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智慧写的是什么

《易经的智慧》13蒙以养正全文

【原文】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译文】《彖辞》说:高山下有险阻,遇险止步、彷徨不前,正像蒙稚的情状。“蒙稚,亨通”,说明可以顺沿亨通之道施行启蒙,并把握适中的时机。“并非我有求于幼童来启发蒙稚,而是幼童需要启蒙有求于我”,这样双方的志趣就能相投。“初次祈问施以教诲”,说明蒙师有阳刚气质,行为适中;“接二连三地滥问是渎乱学务,渎乱就不予施教”,因为渎乱了蒙稚启迪的正常程序。蒙稚的时候应当培育纯正无邪的品质,这是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蒙童对学习没有自觉要求,尽管做到我求童蒙,也是无济于事。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强调启蒙重要的是童蒙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的启蒙教育应该做的是不断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挖掘孩子的学习潜能,使孩子时时处于主动学习中,做到童蒙求我,这比什么都重要。
狄更斯《双城记》里有一段经典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多么地希望我的孩子多一点主动,多一点从容,多一点自在,在这个多变的时代里,拥有真实的生命,自由的心灵,丰富的情感。
把简单的问题说复杂,需要知识;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需要水平。
柏拉图一生不婚,也无子嗣,但是他谈到幼儿教育时,他说:“当一个孩子开始听得懂别人对他说的话时,护士、母亲、看顾的奴仆,以及父亲本人,都要争相努力使这个孩子变得很好。他们所教的一言一行,都是要告诉他分辨对与错,美与丑,敬与不敬,该做的与不许做的。有的时候,他会乐意听从他们的劝导。若是不听从,就像对待长得扭曲变形的树苗,他们会设法以威胁与打骂来矫正他。”儿童时期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诲,往后这个孩子的一生即使不陷入桎梏(脚镣手铐,锒铛入狱),恐怕也很难走上正路。难怪柏拉图会说:要戕害一个孩子,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心想事成”!换言之,启蒙必有某些约束,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正道,成就圣人的功业。
【原文】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译文】 《象辞》说:上卦为艮,象征山;下卦为坎,象征泉。山下有泉,泉水喷涌而出,这是蒙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一往无前的山泉,从而以果敢坚毅的行动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下坎水、上艮山,有山下岀泉之象,源泉混混,以其有本,泉流岀山则汇聚成河,象征启蒙成长之意。君子者观察蒙卦山下岀泉,行之有渐,必使涓涓细流汇聚成河之象,悟知行事当刚毅果决,百折不回,并进而育德不懈,以养正致圣。以上的比喻隐含了另一层意思:人的成长必须“养正”,这是前提条件;因而要求人们以果敢的行动,从小培养优良品德,保证人的成长不走弯路。蒙卦 的互卦是地雷复卦 ,下卦震为果决为行动,上卦坤为厚德载物,互卦的意思恰是果行育德。
《易经》以泉水喻人,后代的学者、诗人纷纷引用发挥。杜甫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林洪诗:“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这些都是《易经》原意的升华与发挥,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要避免“出山泉水浊”的结局,贵在教育,最要紧的是从蒙童开始进行“修身”、“养正”训练。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强调诚信在启蒙中的重要作用,启蒙教育是由平常点滴积累开始的,来不得半点虚假。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在吴国卧薪尝胆,终于得以重新回国,建立大业。他在吴国时,学什么?学夫差的淫乱无度,残忍暴虐?还是冷眼视之,在心里思量:这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我必定要以此为鉴,绝不能如此人,有一天使国家履灭。而吴王夫差呢?就是一满眼狂妄之人,自以为自国强大,自已更是“贤君明主”根本无需无必向别人看齐。如果他只要谦虚那么一点,看到勾践那么能忍的胸怀,学习那么一丁点,历史的篇章或许就会改写了。所以,只要你愿意,人人都是老师,人人又都是学生。
