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观求签四十七签详解

今天求得一签,第四十七签,中吉,请高人解之。

凤飞九天,事业有成

观音灵签第四十七签 梁灏登科

签诗版本一
锦上添花色更鲜,运来禄马喜双全。时人莫讶功名晚,一举登科四海传。

签诗版本二
锦上添花色愈鲜,运来禄马喜双全。时人莫恨功名晚,一举登科四海传。

【吉凶】上签【宫位】亥宫
【签语】此卦锦上添花之象,凡事大吉大利也。
【解曰】守旧变新,名就功成。遂平生志,尽皆是命。
【仙机】此签家宅祈保,自身安,求财利,交易阻,婚姻合,六甲生男,行人阻,田蚕八分,六畜平,寻人至,讼宜和,移徙吉,失物西北,病作福,山坟利。

本签精髓
双喜临门。

【详细解释】
清凉月解
凡事做事
本签以「锦上添花」来形容状况。

爱情婚姻
姻缘何时来,君且莫着急,直到三十后,佳偶才出现。
好花欲求取,劝君直取折,莫待好花过,无花空折枝。
若已来往者,相逢别恨晚,就在此良机,赶紧入洞房。
若爱闹别扭,此乃小插曲,不必太在意,床头就相拥。

工作求职、创业事业
工作在何方,七寻又八找,久寻才获得,不虚此奔波。
事业问前程,多年而经营,日积好名声,晚景大丰收。

考试竞赛、升迁竞选
考试问功名,好运正当头,双考则双中,登榜人人夸。
升选有无缘,今年逢好运,升选皆有份,喜气满庭园。

投资理财
理财欲问程,此需长期营,若能安得住,中年大收成。

经商生意
经商问前途,生意求利益,此需作长线,五十后大利。

房地交易
房地与交易,此需长久待,届时得好价,不枉虚此行。

治病健康
慢病要慢治,短疗不建功,劝君多宽心,除恼能养身。

转换变更
不通欲求变,功名晚景成,转变或不变,两者皆可赢。

求孕求子
有否生男命,此签予肯定,果真生男丁,兼带意外喜。

玄天上帝感应灵签第四十七签求解

第四七签、中平、密云不雨。
圣意:密云不雨尚濛胧、却主忧疑亦不妨、更有小人来害己、家门暗昧事须防。
谋望:否泰相兼理自然、莫忧运用久淹连、有时借得春风力、吹散浮云见碧天。
家宅:门庭暗昧鬼邪多、人眷惊忧怎奈何、要得平安须祭祖、将心再念天尊号。
婚姻:婚姻前定莫强为、纵若强为成后非、此处不留有别处、何劳着意惹耽迷。
失物:堪笑浮生空自忙、不知天网暗中张、荣枯得失皆前定、自古浮生不久长。
官事:官事悠悠不肯休、叮咛嘱咐不须忧、若逢龙虎交逢日、不用干戈也自休。
行人:远望行人信息稀、不知凶吉致狐疑、如今若问真消息、蛇马逢牛是到期。
占病:偶然无事忽遭愆、家是亡人要纸钱、有愿在心宜早赛、莫教淹滞在床眠。
解曰:
占家宅人口有小灾不寍、占身防口舌、失物不见、病者作福、求财未遂、
行人未至、官事留连、求官未达、婚姻不成、田蚕半收、六畜有损、六甲生女。
主要意思是说,一切正在进行的事情,就没有结果,但也不会向坏的地方发展。

急求解签,玄天上帝感应灵签第四十七签密云不雨,跪求大师解签!万分感激...

善人自有上天护佑,只要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不要算卦,算不准的。

道教签:考试科场名第一,皇天不昧苦心人,青年发愤读书文,万仓书城习五更...

