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木板大鼓罗成算卦选段

八字精批八字合婚八字财运五行缺失

沧州刘银河木板大鼓罗成算卦词

猪年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戍狗、亥猪

刘文斌的人物生平

他先后住在天津老城的城西义和斗店、孙家大院、吴家大院等处,也有时常住宜障后。当时他以剃头为业,是住在很多人伙居的小店儿。白天出去串胡同剃头,晚上休闲时唱上一段在家乡喜爱的大鼓书消遣。在农村种地时,他边干活边哼着小曲,已经学会了许多小段和长篇鼓书,像什么《刘公案》、《拆西厢》、《洪月娥做梦》等。当时下层的贫苦百姓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故此他唱的大鼓深受伙伴们的喜爱。有些人听得时间长了,觉得大家生存都不容易,白听也不合适,有时就主动地多少给些零碎钱。随着观众不断增加,攒起来的零钱反比剃头赚的钱还多,所以他也就逐渐的以唱大鼓作为另一条谋生之路了。因为平时总唱,自己也就自然地久练久熟了。自此以后他带着大鼓走街串巷演唱,经常活动在大沽路的小营市场一带。
“撂地”演出的条件很差,支个大布篷,用木板钉上几条板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刮风一半,下雨满完。”刘文彬还常说:“人歇工,牙挂队,肠子肚子活受罪。”由于刘文斌没有江湖门户,进天津城后曾受到城里的艺人和地头蛇们的排斥,在演出时被人家踢了场子搅局,还没收了大鼓。这是因为他没有江湖师父带道,也不懂得“春典”(江湖术语)与他们盘道。在天津城干这行是不成了,只好回到店中向老乡们告帮。
要想再干这行就必须拜师,他带着行李回到宝坻后通过老乡介绍,在庙会上拜了宋恩德老先生为师。宋先生还专门向他传授了艺人们用的“春典”、门户规矩,据回忆他还在庙会上请了许多艺人们吃了一顿驴肉、烙饼,花去了他整整一年赚的钱。宋恩德老先生是个半盲人,绰号叫“宋瞎糠“。按辈分刘应是“文”字辈,取艺名叫“文斌”。刘文斌的这一支祖师是“梅”家门,排字是按“继、承、龙、元、玉、唐、文、书、化、其”。刘文斌的平辈师兄弟很多,天津的齐文洲、李文俊、唐山的靳文然、齐文丰、刘文迅等都是“文”字辈。
经过一番周折的学徒之后,刘文斌闯过江湖关后又再到天津献艺。这时还结交了许多各行艺人,又进一步地开阔了艺术眼界。他对京东大鼓的演唱进行大胆改革,先把上场的那一句唱词抹去,改为:“表的是……”开门见山,直接入活。在简洁的基础上再加上嗓音宽厚,字正腔圆且韵味十足。通过不断演出,还固定了许多基本唱腔。加上他演唱的曲词准确、通畅,在唱腔方面还吸收了一些农村小曲、地头调。他还有一种唱法,就是吸收老学究儿背诵古诗词的平仄韵味,这种演唱嗡声嗡气,用的是背工嗓(头腔兼脑后音),被人戏称“坛子大鼓”。
这时他除了搭布篷“撂地”演唱外,还坚持走街串巷,进大宅门、公馆演唱。他说第一次演唱是和师弟李文俊去应承的。当时是阔家主人点唱,点了他师弟李文俊一段《罗成算卦》,正巧他师弟不会唱这段。李文俊则推荐师兄刘文斌代唱,主家不愿意,便拿刘文斌开心,说;“他长的那样子,哪能唱的了呀?”当时刘文斌正有病,穿戴也不讲究。后来经别人说情,还是让他唱了。头几句京东大鼓唱得声音洪亮,各个楼里和附近的人都围拢过来,掌声不断。大家都交头接耳问唱者是谁?因此刘文斌的名字不胫而走,响彻津门。
