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八字

1913年哪个人在火车站被杀死,孙中山还为他写过挽联

是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号渔父,桃源县上坊村湘冲(今八字路乡渔父村)人。6岁人私塾,17岁人桃源漳江书院,受县教谕黄寿彝和书院山长瞿方梅等人影响,淡薄科举功名,关心天下大事,萌生反清思想。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昌普通中学堂。翌年入学,“九省通衢”的武汉给他展现了一片新天地,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武昌花园山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田桐、吴昆等人议论时政,畅谈革命,决心走反清革命的道路。是年8月,黄兴到武昌,两人相识并从此成为至死不渝的挚友。不久,黄兴因激烈的反清言论,被驱逐出武昌,回到长沙。随后,宋教仁也回到湖南,为成立革命团体到长沙、常德一带做联络工作。
11月4日,宋教仁以赴黄兴30岁寿宴为名,与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章土钊等在长沙黄宅筹创华兴会。光绪三十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正式成立,选黄兴为会长,宋为副会长。该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华兴会成立后,立即着手扩大组织,准备武装起义。宋教仁在华兴会的活动初步显露出卓越的组织才能。是年7月,宋教仁在武昌发起创建“科学补习所”,以此为掩护,在新军和学校中开展革命活动。是年,华兴会策划在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在长沙、岳州、衡阳、宝庆、常德分五路同时起义。宋教仁负责常德一路的组织发动工作。9月,宋教仁回常德,在城内五省客栈设“湘西联络总站”。10月初,在常德笔架城举行的会党集会上被推为龙头,大家议定:起义时,会众扮作朝五雷山的香客,到笔架城边的文庙集合,听候指挥。11月5日,为筹备经费,宋教仁到长沙,发现起义事泄,湖南巡抚陆元鼎下令搜捕。是年底,宋教仁经武汉、上海登轮潜赴日本。
光绪三十年12月13日,宋教仁到达日本。刚安顿下来,他就重新开始革命活动。首先,他筹创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三十一年6月出版。8月,在孙中山倡导下,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宋以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身份兼该报撰述。是年6月,宋教仁进入日本政法大学学习,次年2月进人早稻田大学预科学习,本打算升人本科,因生病而辍学。
光绪三十三年春,宋教仁潜返辽宁安东,筹建同盟会辽东支部,联络东北“马侠”李逢春等人,策划在沈阳发动武装起义,事泄,潜回东京。在东北活动期间,获悉日本企图吞并“间岛”的阴谋,他暂时放下革命联络工作,在日本友人片山潜的帮助下,打人日本从事阴谋组织活动的组织长白山会,冒着生命危险,侦获该会大量假证据。回东京后,他又查阅大量典籍,很快写出《间岛问题》一书,论证间岛及延吉地区自周秦即属中国领土。日本侦知此事,以五千巨金索购书稿,未遂。转递清,如获拱璧,清对日谈判,凭此书的有力论据而获胜。
宣统二年(1910)春,长江中下游流域革命力量骤增,宋教仁提出相应转移革命重心。是年底,从日本返抵上海,于右任聘任他为《民主报》主笔,他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次年7月,宋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亲任总务干事。他亲自或派人来往于上海、两湖各地,积极发展中部总会分会,筹款,购买武器弹药,推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革命进程。两湖革命形势空前高涨,终于导致武昌起义的爆发。
