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中的吉礼是指

周礼有哪些具体礼仪

《周礼》具体礼仪有吉、凶、军、宾、嘉,吉礼指对先祖与各种神祗的祭祀;凶礼指丧葬,还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哀吊;军礼指战争,以及田猎、筑城等动员大量人力的活动;宾礼指诸侯对王朝的朝见、诸侯间的聘问和会盟等;嘉礼指婚、冠、飨燕、庆贺、宾射等。
吉礼祭祀的对象则十分广泛,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古人既利用自然资源,又遭受自然灾害,古时候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由神灵在掌管着,当有对应的需求的时候,也要对他们进行祭祀。
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
军礼即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军队的组建、管理等,都离不开礼的原则。例如军队的规模,天子为六军,根据礼有等差的原则,诸侯的军队不得超过六军,而必须与国力相称,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当时的军力往往用战车的多少来衡量,故而,又有天子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的说法。军队必须按照礼的原则,严格训练,严格管理。
宾礼即为天子接见诸侯、宾客,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后代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
嘉礼为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婚冠、贺庆等无所不包,其最主要的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即位改元礼等。嘉礼旨在规范秩序与导正人心。

吉礼是指什么?

1、古五礼之一。 2、指婚礼。

扩充知识:

【吉礼的内容】

(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

(2)祭地只: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吉礼为五礼之冠,即祭祀之礼。《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只qí)。」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吉凶宾军嘉 的含义

吉凶宾军嘉,是通常所说的“五礼”。

1、吉礼:五礼之冠,祭祀典礼。

2、凶礼: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3、宾礼:接待宾客之礼。

4、军礼: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5、嘉礼: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中国古代礼仪内容繁缛,《礼记》中即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为便于了解和掌握这些礼仪,大致在春秋战国时,人们逐渐按照这些礼仪的内容,进行了类型的划分。

这就是《周礼·春官·大宗伯》篇记载的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礼仪类型,统称“五礼”。汉代以后,历代的国家礼制虽有所演进和变化,但基本上都围绕这五礼的系统进行礼制建设。

扩展资料:

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1、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

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2、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

遵守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也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有亲和力。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

3、礼仪为是表达自身感情而存在的,在没有礼仪存在的时候,人们祭祀天地根本无法表达心中的敬畏,后来才出现了礼仪,如同语言一般,因为需要才产生的,后来拓展开始向长辈行礼来表达本身的敬意,在后期贵族阶层出现,扭曲了礼的意义。

使之在不尊敬的情况下使用来突出自身的地位,因此礼丢失了本质而变成了礼节。存有敬意施礼才是真正的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仪

周朝五礼是什么?