什么是教育?“上所施,下所效也”,叫“教”;“养子使作善也”,叫“育”。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关于教育本质的核心观点。如果从师德的角度来考察教育,则“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者要有自己的职业原则,或者说要有德,即教育要通过“身教”来完成知识和“善”的传达,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不敢忘却。
中华民族自古尊师重教,并将这一传统视为社会文明进步之基。教师不仅是授业的经师,更要做传道的人师,其道德操守、行为举止,向来受到严格的约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师道尊严”。社会重视教育,尊重教师,首先是由于教师德高身正,严于自律,所以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修身养德,致知力行,方能做好教育工作,赢得社会尊重。这个简单的道理,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思考。
聪明的老师善教导
培养后来人纯正的品行,即“蒙以养正”,是一项神圣的功业,也是本人事业和抱负得以实现的前提保证。但育人也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遇到“不听话”的学生,这些技巧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康熙末年、雍正初年,清军中出现一位足智多谋的勇将年羹売。他之所以能成大器,是与他小时候老师的正确教导分不开的。
年羹尧是汉军旗人出身,其父年遐龄在康熙朝曾任尚书。年羹売自小顽皮,生得浓眉大眼,臂力过人,虽然不好读书,但书到面前,一览便知。为教儿子读书,其父曾请过三个老师,有举人进士,也有翰林鼎甲,到得他家,不是被年羹尧骂走,就是被年羹売打跑。
无奈中年遐龄以重金悬榜招聘老师。一天,有一古稀之老者登门应聘。年遐龄怕老者不能胜任,将儿子不肖、目无先生的情况实言相告。老者说:“令郎骄横,逐赶老师,我早有风闻,但我自有办法教好他。”年遐龄见老者十分诚恳,就择定一个吉日,令年羹尧拜师。
礼也行了,师也拜了,但年羹尧依然故我,照样不好好学习,只顾自己玩耍。老师见年羹尧不学,也不搭话,而是关起门来,大门不出,在屋内自拉胡琴,抑扬顿挫地唱将起来,唱得十分动听。年羹尧闻声破门而入,向老师行个礼,说:“请老师教我弹唱!”老师说:“你学这个做什么,还不快出去玩。”年羹尧执意要学,老师就开始教他。
教上没几天,年羹尧失去兴趣,又去自己玩耍,不肯再学下去了。老师这次不仅闭门,连窗户也不打开。年羹尧感到奇怪,偷偷从门缝里观看,见老师正在练习拳脚,东躲西闪,有时似大鹏展翅,有时像鹞子翻身,看得人眼花缭乱。年羹尧高兴极了,用力推门而进,向老师说:“习拳弄棒,我最喜欢。”老师说:“听说你力大无穷,请与众仆一斗,如何?”年羹尧一听有如此好事,忙不迭地答应了。
很快,年羹尧在家中召来16个健壮有力的家仆,对老师说:“请看我的臂力。”一边说,一边把棍横举,让16个仆人持以棍相压。仆人们使尽平生之力,都不能使年羹尧手屈。正当仆人齐声用力呼喊时,只见年羹尧猛跨一步,用力将棍往前一送,16个仆人便仰天倒下。
老师见此,夸奖说:“果然好臂力,不过,你敢和我搏击吗?”年羹尧说-“这有什么不敢的。如果我胜了,可不要说我又赶走一个老师。”老师答道:“这个你就放心吧!”
此番话说罢,两个人就摆开架式,搏击起来。
年羹尧身手敏捷,一拳一脚,迅急向老师踢打过去,老师也不着忙,在拳、腿要到未到之时,一个飞跃,腾身空中,用手将年羹尧的小小发辫提在手中,任凭年羹尧跳上跳下,拳脚齐来,只是踢打不着老师。年羹尧虽有些小小武功,没把常人看在眼中,但自知今曰遇上高手,忙高声喊叫:“好先生,你可饶了学生。”
老师住了手,稳站在他面前。年羹尧赶紧上前说:“请您教我这一招!”老师说:“学此何用,你还是出去玩吧!”年羹尧跪地不起,一再请求。老师见他此时才算开窍,便说道:“快起来吧,我教你!”
两人坐下后,老师从床旁取出一卷兵书,交给年羹尧,说道:“你真的想学,就学这个万人敌。”年羹尧说:“我想搏击,读此书有何用?”老师说:“读了它,就可以万人敌!”年羹尧又道:“你骗人,这一卷书,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踢到数丈之外,哪来的万人敌!”老师说:“我说你不能读,还是去玩吧。”年羹尧见老师不高兴,觉得老师说得也有道理,便回答道:“我读此书。
从此,年羹尧任性的脾气开始改变,老师每日严格督学,他说一句,年羹尧便学一句,院内书声琅琅。除兵书外,老师每日还利用剩余时间,教授年羹尧圣贤书和一些武林绝技。年羹尧既有怪脾性,一旦明白,又极有耐性,能刻苦,三年中,几乎脱掉几层皮,终成一员有万夫不挡之勇的骁将。
年羹尧先任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在前往青海讨伐罗卜藏丹津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平定了青海,后被加封为一等公,青史留名。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盲目灌输,也不能打击排斥,而应该讲究方法,因材施教,实行启发诱导的方法,提倡学生独立思考,让求学者产生强烈的求知心理,而童蒙一旦自觉,则可塑性很强,可收事半功倍的良好教育效果。

