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天命

道家说“我命在我不在天。”但又说“顺应天数,道法自然。”怎么解释...

命运是自己造成的,自己行善命就好,自己行恶命就坏,这就是“我命在我不在天”;而“顺应天数,道法自然”是指顺应自然的法则来走,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天命是什么 何谓天命

何谓天命
《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这个概念古已有之,很多典籍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怎么去理解它呢?
有时候,理解某个概念是件非常费劲的事。也许最初提出概念的人只赋予了它某种含义,但当它流传开以后,很多人将自己的思考加注其中,赋予其新的含义,这无疑扩大了其含义的边界,后人理解起来也就更难了。
顾名思义,“天命”即上天的命令。那什么是上天的命令,上天的命令意味着什么呢?就我现在的认知,我认为它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上天的意志,它主宰了世间万物,自然包括了人的命运。《论语》里面讲: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意思是人的生死、富贵与否都取决于天命,不可强求。读《史记》的时候,讲到项羽遭遇十面埋伏,仓皇突围时他不禁感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认为自己的失败不能归咎于自己,而在于上天,既然上天这么安排,我也就无力回天了,又何必去渡那乌江呢。由此可见,天命不可违。既如此,对待天命的态度,是要乐天知命,要向孔子的学生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很多人从中得到启示,将“天命”二字当做消极处世的借口,认为人生无需努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因此很容易将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归结于天命而非自责,以致后来完全听之任之,无所欲也无所求。
但问题在于,什么才是我们的命呢?个体与个体不同,命运也各所不同。我们无法预知天命,又怎么知道此生是富还是贫,是贵还是贱,是福还是祸?那顺应天命又何从谈起呢?这也许与算命伪学的兴起不无关系。由此可知第一层含义有其不足之处,这也不由得我们继续发问:什么才是天命呢。
这就引出了天命的第二层意思,天命即是自然规律、法则。自然规律至广至微,无声无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的万事万物,大到星辰宇宙,小至花草蝼蚁,都存在着自然规律。日出日落、四季轮回、生老病死等现象都是靠着自然规律在运行,生生不息。就如《中庸》所讲“天命之谓性”,朱熹解释:性,即理也。万物化生的时候就被赋予了理,这是天命决定的,是从自然规律中来的。杜甫诗云: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孟子云:食色,性也。不管物性还是人性,都是自然而然存在的,无法改变。即便当今的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们观测到了天体运行的轨迹、发现了万有引力、甚至人的基因序列,我们还是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些东西会存在,是谁赋予了它们的存在,这一切的本源又是什么?
基于它无法解释,更不可改变的特性,古人把它称之为“天命”。既然如此,作为万物之一的人类,也就只能遵循天命了,故《中庸》讲:率性之谓道。“率”就是遵循的意思,道本意是路,就像太阳东升西落,水往低处流,人由生到死,自有其该行的道路。故应当顺应天命,走该走的道路。
然而,我们又有疑虑了。既然天命是客观存在的,是凌驾于我们的意志之上的,我们无论做什么都逃脱不了自然命运,都脱离不了由生到死的人生道路,那说顺应天命又有何意义呢?我努力拼搏是顺应天命,消极处世难道不是顺应天命,不都是在天命之中,在遵循所谓的道吗?
至此我们发现,对于“天命”一说,无论是第一种唯心主义的解释,还是第二种唯物主义的解释,都不可避免地滑向了绝望的深渊,容易让人对命运产生消极的情绪。第一种观念里,人类就像被牵线的木偶,生命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定数,每个个体就像一个数据库,里面记录了你的生死富贵,你的成功失败。第二种观念里,人类就成了旷野中的一粒砂石,一株小草,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的存在就如刍狗一般。上天也不管你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是富是贫,是贵还是贱,你也无法突出你生而为人的高尚,你与尘埃无异。
照着样下去,人类必定会走向堕落。而我们的圣人,他们先知先觉,发现了这样的倾向,于是凭借自己的学说救万民于混沌愚昧之中,教大家好好做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无论道家还是儒家,都对“天人合一”的思想青睐有加。这种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人的地位提升到和天、地一样的位置,三者并列为三才,是并列统一的关系,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儒家的经典著作《周易》就是论述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善于学习,取法于天地,像天地一样生生不息,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成就人道。所以“天命之谓性”中的性就不只是“食”“色”这些动物的本能,而是更高的道德追求,如“仁义礼知信”,如“忠恕”,如“孝”,如“勇”等诸如此类。儒家给人创立了一整套的道德行为准则,包括如何事君、事亲、事朋等理论,就是想告诫人们,人立于天地之间,是自有其道理的,不应自暴自弃,丧失了做人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理论过时了,但其原则永久不变,就是生而为人,要追求品格的完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讲到这里,“天命”的第三层意思也就出来了,它既赋予了人自然的属性,又赐予人生而为人的常理和道德。而所谓乐天知命,意思是讲在顺应自然的情况下,一步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去做一位君子。至于生死和富贵,就随其自然,不用刻意去追求。
再回到《中庸》第一句:“修道之谓教。”然而人道并非一生下来就能成的,人与人的禀赋不同,接近道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故圣人强调教、强调学,通过教和学,使自身慢慢合乎道的标准,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了凡四训》是个很好的例子,作者袁了凡讲述,早年有人给他算命,连他几时考中科举、俸禄多少、命里无子、何时归天,都一一告知,过了一些年份,好多事情都一一应验,于是他深信不疑,自此对人生听之任之。后来他遇到一位老者,老者面斥他: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经老者点悟,他开始用心做人,精进学问,多行善事,以至于后来发生的事情与所算的命运完全不同,他不仅老来得子,学问和事业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样通过努力来改变命运的例子,也许正是“天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天命观对西周影响深远,为何会有这种情况呢?

