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手札

黄道周书法精选的目录

行草·途中见怀七言诗轴
小楷·孝经颂
行草·答诸友诗卷
行草·自书诗卷
行书·临王羲之誓墓文
行草·致缉生手札
行草·自书五言诗轴
草书·自书七言诗轴
行草·自书七言诗轴
行草·鹏鸠岂有五言诗轴
行草·进神宗实录五诗轴
行书·手札(一)
行书·手札(二)
行草·手札(三)

请列出福州市的博物馆,并介绍一下

哈哈
我最近正好在整理这些资料
福州市有两间博物馆
福州市博物馆
位于长乐路与国货路交界处的文化路,占地面积3256平方米,建筑面积11198平方米。现陈列有各种文物、图片、模型等,同时还收藏有福州历史名人字画、手札、拓片和地方民俗文物。
座74路车直达
福建省博物馆
福建省博物馆是中国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湖公园内。1953年4月创建,前身是1933年5月建立的福建省立科学馆,50年代初改名福建人民科学馆。福建省博物馆建立后,福建人民科学馆撤销,将其中的动物标本移交福建省博物馆。嗣后,福建省博物馆又接收了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收藏的革命文物和历史文物,逐步发展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该馆馆藏文物标本共5万多件,其中一级品360多件,以传世艺术品、考古发掘品和革命文物资料为主。重要的有五代闽王延翰造鎏金铜狮炉,宋建窑的“兔毫盏”,南宋黄升墓出土的丝织服饰,宋抗金名将李纲的铁锏,明德化瓷塑工艺家何朝宗所塑的立像观音,明清以来黄道周、董其昌、沈周、华□、吴彬、黄慎等书画轴,林则徐、严复手札,黄花岗烈士林觉民遗书,苏区邮票和福建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银印等。 该馆办有《福建省古代历史文物陈列》、《福建革命史陈列》和《福建山海富源陈列》3个基本陈列展览。《福建省古代历史文物陈列》,集中该省考古工作的主要发现,按时代先后顺序陈列,陈列面积1000平方米,展出文物1085件,有原始社会晚期闽江下游一带昙石山文化的遗物遗迹,闽越人创造的几何印纹陶器,武夷山船棺,崇安汉代城址和殿堂建筑基址出土的铁农具、兵器、陶器,王审知儿媳刘华墓出土的陶俑和古代波斯的孔雀兰釉瓶,侨居泉州阿拉伯人的墓碑石和各地出土的外销瓷器,郑和下西洋驻泊福建的史迹文物,民族英雄郑成功墓出土文物和他在闽南活动的资料等。 《福建革命史陈列》,陈列面积 980平方米,展出文物图表 700多件,展现自 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福建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而进行英勇斗争的历史。陈列着重表现红四军入闽,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古田会议和反围剿斗争。同时也表现红军长征以后,福建人民坚持地下斗争和三年游击战争的历程。 《福建山海富源陈列》,以大量实物标本,辅以图表景箱照片,按地质地貌、矿产、动植物资源分类,展现福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特点,阐明开发利用的自然优势。
开放时间
--------------------------------------------------------------------------------
开放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16:00停止进场(免收门票);周一闭馆整修,如遇特殊情况闭馆,则另行公告。
基本陈列
--------------------------------------------------------------------------------
我院共设有《福建古代文明之光》、《福建近代风云》、《福建古代外销瓷》、《工艺藏珍》、《福建戏曲大观》、《恐龙世界》、《动物万象》以及《馆藏中国历代书画展》等9个基本陈列。
展览情况:
--------------------------------------------------------------------------------
该馆办有《福建省古代历史文物陈列》、《福建革命史陈列》和《福建山海富源陈列》三个基本陈列展览。
《福建省古代历史文物陈列》,集中该省考古工作的主要发现,按时代先后顺序陈列,陈列面积1000平方米,展出文物1085件,有原始社会晚期闽江下游一带昙石山文化的遗物遗迹,闽越人创造的几何印纹陶器,武夷山船棺,崇安汉代城址和殿堂建筑基址出土的铁农具、兵器、陶器,王审知儿媳刘华墓出土的陶俑和古代波斯的孔雀兰釉瓶,侨居泉州阿拉伯人的墓碑石和各地出土的外销瓷器,郑和下西洋驻泊福建的史迹文物,民族英雄郑成功墓出土文物和他在闽南活动的资料等。
《福建革命史陈列》,陈列面积 980平方米,展出文物图表 700多件,展现自 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福建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而进行英勇斗争的历史。陈列着重表现红四军入闽,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古田会议和反围剿斗争。同时也表现红军长征以后,福建人民坚持地下斗争和三年游击战争的历程。
《福建山海富源陈列》,以大量实物标本,辅以图表景箱照片,按地质地貌、矿产、动植物资源分类,展现福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特点,阐明开发利用的自然优势。
展品情况:
--------------------------------------------------------------------------------
该馆馆藏文物标本共5万多件,其中一级品360多件,以传世艺术品、考古发掘品和革命文物资料为主。重要的有五代闽王延翰造鎏金铜狮炉,宋建窑的“兔毫盏”,南宋黄升墓出土的丝织服饰,宋抗金名将李纲的铁锏,明德化瓷塑工艺家何朝宗所塑的立像观音,明清以来黄道周、董其昌、沈周、华□、吴彬、黄慎等书画轴,林则徐、严复手札,黄花岗烈士林觉民遗书,苏区邮票和福建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银印等。
交通路线
--------------------------------------------------------------------------------
1、观众可以乘坐70、74、948、811、810、809、1路至西湖站下车,步行穿过西湖公园,到达博物院。
2、观众可乘坐948路车直达至博物院大门。
3、观众可乘坐4路、801路至左海公园西门站下车,沿路前行,经司法厅等建筑到达福建博物院。
4、观众可乘坐10、4、701、805、947路至总院站下车,经隧道前的一条小路前行10分钟可达福建博物院。
周边建筑:司法局\西湖公园\左海公园

