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的好处

浅谈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发展的利与弊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朴素唯物观与归纳辨证法。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2千年前,中国古代医家借用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医学的一些现象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医阴阳与五行理论,阴阳与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笔者下面就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发展的利与弊做一简要分析,以期抛砖引玉,促进中医基础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一、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中医学界常常提「取类比象」,而研究古代哲学的学者往往说「取象比类」,「取类比象」 与「取象比类」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述呢?还是有关联的两个概念呢?我个人认为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形成采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上的应用属于取类比象。《系辞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五行、阴阳理论都是古人观察物象进行归纳比类形成的。比如,经过「观物取象」与「归纳比类」,把宇宙的所有物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便形成了五行学说的雏形,再加五行生克等演绎,逐步形成完整的五行学说,是 「取象比类」。而中医学借用五行理论的基本原理对五脏、五腑(无三焦)、五味、五官、五色、五体、五输穴等生理病理药理进行阐释,是 「取类比象」。所以说,「取象比类」 就是把自然界中相关联的事物都尽量多的罗列出来,然后通过各种分析研究方法来找出他们之间的共性,是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是从目到纲,从子系到母系,属于归纳推理。「取类比象」是通过这些已知的共性来推演出其他未知事物的性质,是从「形而上」到「形而下」,是从纲到目,从母系到子系,属于分解推理。
除阴阳五行理论外,中医药学还广泛应用了类比推定方法,比如,由于花朵多生于植物的顶端,所以它的药用功能是多治头部疾病,故有「诸花皆升」之说;籐类植物,因其枝干运送水分营养的功能强大,故能治疗肢体、关节疾病。
2千年前,无论是东方医学,还是西方医学,受到当时历史比较落后的科技水平的制约,以当时粗浅的解剖与生理病理知识是不可能构建像现代西医那样比较精细比较科学的医学体系的。(当然,再过2千年看现在的西医也是不够科学的,科学是螺旋式递进发展的。)古人在生活与医疗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的碎片化的医药知识,急需一根线一以贯之,那么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正好充当了这根线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阴阳五行理论,中医理论就会像一盘散沙无法聚拢,所以说,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2、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的初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学很自然地将五脏与哲学中的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五行理论的核心,然后,有了五腑、五体、五官、五华、五色、五音、五味 、五输穴等配套理论。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几乎涉足了中医药学的所有领域,对中医药学的初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属于类比推理的理论范畴,从逻辑学上来说,类比推理这个方法得出的经验结论有时候靠谱,有时候不靠谱,那么,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是否靠谱呢?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不仅蕴含一定的辩证法思想,同时因为中医十分注重从临床中来,再到临床中去,所以,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是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进化的,指导经验丰富的中医师的临床实践时,大多数是比较靠谱的。
二、阴阳五行理论日益成为当代中医学发展的巨大阻力。
