼吼”即是此意。从日历上看来,今年是8月8日早上6 时24分立秋,想来应该是天凉好个秋吧!南通民俗还认为立秋这一天的天气变化,与秋季农田收成关系极大。如立秋这天听到雷声,田里的庄稼就“秀”(吐穗开花)不好,谷子长不饱满,瘪谷多,将大大减产。又认为:稻秀时节,若浓雾大作并有白虹贯天,这种沙地人叫作“白鲎”的天象,收获时秕谷必多,俗呼为“天收”。可见民间对立秋日雷鸣和出现虹这类自然现象,甚为忌讳。
南通和江南一带一样,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南通及江南地区西瓜旺市在小暑和大暑之间,酷热的盛夏也在这一时期,而立秋一般在大暑之后的8月7日、8日二日,此时这一带的西瓜已入末市,瓜的甜度和质量也明显下降,气候亦将告秋,所以立秋食西瓜应是于理不通。但是为何会有立秋吃西瓜的风俗呢?原来,西瓜虽从宋代传入中原,但种植并不普遍,所以那时并没有产生和形成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但在西域,西瓜原产地已普遍盛行立秋吃西瓜的风俗。因西域地处中国的西北,纬度较高,立秋前后西瓜刚进入采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一种尝鲜。此风俗约在清代影响南方,而此时江浙沪等地的西瓜已进入末市,人们对立秋吃西瓜的原由作出了种种解释。有人讲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积结的淤气,有的人讲可以为过冬积聚“阳威”,而实际上只是北方风俗的影响而已。但有一点应予承认,那就是立秋以后,天气逐渐凉爽,西瓜上市量日趋减少,立秋日人们再吃一吃西瓜,有依依惜别之意。
立秋以后,如天旱少雨,赤日炎炎,产生连续酷热天气,就把伏天拖长了,即所谓“秋老虎”,意谓炎势如虎,反常的酷热不逊于大暑。此时人们更感到闷热难当。当然秋天的炎热毕竟像“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立秋后如逢雨水多,下一阵雨凉一阵,处暑后,暑气当已消退,确实进入秋季了。

八字的困惑。请高人作答。顺便帮我看下运势

财 枭 日元 枭
乾造 丙 辛 癸 辛 (日空申、酉)
寅 丑 未 酉
你的五行中火太弱或死绝,易患心脏病,败血病,关节炎,脚气,眼疾等疾病,年纪轻或正值壮年,主肠胃不好。

节气和月为什么有偏差,八字中如何算月令,还有春夏秋冬四季?_百度知 ...

立春为第一个月的开始了,以此类推了。查查万年历就行了。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