道教的思想渊源是‘杂而多端‘的,大体有以下几种主要因素:
首先是道家思想。道家和道教,本来是有区别的。先秦道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哲学派别,而道教乃是东汉形成的一种。但二者又不是毫无联系的。道教创立的时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规定为教徒必须习诵的功课。《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并把道视为超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既有本体的意义,也含有规律的意义,其界属模糊不清,‘玄之又玄‘,十分神秘,不同的人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说。《庄子》更把道解释成为:‘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并谓‘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⒀这种以道为万古常存、得道以后便可以长生久视、成为神仙的思想,为后来的道教所汲取。道教的基本信仰也是道,它从的角度把道说成是神异之物,灵而有信,‘为一切之祖首,万物之父母‘,⒁并与神秘化了的元气说结合起来,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无形无名,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⒂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
道教还把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这种思想在道教产生之前就有了。东汉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明,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把老子与道合而为一。道教继续发挥了这种思想。
《太平经》曰:‘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显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无不在。不在之在,在乎无极。无极之极,极乎太玄。太玄者,太宗极主之所都也。老子都此,化应十方。敷有无之妙,应接无穷,……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传为张陵(或为张鲁)所作的《老子想尔注》,也把老子作为道的化身,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其后《混元皇帝圣纪》又称:‘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化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也。‘于是老子与道便被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道是天地万物之源,因而作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也就成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这说明哲学家老子和哲学范畴‘道‘在道教中已被神化为天上的神灵。因此,信道也就变成了信神,崇奉老子亦即崇奉天神。修道成仙思想乃是道教的核心,道教的教理教义和各种修炼方术,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展开的。道教的命名,也与它的基本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道家思想乃是道教最为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道家哲学乃是它的理论基础之一。《魏书·释老志》在谈到道教的本源和宗旨时便称:‘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这里所说的道家,就是指道教。正因为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与道家老子确有不解之缘,所以人们习惯上常常把道教也称为道家。
先秦道家后来演变为黄老之学。这种黄老之学是以道家的清静养生、无为治世为主,但汲取了阴阳、儒、墨、名、法各家的部分内容,已不完全是先秦的道家,而是被称为黄老术的新道家。后来,黄老养生之术演变为道教的修炼方术,奉黄老术的黄老道家便是道教的前驱。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道家思想曾作过这样的评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是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他所说的道家,就是指黄老道术的新道家。司马谈的这种观点,被东晋道士葛洪所采用。
葛洪依据司马谈的这种观点,从神仙道教的基本立场出发,阐述了他的道本儒末、道高于儒的思想,以为道家之教‘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主张‘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吸收各家之长,来建树其神仙道教的理论体系。⒃在修道方法上,他也主张‘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国太平。以六经训俗士,以方术授知音,欲少留则且止而佐时,欲升腾则凌霄而轻举‘。⒄这就是他的‘外儒内道‘和儒道双修、内外两得的两重人格的本质表现,也是上层化的士族贵族神仙道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次,道教还汲取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这种伦理纲常的核心是‘三纲五常‘,这是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道德规范。