后来听他的人越来越多,请他演出的剧场也越来越多了。过了一段时间广播电台约他长期直播演唱,因演唱技艺精湛被电台长期录用。通过广播,刘文斌声振天津以及北京、河北等地。当时天津的广播电台都是私人开设,有“中华电台”、“仁昌电台”、“东方电台”、“青年会电台”。这些电台都是为商业服务,电台开播之前都由演员播上一段商品广告。那时经刘文斌报播的广告有延寿堂的药品广告:“调经养血,一元钱。白喉蛾子,一世福,一家乐。”同时还介绍天津东马路药店的生乳灵。当时经济大战,也都利用电台宣传商品增加效益,在把商品推出去的同时,也把演员推上了市场。当时拥有收音机的人家很少,有的大买卖家为了招揽生意,店铺门口放一个大喇叭,每逢早晚,人们都到店铺门前听刘文斌演唱。有的干着半截活把活停下来,也有的正在生着炉子,因听唱把炉子给弄灭了,拿板凳坐店铺门前听。这时刘文斌红了,京东大鼓的名声在天津也越来越大了。因为他的演唱有独特的风格,词曲又通俗易懂,适合广大贫苦市民听众接受,尤其是那些反映家庭生活的唱段,深受城乡妇女们的喜爱。因为他演唱的曲目中,在描写爱情以及平民生活中的悲、喜情节方面特别见长。这些曲目能像聊天叙家常那样自然朴实,也有些警世人生富有哲理的曲词。后来在茶园演出、电台播出频繁的情况下,对方问他唱的是什么大鼓?刘文斌坦诚地说:“我们是京东人(京东是指通县、三河、武清、宝坻、蓟县、香河、宁河等县),就叫京东大鼓吧!”这就是“京东大鼓”之名产生的经过。
刘文斌唱红津门之后,随之也就有了些关于生意上的矛盾,按刘文斌的话说:“树大招风了!”这是因为他的节目受到听众欢迎,同时有“中华”、“仁昌”两个电台抢着让他演唱并报广告。“中华电台”要给他提高播出费让他只在此独家电台演播,并说要付多出几倍的报酬。刘文斌为讲信义,毅然拒绝了“中华”的要求。他坚持在“仁昌”、“中华”两个电台演出,因此引起了双方电台矛盾和冲突。“中华”为了抢他,利用地痞帮派给刘文斌写了几封匿名信,并在每封信中都画着小刀子,写着要杀死刘文斌,曾经在一天里接到了40多封信。这样一来,闹得乌烟瘴气,空气十分紧张。刘文斌再也无法去演唱,于是和同行们商量,他们提议找延寿堂的乐老板商谋对策。这位乐老板是河北省大城县人,在天津经商多年并且还有些威望。他反复考虑后说:“我去外边走动走动,拜求各方看是否有转机。要是不成就也只能回老家宝坻县再谋生路,天津卫是无论如何也站不住脚了!”他还把刘文斌留在后院暂避,亲自去西北角拜访王三爷(青红帮头目),请求他给予关照解决。乐老板叫刘文斌前来向王三爷述说原由,王三爷听罢马上拿起电话向警察局说:“谁想成心闹事……”接着又说了些让他们关照的话,警察局的官员们当然答应对这件事给予照顾。后来刘文斌花钱请客才平息了这场事端,继续在两家电台演唱。
在他演唱的兴盛时期,正是奉军驻守天津。因为刘文斌唱的是略带乡音的普通话,与东北的方言容易沟通,所以这些东北人也特别喜欢京东大鼓。随着他的艺龄增长,在演唱技艺方面也不断地升华提高。又因他为人也非常朴实憨厚,能与许多艺人们同台献艺并成为益友。在天津曾与花四宝、张寿臣、陈士和、马连登、马宝山、翟青山、刘宝全一起同台演出,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曾在南市燕乐茶园(解放后改称红旗剧场)先后与刘文霞、常旭久、于瑞凤、程玉兰、郑蝶影、曹宝禄、高德明、陶湘如、花四宝、白云鹏、戴少甫、于俊波、侯宝林、郭启儒等一起演出。在南市庆云茶园(解放后改称共和剧场)先后与常连安、常宝堃、常澍田、金万昌、马三立、侯一尘、张寿臣、王佩臣等一起演出,从在前几场位置一直到能攒底演唱。20世纪40年代,他在平安茶园(今称长城影剧院)长期攒底演出,此时正是京东大鼓扬眉吐气之日。

