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八字算命

万年历1963年农历查询,1963年老黄历

万年历1963年农历查询

编史续志和纂修谱牒,是崇文尚德之举,是国强民富的盛世之果,三者是构成中华历史学大厦的支柱,其中谱牒为史志之本。钟健群在《宗谱学略论》中认为:谱牒,唐代名族谱,宋代名家谱、家乘,后又称宗谱、家牒、世谱等。谱牒在《辞海》中的释义是:“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亦谓编列成谱。”谱牒在我国西周时代就已广为流传,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史记》,就是吸取了包括谱牒在内的优秀文化遗产而写成的,《史记·三代世表》云:“余读牒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史记·自序》云:“维(夏商周)三代尚(久远)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之一。”

史学界认为:家谱与方志、正史相互参证可以补史志之阙,往往史志未备未详,或记叙有误,恰恰详备于家谱之中。被梁启超誉为“方志之”的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家谱有征,则县志取之;县志有征,则国史取焉”;鲁迅先生称国史就是“的家谱”。家谱的价值不但为学术家认同,也为政要所重视。同志1957年在成都会议上说:“如果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类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笔者在顾问《湖塘镇志》中有也体会:湖塘老街清初以来业发展的史实,多 于《萧宗谱》和《毗陵杨氏宗谱》等;上店古镇明清以来的崇文尚德底蕴,多 于《恽氏家乘》和《张氏宗谱》等。在查阅和运用家谱的过程中,笔者在纪年表述、农历与公历的换算等方面有诸多疑惑,在查证有关资料且钻研梳理后略有所悟,若为孔见,权作抛砖。

一、纪年的起源

纪,在《说文·系部》载:“纪,别丝也。”段玉裁(龚自珍外祖父清文字训诂学家)注:“别丝者,一丝必有其首,别之是为纪。”在《国语·周语上》载:“纪农谢功。”韦昭(三国史学家)注:“纪,谓综理也。”在《中国大》载: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其中时间描述的是物体运动的持续性和发生的顺序,时间也泛称年岁。所以历书的纪年就是对历史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是链接历史的纽带,是提挈空间 的纲索。历史的空间有了纪年就能纲举目张,一目了然。反之,如果没有纪年,或者纪年有误,那么历史的空间以及作为其载体的国史、方志和家谱,将是一团乱麻、一盘散沙。

纪年的本源是原始的“结绳记事”。最早的文字出自《竹书纪年》,是春秋晋国史官和战国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亦称《汲冢纪年》,于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墓者发现,因为是写在竹简上的史书,所以命名《竹书纪年》。中国目前最早的纪年存世之作是《史记》,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年表,是西周元年(前841年)。《史记》中的“十二诸侯年表”即为这年开始,司马迁在编纂史书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有关纪年的书籍,发现“五家之文怫异,维太初之元论”,即黄帝以来多种纪年资料说法不一,无法确定真实的历史纪年,只有在元年之后的记载是一致的,按史录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没有收录公元前841年以前的纪年史料,这些珍贵的史料就随着历史的演进渐渐湮没了,所以后来就把流传下来最早的《史记》中的十二诸侯年表为依据,确定公元前841年作为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的开始。

二、纪年的种类和渊源

中国从确切纪年开始,先后有多种纪年法,主要的有帝王在位、王朝年号、天干地支、公历、国号纪年等。

帝王在位纪年(也称王公即位年次纪年)自公元前841年开始,这年因西周厉王残暴,激起国人,周厉王逃到了彘(今山西中部),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一说由大臣共伯和执政),所以称“元年”。彼时其余诸侯国则为“鲁真公十五年”、“齐武公十年”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将。”此类记述法沿续到西汉高后(吕雉)八年(前180年),文帝(刘恒)继位后,曾因遇非解之事而重新计元年(不是年号),史官为记述方便而分称前元、后元;其后景帝(刘启)在位间有前元、中元、后元。帝王纪年法实行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止。

