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七个阶段

易经“初、二、三、四、五、上”是什麽

《易经》文本中每卦的爻辞分别对应于以"初"、"二"、"三"、"四"、"五"、"上"命名的爻序,而从"初"至"上"又对应事物发展一个过程中由初始到终结的不同阶段,也象征着这个发展过程中所处的或上或下或贵或贱的地位、条件、身份等因素。六爻的爻位由下而上,体现着事物从低级向高级生长变化的发展规律,其基本特征为:初位象征事物发端的萌芽状况,主潜藏勿用;二位象征事物崭露头角,主适当进取;三位象征事物功业小成,主慎行防凶;四位象征事物新进高层,主警惕审时;五位象征事物圆满成功,主处盛戒盈;上位象征事物发展终尽,主穷极必反。在具体卦爻中,又各有其复杂变化和含义。就爻辞而言,又有"其初难知,其上易知","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易传.系辞下》的特征,表明在事物发展的运动变化中,不同阶段的现象虽然千差万别,但究其抽象特性而言,却是相对的统一和近似的。
以阴阳组合的六爻形式来象征事物的某一种整体特征和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是《易经》整体-对待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它从自然(天地)与人的总体上,从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把握客观对象的特质、界定客观对象的范畴,以天地人、宇宙万事万物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中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包容,是客观世界在人的主体意识中的基本的结构范式。之所以以六爻而不是其它数量来表征这种整体-对待的结构,是因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易传.系辞下》)

易经人生的六个阶段

在易经里,人生的六个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潜龙勿用。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或者自己能力还不足的时候,要积蓄自己的力量。
第二阶段:见龙在田。经历了潜藏积蓄,要抓住一定的时机才能崭露头角。
第三阶段:终日乾乾。在这个时刻,你要提高自己的警惕,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一点成绩而得意和自满,应时时刻刻检讨反省自己的言行。
第四阶段:或跃在渊。抓住机会,在努力和拼搏中,将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推向最高处。
第五阶段:飞龙在天。事业巅峰即将来临,人生的指针正处在大展宏图的好时机上,准备一飞冲天。
第六阶段:亢龙有悔。人要知道进退,这样才能保身,保富贵,让自己的事业不断发展。

《易经》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

《易经》的形成经过了三位圣人,第一位是伏羲氏,第二位是周文王,第三位是孔子。

第一个阶段: 伏羲氏所在的时代是原始社会,没有工具。就用结绳的方式做记号,发现好地方或好机会,绳子就不打结,代表阳爻;发现地方不好或有危险,就在绳子中间打一个结,代表阴爻。每三个或每六个连在一起,就变成一个完整的现象。其他人看到这些结绳记号,就会对前面状况有所了解,判断好坏。这也是最原始的八卦和六十四卦。

第二个阶段: 周文王,在被商纣王关在牢里的七年之内,为《易经》的六十四卦,每卦写一句话,写了六十四句卦辞;每一卦六爻,每一爻写一句话,共三百八十四爻。这是《易经》卦辞、爻辞最基本的部分。

从伏羲氏到周文王,《易经》始成。

第三个阶段: 孔子和他的代代学生,合作第二部分的《易传》,通过“十翼”对《易经》的内容作出说明。

这就是《易经》完成的过程。

易经里人生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潜龙。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或者自己能力不足的时候,要暗中积蓄自己的力量。

第二阶段见龙: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经历了潜藏积蓄,要抓住一定的时机,才能崭露头角。

第三阶段惕龙:整天自强不息,勤奋努力。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做出一点成绩而得意和自满。应时时刻刻检讨、反省自己的言行。

第四阶段跃龙:正是施展才华的好时候,要抓住机会,在努力和拼搏中,将事业和人生推向最高处。

第五阶段飞龙:飞龙在天,事业巅峰即将来临,人生的指针正处在宏图大展的好时机上,准备一飞冲天。

第六阶段亢龙:亢龙有悔。龙到了极高之处,其趋势必然下降,知进忘退会后悔的。当发展处于高位的时候一定要低调,慎言慎行。要能高高在上,也能沉下去,这时就要认真复盘,总结沉淀经验,再精进。

为什么易经要叫《周易》

先说结论:《易经》和《周易》不是同一本书!

