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带孝杖什么意思

民风的客家民风

人生礼俗主要有生长、婚娶、寿诞及丧葬等。
1、诞生礼俗
怀孕。妇女怀孕,俗称“有喜”、“有身妊”等。按封建习俗怀孕的妇女称为“四目”不能随便去看抱或抚摸别人的孩子,认为是“争花”,被“四目”抱了摸了会不吉利,别人的小孩会吃惊,夜间啼哭。
做月。妇女分娩俗称“做月”产妇期间不能外出以防着凉,即使炎夏季节也关紧门窗不能打扇子,同时要吃姜、吃酒、吃鸡等热质食品、食物一定要煮熟,洗脸洗澡用山药水或热水,婴儿也不能轻易让人看,衣、吃、住都注意保暖。外人不敢轻易进入“月间”至满月之日(又称“出月”),产妇才可抱婴儿出厅堂接受亲朋祝贺。
做三朝。婴儿出生第三日称“三朝”,这日要给婴儿用山药、石头或称砣给婴儿洗浴,名为叫做“洗三朝”,同时,要宴请邻里妇女吃“三朝茶”,而祝贺者带着鸡、鸡蛋、婴儿衣饰等礼品前往。
做满月。即婴儿出生满月的一个较隆重的礼俗。此日,外婆家要送衣服、项圈以及“长命富贵”银锁(玉锁)等,亲朋送红包、衣物祝贺。主人家则大摆宴席,敬拜祖宗,给婴儿命名。之后,婴儿可逐日被抱出月间与亲戚朋友见面。
做四个月。即孩子出生满四个月时的庆贺活动。外婆家及亲朋应各办衣物及大饼等礼品,谓为给孩子“收口水”。主人家请别人吃茶,也叫吃“四个月茶”。
做对岁。即孩子出生满一周时的庆贺活动。外婆家或亲戚朋友送新衣新鞋等礼品,主人家设宴接待亲朋一起庆贺。
2、婚嫁习俗
客家婚嫁旧时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假、迎亲六礼。
“纳采”, 即男家备礼请媒人向女家提亲求婚,需用大帖;
“问名”, 即男家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月、日、时、(俗称“八字”);“纳吉”,即男家将女方姓名、八字归家问卜,称为“对年庚、查八字”,然后决定是否“定婚”;“纳征”, 即是定婚后男家带聘(即礼)向女家正式下聘;“请假”, 即择定婚期,备礼告女家征求意见,请假需用大贴;“迎亲”,即新女婿登门女家迎娶,客俗礼仪较为繁锁,现代嫁娶大致经过说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送嫁妆、接亲送亲、拜堂成亲等六礼。
3、丧葬习俗
(1)生前准备
做寿衣。旧俗凡年登六十花甲者谓之上寿,家里亲人便会为其“百年过老”准备“押喜寿衣”。按“上六下四”(即上身6件下身4件)裁制,衣料颜色式样以人而定,但裁制衣及袖子时要比生人长,还须择吉日并在一天内做完。
做寿材。即生前备好逝世时的棺材,也称“寿屋”,“延寿或延长生”,寿屋的材料一般用杉木板制成并在棺材外面画上花鸟各种美丽图画,漆上黑或红颜色,棺材头尾写上“寿”或“福”字,有的还用红纸写上“寿比南山”以示祝福长寿。
做寿坟。即在生前备好的坟墓,也叫做“生基”。此段地要请风水先生择定位置、方位,然后按照规定的大小、式样、等施工。
(2)逝世丧礼
送终出厅下。在人弥留之际,最好有亲人或后裔守候床前见其一面,送其最后一程,故称“送终”。外出应想法赶回、见面,并聆听临终遗嘱,此时,尤其是后辈若无特殊原因又没有赶回见上一面者被视为不贤不孝。凡人逝世后,一般把逝世者尸体放至正厅上堂,亲属则日夜看守,有的摆放灵堂,即在灵堂上挂白布、摆香桌,放灵牌或遗像。孝子孝孙或亲人日夜守灵。
报丧。即人逝世后向亲戚朋友报知,叫做报丧。应告知小殓、大殓、成服、出柩、还山的具体时间。
装殓入棺。即将死者放入棺材内应把死者头部用“合砖”垫起并写上死者姓名、世系、生卒年月日时。要看遗体是否放正中装殓分小殓、大殓。棺木未密封加钉时叫小殓,棺木密封加钉后称大殓。
成服祭礼。掼出柩之前举行较庄重的仪式。一般举行“三献礼”。 即祭告亡灵、祖宗、天地,后为死者谥名、成服祭麻后,守孝者穿上麻衣,孝子孝孙手执孝杖棍,头戴孝络,手戴乌纱布、袖圈以示对死者的悼念或敬意,并请和尚斋嬷念经谶。
发引。即出柩还山。成服后抬棺出屋叫“出柩”,此时死者棺材放在禾坪上或较开阔的地方,然后进行“绕棺”,由僧(尼)念经悼亡、把酒祭祀。礼毕抬柩送行,即“送葬”,此时仪仗队、铜锣队、撒路线者、擎簇及花圈者、抬棺者、孝子孝孙、亲友们须跪谢外家,有的地方葬送至途中“摆路祭”,给死者唱赞歌,然后一起将死者送至墓地,择吉时埋葬。