西周拓展了殷商时期单一的“神灵崇拜”思想,“德”成为天命观的核心,“以德配天”顺理成章被纳入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范畴,与西周紧密相连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回溯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夏商周时期,科技不发达,对世界理性认识不够,那是的人们用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面对自然界及社会上发现的一些难以解释或没见过的现象,他们会认为是神秘力量的操控,而这个神秘力量在殷商时期被称为“帝”。


他们认为通过祭拜祖先可以与神形成一种冥冥之中的沟通。自古文化与密不可分,这种神灵崇拜思想渗入到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中,于是就有了君权神授思想,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披上神的外衣,到西周时期,这种思想为适应统治的需要,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德”成为天命观的核心,顺理成章地被纳入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范畴。

天命观这一定义发生在西周,查阅殷商的相关资料并没有发现天命观这一说,它出自西周人之口,但它的形成与殷商的神灵崇拜有很大联系。在殷商以前的古人早就有对神崇敬的意识了,只不过在殷商时期,人们崇敬祭拜的对象已经被具体化,这些对象被认为是“天”或“帝”抑或是已经去世的祖先。

商人认为自己的祖先和天帝是一样的超自然的力量,他们会给人间带来风调雨顺,一旦人间对天地或祖先不敬就会被降临灾难,如一些洪涝、日食或地震,这些都被认为是上天在降罪于人间。在商朝占卜是人们对天帝崇敬的最明显的表达,统治者一条措施、什么时候收割粮食、耕种,在做这些事情之前都要占卜,问问天帝的意见。


从商朝开始,统治者就认为自己的祖先与天帝同在,祖先与统治者有着血缘关系的联系,上帝必会保佑自己坐稳位置,所以,对殷商的王来说,不管暴政与否,王位都不会动摇,商朝的统治始终都被埋在神权的面纱之下,人在国家统治中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这样的意识形态有其局限性,所以西周取代了商,并且西周时期是天命观的转折点,“以德配天”在西周开始出现。

商周更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宗主商一直标榜自己君权神授的说法不攻自破,强大的商被周所灭,殷商的转变表明血缘纽带已不再被人们所信,祖先及上帝也不可能无条件地给予统治者庇护。西周建立后,对商朝的灭亡有深刻的反思,究竟有祖先及天帝庇佑的商人为何被击败,由此,周人对君权神授提出新的解释,周人提出了“德”字,“以德配天”从此出现,完善后的君权神授思想更加强调统治者的主观能动性。夏朝时人对世界保持好奇,神秘的面纱一直未被揭开,君权神授发展到商代,人们已经把这种神秘具化为“天帝”,具体如何庇佑又是如何约束的,在商朝并没有形成意识,“有德”或统治者采取德政才能获得庇佑。因此,想要获得天帝庇佑,必须采取德政,这是延续统治的必要条件之一。


这说明了当时的人已经开始把审视的目光投到现实生活中来了,只有符合“德”

的利国利民之策,才能使统治权力得以延续。西周的天命观体现了上天不再对人起到决定性作用,自己的统治是否可以延续,不单单是天帝所能决定的事,更要靠统治者自身的作为。


西周天命观强调“德”与“天”的关系,具体要求对象从神转向人,统治者的德政修为是君权神授的重要条件,天命观成为大臣上谏帝王的手段,同时与“以德治国”主张不谋而合

西周天命观第一次把德与天联系起来,在德政和德行的前提下不再盲目迷信天帝,统治者的私德和德政是维护稳定统治的根本,所以统治者在治理社会时刻想着德政,虽然这是被动的,但对西周自身的统治及后世的影响深远。


“以德配天”更加强调德,西周的君权主张认为,同统治者的权力不仅要依靠上天,如果统治者自己的德行不为上天满意,一旦成为失德之人,必将失去统治权。以周公旦为代表的西周奴隶主贵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商朝只提出上天会庇佑统治者的权力,但上天会会把权力给什么样的人。这是殷商时期所没有被提到的部分,所以当商纣王失德,以暴力治国,那么国家必将灭亡。从《周书》中可以看见周朝在商灭亡后做出了许多反思,

“有殷受天命,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强调了“德”的作用,有德之人才能有资格当统治者,是否敬德已经成为衡量西周统治者的重要标准。