易经的智慧治大病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怀疑我是病了。

每天坐卧不安,精神萎靡,睡又睡不好,做事又没精神。曾经去看过中医,喝过一段时间中药。后来因为出差,中医就给停了。出差本想边工作边散散心,兴许就好转了。谁知情况更恶化。跟同事一个房间休息,她呼呼大睡,我给她守夜,听半夜的雨声。

那时候没去看过心理医生,要知道心理医生肯定比中医要贵多了,没钱大概也是病因之一了吧,虽然没去就医,大体自己也知道不是抑郁症就是焦虑症!

这种心理上的疾病,大体就是那么几个方面的原因:工作、年龄、金钱、情感......

后来,我把那个每天折磨人的工作辞了。那段时间像放出笼的鸟儿终于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每天在家练练字、看看书、画画画。可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又开始焦虑了。在焦虑时人是无法看进去书的,练字也写不好,画出来的画也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灵气。

就这样,断断续续、好好坏坏、循环往复,整个人在坏心情与修复坏心情中蹉跎。

直到我在视频上看到曾仕强教授的经典语录,渐渐的,好像从阴霾中走了出来,虽然现在也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是认清了很多事实真相后,不会再像之前那样自我折磨,每到情绪不稳的时候就想一想曾教授的这些话,开导自己。就算是阿Q精神胜利法,也好过沉溺在痛苦中难以自拔。

而且,现在大家多少都认识到,国学、易经的智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精髓,博大精深,蕴藏着宇宙的奥秘。易经不是神学、是最高的科学。毕竟,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也是研究易经的高手。爱因斯坦都说了,科学的尽头是神学!此处话题有点扯远了。

下面分享几条曾教授的经典语录,与君共享。

找一点时间想一想,你的生存之道到底是什么。你的定位是什么,你的立身之道是什么,然后你下半辈子你就可以有方向,有目标。不以胜败论英雄,但求心安理得。

一个人要知道消极是暂时的休息,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人要从绝望当中去产生希望,人要在黑暗当中储存你的实力,然后等到时机成熟,你还是要大放光芒,黑夜不会永远漫长,没有止境。

我们花太多时间在别人身上,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爱惜自己,好好对待自己。自知以修身,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自己了解自己。不是了解自己的优点,很多人到处宣扬自己的优点,其实没有什么用。最要紧的了解自己的缺失、了解自己的不足。然后好好去补它。

其实我常常劝很多女性朋友,如果你找不到合适的另外一半,你情愿不要结婚,没有必要!天底下不是说每一个人要过同样的生活,老天要我们做不一样的人,而不是老天要我们过同样的日子,你有自己的选择,你了解自己,对你最合适的就你勇敢的去走,不必太顾虑别人的想法。

只要你走正道,你就会大大的亨通。这是天之命也。

曾仕强讲易经的智慧时讲了逆取顺守是什么意思

逆取顺守的意思就是,做一件事,如果你顺着去做,绝对是做不成的,这样子就叫做了沆瀣一气了,同流合污,因为你顺着去做。你只可以逆着去干,但是干完成了,你就要顺着来守,就比较好一点。
就好像我们中国现在的老大席井凭,他要反腐,同样的一定要逆取顺守。

易经该怎么学?