根据《周礼》记载,周人把礼分为五类,即“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这五礼作为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历代相袭,许多内容延续至今。
1、 吉礼,是指有关祭祀的典礼,主要是祭宗庙、祭社稷、祭天地等。
宗庙,古人又称祖庙、太庙,是供奉祖先的场所。皇家宗庙一般建在王宫前面,明、清两朝的宗庙就建在紫禁城外,今天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即那时的太庙。臣下官属的宗庙建在居所附近,又称家庙或祠堂。 社稷,是指土神和谷神。祭祀土社、谷神的地点一般称社稷,在古代,它作为国家的象征。古代礼制规定,“左宗庙,右社稷”,即社稷坛建在王宫前的右侧,与太庙对称。明、清两朝祭祀社稷的场所就是今天天安门右侧的中山公园,园内的方形大坛——五色土坛即当时的社稷坛。
祭祀天地,在古代十分隆重,这种祭祀的仪式又称为“封禅”,祭天为“封”,祭地为“禅”,其实是两次祭祀活动的合称,不过经常一起进行。“封禅”仪式一般由帝王亲自在泰山上进行,非帝王是不允许有这种权力的。“封”在泰山顶举行,“禅”则在泰山脚下举行,但“封”重于“禅”。据史料记载,举行过“封禅”泰山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
南宋以后,“封禅”不再单独进行,而与在郊外举行的祭祀天地的“郊祀”合并,“封”与“禅”也一并进行。到了明代,分别建成了天、地、日、月四坛,明、清两代帝王分别在各坛祭祀天、地、日、月。
2、 凶礼,是指有关丧葬哀悼的典礼,带有生者对死者的顾恋悲哀之情。凶礼大致可分为复、殓、殡、葬、服丧五个阶段。
人死后,首先要为他招魂,称为“复”,给死者沐浴后,便进行“殓”的仪式,又称入殓,先进行小殓,即给死者穿哀衣;大殓是指将尸体放入棺材。入殓之后,便是“殡”,即停棺待葬。殡结束后,便要举行“葬礼”,即将棺材埋入地下,所以又称入葬、下葬、埋葬。送葬之后,还要为死者服丧,即在一定时期内带孝,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带孝的习俗现在还能看到,只是很少了。
3、 军礼,指有关军事活动的典礼,包括校阅、用兵、田猎等活动时的礼仪。
军旗是军礼的重要内容,军旗在古代战争中还起着发布号令的作用,它往往成为军队的核心,代表着军队。除军旗外,鼓、金(金属制打击乐器,后多指锣)也作为军礼的组成部分,指挥行军作战。各种军礼几乎都离不开鼓、金。
“四时畋猎”也是军礼的一项重要内容,也称田猎、狩猎、围猎,即打猎。自周朝开始,凡国内不发生战争、动乱、王位继立及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大事,帝王每年都要在四季进行畋猎活动,届时也将动用军队参加,因此畋猎实际也起着训练和检阅军队的作用,列入军礼范畴。“四时畋猎”即春搜、夏苗、秋狝、冬狩。这种结合打猎活动而进行的军事训练,可使军队常备不懈,因而为历代所沿袭。
军队平时训练的典礼称为“行军田役”,在鼓、金敲击出的节奏下,兵士进行此基本功的训练,诸如前进、后退、疏散、集中等。平时训练一般不在郊野,而是在专门的练兵场——校场上进行。
4、 宾礼,是指诸侯朝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节,包括朝、聘、盟、会、遇、觐、问、视、誓、同、锡命等一系列的礼仪制度。
朝,是诸侯按规定的时间拜见天子的礼节。
聘礼,是古代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的礼节。
盟,是指诸侯之间以语言为信约,即用口述的方式,提出某种作为自己或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即“信约为誓”。
锡命,又作赐命,赐,是古代上对下的给予,赐命则专指帝王赐予臣僚爵位、服饰、车仗等的赏命。
会、同,通常合在一起,即为“会同”,泛指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也指诸侯会合。
遇,指诸侯或官吏不在规定的时间、地点突然相遇的礼节,通常较简单。
5、 嘉礼,是古代礼仪制度中,内容最为庞杂的一种礼仪,涉及到日常生活、
王位承袭、宴请宾朋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最为重要。
婚礼,即男女结合为夫妻时的礼仪。
冠礼,是古代男子年满20岁时所行的一种典礼,即加冠以示成年(女子15岁时亦行笄礼,以示成年)。
飨礼,是设酒食款待宾客的一种礼仪。
宴礼,宴,古代也作燕,宴礼是古代君臣宴饮之礼。飨与宴虽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但都同属宴饮之礼,所以后代对两种礼仪也就没有那么严格的区分了,经常全称飨宴。
养老礼,是对国内年老而又德高望重者按时赠以酒食时所行的一种礼节。
射礼,是古代贵族男子进行射箭时的礼仪,古人在进行一些重大的活动时,常以射箭作为活动中的一项内容,以此体现习武、尚武的风尚。
以五礼为主要内容的礼仪制度,自西周正式形成后,历朝历代在相袭沿用的同时,又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从而使五礼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日渐增多。以两宋时期为例,吉礼所规定的礼仪已达43种,嘉礼为27种,宾礼为24种,军礼为6种,凶礼为12种,一共为112种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内容几乎包括一切社会活动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正因如此,礼仪在我国古代与社会的联系极为密切,与人们的关系也十分紧密。在礼仪制度下,全社会无不受到它的制约和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和执行着它的规定,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礼仪的发展,使之日益深入社会,深入人心。称中国为礼仪之邦并非虚言。

吉凶宾军嘉 的含义

吉凶宾军嘉,是通常所说的“五礼”。

1、吉礼:五礼之冠,祭祀典礼。

2、凶礼: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3、宾礼:接待宾客之礼。

4、军礼: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5、嘉礼: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中国古代礼仪内容繁缛,《礼记》中即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为便于了解和掌握这些礼仪,大致在春秋战国时,人们逐渐按照这些礼仪的内容,进行了类型的划分。

这就是《周礼·春官·大宗伯》篇记载的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礼仪类型,统称“五礼”。汉代以后,历代的国家礼制虽有所演进和变化,但基本上都围绕这五礼的系统进行礼制建设。

扩展资料:

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1、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

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2、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

遵守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也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有亲和力。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

3、礼仪为是表达自身感情而存在的,在没有礼仪存在的时候,人们祭祀天地根本无法表达心中的敬畏,后来才出现了礼仪,如同语言一般,因为需要才产生的,后来拓展开始向长辈行礼来表达本身的敬意,在后期贵族阶层出现,扭曲了礼的意义。

使之在不尊敬的情况下使用来突出自身的地位,因此礼丢失了本质而变成了礼节。存有敬意施礼才是真正的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仪

中国古代的礼主要指的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礼”主要指的是礼制,古代五礼是汉族礼仪总称。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中国古代五礼就是古代最重要的五种礼制,也是最主要的五种礼制,延续至今依旧有着很多地方沿袭。
五礼内容:
1、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2、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3、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的礼仪。
4、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军礼是师旅操滨、征伐之礼。
5、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展开全文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