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爷财神

土地爷龙王爷还有什么爷

土地爷龙王爷还有灶王爷、天王爷,仓神爷和财神爷等。在请神时一定要注意请灶王爷和土地爷神像的讲究。灶王爷神像分大户灶和四口灶,大户灶的画面上除了有灶爷老两口外还有童男、童女、鸡、犬、鸟等。

四口灶上只有灶爷两口和鸡犬,无论那种灶王爷神像,必须注意灶爷图像与自家的厨房方位相适应,灶王爷神像上的鸡头必须向内、犬头必须向外,叫做鸡向内鵮,犬向外咬。土地爷神像分双龙爷和灯笼爷,就是神像上方的图案区别,看是画着二龙戏珠还是两只灯笼。

土地公和龙王的地位


土地公是玉帝指派的基层干部,保一户平安的神仙,虽然级别不高,但也有一定话语权,定时向玉帝汇报。龙王是海里的霸主,主宰行云布雨,级别自然高于土地公。但在西游记里,受气的却是龙王,孙悟空把龙王使唤得无可奈何。

财神与太上老君和龙王能一起供奉吗?

可以,都是道教的神仙,老君放中间,左边放财神,右边放龙王,三炷香,如果你以后不准备请佛像了,可以上五柱香,专门持道,五柱香的意思是:天地人鬼神。【问题补充都】可以一齐供奉的,我家的六十多尊有佛,有道,都是供在一起的。

天津人最尽啥神

咱们天津这个地方,五方杂处、水旱的码头。人杂,信仰就杂。对自然的崇拜、动物的崇拜、祖宗的崇拜、民间各种俗神的崇拜,应有尽有。
还是之前的观点。信仰这玩意儿得有用,有求必应才行,信了半天不给好处,那老百姓就不信了。说白了民间信仰的本质是交易。

比方说,玉皇阁。就别在了,就说解放前。就是因为当时老百姓觉得“不灵”,它的香火就一直不如隔壁的天后宫(清朝时期开始)。1956年甚至就给拆了,变成了小学。
自然崇拜
对天的崇拜
天地、日月、星辰、水火、雷电、山川等等。但是咱们中国人崇拜自然,与其他国家或文明有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咱们会把这些自然事物拟人化。比如玉皇大帝代表天、地母代表地、二十八星君、雷公电母、四海龙王等等,包括天后娘娘,其实也是海神的一种。
和吐火罗人那样单纯的崇拜上天不一样。现在的昆仑、祁连等词均来自吐火罗语,就是“天”的意思(林海村先生《祁连与昆仑》)。也就是说这吐火罗人也崇拜“天”,但是他们和中原地区不一样,把上天变成一个人。
这人就是玉皇大帝。
玉帝姓张,光严妙乐国皇太子。他妈妈叫宝月光。相传宝月光梦见了太上老君,随后就生下了玉皇大帝。后边也是放弃了王位,当皇上没意思。跑深山里修道去,历经一亿三千贰佰劫,才当上玉皇大帝。

咱们天津信仰玉帝的证明,也就是这个朱瞻基时代玉皇阁了,方言念出来是玉皇阁(gao)。
当时这个建筑群还是很壮观的:山门、牌坊、大殿、配殿、钟鼓楼、六角亭等等。但是现在您还能看见的,就只有清虚阁一处了。以前整个玉皇阁中,这个玉皇大帝的铜像就供奉在清虚阁的二楼。这个铜像应该算是很珍贵的文物了。看起来是那种秦汉时期皇帝的模样,十二冕旒、九章法服等等。在某个特定时期呢,这个铜像就……支援建设了吧,不一定在哪个铜厂就化成别的什么东西了。
刚才也说了,玉皇阁自清代开始,因为不怎么灵、再加上没什么神迹的显现。这香火不怎么好,随之大部分建筑就比较破了,于是乎,1956年就把除了清虚阁之外的其他建筑都给拆了。
住在城里的老先生应该知道玉皇阁小学吧。至此,玉皇阁的一切活动就都没有了。在之前呢,玉皇大帝的生日正月初九,还有玉皇大帝出巡日腊月二十五,玉皇阁还是相当热闹的。门口也会有什么流动商贩之类的,是咱们天津相对比较重要的庙会。
现在的清虚阁是2001年重新整修随后开放的。但是好像也没有什么重大的活动了。

对土地的崇拜信仰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说完了天再说地。
这里所说的对土地的崇拜信仰,可不是土地爷,而是地母。土地爷虽然也是信仰的一种,甚至后期还给土地爷娶了个老婆,土地奶奶。但是土地爷属于管理一小块儿地方的那种神仙,啥都管,求平安求发财求丰收等等,甚至还管死人的事儿,比如某人去世后,得去土地庙焚表祭祀去,说是跟土地爷报备去。就是给死人上个阴间的户口。
这地母是谁呢?地母也是一大神仙,和玉皇大帝齐名,并称天公地母。地母娘娘弄一条鱼当坐骑,一脸和蔼可亲的样子。就跟玉皇大帝那种威严的帝王形象完全不一样。
在咱们天津呢,老百姓拜地母娘娘主要也是求子,求人丁兴旺。所以地母娘娘供奉在哪儿呢?也是天后宫。每到农历三月十八,天津城里的百姓都排着队去祭拜地母娘娘。直到五十多年前,地母娘娘神像彻底被毁,再之后,80年代重修天后宫的时候并没有将地母娘娘恢复起来,天津对于地母的信仰也就没有了。
日月崇拜
再说这日月,日月放一块儿说吧。这日月在老百姓眼里一公一母——所谓太阳星君与太阴星君。
玉皇阁和天后宫均有供奉。这二位神仙也有生日,太阳生于农历二月初一,月亮大伙儿都知道,农历八月十五。
祭拜太阳神呢,比较有意思的就是用糖饼祭祀。每到二月初一,邻里之间互赠糖饼。到了民国时代,这种信仰和习俗就没落了,再后来就完全没有了
。但是这八月十五肯定是传承下来了,这中秋佳节嘛。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都保留传承下来了,但是也有一些消失了,比如说这个兔爷,现在好像只有京城还存在这东西。
以前天津也有,您看这个做糖人儿的,每到八月十五,就会捏哪种长着长耳朵,穿着大褂外罩着坎肩的糖兔子,家大人基本都会给孩子买一个那玩意儿。