一、入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以下的视频、书籍、闲话等入门。
1、曾仕强教授的《易经的智慧》(只需要看前10节课的,后面解析六十四卦的部分不要去看,会把你带偏的。)
2、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 (很好的入门书籍,点到即止,但又确实面面俱到。)
3、网上找的熊逸的《周易江湖》(好像叫这个,记不清楚,寓教于乐,不错的一篇闲话)
学完这些之后,应该就学会这些名词了:爻、卦、易、象、数、理等。接下来就是要靠悟性。悟什么呢?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先天八卦图,悟“为什么”;后天八卦图,悟“是什么”。这个悟,只能靠自己去琢磨,别人谁也没法帮你。
4、 《十翼》
悟完之后,大概会朦朦胧胧建立了一点易象思维。趁热打铁,强化和牢固易象思维。《十翼》去读去感悟,多问问为什么,而不是记忆是什么。最后的效果,就是建立起万事万物均在八卦之中的易象思维。然后在实践中践行之,感悟之。
5、《周易》卦爻辞
有了易象思维之后,适当的去读一读《周易》的卦辞和爻辞,读不懂没关系的。到了这里就是一个瓶颈期,很多人因为好奇、认死理,非要把一本《周易》读出个子丑寅卯来,从此深陷此坑,爬不出来了。其实,大大方方地承认,这句卦(爻)辞我没读懂,又有什么关系呢?小孩子读《三字经》,他能明白其中的具体含义吗?
二、进阶
如果说入门纯属靠一腔热血、满怀兴趣的话,那么进阶就需要依靠术了。
6、大衍之占
通过学习这门春秋时期的占术,继续感悟。悟什么呢?最初级,通过易象来感悟吉凶悔吝,也就是通过观察卦象,分析这个是大吉呢、还是小凶、还是悔吝?接下来,看《左传》和《国语》上的蓍例,情景代人,假如我来解析这个“某卦之某卦”,我会说出什么样的话来?书上的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最高级,悟《周易》的卦辞和爻辞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是我来写,该写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和巩固易象思维。
7、十二月卦
通过学习汉代孟喜的十二月卦,感悟其中的阴阳消息之理。悟到最后,就好像这个图是从我内心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地,而不是别人强制灌输给我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加深对后天八卦图的理解。
8、十六卦变
通过学习汉代京房的八个基本卦的十六卦变,感悟卦变的道理。
9、八卦纳甲
学习八卦纳甲,如果想学习六壬,这一部分是没法跳过的。多问问为什么,这样纳甲蕴含了什么道理?而不是死记硬背纳甲是什么。
10、梅花易数
《梅花易数》虽然是托邵雍之名而作,但浅显易懂,通过它可以感悟先天八卦图的妙处。这本书中的“三应十要”部分,有不少梅花易的大师,认为此章节才是梅花易的精髓所在,但是在我看来,不必深究。
三、高级
11、周易尚氏学
如果想学习古人的易象思维,也就是八卦在古人眼中,分别能代表什么,那么这本书值得好好花时间去读。尚秉和老先生潜心研究《焦氏易林》,以清人的视角给后学易者提供的一本书。
12、《增删卜易》和《卜筮正宗》
这两本书就是具体的占卜书籍了,大致翻阅,了解如何装卦、断卦的原理即可,后续的例子没必要深入研究,除非你想成为专业的占卜大师。
13、《皇极经世》
这本书绝对是诸类易学书籍中的翘楚!读懂了,任何的文字都是废话;没读懂,任何的文字都是在说天书。鄙人钻研这本书大约有半年之久,应该算是深有体会的了。也正是由于读完了这本书,我才感觉在学易的道路上好像是打开了任督二脉,一通皆通,触类旁通。真的是有那种登临泰山,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心情。整个易学史上,按我的理解,唯有伏羲、文王、邵子三人而已。
四、结论
前面这么多答案,很多都是要求背诵的。其实在我看来,学易的道路非常简单:其一,博览群书,但不唯书本论。有些人学易经,就喜欢抱着一本《周易》读来读去,号称读经第多少多少遍。这就叫易道穷矣。要用包容的心态来看待所有关于易的书籍,边读边问自己,为什么?书上为什么要这么说?在不断的为什么提问中感悟易理。因而,觉得书上说的有道理的,“于我心有戚戚焉”,觉得书上说的没道理的,不妨一笑置之。其二,在实践中感悟易理。在生活中,在点点滴滴中,感悟先哲的智慧。其三,善于忘记。能记住的,要求背诵的,那都叫做知识,而不是易。知识靠点点滴滴的积累,而易理需要悟性慢慢琢磨。易就是一本无字天书,无需记住一个文字。但翻到某本书的某个段落,你又能快速地通过易理,解释清楚书上为什么要这样说(《周易》除外,如果哪位大神号称能无障碍读懂《周易》,请远离之。)

曾仕强人只能改变自己出自那本书

《易经的智慧》。根据查询《易经的智慧》书本简介显示,曾仕强是第二集《神龟载书》的解读。《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本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

曾仕强易经的智慧是书吗,还有1、2部吗?

是百家讲坛讲过的,有人整理出来出版成书。你可以直接上网看曾仕强百家讲坛讲易经的智慧的视频。
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很不错。之前一直在看南怀瑾先生的书,可惜中秋前一天南怀瑾先生在苏州太湖大学堂去世了,我国又少了一名国学大家。
缅怀!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