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遁甲断吉凶的最简单方法

奇门遁甲断事口诀

十天干中甲为首,统帅其余三六九,
三奇即是乙丙丁,分别代表曰月星。
六仪便是戊和己,还有壬癸与庚辛,
奇仪主要看时位,方可判断吉与凶。
甲干隐匿六戊下,天盘地盘戊相加,
此时谓之为伏吟,凡事闭塞静守佳。
加乙青龙合灵门,吉兆更好凶更差;
加丙青龙成返首,动作大利在其中,
若逢墓迫或击刑,吉祥反而变成凶;
加丁青龙耀光明,参拜显贵求功名,
若值墓迫则不吉,招时惹非不得宁;
加己贵人入牢狱,公事私事皆不利;
加庚值符飞宫外,吉事不吉凶更凶;
加辛青龙折了足,吉门得助事可谋,
若逢凶门会招灾,做事有损要破财;
加壬青龙入天牢,逢阴遇阳均无靠;
加癸青龙交华盖,吉门吉格有福来,
若遇凶格与凶门,谋事作为多破败。
乙加戊则利阴害,门逢凶迫伤人财;
加乙曰奇之伏吟,不允见贵求功名,
安分守己莫妄动,才能无事保太平;
加丙奇仪则顺遂,吉星进爵加官运,
若要遇到凶煞星,夫妻双方必两分;
加丁奇仪成相佐,百事可为文最合;
加己曰奇则入墓,在凶门时凶必驻;
加庚曰奇则被刑,或夫或妻有私情,
财产之事起争端,诉讼判解难安宁;
加辛青龙要逃遁,奴仆拐带伤六牲,
加壬曰奇入于地,官绌是非乱尊卑;
加癸华盖逢官星,躲灾避难匿身形。
​​
丙加戊为鸟跌穴,诸事谋求总洞彻;
加乙曰月并肩行,公差私事皆可成;
加丙月奇悖格式,文书逼迫有破失;
加丁之际为卒奇,朱雀贵宾文书吉,
得吉门后为天遁,常人宜处在静地;
加己太悖入击刑,囚人遭杖文不利,
若逢吉门则吉利,遇到凶门祸相逼;
加庚为荧入太白,门庭破败遭资遗;
加辛为谋事成就,有病之人无危机;
加壬为火入天网,是非过多客不吉;
加癸华盖悖格在,阴人害事多祸灾。
丁加戊时龙转光,为官为民都吉祥,
官员可遇升迁事,百姓得益可兴昌;
加乙人遁成吉格,无论是贵还是常,
贵人加官且进禄,常人婚喜或财旺;
加丙星移皓月明,贵人越级得高升,
常人虽有欢乐事,喜气之中有悲生;
加丁星奇入太阴,文书即至喜随心;
加己为火入勾陈,奸仇冤事因女人;
加庚年月曰时格,文书阻隔行人归;
加辛朱雀入牢狱,罪犯失囚官失位;
加壬五神互相合,讼狱公平官思诏;
加癸朱雀投江中,文书口舌两全消。

奇门遁甲如何预测风水

它是风水学的完善和补充,运用奇门遁甲来预测风水可以配合验证与地理考察的结果是否一致,可以帮助决策对风水的调整,提供调整解决思路。同时可以从奇门遁甲的局上分析出阴阳宅中哪种信息在产生破坏性的气场。风水学的核心主要是讲气,气的产生主要是风和水作用的结果。水是生命的源泉,气是生命延续的食粮。古人认为气也分为阴阳五行。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行。而风和水的形态又是依据山脉、河流、道路、建筑物体[包括房屋、高楼、桥梁等]等地形条件发生变化的,也就是说山脉,河流、道路、建筑物体等地形条件是影响风水变化的主要因素。而风水的变化又直接影响了气产生的吉与凶好与坏。人是天地阴阳所生,本身也禀受阴阳之气,必须与天地之气协和不相冲突、悖逆。这样才安康顺达,兴旺和美。反之如果受到不良气场的影响,就会疾病缠身,灾殃不断。隐微者难知,显著者易见。气是无形的,而产生气的山川、河流、建筑物体等条件是有形的。风水学就是通过运用各种勘测方法[形势法,理气法]来判断出哪些因素[山脉、河流道路、桥梁、建筑物体及其内部的装饰、结构、布局等]产生或影响了气的吉凶优劣变化。而这些变化进而又影响了人的哪些方面,如身体、家庭婚姻、事业等。更进一步地说,风水是研究人与人所使用的风水环境,即产生气之吉凶的小因素的相互关系,及人所使用的风水环境与大环境,即产生气之吉凶的大因素的相互关系。