述(最多18字
还有拜月的习俗,现在天津也没有了。那会儿拜月都是妇女来,男的没有参与的。所谓是女的不祭灶,男的不拜月。拜月这事儿也好玩儿。除了弄个供桌摆上贡品祭拜之外,还有一活动,就是爬月占卜。
怎么弄呢? 就是家里买点儿小螃蟹,螃蟹壳儿上粘一个特别小的蜡烛。然后让螃蟹满院子爬,通过螃蟹的走位,还有停留点,占卜吉凶。
星辰崇拜
比如福禄寿三星。
福星为木星。这个现在也有,只要您家过年贴福字,这就算是对福星的信仰和崇拜吧。
禄星是文昌星,这个和文曲星有着相互纠缠、相互矛盾的各种说法,太多了,就不展开了。反正是六个星星组成的文昌崇拜,也叫魁星。一般来说是管理功名利禄之类的。咱们天津以前有文昌庙、文昌阁、这个玉皇阁和天后宫也会供奉魁星。相传文昌神有俩伺候着的童子,一个叫天聋,一个叫地哑。就是这俩人能严守秘密吧。

寿星呢,应该纯粹是想想出来的,天上好像没有对应的。主管长寿嘛。
还有三官星。这是哥仨,统称三官。分别是天、地、水。所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这哥仨同父异母,他们的爹姓陈,是个人。别看哥仨不是同一个妈,但是有同一个姥爷。这龙王的三个女儿同时看上了英俊潇洒的陈先生,生下了他们三位。
北斗七星也是天津老百姓非常崇拜的天神。祭拜北斗星需要在玉皇阁,因为那里供奉着北斗七星的牌位。
还有斗姆。斗姆是谁呢?就是咱们刚说的宝月光,玉帝他妈妈。宝月光王后一共生了九个孩子,老大就是玉帝,老二是北极星,紫薇大帝。剩下的哥七个,组成了北斗星君。

一般天津人祭拜斗姆,都是去玉皇阁和天后宫。现在天后宫您可以去看看这斗姆神像。三个眼珠,四个脑袋,八条胳膊。九月初九是斗姆的生日,天津老百姓就去这个玉皇阁或者天后宫给斗姆过生日去,祈求延年益寿,消灾免难。
除此之外呢,天津人还会在七夕的时候,祭拜牛郎织女星。但都是少女和妇女的事儿,没有男人参与。少女只祭拜织女,祈求有一双巧手。她们会弄一个碗,再来一只缝衣服针。拿着针往这个碗里扔,根据针的方位,占卜这个手到底巧还是不巧。
妇女呢,牛郎织女一起祭拜,祈求的是床笫和谐。您说这,人家两口子一年才见一回,能和谐到哪儿去?再说人家好容易见面儿,还得管凡人这种事儿,似乎有点儿不近人情了。
雷公电母、河伯、海神还有火神
其他的自然崇拜呢,还有雷公电母、河伯、海神还有火神(远不仅这些)等等。
雷公电母,准确地说是一个体系。他们俩下边附属了很多的神仙,主要就是管风调雨顺之类的,农业社会嘛。但是他俩还兼职管一些匡扶正义的事儿。比如老百姓会认为谁做坏事儿多了,雷公就会劈了他。
河伯在天津信仰的不多,黄河的神嘛,可能离咱们有些远。只有这个天后宫里有河伯殿,不过河伯殿里没有河伯的神像,供的是龙王。龙王爷肯定不仅仅在天后宫。龙王各种庙宇都会供奉。最有名的应该是西头的千福寺。
为嘛呢? 因为咱们天津的龙王会就是千福寺与玉皇阁联合主办。
民间传说,每逢干旱,这龙王爷就得和玉皇大帝商量这个下雨的政策。他们这个筹备下雨大型研讨会为期三天。这不能是玉皇大帝去找龙王爷,必须得龙王爷去找玉皇大帝,谁让人家是上级领导呢。于是乎这个就成了天津的一个传统的祭祀行为。
每逢龙王会。人们就抬着四位龙王爷的神像从西头千福寺走到玉皇阁。这一路上超级热闹。卖东西的,敲锣打鼓的、卖艺的等等。人们也会在沿途中支上桌子,摆上贡品。焚香祷告。
天津最后一次举办龙王会是1916年。巧了,举办龙王会的时候下着蒙蒙的细雨。哎呦,老百姓们更加虔诚了,纷纷说,龙王爷显灵啦~~~
万万没想到,转年,1917年! 龙王爷显灵显大发了,咱们天津发了洪水了,连这个千福寺自己都给淹了。从此,就再也没人举办这个龙王会了。龙王信仰也就消失了。
现在您想看四海龙王呢,可以去这个天后宫。天后宫里北殿还供奉这四海龙王。但是嘞,四海龙王成了打工人。他们被安排成了天后娘娘的下属了。

这也就说到了天津最重要的信仰,天后信仰。生活在北宋时代的福建女性——林默,后世成了天后娘娘。她是天津人爱戴的女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天后娘娘也从司海之神变成了全方位多功能的女神。从出入平安到功名利禄无所不管,无所不包。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求子送子。以至于衍生出天津最重要的庙会——天津皇会。
随着天津人对万能女神林默的崇拜与信仰,整个天津最鼎盛的时代有16座天后宫。不过这些天后宫只有现在古文化街的保留了下来。很久以前,那地方叫做东门外小直沽,对应河东那个大直沽。据说是忽必烈时代的建筑,就算有争议,但是肯定是元朝建的。香火就延绵不断直到50多年吧。天后神像被毁,天后宫也干别的用了。
1985年,天后宫重新修建,现在天后宫里所有神像,均为85年之后的产物。
有关天后宫和天津皇会,之后会单独出一期。这个会仔细的说。现在就先放一边儿,再说说动物信仰。
动物信仰——狐黄白柳灰、麒麟马鱼鸟龟
咱天津的动物崇拜总体上十种,狐黄白柳灰、麒麟马鱼龟再加一鸟。
狐黄白柳灰这个比较大众,很多人都知道。狐狸、黄鼠狼、刺猬、蛇、老鼠。他们有的在天津还会被附会成人的形象,那名字听起来就像隔壁的邻居。比如胡三太爷、黄二大爷、白老太太等等。
这里边最有名的应该是白老太太。白老太太是刺猬,咱们天津人认为刺猬是吉祥物,代表了进财和身体健康。所以白老太太在天后宫是有供奉的。有神像。您现在去天后宫也能看到白老太太神像。这尊神像是1995年由香客捐赠的,之前的没了。可见,白老太太的信仰在天津老百姓心中的分量。
这黄鼠狼和狐狸蛇就不说了,就是有灵气吧。而且各地都有这个信仰,大同小异。老鼠也类似。但是天津有的人也会将老鼠视为财神。希望这种聪明又高深莫测的小动物可以把财运带进家中。因此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塑等均有对老鼠大神的描写,比如《老鼠娶亲》。