古人的诗词书法作品是怎么落款的?

第一列写诗名,第二列,写原作者的名,接下来的列每行写一句诗,最后一列要写上自己的落款。

古人的书法作品,多是写自己的东西。很多流传下来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手札尺牍,就是平常生活中的一个便条,但内容是自己要说的话。从明朝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悬挂的作品,也可以看到抄录的作品,董其昌、王铎、黄道周、张瑞图都有抄录别人诗词的作品留下,印象中张瑞图的似乎更多。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书法书写格式一直是,“自右往左,自上往下”,不用打标点。从正文开始写,一直写到文末,不用空格。

如若文末下还有足够的空间就可以落款,落款包括摘录的古诗词题目及其作者,(一般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有个人署名和摘录的日期,如若空间不足,则可以适当省略诗词题目,就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可省略书写的日期。

戊午甲寅辛丑甲午,戊午年是哪一年

戊午甲寅辛丑甲午

薛元明

今日立冬。“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秋去冬来,是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古往今来的书画印中都有表现“立冬”主题的作品,如出土的汉代简牍、王羲之《冬中帖》、王铎《澹圃山房阔》 、石涛《仿米山水图》、吴昌硕手札等等。深秋,万物安静地飘落、沉眠、潜,只愿冬天就这样开始走向更深的时光,不知不觉地与来年的早春邂逅。

立冬是冬季开始。“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也”。此时读到宋末元初诗人书法家仇远 立冬的诗句:“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感觉极其应景:迟来的丝丝小雨携来了微寒,庭前院落里的树叶半青半黄,还在变色,秋天还没有彻底远去……。仇远是杭州人,所描述的是南国情形。南方的冬天来得要晚一些,即便立冬了,仍是秋色浓郁。西北地区的红黄景象还未完全褪去。而在北国,早已是苍穹、凄风冷雨、寒霜冰雪,以至于万物萧条、落叶翩飞,雁影无踪、蛰虫无痕。

自古多情人易悲。花开一季,人活一生。人生如同四季,春种、夏耕、秋收、冬,理当如此。人生须和季节一样分明,遵循自然规律便能心态平和,得以安然。再是严寒的季节,也得学会让心情安暖舒适。落花翩翩,却不尽寂然,因为有墨香、书香相伴,可以思接千载,驰骋万里,沿着古碑帖的幽径,流连砚田无边。执笔为念,默书数行,用心灵去触摸李白的《上阳台》,用深情去感悟苏轼的《寒食帖》,难得有一份惬意。生活是嘈杂的,生命却是孤独的。时间的地老天荒,尘世间的万种风情,都是心灵深处最隐秘的希冀。黑白世界中,大小粗细、方正圆斜、浓湿枯淡,相映成趣。这些发自内心的墨痕字迹,乃是一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纸张发明和大量运用之前,中国人利用竹简与木牍作为书写载体。西北地区是中国书法的宝库。居延汉简、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并称“汉简”,发掘地都在甘肃。近代三大文物发掘中,汉简、写经和甲骨文,成为直接影响书法史进程的大。除了甲骨文在中原腹地,汉简和写经都在西北。最重要的是,这两种法书都是墨迹,得以清晰地看到当时书写的状态。西北处于乾卦之位,按照五行来说,冬天属水,西北方在五行属金。西北乃中国内地通往西域之要道,尤其是两汉时的雍凉之地,乃西北首府所在地,曾是东传的要道与之一 。汉时即设四郡,戍兵屯田,成为汉朝经略西北的军事重镇。回想起唐人的诗句,无论是“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所描述的是同一场景。

