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纪年法起源

古代的干支纪法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干支纪法是出自于黄帝时期,在西汉初成雏形,正式开始于王莽,通用盛行于东汉后期。

干支纪法

干支纪法又名“干支纪元法” ,是古代用来计算时间的方法。干支是“干“,”支”的总称呼。

干指的是天干,是古代的一种计序的文字符号 ,有十个,所以也叫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指的是地支,是古代用来记录时辰的符号,有十二个 ,是一也叫十二地支。分别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法通过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两两组合,共搭配成六十组干支,分别用这六十个干支来表示时间的记叙。然后把六十个干支作为一个周期,反复轮回使用。再根据干支纪法形成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也就是现在说的农历的说法就是按干支纪法来记叙的。

干支纪法使用时间

古代用干支纪法来记录年、月、日、时 ,但是并不是同一时期出现的,不同时间记录开始使用的年代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干支纪年法,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的开始使用时间不是一起的。

据说在干支纪年法以前,曾采用过岁星纪年法 。但后面发现这样记录的周期并是百分百的准确,所以从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以后,就逐步开始了干支纪年法。

而干支纪日法在我国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殷代甲骨片上已发现了完整的干支表,而且根据《春秋》所记第一次日食发生在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 ,证明了从那时以来一直一直有条不紊地使用干支连续纪日。至于干支纪时的使用时间,已经无从查考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特也是在古代十二辰制的基础上演变形成。

所以干支纪法的使用具体时间并没有很具体的证据,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已经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天干地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年月日时就象四个柱子一样撑起“时间”的大厦,所以称为四柱。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如果天干地支要追朔历史由来,那就得要从轩辕黄帝开始,轩辕黄帝时期出现了天干地支文化,然后在尧舜时期出现了天干地支结合,也就是六十甲子文化,到了殷商时期,天干地支就有了计算的方式。

一.天干地支的概念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源自于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纪年历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二.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与十二生肖一一对应,分别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三.十二地支与时辰

古时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个时辰,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依此类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个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到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个时辰的第二个时辰(1时到3时)。

寅时,平旦,又名黎明,早晨,十二个时辰的第三个时辰(3时到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十二个时辰的第四个时辰(5时到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十二个时辰的第五个时辰(7时到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禹。临近中午的时候(9时到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正午,中午(11时到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央,日跌(13时到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时(15时到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到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19时到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就是人静的意思(21时到23时)。

 

四.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六十甲子就是由天干与地支顺序组合,规则是阳对阳,阴对阴,比如甲只能与子组合,但不能与丑组合。六十甲子分为五组。

每一组带头的分别是天干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甲、丙、戊、庚、壬这样五个组合,这些都是阳,每一组中带头的一组都会重复再次使用。估计有些人听晕了,看图比较清晰。

如1984年为甲子年,那么下一年,也就是1985年就是乙丑年,1986年就是丙寅年。简单来说就是,后一年就是天干和地支各往后推一个,这样循环一周就是60年,比如1984是甲子年,那六十年之后,2044年又循环到甲子年。


天干的含义: 《群书考异》中说:

甲是拆的意思, 指万物剖符而出.

乙是轧的意思, 指万物出生, 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 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 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 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 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 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 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 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 指万物可揆度.

按我个人的白话解释就是说万物由生到死循环往复的过程(大意了解下就行,这个不用记)。

•十天干顺序(记的时候顺序不能乱):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阳干:甲,丙,戊,庚,壬。

•阴干:乙,丁,己,辛,癸。

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天干有时也简称干)

此图为天干掌诀(正好是一圈十个天干。),大家记十个天干的时候可以边记边用大指母掐相应的位置(在指关节的空白处)来加强记忆,后期掐指会用到,有兴趣的朋友请掐指时熟练的知道某个天干在哪个手指的哪个位置,这很重要,后面会用到。

天干常用的基础口诀,请尽量记忆下来:

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央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

(每句的:前两个字为天干、中间说的是这句天干代表的方位、最后一个字为天干的五行属行),可以边记口诀边掐指加深印像。

二、地支

地支一共只有十二个字,拼音如下: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十二地支的含义:

子是兹的意思, 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 系的意思, 既萌而系长.