刘文斌的自创曲目

刘文斌在来天津前,原有说评书、唱大鼓的艺人都各占一方。评书艺人张杰鑫编演《三侠剑》,木板大鼓艺人“舍命杨”说唱《呼家将》以及西河大鼓艺人朱大官等都在天津献艺。刘文斌在电台、书场演出,越来越觉得曲目不够用。他有个盟兄弟告诉他说:“天津到处都是财,你就是没有取财的工具,工具就是新书。”于是刘老师就自己改编创作,边看书边演唱新书,很快增加了许多新曲目。他累的头晕脑胀把眼睛都熬红了,排练后的新曲目还请名人指导。因此他的曲目很宽,书目唱段越来越多。后来他在书场演出一个月,能做到每天唱两段从不重复。他当时的常演曲目有《十字坡》、《双锁山》、《刘金定观星》、《朱买臣休妻》、《诸葛亮招亲》、《诸葛亮押宝》、《借女吊孝》、《铁冠图》、《韩湘子上寿》、《郭子仪庆寿》、《昭君出塞》、《洪月娥做梦》、《探窑送米》、《倒娶连科》、《大西厢》、《王二姐思夫》、《罗成算卦》、《渔樵耕读》、《肃六篡位》、《隋炀帝下扬州》等上百段。中长篇大鼓书有《刘公案》、《呼家将》、《小八义》、《响马传》、《十粒金丹》、《回标记》、《玉杯记》等,这些都曾在电台演唱过。他生前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虽然在广播电台留有很多唱段录音,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分都被损坏,现在天津电台只保留他一段《王三姐剜菜》以及那些唱片传世。

和相声行业“爱恨交织”的京韵大鼓,听相声必备的常识有哪些?

相声演员的肚,是杂货铺。传统相声里要会的东西很多,贯口、开门柳儿、怯口甚至暗春,还有一些“学”的东西则是因人而异去学,比如学戏曲,学评剧,还有一个就是学大鼓,可以学的大鼓里有梅花大鼓,铁片大鼓,西河大鼓,东北大鼓,唐山大鼓、滑稽大鼓以及今天要说的京韵大鼓。

一、 京韵大鼓的产生

京韵大鼓顾名思义,是指北京韵调的大鼓,但它和很多大鼓一样都不是原产于北京的曲艺,而是来自于河北,具体就是河北沧州和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不过要注意的是,木板大鼓虽然在北京进化成了京韵大鼓,但木板大鼓本身还存在。

在京韵大鼓的艺术正式命名之前,它有很多名字,比如在北京叫“小口大鼓”“平韵大鼓”等,在天津叫“卫调大鼓”“文武大鼓”等,而京韵大鼓最早常见名字是“怯大鼓”,从名字上就知道这里面有口音,在“怯大鼓”时代已经有几个人著名的艺人了,分别是金德贵、胡金堂、霍明亮和宋玉昆等人。

由于怯大鼓的口音问题在北京受欢迎程度一般,只能在庙会等撂地上演出,因此艺人们结合京音京韵逐渐改变了唱腔口音,同时将长篇书目改成短篇小唱段,在伴奏乐器里加上三弦,这样就形成最后的京韵大鼓。

在1946年,北京城成立了曲艺公会,正式将“京韵大鼓”这个曲艺名称确立下来。

常见的京韵大鼓演出乐器,包括书鼓、响板、三弦、四胡和琵琶等。我们在各种民国电视剧和纪录片里常听到一些带有琵琶、鼓和三弦等乐器的背景音乐,一般都是京韵大鼓的前奏声。

二、 京韵大鼓的流派和传人

听相声演员说《学大鼓》时,常听到一些关于京韵大鼓流派的说法,一般来说,京韵大鼓按照唱腔可以分为五派,分别是刘派、白派、张派、少白派和骆派。而最早流行的则是著名的“刘、白、张”三派,少白派和骆派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