简牍由 统一,尺寸有严格规定,标准的 文书纵23厘米,横1.1厘米。除竹简外,主要选用不易晕染、不易折断的胡杨、红柳和松木木牍,造价不低。汉简书风的恣肆、率意,不事雕琢,令千年后的我们,怦然心动。这些震撼人心的原大字迹,不过是厘米之内而已。一旦放大,便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正是得益于放大技术,汉简直接引发了晚清以来书风的丕变。无数不知名的 ,创造出不朽的经典。然而在当时,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份报告,也可能是一封家书。因为 不可计数,遗于后世的汉简作品,风格蔚然大观。汉简不仅有非凡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即便是军国大事,最终通过细小的个人之事呈现出来。

西汉 马圈湾简牍

这枚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其实是一份出关“申请书”——“元康元年十月壬寅朔甲辰,关啬夫广德、佐熹敢言之:寿陵里赵负趣自言,夫欣为千秋燧长,往遗衣用,以令出关。敢言之。”“元康”为西汉宣帝年号,“十月壬寅朔甲辰”即公元前65年十月初三日。当下辛丑年立冬,恰好也是十月初三。也就是说,这件汉简面世,已经整整2086年。这位女子的丈夫在玉门关外值戍,她在立冬前请求出关,为丈夫送御寒衣服。适逢辛丑立冬,目睹这件汉简,虽然暌违两千余年,却仍能感受到亲情、爱情之美,嘘寒问暖,一如当下。时间仿凝固了数千年。

现代人有再熟悉不过的纸本和电子日历,其实古代也有按年月日干支顺序排列的“日历”,使用者们会记录重要或者行程,当时叫做“质日”或“视日”。海曲汉简《汉武帝后元二年视日》上记:“十四。丁酉、丙申、乙未,夏日至居郭门一(日)。甲午、癸巳、壬辰、丙辰、乙卯、甲寅、癸丑、壬子、立冬、辛亥、癸卯、壬寅、辛丑、庚子、己亥,戊戌冬日至居户一日。天汉二年城阳十一年。庚辛甲酉亥子不可秩息。”从这件汉简可以看出,天干地支之间,留有长段的空白,留出来用以填写需要的事情。历史典籍中最早出现的节气纪录,是《尚书·尧典》的“四仲中星”,即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春秋时代,产生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与“二分二至”,合称“八节”。海曲汉简《汉武帝后元二年视日》中残存了春分、夏至、立秋、立冬等属于八节的名称,乃是中国历节气演变的见证。

西汉 山东日照海曲简牍《汉武帝后元二年视日》

汉代是强盛之极的大一统王朝。汉代书法乃至整个汉代艺术因此而呈现出拙朴雄大的气势,展现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承载了强大的精神。历代王朝越往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融合”,涵盖各种元素的融和。从这个角度来讲,汉代及这之前的艺术,无疑更为纯正。

魏晋六朝三百年是一个分崩离析的时代。,更迭,整个像走马灯一样。书法见证人心,纪录时代。这三百年的书法,呈现出多头发展的迹象,甚至不乏乖谬和变异。尽管如此,多头潮流中,仍存“二王”这一主脉,乃魏晋的绝佳见证。王羲之《冬中帖》写道:“十一月四日羲之白:冬中感怀深,始欲寒。足下常疾何如? 不得近问,邑邑。吾故苦心痛,不得食,经日甚为虚顿。力及不具。王羲之白。”冬天来了,羲之写信给朋友,天冷了,叮嘱朋友要注意足疾。因为不能当面问候,心里感到过意不去。而自己呢,一直苦于“心痛”,吃不下饭,身体也不太理想。这件手札有章草笔意,显然是个人成功变法之前的作品。王羲之书法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倜傥,潇洒出风尘,后世自然有无数的膜拜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多人都是王羲之的门徒,包括像米芾、赵孟頫、董其昌和王铎这样的级人物。

王羲之《冬中帖》

王铎是学“二王”的高手,在明末异军突起。他的书法 主要是颜米王三家。王铎极其崇拜米芾,被旋推崇为“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然人品颓丧,因为降清而被与赵孟頫同归于“贰臣”。最有意思的是,董其昌书法同样取法颜米王三家,与王铎却截然不同。所以说,取王,本质上涉及到“师面”还是“师心”的问题。这对于当下书风极度雷同的现状,颇有启示。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想与众不同,就一定能做到。

王铎对王羲之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章法和墨法上,一生吃着二王的法帖,将尺牍书风拓而为大,“涨墨法”的运用,使得行草书的表现从“线”到“面”,故而有“后王胜前王”的褒奖。当代王蘧常章草出现后,也有一样的评价。书法就是这样,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发展、创新。对比来看,王羲之身处乱世,朝不夕保,所以感慨“死生亦大矣”。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王铎晚年适逢明清易代,天崩地裂,降清后生活了八年,生不如死,极度压抑。从某个角度来说,王铎就是为了书法能有大成而屈膝投降的。当个人书艺炉火纯青之际突然面对生死抉择,心尤不甘。王铎没有选择杀身成仁,而是苟且偷生。同属晚明“三株树”的黄道周和倪元璐,皆从容赴死,很自然地,与王铎身后的声名,判若云泥。王铎晚年的书写材质要好一些,精品迭出。王铎没有辜负自己,极其勤奋,冬夜试笔,呵冻研墨,自抒胸臆,一件是《澹圃山房阔》 诗轴,款字中有“庚寅冬日书”,去世的前两年,笔走龙蛇,万马奔腾。另一件是《赠文吉大词坛》诗轴,对于王铎来说,又是一个不眠的冬夜。书风苍茫博大,然时有怪诞之姿,无疑与心境的压抑有关。