寅是移, 引的意思, 指万物至此已毕尽而起.

卯是冒的意思, 指万物冒地而出.

辰是震的意思, 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 巳的意思, 指万物至此已毕尽而起.

午是仵的意思, 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昧的意思, 指阴气已长. 万物稍衰, 体暖昧.

申是身的意思, 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 指万物老极而成熟.

戌是灭的意思, 指万物老极而成熟.

亥是核的意思, 指万物收藏皆坚核.

按我个人的白话解释和天干类似,也是说万物由生到死循环往复的过程(大意了解下就行,这个不用记)。

•十二地支顺序(记的时候顺序不能乱):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阳支:子,寅,辰,午,申,戌。

•阴支:丑,卯,巳,未,酉,亥。

•单数为阳,双数为阴。

此图为地支掌诀(正好是一圈十二个地支。),大家记十二个地支的时候可以边记边用大指母掐相应的位置(在指关节处)来加强记忆,后期掐指会用到,有兴趣的朋友请掐指时熟练的知道某个地支在哪个手指的哪个位置,这很重要,后面会用到。

地支常用的基础口诀,请尽量记忆下来:

子水鼠,丑土牛,寅木虎,卯木兔,辰土龙,巳火蛇,午火马,未土羊,申金猴,酉金鸡,戌土犬,亥水猪。

(每句的:第一个字为地支、中间为地支的五行属性、最后一个字为地支属相生肖),可以边记口诀边掐指加深印像。

【我们天朝常用的十二生肖其实就是对应的十二地支,是可以互相转换代表的,所以说要说生肖就不得不谈地支】

此图其实就是地支掌诀转换成的地盘图(大六壬术数学中称掌诀的方位为地盘),其实不用说的复杂啦,就是说掌诀和右边地盘图都是一回事,一个是用手掌,一个是用表格,两者都一样啦!有可能后面我会用地盘图来代表掌诀,这样不容易眼花。(看过我前面的文章的朋友应该还记得,我在篇二中说过看星星知道农历月份的方法用的其实就是此图)

三、地支对应的月份季节颜色

反正记住农历的正月(一月)是寅月,二月是卯月,顺着掐指数就知道哪个地支代表某月了。

天干地支,除了运用 于历法领域之外,在序数、评级、分类以及理学、医学、风水学等各个领域都被广泛运用,天干地支这样一些符号被赋予了神秘的文化内容,是了解古人思维习惯与生活方式的重要材料。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至今依旧在使用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这种纪年是以哪一天为起点的?

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这种纪年是以正月初一为起点。天干地支在我过古代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其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蕴含的文化不是一时半会可以说的清的,不如我们来讲讲它的起源。

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时期,民间已使用干支纪年。延长至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干支纪年,以命令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颁布。除了年代之外,还实行了年代之外,并以干支法为纪年,沿行不废。先秦素有改正朔的传统,即皇帝以颁令的形式决定年龄。据《礼记·大传》云: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这些都是和民变革者一样的。孔颖达疏曰:正谓年初,朔谓月初,言王得政,示从我开始,改故用新,随寅,丑,子也建。周子,殷丑,夏寅,正也;周夜半,殷鸡鸣,夏平旦,易朔也是如此。传说中,先秦三代有改正朔的传统,商人以建丑为主,秦统一世界,继承这个传统,从建亥开始。

汉初沿袭秦朝正朔,自家正朔建于武帝时期。元年时,汉朝改为《太初历》,以建寅为正,即以夏历正月为年首。同一年,武帝建立了年号制度,以年代代替帝王在位,以年代代替帝王在位,改变了中国古代的年代方式。年度制度运行后,前代改正朔制度发生了变化,后代统治者很少改变年度或月度,新帝即位,但改变年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惯例。

到目前为止,中国传统历-汉历(农历)采用的干支纪年方法,与皇帝年号一样,始于新年正月朔(元旦)。干支纪年法一般指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史上一直使用的纪年法。干支是干支和地支的总称。干支顺序正好是60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俗称干支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称为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称为地支。

干支纪年法是如何纪年的?是何人发明的?