1、刘派刘宝全

刘派京韵大鼓,创始人是河北深县人刘宝全(1869-1942年),他在京韵大鼓行的地位堪比相声行的朱绍文,拥有崇高的声望。刘宝全自幼学的就是怯大鼓,先后师从怯大鼓的宋玉昆、胡金堂和霍明亮,可谓集各家之所长。后来在京剧大师谭鑫培的指点下,刘宝全借鉴京剧名家如龚云甫等人的唱腔韵味,逐渐形成刘派京韵大鼓的特点。

刘派的唱腔特点简单说是又高又亮,气势恢宏,刚柔并济。他的三国唱段如《单刀会》《战长沙》、抒情曲目《大西厢》等都是刘派著名代表作。

在刘宝全的努力下,京韵大鼓迅速成为京津两地杂耍园子里的大轴节目,他也被称为“鼓王”。

刘派京韵大鼓的传承相对比较好,传承人中比较著名的有小映霞、孙书筠等人,此外像少白派创始人白凤鸣也是刘宝全的徒弟,骆派创始人骆玉笙曾私淑刘宝全。

2、白派白云鹏

出生于河北霸县的白云鹏(1874-1952年)和刘宝全是同时代的人,他镶蓝旗出身,早年学唱西河大鼓,后来改唱木板大鼓,26岁到北京城卖艺,逐渐从怯大鼓改唱京韵大鼓。

白云鹏在三十多岁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立“白派京韵大鼓”,白派京韵大鼓特点简单说相对刘派比较婉约一些,吐字清晰、依字行腔、半诵半唱,唱腔变化丰富,艺术感染力比较强。

白派京韵大鼓的著名唱段如《黛玉焚稿》《探晴雯》等都是经久不衰的曲目,其传承人也比较多,如阎秋霞、赵学义等人,郭德纲的妻子王惠也是白派京韵大鼓传人,相当于白云鹏的徒曾孙辈。

3、张派张小轩

也叫张筱轩,出生于北京(1876-1945年),是和刘宝全、白云鹏同时代的著名京韵大鼓艺人。

张小轩是唱时调和京剧出身,后来改学木板大鼓,也是以唱三国曲目著名,如《博望坡》《华容道》等。

张小轩身形魁梧,嗓音宽厚,因此唱腔比较高昂,每次演出气势很足,观众看起来比较过瘾。

张派京韵大鼓主要是在天津和东北等地流传,后来随着张小轩和其弟子的先后去世,张派京韵大鼓失传,目前已无传人。

4、少白派白凤鸣白凤岩

白凤鸣和白云鹏并无关系,其少白派的名字是为了区分白云鹏的白派。

白凤鸣(1909-1980年)是刘宝全的徒弟,他的哥哥白凤岩则是刘宝全的弦师,白凤岩有感于刘宝全的走红,和刘宝全分手后沉下心创作三年然后亲自教自己的弟弟,最终形成了少白派京韵大鼓,其创始人应该是白凤岩白凤鸣兄弟二人。

少白派唱腔吸收了刘派和白派京韵大鼓的特点,结合了白凤鸣的嗓音,还融入了一些京剧余派等人的艺术,因此形成的少白派京韵大鼓迅速走红,在上海、武汉和南京等地都取得了相当好的口碑。

少白派京韵大鼓的唱腔简单说比较婉转、韵味醇厚、儒雅倜傥,白凤岩还为弟弟创作了一些新曲目如《击鼓骂曹》《罗成叫关》等。

解放后白凤鸣成为中央广播说唱团的团长,但其少白派艺术在其逝世后有失传的危险,现在正宗少白派艺人已经极少,其他流派的艺人多少还能演唱一些少白派的经典曲目。

5、骆派骆玉笙

艺名小舞,骆玉笙(1914-2002年)出生在江南地区,六个月大的时候被送给骆武为养女,因此长大以后得艺名小舞。

骆玉笙长大的时候正值社会风气开化,同时京韵大鼓刘、白、张三派正红火,因此唱京韵大鼓的女艺人开始增多,而骆玉笙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骆玉笙早年学过京剧老生,后来改学京韵大鼓,曾私淑刘宝全,同时也采白云鹏和白凤鸣之所长,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骆派”特点。