这种伦理纲常思想,是儒家导其源,道教缵其绪,作了继承和发展。在道书中,虽然很少提到三纲五常的名称,但宣扬这种伦理道德思想颇力;在宣扬这些伦理道德的时候,往往与它的长生成仙思想结合起来,而且以‘神‘的威力驱使人们去奉行,这对维护封建社会的伦常和秩序,更容易发挥其特殊的作用。《荀子·礼论》提出‘礼有三本‘之说,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董仲舒则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⒅把三纲五常说成是天经地义。《太平经》汲取了这些思想,提出‘人亦天地之子也,子不慎力养天地所为,名为不孝之子也。‘并称:
‘子不孝,弟子不顺,臣不忠,罪皆不与于赦。令天甚疾之,地甚恶之,以为大事,以为大咎也。鬼神甚非之,故为最恶下行也。‘又谓:‘子不孝,则不能尽力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事其君,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名为三行不顺善之子也。‘⒆《太平经》不仅继承儒家旨趣,大肆宣扬天、地、君、父、师信仰的重要,而且还第一次将‘天地君父师‘合为一体,这在当时儒家的经典中尚未如此,而这正是后来社会上‘天地君亲师‘信仰的由来,其影响尤其深远。《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亦说:诸欲修道者,务必‘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它特别强调‘事师不可不敬,事亲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仁义不可不行。‘《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中,更把儒家的许多封建伦理道德规范都包括进去了,它说:‘与人君言,则惠于国;与人父言,则慈于子;与人师言,则爱于众;与人兄言,则悌于行;与人臣言,则忠于君;与人子言,则孝于亲;与人友言,则信于交;与人妇言,则贞于夫;与人夫言,则和于室;……与奴婢言,则慎于事。‘这样,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道德规范都讲到了,用‘忠‘、‘孝‘、‘慈‘、‘爱‘、‘惠‘、‘悌‘、‘和‘、‘贞‘、‘信‘、‘慎‘等道德规范来调整各种不同的人与人的关系,比儒家讲得更集中,更全面。
先秦儒家思想,到西汉董仲舒为之一变。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宗天神学以及随之而起的谶纬神学,均为道教直接所吸收,成为道教的重要渊源。如《河图纪命符》说:
‘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纪。……又人身中有三尸。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飨食人祭醊。每到六甲穷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过。过大者夺人纪,小者夺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无欲,神静性明,积众善,乃服药有益,乃成仙。‘这类神秘的东西,几乎原封不动地为后来的道教所吸收,并加以发挥。其他如‘少室山有玉膏,服即成仙‘;昆仑山为仙人集聚之所;西王母为赐授仙经、指导修道之神;黄帝原本北斗黄神,即位后即‘一道修德,唯仁是行‘,最后乘龙上天;五岳四海和人的耳、目、鼻、齿、发皆各有神;以及星象预示吉凶之说和召神劾鬼之术,如此等等,均是便于道教利用的资料。
此外,《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东汉时的《太平经》就是‘以阴阳五行为家‘,而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乃是假借《周易》爻象的神秘思想来论述修仙的方法,对后世道教的影响甚大,被称为‘万古丹经王‘。此后,以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来阐发道教的内外丹法的道教学者相继不绝。
道教也汲取了墨家思想。章太炎先生早就指出过:道教思想是‘本诸墨氏,源远流长。‘⒇墨子提倡尊天明鬼,这种思想显然是被道教所吸收,这方面无须多加说明。此外,墨子还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提倡自食其力和互利互助。墨子在《非乐》上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在《天志》下又反对‘不与其劳获其实‘。《太平经》亦强调‘人各自衣食其力‘,反对‘强取人物‘。墨子在《兼爱》中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实行‘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在《尚贤》下又认为‘为贤之道‘就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反之,他在《尚同》上说,若‘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能以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那就会使‘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太平经》亦强调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利思想,主张有财物的人应当‘乐以养人‘,‘周穷救急‘。它认为天地间的一切财物都是‘天地中和之气‘所生,应属于社会公有,不应为私人所独占。认为‘此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比若仓中之鼠,常独足食,此大仓之粟,本非独鼠有也;少(小)内(指帝王的私库)之钱财,本非独以给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知乃万尸(户)之委输,皆当得衣食于是也‘。又称:‘或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有道德的人也应当以道德教人,否则也是犯了‘不可除‘的弥天大罪。认为‘人积道无极,不肯教人开蒙求生,罪不除也。……