麒麟马鱼鸟龟。这五个相对知名度比不上五大仙。但是应该也算家喻户晓。
麒麟,在天津主要就是送子、保佑小孩长命百岁。您看这麒麟的长命锁。就是这意思。

马神,三只眼的马王爷。管的是丰收。
鱼,这您看年画、吊钱之类的很多。表达了连年有余。希望日子富裕,这么个祈盼。
鸟,主要是崇拜仙鹤,天津人说仙豪~ 这个就是祈盼长寿的意思。
也有部分人对于鸟儿的崇拜指的是朱雀。这个基本就不是那种普通老百姓信仰了。所谓朱雀二十八星宿南方七宿,与青龙白户玄武并称四方四神。

龟,旧时代有海神的职能,而且老百姓认为龟有灵性,可以作为人与上天沟通的媒介。所以龟作为知吉凶的生物,很多算命的用龟壳算卦。
阎王爷、东岳大帝、城隍爷
除了这些大自然的崇拜信仰,天津城肯定也有对正宗神仙的信仰。
比如阎王爷、东岳大帝、城隍爷等等众神仙。
大悲院供奉有阎王爷。一般老百姓都是去超度的逝者,为逝者祈福会去拜阎王爷。
东岳大帝是泰山山神。泰山应该说是中国神话体系超级重要的地方。五岳的说法产生之前,岳专指泰山。东岳大帝、碧霞元君、泰山府君再加上泰山中的奈河、奈何桥,以及人去世后魂归泰山之下,所谓泰山地府。

到今天,泰安的房价都跟这些神话能挂上钩。之后我会再去一趟泰山,做些有关泰山的神仙、鬼怪与传说的视频和文章。
咱言归正传,天津人祭拜东岳大帝,也是将东岳大帝视作阴间之王。算是为逝者祈福吧。东岳庙就在老城东门外。不过咱们天津人不叫东岳庙,叫天齐庙。
70多年前,天齐庙变成了大杂院。东岳大帝的崇拜从此不复存在。但是天齐庙这个名字一直存在到了2003年。03年的拆迁,拆掉了天齐庙胡同。应该说从那时候起,就一点点有关东岳大帝的痕迹都没了。
城隍信仰呢,我留下一个扣子吧,一个是因为篇幅太长了,另一个呢,城隍庙的庙会也是非常热闹的,可能比不上天津皇会,但是整个庙会的规模也是数一数二的。因此,我会把这个并入后边有关天后宫和天津皇会那期视频。
那咱后边呢,再说说一些民间俗神。比如门神爷、灶王爷还有一众若干个送子的神仙、喜神、财神甚至还有观世音菩萨以及各种药王神、关老爷、孔圣人、和合二仙、床神、麻姑还包括过海的那八仙。这些民间信仰在当年的天津咱都能找得到。
门神过去家家贴,前门秦琼尉迟恭,您家里要是趁个后门儿,后门儿还得贴上魏征。这主要是保佑家宅平安。后来呢,也衍生于各种门神。一般分为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这俩也得配对出现。篇幅有限不提了哈。


灶王爷,所谓上天言好事,下地醋歹炮。灶王爷是一家之主,说是会记录这人家里的事儿,然后腊月廿三上天上汇报去。要说这家人谁犯错了,大错折寿300天,小错100天。所以呢,谁也不敢得罪。这不就得糖瓜祭灶嘛。
有意思的是,一些解放前的文章或者是天津通志这类比较严肃的书,说这糖瓜的作用是给灶王爷的嘴粘住,让他没法说坏话,并非现在理解的让灶王爷嘴甜一些。也就是说现代人用非暴力行贿手段的解释,代替了过去用暴力手段让灶王爷闭嘴的说法。
有关灶王爷大伙儿都很熟悉,说法也多。咱不抬杠,各种说法都对,还是继续下边话题。


送子的神仙信仰
送子的神仙天津人信的那太多了,包括观音菩萨。在这叫送子观音。
还有泰山娘娘,天津老人叫侉娘娘。其实就是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闺女。
子孙娘娘,这听名字就是送子的。咱天津人说的这个拴娃娃,有可能就是从子孙娘娘这起源的。
还有什么千子娘娘、百子娘娘、引母娘娘、催生郎君、送生娘娘等等这些送子的神仙。这几位呢,除了送生娘娘之外,其他神仙的神像都是身边跟着一个或好几个小孩子。这送生娘娘不一样。
送生娘娘两张脸。前脸慈眉善目,后脸凶神恶煞。慈眉善目是为了给没生养的妇女送孩子。这个凶神恶煞是为了吓唬小孩子的。据说孩子们不愿意离开送生娘娘。咋办呢,用后脸一吓唬,小孩子一害怕,噗呲~~就生出来了。要不为嘛小孩子出生都哭呢,这不吓得吗。
关于送子的神仙,要着重说一个,就是张仙。咱们天津人呢,亲切的称呼为“张仙爷”。这人据说是后蜀的皇帝孟昶。后蜀被赵匡胤干掉以后,孟昶的老婆花蕊夫人就被老赵给笑纳了。这夫妻恩爱啊,花蕊夫人时刻爱念前老公。于是就把孟昶搭弓射箭的样子画成了画。不巧被赵匡胤给看见了,这醋意大发,就问她这是谁。花蕊夫人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跟他说,这是我们四川的送子张神仙。于是乎这个就慢慢的传播开了。到今天,张仙爷的塑像也是衣着华贵拿着弓箭的形象。
要说为嘛着重说张仙爷呢?
您看这个,这就是张仙阁。曾几何时,这里边就供奉着张仙。香火特别旺。后来拆了,虽然张仙阁重建了,但是张仙爷的塑像再也没有了。对于张仙的供奉与信仰也不复存在了。