做七。按习俗,人死后7天为一个“七”,共七个“七”49天。每逢“七”日举行祭奠,俗称“做七”。多数人只做“七七” 即(“完七”) 。祭奠时,备办三牲酒礼,香纸烛宝,有的还用纸仿制成死者生前的床铺、桌椅、风车、砻礁、鸡鸭猪牛羊等焚烧给死者。“完七”时亲友参加祭奠。
出服。也叫“出孝”、“开孝” 即丧家完成孝服。有开小孝、开大孝之别。周年举行祭礼为开小孝,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出服后,大厅堂换上红联。
拾金。人死后有的用棺葬,3—12年后挖开墓穴,将遗骸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金盎”(也叫金罂)俗称“捡金”。有的在原地安葬,有的另择地安葬,成为坟墓。 1、家常主食以大米饭、番薯为主食,农家人在粮食较丰厚时,农忙时每天吃三餐,平时二餐饭一餐粥。过去大多是用大“符锣”圆形大铁锅煲粥,用“饭甑”(木制的圆柱形木桶)蒸饭。另外,用大米制成的食品有:
大喜粄即用米粉将拌“酵种”(今用小苏打)发酵,倒入碗中蒸熟后的一种食品,是一般节日或红白好事时用祭祀或馈赠亲人。
假喜子粄是直接置于粄架蒸熟的食品,做法与之近似。
甜粄是每年约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入年假”后,人们用糯米粉和糖浆拌匀后放入竹筐再用猛火蒸熟的一种春节食品,此为节日上圣食品,主要供自食或馈赠亲友。
粉粄是用大米粉倒入蒸笼蒸成半透明状的粄块,再用刀切成条块状的食品。
刀削粄是用大米拌水捏成小块,用“碾筒”碾压成薄块,再用刀切成细长条块,煮成粉汤的食品。
糍粑是用糯米蒸熟倒入石臼拌少量水或油反复舂打,直到饭粒消失成为一体时,做成圆状的食品即糍粑,再拌芝麻、花生粉、糖等后供人们食用,现在多用糯米粉拌水置于陶缸中,用“擂茶棍”反复挤捣,就可以制成此类食品。
2、酒宴菜式
黄酒,是陆河的特产之一。它是用糙糯米蒸熟冷却,拌上酒饼粉盛入酒坊,待三天过后析出酒粮,即可供人食用。此应置于阴凉处保存,以酒待客。如嫁女做“轿下酒”,娶媳妇做“结婚酒”;小孩出生后三日做“三朝酒”、满月做“满月酒”、产妇饮“姜鸡酒”,祝寿做“生日酒”;丧礼做“白事酒”;过年饮“春酒”,礼日饮“清酒”;建筑房屋时,做“落石脚酒”、“上梁酒”、“安门酒”等,同时喝酒按规矩安排座次。洒席一般以猪肉、鸡、鱼为主,较为隆重的有“十二大碗”、有“三丸”(猪肉丸、牛肉丸、鱼丸)、“鸡三味”(白切鸡、炒鸡肉、鸡上汤)以及鱼肉等菜。
3、风味小食
酿豆腐这是客家人的传统名菜。是用新鲜猪肉、虾米、鱿鱼、大茴米、蒜、薯粉等混合剁成馅后,用筷子把肉馅酿入豆腐的食品,吃用方法一是把豆腐放在锅中慢火煎煮再配八角、香料、生姜等佐料焖煮便可食用,这叫焖豆腐。二是将酿好的豆腐放入锅里,油煎至金黄色时加上适当的油、盐、水用小火焖煮约20分钟食用,这叫煎豆腐。三是把酿成好的豆腐放入菜盘或菜钵内,配以佐料蒸熟后食用,这叫清蒸豆腐。
客家娘酒是以白糯米,黑糯米为原料,用曲米酒母为糖发酵剂酿造而成,呈红褐色,密甜醇厚、气味芬芳,白糯米和黑糯米含有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14种微量元素、6种维生素,它所含的微量硒是抗癌之王。粮酒酒精含量低,属于低度饮料酒,有调整人体生理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养颜益血、延年益寿之功效。
客家擂茶是用茶叶、熟芝麻、熟花生混合加少许水、食盐及其它配料倒入钵中反复擂至粘糊状冲开水制成的茶食品,这种擂茶称为清饮擂茶,现在有的采摘山梨叶、大青叶、雪薯叶、苦簕子叶等野生树叶作为原料擂成的茶,俗称油茶,再炒上芥兰菜、虾仁、鱿鱼、香菇、豆类等菜类后食用,大多数作为中午餐,这种茶色、香、味俱全,可荤可素,可粗可精,可食用可药用,是中国博大精深茶艺中的一枝独秀奇葩,是客家的瑰宝。
仙人粄也叫仙草粄它是用干仙人草、土枧、清水经过熬煮、过滤、去掉枝叶,拌入薯粉煮成糊状爽滑可口,色呈黑色,凝结后拌入红糖或蜂糖即可食用,有解热降血压的作用。