在西周“以德配天”是统治者治国的思想基础,所以当统治者颁布诏令时,都要考虑自己的措施是否违反“德”,纵观西周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看见西周所谓的“以德配天”主要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指统治者自身的德性行为,更深一层是指统治者的德政,这是“以德配天”的主要内容。

由于神灵崇拜盛行,所以人心惶惶,西周建国后,提出了自己天命观,对稳定民心有着重要意义,既没有抛弃君权神授,由提出德政,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除此之外,

天命观成为大臣上谏帝王的手段,同时与“以德治国”主张不谋而合。


儒家全面地继承了西周的天命观,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的正统思想,所以说天命观始终贯穿于历朝历代的统治,西周的天命观对统治者是一种约束或监督,第一次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天帝与人之间起到重要作用。

夏商盲目地对天帝充满崇拜,但对自己的行为却没有任何反思,对现实社会的关心远远少于对神灵的崇拜,这可能是导致商朝君王暴政的一个原因,

西周的“以德配天”中的“德”是对人提出的要求。

以神为本是西周以前的思想,西周的天命观是民本思想的发端,它是民本思想的源泉,它也会适应时代需求,被儒家思想吸收,成为历代统治者思想的根本。后代统治者的执政思想最根本的是受到天命观的有关德的影响,天命观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思想根基。

如果没有周人的这次转变,那么因为暴政而被灭国的朝代不知会增加多少,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可能不复存在。西周天命观是统治者思想的思想旗帜,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产生影响,它还是百姓的福音,民本思想的源泉,它具有神灵崇拜思想的神秘感,又兼具自身“以德配天”的睿智。


西周天命观除了对统治者进行规范,同时由此衍生出的“保民、慎罚”等民本思想相继萌发,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重心,独具鲜明的历史特征和价值,是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

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突变,“德”与“武”是一对矛盾,春秋战国以武得天下,是一个“武”字当道得时代,“以德配天”似乎已不再适应时代需求,因此作为意识形态得一部分,它在那样一个时代被继承发展,以适应战争年代的需要,独具鲜明的历史特征和价值。

所以春秋战国时,民的地位高于天,这是巨大的转变,天命观还是天命观,统治者的权力还是由天赋予的,但民是连接统治者和天的纽带,统治者需通过德政善待百姓,上天才会庇佑统治者。


诸子百家对天命观有各自的继承和发展,孔子一直主张克己复礼,主张复兴周礼,他对待鬼神的态度完美体现了西周对鬼神的看法,“敬鬼神而远之,敬之而不亲近之意”。

道家学派对天命观是彻底地颠覆,老子对天的看法完全不同于以前,老子认为天的存在不过是一种自然形态,它与人根本没有任何关系,道才是一切抽象的源泉。荀子的受天命而制之更是强调了人的强大作用。春秋时期的“以德配天”

往往都要服务于及军事斗争的需要,对德政的要求变得比西周更高,人在神上是这个时期天命观的新发展。

儒家的天命观究竟是什么?

先秦的是:敬鬼神而远之,意思是不否认鬼神的存在,但要对现实生活问题重视,“子不语怪力乱 神”,指主要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但是,他支持的是之前的等级制度,即西周分封制,说明其天命观是说:人本来就是有等级之分的
道家的是:无为而治,顺应天命,是过度唯心了

道家对命运的阐述

:命运论
夫治乱,运也/穷通,命也;贵贱,时也。故运之所隆,必生圣明之君;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唱之而必和,谋之而必从,道德玄同,曲折合符,得失不能疑其志,谗构不能离其交,然后成功者也,其所以得然也,岂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运也.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群龙见而圣人用.……百里溪在虞饿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于虞而才于秦也。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非张良之拙说于陈项而巧言于沛公也。然则张良之言一也,不识其所以合离,合离之由,数中之道也……
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用于鲁、卫;以仲尼之辩也,而言不行于定、哀;以仲尼之谦也,而见忌于子西;以仲尼之之智,而屈厄于陈蔡;以仲尼之行,而招毁于孙叔。夫道足以济天下,而不得贵于人;其言足以经万世,而不见信于时;行足以应神明,而竟不能弥纶于俗……故曰: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而后世君子,区区于一主,叹息于一朝,屈原以之沉湘,贾谊以之发愤,不亦过乎?
然则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于乐天知命矣。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也。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夺。譬如水也,通之斯为川焉,塞之斯为渊焉,升之则云雨,沉之则地润,体清以洗物,不乱于浊,受浊以济物,不伤于清。是以人贵在处世穷达如一。夫忠直则背于主,独立则负于俗,理势然也,故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然志士仁人,犹蹈之而弗毁,操之而弗失,何哉?将以遂志而成名也。求遂其志,而冒风波于险途,求成其名,而历谤议于当时,彼所以处之,盖有算矣。子夏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道家说“我命在我不在天。”但又说“顺应天数,道法自然。”怎么解释...

命运是自己造成的,自己行善命就好,自己行恶命就坏,这就是“我命在我不在天”;而“顺应天数,道法自然”是指顺应自然的法则来走,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