喜神和财神
喜神是位女神,财神分文武。喜神现在基本仅仅保留了过年贴个什么抬头见喜,但是财神,各大庙宇都有吧,香火旺盛。
送医送药的神仙
管这个送医送药的神仙也有好几位。药王爷就四个——孙思邈、扁鹊、华佗还有个邳彤。

庙宇也多,峰山药王庙、北门外的药王庙,老盐坨地区的药王庙、再加上玉皇阁天后宫等等,均有供奉,香火也很旺盛。尤其峰山药王庙每年过年都有隆重的庙会。1994年的时候天后宫有香客捐赠了药王爷神像,天津地区恢复了药王爷的信仰。再到97年峰山药王庙重建。这个信仰现在算是还有。
除了这四位,还有一大堆专管天花病的神仙。斑疹娘娘、施药仙官、散行天花仙女、散行痘疹童子、挠司大人(三位)还有天津人最熟悉的挑水哥哥等八位神仙。现在除了挑水哥哥的塑像于1995年重建,其他的均不存在了。
还有这个王三奶奶,也是治病救人的。据说是北京妙峰山人(另一说法就是天津本市人,在大户人家当老妈子),有一回骑着毛驴来天津。进了天后宫,立刻就得道成仙了。传说王三奶奶会骑着驴,由童子指引者。到处治病救人。
什么关公、孔子、过海的8仙人、主管长生不老的麻姑就不提了。
和合二仙与床仙
再说最后俩就是和合二仙与床仙。
和合二仙是婚姻之神,一般过去天津人结婚拜天地,这喜堂上就有和合二仙的画像。这是为了新婚夫妻祈福所用。

这床仙呢,也是俩。还分男女。男的叫床公,女的叫床母。他们主管的是夫妻和谐。繁衍后代。您看现在结婚的,会有压炕这个传统,其来源就是对床仙的崇拜。
除了这些之外,还会有一些没有任何出处的神灵,比如以前的天后宫,有什么傻大爷,疙瘩刘爷之类的神仙。
这些神仙们,除了少部分还留在人们的生活中。其实大部分都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淹没在历史之中了。这些崇拜的行为,说是迷信也好、愚昧也罢。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咱们天津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北方的知识谁知道,我有急用

