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红线下房企增至8家

“三道红线”持续发酵 房企信用风险持续分化

密集出售资产、降价促销、分拆物业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房地产行业正在发生的绝大部分现象,背后都能追溯到一个共同的原因,即“三道红线”融资新规。
“预期高负债房企的资金链断裂风险及债务接续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工商评级部高级分析师杨栋表示,随着行业融资政策的进一步收紧,对于高负债房企,全年销售及回款情况或难有增长,项目股权出售及资产盘活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至于危机自救的办法,杨栋表示,可通过促销售、快周转、出售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合作开发等方式降减负债。
融资新规持续发酵
1月是房地产行业传统的发债高峰期,然而,这一传统在2021年被打破。
当前,房地产行业融资规模显著下降。根据贝壳研究院统计,2021年1月房企境内外融资累计约1630亿元,同比下降5.3%,2020年1月最后一周正值春节假期休市期,在减少一周交易日的情况下,今年首月发债规模未能超越上年同期。
自从2017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在新年首月的融资规模呈现大幅上涨趋势,比如,2020年首月发债规模为1721亿元,为全年峰值。贝壳研究院认为,历年首月均为房企融资的高峰,2021年首月债市火热符合传统发债节奏,但发债规模受融资新规影响低于市场预期。
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房企融资规模
数据来源:wind,贝壳研究院整理
不过,纵观去年的融资情况,融资增速已经有放缓态势。根据贝壳研究院统计,2020年房企境内外融资累计约12132亿元人民币,累计同比增长3%,累计增幅较2019年同期收窄10个百分点。
融资规模下降背后是不断收紧的政策环境。去年8月20日,监管机构首次提出“三道红线”政策,今年初,央行、住建部再次举行座谈会,“三道红线”的试点房企有望进一步扩围。
除了三个负债指标(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短债比小于1倍),融资新规的实施细节更加严苛。杨栋表示,虽然具体的实施细则目前尚未正式出台,但新规实施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 从2020年10月份开始,试点企业每月15日前需填报参股未并表住宅地产项目、明股实债融资、供应链资产证券化产品、合作方股东投入净额、其他房地产相关表外有息负债等五项表外相关负债情况。对于房地产各种融资渠道、表内表外全面覆盖;
2. ? 2 个观察指标:拿地销售比不高于40%,连续三年经营性流为负,需要对拿地资金来源等做解释;
3. ? 永续统计口径:2020年8月以前发行的永续可作为权益计算率等指标,2020年8月后发行的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永续在计算总资产、净资产等科目时应予以剔除。
随着融资新规的逐步实施,房企融资规模还将呈现下降趋势。贝壳研究院认为,2021年在扩大适用融资新规的影响下,更多房企主动“降负”,全年融资规模将保持低位,中小型房企或将率先感受到债市的紧张压力。
房企信用风险持续分化
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郁亮说,“三道红线”将改变行业游戏规则,那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不同规模、经营及财务策略的房企信用风险持续分化。”这是杨栋给出的回答。
实际上,房地产行业的违规规模在明显增加。国泰君安认为,2020年以来,新华联(000620,股吧)、泰禾、天房及三盛宏业先后发生违约,地产行业合计违约本息金额148.84亿元,超出2018-2019的违约水平。其中,Top50房企泰禾集团(000732,股吧)共有6支发生违约,合计违约本息116.77亿元。
据(600030,股吧)统计,目前,境内发债房企中已发生实质违约共9家,其中仅泰禾集团曾属第一梯队房企,多数中小型房企违约均与多元化投资失败相关。
国泰君安认为,由于市场是限制融资的直接抓手,地产债一级市场发行量预计将会萎缩,未来择券机会将更多从二级市场中挖掘。该机构建议投资者规避红档、橙档并且土储不丰富房企以及小规模房企。
杨栋认为,融资新规导致金融机构在房企融资业务额度和贷款用途把控方面将更加谨慎,投资人投资偏好较为谨慎,逐步向经营稳健低负债的企业倾斜。
不同房企债务压力不同,杨栋认为,高周转、项目布局好、债务负担轻的龙头房企依靠自身规模优势,地位将更加稳固;高房企将会收缩业务扩张模式,减缓发展速度;中小房企通过加实现弯道超车的情况将更加难以实现,销售趋缓、去化不佳的中小房企信用风险加大。
高负债房企销售或难有增长
高负债房企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规模,都更令外界关注,尤其融资环境收紧叠加房企偿债高峰来临,对高负债房企而言无疑是一记重击。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偿债规模约9154亿,同比增长28.7%,2021年到期债务规模(不含2021年将发行的超短期)预计将达12448亿元,同比增长36%,历史性突破万亿大关,直达1.2万亿元规模,房企偿债压力继续攀升。
房企到期规模(按存量统计) (CNY)
数据来源:wind,贝壳研究院整理
杨栋认为,高负债房企,以及合作开发比较多、担保规模大、资产证券化较多的企业,将面临融资渠道收紧的困境。“三道红线”限制了有息债务规模增速,高负债房企的新增债务主要用于借新还旧,依靠融资获取土地及扩张的可能性受到限制。
尤其是土储不丰富的高负债房企,国泰君安认为,这类房企一方面受政策限制难以大规模举债,债务滚续及土地投资受限;另一方面土储的匮乏又制约其经营性流的增长,在面对到期回售压力时,可能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
杨栋认为,随着行业融资政策的进一步收紧,对于高负债房企,全年销售及回款情况或难有增长,项目股权出售及资产盘活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资金链断裂风险及债务接续压力进一步加大。
对高负债企业,当务之急是增加流,对此,杨栋认为,首要措施是快销售、高周转,其次是通过出售股权盘活资产回笼资金,快速降。
实际上,房企转让资产的力度在快速增加。根据北京产权交易所的公开信息,11月,房地产行业产权转让项目共有23个,远超前10月总和,其中,央企转让地产项目股权项目19个,占比近八成。
近期房企子公司股权转让案例
来源:联合资信
合作开发和引入战略投资者也是降负债的重要方式,其他方式还包括资产分拆或上市。比如,2020年以来,房企积极拆分物业公司赴港上市,就是对降负债的反应。

