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爻辞有什么规律

易经中的彖辞、象辞、爻辞各指什么

彖,象是易传的重要做成部分,分别对64卦及64卦的384爻做有诠释,诠释卦的叫卦辞,诠释爻的叫爻辞

《周易·小象》的三个规律:理解《易经》卦爻辞,从《象》开始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易传》中专门解释《易经》六十四卦的爻象、爻辞的,叫做《小象》。可以说,《小象》是理解《易经》卦爻辞的重要工具。要想理解好一个卦的爻辞为什么这么说,一定要配合《小象》来加以理解。

《小象》解释卦爻辞都比较简洁,总共合在一起也就是386句话。他每一句话的结构都是:

全部或者部分的爻辞+解释语+“也”

基本上所有的解释性的语言最后都有一个“也”字。

比如《乾》卦的爻辞和《小象》说明如下:

初九,潜龙勿用。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亢龙有悔。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小象》的解说词都是说明部分或者全部的爻辞。爻辞是根据爻象得来的,所以《小象》在解释爻辞时也非常注意解读爻象。 爻象则由爻位和爻的属性以及卦象综合得出。

是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构成的六个位置,这六个位置不仅可以指空间位置,也可以指时间位置。初爻、二爻讲的是地理、三爻四爻讲的是人道、五爻上爻讲的是天道,天地人三才,每个位置两个爻,所以叫做“兼三才而两之”

阴位和阳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

卦的内外之分,这个位很容易被人们忽略。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重叠产生,上下两个八卦就有内外之分,上面的八卦是外卦,下面的八卦是内卦。

因为有爻位、同时爻还有阴阳属性,所以在解释爻辞的时候就有一些 基本的规律 可以被我们发现

《小象》解释爻辞的时候,非常注重“中”。“中”是一个卦象中的二爻和五爻所在的位置,他们分别是上下两个八卦的中间。只要“中”位,基本上这个爻辞说的就比较吉利。

比如:《坤》六五:文在中也;《需》卦九五:以中正也;《讼》卦九五:以中正也;《小畜》九二:牵复在中;《泰》卦六五:中以行愿也;《临》卦六五:行中之谓也。等等

《系辞传》说“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二爻的爻辞多有美名、五爻的爻辞多有功德、三爻四爻的爻辞多凶险。

爻位有阴阳、爻也有阴阳。阳爻在阳位、阴爻在阴位就是当位。比如:初九、九三、九五、六二、六四、上六的卦都是当位;而初六、六三、六五、九二、九四、上九则是不当位。

大概率上,当位是吉利,不当位是凶险。

比如:《履》卦九五:位正当也;《遁》卦九五:以正志也;《需》卦上六:虽不当位;《师》卦六五:使不当也。

而在386句《小象》的解释中,大多当位不当位都是针对的是三爻和四爻。一个卦中的六三,是阴爻在阳位,九四则是阳爻在阴位,都是不当位。阴位三爻四爻讲的都是人道,人事比较复杂,因此行为稍有不慎,就容易凶险。

乘承指的是相邻两个爻之间的关系。都是针对阴爻来说,比如某一阴爻下面有一个阳爻,叫做该阴爻乘(下面)阳爻;如果这个阴爻上面是一个阳爻,叫做阴爻承(上面)阳爻。大概率讲:承则吉,乘则凶。

比如《屯》卦六二:六二之难,乘刚也;《豫》卦六五:六五贞疾,乘刚也;《节》卦六四:安贞之亨,承上道也;《鼎》卦初六,以从贵也。

应指的是内外卦相同位置上的爻之间是否有阴阳相合的关系。比如初爻和四爻、二爻和五爻、三爻和上爻,都是内外两个八卦中相同的位置。如果一对位置上正好是阴阳两爻,那么就存在相应的关系。比如初九和六四或者是初六和九四。有应的爻比没应的爻更吉一点。

比如:《困》九四:虽不当位,有与也。因为阳爻在阴位,所以不当位。但是《困》卦的初爻是阴爻,和九四能够出现阴阳相应的状态,所以说“有与也”

《井》卦的九二:无与也。因为《井》的二爻和五爻都是阳爻,同性相斥,所以不存在“应”的关系,所以《小象》说“无与也”。

易经爻辞解释

爻辞指说明《易》六十四卦各爻象的文辞。如“初九:潜龙勿用”,文中“初九”是爻题,“潜龙勿用”就是《乾》卦初爻的爻辞。

出处:爻辞,《易经》中六十四卦每卦爻题下所系文辞。《 易经 》 八卦 的两个符号,一个是“—”,另一个是“--”。在《易经》中并没有“阴阳”二字,数百年后的《易传》才把“—”叫阳爻,把“--”叫阴爻。

卦有卦辞,爻有爻辞。六十四卦就有六十四卦辞,三百八十四爻就有三百八十四爻辞。再加上用九、用六两爻辞,实际有三百八十六爻辞。卦辞主要是概括全卦的大义,具有提纲挈领的提示性作用。

《易经系辞传》说:“卦有大小,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高亨先生认为“其旨趣都在于指示吉凶”,如恒卦的卦辞是“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翻译成白话就是亨通,很好,没有什么灾难,只要操守正道就有利,到其他地方去也是有利的。