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且,从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人体生理病理等确实存在与中医阴阳理论相符的「阴阳」现象:交感神经兴奋则心跳加快而表现速脉、副交感神经兴奋则心跳减慢而表现缓脉,则二者可分别隶属于阳和阴;弥漫性血管内凝固时体内的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也可分别属于阴阳。而大脑皮质经常处于兴奋与抑制的两种不同状态,兴奋属阳,抑制属阴,当二者事物正常交替平衡时,则出现失眠,焦虑烦躁等现象,这与中医理论中水火不交,或心肾不交是相同的。cGMP和cAMP在生理上有拮抗作用。如肝细胞中,cAMP↑,促进糖原分解,cGMP则促进糖原合成;平滑肌中,cAMP↑导致细胞松弛,cGMP↑,细胞收缩。cAMP对细胞增殖起负调控作用,cGMP对细胞增殖起正调控作用。 老子说,「有生于无」(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是由看不见摸不著的物质产生或组成的),这是睿智的领悟,它可以指引后人不断深入地向微观世界进发,但永远不能替代人类探索微观(分子、原子、夸克及夸克层级以下)世界的具体努力。同理,阴阳学说可以指引或启发中医的研究,而不能替代医学的具体研究。
阴阳学说与矛盾论都具有辩证法思想,阴阳与矛盾代表事物的正反两面。但矛盾无属性,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阴 *** 有属性,应该说,阴阳是矛盾的子系;母系的外延大,子系的外延小,属于子系的就一定属于母系,属于母系的,不一定属于子系,所以,阴阳不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左与右是一对矛盾,左与右能分阴阳呢?左具有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等属于阳的特性吗?右有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等属于阴的特性吗?左与右不具有阴阳属性,因而不能分阴阳。所以,中医界普遍认为阴阳无处不在是错误的,而且,已经造成了一定的混乱。比如,传统认为,左为阳右为阴;但张景岳著《质疑录》明确提出:「左肾主真阴,右肾主真阳。」 著《景岳全书》说「左归丸,治肾虚腰痛,真阴不足,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而经血自充。」「右归丸,治肾虚腰痛,真阳不足,益火之原,以培右肾之元阳,而神气自强矣。」可见,古人对到底是「左为阳右为阴」还是「左为阳右为阴」并没有定论;而且,假如说「左肺为阳右肺为阴」,那么,左肺的左半边为是否阳,左肺的右半边是否为阴呢?以此类推,就会产生十分荒谬的结论。所以,无论是「左肾主真阴」,还是「右肾主真阴」,抑或是左肾与右肾不分阴阳,不能凭阴阳学说的推理下结论,只能靠具体的研究来得出结论。
中医阴阳理论采用的是类比推理逻辑,其推理结论往往是或然正确,不是必然正确;所以,只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应用时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时也易出错,至于无临床经验中医学徒则更难把握。现在的中医院校教材中的中医阴阳理论与古代相比,无多大的发展变化,中医阴阳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涉及中医的各个领域,以类别推理为基础的中医阴阳理论,无疑对现代中医的发展会起到巨大的阻碍作用。
中国古人将世界本源归为5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表明当时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提出五行生克关系,表明五行学说进入具有辩证思维的哲学范畴。大自然确实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人体内也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但相生相克的关系只是偶尔会按五行生克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发生,更多的相生相克的现象不是按五行生克的规律发生的,所以,五行学说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将五行学说引入中医学,把五脏、五腑、五官、五华、五色、五音、五味 、五输穴等强行套用五行生克规律,必然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及药理规律不符。基于五行学说存在巨大局限性,如今还将它纳入教材向学生讲授,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是对中医发展的不负责任,是对科学的不尊重。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西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迅速,已进入分子、基因水平,中医也应与时俱进,阴阳五行理论不能适应现代中医发展的需要,其先天不足的弊端显露无疑,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日益成为当代中医发展的阻碍。(程铁兵)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