“三条红线”融资新规箭在弦上 房企“债”不动许多愁

山雨欲来风满楼。
8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会议指出,为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增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市场化、规则化和透明度,人民银行、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相关部门在前期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
在此之前,以“三条红线”为标准的房企融资管理政策在市场流传。21世纪经济报道从多个渠道证实了这条消息,但关于该项政策的具体执行尺度和操作细节,尚待进一步细化落地。另据媒体报道,参会房企被要求在9月底前提交最新的资产负债表。
对房地产融资政策的收紧,已是箭在弦上。但在政策落地之前,各种分析与猜测层出不穷,刚从疫情中恢复的房地产业,再度陷入纷扰。
分析人士认为,若严格执行,未来房企的融资规模将受到限制,这不仅影响到企业的拿地和融资战略,借助“高”进行快速扩张的时代也可能面临终结。如今,大家都在等“靴子”的正式落地。
或以试点形式推开
监管层对房地产融资管理的强化,在近期有迹可循。7月24日,“房地产工作座谈会”以罕见的高规格召开,并首次提出,“要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稳住存量、严控增量,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8月13日,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报道称,对于房企债务的管理,将以“三条红线”为标准。具体为红线1: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红线2:净负债率大于100%;红线3:短债比小于1倍。
根据“三条红线”触线情况不同,将房地产企业分为“红、橙、黄、绿”四档:三项指标全部“踩线”,有息负债不得增加;若指标中两项“踩线”,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若只有一项“踩线”,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可放宽至10%;若全部指标符合监管层要求,则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可放宽至15%。
8月20日召开的座谈会,再度强化了融资政策收紧的预期。尽管公布的信息较为有限,但对融资实施强监管的信号已经十分明确。
21世纪经济报道从权威人士处了解到,共有12家房企参加了此次会议,分别是碧桂园、恒大、万科、融创、中梁、保利、新城、中海、华侨城、绿地、华润和阳光城。
21世纪经济报道还了解到,前述会议的基调以座谈为主,监管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几家大型房企的座谈,了解相关情况。但当日并未公布相关政策执行的时间表。
据了解,“降负债”是座谈会上传达出的主要信号。监管层希望通过房企的降负债,来控制金融机构的风险,并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与会房企都要降负债,前述知情人士表示,一些负债率较低的企业并无这方面的执行压力。
8月28日早间,绿地一位管理层在业绩会上也证实了这一消息。他表示,公司了解到的情况是相关部门与房企进行了交流,融资新规的实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另据了解,监管层很早就酝酿对重点房地产企业实施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此前已有过多轮征求意见。未来这项政策有可能先在部分企业进行试点,然后逐渐推开。
高时代的终结?
“万科是从发布的信息了解到,监管机构从防范房地产行业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出台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对此公司会认真研究,尽快去适应,按照要求进行落实。”对于融资新政,在8月28日的万科中期业绩会上,万科总裁祝九胜表示。
在公开表态中,房企大多将这一政策称为一种“规范”,并认为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但若根据“三条红线”进行实际考量,能够独善其身的企业并不多。
天风证券根据2019年财务数据,按照“三条红线”的标准对销售额较高的50家房企进行了划分。其中,同时踩到“三道红线”的房企共14家,同时踩到两道红线的房企有10家,踩到一道红线的房企有14家,全部不踩线的房企仅有12家。
若对参会的12家房企进行划分,则有4家房企位于全部踩线的“红档”,分别是恒大、融创、绿地、中梁;全部不踩线的“绿档”房企,为保利、中海、华润、华侨城4家央企;万科、碧桂园均因资产负债率偏高而位于“黄档”。
“如果对所有企业都按此标准执行,这一政策的影响范围可想而知。”北京某大型房企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多年来,房地产业主要依靠举债来实现规模扩张,高负债往往能带来高增长。若债务规模被控制,意味着通过高来进行扩张的时代将面临终结。
短期来看,若债务规模被控制,也将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在近期的房企中期业绩会上,不少房企提及对这一政策的看法。除了强调降负债、抓回款外,很多企业也开始注重拿地和投资,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雅居乐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陈卓林就表示,“我们现在不能乱拿地,下半年会有更好的机遇,在收购合并或其他产业方面在铺排。下半年如果没有好地、没有好项目,我们就到明年拿地,因为拿错地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很多房企已拿到上述文件的原文,并已着手研究,其面临的主要疑问在于,不清楚具体的政策细节和执行尺度。一些房企已经和相熟的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并未得到确定性的答复。有北京房企人士向记者透露,金融机构也在等待相关指导性文件的正式下发。
当世界经济面临修复,当未来依然存在不确定,或是危机、或是机遇,一份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指引正当时。
风财讯对话顶层智慧,22场云端对话,10城落地论坛,9月1日-9月6日,与您相约!