王朝年号纪年,自汉武帝(刘彻)即位第二年(前140年)开始,创年号“建元”,太初元年(前104年)定《太初历》,此后历朝相继。记述如“汉武帝建元三年”、“唐贞观五年”、“宋咸淳五年”及“康乾盛世”等。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就有14个,明清间除明英宗有两个年号外,其余都是一帝一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为其称呼,如皇帝、乾隆皇帝等。此外,年号还与干支同时纪年。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纪年,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各对应一个生肖),按甲子、乙丑…依次类配至癸亥,共六十组合往复循环的纪年,60年为“一个甲子”即由此出,故老人60岁俗称“花甲之年”。干支纪年出自黄帝时代,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汉成帝末年。东汉以后,时行《太初历》的“太岁纪年法”渐与天象不。据《资治通鉴》载: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太初历》施行百余年,历稍后天。上命治历编、李梵等综校其状,作《四分历》;二月,甲寅,始施行之。”朝廷下令把干支纪年辅助年号纪年,作为夏历排组的具体表述,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叔远甫刻”,如笔者所考恽南田家乡上店古桥石刻“岁弘治壬戌孟春吉旦”等,在全国推行后日趋完善。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属相以及二十四节气等成为如今农历的传统特色和公历的重要辅助。公历与干支历间有简便换算:以公历年数,如2022 减3除以10得余数为2,以2对应上述天干序之第二是乙(能整除对应末位癸),再以2022 减3除以12得余数为8,以8对应地支序之第八是未(能整除对应末位亥),便可知2022 年即为干支“乙未”年,但两者仅是不全等的交叉关系。

公历简称“公历”,是通行的纪年体系。以中的生年为公历元年,简称“公元”,相当于中国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历纪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没有“公元0年”,公元以前的中国历史用倒推法计算。中国实际使用公历在“辛亥”以后,开始官称“西历”,如《二十四年中国外交年鉴》里的中外年度对照均称“西历”;文坛也称“西元”,如《北新活叶本文选》:“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当西元一o年”;则俗称“阳历”。成立,宣布使用公历纪年,首刊于《》日期栏:“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

纪年(也称国号纪年),是成立后的纪年。清宣统三年夏历辛亥年八月十九(1911年10月10日)等人武昌,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开辟了中国历史新,史称“辛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在召开各省都督,宣布成立,宣誓就任临时大,并为了“行夏正,以顺农事,从西历,以便统计”,决定使用公历纪年。翌日发布改历改元通电(《市志》):“改用阳(公)历,以黄帝四千六百零九年(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元年元旦。”以国号纪年(具体法则同公历)替换了皇帝年号纪年,也称“国历”或“新历”,同时仍在使用夏历纪月日。1913年7月,大袁世凯批准内务总长钤 “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 的报告(夏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宋代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朔一,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次年起夏历岁首(正月初一)称“春节”。1949年9月30日起,中国随区域扩大而逐步废止纪年改用公历。

三、中国现行纪年历法状况

上述可见,中国使用公元纪年,同时辅以传统夏历。公元1949年9月21日,中国会同各和无人士代表,在北平召开中国之一届全体会议,在开幕词中提议“采取和世界大多数一样的年号。”27日下午,“方案会”代表、促进会负责人马叙伦向大会报告:“ 纪年,多数代表同意采取世界大多数所用纪年——公历。”因此决议通过的第二项就是:“的纪年采用公元”,决议后执行 宣布:“从现在起,…以公历,今年为一九四九年。”考虑到中华的历法传统,长期以来都是以夏历行政、干支辅助,加上文化习俗、农事指导和接受过程等因素,于是沿用“夏历及干支”辅助行政历法。1949年10月1日《》公历日期栏下同时表注:“夏历己丑年八月初十”字样,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把夏历正月初一称“春节”,把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后来把“夏历”改称“农历”,是1968年元旦《》首易其名,延续至今(早有其名,笔者曾见过《一九六三年农历》的历书)。近百年来,农历有多种称谓:如时的《汉口日报》、《东北日报》等称“阴历”;《日报》、《群众日报》(陕北)等称“旧历”;宋教仁主张以黄帝即位年为元年,把西元1904年推算为黄帝四六零二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采用此纪,所以有“黄历”之称。按此算,公元2022 年是第4711个黄帝历年。

公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称为年(对其科学的理解应该在“日心说”之后,近似等于回归年),故又称“太阳历”、“阳历”。由于周年是365天48分46秒,所以平年2月为28天(该年为365天),把余数在第4年凑成一天(多余的百年少闰一次)置于闰年2月,所以闰年2月为29天(该年为366天)。所以公历年能被4整除的年分就称“公历闰年”,如2012年、2022 年等。