武昌起义成功,宋教仁非常高兴,他在上海大造革命舆论。通过发表文章和拍电报,积极敦促各国对中国革命严守中立,承认革命军为交战团体;对内则大力宣传革命的宗旨,说明“革命党之主义即声言在推翻恶政,出人民于水火之中”,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同时,他积极策应长江中下游举义响应。他在《民主报》上发表《湖北形势地理说》,论述武昌的重要性,反复申言:“今天下之形势,重在武昌也。,”激动之余,宋教仁对军政首脑大权旁落深为忧虑。10月24日,黄兴由抵上海,宋教仁与他“久别重逢,倾谈竞夕”,劝黄兴率第九镇新军夺取南京,并攻取江浙,以免受制于黎元洪,黄兴不听。28日,宋教仁与黄兴到达武汉。此时,都督的组织大体建立,宋教仁仅被胡瑛所拉协助办理外交。此时列强已表示中立,外交无大事可做。宋教仁试图策动黄兴为湖南湖北大都督,未成功,他又转而从地方政权建设人手,起草《鄂州约法》,经审定,随即由军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共和制宪法性质文件,体现了近代西方民主精神。但当时并未付诸实施,黎元洪都督地位和权力并无减损。黄兴主持的军事,也景况不佳。宋教仁于11月13日离开武昌,决定赴南京开辟新的局面。
宋教仁往来于镇江、上海,督促速攻南京。12月2日,古城南京终于宣告光复。12月7日,组成新的江苏都督府,宋教仁担任政务厅长。此时,已有十余省宣布独立,站到革命阵营,组织临时中央已属急务。宋教仁也急欲以此抵制黎元洪,但其正确主张不被理解,屡受挫折。在实行总统制和内阁制问题上与孙中山也发生分歧,孙中山主张总统制,宋教仁主张内阁制。民国元年(1912)1月1日,南京临时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宋教仁仅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许多人为宋教仁未担任内务总长而抱屈,他却说:“总长不总长,无关宏旨,我素主张内阁制,且主张政党内阁,如今七拼八凑,一个总长不做也罢。共和肇造,非我党负起责任,大刀阔斧,鼎故革新,不足以言。旧官僚模棱两可,畏首畏尾,哪里可与言革命、讲共和?”宋教仁很重视立法工作,很快就起草了一部宪法草案《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仍然主张内阁制,并被孙中山所接受。以后出台的《临时约法》,就是以宋教仁的《鄂州约法》和该宪法草案为蓝本的。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后,宋教仁于4月27日就任唐绍仪内阁的农林总长。他的兴趣在,立即开始实施他的政党理想。他让仇鳌等人创办《亚东新报》,“监督,指导国民,巩固共和政体,注重民国主义”并以“桃源渔父”的笔名,在报上发表长篇论文。7月上旬,宋教仁因不满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的行为,辞去农林总长职务。7月21日,同盟会本部召开夏季大会,宋教仁当选为总务部主任干事,成为同盟会实际上的主持人。他加快了组织大党的步伐。8月25日,以同盟会为核心、联合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派等党派,组成中国国民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选为理事长,宋教仁以仅次于孙中山和黄兴的票数当选为理事,被孙中山委任为代理理事长。此时,孙、黄的兴趣和主要精力放在实务建设上,主持北京国民党本部的是宋教仁。是年底,国会议员选举拉开序幕。至次年3月,国民党获压倒多数席位。
袁世凯深深感到了宋教仁和国民党对他的威胁,先是试图拉拢宋教仁,还在陆征祥辞去内阁总理时,就曾请宋担任内阁总理,条件是放弃政党内阁的主张,被坚决拒绝;继而用金钱贿赂,也未成功。民国元年10月18日,宋教仁南下省亲。沿途,他广泛宣传自己的主张,表明与专制独裁势不两立的态度。此时,各地选举越来越有利于国民党,最终获胜似成定局,对宋教仁当选内阁总理的呼声也很高。袁世凯一伙更加紧张,不仅在报刊上恶意攻击,而且阴谋以暗杀手段除去政敌。民国2年3月上旬,宋刚抵上海,便接到袁世出的“即日赴京,商决要政”的急电。3月20日晚10时,宋拟由沪乘火车去北京。宋与送行的黄兴、于右任、廖仲恺等人一一握别,正要上火车,被袁世凯所派刺客开枪射中,22日凌晨,宋与世长辞,年仅31岁。孙中山挽联称宋教仁:“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门?何父无子?何女无夫?何城无市?八字组成一句浪漫的话!