简单来说:《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经》就是指《周易》!

《传》就是指《易传》,又称为《十翼》(孔子或者其弟子所写)

下面详细说一下:

一、易经形成史

《易经》的发展经历了上古时期、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个阶段,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

上古时期,八卦是由伏羲根据当时的天地来确定的,此时的八卦我们称为先天八卦;

西周时期,文王行六十四卦(即《封神演义》中为姜子牙辅佐的周文王),此时的八卦我们称为“后天八卦”又或者是叫“文王八卦”;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为《周易》创作了《易传》(又称《十翼》)。

至此易经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之所以说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倒不是说文王或者伏羲创作的八卦不完整,而是经过孔子的《十翼》之后,更加方便我们后人的理解。

《汉书-艺文志》说:"人比三贤,天下三世"。三贤是指伏羲、文王及其诸子、孔子。从以上三个阶段可以看出,《易经》不是一个人一次写成的。

除《周易》外,从上古到中古时期,还有两部《易经》,分别是神农氏的《连山易》和黄帝轩辕氏的《归藏易》,但这两部书已基本失传。(另外我个人认为也不能说完全失传,而是它们都被打散了,散落在了中医、风水等很多门派当中,以后我们会详细举例子说明)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周易》+《十翼》。(注意:《十翼》又叫《易传》)

一部书从上古时期的结札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经过三四千年的酝酿,如果是一坛酒,沉淀了这么长的时间,打开的时候会是那么的芬芳和厚重!

即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研究《易经》的名人大咖不计其数(具体参见本人关于学习易经的书籍的相关章节)!

二、孔子十翼

《周易》分为“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这个经常看我文章的应该都知道。“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卦的位置不一样。

当然在实际的运用中二者的用法是不一样的,什么时候该用“先天八卦”,什么时候该用“后天八卦”,这个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我在“如何把后天八卦排列在手掌中”讲了后天八卦在手掌中的排列组合,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参阅。

那么回到《十翼》中来。什么是《十翼》呢?

说的通俗一点,《十翼》就是孔子读完《周易》以后自己的十篇“读后感”,也就是自己对于周易的一些理解!

有人说,既然没有创新的东西,这有什么稀奇的!

这十篇文章不是一般的文章,它用一种更加通俗的语言可以让我们更加快速的理解周易的用法。

孔子非常喜欢读《易》,甚至痴迷于《易》,有一个词叫“韦编三绝”,这个成语说的就是孔子翻看周易次数太多,以至于编绑周易的绳子都翻断了好多次!

别人读过《易》,就算读过了,但孔子不同,一口气写了十个"读后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易传》,也叫"十翼"。"翼"的意思是"翅膀"、"辅翼"。"十翼"可以理解为孔子对《易传》的全方位讲解,使人们对《易传》的理解更加清晰。

之所以叫"翅膀",是因为这十条就像羽毛一样,给《周易》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十翼》不是孔子写的,而是他的学生写的,而且是用他的名字写的。

列位读《周易》一定要好好读一下《十翼》,这十篇文章真的太重要。

三、《十翼》给《周易》带来的变化

《十翼》包括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一共十篇。

《彖传》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对卦辞的总述和对卦辞的解释。

《象传》分为两部分,是对卦象的解释,比如坤卦,象辞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是"地"的形象,地的特点是宽厚,圣人通过观察地象来告诫后人要效法地象以载物容人。

另外,象又分为“大象”与“小象”。《象传》中对每一个卦卦象的解释被称为“大象”。那么什么叫“小象”呢?

所谓的“小象”就是对卦中每一爻的“爻辞”的解释。

举个例子。

乾卦(䷀),初九的爻辞为:潜龙勿用!