“三道红线”压力下 稳居“绿档”房企迎来冲刺窗口期

自去年8月,“三道红线”监管新规公布以来,一直是行业热议的话题。“2021年1月1日开始执行,力争3年内全行业达标”的计划,让房企在2020年的年报业绩分析中,大都将笔墨着眼于降负债、调结构、增加流。

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某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500强房企2020年资产负债率均值为78.77%,同比下降0.89个百分点,为2012年以来首次下降;净负债率均值为85.08%,同比下降11.62个百分点,相比2019年有大幅改善。

当多数房企都忙于脱“红”之时,部分稳居“绿档”的企业,则迎来了属于他们的冲刺窗口期。

“三道红线”效果显现 房企整体负债好转

2020年8月,住建部、央行联合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对12家试点房企有息负债规模设置了“三道红线”,其中包括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不得超过100%;短债比要大于1。

依据“三道红线”规定,如果三项指标均不达标,归为“红档”,有息负债规模不得提升;两项不达标,归为“橙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一项不达标,归属“黄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0%;三项指标全部达标,归为“绿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5%。

“三道红线”监管新规的出台,对房企财务指标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明确限制房企债务规模的无序增长。“控负债、降”成为众多房企聚焦的热点和发展的方向。

时隔半年有余,随着房企年报的集中发布,“三道红线”的效力开始显现。

截至2020年末,除了龙湖集团、合生创展、华润置地、中海地产、世茂股份、大悦城地产、SOHO中国、信达地产、华侨城A等仍保持“零踩线”以外,迪马股份、越秀地产、金辉集团、远洋集团、中国金茂、五矿地产、建发国际等房企通过“促回款、降负债”等措施的实施,也实现“降档”,跻身“绿档”房企行列。

据贝壳研究院发布统计表明:截至3月31日,超62家房企发布年报,其中近五成房企“三道红线”实现降档,3家房企保持红档,12家房企保持绿档。被统计的房企中,未出现“升档”企业。