我国的农历,自古就以月亮望朔(圆缺)周期为月,以地球自转一周为日,古称月亮为太阴,故谓“阴历”,又以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为年,实质该称合历法(干支和节气即其阳历成分)。月亮绕地球一周为29.53天 ,为了协调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差,古人采用了“19年7闰”的,即在19个农历年中在7个年份里加一个闰月,有闰月之年也称闰年,其余称平年。因此闰年就有383天~385天,平年只有353天~355天。如:农历甲午马年(闰九月)从公历2022年1月31日始,至2022 年2月18日止,计384天;农历乙未羊年(平)从公历2022 年2月19日始,至2022 年2月7日止,计354天。

由于我国公历农历的同时使用,公历的365、366天,与农历的353、354、355、383、384、385天形成交叉关系(偶然也有 关系),《逻辑学》称之为“两个概念的外延只有一部分相同”,因此为了保证两个历年之间对照换算的准确性,弄清楚其间的逻辑关系很有必要。

四、公历与农历之间分合相兼的年度关系

在成立(1912年)前,都是用帝王在位纪年和王朝纪年,同时辅以干支纪年的农历法,将公历引进后,特别是有关重大或历史名人生卒年表等,就产生了古今对照的推算和现代纪年的表述问题,尤其是年关前后的月日更易搞错。目前的年历、月历上都标有干支纪年,如2022年农历甲午年、2022 年农历乙未年等;《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以及有些近期续家谱里也附有同类的纪年对照表(例如武进图书馆现存的近300部新谱中就有20余部设置了对照表),然而上述对照表只能反映公农两个年度的重合部分,具体到月日时就会“阴差阳错”,使人一头雾水。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通常公历年 着前个农历年末的一个多月,和后个农历前十个多月。如公元2022 年对照农历是乙未年,其实从元旦至2月18日,是甲午年十一月十一至十二月底的49天;而2月19日才是乙未年正月初一,到12月31日只是乙未年十一月廿一,其后的38天又到2022 丙申年去了。如岳飞被害于“宋高宗绍兴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廿九”,纪年表对照绍兴辛酉年是公元1141年,所以有的资料误注岳飞生卒为1103—1141年,有的则写成“绍兴十一年(1141)农历腊月廿九”等,其实“绍兴辛酉十二月廿九”已经跨出了1141年,延续至公历次年初,所以岳飞农历被害日对应“公元1142年1月27日”。

有时公历年会跨三个农历年。如公元18年1月1日,是王莽(把十二月定为正月)天凤四年丁丑十二月廿五,至1月5日的5天是丁丑年;1月6日始是天凤五年戊寅正月初一;12月27日始又是天凤六年,至12月31日的5天即是己卯年。就是说,公元18年里除 了农历戊寅的全年外,还 了戊寅年前后的丁丑、己卯两年的各5天。

个别还有公历、农历年首同日,如公元13年1月1日即王莽始建国五年癸酉正月初一。若是农历平年,次年岁首会在公历年末出现;若遇闰年,农历年末会延至公历次年初。

以上三种情况里,遇到农历闰年,一个公历年里就有两个相同的农历月;若是平年一个公历年历就有9—12个相同的农历日。例如:1893年1月1日,是光绪壬辰十一月十四,同年12月31日是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廿四,期间就有十一月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廿、廿一、廿二、廿三、廿四等11个同名月日,即出生于该年十一月十九,据叶子龙等人查阅《韶山四修族谱》记载:“清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十九辰时生。” 对照公历,是年末的十一月十九,由此核定毛的生日为公历1893年 12月26日,于是风趣地说:“哦,我的那碗面条,此后不在阴历十一月十九日吃,改在阳历12月26日吃!”后来公众所知其确切的生日就是这么来的 。

以上两历间复杂的交叉关系,决定了现代纂编正史、方志和家谱严密精的必然要求,纪年表述不严密,历法换算就不会精准,史料也就失去了意义。

五、纪年有关内容的表述

纪年的表述主要是时间,时间体现于数字。自西历传进中国后,曾有多种表述,如“西历一千九百二十四年”(《中国外交年鉴》)等,为了统一数字的用法,语言文字工作会等7个单位,于1995年12月13日发布了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2011年又更新标准。按其要求: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使用数字,如:公元前841年、20世纪80年代、公元2022 年4月12日等;非公历纪年则用汉字数码,如: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十一月廿六、念三年十月六日等。在竖排时(如家谱等)公历可以用汉字表述,但应定义明晰。