人积德无极,不肯教人守德养性为谨,其罪不除也‘。它也反对‘智者‘欺负‘愚者‘,‘强者‘欺负‘弱者‘,‘少者‘欺负‘老者‘。说‘或多智,反欺不足者;或力强,反欺弱者;
或后生,反欺老者,皆为逆,故天不久佑之。何也?然智者当苞养愚者,反欺之,一逆也;力强者当养力弱者,反欺之,二逆也;后生者当养老者,反欺之,三逆也。与天心不同,故后必有凶也。‘《太平经》的这些思想,显然都是墨子有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道教的有些神仙方技和变化方术,也依托墨子。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记有《墨子丹法》,《遐览》记有‘变化之术‘的《墨子五行记》,称‘其法用药用符,乃能令人飞行上下,隐沦无方‘。《神仙传》又记载孙博、封衡皆宗墨子,孙博‘治墨子之术,能令草、木、金、石皆为火光,照耀数里,亦能使身成火,口中吐火‘;封衡自幼学道,有《墨子隐形法》一篇。葛洪还把墨子列入《神仙传》,说他外治经典,内修道术,精思道法,想象神仙,后得神人授书,‘乃得地仙‘。可见,墨子在道教信仰中的吸引力是不小的。
道教在产生过程中,除吸收以上所说的这些古代文化思想之外,还吸收了传统的鬼神观念和古代的思想与。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甚为崇拜,视之为神灵,对他们进行祭祀和祈祷,并由此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天神、地*和人鬼的神灵系统。道教承袭了这种鬼神思想,并将这个神灵系统中的许多神灵作为道教神灵的组成部分。古代殷人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可以交通鬼神,依仗可以为人们祈福禳灾。这种,也为道教所吸收和继承。
道教对战国的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也作了继承,并有所发展。早在《庄子》和《楚辞》里,有关神仙思想的言论已屡见不鲜。稍后,在燕齐和荆楚等地均出现了鼓吹长生成仙的方术。这种神仙方术原无系统的理论,后来,这些方士利用战国时齐人邹衍所论终始五德之运的五行阴阳学说加以解释,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神仙家,即方仙道。秦皇、汉武对此都‘莫不甘心‘,求之‘如恐弗及‘,以致‘自言有禁方、能神仙‘之徒多到‘不可胜数‘的地步。传说崇尚方仙道的宋毋忌、郑伯侨等都向往神仙、‘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以后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方术皆为道教所承袭,神仙方术衍化为道教的修炼方术,神仙方士也逐渐衍化为道士。
由此可见,道教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它的产生,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孕育的结果。但从孕育到最后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衍化的酝酿过程。早在战国之末,已有鼓吹长生成仙的所谓方仙道的渐次兴起。西汉末年,由于谶纬神学的盛行,黄老学向化的方向发展,随即又有黄老学与方仙道相结合的所谓黄老道的出现。这些可视为道教的胚胎。不过它仍属于类似的信仰,尚未正式形成为组织,行其术者一般谓之方士,还未称为道士。到了前后汉交替的时候,开始出现方士又称道士的情况。《汉书·王莽传》说:‘先是卫将军王涉,素养道士西门君惠,君惠好天文谶记,为涉言孛星扫宫室,刘氏当复兴,国师公姓名是也。涉信其言。‘这个鼓吹王涉造王莽反的西门君惠,在桓谭的《新论·辨惑》中仍称方士。又据《后汉书·祭遵传》记载,鼓动涿郡张丰造汉光武反的,也是道士:‘初,丰好方术,有道士言丰当为天子,以五囊裹石系丰肘云:‘石中有玉玺。‘丰信之,遂反。‘《后汉书·许曼传》载:‘许曼……祖父峻,……行遇道士张巨君授以方术,所著《易林》,至今行于世。‘《后汉书·第五伦传》称:第五伦‘自以为久宦不达,遂将家属客河东,变姓名,自号王伯齐,载盐往来太原、上党,所过辄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这个第五伦看来并不是教徒方士,但因其隐姓埋名于民间,热心为民众公共卫生事业服务,经常为他们扫除垃圾,受到人们的尊敬,人们便以为他是道士,遂以道士称之。说明道士之名在当时已为民间所熟知,而且视为一种尊称。当时民间不仅有个别道士的活动,而且开始近于有组织的活动。如《后汉书·马援传》说:‘初,卷人维汜,訞言称神,有弟子数百人,坐伏诛。后其弟子李广等,宣言‘汜神化不死‘,以诳惑百姓。十七年(指汉光武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遂共聚会徒党,攻没皖城,杀皖侯刘闵,自称‘南岳大师‘。‘同书《臧宫传》云:‘十九年(43),妖巫维汜弟子单臣、傅镇等复妖言相聚,入原武城,劫吏人,自称将军。‘同书《桓帝纪》又称:建和二年(148)‘冬十月,长平陈景自号‘黄帝子‘,署置官属,又南顿管伯亦称‘‘,并图举兵,悉伏诛‘。从这些起义的组织者相信‘神化不死‘以及自称‘南岳大师‘、‘黄帝子‘、‘‘和封建史学家称之为‘妖巫‘等事实来看,表明当时民间已有类似于道教的组织存在了。
由于上述各种条件已经具备,因而在经过了从方仙道到黄老道的长期酝酿之后,到东汉中后期,早期道教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便相继正式出现。