乾卦对应的象辞为:“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它向我们说明了为什么初九就是潜龙勿用呢?是因为“阳在下也”,这些对爻辞的解释就是“小象”。

《文言传》可以理解为对乾坤二卦的补充解释,而且只解释了乾坤二卦,其他62卦没有。因为乾坤是"易之门户",所以圣人才会对此特别注释。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部分,是对《周易》思想的整体阐述,包括对《易》起源的追溯,以及对《易》理论的深入探讨,可以说是孔子对《易》思想的报告。它是研究《易经》的人必读之作,本人也经常引用书中的文字来解释许多基础知识,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说卦传》,"八卦"卦象的产生,以及八卦“象”的解读,也暗示了对八卦的理解和八卦内涵的解读,可以说是第一部"卦象大全"。

《序卦传》是解释六十四卦的顺序排列,告诉人们为什么六十四卦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排列。如:“物生必蒙,故授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解释了为什么屯卦之后是蒙卦。

《杂卦传》是对六十四卦含义的高度概括,揭示了每一卦的主要特征,如"乾刚柔坤,师忧比乐"等。

这十篇文章中,有五篇是独立成章的,即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其他五篇则与《周易》放在一起来解读。

《周易》一书中每一卦的结构是在开头只包括:卦名、卦辞、爻辞三部分。孔子作"十翼"后,为每一卦添加了“彖辞与象辞”。

在象辞中,第一,包括对卦象的解释;第二也包括对每个卦中爻的解释,称之为大象,小象。我们举个例子,如下图,"乾卦"结构。

现行的《易经》书籍,每一个卦的结构都是仿照这个,比如师卦,按卦名、卦辞、彖辞、大象辞、爻辞、小象辞,依照这种结构进行显示。

这时,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名言。"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没有说不相信鬼神,只说“敬而远之”,并且对《易经》情有独钟,这足以说明《易经》虽然有"占卜"的功能,但它并不是迷信!

我们把易学的架构搞清楚,我们就会明白,孔子为什么对易经如此痴迷。

四、易经四维空间

易学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理、象、数、占",它又称易学的四大功能。

“理”是自然之理、事物之理、万物变化之理,也是长幼尊卑之理、刚柔相济之理、静动之理,《周易》经文给人的启示就是注重这一点。

"象"为卦、爻与万物相应之象。

"数"为数学方法,模拟事物的变化规律和联系。

"理象数"是核心,"占"是"理象数"的综合应用。"理"与"象"更像是事物的一体两面,一面是"理",一面是"象"。我一再强调:"理是物之骨,象是物之肉,物无骨不立,骨无肉不丰"。无论运用什么样的"卦",都不能离开"理"而只看"象","理"与"象"是一致的,不能忽视任何一面。

《系辞》曰:“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之前文章说过,“卦者,挂也”!在没有文字之前,古人是通过八卦来传递信息的,这个传递载体就是卦象。天地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象,《易经》是把万物的形象高度概括为八卦,也就是万物类象。

《易经》的应用就是将"万物之象"化为"易",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这只是第一层,此后就要到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易经》中的"数"在现代科学应用中已经证明了它的实用价值。在当今的数字时代,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图像和文字转化为可以存储、接收和发送的数字信息。

而且易经同样也包含了图像与数字之间的应用关系。如: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等,也属于数的范畴。所谓“数以征象”,“象以定数”,象与数实为一体,不可分割。

五、易学应用的分类

大多数人学习《易》是因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但更多的时候也是想学习一些"占卜"。虽然《易经》不仅仅是用来占卜的,但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占卜来学习《易经》,关于这些我们都会详细开辟章节来解读。

