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时空

周易八卦中,乾先天为天,后天为金如何理解?

“乾为天”与“乾为金”所指不同:“乾为天”是指乾卦的取象,即乾卦的象征意义;“乾为金”是指乾卦的五行属性。

一、“乾为天”为“八卦取象”,即“乾”卦取象于宇宙间八大自然物象中的“天”,“乾”象征“天”。

乾卦取象:

乾为天,为太阳,表现天的功能、意识及刚健的性质,还代表冰、雹、霰。

乾在动物为马、象、天鹅、狮子。

乾在静物为金玉、珠宝、圆物、木果、刚物、冠、镜。

... ...

八卦取象: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

二、“乾为金”为“八卦的五行属性”,即“乾”卦的五行属性为“金”。

八卦的五行属性:乾、兑为金;震、巽为木;坤、艮为土;离为火;坎为水。

三、“乾卦”所代表的时空

1、“乾卦”所代表的方位:先天八卦“乾”为“西北方”,后天八卦“乾”为“南方”,“乾”卦为上方,为高处。

2、“乾卦”所代表的时间:为“秋季,农历九、十月,戌、亥年、月、日、时,立冬至大雪45天”。

八卦又有“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之分。先天八卦相传是伏羲氏所创,后天八卦相传是周文王所创。

先天八卦模拟人类所生活的地球客观大自然动态的空间内容,即“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也就是说,乾为天,在地球的上边;坤为地,在下边;离为太阳,从东边升起;坎为月亮,从西边升起;兑为泽,代表地球上的洼地及有水的地方;艮为山,代表地球上突起的丘陵合高山;震为雷、巽为风,代表地球的气候变化。按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顺序连起来,形成一个横∞字形的宇宙螺旋气场,以此来描摹自然界空间的运动状态。(本段引自“张志春的《开悟之门》”)

八卦所代表的方位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

后天八卦:震东,兑西,离南,坎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八卦所代表的时间:春夏秋冬四季

易经中的时与位分别指什么

易经中的时指的是时间、日子、时辰等等,是反映时间节点的重要性
易经中的位指的是方位、位置、空间等等,是反映空间节点的重要性
当把握好一样事物的时间和空间的最佳选择,基本上就可以决定这个事物的吉凶祸福,来龙去脉了

易经中的六一天时是什么意思

易经中的六一天时是环境、条件、机遇,一切都来得好。处在一个时空当中,时间一变,空间有变,事物也在发生变化,是快和慢的区别,奇门遁甲就是模拟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时间和空间一变,那么这些奇门遁甲的符号星门神干也会有变化,来对应所要预测事情的吉凶,古代的神算刘伯温运用的便是这门术数。

如何读懂易经

如何读懂《易经》在网上读到一篇有关《易经》的文章,其中概括了《易经》的四大技术,这四大技术是:

1.全息对应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对应的,没有单独存在的道理,一件事情的发生,往往预示着另一件事情也会发生,就像食物链与食物网一样,人、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人改变了,必会影响与其相关联的所有事物,一件事情改变了,必将影响与其相关的所有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全息网络中。

2.五行生克制化论: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类到五类元素:既:金木水火土,一物生一物,一物克一物,没有最强者,也没有最弱者。事物在相生相克中才能得到发展,我们人也分为五种人,相生规律是:金水木火土金,相克规律是:金木土水火金,从此可以看出只有相对最强与最弱,没有绝对最强与最弱。

3.阴阳论:万事万物都分阴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纯阳纯阴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大慈善家也有见不得人的一方面,十恶不赦的罪人也是有良心的,阳久必阴,阴久必阳,阴阳是互相转化的,一个人的成就到达最高峰时必将走向衰弱,一个人失败到极点时,也是成功开始的时候,万事不能做得太绝,太绝对了容易出问题,要穷寇莫追、网开一面。

4.时空论:万事万物的变化都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或空间变了,事物也会随着变化,做事情不可冒进,也不可畏缩不前,不仅要逢时,还要逢位。