骆玉笙的唱腔音域宽广、韵味浓郁、抒情和激越均擅长,骆派的代表作有《子期听琴》《剑阁闻铃》等著名曲目,尤其是八十年代骆玉笙曾受邀为电视剧《四世同堂》演唱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更是成为不朽经典。

骆玉笙是京韵大鼓在现代的代表人物,她本人也曾担任过中国曲协主席。骆派传承人以刘春爱等人为主。

三、 其他大鼓和代表人物

我们在听相声时经常听到各种学大鼓,但并不都是京韵大鼓,常见的大鼓和代表人物主要有:

东北大鼓:主要在东北流行,代表人物如改说评书的刘兰芳等。

铁片大鼓:也叫醋溜大鼓,创始人是王佩臣,在天津比较流行,特点是手拿铜片,代表人物以王佩臣和姚雪芬为主。

京东大鼓:起源于北京东部三河一带,也称大鼓书,其代表人物是董湘昆等。“火红的太阳刚出山”就是京东大鼓的唱词。

西河大鼓:西河大鼓和京韵大鼓有亲戚关系,其起源地也是河北河间,也是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西河大鼓代表人物较多,因为其鼓白的部分后来发展成了评书形式,如单田芳、田连元、金文声、郭德纲等人都是西河大鼓的传承人。

滑稽大鼓:起源于北京,属于京韵大鼓的分支,相当于将京韵大鼓中的比较滑稽可笑的曲目摘出来形成的表演形式。其代表人物有叶德霖(架冬瓜),张文顺,莫岐等。

梅花大鼓:这个渊源比较长,起源于北京的清口大鼓。其代表人物众多,光是流派就有金派、花派、芦派、白派等,代表人物有著名的金万昌,花四宝、花五宝等人。

四、 京韵大鼓和相声行业的爱恨交织

京韵大鼓和相声行关系一直很密切,这中间有合作也有竞争。

相声演员有的段子里就经常学京韵大鼓,像魏文华的《学大鼓》学了刘派、白派和骆派三种唱腔。侯宝林的《改行》则拿刘宝全和刘派唱腔作为重点学唱内容。

刘宝全当年和李德钖曾经同台,白云鹏和侯宝林、戴少甫等人也曾同台,戴少甫在被袁文会手下毒打时,年过花甲的白云鹏曾奋力用身体护住戴少甫。

白凤鸣曾经是中央广播说唱团团长,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和马季、唐杰忠等人都是他的骨干下属。

骆玉笙和马三立的交情延续了几十年,她还曾点拨魏文华等柳活儿见长的相声演员。作为曲协主席,她更是直接领导了相声界。

有合作就有竞争,京韵大鼓和相声行业也曾有过竞争关系。

这中间最著名的就是攒底之争。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杂耍园子里,京韵大鼓一直是铁打的大轴,刘宝全、白云鹏、林红玉和骆玉笙都是各个园子的攒底,相声演员再有名再有本事也只能在压轴出场,而且收入还差了几倍。

李德钖、张寿臣和戴少甫都曾先后攒底,但都是京韵大鼓演员临时不能上场代为攒底,收入还是压轴的收入。直到侯宝林时才第一次完成相声对京韵大鼓的逆袭,他凭借自己的名气和本事取代年老的林红玉成为攒底,而且收入也是攒底的标准。正因为此,张寿臣夸奖侯宝林为相声行立了大功。

解放后京韵大鼓艺人骆玉笙一度担任曲协主席,相声演员则直到近些年才由姜昆完成行业逆袭成为曲协主席。

不过,相声行业和京韵大鼓行业的这种竞争是曲艺内部的良性竞争关系,虽然近些年京韵大鼓有些式微,但相声行业则用相声的形式让京韵大鼓保持着一定关注度。

相声行业里有不少演员都是京韵大鼓的高手,如马志明和魏文华等人,而马志明的《黛玉焚稿》《探晴雯》则是他的大鼓代表作。这也是两个行业之间上百年情谊延续的一部分。

和相声行业“爱恨交织”的京韵大鼓,听相声必备的常识有哪些?