风情记略
黄土高原上的陕北,也许是华夏最古老、开发最早的一块土地了。历史上长期以来多民族杂居,又构成了这里独特的风俗民情。
吃饭穿衣
陕北地方山连着山,沟套着沟,无霜期短,水源奇缺,黄土层虽厚,却只能生长五谷杂粮。受此条件限制,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便是:吃饭,喜食荞面圪凸、荞面饣合 饣各、、油糕、油馍、米酒、黄米饭、黄米馍、豆钱钱饭、首蓿库勒、洋芋库勒、豆角库勒、榆钱库勒、槐花库勒(库勒相当关中的“麦饭”,两字为土语,不知该怎么写,笔者以为很可能是已经汉化了的不知哪一种少数民族的语言)、凉粉、碗砣、麻汤饭、荷包蛋、炖羊肉、羊杂碎、羊腥汤、小米捞饭……主食差不多全部是粗粮,烹调却用心良苦,蒸、炸、煎、熬全部都用上了,即所谓粗粮细作,尽量可口,既讲究吃饱,又讲究吃好。在北方农村,斗胆地说,很可能最数陕北人饮食的种类多样化了,有些食物的名称,任何食谱上都没有记录,也找不到和土语相适应的汉字,只能让人怀疑是已经消失了的一种或几种语言的残留语汇。
除宜川、延长、延川三县靠黄河岸的几个乡镇外,延安和榆林的其它县(区)均不产棉花。可陕北的气候,又好象只有冬夏,没有春秋,冷刚过去热便来,热才消退即转冷。再加上黄土极其松散,风一吹,便吹来满天黄尘。
农民们总爱在头上勒一条羊肚子毛巾,夏天当擦汗手帕用,冬天当帽子戴。而且羊肚子毛巾的勒法,也和山西等其它相近的地区不同,是朝额头前拢的,决不拢在后头。自从毛主席党中央在延安住过十几个年头后,羊肚子毛巾好象已成了陕北农民的特有服饰,以此陕北民歌中:“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我的哥哥是个庄稼汉”,“羊肚子手巾三道道红,我的哥哥参加了八路军”,“你妈妈打你不成材,露水地里穿红鞋”,“你穿上红鞋 土佥 畔上站,把我们年轻人心搅乱”,“正月里闹元宵,荷包绣开了”等等歌词,无一不是对自己衣服的炫耀。
农时节日
也许是历史太悠久了,也许是各族人民留下的文化遗产太丰富了,也许是自然灾害刻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太深了,也许是太畏惧天神、鬼魅了..... 总之,陕北农村的节日是很多的,从农历正月到腊月,月月有节日,一户农民,每年至少要过二三十个节日。
正月是一年之始。农时节日也以正月里为最多。初一,和全国各地一样,也叫作春节。但过春节却有点别致。其一是,初一日每家都只吃两餐饭,早餐,几乎是清一色的水饺。延安盛产萝卜,水饺馅就以白萝卜和胡萝卜为主,肉馅又以羊肉为主。除夕夜里就包(陕北方言叫捏)下一锅盖饺子(陕北人多使用高梁杆纳的锅盖,锅盖上可放置生熟食物),其中有一只,中间包着一枚铜钱(近年来铜钱少了,多数人家便以镍币替代),叫作福饺子。这只福饺子和其它饺子包的一模一样,待捞上来了,一家人围坐在炕上或饭桌旁,看谁吃出这枚铜钱就是谁今年这一年有福气,交好运。春节的下午饭,才是正餐,年茶饭有多么丰盛就在这顿饭展示。所谓“穿衣吃饭量家当”,谁家年过得怎样,村里人心里大概是有谱的。但好在又有所谓“初一不出门” 的约定俗成的老例,春节这天没人随便到别人家串门,所以每家究竟吃了些啥饭,就只有自家知道了。其二是,春节的早晨,在太阳没出山以前,是禁止动用扫帚、笤帚的,旧俗认为如早晨便扫炕扫地,会把福气扫掉,于是就一任炮皮果核纸屑撒满一地,以显示其家过年的丰饶。太阳出山后,家家才开始打扫卫生,迈入新的一年了。其三是早晨开门时,要放炮仗,谓之“开门炮”,旧俗认为开门炮是欢迎灶君归家,即灶君前的古对联说的“上天言好事,回它降吉祥” 的回宫。
初二初三初四很快过去,挨至正月初五,又一个也许是最惹人眼热的节日便降临了。这个节日叫“送穷媳妇”或“接财神爷”,也叫“送五穷”或“接五财神”。“五”无疑是指五谷而言,这也就决定了这个节日是特定的农家的节日。这个节日的过法也很奇特。首先,是早晨敬家神时,先从财神爷牌位前敬起,先为赵公元帅上香放炮,虔诚者,往往还会跪在赵公元帅神像前,暗暗地乞求其保佑,或口中念念有词地哀恳其赐福。送穷节吃什么饭好象没有具体规定。晚上在院子里燃火也和春节晚上相同。最别致的是,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去小河沟里凿一些冰块,冰块必须是晶莹洁白,冲洗得干干净净,拿回家时又必须摆放在财神爷的牌位前。
过罢送穷节,便是初六日的人年了。人年区别于除夕夜的鬼年,过法和过大年一模一样,毫不逊色。初七日,延安叫“人七”,也和初一日的春节一样过,不再—一赘述。其后,就是正月初十日的“老鼠嫁女”节。旧时卖的年画,民间剪纸,都把这嫁娶的仪式描绘得过分排场。其实这个节日,原本很寒酸。早晨除了照例放炮外,也不敬神抵;晚上也不挂灯笼,不燃篝火,一切静悄悄的。倒是全天有两个忌讳:一是全天不吃米,必须每餐饭都吃面食。俗语云老鼠嫁女节吃了小米,夺了鼠食,脖子上便会生老鼠疮(淋巴结核);也有说老鼠嫁女节吃了米,这一年老鼠便肆无忌惮地遭践粮食的。二是全天不做针线,谁家这一天做针线,谁家的姑娘便失了巧慧,成为笨手笨脚的蠢女人。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或称灯节。放炮、燃篝火、挂灯笼,照得彻夜通明。陕北农村的灯笼最常见的是四方形、圆筒形,用白纸粘住表面,在四方格上或写“吉星高照”、“满院生辉”、“春回大地”,或题对联。手艺巧的,也不过是把灯笼制成转动的,风一吹就转,叫“转灯”或“走马灯”。当然,手巧的媳妇姑娘是绝不会放弃这个自我表现的机会的。他们会在糊灯笼的白纸上粘贴上各种剪纸图案,以炫耀手艺的精巧。元宵节,陕北旧前却并不吃元宵,因不产大米,便改吃“茶”。“茶”是米莱,元宵节的泡制米条叫“淘茶”。原料用硬糜子面(黄米面)、芝麻、核桃仁、杏仁、瓜子仁等组成。热茶时特别注意加进去豇豆、黄豆、红豆(菜豆)、芸豆等各色名豆,加进去了皮的玉米仁,成为一种很稠的食物。陕北的米茶多种多样,但以元宵节的米茶最具特色。在陕北农村,也许元宵夜里的“转九曲”是一年中最红火的乐事了。九曲,也叫“九曲黄河阵”,空旷的平地上,用高梁秸秆竖起一排排栅栏,栅栏与栅栏间所留出的路弯弯曲曲,共有九次走过去再返过来的曲折,但每返过来又会向新的一曲前进。高粱秸秆的顶部托一只白萝卜,白萝卜中间被挖空,注人了麻油(小麻油、蓖麻油均可),麻油中间设置一根灯芯,自然地便成了一盏小油灯。“九曲黄河阵”中共有360盏灯,象征一年的360天。转九曲,必然是全村男女老幼一齐出动,连病人也由亲属搀扶着或背着转。所谓转,就是沿着高梁秸秆围成的曲曲折折的路线走,走到九曲的中心后再退了出来。有条件的农村,转九曲队伍的前头或有唢呐锣鼓伴奏,或有秧歌队伍伴舞,常常是一边走,一边扭。转一圈九曲,意味着一年将顺顺当当,没有麻缠事。九曲黄河阵里的360盏小油灯,是视为特殊的吉祥物的,年轻的夫妇,谁家得了这灯便会养小子(生男孩)。因有这一陋俗,每每是九曲转完了,油灯也便被人们偷拿完了,空旷的地上,狼籍不堪,象遭了一场浩劫。但愈是如此,农民们便愈感到当年的九曲转美了,转愉快了。转九曲常常要转到深夜才作罢。
元宵节后一天,正月十六,陕北农村有一个十分奇特的节日,叫“燎百病”节,就是疗病节。这个节日主要在晚上过。夜幕降临后,家家户户在院子里点燃一堆旺旺的柴火,待柴火烧得正盛的时候,从大人到小孩,一个一个依次从火堆上跳了过去,把身上的百病便全燎(了)了。人跳完后,还要把被褥衣服抱过来,也在柴火堆上方绕一绕,意味着把铺盖上的病菌也燎(了)了。有些爱动的小男孩,还抱着家里养的小羊、小狗、小猪、小牛犊,一次又一次不惮其烦地从柴火堆上跳过去,把牲畜的百病也燎(了)了。“燎百病”节不敬任何神抵,无疑地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封建迷信活动。肌肉、体肤、衣着、被褥,用火烤烤,尽管不可能消除百病,但总归是会对健康有益的。这一节日,很值得长久保留下去。