是学中医者绕不开的基础。相当一坐楼房的基石。
没有服阳五行,就不成其为医。

阴阳五行是什么?它在中医理论中有什么地位?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抄于百度百科)

阴阳五行学说对于实际生活的影响

春季和一天的寅卯辰三个时辰,就是早晨三点到九点太阳初升,阳关和煦,成少阳、阴阳,少是小的意思,阴阳就是说阳气的量只是一份。

夏季辰巳午未就是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太阳当头照,阳光强烈,成太阳三阳,太就是大的意思,三阳就是说阳气的量是三份。

秋季和申酉戌三个时辰,也就是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太阳逐渐西沉,阳光逐渐减弱,把它叫做阳明、二阳,明是显著的意思,二阳就是阳气的量是两份。

冬季和夜间,太阳在地球的另一面,地球隔绝了太阳的光和热,于是就有了阴,这个时候阳气浅潜降,阴气主事。

《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与昼夜的关系

《黄帝内经》把亥子丑就是二十一点到第二天凌晨一点叫做太阴,叫做三阴,阴气的量是三份。

子丑寅就是23点到第二天凌晨5点,把它叫做少阴、二阴,阴气的量是两份。

丑寅卯就是凌晨1点到早晨7点,把它叫做厥阴、一阴,厥是尽的意思,厥阴就是阴气少到了极点,少到了尽头,阴气只有一份。

一昼夜12个时辰中,也就是二十四小时中,三阳各占三个时辰,就是各占六小时。

三阴之间,两两重叠两个时辰,厥阴和少阳又重叠两个时辰,就是四小时,这就是《黄帝内经》关于三阴三阳的划分。
阴阳是天地之道,无处不在

如果阴阳是对气的质的区别的话,三阴三阳是对阴或阳量的区别,阴阳二气不亢不烈、不冰不寒,是是幻育生命的基本条件。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也就打上了阴阳的烙印。

那阴阳的烙印在哪里呢?

任何一片植物的叶子、花瓣都有正反两面,这就是阴阳的烙印。

我们肌肉的收隐和束身,肺的呼出和吸入,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气泡的同化和异化,精神状态的兴奋和抑制,觉醒和睡眠等等。

任何一项生理活动都存在着阴阳二气,既相对立又相协调的运动变化,所以说阴阳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阴阳是天地大自然幻育生命的本源,是天地之道,道就是规律啊!

即原本的自然科学属性已经不言自明了,既然阴阳是幻育生命的基本条件,所有的生命都会被打上阴阳的烙印,万事万物也就都有阴阳。

所以用阴阳来解释万物的生成,以阴阳来描述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三阴三阳来命名脏腑经络以及病名、病症,这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中医说的气到底是什么意思?

阴气、阳气是区分气的性质的,三阴三阳是区分阴阳气的量变的。

现在讲五行又说五行是区分气的运动状态的,运动趋向、运动方向的。

所以有人就说你们中医竟说不清楚,我说哪点说不清楚了,你给我说说你所说的气是什么意思?

经典物理学认为,构成宇宙的三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

中医学的一个气字,就包含了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三个要素,其实物质的,构成宇宙的是气,构成人体的是气,构成万事万物的都是气。

气是物质的,气是协调能力的,我们说这个小伙子很有力气,说明他携带的能量较多,他做的功就多。

当代的物理学家扬起了牛顿力学物质宇宙的信念,认为组成宇宙的是能量,而不是悬浮在虚空空间的物质。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又是由看不见的能量所组成的,而不是可感知的物质。

因此在我们的世界中,物质实体是从子虚乌有中出现的,这就是现代量子物理学的观点。

所以这个观点认为,能量构成了宇宙万物,物质只是能量的凝聚,是能量表现的一种形式。

而中医学中的气字,就可以直译为量子物理学中的能量。

所以我认为,中医所用的气的概念比经典物理学更先进,能和现代量子物理学比美,和现代量子物理学所说的能量构成万物是一回事。只不过用词不同罢了。

五行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源

《素问·阴阳印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六微旨大论》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你看这两条原文,一个是说四时五行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源。一个是说升降出入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源。

显然,五行就等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五行和升降出入是一回事。

如果大家觉得你这个结论有点不可靠,那我们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到: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不失其宜”和“勿乖其政”的意思是一样的。

它把天地升降就是气的升降出入和“五运宣行”就是五行的交替运行相对仗,这是直接把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五行对应起来讲述。

所以通过认真的学习《黄帝内经》原文,大家就可以明白。

由于季节和温度的变化,导致了自然界运动趋向的变化,进而就是植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节律,动物有了生长壮老已的过程。

显然五行研究的也是幻育生命的自然条件,就像我前面所说,在不少教科书上说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是认为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由这五种基本物质地相杂和相合而化生的,这是符合朴素唯物主义的。

大家看看,这种认识和《黄帝内经》在五行本意的理解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是没有学习或者没有理解中医经典的原意的说法。