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在所有的纪年历法里面时间最长,最早可达上古时期。干支其实是一个总称即天干和地支。把天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下来,正好一周就是六十,然后也是一周一周地排,循环下去,然后就把这个叫做干支表。每一个干支表的起点就是立春。

干支的起源。从干支纪年法我们可以对历史时间进行推断,不管是正推还是反推,都可以。在传说上面,干支纪年这个的出现时间是在黄帝那个时代,但是事实上却是在西汉初年才开始出现萌芽,而正式开始使用却是在很多年以后也就是王莽建立新朝的时候后,然后东汉才开始频繁使用。有不少人误会在汉武帝那个时候就已经使用了干支纪年法,但是事实上那个时候使用的纪年法其实是岁星纪年,也就是把岁阴和岁阳两个相互结合起来的纪年法。一开始的时候,西汉时期使用的纪年法是比较混乱的,也就是把岁星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混合在一起使用。一直到八十五年也就是汉章帝在位时才正式下令使用干支纪年法,然后就一直固定下来了,并且直到今天还是在使用干支纪年法。

天干和地支。天干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而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而天干地支的产生也跟北斗的位置有关,还包含了两个概念,一个是时间一个是方位。天干和地支的第一第二个就代表木,也就是春天;第三第四个就代表火,也就是夏天;第五第六个就代表金,也就是秋天;第七第八个就代表水,也就是冬天;第九第十个就代表土,也就是每个季节里面的最后一个月。

干支纪年法到底是谁发明的,无法考据。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可以知道干支纪年的出现时间,但是却无法从已知的资料里面得知发明者。干支纪年法,可以和现在国际上使用的一个历法并列。干支纪年法其实遵循的就是宇宙上一些天体运动规律,也算是我国现在使用的阳历和阴历的结合。干支纪年法的使用时间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天干地支究竟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商代就已经被用来纪日了,“干支”,分别是古人的两种计数方法,这个的来源是“枝干”之“干”,以及“枝干”之“枝”,前面加上“天”、“地”二字,是阴阳五行学说成熟以后的事情。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除此之外,曾经还纪月、纪年、纪时等。那么,天干地支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虽然以下有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的?什么时候发明的?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多久?这些始终都是个迷。


  大约在战国末年,根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两个人自从当了皇帝后,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这个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在之前人们对天干地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一大半都是殷人所创制。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的是中国古代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的。
  一些学者从我国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为驳干支外来说,《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稿》这本书说道,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燧人氏距今多少年

问题一:燧人氏距今约多少年啦? 公元前7724年以上是燧人氏时代,这是先人创河图洛书的时代。上古时代,燧人氏是采集、游牧的部族,他们必须选择高原,逐水草而居。他们的渔猎时代在黄河流域。

问题二:中国历史在燧人氏之前是什么时代 远古时期,或者说是原始社会时期,早于伏羲,被称为“三祖”,其它分别为“有巢氏、缁衣氏”,燧人氏发现了钻木取火,有巢氏根据鸟的巢穴建立了早期的房子,建立在大树树处中间,缁衣氏弄出了树叶衣服,分别代表衣、食、住三方面。

问题三:燧人氏之前的族谱 燧人氏都是史前人物,文字都没有,怎么可能会有族谱?

问题四:华胥氏距今多少年 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极―帝喾(名姬,又名姬náo、姬夔)―契(约前2096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亥(又名振,前1875年-前1775年在位)―上甲微(前1770年-约前1720年在位)―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前?年-前1675年在位)―商太祖成汤(商朝首任帝王)―太丁、外丙、仲壬
5000年前左右