什么是周易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周易》也叫《易经》,它是我国古代具有哲学思想的儒家经典之一。古人必读《四书》、《五经》。然《周易》一直被推崇为群经之首。八卦是周易的精髓,它包罗万象,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规律,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揭示了宇宙间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规律,上论天文,下论地理,中谈人事。
“八卦测吉凶,吉凶生大业。”吉凶已明,人们办事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或一鼓作气勇往直前;或有备无患逢凶化吉,以达到成就大业之目的。
“心诚则灵”就是摇卦时意念摇集中,把思想注意力集中在要问的问题上,通过人体的磁场作用,把信息灌注在手中的铜钱上反映出来。
 历代名人都善于研究并运用八卦解决实际问题:孔子研究写有《十翼》;孙膑、诸葛亮用八卦治军神机妙算;汉朝张良、唐朝徐茂公、明朝刘佰温、清朝纪晓岚、近代毛泽东等对八卦都有深入的研究。现代各地都成立有周易研究会,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多次在中央一套百家讲坛中讲周易。美国、日本、法国等都在研究它的神奇,使它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八卦上测天文、下测地理、中测人事。精于此术者,胸藏玄机,时时事事皆能知己知彼,胜券在握。古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实非虚言。
周易八卦,乃我国预测科学之精华,千古诸贤之智慧结晶,被有识之士誉为宇宙代数学——以至二进制的创立、计算机的发明皆根源于八卦,其预测天文、地理、人事的神奇功能,更是现代高科技也望尘莫及。而无知者却视之为迷信,大肆反对,虽不如十六世纪法兰西教会扼杀哥白尼的“日心说”那样惨烈,却也给预测科学的发展设置了很大的幛碍。但科学的光辉是罩不住的,八卦预测的神奇功能有力的证明了自身的道理,吸引着千万学者。以至近年来迅速在海内外掀起了空前的周易热潮。可以预言:八卦预测和其他各门类的术数预测科学将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它将渗透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行动的高参,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舟的航标。预测科学的发展,必将为其他各门科学注入新鲜健康的血液,并起先导作用。周易的形成与发展
周易一书,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经,二是传。周易是六经之首,《诗》、《书》、《礼》、《乐》、《易》、《春秋》。周易经和传的说法有三,即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传、历经三圣而成周易古经。因此人们对周易经传关系的传统理解是经传不分,主张以传解经。
经的部分共分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坤两卦各分七爻(乾卦用九,坤卦用六,其本体不是爻,其作用等于爻,为方便计作它们为爻。),共三百八十六爻。每卦先列卦形,次列卦名,再列卦辞。每爻先列爻题,次列爻辞。爻题都是由两个字组成,一个字表示爻的次序,自下而上,由第一爻起用初、二、三、四、五、上字表示。一个字表示爻的性质,阳爻用‘九’字,阴爻用‘六’字。卦辞和卦爻共四百五十条,四千九百多个字。
传的部分共分七种,就是彖、象、文言、系辞、说卦、杂卦。彖、象系辞共分上下两篇,因此易传共十篇,又叫十异。据考证,这七种都作于东周时代,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司马迁班固等人说孔子所作是没有根据的。近代还有人说,有汉人的作品,也没有可靠的根据。按照郭沫若的说法,易传成于秦,易学的兴盛时期也始于秦、因为秦朝的文化受到压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医药、卜筮和种树诸书都在禁令之外,先秦的儒家学派,由于受到上的高压,没有用武之地,只好向这些禁令以外的书籍去韬晦。所以《易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出来的。
经,过去叫周易古经。所谓经就是道,就是理,天地的大道理,人生的大道理。阐明天理人道的书,称作经。经是最神圣的典籍,也是最有权威的著作。它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因此孔子才删《诗》、《书》,订《礼》、《乐》,作《春秋》,然后又传述易。儒家将易尊为群经之首。而且春秋战国的儒、道、墨等诸子百家以及唐宋以后儒、佛、道各家的学术思想也无不渊源于《易传》的天人之学。要想了解中国的古文化,不能不从《易经》着手。易经在我国文化史学上的崇高地位,是无可否认的。
从古至今,人们对易经的形成众说不一,相传有三种不同系统的易学,一曰《连山》,又叫伏羲易,是夏代的易学。以艮为首,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二曰《归藏》,也叫神农易,是殷代的易学,以坤卦为首,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三叫《周易》,以乾坤两卦为首,象征“天地之间,天人之际。”《连山》和《归藏》均已失传,今天的易经就是周易。