目前用纪年的更大单位是世纪。历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因为没有公元0年,所以通常把公元1年到100年底称为一世纪,从可被100整除的后一年始为下一个世纪,如2001年即为21世纪(或说将公元1世纪定为99年, 按此定义,2000年则为21世纪的之一年)。次于世纪的以10年为计,称“年代”,相约成俗把2001年—2022 年称为21世纪初,2022 年始称20年代,以此类推。次于年代的为年、月、日、时,俗称岁月、年月、日期等。历史上还把1840年战争前称“古代”,其后至1919年“”称近代,继其后至1949年成立称“现代”,再其后称“当代”。

公历用数字表述简单明晰,如公元2022 年4月12日(“日”俗称“号”)。农历通常用汉字(及干支)表述,每年把十二(闰年多出的月,随同前个月)个月四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以孟、仲、季三分;每月以上、中、下分三旬;上旬从初一至初十,中旬从十一至二十(或廿、卄,鲁迅诗:“卄年居上海”);下旬从廿一(廿大写为“念”,如民时《日报》用“念四日”)至三十(或卅,如民时《黄海日报》用“卅六年”);每天以地支为名分十二个时辰。明中叶后,西洋钟表作为礼品和商品始入中国,世人称钟表点数为小时也称点,称时辰为大时,今大时之名已被淡。时辰日首子时,相当于今时间23时至次日1时,丑时为1时至3时,以此类推,时间比地支时辰晚1个小时交日,在月末、年末之时就有月、年之差。

农历年以半个月左右为期,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24个节气,其中上半月的称节气(简称节)、下半月的称中气(简称气),西汉《淮南子》所载廿四节名序即与此相同。唐高宗时李淳风所编《麟德历》规定,置闰时以没有中气的月为前个月的闰月。延续至今,例如2022年农历九月,后个月仅有节气立冬,没有小雪中气,就定其为闰九月。节气基本对应于公历某日期,以天象指导农务,此为农历沿用各朝且盛于之缘由,亦为“农历”名称之 。其中立春节气相传原先是干支纪年的岁首。

岁首的确定。干支纪年初以立春为岁首,历史上曾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故也称其为春节,但在夏历闰年之时,年初年末都逢立春节气,此即上文提及的“两头春”之乱,汉武帝拨乱反正,于太初元年(前104年)定《太初历》确立“夏正”,以夏历正月为岁首。两千余年来, 行政及习俗都已认同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处于从属辅助地位的干支纪年,以及按十二地支所对应动物属相的生肖,亦随“夏正”更年,这在《元史》、《明实录》、《清实录》等均有记载,以来的资料更为翔实,史、志、谱及执政等均以此为记。而被司马迁认为“使人拘而多畏”的历代占卦吉凶、卜测宜忌、八字算命的们,仍在以立春为年首行道,沭阳籍研究专家秦伦诗,在他2013年纂编的《易学指掌万年历》中坚持认为:“农历必须到立春节才能算第二年的开始。如2004年…立春以后才能算甲申年。”窃以为,秦先生的观点作为历史传统文化之一说尚可,而让世人“必须”改变两千余年来顺应发展的既成世俗,似颇无稽。

简称和省略。公历纪年形式具有惟一的特征,所以“公元”两字,目前除严格的公政文书外,大多都已省略;必要时“年月日”也可省略,在数码之中用顿号间隔,如时的《世界知识》即用“一九四六、五、二三”;公元前可简称“前×年”。公历农历合用时,如公元2022 年4月12日农历乙未年二月二十四日,可简化为:2022 年4月12日乙未二月廿四。可简称“×年、民×年、民时”。成立,是历史的里程碑,使用频率特别高,在一届会议定国名时,建国会代表黄炎培等提议用“”为简称,李达(一大代表)提议用“中国”为简称,被多数代表所否定,而作为地理概念,目前中外都在用“中国”为简称;也有人建议以“”为简称,用“成立前、后”替代带色的“前、后”,或“新中国成立前、后”,笔者认为,此应于凡例中表明。也可运用中性词“鼎革”,表达改朝换代之意,例如《明河南参政袁公墓志铭》:“当曾大父葬时,正际鼎革,四方之乱未敉。”《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正当明清鼎革的战火纷飞之际,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