问题五:燧人氏的故事 燧人兹氏是中华民族的创立者,他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十项重大发明,这十项发明是:
一距今约五万年时发明了“钻木取火”,继而又发明“燧石取火”。
二距今约四万年时始作大山扶木纪历,在昆仑山顶观察天象以明天道,始为山川百物命名。
三距今约三万年时兹氏织女发明搓绳技术,创立“结绳记事”,燧人氏以右枢天乙(天龙座a星)为北极星。
四距今约二万年时燧人氏创立“氏族图腾徽铭制”,始立姓氏为风。距今约二万六千年时,燧人氏以太乙织女星(天琴座a星)为北极星。
五距今约一万五千年时,燧人兹氏发明大山木太阳历。
六距今约一万四千八百年时,燧人兹氏发明《河图》、《洛书》(柯约耶劳创《河图》,柯诺耶劳创《洛书》)、星象历,创造人类早期的符号文字。
七距今约一万二千年时,燧人氏发明“陶文”,创造“十天干”。
“十天干”使用的完全是上古符号文字,称呼也与现在不同,记录于此,供读者参考。(因上古符号文字无法输入电脑,暂时从略)
八距今约一万一千年时,燧人氏创立八索准绳圭表纪历。
九距今约一万年时,燧人氏发现天纲、天纪、太极印与太极涡旋宇宙生化模式。
十约公元前7800年,燧人氏总结天道大发现,建立远古文明。

问题六:伏羲女娲的故事发生在距今多少年前 中华伏羲圣朝:夫妻禅让制,第一任君主太昊青帝风昊字伏羲,立都陈州城,公元前7724年-公元前5008年,以青龙为图腾,纪元为罗奉元年,颁布了《易经》创建了儒教,号圣教羲皇,被尊为至圣先王(孔子是至圣先师)。第二任君主青帝凤希(又名风希)字女娲,纪元为女皇元年,成为儒教首位祭祀,号圣教娲皇,被尊为儒教圣母,立朝78位帝王,伏羲朝是第一个父系社会国家。女皇二年(丙申,公元前7705),共工氏不肯听命于女娲,欲自立为帝,女娲怒而命火正祝融率南方部族北伐击败共工氏,此战中女娲被尊称为儒教圣母。伏羲统治过巴蜀,伏羲曾在四川成都这里爬建木;女娲统治过苍梧,女娲曾在湖南长沙这里斩鳖足!女娲氏与伏羲氏同属于伏羲族团,为两个世代联姻的族系,两族相互交替,共同执政,形成了伏羲女娲政权。伏羲朝最先发明了饲养牲畜和栽培牧草的技术,把原始的农业实施于华北的黄土高原。创造圭表八卦太阳历,观察天象,掌握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开天文学之先。建寅为正,颁行上元太初历,开历法之先。发明琴瑟,用琴、瑟演奏音乐,开礼乐之先。创造文字,以文记事,开典史之先。首创牧草栽培,引种野生莱麦,开农业之先。发明鱼网,教人结网打鱼,开渔业之先。驯化和饲养家畜,开牧业之先。捕兽猎禽,格杀虎豹,开武术之先。发明测试风雨的石晷,开气象预测之先。发明用树皮编织蓑衣,开雨具制作之先。首创人工养蚕,化茧抽丝织布,开丝织业之先,第一次诞生了蚕丝为材料的丝织古典华服,是古典华服的前身。女皇十年(甲辰,公元前7697),女娲宣布废除旧的群婚制度,施行以女人为主体的对偶婚姻,首创一夫一妻婚姻,开婚姻法之先,以兽皮为婚姻信物,开婚礼之先。伏羲朝主要贡献有:1、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定都在陈地。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2、创造八卦,“龙”图腾,颁布了《易经》,创立了儒教。3、创造文字,用于记事,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形式。4、渔猎,驯化动物,发明了武术。5、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6、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7、创造了丝织业,化茧抽丝织布,改苎麻为蚕丝作为古典华服的材料。8、创造了天文学,以及完整历法,建立了气象预测学。此朝人类文化显著成熟,此朝开始人类为现代人类,智力几乎和西元2000年的人类没有区别。(神话中的龙族时代,龙蛇合击的由来)
伏羲圣朝(公元前7724年-公元前5008年),立朝78位帝王,传世2716周年。伏羲圣朝有三子朝,分为前圣朝905年(公元前7724年-公元前6818年),中圣朝905年(公元前6818年-公元前5913年),后圣朝905年(公元前5913年-公元前5008年)。伏羲圣朝三子朝每朝905年,这是九五之尊的由来,伏羲圣朝立朝78位帝王,含8位帝后僭王共计86位帝。伏羲前圣朝905年共有32位帝,分别是:1伏羲,2遵移(女娲摄政),3师遵,4太昊,5昊遵,6少昊,7尊节,8伏泰,9羲号,10印枪,11新印,12盒印,13易,14纯①,15随象,16伏显,17可塑,18郁苓,19文载②,20昊英③,21朱象④,22勾芒⑤,23佘蓄,24象团,25象伟,26节触,27伏案,28曲秦,29随秦,30皂安,31伏,32起望。伏羲中圣朝905年共有30位帝,分别是:33河圭,34义和⑥,35伏⑦,36羲昊⑧,37圭胤,38泰望,39施公,40围良,41亏象,42围伏,43伏义,44成义,45肆万,46归纹,47伏秧,48团号,49秦枪,50革池,51枪兰,......>>