相声演员的肚,是杂货铺。传统相声里要会的东西很多,贯口、开门柳儿、怯口甚至暗春,还有一些“学”的东西则是因人而异去学,比如学戏曲,学评剧,还有一个就是学大鼓,可以学的大鼓里有梅花大鼓,铁片大鼓,西河大鼓,东北大鼓,唐山大鼓、滑稽大鼓以及今天要说的京韵大鼓。

一、 京韵大鼓的产生

京韵大鼓顾名思义,是指北京韵调的大鼓,但它和很多大鼓一样都不是原产于北京的曲艺,而是来自于河北,具体就是河北沧州和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不过要注意的是,木板大鼓虽然在北京进化成了京韵大鼓,但木板大鼓本身还存在。

在京韵大鼓的艺术正式命名之前,它有很多名字,比如在北京叫“小口大鼓”“平韵大鼓”等,在天津叫“卫调大鼓”“文武大鼓”等,而京韵大鼓最早常见名字是“怯大鼓”,从名字上就知道这里面有口音,在“怯大鼓”时代已经有几个人著名的艺人了,分别是金德贵、胡金堂、霍明亮和宋玉昆等人。

由于怯大鼓的口音问题在北京受欢迎程度一般,只能在庙会等撂地上演出,因此艺人们结合京音京韵逐渐改变了唱腔口音,同时将长篇书目改成短篇小唱段,在伴奏乐器里加上三弦,这样就形成最后的京韵大鼓。

在1946年,北京城成立了曲艺公会,正式将“京韵大鼓”这个曲艺名称确立下来。

常见的京韵大鼓演出乐器,包括书鼓、响板、三弦、四胡和琵琶等。我们在各种民国电视剧和纪录片里常听到一些带有琵琶、鼓和三弦等乐器的背景音乐,一般都是京韵大鼓的前奏声。

二、 京韵大鼓的流派和传人

听相声演员说《学大鼓》时,常听到一些关于京韵大鼓流派的说法,一般来说,京韵大鼓按照唱腔可以分为五派,分别是刘派、白派、张派、少白派和骆派。而最早流行的则是著名的“刘、白、张”三派,少白派和骆派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

1、刘派刘宝全

刘派京韵大鼓,创始人是河北深县人刘宝全(1869-1942年),他在京韵大鼓行的地位堪比相声行的朱绍文,拥有崇高的声望。刘宝全自幼学的就是怯大鼓,先后师从怯大鼓的宋玉昆、胡金堂和霍明亮,可谓集各家之所长。后来在京剧大师谭鑫培的指点下,刘宝全借鉴京剧名家如龚云甫等人的唱腔韵味,逐渐形成刘派京韵大鼓的特点。

刘派的唱腔特点简单说是又高又亮,气势恢宏,刚柔并济。他的三国唱段如《单刀会》《战长沙》、抒情曲目《大西厢》等都是刘派著名代表作。

在刘宝全的努力下,京韵大鼓迅速成为京津两地杂耍园子里的大轴节目,他也被称为“鼓王”。

刘派京韵大鼓的传承相对比较好,传承人中比较著名的有小映霞、孙书筠等人,此外像少白派创始人白凤鸣也是刘宝全的徒弟,骆派创始人骆玉笙曾私淑刘宝全。

2、白派白云鹏

出生于河北霸县的白云鹏(1874-1952年)和刘宝全是同时代的人,他镶蓝旗出身,早年学唱西河大鼓,后来改唱木板大鼓,26岁到北京城卖艺,逐渐从怯大鼓改唱京韵大鼓。

白云鹏在三十多岁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立“白派京韵大鼓”,白派京韵大鼓特点简单说相对刘派比较婉约一些,吐字清晰、依字行腔、半诵半唱,唱腔变化丰富,艺术感染力比较强。