清 王铎《澹圃山房阔》 诗轴

清 王铎《赠文吉大词坛》诗轴

相比王铎的命运多舛,苏轼一生虽然仕途不尽如意,甚至时常处于斗争的夹缝中,不是被发配就是在发配的路上,但东坡自有之法,一生,在可以活出的滋味,由此成为世界闻名的“最有趣的人”。要想成为艺术家,必须要有一颗有趣的灵。面对现实中的种种不幸,苏轼从容找到化解之法。贬谪到了岭南,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的诗,被贬至海南,写信给儿子:“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把吃生蚝的事说出去,要是这个秘密被人知道了,恐怕那些北方人听说这里有这么好吃的物事,就该学我,求着皇帝把他们贬到海南来,跟我争抢这天下的美味。看看,难怪他的政敌要气得半死。苏轼一生虽然颠沛流离,但笔耕不辍,诗文书画收获颇丰。

北宋 苏轼《孟冬薄寒帖》

这件《孟冬薄寒帖》出自《郁孤台法帖》,为南宋聂子述在绍定元年(1228)汇刻于江西赣州府赣县郁孤台。“孟冬”又称“小阳春”,即每年冬季的之一个月。其中写道:“孟冬薄寒,恭惟门下侍郎台候万福。轼即日蒙免,罪戾之余,宠命逾分,区区尺书,岂足上谢。又不敢废此小礼,进退恐栗。未缘趋侍,伏冀上为宗社精调寝兴,下情祝颂之至。谨奉手启,布陈万一,不宣。”这是苏轼对朋友表示感谢的一封信,没有具体特别的事项。虽为刻本,但笔致圆润、酣畅古雅,为苏轼作品中少见。

伊秉绶有强烈的“苏子情结”。嘉庆五年(1800),时任惠州太守的伊秉绶带着下属翻修惠州白鹤峰下的苏轼故居。在清理墨沼时,捞出一方端砚,砚背当中刻着一个“轼”字,侧边有“德有邻”的款。伊秉绶喜不自胜,便将这方苏子砚台视若拱璧。伊秉绶膜拜苏轼,更主要是思想上的认同。苏子活在和出世之间,儒道思想交替作用。嘉庆十二年(1807),伊秉绶的去世,丁忧回乡,一呆就是八年时光。这是仕途的寂寞之期,却是伊秉绶艺术创作的高峰期。临《裴岑纪功碑》虽说是临,其实乃典型的创作风貌。用笔饱满雄健,结字古拙厚朴,整体气势恢宏。正文共两行,行距靠近,字距稍离,两两相对。“敦、煌、竟”等字笔画虽多,但布白均匀,从容不迫,“大、守、此”等字笔画虽少,但小中见大,厚重磅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幅书曾被转赠。左边留有题跋:“馨圃大兄过小,见墨卿太守书此帧,甚好之,因以转赠,己卯春仲,叶尊并识”。题字笔法精到,一气呵成,与正联璧合,成就一段佳话。

清 伊秉绶 临《裴岑纪公碑》,癸亥立冬

在整个清代书家群体中,吴鼒(zī)可谓名不见经传,但因为“鼒”字难写而记住了他。吴鼒是清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侍讲学士,善书能画,工骈体文。最主要的代表作是《墨林今话》。此书比 本身名气更大。从“试论当酒亦名将,况世说诗存古经”对联来看,主要取法集王《教序》,唐代虞世南、褚遂良,兼学董其昌,得之气,因为诗文修养深厚,字里行间极见文气,所以能在当时的馆阁潮流中独具一格。由其所学,可见当时取法的普遍常态。

清 吴鼒,丙子立冬

面对朝代更迭的历史潮流,个人没办法改变,但可以根据真实的内心做出选择。王铎选择投降,石涛作为帝胄,选择成为遗民。“遗民情结”支配了其一生,也致使石涛一生不合时宜,借助书画探求生命的自在之境,抒写内心,我自为我。遗民情结主导了石涛的山水画创作。从某个角度来说,石涛的确和其他人不太一样,他是一个艺术哲学家,所以《石涛画语录》能够成为中国画学史乃至中学史的压卷之作。上海博物馆石涛《仿米山水图》轴款字云:“风急湖宽浪打头,钓渔船小兴难收。请君乌纱帽,月上丝纶再整游。定老年兄远以此纸嘱笔写山,用米颠刷字法,寄上一笑。时辛巳立冬四日清湘瞎尊者写。大涤草堂。”辛巳立冬是1701年,石涛正好是花甲之年。这幅仿米家山水整体上的确有风急湖宽浪打头之气势。字也是学米芾的,可见痛快之意。所谓“诗言志”,由此题款,当知真实不虚。