这种物理的说法招致了当代对中医的诸多诟病,甚至很多人提出五行应当淘汰,这不能不说是中医学术界的一种悲哀和无奈啊。

中医经典用阴阳区分气的性质

用三阴三阳区分气的量变,用五行区分气的运动方向,这一学说阐述的是地球上幻育生命的基本条件。

这个条件和美国宇航局在地外寻找人类宜居行星的条件殊途同归,异曲同工。

这就是《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之气’就是天地的能量,‘四时之法’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五行规律。

这个条件失衡就意味着太阳系的毁灭,就意味着地球生命的终结。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不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就是超越。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讲述的正是不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的自然规律啊,是超越。

五行五色归类的依据

举一个五行和五色的例子。

颜色是光线照在物体上之后,物体表面所反射出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我们人类视网膜上的反映。

这种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对人类和动物的细胞有没有作用呢?人们还没有研究清楚,我想即使有作用,这种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但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就是某种颜色大面积渲染以后,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会有一定的影响。

有人从这样的力学的角度讲述日月星辰的运动和人之间的关系,解释不同颜色对人体气的运动的影响,这是别开生面,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研究思路。

古人认为,大自然有了阴阳五行才有了万事万物,于是就可以把万事万物按照阴阳五行来分类。

颜色也是事物之一,所以颜色也要按照五行来分类。

一般人们所说的树叶色绿,火焰色红,土地色黄,秋霜色白,都可以理解。

如果按照五材的角度来谈五色和五行的归类,那就以形而下的气来解释形而上的道,肯定不能自圆其说。

我认为,当某种颜色大面积渲染的时候,可以影响人的气的运动,从而就会有心理的和生理的反应,这才是五行和五色归类的依据。

五行五色归类的内在原因

在海滨和大草原,很少有抑郁症的人,草原和海滨大面积的蓝色、绿色的环境令人的气息展发,使人心情舒畅,郁闷得到宣泄,焦虑得到缓解。

红色率即上升,容易使人兴奋。那些特别偏爱红色服饰的人,一般都是气虚的,血压偏低的,精力不足的人。他会本能的选择红色系列的服饰来提高自己气的上升能力。

但是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如果处于大面积红色渲染的气氛中,就会引发狂躁症的发作。于是红色就和上升的火气联系了起来。

白色利于气的内收,就利于人的冷静思考和内省。所以教室、图书馆、会议室和一般的家庭中都把墙壁粉刷成白色,使人能够冷静的学习和思考,于是就把白色和内收的精气联系了起来。

黑色利于气的下降,利于人的步静和安眠,所以晚上睡觉的时候,要把窗帘拉上,灯关掉,房间所有的物体没有光源的照射就变成了漆黑一片,人很快就睡着了,于是就把黑色和下降的水气联系了起来。

灵堂的布置只能用黑白二色,它利于人体气的内收和下降,使在场的人能够静下心来,深切的追往比我们先走的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黄色利于气的稳定,给人一种平稳庄重的心理感受,所以古代选用黄色作为皇帝的服饰,皇家居所的主色,它表达了希望统治稳定,天下太平,社会和谐,于是就把黄色和平稳的土气联系了起来。

这应当是五色和五行归类的内在原因。

我想强调的是,颜色只有大面积渲染的时候,才能对人的心理和气的运动发生微小的作用。

而不是一粒小小的种子、果实,或者是一棵棵小小的植物,它的颜色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功效。

都说阴阳五行,那么阴阳与五行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张睿老师的《阴阳系统论》认为,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具体来说
从物质的角度来说,木火土金水属于阴阳内容存在形式的物化‘
从功能的角度来说,木火土金水属于阴阳内在矛盾利害关系的物化。
具体看一下《阴阳系统论》’就明白了。

阴阳五行理论是什么?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阴阳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例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运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阳”代表积极进取的一面,“阴”代表消极退守的一面。阴和阳之间的矛盾作用,推动了万事万物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产生了干变万化的世界。而且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物极必反”,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医学家运用这种思想。借以分析、归纳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寻求战胜疾病的诊断、治疗途径,就逐渐发展成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它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渗透在中医理论体系里,是中医学最精粹的部分之一,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