六、数历合用时的科学表述

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改元易历,例如夏朝定孟喜月(元月)为正的夏历、商朝定腊月(十二月)为正的殷历、周朝定冬月(十一月)为正的周历、秦统一中国后建阳春月(十月)为正,汉武帝始采用夏历(后章帝始配以干支纪年)延续至清末。废年号改用国号纪年,月日排序同西历(实为同历异名),虽然行政均换新历表述,但是一时难改旧俗,在国号纪年的同时还在用夏历纪月日,如“二十五十二月廿五”。由此开始,对日期的表述就出现了多种形式,由于公历与农历间有前述的三种交叉情况,致使当代史志谱,尤其是续修家谱中,往往产生歧义。

以笔者之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值得探讨。

一是年度的对照换算。纪年与公历纪年异名同历,加1911就是精确的公历日期。而公历农历的日期对照,目前的只表述到年度,例如公元2022 年通常对应为农历乙未年,其实2022 年精确对应的日期是“农历甲午年十一月十一至乙未年十一月廿一”,而乙未年对应的是“公元2022 年2月19日至2022 年2月7日”。所以笔者认为当前版对照表只能权作参考。

二是有序表述。通常记述当代的人物或,公历在前农历括注于后,以前的农历在前公历括注于后,例如《晋陵樟村陆氏宗谱》所记“1952年6月25日(壬辰闰五月初四),宣统元年己酉十月十二(1909年11月24日)”。

三是统一表述。例如“二十、廿、卄、念”等通用字词或名称,同文该统一为宜,而如《毗陵前坟荡张氏宗谱》所记“道光廿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又如《毗陵谢氏宗谱》所记二十五世寅清“…女一适上垫恽学乾迁居上店。”(上店、上垫为同地异名)就欠妥。

四是精确表述。目的是免生歧义误导后人。有些老谱只用年号纪年易生误差,如世恩堂《张氏宗谱》所记张惠言(常州词派创始人)生日,本为乾隆二十六年,由于木刻不清,继修时被误为一十六年,丁亥再修时演化为乾隆十六年,笔者考其世系时曾多经曲折。当代新谱(包括有些),往往是公历纪年农历纪月日,例如《省庄韩氏宗谱》:建富“公元一九五七年又八月十一日生”;另一种是在公历的年月之间加置干支,如《恽氏家乘》记恽逸群(中国文化新闻界杰出战士)“一九七八年戊午十二月十日在宁病逝”。前例若无“又”字,就会被误作公历八月十一日;后例常会被认作农历十二月十日。此外还有其它多种容易产生歧义的表述形式。

笔者认为,避免歧义或差错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统一表述方式并在凡例中说明,例如公历用数、农历用中文数,以及其它的简称、省略等项。其次如上述《晋陵樟村陆氏宗谱》那样公历、农历分别表述。再次是前的年号加干支纪年,不必画蛇添足换算括注公历年;后的注意农历十一月上旬后的日期,若在公历次年的要作括注,如上述后例可改成“恽逸群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日(戊午十一月十一)在宁病逝”(注:有说在次日凌晨逝)、上述前例可改为“建富公元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丁酉又八月十一)生”才对;又如《小留徐氏宗谱》载壮乐天(、民进常务副 徐伯昕生母)“卒三十一年壬午十二月二十七日子时即夏历十一月”,“壬午”两字应于夏历后之后;再如“1904年农历十二月十九”,对照后改成“1905年1月24日(甲辰十二月十九)”才无歧义。

七、参考资料的选择和编制。

查阅资料的选择也有讲究,有高科技的工具就能事半功倍。目前书店或图书馆有多种历书,除上述秦伦诗著的外,还有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8月版《新编实用万年历》,由王平辉编著的2009年8月版《新编中华民俗万年历》,由樊岚岚编著的2022 年1月版《新编实用万年历》、《中华传统万年历》等。笔者推荐由郭世辈、张正祥所编2002年11月版《万年历》,特点是公历对照古代各历日期时,在干支表后附有公历12月31日所对应农历年的月日,从而可以推算农历年延续至次年的日期,例如2022年12月31日(甲午十一月初十)。