综上,贝壳研究院认为,“三道红线”融资新规效果逐渐显现,房企“降负”成为行业整体趋势,且成果显著。同时,房企包括融资、取地、分拆上市等重要经营环节,都将与企业踩线情况密切关联,预期房企整体负债情况将进一步好转。

管理红利时代 良好财务结构构筑更广发展空间

回溯2020年发展,在多家2019年被划为红档的房企忙于降负债、调结构之时,龙湖集团、招商蛇口、中海地产等始终保持在“绿档”的房企显得更为从容。

以龙湖集团为例:根据龙湖集团发布的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净负债率较上期进一步下降至46.5%,达到近5年来最低水平;短债比达到4.24倍,剔除预收款后,资产负债率为67%,依然稳居“三道红线”绿档。

截至2020年末,龙湖集团综合借贷总额为1673.7亿元,平均借贷成本降至4.39%,平均贷款年限增至6.59年,境外美元票据、国内公司的长年期、低票息屡屡刷新业内记录。截至2020年末,龙湖集团及银行存款合计778.3亿元,同比增长28%。

扎实稳健的财务盘面,给龙湖的发展留下了足够的运营和拓展空间,且让其在销售、土地拓展、多元化开拓等方面均取得不错进展。

2020年龙湖实现全口径销售合约销售金额2706.1亿元,销售面积1616万平方米,分别同比增长11.6%和13.5%,目标完成率104%。截至报告期末,新增土储建筑面积2567万平方米,其中权益面积1847万平方米,权益占比72%左右。其中一二线城市获取的土地总建面达到88%。

在商业运营方面,尽管受到疫情黑天鹅影响,2020年龙湖全年仍然守时、保质地新开10座商场,商场销售额增长14%至305亿元,商业租金增长23%至58.2亿元。同时,在租赁住房、智慧服务等也取得新进展。

龙湖集团战略执行层面展现的韧性,亦是其他“绿档”头部企业的一个缩影。在行业整体忙于调整债务结构之时,这些企业在已率先调整好状态迎接行业新的挑战。

例如,中海地产便在不久前的业绩上表示,“未来5年,销售规模肯定会按年两位数增长;商业的收入、物业出租的租金,也应该会按照比较好的两位数增长。”而华润置地亦有着相类似的目标,预计“十四五”末期将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权益签约额和租金收入双翻番。

过往的积累,让绿档头部房企们在充满不确定的大背景下,看到更多确定性。与此同时,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他们也在巩固更多锚定未来的能力。

如龙湖集团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邵明晓所言,多年来,龙湖集团一直在强化能力、降低财务。“未来房地产的发展是很难再依靠高的财务去做,更多要靠未来的能力去做。”

围绕“空间即服务”战略,龙湖集团的宽业务围栏能力正在不断强化。今年年初,龙湖集团正式推出全新生活服务品牌“塘鹅”,将房屋租售、房屋装修增设为集团新的主航道业务,围绕居住需求的衍生,激发新的增长动能。

有业内人士表示,“三条红线”“两集中”等政策相继出台,标志着房地产行业正式进入管理时代,这是唯有能力者居之的行业新阶段,而达标、稳健的财务数据则是这个时代的入场券。

在这个土地红利、金融红利相继褪去的新时代里,“绿档”房企们的冲刺窗口期或已经来临。

杨德龙:三道红线之下 房企之间将加速分化

2020年的下半程,“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融资新规”的出现,让资本属性极强的地产行业迎来了持续而强烈的变革。

“三道红线”剑指房企的负债率等核心指标,相比较供给侧或者需求端的调控政策,给 房地产 企业带来更加直接的影响。房地产行业生态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房企又该如何切实的去应对监管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在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看来, “三道红线”下,有80%的房企可能踩线,完全不踩线的房企不多,这意味着未来房地产融资增速必然会大幅下降,房地产投资增速也会进一步下降,对于房地产开发冲击较大,特别是率特别高的房企。

01

游戏规则生变

“三道红线”监管新规出台后,房地产行业整体预期回稳,以往加大量囤地、赚取 房价 快速上涨的经营逻辑被彻底打破,房地产行业金融属性弱化而制造业属性强化。

杨德龙表示,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将从拿地能力到融资能力、管控能力过渡。 “率高、债务负担比较重的房企面临的问题比较大,以后机会会更加倾向于财务状况比较好、流比较好、负债率相对比较低的企业,行业中的优质龙头房企能够持续跑赢行业,实现集中度的提升。”在杨德龙看来,未来就是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房企之间将加速分化,曾过度扩张、过度加房企将面临倒闭的危机。