简单来说,阴是指人体实质的物质,即体液,包括血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液,甚至男性的精液。至于阳,则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

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

正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法则是贯通天地自然的普遍规律。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是生长衰亡的原因,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万事万物的根本方法和准绳。所以治病也就必须抓住这个根本。

《内经》根据阴阳矛盾法则,结合当时我国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最高成就。对医学领域中的许多问题都作了充分的论述,比如:

从解剖的角度认为:男是阳,女是阴;背是阳,腹是阴;外是阳,内是阴;腑是阳,脏是阴等等。

从生理的角度认为:气是阳,血是阴;动是阳。静是阴等等。

在病理上认为:一旦阴阳失去平衡,就会产生疾病。不管疾病怎样复杂,归纳起来不外是阴阳偏胜偏衰两种倾向,就是说阴胜就阳病,阳盛就阴病,阳气胜就热,阴气胜就寒。而且这种偏胜偏衰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出现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反常现象。总之,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所以《内经·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气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在诊断上提出了根本原则,就是“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意思是一定要全面地了解人体各方面的情况,然后抓住阴阳这个纲进行分析,以便判断疾病是表证、热证、实证(阳证),还是里证、寒证、虚证(阴证)。

在治疗上也提出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基本法则。谨慎地诊察病证的阴阳偏胜偏衰,而后加以治疗,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

总之,阴阳学说讲的不是具体的生理、病理知识,而是用以指导人们研究生理、病理的一种思想方法。

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本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古代的五行学说主要是用来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运动变化规律。医学上一直继承这一学说的合理因素,主要用来说明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跟外在环境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以及人体内部各器官之间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要弄懂五行,首先要懂得“五行归类”。所谓“五行”,原指的是水、木、金、火、土五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由于这五种物质各具有不同属性,后来人们就把凡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于一类。比如,木行的特性是生发、柔和。春季草木萌生,显现了一种生发条畅的气象。因而春在五行中就属木行。同样,由于肝脏性喜条达舒畅,象征着春和木的特性,于是肝在五行中也属于木湖天春色行。又由于中医学上认为肝和胆是表里关系。而肝又开窍于目,所以胆和目在五行中也属于木行。所以,凡是和木的特征相关的春、肝、胆、目等等就都归在本行里。这样扩展开去,万事万物就都可以按五行归为五大类。这里只是举出了五行归类的一小部分,繁衍开去还可以举出许多。五行归类表明,人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和自然之间有复杂的内在联系。

其次还要懂得五行生克关系。“生”,含有滋生助长的意思,“克”,含有制约、阻抑的意思。以五脏为例,按照五行归类,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相生的关系:火是土之母,土是金之母,金是水之母,水是木之母,木是火之母。相克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在正常情况下,相生中寓有相克,同时相克中又寓有相生。为此,生和克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就保证了人体内部器官运动的相对平衡。一旦这种正常的生克关系遭到破坏,一脏有病,就会牵连其他脏器受害。

应该指出,中医的五行学说是古代医学家在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对于人体和自然环境以及人体内部器官相互关系的一种概括性理解,这种在五行生克思想指导下提出的五脏疾病转变的理论,对后来中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汉代张仲景就根据这种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上工,高明医生的意思)的重要观点,他说:“肝脏有了病变,就要想到肝病可以影响到脾脏,就应当先治脾。”后世的许多医家又在张仲景的基础上充分应用五行生克的道理,创造了许多治疗经验。如现在我们常常听到的“滋肾水以涵肝木”、“壮肾水以制阳光”、“扶土抑木”等治疗原则,这些经验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疑难病症。从这个意义上说,五行学说的运用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成就。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最主要的内容是:启示人们从整体方面去把握整个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并从这个高度上去认识人的生命运动规律和它跟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具体联系,这正是整个中医理论的精髓。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正确和合理性(这是主要的方面),不仅为几千年中医发展所证明,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现代思维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显得深刻和丰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