如何测算该人能不能戴孝布

可以通过了解他的生辰八字来推算就,能够测算,该人能不能戴孝布了,这样算就非常的准确了。

孝服是什么意思

孝服
基本解释
[mourning dress] 居丧期穿的白布或麻布丧服(中国)或黑衣(西方)。
详细解释
1. 居丧时穿的白布或麻布丧服。 明 高明 琵琶记·一门旌奖》:“[生]门闾旌表感吾皇。[旦、贴]孝服今朝换吉裳。”《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我十三妹今日理应在此看你两家礼成,只是我孝服在身,不便宴会。”《天雨花》第八回:“休说别样,单只麻布、白布,襄阳城内收买一空。唤了百十名成衣匠做孝服。”
2. 指为尊长服丧的时期。 明 高明 《琵琶记·风木余恨》:“同归故里守孝服,今日双亲来庐墓。”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自古苦日难熬,欢时易过,暑往寒来,早已孝服完满。”《红楼梦》第七六回:“虽是我们年轻,已经是二十来年的夫妻,也奔四十岁的人了,况且孝服未满:陪着老太太玩一夜是正理。” 清李渔 《奈何天·虑婚》:“后来守制三年,不便婚娶;如今孝服已满,目下就要迎娶过门。”
孝服说明:
孝服在浙江一带称为“孝衫”,自古以来,"丧必有服,所以为至痛饰也,故曰戚容称期服。五服,年月之异者,以恩之厚薄为论,斩衰之丧三年,期之丧一年,九月之丧三时也,五月之丧二时也。三月之丧一时也。本是五世亲疏之分制其等,礼有心生所不能自已者尔。"丧有正服、义服、加服降服四等。正服者,于情分皆当为之服,如子为父母服斩之类;义服者,亲虽异于所生,则以义为之服,如妇为舅(指公爹)服斩之类,加服者,本非其所服而礼于进,故自轻以从重,如嫡长孙为祖父母承重服斩之类是也;降服者,情不杀而分有所制,故自重从以轻,如出嗣之子及女子已嫁为父母服降服之类也。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