清 石涛《仿米山水图》,辛巳立冬

吴昌硕和石涛类似,活在一个变革的大时代,但又有不同。石涛面对的是一个王朝取代另一个王朝,吴昌硕身处的则是新旧时代的转变。吴不是遗民,成了遗老。“海派”中这样的大佬不在少数,诸如沈曾植、康有为、李瑞清和曾熙等。新旧时代相比,市场化和商业化因素的渗透,对于书法家乃至整个艺术家群体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旧传统和新之间,在吴昌硕这一代人身上,呈现出的依然是“旧学”烙印。吴昌硕生性嗜古,其诗尤喜用僻典,故而晦涩高深,但有时也难免迂腐。八十岁时的手札写道:“雨后东篱野色寒,骚人常把落英餐。朱门酒肉熏天臭,醉赏黄华当牡丹。(画菊)色如美玉丰神好,香与芝兰气味同。庭院笙歌初散后,亭亭一树月明中。(画玉兰)荷气迎秋天影,赏秋人醉倚阑干。无风波处真难得,浅水芦花画里看。(画荷)癸亥立冬后三日,成志仁兄雅嘱。”吴昌篆成就更高,影响更大,行草书成熟最早,应用最广泛。笔致老练,收放自如,篆、隶、楷、行、草各种笔法熔于一炉,用墨润燥相宜,结体中宫收紧、四面辐射,风格雄浑苍劲、恣肆老辣,虽是尺幅小品,却有排山倒海之势。吴缶庐一力旺盛,创作势头强劲,作品数量丰沛,含金量极高,诗书画印都达到巅峰之境。“甲申立冬”刻“大壶”,边款写道:“甲申立冬日,大壶先生嘱,仓石”,时年41岁。“丙寅立冬”刻“还读书庐”,已经83岁,“老缶不治印已十余年矣,今为大仓先生破格作此,臂痛欲裂。方知衰暮之年,未可与人争竞也。”由此印可知,吴昌硕因为臂膀疼痛,十多年不刻印,对于鉴定其代刀和伪作,具有一定的作用。两枚相距近四十年。吴印风格成熟早,但始终没有结壳,精进,可见风范。

近代 吴昌硕手札,癸亥立冬

近代 吴昌硕刻 还读书庐,丙寅立冬

近代 吴昌硕刻 大壶,甲申立冬

吴昌硕有“诗书画印”四绝之称,在其之前有赵之谦,在其之后有齐白石。赵为“海派”先驱,齐则属“京派”,但赵之谦对于齐白石影响很大。齐白石习惯上称自己“诗之一”,有故弄玄虚的意思,其实是当家。吴昌硕的也属“头牌”。对比来看,吴昌硕算得上古典时代最后一位艺术,齐白石称得上是新时代的之一位艺术。但和之间也存在落差,尽管风格品评在某些地方缺少可比性,但总的来看,齐白石的艺术深度无法和吴昌硕相颉颃。齐白石的“功劳”,是在绘画题材方面有开拓性,改变了文人画所追求的情趣之美,趋于质朴和家常主题,青菜、萝卜、苍蝇、老鼠等不登大雅之堂的物事成为入画题材。其实早在赵之谦和吴昌硕手中,已经有过一些尝试,只是到了齐白石手中,创作更多而已。立冬到了,北方人喜欢大白菜炖粉条,或者是小鸡炖蘑菇,吃起来的,且又方便省心,故而成为家常菜的代表。齐白石很爱画白菜。有关齐白石曾想以自己画的白菜换一车真白菜的段子,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齐白石是真的喜欢大白菜。《白菜》题款:“不独老萍知此味,三代咬其根。借山翁制。”齐白石喜欢白菜,蕴着对家乡的怀情,也是对现实生活的知足常乐。

近代 齐白石《白菜》轴,纸本设色

另一件《白菜蘑菇》 题款:“白菜之佳无过北地,菌野之美惟有南方,雁来去时方生。菌类之风味,能超群者此种也。土人呼为雁来,惜无蘑菇等之有大名耳。白石山翁并记。”人对于喜欢吃、习惯吃而后来却有吃不到的东西,会滋生念想。齐白石离开家乡,成了“北漂”。北地的白菜好吃,也易吃到,但家乡那呼作“雁来蕈”的蘑菇却再难吃到,便格外想念。南方的雁来,就是北方雁去之时。时值秋冬之季,美食可以弥补时空位移的缺憾,时不时画一下美食,可以缓解个人心里对人世的五味杂陈。