白派京韵大鼓的著名唱段如《黛玉焚稿》《探晴雯》等都是经久不衰的曲目,其传承人也比较多,如阎秋霞、赵学义等人,郭德纲的妻子王惠也是白派京韵大鼓传人,相当于白云鹏的徒曾孙辈。

3、张派张小轩

也叫张筱轩,出生于北京(1876-1945年),是和刘宝全、白云鹏同时代的著名京韵大鼓艺人。

张小轩是唱时调和京剧出身,后来改学木板大鼓,也是以唱三国曲目著名,如《博望坡》《华容道》等。

张小轩身形魁梧,嗓音宽厚,因此唱腔比较高昂,每次演出气势很足,观众看起来比较过瘾。

张派京韵大鼓主要是在天津和东北等地流传,后来随着张小轩和其弟子的先后去世,张派京韵大鼓失传,目前已无传人。

4、少白派白凤鸣白凤岩

白凤鸣和白云鹏并无关系,其少白派的名字是为了区分白云鹏的白派。

白凤鸣(1909-1980年)是刘宝全的徒弟,他的哥哥白凤岩则是刘宝全的弦师,白凤岩有感于刘宝全的走红,和刘宝全分手后沉下心创作三年然后亲自教自己的弟弟,最终形成了少白派京韵大鼓,其创始人应该是白凤岩白凤鸣兄弟二人。

少白派唱腔吸收了刘派和白派京韵大鼓的特点,结合了白凤鸣的嗓音,还融入了一些京剧余派等人的艺术,因此形成的少白派京韵大鼓迅速走红,在上海、武汉和南京等地都取得了相当好的口碑。

少白派京韵大鼓的唱腔简单说比较婉转、韵味醇厚、儒雅倜傥,白凤岩还为弟弟创作了一些新曲目如《击鼓骂曹》《罗成叫关》等。

解放后白凤鸣成为中央广播说唱团的团长,但其少白派艺术在其逝世后有失传的危险,现在正宗少白派艺人已经极少,其他流派的艺人多少还能演唱一些少白派的经典曲目。

5、骆派骆玉笙

艺名小舞,骆玉笙(1914-2002年)出生在江南地区,六个月大的时候被送给骆武为养女,因此长大以后得艺名小舞。

骆玉笙长大的时候正值社会风气开化,同时京韵大鼓刘、白、张三派正红火,因此唱京韵大鼓的女艺人开始增多,而骆玉笙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骆玉笙早年学过京剧老生,后来改学京韵大鼓,曾私淑刘宝全,同时也采白云鹏和白凤鸣之所长,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骆派”特点。

骆玉笙的唱腔音域宽广、韵味浓郁、抒情和激越均擅长,骆派的代表作有《子期听琴》《剑阁闻铃》等著名曲目,尤其是八十年代骆玉笙曾受邀为电视剧《四世同堂》演唱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更是成为不朽经典。

骆玉笙是京韵大鼓在现代的代表人物,她本人也曾担任过中国曲协主席。骆派传承人以刘春爱等人为主。

三、 其他大鼓和代表人物

我们在听相声时经常听到各种学大鼓,但并不都是京韵大鼓,常见的大鼓和代表人物主要有:

东北大鼓:主要在东北流行,代表人物如改说评书的刘兰芳等。

铁片大鼓:也叫醋溜大鼓,创始人是王佩臣,在天津比较流行,特点是手拿铜片,代表人物以王佩臣和姚雪芬为主。

京东大鼓:起源于北京东部三河一带,也称大鼓书,其代表人物是董湘昆等。“火红的太阳刚出山”就是京东大鼓的唱词。

西河大鼓:西河大鼓和京韵大鼓有亲戚关系,其起源地也是河北河间,也是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西河大鼓代表人物较多,因为其鼓白的部分后来发展成了评书形式,如单田芳、田连元、金文声、郭德纲等人都是西河大鼓的传承人。