正月十七、十八也有节日,叫“送蛐蜒蝎子”节。过的时间也是晚上,也是在院子里打一堆篝火。但人们不再在篝火上空跳过,也不围着火舞之蹈之。是一眼盯着柴火,看着让其燃烧成灰烬了,才从屋子里取出铁锹,一铁锹一铁锹将尚未熄灭的灰烬铲倒在坡洼下或大路旁,谓之将蛐蜒、蝎子等毒虫送走了,这一年全家人将太太平平,不再会受到毒虫的伤害啮咬。送蛐蜒蝎子节附带有打扫卫生的习俗。勤奋的农家,在铲倒灰烬时是连院子里的垃圾也一起铲着倒掉的。倒灰的人还有时口中念念有词,指明蛐蜒蝎子将送往何地何家何人,一般大家的统一口径是“送到大路上不伤人”,但若遇有仇家,也可直接祝托把蛐蜒蝎子送给某仇人某仇家了。
正月二十三,是整个正月的最后一个节日了,也挂灯笼,也燃篝火,也吃年茶饭。这个节民间一直说不太分明,多数人说是老君节,给大上老君过节日,据一位德高望重的我们族内的长辈说,太上老君的生日就是正月二十三,他饲养牛,派牛到人间给人们耕地,减轻农民的精神和体力上的负担,所以这个节日既叫“老君”节,也叫“牛”节。在笔者的记忆中,小时候过这个节日,阖村人(男人们)要到邻近的老君庙里去敬香。敬香回家后,要给自家喂养的耕牛多添精饲料,即喂黑豆粮食。最讲究的农户,也有这一晚给耕牛披红挂的。按理说,老君爷不是牛,老君节和牛节原本是很难统一的。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两个节日便统一成一个节日了,可能是老君曾骑过青牛的缘故吧。
屈指计算起来,初一、初五、初六、初七、初十、十五、十六、十七或十八、二十三,正月天陕北农村共有九大节日,也许是暗合九九归一的哲理,九已成了最多数,不能再复加了。就是这九大节日,吃光了农家妇女准备了一个腊月的年茶饭,“过了正月二十三,挽起袖子快上山”,享受便得告终,再周而复始地开始新的一年的劳作。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到正月二十三大年过完,整整一个月。一年之内,十一个月受苦,一个月享福,这种习俗在陕北农村已不知延续了多少年,还不知将要延续多少年?
农谚云:“肥正月,瘦二月,死不下的三四月”。正月是丰盛的,二月却相形见绌,甚是清贫。在陕北农村,二月最主要的节日也是唯一的节日是二月二的“龙抬头”。龙抬头,是说“雷惊天地龙蛇蛰”,从此,天不再下雪了,是转为下雨。陕北农村,旧俗“有钱没钱,新脑(头)过年”,过大年大人小孩一定要理发。又有俗语说“正月里剃脑(推头)费舅舅”,因此,一个正月大人小孩不能理发。什么时间理发呢?就是二月二。龙抬头了,人也要抬头,而抬头的最早的时辰便选在二月二,所以二月二也甚至可被认为是剃头节。由于龙抬头是紧跟着正月里的节日过的,家家户户都有意留了一些年茶饭,以此饮食和过年也没多大区别。这个节日的古时良辰仍在夜晚。入夜以后,家家在缺月照耀的院子里生起一堆柴火,待火焰升高后,端来半碗清水,清水里泡进去一些小米,向火堆倾洒过去,以祈求当年风调雨顺。待大火收敛了,人们又把未燃烧完的余火分成十二堆,俚语称“拨火堆”。一堆一堆排出顺序(多半为圆形),以观其先熄灭和后熄灭的过程。一般以为,象征哪一个月的火堆先燃烧完了,那一个月雨水便较多。反之,象征哪一个月的火堆还烧得较红,那一月便缺雨,是红日当空。
瘦二月是清贫的。三月,在温饱还没解决前的陕北,简直就有点令农民们象是‘“谈虎色变”的月份了。陕北气候寒冷,春天来的迟,农历二月农民们虽已开始劳作,但也只是送送粪,翻翻地,或种一部分早秋作物而已。而三月,那是春种的最繁忙的季节,人和耕畜都不得闲散。所以在十二属相中,“牛”的犯忌的月份就是三月。但日子再苦,人们也不会忘了轻松自己,忘了过节。三月也有一个较为重要的节日“三月三”。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过三月三特别隆重。但北方的陕北,却寒碜多了。陕北童谣云:“三月三,苦莱芽儿顶破山”,无非是说到了三月,才算真正的万物复苏,百草发芽了,一般地说苦莱等野菜已可充饥,是不会再饿死人了。从这个观点上说,三月三也可叫作陕北农民的希望节。三月三吃什么没有规定,一般是有什么好吃的就吃什么。但这个节日一般都伴有一个古庙会,或叫作“棍棍会”,或叫作“犁耙会”,会上交易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农具,如犁、耙、锄头、老镢、牛缰绳等等。在一般情况下,无论多忙,农民们这一天也要辍犁去上集选购必制的农具的。而妇女及年轻的后生们,这一天还有相约郊游的习俗。从这个兴趣上讲,三月三又可看成是陕北农民的“踏青节”。
二月和三月虽是农民们困难的岁月,但有一个节日却是特别隆重的,那就是“清明节”。清明扫墓,这几乎是全国人民都懂得的。陕北农村的清明,却又有自己的特色。首先是,无论贫富之家,这个节日一定要蒸白面馍,馍的个头很大,俗称“老馍馍”,统称“子推”(陕北人叫子锤,是把推念走音了)。子推上一定要加装饰,饰物一般是花草或小雀鸟,而一般又还要点上红红绿绿的颜色。过去陕北小麦产量低,有些穷苦人家,一年只吃三顿白面,一顿是新麦子刚打下后,第二顿是春节的饺子,第三顿就是这清明节的“老馍馍”了。当然,如实在困难,子推也可掺假,就是外表一定是白面,里边还可以包上玉米面或麸然,就象是包馅一般。子推以外,差不多的人家还都要捏各种面花,俗称“捏燕燕雀雀”。陕北妇女的手真巧,所捏的各种面花,栩栩如生,简直就象是一件件工艺品,叫人不忍心一口将它吃掉。这小面花,不是供一顿就吃完的。细心的母亲,总是将它用细麻绳串起来,中间夹上红枣,待其慢慢地风干,由孩子们一日一日慢慢吃掉。多子女的家庭,面花串成的串还要分公道,属于分给谁的,才能由谁享用。父母亲和成年人,一般是只吃子推,不吃这种面花的。按家里的人口计算,蒸于推极有讲究,一般的是,男人是圆形的于推,个大;女人是长条的子推,个小。捏小面花,也极有讲究,全家人的属相动物,特别是孩子们的属相动物,一定要有,而且一般是属什么就蒸什么,吃什么。除此以外,订了亲的男女青年,这一天还有互送面花的礼仪。未来的婆婆给未来的儿媳妇送“抓髻”,未来的岳母给未来的女婿送“老虎”。而未订亲的儿女,儿子也要蒸老虎,女儿也要蒸抓髻,这就要自己的母亲去辛劳了。老虎不须赘述,那就是面捏的老虎。
清明节前一天,还有一个寒食节,同是为纪念晋国公勋介子推的。唐诗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官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的佳句,细品其味,当时民问寒食节不生火。但也许是时代太长久了,陕北农村的寒食节可以生火。不过吃饭,特别是菜,多以凉菜为主,如凉拌粉丝,凉拌豆芽,凉拌豆腐丝等等。主食,那是很特殊的,叫作“摊黄”。就是把黄米(由硬糜子碾皮而成)泡软,放于碾子上压成面,把黄米面调成糊状的面筋,再铲倒在一种特制的叫作“鏊”的器皿上,象烙饼子那样用柴火烙熟。待熟了后,再巧妙地把两边合在一起,使本来的圆形饼变成一个两层的半圆形。这种“黄”,表皮经过鏊的烙制,有黑色花纹,被合在中间的那一层,却又是纯黄色的,形状既十分好看,吃起来也很是香甜,是比春节的黄米馍更高了一筹的一种食物。寒食节不放炮,不上坟,只是吃饭有特定的要求,只能算是一个附属于清明节的小节日。