问题七:中国从古至今有多少年历史 中国本国认为有将近5000年的历史,但国际上认为只有4000年。因为郸际上认为中国的历史是从周朝开始,而夏商两朝只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多部落氏族群体,不具备一个国家的条件,而因为年代久远,且目前没有过多的文字记载和历史文物的证明,所以得不到承认。古埃及文明有6000年是有文字记载和文物证明的,而且还有金字塔内的大量文物和壁画可以证明。

问题八:三皇时代是什么年代 女娲遗骨距今多久了 人类之初,伏羲女娲等群居共处,处于原始种群时期,也不知过了多少年,才知道取火用火保存火的方法,这个时候才有人类从动物群落中分离出来的可能。直到后来伏羲发明了结网和狩猎驯养技术,这才使得人类进入种群文明。女娲,作为母系群体代表,伏羲也可能是父系群体代表,也可能那时根本就是乱的,是自然而然的,并无父系、母系的严格区别。
人类在山林洞穴中生活亿万年之久,对于灾难的征兆,已经有了经验或感觉。直到大灾难降临之时,女娲预先派人传达了逃避灾难的命令和方法,由于那时是恐龙时期,传达方式,是借力传达,因而也是很缓慢的,得到通知的人群也是极其稀少的。
女娲已经成为娘娘,成为人类共同的祖母。由此女娲应该排在三皇五帝之前。女娲时期是属于旧石器时期,这个时期长达2.0亿年。
大劫难过后,太昊伏羲制八卦分九州,以龙记官,建立了中国远古第一个原始社会形态的国家,成为部落首领,使得人类社会进入部落文明时期。太昊的功绩在于下令儿孙们向全世界扩散,并让自己的四个儿女前往世界各地。那个时期,男女基本上是平等的,并无后来汉民族重男轻女的思想。
在扩撒过程中,燧人氏发明燧石取火的方法,太昊伏羲便将首领位置让给燧人氏,自己则离开昆仑到大儿子羲伯那里去了。燧人氏继承太昊伏羲在昆仑的部落体系,成为燧明国,而后则在昆仑山南北和天山南北扩散发展。这期间,玄女发明绳结文字,后来发明了天干地支和陶文。人类步入新石器时期。
三皇:羲皇、燧皇、炎皇
日前在山西吉县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属于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
这是近日国家文物局原副张柏、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等国家省市23位考古、历史、神话、民俗专家考察人祖山后形成的共识。
早在1984年,考古工作者就在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遗骨,包以黄绫,盛于木函。木函墨书写道: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天火烧了金山寺,
皇帝遗骨流在此,十六年上梁立木。皇帝遗骨先人流下。专家认为,在漫长的母系社会中,女娲首先是原始氏族的名号,同时也成为氏族首领的名字,不会只是一个女娲,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女娲产生。木函题记中皇帝之说,可能是某代或最后一代女娲,是后人对母系社会首领女娲崇高地位的追称。

问题九:睢阳城距今已有多少年的历史 睢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最早燧人氏就在睢阳发明钻木取火,颛顼也在那里定都。可以说,从有中华历史的时候睢阳就有了。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