另外,在互联 上有多种电子版万年历可以查阅。笔者常用的是《汉典万年历(择吉老黄历)》,其特点:一是操作简易,只要在拟查的年月框内点上数即清;二是信息宽容,纵向可达前后任何年月日,横向基本涵盖有关内容;三是现实客观,其自注声明: 吉凶、宜忌等“无科学依据”。

在正史、方志、家谱文后附编纪年对照表,可便利读者查阅比对,值得推广。建议按上述郭、张所编的《万年历》那样,在公历年度后增一栏,即公历12月31日对应农历的月日(应在凡例说明),就可避免两历间的交叉而产生误解。

为常州市谱牒与祠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常州市武进区谱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以上就是与万年历1963年农历查询相关内容,是关于干支纪日的分享。看完1963年老黄历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国时期的天才神算,算尽民国大人物命格,没成想自己却惨死街头_百度知 ...

从古至今,民间总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神机妙算,在给人算命时总是说得非常准,所以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认为他们是半仙,不过随着时代的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不会在相信算命这种事情了,其实这种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只是求个心理安慰而已。

而在民国时期就存在着一位算命非常准的奇人,这个人给很多人都算过命,最后都应验了,只不过他并不是专业算命的,算命只是他的个人爱好而已,可是给过很多人算过命的他,最后却惨死街头,这是怎么回事呢?

幼年时期的林庚白

林庚白出生于1897年,福建闽侯县人,在出生后他的父母就去世了,全靠姐姐将他抚养成人,不过林庚白在从小的时候就展露出了自己不凡的一面,四岁便可以独立写文章,七岁可进行诗歌创作,8岁便到北京求学,当地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天才,不过也正是如此,导致林庚白性格十分狂傲,后来十岁的他因为写有关于辱骂孔子,周公的论文被学校开除了。

为了继续学习,林庚白的姐姐只好将他转入北洋客籍学堂,可林庚白只老实了两年便故态萌发,开始在学校搞反日运动,再次被扫地出门,十三岁的林庚白看到这些学校都不愿意接收他,干脆直接谎称自己十八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堂。

在学校里,林庚白结识了同盟会骨干汪精卫,并在他的推荐下也成为了同盟会的一员,后来15岁的林庚白参加了“辛亥革命”,成为这次革命中年纪最小的成员,因为对于林庚白的才华,大多数人都是非常认可的,所以在此之后林庚白就留在了孙中山身边,为他工作,到了民国六年,他在众人的推举下成为众议院秘书长。

林庚白跟随孙中山退出政坛,沉迷于算命之中

就在孙中山为“护法运动”做准备,林庚白前往广州帮助孙中山召开国会会议时,他们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这让孙中山受到了不小的打击,愤而辞去大总统职位,而林庚白也跟着退出了政坛,此后一心扑在了文学创作上。

此时的林庚白因为见识过了隐藏在政坛后黑暗的一面,所以心里是非常的茫然,他不知道自己以后该去做什么,于是他开始沉迷于命理学之中,希望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心灵上的慰藉,而林庚白果然也不负天才之名,在算命方面颇有建树。

在学会算命之后,林庚白为很多名人都算过命,并将这些人的结局都写在了《人鉴•命理存验》一书中,在对袁世凯算命时,林庚白曾说过“ 而项城则丑字旬空,故仅得八十三日称制,卯酉枯破巳酉会避之势,则全盘牵动,宜其亡" ,这里的项城指的就是袁世凯,而袁世凯最后的命运也确实如林庚白所说的那样,仅仅当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在下台后没多久就因为尿毒症去世了。

除此之外,他还为徐志摩算过生辰八字,他断言徐志摩最终会死于非命,最后徐志摩也真的因为飞机坠毁而丧命,因为林庚白算命准确率很高,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很多政客纷纷登门拜访,想要知道自己的命运是什么样的。

为自己算命,预言自己活不过五十岁

人都是有好奇之心的,在算准了别人的命运之后,林庚白也开始对自己的命运感到的好奇,他算出自己人生中会有一吉一凶,吉指的是自己能够娶到才貌双全的妻子,凶就是指性命方面了,他推算自己活不过五十岁。