熬过了三月,四月仍是青黄不接。可四月也有一个重大的节日,这就是“四月人”。陕北民歌中唱道:“四月里来四月八,娘娘庙上把香插”。插香干什么?求儿求女。从民歌中反映出的习俗看,四月八似乎是单一的送子娘娘节,或来儿求女节。但陕北的差不多的庙宇,四月人都有庙会,道教的祖师爷也在这一天过会,因此四月八又可称神的皆大欢喜的节日。四月八几乎不讲究具体吃什么,但讲究上庙烧香,礼拜神祆。在陕北农村,不管赶什么庙会,农民们这一日多是为求儿求女或保佑子女平安而赴会的。已婚未孕的青年夫妻,跪在神祗前暗祝能早点生儿育女。已怀孕的青年妇女,乞求神赐给她理想要的男孩或女孩。曾经是经过求神生下的儿女,父母亲这一天赶会是乞求神保佑孩子平安。值得一叙的是,这一天的敬香还有一个别致的礼仪叫“赎身”,就是当年父母亲在庙中求过于嗣,由神赐给了儿女,儿女又由神保佑长大。待长到十三岁时,成为大人了,魂全了,不怕恶鬼再欺压了。这一日,父母便领上十三岁的儿女,拉一头小牛犊,或牵一只羊,或牲和再轻点,抱一只老公鸡,到庙里敬香,将活着的祭品交给庙会的会长,由会长给孩于脖子上系上二尺多长的叫作“锁”的红线绳,表示这孩子的命运从此便不再由神主宰,而是赎过身,成了自由自主的成年人了。赎身礼品的轻重,以当年父母亲在神前求儿女时许的口愿而定。如当时许的愿重,礼品也就要重。在陕北农村,最重的愿是由主事人出钱,在庙会上连唱三天三夜大戏。
“五月里来五端阳,软米粽子蘸沙糖”。五月端阳,已是开始有收获的季节了。最早的收获物,是蔬菜类的葫芦、黄瓜、白菜、水萝卜等等。陕北地气寒冷,以前科技不发达,勤劳人家常常以“三月三种站葫芦,五月五吃站葫芦”为荣。至于每家必须吃的粽子,除了原料中用的米是软米(由软糜子碾制)外,还必须在米中包上红枣。粽子的形状是长的等腰三角形,包粽子用的粽叶是当年长出来的苇叶。端午节清晨,在太阳没出山前,家家户户便要到山坡上去拔艾蒿,勤俭人家往往拔得很多。拔回的艾,首先是掐一两小技别在小孩子的耳朵上,特别是男孩,耳朵上一定要别艾,因为“端午不夹艾,蚂蚁咬了你的黑老赖(睾丸)”。其次,艾还要置放在门的上方,窗棂子上,以防凶神恶煞进宅伤人。剩下的艾,就堆放在阴凉干燥处,由其慢慢风干,夏秋用来搓成艾腰,作熏蚊子用。端午艾是一味中药,能给病人灸病。女孩子,端午要佩戴香包。男孩子,端午要戴花线绳。香包里的装饰物是各类香草,花线绳用蒲公英的根、车前子的叶子染制而成。如是大女孩子,香荷包佩带几天后,就悄悄送给了她的意中人,俗有送香包订亲的规矩。花线绳,是戴在胳膊上或套在脖项上,用来防恶鬼、保平安的。五月的节日,端午而外,更有一个五月十三,叫“关老爷磨刀”节。这一天,老爷庙有庙会,稍好的家庭都吃肉,都象征性地把镰刀拿出来磨一磨。刀磨快了,麦子就该收割了。也许是五月中旬已进入雨季了吧,“老爷磨刀节”,天往往下雨,给老爷准备磨刀用的水。由于这个原因,在五月十三,农民们除敬关老爷 外,也常常敬龙王爷。没有老爷庙的农村,就只敬龙王爷。敬龙王爷的方法不是上香叩头,而叫“领牲”。就是把准备宰杀的活猪活羊抬到龙王庙,供到神案前,待其先认领了,再宰杀,分给或卖给全村人吃。为了省事,有时也有将猪羊宰杀后,单拿猪头或羊头供在神案前,由龙王爷享用的。但无论如何,负责领牲的一定要是全村人公认的德高望重的长者。
挨至五月底到六月初,陕北才迎来了夏收。“六月里来六月六,新麦子馍馍然羊肉”。羊这时还不甚肥,但已可“杀的尝”了。前边说过,陕北人旧时吃细粮少,最贫困户一年只吃三顿白面,即过春节吃饺子,过清明吃子推。而这最初的一餐,就是这过六月六的新麦子馍馍。因是相对的农闲季节,六月六许多地方还伴有庙会,庙会以龙王庙为最多。但最主要的,六月六还是讲究吃新麦子磨的面,讲究吃鲜。已经辛苦了四个多月的农民们,已开始享受劳动的成果了。
农历七月的两个节日一在七月初七,一在七月十五,都是为牛郎织女过的。陕北农民宽厚,不象全国到处传说的牛郎织女相会期只七夕一夜,而是给了一星期的假,七月初七相会,七月十五分离。过七夕,差不多全是妇女们的事,几乎可以称为“女儿节”。七夕的主食没有硬性要求,时鲜水果却万万不能少,特别是有女孩的家庭,少了时鲜水果,便少了欢声笑语,七夕肯定过得没滋没味。时鲜水果的用场,不光是食用,兼有供品之意,而受供奉的神抵是“巧姑”,当然就是神话传说中的织女了。白天,女孩们要集合上山打草,扎成一个草人,穿上花花衣衫,谓之“巧姑”,并在巧姑像前摆上香案,供上时鲜水果。弯月上来了,“乞巧”活动便正式开始。乞巧主要是求取裁剪技术和缝纫纺织技术。巧姑像置于村中较大的空地上,未出嫁已懂事的女孩陆续走过来,先拿一把剪子,持几张红绿纸,跪在巧站前,剪各种花鸟鱼虫,特别剪一只喜鹊,接迎织女渡过鹊桥。看谁剪得快剪得好。一个一个依序进行,暗暗祈祷,暗暗比赛。剪纸以后,就是穿针。女孩们各持一枚小号绣花针,一条细丝线,就着微月,巧妙地将线穿过针眼,穿得速度最快的,自然是最巧的了。纺织,仅仅是模拟动作,比划摇纺车抽棉线穿梭子的姿势。唐人诗中云:“未问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几多”。看来此节古已有之,一直在陕北农村被沿袭了下来。乞巧的高潮节目是捉迷藏,俗称“藏猫猫”。月虽细,但星满夭。女孩儿们分作两支队伍,第一支队伍先找各种隐藏处藏起来,让第二支队伍寻。待全部寻着了,再轮流由第二支队伍藏,第一支队伍寻。藏猫猫主要是要藏得巧妙,就在你眼皮子底下,就是让你找不到。有时因总是找不到,往往要闹腾到半夜,各家大人等得急了来找女儿时才终止。七月十五的节,也是为牛郎织女过的,但着重在于改善生活。这一天的特殊礼俗是站在院子里向空中撤一些五谷,以犒劳给牛郎织女搭过鹊桥的喜鹊。说也奇怪,在七月初七至七月十五日这段日子里,田野上很少见到喜鹊。过了七月十五,喜鹊又重新露面了,但脖子上的毛稀稀落落,精神也很萎顿。农民们说,那就是被牛郎织女踩的。向空中撤五谷,就是召唤喜鹊吃,给它们补补身子。另外,七月十五是夏耘的终止日,农谚云:“七月十五挂锄头”,意为过了七月十五,野草生长已收敛,再就不需锄地了。有些农民,这一日还举行挂锄头的礼仪,就是将锄头擦得锃亮,置放在库房里,以备来年再用。七月十五还往往有庙会或农贸会、骡马大会,农闲了,集贸市场也开始活跃了。
进得八月,中秋节是最主要的节日,吃月饼,陕北和全国各地一样,似乎没有什么需要多说的。但陕北的各种水果很多,除了月饼外,农村又以水果品种的多寡来衡量节日的丰盛程度,因此中秋节又可看成是“瓜果节”。这一夜,月是圆的,西瓜是圆的,葡萄是圆的,苹果、梨、桃、枣、核桃、毛栗子均是圆的,节日的象征食品月饼更是圆的,许多个回便构成了节日的基调:团圆。陕北的中秋,农村人不太讲究吃得好与否,主要讲究合家团聚。一家老幼坐在院子里赏月,而且年年由老年人给小儿孙讲关于月亮的故事。嫦娥奔月呀,吴刚砍桂树呀,玉兔捣药呀,一讲就是一大篇。赏月,还能观测天象,农谚有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似乎已成了准确的天气预报。赏月后,又是“捉迷藏”,月亮地里,不仅孩子玩,有时大小伙子也玩。直玩到疲倦了,才肯回家休息。因此,临人睡前,小小的山村里是一片喊叫孩子回家睡觉的声音,悠长而深远,此呼彼应,声音传得很远。有时,这个村里叫人,邻近的另一个村里也能听得到。
“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割忙,谷子呀糜子呀,到处一片黄”。以秋杂粮为主要农作物的延安农村,毫无疑问九月是最令人眼热,令人神往的季节了。“九月九,家家有”。就是最贫困的人家,重阳节也是相对富有的。陕北的农时节日多在晚上过,重阳节,也不例外。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庄稼,打场,月亮上来了,享用了“养面圪凸熬羊肉”的农民们,缓缓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的小山,深情地望着自己所熟悉的村庄里的一切。登山多为男子们的事,与妇女无关。登上山后,谁也又不急于回家就寝。