也因此,杨德龙特别提到,高负债的房企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踩刹车”的关头。 “以往房地产的调控高压下,其实融资就已经很困难,现在又带上三道红线的‘紧箍’,大部分房企踩线,新增的有息负债会非常有限,最高一年只能增长15%,有的房企不仅不能增长有息负债规模,更重要的是,当务之急还要偿债,企业流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杨德龙提到,万科早在2018年喊出活下去的口号,就是未雨绸缪的表现,彼时,房企就意识到房地产寒冬即将到来,越早促销售抓回款的房企在新游戏规则之下安全性越高,也越具备主动性。

02

加速回笼资金是当务之急

融资环境的收紧直接导致房企股权转让信息暴增。根据北京产权交易所的公开信息,11月上半旬,房地产行业产权转让项目达18个,相当于今年前10个月的总和。

对此, 杨德龙称,出售部分资产是房企回笼资金最快速的方法之一。 同时,他也提到,如果是企业资金链出了问题,房企项目和股权的转让很有可能是打折出售,“未来项目转让案例会增多,这其实是行业的一种兼并重组,往往在行业低迷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也可以说是大鱼吃小鱼,也可能是大鱼吃大鱼的现象。”

转让潮的出现,是行业资金压力的体现,但规模房企尚且可以通过股权变现的方式符合监管要求,但对于抵御风险能力更弱的中小房企来说更是不堪重负。

今年以来,已经有港龙地产、上坤地产、金辉集团、祥生地产等成功上市,但还在等待港交所聆讯的有近8家企业,如海伦堡、三巽控股等中小房企。但今年以来,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房企上市之路异常曲折,房企递交招股说明书获得一次通过的只有其中规模最大的祥生地产,其余均要二次、三次递表。

焦急地等待上市打开融资大门,以缓解融资压力的中小房企,等待他们的命运是什么?

杨德龙分析称, “中小房企融资的手段更少,朋友圈也比较少,能够获得的资源有限,原来储备不够,一旦出现收紧,房子不能及时卖出去,那就可能会出现资金链断裂,被迫低价卖股权或者卖地,” 不过,杨德龙为这些房企“支招”,中小房企要想活下来,首要任务是通过降价促销等一切办法,尽快去回笼资金。

03

估值体系生变投资需谨慎

融资监管新规“三道红线”出台后,大部分房企开始主动调整融资结构,通过增发新股、子公司IPO等方式加强股权融资。不过,据杨德龙观察,当下,房企股权融资比较难,预计更大程度上还将依赖债权融资。

他解释到,如今,资本市场对于房地产行业的热情并不高涨。这一方面源于“三道红线”带出的系列效应,房企面临的资金问题突出,另一方面,整个行业业绩增速都在下降,估值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上市房企股价表现一般。

同时,杨德龙建议投资者,受政策调控行业的风险较大,对房地产板块的投资也应该更加谨慎。

中国地产100强三道红线情况是什么?

央行和住建部将限制开发商融资的政策,实施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个人住房贷款集中度稳步降低。

三道红线是针对所有的开发商划出的三个标准,分别是:

1、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

2、净负债率大于100%。

3、短债比小于1。

如果有房企全部踩中了这三道红线,那将被归为红色档,其后果就是有息负债规模不得增加。

如果只踩中两道红线,则将被归为橙色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

如果只踩中一道红线,那就被归为黄色档,有息债务规模年增速将扩宽至10%,对于一道都没踩中的房企,则被归为绿色档,有息债务规模年增速可放宽至15%。

绿、黄档安全区房企增多剔预资产负债率仍为老大难,2020年8月住建部、央行联合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对12家试点房企有息负债规模设置了三道红线,其中包括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不得超过100%,短债比要大于1。

据中国网地产统计,目前12家试点房企中,除保展、阳光城、绿地未发布年报外,其余9家均发布年报及公布三道红线数据,其中,中海、华润、华侨城3家为均未踩线的绿档房企,万科、融创、碧桂园、新城、中梁5家房企踩中一条安全线至黄档房企。