周易的形成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一先有卦形而无文字,这是远古的伏羲时代;二有卦形兼有文字,这是中古的神农时代;三既有卦形又有卦爻辞,这是近古的周朝即周文王时代。总之,周易自周朝形成以后,经过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随着历史朝代的转换和变更,周易也在不断深入地向前发展着。周易的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一是先秦时期。这是易学的滥觞阶段,主要反映孔子易学思想的易传为后来的易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两汉时期即象学易阶段。主要是以孟喜、京房卦气学说为中心的象数学是这一时期易学的主流。三是晋唐时期即玄学易阶段。当时的王弼《周易注》以传解经尽黜象数以儒道结合的玄学思想说《易》蔚然成风。四是宋明时期即理学易阶段。主要是以易学同理学相结合,在宋朝时期涌现出了象程颐、程颢、朱熹、邵康节诸多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或重义理,或倡图书,但都是以易谈理,此风一直延续到清初。五满清时期即朴学易阶段。这一时期,主要以惠栋、张惠言为代表的朴学家着力于汉易的整理和考证。并侧重于易学文献的研究。六是现代。其易学从疑古进而发展到科学易、考古易、新义理易。其研究的范围和方法也愈来愈宽,愈来愈新,可以说不仅在中国形成了周易热,在全世界内也形成了周易热。并且涌现出了象高亨、刘大钧、金景芳、唐明邦、邵伟华,还有美国的应鼎承,英国的成中英,港台的黎凯旋、钟义明等易学界的代表人物。为中国的易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中国的易经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不仅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很大,对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都有很深的影响,正如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说:“周易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周易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来源及内涵
先天八卦来源于上古伏羲时代。人祖伏羲氏,通过覌察宇宙万物的现象,仰覌于天,俯察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首先画出了河图,然后又从河图中画出了八卦,即先天八卦。先天八卦的顺序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些数为先天数,先天数主生。对于人们的穿衣、饮食、生老病死、种植、冶炼金属等生态、生产即生活方面的事,都可以利用先天八卦进行予测。
先天八卦的卦位在《周易说卦传》中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明先天八卦相错和重复相交而成六十四卦。数往者顺,如果顺天而行,也就是左旋按顺时针方向转,就是己生之卦,所以叫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如果按逆天而行,也就是说,反时针方向向右转,就是未生之卦,所以叫知来者逆。具体的说,已生之卦,就是从震起,到离,到兑,以至于到乾数,就是已生之卦。从巽而坎,而艮以至于到坤推,叫未生之卦。四阳卦叫已生之卦,四阴卦叫未生之卦。这就是阴阳变理而推演八卦。先天卦位是乾南坤北,离东坎西,艮居西北,兑居东南,震居东北,巽居西南。先天八卦是代表空间变化的一种方程式。先天图数是表示了混沌时期宇宙起始形成的规律。所谓易,逆数也,这句话说明了易数就是逆数,它代表了走向反面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后天八卦是从先天八卦演绎而成的。一曰:《连山》,又叫伏羲易,是夏代的易学。以艮卦为首,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二曰:《归藏》,也叫神农易,是殷代的易学。以坤卦为首,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三曰《周易》,商末周初周文王拒羑里而推演《周易》。以乾坤为首,象征天地之间,天人之际。《连山》和《归藏》均已失传,今天的易经八卦就是《周易》。后天八卦的顺序是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乾六、兑七、艮八、离九。这些序数为后天数,后天数主克。是用来决定人们常用的‘道’。所谓‘道’就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宇宙法则。
后天卦位是离南、坎北、震东、兑西、乾居西北、坤居西南、巽居东南、艮居东北。四奇数居四正,四偶数居四维。后天卦位是代表时空体系的方程式,并且它包括了三五之道(三指天、地、人,五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同时也代表了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八节,即艮为立春,震为春分,巽为立夏,离为夏至,坤为立秋,兑为秋分,乾为立冬,坎为冬至。揭示了大自然的变化及其规律。
后天卦位是先起于震,因为震是东方之卦,《周易说卦传》中说:“帝出乎震。震动也,物之生也,故居东。”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这时北斗星的斗柄就指向了东方,天下就是春天(北斗星就是勺子星。北斗七星中,枢、璇、玑、权四星为斗,玉冲、开阳、摇光三星为斗柄)。斗柄指向南,就是夏天,斗柄指向北,就是冬天,斗柄指向西,就是秋天。
总之,先天八卦是后天八卦之源,后天八卦是先天八卦的演变和发展。先天八卦的卦位讲的是宇宙、空间和天地;后天八卦的卦位是时空观念,讲的是天、地、人(包括生物)。先天八卦为后天八卦之体,后天八卦为先天八卦之用。所以在使用中人们一般都是采用的后天八卦。周易主要运用的是后天八卦。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