道家中极大戒的全部内容

中极大戒:中极戒是元始天王授给太上高圣道君,以传太微天帝及太极高仙。此戒共三百条,称"中极三百大戒"。中极戒的内容非常详细,从言行举止到传授戒箓,无所不包,可谓道教最为详细的戒律之一。但中极戒中有的内容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则应区别对待。持初真戒时能毫无过犯,方许授中极戒。
第一戒者,不得杀害一切众生物命。
第二戒者,不得啖食众生血肉。
第三戒者,不得饮酒。
第四戒者,不得啖五辛。
第五戒者,不得绮语两舌不信。
第六戒者,不得恶门骂詈。
第七戒者,不得以未得妄言为得,未证妄言为证。
第八戒者,不得窥窥妇女稍生淫念。
第九戒者,不得窃盗人物。
第十戒者,不得妄取人一钱以上物。
第十一戒者,不得图谋一切人物。
第十二戒者,不得横求人物。
第十三戒者,不得恚怒师长。
第十四戒者,不得背师恩爱。
第十五戒者,不得嫉贤妒能。
第十六成者,不得不忠其上。
第十七戒者,不得罔略其下。
第十八戒者,不得欺罔老幼。
第十九戒者,不得欺诳同学。
第二十戒者,不得嫉妒同学。
第二十一戒者,不得轻谩弟子。
第二十二戒者,不得嗔恚弟子。
第二十三戒者,不得视弟子偏颇。
第二十四戒者,不得溺爱弟子。
第二十五戒者,不得说人过恶。
第二十六戒者,不得轻慢老人。
第二十七戒者,不得富厚忘师。
第二十八戒者,不得口是心非内怀阴恶。
第二十九戒者,不得贪利入己无厌,
第三十戒者,不得多积财物不思散施。
第三十一戒者,不得私畜刀杖兵器。
第三十二戒者,不得身带刀杖兵器。
第三十三戒者,不得豢养六畜。
第三十四戒者,不得鞭打六畜。
第三十五戒者,不得有心践踏虫蚁。
第三十六戒者,不得观玩钓弋以为娱乐。
第三十七戒者,不得上树探巢破卵。
第三十八戒者,不得羡慕富贵希图逸乐。
第三十九戒者,不得用金银器食饮。
第四十戒者,不得营谋身后厚葬体骨。
第四十一戒者,不得以食物投水火中。
第四十二戒者,不得烧败成功现物。
第四十三戒者,不得埋藏器物。
第四十四戒者,不得贪著滋味。
第四十五戒者,不得以粗物易人好物。
第四十六成者,不得訾毁人物为恶。
第四十七戒者,不得自誉己物为好。
第四十八戒者,不得妄作书与人。
第四十九戒者,不得投书谮人。
第五十戒者,不得以书字器物投埋秽处。
第五十一戒者,不得求知军国事务。
第五十二戒者,不得占卜军国事务吉凶。
第五十三戒者,不得评论国事。
第五十四戒者,不得设权变谋。
第五十五戒者,不得无故见王侯贵人。
第五十六戒者,不得数往来富贵之家。
第五十七戒者,不得妄说天时指论星宿。
第五十八戒者,不得习天文星相占卜等艺。
第五十九戒者,不得向北小便。
第六十戒者,不得便溺虫蚁上。
第六十一戒者,不得便溺生草上。
第六十二戒者,不得便溺人所食水中。
第六十三戒者,不得笼罩鸟兽。
第六十四戒者,不得惊散栖伏。
第六十五戒者,不得无故采摘花草。
第六十六戒者,不得无故砍伐树木。
第六十七戒者,不得以火烧田野山林。
第六十八戒者,不得冬月发掘地中蛰藏。
第六十九戒者,不得偏众独食。
第七十戒者,不得择美食。
第七十一戒者,不得预世间婚姻事。
第七十二戒者,不得破世间婚姻事。
第七十三戒者,不得观看妓乐。
第七十四戒者,不得持人长短更相嫌恨。
第七十五戒者,不得闻人恶事猜疑百端。
第七十六戒者,不得泄人阴私。
第七十七戒者,不得妄求窥人书疏。
第七十八戒者,不得夺人暗室中火。
第七十九戒者,不得避众独行。
第八十戒者,不得与女人独语独行。
第八十一戒者,不得男女群居。
第八十二戒者,不得与女人同食交错衣物。
第八十三戒者,不得亲教女人。
第八十四戒者,不得说人亲长过恶。