依据三道红线规定,如果三项指标均不达标,归为红档,有息负债规模不得提升,两项不达标,归为橙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一项不达标,归属黄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10%,三项指标全部达标,归为绿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5%。

据中国网地产统计的73家房企三道红线指标中,绿档房企达33家,占比45.21%,黄档房企32家,占比43.84%,橙档房企5家,占比6.85%,红档房企3家,占比4.11%。

三道红线下内房转“绿”路上“招”与“目标”

三道红线下, 2020年的房企年报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是否转“绿”上,不过,也有分析警告说,有些公司可能在借机”整理“财务报表。

 

转 “绿”的动力与招

 

对此,野村证券分析师 Iris Chen表示,“去化的进展快于市场预期,这是出于满足监管要求的意图和更严格的融资环境所推动的。 房地产 开发商在‘三道红线’指标上取得的进步越大,与金融机构金融融资谈判时面临的障碍就越少。”

 

有转 “绿”的动力自然各房企也是不遗余力推动,据媒体统计,在74家已发布年报的内房股中,“红、橙、黄、绿”档的企业数量分别为2家、5家、28家和24家。而彭博报道也进一步印证了,截至2020年年底,66家主要房企中有近一半已经满足了“三道红线”的要求,而六个月前仅有14家满足。

 

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转 “绿”房企中也是各有各的招。其中,融创中国及中国金茂的做法是延长了债务期限,并削减了一年内到期的借款,并减少土地购买的支出来满足指标要求。

 

“绿档”企业中,短债比最高的是建发国际,达5倍,净负债率为73.8%,剔除预收后的资产负债率为68.2%。据不完全统计,建发系2020年共计发债25次,发行总额约496亿元。在转“绿”的路上走了一条被业界认为的“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补充权益来降低水平”,其动作是以介绍方式推动了建发物业在联交所主板上市。

 

同样,对于金科股份 来说,也是使了“巧劲”,截至2020年底,金科股份“三道红线” 全部转为“绿档”。据披露,公司报告期末权益总额为734.98亿元,同比增长40.93%。通过做大权益来实现快速去或是金科股份财务为转“绿档”的重要手段。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20年新发行永续债融资13.42亿元并将其分类确认为其他权益工具,全部计入所有者权益。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永续债总额为21.42亿元,同比增长167.72%。

 

对于此类做法,业界认为,一般来说,永续债后期将会对企业产生较大的利息压力,作为调的长期路径来说或将不可持续。

 

此外,龙湖作为常 “绿”房企也是另类了,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龙湖集团的净负债率一直保持在54%以下,短债比保持在3倍以上,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保持在70%以下,连续5年处在“三道红线”绿档水平。

 

房企转 “绿”目标

 

也有转 “绿”不成功,像仍踩中1道红线的大悦城,随着业绩下滑,辞职了。而更多没有转“绿”的房企在不同场合下表达了转“绿”的决心与目标。

 

数据显示,恒大地产以及广州富力地产是仅有的两个没有任何实质性改善的大型房企,均踩了 ”三道红线“。恒大地产总裁夏海军表示恒大地产正努力在明年年底之前达到目标。而国内最大的地产商万科有望在第一季度满足该指标。

 

作为头部企业的碧桂园, 2020年年报中,其剔除预收款项的资产负债率为80%,净负债率55.6%,短债比为1.9倍,触及一道红线,属于“黄档”房企。碧桂园CFO伍碧君表示,根据测算,按照现有的经营的节奏,集团能够在2023上半年之前稳步变绿。

 

另外,新力控股首席财务官许进业提出,预计 1-1.5年内实现全部达标。

 

奥园集团执行董事、联席总裁陈志斌介绍,力争在 2022年之前实现“三条红线”全达标。

 

正荣地产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黄仙枝表示,预计在 2022年上半年将三线全面降为绿档。

 

花样年控股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陈新禹表示, 2020年将全部降到红线之下。

 

佳兆业管理层也在业绩会上表示, 2021年将力争提前实现三项指标全部达标。

 

合景泰富集团财务资金副总裁黄妍萍表示,有信心在 2021年末降至70%,转入“绿档”。

 

对此,业界人士对中华网财经表示,随着水平下将房地产行业也将迎来平缓期,不过也有不少表面的转 “绿”问题存在,这是长期的问题,有些房企只是暂时将财务表修饰了。

 

(中华网财经综合 文 /散水)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