奇门遁甲算命方法

奇门遁甲可分为三个概念,“奇”、“门”与“遁甲”。其中的“奇”表示乙丙丁三奇;“门”表示休、开、死、惊等八门;“遁甲”则表示隐藏与六甲。奇门遁甲算命主要分为天、门、地三盘,此三盘象征着三才。天盘的九宫有九星,中盘的八宫布八门,底盘的八宫表八方位。算命之时静止不动,同时在天盘与地盘之上每宫都分配着特定的奇。这样根据时日,以六仪、三奇、八门、九星的排局,预算事物的关系、性状、吉日、吉方以及人物的财运、事业、婚姻、六亲等等。

奇门遁甲原先是一本书,后被认为是一种占卜的书,但是有说法,说奇门遁甲是我国古代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研究,长期的考察,反复的实验,总结出的一门传统且珍惜的文化移遗产。当我们用奇门遁甲来预测命运与事物在未来的发展状态时,可结合《烟波钓叟歌》来得到答案。

奇门遁甲断事口诀

奇门遁甲是什么?奇门遁甲是中国古代术数理论,而这理论可以运用到任何的方面,可以解决你的婚姻,事业,财运等方面的。在古代,黄帝、姜太公、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人都曾运用过它,本期的奇门遁甲带你去了解奇门遁甲入门知识。
奇门遁甲
还想要了解》》河图洛书数字推算
奇门遁甲入门知识(1)
(一)、三奇六仪
奇门遁甲中,三奇指的是:乙、丙、丁。其中乙为日奇,丙为月奇,丁为星奇。
六仪指的是:戊、己、庚、辛、壬、癸。六仪中分别遁藏了六甲旬首,分别为:甲子隐于戊下,甲戌隐于己下,甲申隐于庚下,甲午隐于辛下,甲辰隐于壬下,甲寅隐于癸下。即通常可表示为:甲子戊 甲戌己 甲申庚 甲午辛 甲辰壬 甲寅癸
(二)、三奇六仪排列顺序
在奇门遁甲中,三奇六仪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顺序排列:戊、己、庚、辛、壬、癸、丁、丙、乙。这是一种永远不变的排列顺序。不论阴遁还是阳遁。都必须按此顺序布列六仪三奇。
(三)、九星
奇门遁甲中的九星,指的是天蓬星、天芮星、天冲星、天辅星、天禽星、天心星、天柱星、天任星、天英星。该九星在后天八卦洛书九宫中有固定本位。其中天蓬星在坎一宫,天芮星在坤二宫,天冲星在震三宫,天辅星在巽四宫,天禽星在中五宫,天心星在乾六宫,天柱星在兑七宫,天任星在艮八宫,天英星在离九宫。
奇门遁甲入门知识(2)
(四)、八门
八门指的是休门、死门、伤门、杜门、开门、惊门、生门、景门。该八门在后天八卦洛书九宫中有其固定本位。其中休门在坎一宫,死门在坤二宫,伤门在震三宫,杜门在巽四宫,开门在乾六宫,惊门在兑七宫,生门在艮八宫,景门在离九宫,中五宫无门。
(五)、九神(八神)
奇门遁甲自古分成飞盘与转盘两种。在飞盘奇门遁甲中,用的是九神,即:值符、螣蛇、太阴、、勾陈、太常、朱雀、九地、九天。
而在转盘奇门遁甲中,用的是八神,又称八诈神,即:值符、螣蛇、太阴、、白虎、玄武、九地、九天。
奇门遁甲入门知识(3)
(六)、奇门遁甲的具体定局方法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奇门着作中说到今天用阳遁8局,或者阴遁3局等。那么,这些阳遁8局、阴遁3局都是以什么为基准定出来的呢?下面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先看古人留下的这些口诀:
阳遁九局起例
冬至惊蛰一七四,小寒二八五同推。
春分大寒三九六,立春八五二相随。
谷雨小满五二八,雨水九六三为期。
清明立夏四一七,芒种六三九为宜。
十二节气四时定,上中下元是根基。
这首歌诀的意思是:冬至、惊蛰的上元为阳遁一局,中元为阳遁七局,下元为阳遁四局;小寒的上元为阳遁二局,中元为阳遁八局,下元为阳遁五局;春分、大寒上元为阳遁三局,中元为阳遁九局,下元为阳遁六局;立春上元为阳遁八局,中元为阳遁五局,下元为阳遁二局;谷雨、小满上元为阳遁五局,中元为阳遁二局,下元为阳遁八局。