与(雨)你(泥)地(低)老天荒
共有八个答案:
一、
南无阿弥托佛
南水无鱼,无山无石,阿人无父,弥女无夫,陀树无枝,佛城无市。南无阿弥陀佛。
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人无父?何女无夫?何树无枝?何城无市?原于释迦凡尘语录,名曰劝修经,南水无鱼?无山无石?阿人无父?弥女无夫?陀树无枝?佛城无市?六字乃南无阿弥陀佛,后列为语咒。释迦行于尘,无日,无食,不眠,不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诸法空相——南无阿弥陀佛。
二、
清兵余孽处死
答案有段秘史:
辛亥革命后,黎元洪任湖北军都督,某日与众部下议事,常州人梁适武问及如何处理满清降将罗金成及其麾下清兵数拾人,黎略一思索,即召文房四宝书以<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子无父?何女无夫?何城无市?>一谜。
部下有通佛典者看后心领神会:此不隐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
故皆拱手:“都督真菩萨心肠也!”
黎微笑不语。
至梁适武返办公署欲行收编降兵,其在场幕僚章公行阻之说:”梁公误矣,适才黎都督不愿于众部下前斩降兵致惑人心,但他应知降将罗金成为人善变无信,黎都督责令梁公秘密处决降兵呢!”梁大惑不解,章公行解释:
何水无鱼? 隐喻 “清”字
何山无石? 隐喻 “冰”(兵)字
何树无枝? 隐喻 “余”字,余有残余之义
何子无父? 隐喻 “孽”字
何女无夫? 隐喻 “处”字
何城无市? 隐喻 “死”字
梁适武闻言大悟,遂将降将罗金成及其麾下清兵数拾人设计秘密处决。
不想全国上下,古今近百年,除章公行外,皆无人能正解此谜,想黎都督也始料不及也!
三、
夫子问小儿曰:“你知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门无关?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刀无环?何火无烟?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何雄无雌?何树无枝?何城无使?何人无字?”
小儿答曰:“土山无石,井水无鱼,空门无关,犀牛无犊,木马无驹,斫刀无环,萤火无烟,八仙无妇,玉女无夫,冬日不足,夏日有余,孤雄无雌,枯树、无枝,空城无使,小儿无字。”
四、
水至清则 无鱼 (请)
书山有路 无石 (走)
玉树临风 无枝 (人)
天皇老子 无父 (行)
凶残恶女 无夫 (横)
万里长城 无市 (道)
五、
祸水无鱼,祸水指红颜,即所谓红颜祸水,红颜又专指女子,女子组字为好;人山无石,人山即仙字,仙与心谐音,其余猜法类似。连成一句话为:好心必(一)定好报。
六、
<与(雨)你(泥)地(低)老天荒>
雨水无鱼,泥山无石,低树无枝,老子无父,天女无夫,荒城无市。
七、
<血书建议少赌! >
血水无鱼,书山无石,建树无枝,议(义)子无父,少女无夫,赌城无市
八、
<开火把君处死>
开水无鱼,火山无石,巴蕉树无枝,君子无父,处女无夫,死城无市
--------------------------------------------------------------------------------
解一:
《释迦凡尘语录》记:南水无鱼?无山无石?阿人无父?弥女无夫?陀树无枝?佛城无市?隐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 。名曰《劝修经》。
解二:
《论语》记:
孔子曰:汝知天下,何水无鱼 何山无石 何树无枝 何人无妇 何女无夫 何城无市
小儿答曰:井水无鱼 土山无石 枯树无枝 仙人无妇 玉女无夫 皇城无市
解三:
辛亥革命领袖黎元洪任湖北军都督,某日与众部下议事,常州人梁适武问及如何处理满清降将罗金成及其麾下清兵数拾人,黎略一思索,即召文房四宝书以〈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子无父?何女无夫?何城无市?〉一谜。
部下有通佛典者看后心领神会:原于释迦凡尘语录,名曰劝修经,南水无鱼?无山无石?阿人无父?弥女无夫?陀树无枝?佛城无市?此不隐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
故皆拱手:“都督真菩萨心肠也!”
黎微笑不语。
至梁适武返办公署欲行收编降兵,其在场幕僚章公行阻之说:”梁公误矣,适才黎都督不愿于众部下前斩降兵致惑人心,但他应知降将罗金成为人善变无信,黎都督责令梁公秘密处决降兵呢!”梁大惑不解,章公行解释:
何水无鱼? 隐喻 “清”字
何山无石? 隐喻 “冰”(兵)字
何树无枝? 隐喻 “余”字,余有残余之义
何子无父? 隐喻 “孽”字
何女无夫? 隐喻 “处”字
何城无市? 隐喻 “死”字
梁适武闻言大悟,遂将降将罗金成及其麾下清兵数拾人设计秘密处决。
不想全国上下,古今近百年,除章公行外,皆无人能正解此谜,想黎都督也始料不及也!
解四:
《西游记》中有一个情节相信大家都知道: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当孙悟空将白骨精化成的老妇da 倒在地时,妖精脱身而去,并在空中扔下一纸(上书:“恶徒不除,难取真经”等字样),八戒飞身上前抓得此条,递与师父,唐僧曰:“开书——”阅后,深思良久,“余,弃悟空。”
(开水无鱼,书山无石,余树无枝,弃子无父,悟女无夫,空城无市。悟女者,大彻大悟之女子也)
解五:
这是一个极端恶俗的爱情故事,故事的男女主角是一对恋人。那天,当男生拿着一枚金戒指嗫嚅着说:“我知道我没有钱,不能给你买钻石戒指,只能送你这个金的,但是我保证会爱你,疼你,照顾你一生一世……”时,女生根本就没有听到他说什么,只是拿着那枚戒指迅速冲进了最近的一家商场,迎着灯光,终于找到了那个小小的“24K”字样,然后,她甜蜜地笑了,偎进了一头雾水匆匆赶来的男生的怀中:“纯金?!”然后深情地凝视着他,说出了平生第一句诺言:“地老天荒!”
(纯水无鱼,金山无石,地树无枝,老子无父,天女无夫,荒城无市。地树:树桩也,因其高度接近地面,故称地树。老子:李耳也,其从玉女腋下而生,玉女无夫,则老子无父。)
解六:
子与项囊相问书(出自敦煌变文)