第八十五戒者,不得面誉世人阴毁善人。
第八十六戒者,不得隔壁探人家室。
第八十七戒者,不得误以毒药投诸水中。
第八十八戒者,不得疏宗族亲异姓。
第八十九戒者,不得阿党所亲。
第九十戒者,不得教人落子伤胎。
第九十一戒者,不得教人轻离家室。
第九十二戒者,不得因公报怨。
第九十三戒者,不得亲近异类。
第九十四戒者,不得妄聚众人。
第九十五戒者,不得多聚会众饮食狼籍。
第九十六戒者,不得妄受人礼敬。
第九十七戒者,不得与恶人交游。
第九十八戒者,不得夺人所好物。
第九十九戒者,不得自骄自贵。
第一百戒者,不得任性自用。
第一百一戒者,不得怀怨思报于人。
第一百二戒者,不得以秽物戏人。
第一百三戒者,不得怒目视人。
第一百四戒者,不得吐舌向人。
第一百五戒者,不得妄作忌讳。
第一百六戒者,不得希望人物。
第一百七戒者,不得塞井及沟池。
第一百八戒者,不得竭陂池水泽。
第一百九戒者,不得妄入江河中浴。
第一百十戒者,不得以秽物投井中。
第一百十一戒者,不得裸形露浴。
第一百十二戒者,不得热水泼地致伤虫蚁。
第一百十三戒者,不得高声发笑。
第一百十四戒者,不得薄贱人老病残疾。
第一百十五戒者,不得弃薄乞人。
第一百十六戒者,不得恃威势以凌世人。
第一百十七戒者,不得与父母兄弟别门易户。
第一百十八戒者,不得评论师友才思长短。
第一百十九戒者,不得嗔怨师长。
第一百二十戒者,不得轻慢师尊违背盟师。
第一百二十一戒者,不得轻慢经教法言。
第一百二十二戒者,不得攻击善人。
第一百二十三戒者,不得嗔责善人。
第一百二十四戒者,不得骂人为奴婢畜牲。
第一百二十五成者,不得漫骂使令打其四体。
第一百二十六戒者,不得快人过失。
第一百二十七戒者,不得快人家灾祸。
第一百二十八戒者,不得敛告烦扰世间。
第一百二十九戒者,不得为世俗人作礼主。
第一百三十戒者,不得为人图山立宅。
第一百三十一戒者,不得占知世间吉凶。
第一百三十二戒者,不得去就背向违道。
第一百三十三戒者,不得倡和词讼官事。
第一百三十四戒者,不得与欲人群党更相嘲毁。
第一百三十五戒者,不得假借人物以为礼赂。
第一百三十六戒者,不得为人作中保契卖交易。
第一百三十七戒者,不得在人中多语参预流俗。
第一百三十八戒者,不得驰骋流俗求竞世间。
第一百三十九戒者,不得与俗庆吊。
第一百四十戒者,不得掩他人功以为己德。
第一百四十一戒者,不得为人往来传送恶言。
第一百四十二戒者,不得多用使令之人。
第一百四十三戒者,不得与兵卒为侣。
第一百四十四戒者,不得与淫佚之家往来。
第一百四十五戒者,不得自炫能医。
第一百四十六戒者,不得轻漫官长。
第一百四十七戒者,不得预世间议论曲直事。
第一百四十八戒者,不得施惠追吝。
第一百四十九戒者,不得游遨无度。
第一百五十戒者,不得登高临下。
第一百五十一戒者,不得乘车乘马妄事交游。
第一百五十二戒者,不得择好房舍床榻卧息。
第一百五十三戒者,不得评论人家饮食好恶。
第一百五十四戒者,不得以手搏食残咬众淆。
第一百五十五戒者,不得以荆棘横塞道路。
第一百五十六戒者,不得淫祀神只以求侥幸。
第一百五十七成者,不得向神鬼礼拜。
第一百五十八戒者,不得向神鬼咒誓。
第一百五十九戒者,不得裸形三光。
第一百六十戒者,不得妄诃风雨。
第一百六十一戒者,不得不修斋直及斋直不精。
第一百六十二戒者,不得假借财物不还本主。
第一百六十三戒者,不得劝人为恶事。
第一百六十四戒者,不得阻人为善事。
第一百六十五戒者,不得受师经道而称已得。
第一百六十六戒者,不得宗有丧疾怨道怨师。
第一百六十七戒者,不得以经戒传授非人及不依年月。
第一百六十八戒者,不得以意增减经戒。
第一百六十九戒者,不得惊怖老少。
第一百七十戒者,不得妄说灾厄惊惧人民。