胸前有条龙的属于哪种财神

武财神:关公

财神爷衣服上有龙头,帽子两边各有一条龙是什么财神的

财神即为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五路财神:陕西终南山的玄坛真君赵公明,与四名主掌招财纳福属神之合称,这也是最广泛的说法。比干:封神榜中比干为商朝忠臣,天帝怜其忠贞,因无心而不偏私,故封为“财神”,又因为比干是一位文臣,所以也被称为文财神。土地神:大部分人认为,土地神可以为人民带来财富。也有供奉土地财神的习俗。布袋和尚:传说中弥勒佛化身为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的笑容与布袋,也常被认为象征欢喜、招财,而视同财神。福禄寿三仙:又称三星,中国著名的三位神明:福星、禄星、寿星,代表吉利。端木赐:就是孔子弟子孔门十哲的“子贡”,善于言语,以经商闻名,富至千金。范蠡:为越国家,后来弃官经商致富,号称“陶朱公”。关帝君:武财神"关圣帝君,传说其擅长簿记方法,能保护商业利益。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和合二圣:又称“和合二仙”。寒山、拾得两人为唐太宗时期的高僧,相传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化身,两人情感融洽,象征和睦与“和气生财”。很多年画以此为主题。钟离权祖师、吕纯阳祖师:又称“钟吕二仙”。有一些金矿工人或商人,因相传钟离权、吕纯阳师徒二人能“点石成金”(将石头变为黄金),故奉二仙为保护神、财神。沈万三:民间传说明朝商人沈万三致富的原因是因为“聚宝盆”,说沈氏获得了一只聚宝盆,不管将什么东西放在盆内,都能变成珍宝。韩信:传说汉朝淮阴侯韩信发明许多用具,供士兵玩乐。有些赌徒会供奉之,称其“偏财神”。刘海:民间相传道教全真道祖师刘海,能戏金蟾,金蟾蜍为神物,能吐钱奉人。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