猜一个八字短信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33954.html

请问今年腊月出生的属狗好还是明年出生的正月或二月属猪好呢?为什么...

根据中国的传统说法,犯月份:正蛇二鼠三月牛,四猴五兔六月狗,七猪八马九月羊,十月老虎站山头,十一月里金鸡叫,腊月里来老龙囚。只要不是六月出生属狗的,就不要紧。

起名字大师来

如果要改名,你就应该到专业的取名地方去改。
在百度大多数为别人取名的达人其实都是在姓名测试网站上找的名字,但楼主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网站都是以为人取名为盈利目的、它们会尽百分百的心思为其他人取名么?这样的网站,百度一下数不胜数。
花些钱,别做今后后悔的事。建议你去专业的取名公司取个对应生辰八字的好名字。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格式篇)07——签名2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格式篇)07——签名2

上次讲到一个人会有多少名字,谱名、小名都讲过了。小名是家中所用,到 社会 上就不大合适了。

我们知道"氏所以别贵贱",其实名也表示 身分 。生于清末的老作家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里说:"有名必有号,自古以来,中国上、中阶级的通例。至于下也者,不但无号,抑且无名,就以阿大阿二、阿三阿四叫下去了。"这是真话,鲁迅小说中的闰土、七斤、九斤、阿Q、小D都是这样。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当然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 社会 活动。

文化程度比较高、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就很重视给孩子起一个 社会 上用的好名字。

《仪礼》传:"子生三月,父亲名之。"为什么要三个月呢?一是看看这孩子的秉性,二是要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相当慎重。

孩子的第一个名,就是本名,由父亲命名,有时候祖父或其他长辈也会参与。如果这孩子将来有了其他名字,这本名就是原名。

颜真卿写过《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玄真子,姓张氏,本名龟龄,东阳金华人。"你看这个人姓名的复杂程度,光题目中已经有三个: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颜真卿文章中说他本名是张龟龄。"志和"是皇帝赐给他的名字,浪迹先生是人家这样叫他,玄真子原本是他写的书名,后来成为他的号,其实他还有一个号叫烟波钓徒。他是颜真卿的朋友,四十出头因醉酒溺水而死,于是颜真卿给他写碑铭,碑铭必须写明本名。无论你有多少个名字,本名是最重要的一个名。 身分证 上就是你的本名,就算你申请改名,本名还是在你档案之中。