第一百七十一戒者,不得笑人顽暗贫穷。
第一百七十二戒者,不得惊惧鸟兽促致穷地。
第一百七十三戒者,不得傲慢三宝轻忽天尊。
第一百七十四戒者,不得遇诸天斋日不礼经忏。
第一百七十五戒者,不得与不孝不悌人交往。
第一百七十六戒者,不得矫称自异号为。
第一百七十七戒者,不得信外道杂术邪见。
第一百七十八戒者,不得衣物盈徐不散穷人。
第一百七十九戒者,不得阻人念道。
第一百八十戒者,不得假托经师欺诈来学。
第一百八十一戒者,不得望人礼敬。
第一百八十二戒者,不得窃写人经戒。
第一百八十三戒者,不得荣饰衣服华丽。
第一百八十四戒者,不得身不洁净而上高座。
第一百八十五戒者,与人同行当让人以前。
第一百八十六戒者,与人同学夏亲执爨(cuan读四声)(爨:本意为烧火做饭)
第一百八十七戒者,与人同学冬亲汲水。
第一百八十八戒者,与人同食当食其粗。
第一百八十九戒者,与人同食当食止己前。
第一百九十戒者,与人同学当敬胜己先觉。
第一百九十一戒者,与人同学住当任人处分。
第一百九十二戒者,与人同学当念教不懈。
第一百九十三戒者,与人同学当请问先进。
第一百九十四戒者,人施恶于己不得有怨。
第一百九十五戒者,乞化得食祝愿主人得福一切饱满。
第一百九十六戒者,与女人共语不得正视面容含笑相对。
第一百九十七戒者,与人同渡不得争先择地。
第一百九十八戒者,失物不得猜疑同学。
第一百九十九戒者,失物当委运自悔多罪。
第二百戒者,多疾病当恭已自责,念改往修来。
第二百一戒者,当忍人所不能忍。
第二百二戒者,当断人所不能断。
第二百三戒者,当学人所不能学。
第二百四戒者,当容人所不能容。
第二百五戒者,所至之处必先问贤人善士当亲依之。
第二百六戒者,所至之处必先问其禁忌。
第二百七戒者,凡入人家必先问其家中尊长名讳。
第二百八戒者,人有谤己当精修大道,勿忧闷以损精神。
第二百九戒者,学无经业精神浮散真想不通。
第二百十戒者,身不洁净魂魄离人。
第二百十一戒者,有心则天真高逝魔官不服。
第二百十二戒者,有家则三毒不灭三真不居。
第二百十三戒者,有身则众欲不去神思无应。
第二百十四戒者,当栖心静寂万虑俱息。
第二百十五戒者,当委志虚无内外洁白。
第二百十六戒者,当灭识见然后现。
第二百十七戒者,当念菜食为常一志清俭。
第二百十八戒者,当念先度人后度己身。
第二百十九戒者,当念居山林幽静神思至道。
第二百二十戒者,当念安贫读经行道无倦。
第二百二十一戒者,当念烧众明香流芳诸天彻魔境界。
第二百二十二戒者,当念在贤众中听受妙音。
第二百二十三戒者,当念请受三洞宝经勤身供养。
第二百二十四戒者,当念立功度人终劫不倦。
第二百二十五戒者,当念报师友本德终劫不怠。
第二百二十六戒者,当念国中清净王化太平无有不道。
第二百二十七戒者,当念邻国有道各守境界。
第二百二十八戒者,当念祝愿百姓令常安全。
第二百二十九戒者,当念万物为先不但祷祝己身。
第二百三十戒者,当念敬鬼神不谄不慢。
第二百三十一戒者,当念远外术攘魔之道。
第二百三十二戒者,当念远声色歌舞之术。
第二百三十三戒者,当念远离巫觋妖妄之人。
第二百三十四戒者,当念崇本守真一志无移。
第二百三十五戒者,当念口不违心心不负形。
第二百三十六戒者,当念信守经戒无有疑贰。
第二百三十七戒者,当念无求无欲清白守贞。
第二百三十八戒者,当念心无异想惟空惟寂。
第二百三十九戒者,当念家家安宁咸无苦痛。
第二百四十戒者,当念世间忧危之人罪系苦恼咸得消释。
第二百四十一戒者,当念天子圣明宏道皇家日盛。
第二百四十二戒者,当念台辅贤良常保有道。
第二百四十三戒者,当念天地日月风雨雪霜以时。
第二百四十四戒者,当念父母养我因缘。
第二百四十五戒者,当念七祖父母咸升开堂。