近代 齐白石《白菜蘑菇》轴,纸本墨笔

针对吴齐篆刻,曾有人提出“有”之说。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吴齐皆臻于高寿,风格达到极致,学之者难以化出,开拓空间小;其二,容易只学到毛皮,甚至变得一身习气。相比之下,黄士陵的印风属于型,能够发挥的余地大。归根结底,关键还是取决于个人是否为“善学者”。学不好书印,原因多半出在 自身,不能责备所取法的对象,所以“吴齐印”之说,要么是无中生有,要么是以讹传讹,总之,可以休矣。最令人感慨的,是吴齐之间的恩怨龃龉,已成为一桩“公案”。据实而论,吴对齐有提携之情,但对于大家来说,一旦在理念上无法同步和合拍,最终都会分道扬镳。

众所周知,齐白石的老师是王湘绮。其实,齐白石在京城之时,还有一位老师,就是徐州人张伯英。书法史中还有一位张伯英,就是东汉张芝,首创“今草”,被尊为“草”。近代张伯英乃碑学大家,是清末探花冯煦的入室。张伯英热衷北碑,过人之处在于舍弃了魏碑点画的锐利形态,追求刚猛、沉着、遒厚的韵味,独树一帜。其实无论是帖学还是碑学,关键在于取法理念,同出一源,各呈其态。张伯英曾在北洋任职,目睹的黑暗,毅然引退,从此开始了鬻字治印的职业生涯。对照其书风来看,可谓“书如其人”。

近代 张伯英,己卯立冬

从赵之谦开始,再到吴昌硕、齐白石,书画家印人的职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邓散木虽是职业化书印人,但与当下的职业化有本质的不同。“职业化”有两层意思:一是专注力,平生的精力和心思全部集中于此;二是书印成为饭碗。有的偏于前者,有的偏于后者,有的两者侧重。因为此种差异,直接导致风格和趣味不同。邓散木膂力过人,可以直接徒手刻巨大的青铜。最惊人的是创作数量,堪称古今之一。一般的印人,平生数量不过三、四千方,多一些的过万,最多的二、三万已是极限,邓散木一天几的创作势头,几十年如一日,至少近十万方。“风华正茂”刻于1953年,证明了一点,《毛 诗词》系列这种形式,邓散木很早就已经尝试。广而言之,在“系列主题印”方面,邓散木具有开创性。

当代 邓散木刻 风华正茂,癸巳立冬

相比邓散木的职业化生存状态,台静农的书法属于学者字,但在学者字中又独具一格。学者字一般都比较严谨,甚至难免拘束刻板,但台静农书法却能做到潇洒与凝重兼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陈的书法更多一些随性和放浪。台有两件立冬时节的横幅作品。一件“黍米”,乃去世前两年所作,风格老辣苍茫。另一件内容是苏轼《望湖楼》诗三首,款字写道:“书苏诗,不觉袭其笔意”,时间要早上五年。历代很多文人,内心对于苏轼天然就有一种向往和崇拜。台静农的作品,落笔险峻,古拙遒劲,点画如刀切玉,利落有神,结字奇崛,笔意高古,有一种冷逸孤傲的韵味。台静农是近当代书家中,学倪元璐而能自出机杼的代表人物。学养深厚、阅历丰富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当代 台静农,癸亥立冬

当代 台静农,戊辰立冬

立冬时分,秋天最后一抹色在梦里无声溜走,有时还未来得及享受够温婉和古韵,未来得及参悟那一份寂寥与闲愁,就被促着来到冬天。“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秋去冬来,是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其实人的生老病死,又何尝不是如此?丰子恺曾说过:“人生也有冬夏。童年如夏,成年如冬;或少壮如夏,老大如冬。”立冬之后,冬天就会在寒风冷雨中悄然来临。初冬草木凋零,万物匿,干净开阔,就像经年岁月中那些空白时段,也带来一季的萧瑟和迷茫。屋外的虫鸣匿迹销声,窗外各种树上金灿灿的黄叶一夜间簌簌地落尽。但愿这深秋的万物安静地飘落、沉眠、潜,只愿这难捱的冬天就这样开始走向更深的时光,不知不觉地与来年的早春邂逅。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责任编辑:陆斯嘉

以上就是与戊午甲寅辛丑甲午相关内容,是关于齐白石的分享。看完戊午年是哪一年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析明黄道周五律行草诗轴