滑稽大鼓:起源于北京,属于京韵大鼓的分支,相当于将京韵大鼓中的比较滑稽可笑的曲目摘出来形成的表演形式。其代表人物有叶德霖(架冬瓜),张文顺,莫岐等。

梅花大鼓:这个渊源比较长,起源于北京的清口大鼓。其代表人物众多,光是流派就有金派、花派、芦派、白派等,代表人物有著名的金万昌,花四宝、花五宝等人。

四、 京韵大鼓和相声行业的爱恨交织

京韵大鼓和相声行关系一直很密切,这中间有合作也有竞争。

相声演员有的段子里就经常学京韵大鼓,像魏文华的《学大鼓》学了刘派、白派和骆派三种唱腔。侯宝林的《改行》则拿刘宝全和刘派唱腔作为重点学唱内容。

刘宝全当年和李德钖曾经同台,白云鹏和侯宝林、戴少甫等人也曾同台,戴少甫在被袁文会手下毒打时,年过花甲的白云鹏曾奋力用身体护住戴少甫。

白凤鸣曾经是中央广播说唱团团长,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和马季、唐杰忠等人都是他的骨干下属。

骆玉笙和马三立的交情延续了几十年,她还曾点拨魏文华等柳活儿见长的相声演员。作为曲协主席,她更是直接领导了相声界。

有合作就有竞争,京韵大鼓和相声行业也曾有过竞争关系。

这中间最著名的就是攒底之争。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杂耍园子里,京韵大鼓一直是铁打的大轴,刘宝全、白云鹏、林红玉和骆玉笙都是各个园子的攒底,相声演员再有名再有本事也只能在压轴出场,而且收入还差了几倍。

李德钖、张寿臣和戴少甫都曾先后攒底,但都是京韵大鼓演员临时不能上场代为攒底,收入还是压轴的收入。直到侯宝林时才第一次完成相声对京韵大鼓的逆袭,他凭借自己的名气和本事取代年老的林红玉成为攒底,而且收入也是攒底的标准。正因为此,张寿臣夸奖侯宝林为相声行立了大功。

解放后京韵大鼓艺人骆玉笙一度担任曲协主席,相声演员则直到近些年才由姜昆完成行业逆袭成为曲协主席。

不过,相声行业和京韵大鼓行业的这种竞争是曲艺内部的良性竞争关系,虽然近些年京韵大鼓有些式微,但相声行业则用相声的形式让京韵大鼓保持着一定关注度。

相声行业里有不少演员都是京韵大鼓的高手,如马志明和魏文华等人,而马志明的《黛玉焚稿》《探晴雯》则是他的大鼓代表作。这也是两个行业之间上百年情谊延续的一部分。

刘文斌的自创曲目

刘文斌在来天津前,原有说评书、唱大鼓的艺人都各占一方。评书艺人张杰鑫编演《三侠剑》,木板大鼓艺人“舍命杨”说唱《呼家将》以及西河大鼓艺人朱大官等都在天津献艺。刘文斌在电台、书场演出,越来越觉得曲目不够用。他有个盟兄弟告诉他说:“天津到处都是财,你就是没有取财的工具,工具就是新书。”于是刘老师就自己改编创作,边看书边演唱新书,很快增加了许多新曲目。他累的头晕脑胀把眼睛都熬红了,排练后的新曲目还请名人指导。因此他的曲目很宽,书目唱段越来越多。后来他在书场演出一个月,能做到每天唱两段从不重复。他当时的常演曲目有《十字坡》、《双锁山》、《刘金定观星》、《朱买臣休妻》、《诸葛亮招亲》、《诸葛亮押宝》、《借女吊孝》、《铁冠图》、《韩湘子上寿》、《郭子仪庆寿》、《昭君出塞》、《洪月娥做梦》、《探窑送米》、《倒娶连科》、《大西厢》、《王二姐思夫》、《罗成算卦》、《渔樵耕读》、《肃六篡位》、《隋炀帝下扬州》等上百段。中长篇大鼓书有《刘公案》、《呼家将》、《小八义》、《响马传》、《十粒金丹》、《回标记》、《玉杯记》等,这些都曾在电台演唱过。他生前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虽然在广播电台留有很多唱段录音,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分都被损坏,现在天津电台只保留他一段《王三姐剜菜》以及那些唱片传世。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