杰克韦尔奇是世界管理大师,让他来管理中国的企业,他也许或成为一个大笨蛋,因为空间变了,你在这个工作岗位不顺心,你可以换一个工作岗位,因为空间变了,人也会变化的,今年你非常倒霉,喝凉水都塞牙,说不定明年你就大展宏图,商场得利,官场得权,情场走桃花运,因为时间变了,人也会随着变化。 赞同之余,思绪顿开,提笔千言,一挥而就。 《易经》被称为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然,现代人对《易经》的了解并不多,很多人仅把它当作是一本占卜之书。也有不少学者从、哲学、、军事、艺术等多个角度去诠释《易经》。但我认为,如果不能真正明了《易经》的本质,仅从应用的角度去理解《易经》,终究还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也许有人不知道,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其基本原理正是来源于《易经》。但是,现代科学并未能实现对《易经》的破译。在现代人眼中,《易经》依然是神秘莫测、晦涩难懂。而《易经》在预测中的应用,更是现代科学难以接受的。那么,《易经》到底是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呢? 据史料记载,《易经》是远古众多圣人根据大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经过很长的年代创作并不断修改而成的。

其中,经上古圣人某一时期集成为《连山古易》。圣人盘古之后世,因时又作《归象易》。又经过很长年代,圣人观察大自然变化,重修易经,作成《归藏易》传于伏羲。《归象易》偏重于个人修行及人类发展的问题。到周文王时,自然及社会环境又发生变化,文王对易经进行了演绎发展,而名《周易》(“周”意为周朝,圆周,周转回归)。到孔子时,其在《易》的基础上增加了释义(经),被后人合称为《易经》,不过,其所增修偏重于义理(哲学)。 所以,后人对于“易”解释,基本有四种,1、上日下月为易,2、如蜥蜴变化为易;3、化繁就简为易;4、金乌,大日,生命。 对于“经”的释义,也有三个,1、通“径”字,路径;2、经典;3、方法。

综合起来,《易经》的作用就是指导人们深入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识天地、阴阳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科学奥秘,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之际遇,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下面,我们以乾卦为例,领略一下的《易经》精妙。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可以看出《易经》的表述形式虽然非常简明,但其内涵却颇为丰富。这也是现代人难以全面、深入理解《易经》的重要原因。 以笔者之见,《易经》的思想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易经》是对世界的数字化描述。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易经》是一种人工编码系统。它由阴阳卦符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个不同水平的系统层次,同时配以卦辞和爻辞进行文字说明,有着严密、完美的内码数理结构,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层次最强、结构最严密的符号系统,也是最早运用系统论的典型。《易经》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后世系统论应用树立了典范。 通俗的讲,《易经》用“阴”、“阳 ”两个符号对世间万物进行系统分类编码,如“乾”表示为六个(—),“坤”表示为六个(--)。如果用现代数字化方式表示,即乾为(111111)、坤为(000000)。有了这样一个基本思路,时空中的任何的事物都可以用两个基本符号表达了。这一思路,正是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这种表示方法不仅将看似没有关联的具体事物抽象为可以进行数学运算的二进制编码,更突破了时空维度对事物的限制。在《易经》的编码系统中,任何维度空间中的事物,都可通过一组编码来进行表示,只是其编码的长度将有很大的不同。

二、《易经》是多维认知的三维化。 上面,我们只讲了《易经》对宇宙万物的描述方法,更进一步,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易经》的产生及应用机理。

1、为什么要用(—)和(--)两个符号而不是十个符号来表示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一切事物都包含于两个最基本、最稳定的属性之中。如生命的生与死;天气的凉与热;天象的夜与昼;事件的成与败;方位的前与后;事物的有与无等等。所以,用阳(—)和阴(--)这两个符号表达事物决非人的主观选择,而是古代圣贤对自然事物敏锐而精准地把握。