遒劲和谐  风骨自得

            ——小析明黄道周五律行草诗轴

                                  * 陈清河

    这里我们赏读的行草诗轴系明末著名学者、书画家、爱国民族英雄,世人尊称为“黄圣人”、“黄石斋”,黄道周题作的五律一首:“过此那堪遥,当年已不禁。一番风破碎,千倍草浮沉。世则无南史,人客少旦心。诸陵爰火路,照发动萧森。”落款:“济宁闻警有作,叱正,黄道周。”“黄道周”三字下钤白文篆体名章“黄道周印”一枚。从总体书法风格上来说,其诗轴长篇大幅、苍劲纯熟、气韵盎然、奔放豪迈、大气磅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谋篇布局上,此作能随势而变,字间“密不透风”,而行间却“疏可走马”。款字与行间相互呼应,风格一致,给通篇营造出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视觉感官。
    黄道周此书作在用笔上方圆兼施,中侧并举,使点与线自然地搭配着,在运笔中顿挫分明,增强了点画的力点和律动,有“飞瀑溅石”、“一泻千里”的意境,充分表达出作者饱满的激情,有着优美委婉、不浮不燥的鲜明个性及艺术特色。在气势上,他吸收了钟繇、二王诸家的艺术精华,并将其学养淋漓尽致地融入笔墨之中,笔画忽连忽断、忽浓忽淡,或揖让、或参差,俊俏险峻,收放自如。如此强烈的墨色和取势对比,不仅洋溢着沉雄的金石趣味,而且还散发出一股遒媚的书卷气息,十分耐人寻味。在结字上,他善于运用柔刚、欹正、高低、虚实等既对立又统一的手法,形成潇洒质朴、筋脉相连、大巧若拙的结构特点。
    黄道周(1585—1646年),福建漳浦铜山深井(今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公园街深井村)人,字幼平,亦字幼玄、细遵,号螭平、石斋。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授翰林编修,并充经筵展书官。南明弘光朝任礼部尚书。隆武朝任首辅,为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南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时顺治三年)三月五日,在金陵曹街殉国,谥忠烈。临刑前破指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表现了舍身成仁、忠正不阿的高尚品质。黄道周通天文、理数、诗文、书画俱能,精小楷,尤擅行草,“行草笔意离奇超妙,深得二王神髓”(清·秦祖永《桐阴论画》),楷书“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清·宁荦《漫堂书画跋》)。其书法熔冶百家,自成面目,独创一格,被誉为“漳浦体”。

            * .作于2000年2月,发表《闽南日报》《中国书画报》《石斋故里》

大明孤臣黄道周

一直想写一篇纪念黄道周的文章,今日偷得浮生半日闲,立即动笔(文中有摘抄部分)。

初识黄道周,是因为在听诸葛学堂的大语文课中,当听窦老师简要的讲解时,激动处令我潸然泪下的情感,行文此时,我心还是激情澎湃。

后来,百度其生平事迹,随着深入,发现黄道周在理学、易经、书法等诸多方面造诣颇深,最最击中我心灵的是他不折不扣,刚正不阿的大忠臣形象。

据说连乾隆皇帝看完他的事迹后,都不得不倾心赞叹:大明孤臣黄道周,不愧是一代完人!

天下士林,谁人不识黄道周?

黄道周,福建人,年少家境贫寒,自幼聪颖好学,14岁时被人们誉为“闽海才子”,38岁(天启二年(1622))时中进士,选为庶吉士。他出则为官,入则守墓。然而他的官场之路却颇为坎坷,脾气耿直,慷慨敢言的他让崇祯尤为不喜,两次三番遭诬陷被削职。

黄道周不是言官,却敢于孤身疏救落难大臣。

崇祯三年(1630),忠厚谨慎的内阁大臣钱龙锡受到袁崇焕案牵连,崇祯帝把问题交给群臣讨论,60多名大臣一致认为罪责难逃。时年12月,钱龙锡被逮捕。有关部门议定:钱龙锡在西市斩立决。据说当时连刑场都准备好了。黄道周一听到这消息,激动不安,来回走动,大声对同仁说:“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人出来说一句话!”。于是,他回家后连夜起草奏疏,史书上说:“中夜草疏,排闼叩阍。”,写完后马上冲出房间,叩开皇宫大门,呈上奏疏为钱龙锡辩护。崇祯皇帝怀疑黄道周有意包庇,命令回复解释,黄道周总共上三封奏疏,待命38天。其结果是,钱龙锡遣戍浙江定海卫,黄道周削职为民。

黄道周坚持儒家道德纲常,敢于孤身抗辩皇帝。

崇祯十一年(1638),崇祯提拔杨嗣昌进入内阁,崇祯认为杨嗣昌是治世之能臣,颇有相见恨晚的样子,尽管杨嗣昌正在丁忧服丧,崇祯依然夺情起用。黄道周连上三封奏疏弹劾内阁大臣杨嗣昌,附带弹劾宣大总督陈新甲、辽东巡抚方一藻。其一为反对杨嗣昌的内政外交措施。反对向农民加税增加军费,老百姓都没有活路了,还要增加负担,其结果是激起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另一个内容是反对和满清议和。虽然,那时已经有言官上疏,但,黄道周火力最猛,措辞强硬。

崇祯怀疑黄道周有结党嫌疑,于七月初三日在中极殿平台召见群臣,特别点名召见黄道周。崇祯当面质问他,认为三封奏疏包含有个人目的。黄道周坚称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纲常名教,不为个人的官位和俸禄。