为了顺应这个吉,林庚白毅然决然和现任妻子离婚,然后去追寻真爱,因为不知道哪个女人才是自己以后的妻子,林庚白追求过很多名媛,最后娶了一位比他小二十岁的林北丽,林北丽是林徽因的表妹,容貌长得好看,有文化,对林庚白也是十分顺从,所以婚后生活,林庚白过的还是很不错的。

可在结婚后,林庚白已经四十多岁了,对于活不过五十岁的命运,林庚白心里是非常恐惧的,因此他一直在推演自己的生辰八字,想要从中找出一条生路,后来战争爆发,林庚白带着妻子四处逃命,在逃命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位非常有名的看相大师陶半梅,陶半梅在为林庚白看过面相后,推算的结果也跟林庚白推算的一样,并表示林庚白最近就有可能死于非命,建议他前往偏僻的地方避祸,听到这话,林庚白更加害怕了。

为了躲过这场灾难,林庚白急忙收拾东西带着妻子前往,结果刚到第十天,就被日本人占领了,在有一天,林庚白出门买东西是不幸遇到了正在盘查人口的日本兵,那位日本兵误认他是国民的中央委员,此时的林庚白十分慌张,他预感到自己的死劫可能就在今天了,于是为了躲避这个日本兵,直接匆忙的往家的方向跑,导致日本兵当场开枪,击毙了年仅四十五岁的林庚白。

不得不说,这可真是一场闹剧,即使能够看出别人的命运又如何,最终还是什么也改变不了,如果当初林庚白没有学会算命,那么也许他的命运会用另一番变化,不过对于林庚白的算命之术, 社会 上各种说法都有,有人说他是欺世盗名之徒,也有人说他是命理大家,你们觉得呢?

请大师分析一下两人的八字,以及用神和忌神

公历出生时间:1983年09月07日05时00分
农历出生时间:一九八三年 八月 初一日 卯时
当月节气:白露:08日13:20
中气:秋分:23日22:42
十神: 才 食 日 官
乾造: 癸 庚 戊 乙
亥 申 戌 卯 ——》年空:子丑 日空:辰巳
戊土生于申月(丙癸甲):寒气渐增,先用丙火,水多用甲泄之。
秋月金得司令,其时金旺而土性转衰。申月是初秋,暑热未除,余威尚在,然暑性即将衰退,故需有丙火以助之。土乃中央之位,若非辰戌丑之月,则无专旺的气势。土需得火之助方能显现。丙火为太阳之火,阳气旺盛,得阳气之力后,还需有癸水之雨露助之。命中土性多时,则需甲木以疏土。
丙、甲、癸三字高透,其人为富贵极品之命。桂林之一枝,昆山之良玉。
癸藏丙透时,仅为一秀才之命。
丙、甲两透时,且癸水现于地支之中,则为富贵之命。
无丙、而癸甲显现时,乃一清雅富裕之命也。
命中无癸、甲,则为普通之命。有丙火则妻贤子女肖。
命中丙、甲、癸俱无时,为下级之命,即为无用之人。
戊日申月生者,命中有子辰,则成三合水局,若水星之财多,即用神过多,逢甲木应有水来泄其性。命中构成[从财格]格时,为一富命,但需藉妻之力而得福。
三命通会日时断:
戊戌日乙卯时生,生于春季,官星健旺。生于夏季,官星、印绶具全,贵显。生于秋季,衣禄一般,生于冬季,贵显。年月支是戌丑,官至三品,生于戌月,且行东方运,孤伶贫寒。
公历出生时间:1982年10月01日05时00分
农历出生时间:一九八二年 八月 十五日 卯时
当月节气:寒露:08日23:02
中气:霜降:24日01:58
十神: 官 食 日 杀
乾造: 壬 己 丁 癸
戌 酉 巳 卯 ——》年空:子丑 日空:子丑
丁火生于酉月(甲庚丙戊):取庚劈甲,无甲用乙,用丙暖金晒甲,无庚甲而用乙者,见丙为枯草引灯。
丁日生逢申酉戌三月,若甲、庚、丙三种并用,则可以常法推之。
申月: 甲丙戊之申藏干庚
酉月: 甲丙庚可取为用神
戌月: 可以甲庚为调侯
又申酉月生者,无甲木叫可以乙木代之,但绝不能缺丙火,总之,甲庚与乙丙是不能分开的。以上所论,不论何者作为其调侯用神,均可功名显达,富贵双全,但以乙代甲时,虽可致富,亦为小富,而且不能成为一贵命,以上乃命理学中之秘诀也。
酉中藏有辛金,秉辛之气而生,虽有辛之财,但不可与庚相杂,若无印绶及比劫的出现,则为[弃命从财格]定为富贵双全之命。虽少名气,但可藉他人之助而成事。前述不能与庚相杂,乃专指辛之财星而言。庚之财不与偏正之财相混,则为纯粹之财。依命学相命原则推之,有以下的结论。逢纯官,纯杀,纯马,纯财且身旺之时,则位可至极品,以纯为贵,若与偏正相交则浊,其格局自然被破坏。
命中有甲、庚、丙三位俱全,且无刑克害破之时,必可名流千古,威镇三台,即可获名利通达。三台者,一是天柱,乃指三公,为中国古时之官职,为上台,中台,下台之总称。
丁日、酉月生者,命中透癸水,己土制水,可使我身之日干生旺,为食神制杀旺,富贵功名均可显达,袁世凯之命造即为此格如:
己未 癸酉 丁巳 丁未
以上之命式,月干中有癸之偏官显露,可以财来扶杀,年上又有食神制杀,日时巳未并存,当建禄夹午,取为[拱禄格],为名利大发之命。
三命通会日时断:
丁巳日癸卯时生,生于丑月,行北方运,居土旺之乡,吉利;处水秀之地,官至二三品。生于申月或酉月,以财局论定,也是吉命。