周易怎么自学

周易自学方法如下:

1、认识阴、阳

易经的入门非常简单,易经只有一个长横代表“阳”,还有两个短横在一起代表“阴”。这两个笔画,幼儿园小朋友画起来都不难。

2、学会卦象的画法

伏羲画卦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易经入门也是从画线开始。卦象的六条线,要从下而上画。读卦,也是从下而上读。至于为什么如此,道理也很简单,如此一来,才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和逻辑。地球上的事物,哪个不是由内而外发展,从下而上生长壮大的?

3、认识六爻的名称

卦象的六条线,每条线都叫做一个爻。但是在不同卦中,每个爻的名字都不一样。如果按照我们的简单逻辑,直接从下到上叫一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六爻,但《易经》显然不是。其中,对爻的命名,包括了爻的位置和阴阳两个方面。

刚刚发芽的小苗,或者一个人初来乍到,肯定在下面嘛,不用说的。但是初来乍到,是最关键的,有着机遇和风险。到最后,成长壮大了,是不是最老的,又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位置,小苗苗成长为大树,而一个人则会身处高位,这才是关键。

《周易》的入门,正是从这个道理开始。

初学《易经》从哪里学起?

可以先从“序卦传”学起。

先看序卦传,六十四卦是按照规律排序的,规律性非常强。它符合一般事物的发展过程。通过学习易经,你可以预测一些简单的事物。

学完序卦传,你会对易经有个简单的了解,然后你可以一卦一卦的慢慢看,慢慢研究。辞卦传、杂卦传等可以看看,那些是掺入个人观点的,你可以根据你的理解,从中取舍。

易经的概念。很多现在对易经的概念比较模糊,把易经的概念局限于周易这本书。就目前而言,易经的范畴很广,包含了周易、风水、命理、占卜等很多内容。很多人说是想学习易经,其实是想学习风水、命理、占卜等术数。

所以,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想学什么,是想学易经哲学方面,还是想学易经术数方面。易经的本质不是玄学,而是变化的解释,周文王写周易的目的是用卦象解释周取代商的合法性。易为六经之首,易经在国学经典之中的地位之重显而易见。

谈起易经,人们往往就想到算卦和算命,易经给人的第一印象好像就是用来占卜的,这是因为易经离我们年代久远,以至于大家已经不了解它的本质。实际上易经是一套人对自然、对万事万物的认知方法的归纳与总结。

易经是对我们生活的空间,天地之间存在事物的归类。很多人认为感而遂通就是迷信,其实不是,用我们现在的科学完全可以解释。感而遂通其实是一种波、一种磁场对应。

人作为无线的信息接收体与宇宙事物的波、波段、频率进行沟通,每个人的先天禀赋不一样,所达到的结果也未必一样,所以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