大壮卦的卦辞是“大壮,利贞”。意思是所筮的事有利。否卦的卦辞就不是那么吉祥了,“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意思是否定了贤人的建议,或者把贤能的人排斥于门外,小人来到了,像君子一样的大人却走了。君子道消,小人道长,不利于君子占问。每一卦的卦辞文字多少不等,少则二、三字,多则几十字。

《易经》乾卦的爻辞是什么?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易经占卜的方法,详细~

好吧,我来总结一下吧:

目前比较简单的占卜方法:

一、数字卦,任意选择三个三位,比如123    456   789 ,记住占卦从下往上,

①第一个数字为底下的爻,用123除以8,余数为1,2,3,4,5,6,7,整除余数为8,按照先天八卦图(我插入图片了)的所带表的数字找到下挂,比如123除以8余数为3,那么3代表离卦;②同法,456,除以8,整除了,余数取8,那么8代表上卦为坤卦;③确定是哪一爻,用第三个数字除以6,取余数,1,2,3,4,5,整除余数取6。所以789除以6,余3,就是从下往上第三爻;④下离上坤,是火地晋卦,爻是第三爻,九三,最后按照彖传、象传,来解释就行了。

二、金钱卦

取三枚硬币(为啥三枚呢,因为一个卦就是三爻),有字的为正面,有花,有国徽为背面,记住以背向阳(即为阳爻,想想乌龟壳,背面向阳的),然后丢硬币了,如何确定丢出来的阴阳呢,物以稀少为贵,少的代表了卦的属性,(比如离卦,只有一个阴爻,而且阴爻在中间,所以讲易经的时候,说乾父坤母,离卦为二女儿)

所以,如三枚硬币,

①出现一枚是背面(菊花或者国徽),则此次记录为少阳,(阳爻)

②出现一枚是正面,记录为少阴,(阴爻)

③出现三枚背面,记录为老阳;(阳爻动)

④出现三枚正面,记录为老阴;(阴爻动)

注意:所谓的老阳,老阴就是会变的爻,

如此往复,抛掷六次,从下往上画卦,划出的为本卦

然后爻动的,要变爻,爻动以后,称为之卦

那么,怎么解卦呢?

①如果没有爻动,那么直接参考本卦卦辞

②一爻动,那么参考本卦,爻动的那一爻的爻辞

③2爻动,参考本卦两个变爻的爻辞,重点以位置在上的那一个爻为主

④3爻动,参考本卦卦辞,和之卦卦辞,以本卦为主

⑤4爻动,参考之卦两个不动的爻的爻辞,但是以位置在下得那一爻为主

⑥5爻动,参考之卦不动的那一爻的爻辞

⑦6爻动,结合本卦,参考乾坤两卦中的用六,用九来解卦

三、嘿嘿,就是有人复制的,用筹策来算卦了

方法他复制得挺全的,我不多说的

我说一下吧,其实没有筹策,可以

①用五十根筷子代替

②用扑克代替也行,扑克五十四张牌,去掉四个K(为啥去掉K呢,不知道,大家都这么去掉的,估计是趋吉避凶),方法就是上面那人说的啦,

五十筷子也好,五十张牌也好,①挑一张出来放在正前方,代表太极,太极分两仪嘛,嘿嘿

②手里的四十九张分两组,两组各自除以4以后取余数,整除余数为四,

③把两堆牌两把筷子里面的余数各自减出来放在一边,不管他

④剩下的筷子或者牌再分组,再除以四,再减除余数,

⑤同法操作第三次,剩下的筷子或者牌,你除以4,就得到6,7,8,9,九为老阳,七为少阳;六为老阴,八为少阴。

⑥折腾了那么久得到,最底下的那一爻。⊙﹏⊙b汗麻烦吧

⑦继续折腾六次,得到一个完整的卦,怎么解,同学参考金钱卦的解法。

四、说到扑克,本人补充扑克的另一个占卦方法,就是去除四个K以后,每次抽牌三张,每次记录一爻,以红桃和方片以及大王为阳,以梅花黑桃小王为阴,其实和金钱卦挺像的,一样的,物以稀为贵,只有单独出现红色的牌一张,记为少阳,单独出现黑牌,记为少阴,三张红色为老阳,三张黑牌为老阴,抽六次就成了,画卦的时候,从下往上画,解卦方法参考金钱卦

⊙﹏⊙b汗楼主,我真心素一个字儿一个字儿打的,鄙视抄袭复制的,版权所有……

好吧,咱也在认真学习易经当中,最后补充一点,关于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图,这两个图绝对不一样,乾一坤八的肯定是先天的,伏羲氏画的,后天八卦是周文王画的,有个5为中位

还有不懂,可以问我

易经中的爻辞有什么用?

‍‍

卦辞说的是一个大背景,爻辞说的是这个背景里的内容。就好像手与五指的关系一样。比如说豫卦,上震下坤,大象里面就是上震下顺,大象是孔子老人家开示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法门。与你所谓的“预测”关系不大。实际上我们在理解卦的时候,脑袋里要有自己的象,这些象都是从大象发挥而来的,在这里,我们可以上震卦象足,象动,下坤卦象静止,象迷茫。用文言文来说“卦者,爻之所积,爻者,变之所适”,卦辞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是没有时间的,它只是一个道理存在在那里!六爻所变,无非在六位。

‍‍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