我以几个近代的名人为例,蒋介石本名蒋瑞元,这是他祖父蒋斯千起的名字,近亲都称呼这个名字。几个作家如鲁迅,本名周树人,他小名叫樟寿。郭沫若,本名郭开贞。茅盾,本名沈德鸿。他做过文化部长。 历史 学家钱穆,本名钱思鑅Heng2。"鑅"字很少用,《玉篇·金部》:"鑅,钟声"。

那么名字可不可以改呢?可以的。改名有几种情况:一是上学时老师给学生另外起一个名字,这就是学名。老师给学生起的名字,往往是觉得学生本名不大好,有碍今后的发展,所以引经据典,另外起一个名字。

蒋介石本名蒋瑞元,学名改为蒋志清。蒋经国,学名蒋建丰。当然学名起的好不好,跟老师的学问高低有关。以前小孩子念书,第一天先拜孔子,然后拜老师,老师给一个学名,从此在学堂就用学名了。很多人一生就用学名当做自己的正式名字。

也有因时代潮流而改名的情况,钱穆先生在《八十忆双亲》一书中说:"先兄原名恩第,余原名思鑅。一九一二年春,先兄易名'挚',易余名'穆'。"很显然,这是因为辛亥革命,一九一二年是民国元年,所以大批人改名,成为一时潮流。文化大革命中,也有很多人改名"红卫""文革"等等。

生于光绪二年的作家包天笑,本名"清柱"。他说:"到了二十二三岁的时候,我看看新书,渐渐有了一点新思想,又发生了一种民族意识。感觉得现在统治我们的是一个异族,而种族革命的呼声,要在呼唤我们的青年。我那时就感到我这'清柱'两字的名字不妥当,朋友们问起这两字有何意义,是否真要做皇家栋梁?令我惭愧,于是我便毅然决然地自己改名了。"

"清柱"听起来好像是效忠清朝,其实他本名中"清"是家谱排行,"柱"是因为八字缺木。在革命思想下,他改名为包公毅,包天笑是他的笔名。这根钱穆兄弟改名的情况、动机一样。

唐代书法家陆柬之有个侄子陆元方,两次入阁做宰相。

陆元方有三个儿子象先、景融和景倩,这就有点奇怪,后面两个儿子名中都有个"景"字,为什么陆象先这名字中就没有个"景"字呢?

《新唐书·陆元方传》说:"始,象先名景初,睿宗曰:'子能邵先构,是谓象贤者。'乃赐名焉。"原来陆象先本名中也有个"景"字,叫做"景初",只因为唐睿宗夸他有先人之贤,故改名为"象先"。这跟刚才说的张龟龄一样,是皇帝旨意,所以改了。

还有个情况,古代尊长的名是不可以叫出来的,这叫讳名。

如果来了个新皇帝,皇帝的名跟你的一样,那你只好改一改了,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东晋王羲之那时,司马岳登基,就是晋康帝。这下西阳太守,中郎将邓岳只好改名为邓岳。后来想想发音还是一样,干脆改为邓岱。

一九零八年,小朋友末代皇帝溥仪登基,担任过奉天巡抚的唐绍仪坐不住了,赶紧改名唐绍怡。辛亥革命后,他出任中华民国总理,又把名字改了回去。这是以前的规矩,没办法的事。

2.2字

现在说名字,仅仅是指人名而已,古代"名"和"字"是分开的,意义完全不同。《颜氏家训》:"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表"指表明、表现、表彰、表明一个人的内在品德。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民国还普遍有字。

一个人生下来,三个月就有"名"了。但"字"是要到成年才有的。成年的意思,就是可以成家了,现在来说就是可以结婚了。《礼记》这样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笄,是古人束髪所用的簪子。这"笄"字从竹,想来是最早的笄应该是用竹做成的,后来有金银铜玉各种,而且越来越漂亮、越来越精细。古人幼年时头发是下垂的,称为垂髫。

结婚后髪式改为向上盘发,这时需要用笄来固定。男子在成人日开始戴冠,也需要用笄来固定,以防掉落。男子初冠称为"弱冠",女子十五可以出嫁称为"及笄"。

成年礼是一个庄重的仪式。项目步骤很复杂,各位可以自己去查一下。这里是2006年举办的成年礼照片。

内地很多地方也有成年礼,日本、韩国都有。主要是通过这种仪式,让年轻人感受到成年后的责任。

成年礼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改变幼年的髪式和服式,换上成人服装。第二就是由尊长根据孩子的品性起一个字。从这一天开始,大家就要用字来称呼他了。日本现在法定每一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一,为当年满二十岁者的"成人日。"这一天是全国假期,你看见这样的打扮,就是满二十岁的女孩子去参加成人礼。