古代人婚姻前为什么要算卦合婚?

算一算,骗骗自己不就安心了?

丙子年癸巳月丁巳日丁未时 这个和袁世凯的八字的区别。

袁公八字与当时一乞丐八字相同,袁公贵为帝,乞丐也成了一帮之主,八字相同不重要,关点看超点

袁世凯为何扒自己的祖坟?他的一生有多迷信?

清对袁世凯十分信赖,在清的培养下,袁世凯一路高官厚禄。袁世凯掌握了军权,负责练兵。1896年开始,袁世凯在小站创设德文、炮队、部队、马队4所随营学堂。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袁世凯逐渐制定完善了各种章程条规,如《操场暂行规则》《出操规则》《打靶法式》《将领督操》以及考试、考勤、考绩、奖励、惩罚、校阅等章程,分别制定了冬春季、夏秋季《日课定程》,对何时操练,何时练考打靶,何时演练行军,何时野外攻守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感慨,在一个帝国崩溃的晚期这一时期必定是主昏臣庸,在上下配合之下,这才导致了一个大政权的完蛋。例如回顾晚清时期,最高决策者是慈禧太后这个糊涂蛋,而行政执行者居然是清朝有名的大贪官庆亲王,所以两个糊涂蛋凑到一起,最终导致清朝无可救药。

但其实很多时候历史还真不能细看,因为王朝的毁灭并不是由人所导致的,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晚清王朝为例,虽然统治者都是不靠谱的,但真不能说这个王朝体制内没能人。例如当时的袁世凯就是一个厉害角色。

袁本来只是一个清末的普通百姓,奈何他在科考上不顺利,所以后来就去从武了。他参军了,他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争,一步步往上爬,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后来慈禧死后,这个袁就失宠了,被逼的还乡了。这时回到家的袁心里就十分难受,但是也不明自己身上的问题,他把自己受到排挤的问题归结到了祖坟的风水上,这就能看出这个袁也是一个迷信的人啊。于是他便请了风水大师。

没过多久,又有人说就是袁他们家祖坟旁长出了一条紫藤,长得形似龙状。后来他还派他的儿子亲自回去验证了一下,果然是这样。于是他又派人会去修筑围墙,好生保护这些东西。

当时还有一位天文学家也是说天上有一颗帝星正在向北京的方向飞过来,预计还有一个月就可以过来了。这你说,又是大师呢,又是长藤蔓呢,又是被身边人给骗呢。袁最后下定决心称帝了。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