第二百四十六戒者,当念我师早得升度。
第二百四十七戒者,当念天尊放白毫相光济度三涂咸得光明。
第二百四十八戒者,当念同志辅相教导令入正道。
第二百四十九戒者,当念不违其口所诵之文。
第二百五十戒者,当念勤服气断谷为不死道。
第二百五十一戒者,当念勤求长生昼夜勿倦。
第二百五十二戒者,当念勤避嫌疑勿恃恩情亵狎。
第二百五十三戒者,当念勤避患难勿苟贪世荣。
第二百五十四戒者,当念勤避凶人勿弃背朋友。
第二百五十五戒者,当念我宿命因缘根断。
第二百五十六戒者,当念我胎根己绝不复世生同缘种亲。
第二百五十七戒者,当念我生树己枯神合太无无数之劫体道合真。
第二百五十八戒者,当念洞观十方无所隐藏。
第二百五十九戒者,当念三涂路塞地狱长休。
第二百六十戒者,当念清气养神弃诸肥滋。
第二百六十一戒者,当念常存三宫子丹。
第二百六十二戒者,当念处世和光不矫于俗。
第二百六十三戒者,当念持三宝经戒常诵不辍。
第二百六十四戒者,当念守雌抱一肃若对神。
第二百六十五威者,当念登仙度世利济群生。
第二百六十六成者,当念师友同学共成道果。
第二百六十七戒者,当念亲见真仙高道修行。
第二百六十八戒者,当念圣王治世海外稽道乘风向化。
第二百六十九戒者,当念食天厨自然之膳无饥渴之想。
第二百七十戒者,当念与天真共对淡然无为。
第二百七十一戒者,当念仙童玉女来侍法筵。
第二百七十二戒者,当念东游青林东华。
第二百七十三戒者,当念南游大丹南华。
第二百七十四戒者,当念西游安养西华。
第二百七十五戒者,当念北游碧落北华。
第二百七十六戒者,当念游东北方数百姓男女,授其劝戒,度入东北之门,使得入无为之场。
第二百七十七戒者,当念游东南方救百姓男女,授其劝戒,度入东南之门,令得与道为因。
第二百七十八戒者,当念游西南方救百姓男女,授其劝戒,度入西南之门,令得入无为之道。
第二百七十九戒者,当念游西北方救百姓男女,授其劝戒,度入西北之门,当得升入至真之场。
第二百八十戒者,当念遨游洞天阆台昆仑。
第二百八十一戒者,当念游至斋堂进肄圣道明解渊微。
第二百八十二戒者,当念游上清金阙礼见太上。
第二百八十三戒者,当念游玉清七宝宫礼三元天尊。
第二百八十四戒者,当念游玉清丹霞宫礼太上二十四高圣。
第二百八十五戒者,当念游太上玉京七宝流霞台荫盖玉林礼太上天尊十方大圣终劫复始。
第二百八十六戒者,当念游紫云宫礼洞真三十九高圣。
第二百八十七戒者,当念游三十六天黄金宫礼天帝君。
第二百八十八戒者,当念游九天黄金晖宫礼无上至真。
第二百八十九戒者,当念游诸天宫宅与问道论经。
第二百九十戒者,当念游六天七宝宫观见大魔王见我籍已入仙品出离泉曲部。
第二百九十一戒者,当念游日月宫殿光明焕赫礼见日月王饮以日月华金液之浆。
第二百九十二戒者,当念游大梵天流景宫礼四天帝王听诸天诵咏清绝雅妙。
第二百九十三戒者,当念游诸天七宝林返生灵香流芳逆风闻三千里外狮子飞龙鸣哨其列。
第二百九十四戒者,当念游诸天浴池安坐莲花之上香洁自然流溢诸天池皆如一处人人快乐。
第二百九十五戒者,当念游诸天阙听钧天乐无世间想。
第二百九十六戒者,当念游十方外天礼大圣像无上正。
第二百九十七戒者,当念游下方无极金则天宫礼诸元老。
第二百九十八戒者,当念游天地名山隐宫洞室礼圣众先得道人。
第二百九十九戒者,当念隐密天真名讳不出于口。
第三百戒者,行戒不犯,犯即能悔,改往修来,劝人奉受,念形不念恶广度一切自咸神真吉无不利保汝成真。
中极智慧观身大戒律文,皈身佩奉,信受行持,仰报四恩,希升仙品,转授之后,誓愿遵戒奉行,不敢始勤终怠,背道违师,如负盟言,甘当玄宪。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