男孩子要戴冠,并获发一张成年证书。现在中国内地也设计了几种冠,毕竟冠礼是中国的。

简言之:

· 人生有两个阶段:未成年和成年。

大家知道,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在法律上的地位是不一样的,什么时候算成年呢?照《礼记》所言,就是男子二十成年,"女子许嫁"早一点是十五岁。但女性如果一直没结婚,二十岁也要给她一个字。

· 未成年有一个名,尊长称之。

· 成年加一个字,他人称其字以表尊敬。

所以一个人正式踏入成年,这件事情对于人生而言,较之于毕业、结婚、第一天上班,意义更重大。现在的人庆祝生日,庆祝结婚,庆祝毕业,成年却不庆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字",也没有成年证书,怪不得长不大。

《礼记》说: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就是说你成年以后,就可以结婚成家,为人父母。你从小辈变成长辈,责任极为重大,所以说,"字"是尊卑的分界。

字可以前面加排行,常见的有伯仲叔季,就是老大、老二、老三和老四。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一看就知道他排行第二。孔子的哥哥名皮,人称孟皮,"孟"和"伯"都是老大的意思,但《白虎通·姓名》说"嫡长称伯,庶长称孟","嫡长"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庶长"就是妾所生,所以看名字就知道孟皮是孔子父亲之妾所生。

拿几个近代著名人物来说,孙中山,本命帝象,字载之。黄兴,本命黄轸Zhen3,字克强。蒋中正,学名志清,字介石。毛泽东,字润之。据最大的国企华润公司老人回忆说,当时给公司取名,就是从"中华"和"润之"中各取一字。周恩来字翔宇。以上这几位离开我们这一代很近,他们都有字。

最后讲讲什么是"以字行"?我们知道,一个人有名有字,人生下来有了名,长辈当然都叫他这个名,包括父母、爷爷奶奶、阿姨舅舅、老师都有这资格。成年之后有了字,大家就改称他的字了。有些长辈因为叫惯了,未必改口,但随着这个人年龄增加,长辈慢慢去世了,这个世界上有资格直呼其名的人也越来越少。慢慢的连他本名叫什么大家都不知道了,大家只称他的字,这样就变成以字行于世了。

举例来说:屈原,名平,字原。项羽,名籍,字羽。唐伯虎,名寅,字伯虎。文征明,名璧,字征明。吴昌硕,名俊,字昌硕。年纪越大,越没有人称他本名,这就是以字行。

以前见到一个新朋友,问人的姓和表字是这样说的,如《儒林外史》第十回:"三公子道:'先生贵姓,台甫?'那人道:'晚生姓陈,草字和甫,一向在京师行道。'"

问姓用"贵姓"、"尊姓",问字用"薹甫",切忌直接问名,问名你想干什么?

当年从瑞金到延安,革命领导人之间还是称字,如对毛泽东称"润之",对朱德称"玉阶",等等。但这几十年国人都没有字了,也就失去了彼此的尊重。

中华传统正渐渐远去,日常小事反映出大问题。我看新闻说,现在国内名叫"国庆"的有四十多万人。公安部有个文件,鼓励用父母两个姓,父亲姓张,母亲姓李,孩子就姓张李,想用这样的方法,来减少同名的人数。其实应该恢复字这个传统,同名同字 历史 上很少见的。

下一课继续。谢谢。

本节要点:

· 什么是本名、学名。

· "避讳"的意思。

· "字以表德"和"以字行"

复习思考:

·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本名琰,为什么嘉庆后他以字代名,而另起了一个字顽伯?

· 包世臣说为了学书法,出访师友。

· "壬戌秋,晤阳湖钱伯垧鲁斯",

· "乙亥夏,与阳湖黄乙生小仲同客扬州",

· "丙子秋,晤武进朱昂之青立",

· "又唔吴江吴育山子"。

· 这四个人的名和字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文章第一次出现这个人物时,要这样写?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