一番引经据典,唇枪舌剑的交锋之后。崇祯说不过黄道周,认为他满腹的学问文章,都变成了巧嘴利舌。命令黄道周叩头退出,没有想到黄道周半途折回来再次跪下,辨析奸佞和忠诚的区别。崇祯生气说:“假如以红牌论处,应当斩首。” 周围的人们听到这话,都吓得不敢说出话来,而黄道周从容不迫地退下。

此事正史和野史都有记载,黄道周是崇祯朝唯一敢于当面顶撞皇帝的人。他遭到贬谪调外的处分。此事给崇祯帝留下很坏的印象,以此为契机,加上内阁大臣魏照乘从中挑拨,崇祯十三年(1640),以结党为罪名逮捕黄道周,牵连达二十多人。在锦衣卫监狱,黄道周多次遭受严刑酷打,手指夹进竹片,血肉模糊,黄道周始终不屈服,把血衣寄回家以示子孙。崇祯查无实据,有意放人。有一天,崇祯和太监王坤在中极殿闲聊,崇祯问王坤说:“外面的人们都敬重黄道周,究竟是什么原因?”王坤回答:“他这个人读书多,操行也好,所以人们敬重他。”崇祯说:“书是读得很多,但是很不懂事。这个人非常固执,所说的腐儒,就是他这样的人。”最终,黄道周被流放到湖南辰阳戍边,不久后赦免召回。

实际上,在这件事情上黄道周是有些过分的,他为了维护道德纲常,把皇帝当做辩手,不给脸面,给人留下固执偏激的印象。然而,黄道周的学生庄起俦这样评价:“事情已经过去了,对还是不对呢?先生大小都要争。我知道皇宫虽大,也不足以说明先生的行为事迹。苍天把先生放在人间,本来就有别的用处,谁又能和先生争万古千秋呢!”

与当官相比,他更喜欢著书讲学,因而在理学、易经、书法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是明朝末年名满天下的大学者。

崇祯帝自缢梅山后,明朝大臣们有的投奔李自成,有的投奔清朝,各种丑态百出,此时,在家赋闲的黄道周做出了最壮烈的反击,他变卖尽所有家产招募士兵,北上与清军作战,这些人连武器都不齐全,结局可想而知。

黄道周把清朝入侵看成野蛮民族的征服,多次借用孔子的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他希望有管仲那样的良臣再世,他害怕汉文化道统被扼杀。他求良臣猛将而不得,竟以六十岁的老迈羸弱之躯,慨然自任,组织一支几千人的队伍进入江西同清军作战,在战争空隙,还不忘记在上饶明伦堂开课讲学,坚持传播儒家文化。战争初期,他的军队取得一些胜利,然而,敌强我弱,清军反扑,失败的消息不断传来。黄道周力不从心了,他上疏对隆武帝说:“臣今年六十一岁了,才能不超过中等之人,就像雄鸡,在风雨如晦的早晨,鸣声不已,即使任人宰割,也是无可奈何啊!臣即使毁坏毛发肌肤,也要为朝廷守卫一日的边疆,这是因为道义所在啊!”

1645年12月初六日,黄道周孤掷一注,率领一千多人向婺源进发,12月25日在距婺源十余里被清军包围,“先生戟手一呼,争为奋发,而飞镞雨集,尘沙被面。”最终势孤不支,兵败被俘。清廷面对这位大儒多次劝降,被他严词拒绝。

1646年3月初五日,在南京曹街,黄道周向明孝陵方向拜了拜,引颈就义,最后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

之后人们在他的衣中发现血书:“纲常千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落款:大明孤臣黄道周”。

这就是我们的先贤,用生命的代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值得我们可歌可泣的古圣先贤。

后语 :

在黄道周被杀百年后,清乾隆皇帝有感于其忠节,改谥"忠端",并将他推上神坛享受祭祀,人们尊称为“助顺将军”,而且还有黄姓人在艋舳竹巷尾建小庙供奉,延续至今,如今的台北、淡水、宜兰等地都建有黄道周庙,香火鼎盛。
黄道周没有想到的是,他所反对的民族敌人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全盘继承了儒家道德文化,清王朝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和黄道周所追求的道德理想并无二致,这是值得告慰黄道周在天之灵的地方。

清朝给了黄道周恰如其分的评价,这也是历史的评价,《明史·黄道周传》说:“黄道周所指明和陈述的,深深切中社会弊端,其才能和操守,鉴别忠良和奸佞的标准,足以成为千秋万代的借鉴。他虽然生活面临危险,竟能坚持理想,没有忘记百姓的疾苦,他杀身成仁,不违背志向,操守之卓越令我等今人敬仰!”

1825年,黄道周入祀孔庙。孔庙是中华民族的先贤祠,黄道周成为有史以来入祀孔庙的七十七位先儒之一。

展开全文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