2、符号与事物的对应关系是人为的吗? 在现代计算机的编码过程中,符号与其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确是人为的,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但《易经》的编码规则却并非人为的,要想说明这一点,我们就不得不谈到另外两个概念,即天人合一与多维思维。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最为核心的概念。从《易》的产生来看,即有“河出图,洛出书”的说法。说明《易》本身就是古人对自然感悟的结果,即《易经》的编码规是建立在对整体把握基础之上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从自然现象中感悟出宇宙的规律,就如蚂蚁无法理解飞鸟的境界一样,认识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局限决定了对同一现象的理解差异。以实证和思辨为基础的西方文明,推动了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而被西方称为神秘主义文化的东方文明,却造就了《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等一大批让现代文明无从超越的精神财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古代圣贤具备“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能力,我把这种整体把握的思维方式称作“多维思维”。(虽然这样的提法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但如果不能深刻理解古代圣贤的思维方式,《易经》将成为永远无法破解的迷。)当然,这种多维思维的认知结果是常人用逻辑思维(或称作三维思维)难以理解的。《易经》是古代圣贤为我们编译的多维认知的三维读本。

3、为什么《易经》可以用来预测未来? 《周易》在我国古代是一部用来占筮的书,那么这种预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 根据现代科学的普遍认同的观点,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由四维时空构成的世界,但时间是单向流逝的,即只能从过去指向未来。所以,我们只能了解过去而无法预知未来。 但根据《周易》的思想,万事万物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对应的,每个事物都是宇宙整体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一个事件的发生,是宇宙整体运行的结果,同时也预示了其它事物的变化,就像食物链与食物网一样。人、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人改变了,必会影响与其相关联的所有事物,一件事情改变了,必将影响与其相关的所有人。世界是一个全息的网络。 同时,由于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可按照自然规则进行数字化编码,所以,通过数学推演,即可获得每个节点在任何时空中的状态与运行规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预测,只是以《易经》为理论基础的预测,更强调“算”的运用。

4、《易经》的演算方法及其解释。 根据《易经》的思想,预测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步骤: ①、进行事件关联。即确定要预测的事件并将其与某一具体操作事件关联,如想好要预测的事件并通过投掷硬币来实施。 ②、对关联事件进行数字化编码。如通过投掷三枚硬币来获得一组符号信息。 ③、通过推演获得一组编码信息并加以解释。即将获得的编码信息与《易经》中的卦辞、爻辞对照并分析得出结果。 这里,人们通常会存在以下几个疑问: ①、事件与偶然事件的关联有意义吗? 在多维思维状态下,事物在四维时空中的运行变化规律是确定的。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这种多维思维的状态的很难领会的。事实上,《易经》为多维思维向三维思维进行变换提供了一个思路,即通过对三维事件的数字化编码,并进行四维变换而获得对时间维的定位分析。当然,从三维思维的角度看,这种变换必然是偶然且不可控的。所以,占卜的方法都是用三维思维能力无法控制的。 ②、偶然事件可以判定未来的客观事物吗?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根据《易经》思想,万事万物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对应的,每个事物都是宇宙整体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所以,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偶然事件。 ③、编码信息的解释一定是正确的吗? 这是预测准确与否的关键环节。事实上,对于具备了稳定多维思维能力的人而言,占卜的方法都是多余的。但对于尚未具备这种能力的预测者而言。对编码信息的解释与心理测验的解释一样,需要一定的知识、经验与悟性。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真正读懂《易经》是件既简单又困难的事情。对于具备了多维思维能力的人而言,《易经》不过是一本多维思维智慧的三维译本,根本就是多余的;但对于无法领悟多维思维的人而言,《易经》是一本叩开多维思维的敲门砖,透过它,您可以感受到多维智慧与多维世界的美妙境界。

《易经》和《黄帝内经》成书在什么时期?哪个更早?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黄帝内经》成编於春秋之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是唯一一本以圣王之名命名的书.总结了春秋以及春秋之前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春秋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易经》比《黄帝内经》成书早

《易经》出自哪个朝代,谁著的,《易经》的‘易’是为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关于《易经》的成书时代,有如下说法:
1、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说: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很晚;周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古书中很晚才出现......。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期。
2、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讨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没有引用,推论《易经》成书不能晚于成王时代。
3、成书于殷周之际:金静芳等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易经》。有的学者还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殷商之际社会矛盾中考察《易经》的成书时代,也认为是殷周之际。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