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纪年法的由来

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这种纪年是以哪一天为起点的?

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这种纪年是以正月初一为起点。天干地支在我过古代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其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蕴含的文化不是一时半会可以说的清的,不如我们来讲讲它的起源。

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时期,民间已使用干支纪年。延长至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干支纪年,以命令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颁布。除了年代之外,还实行了年代之外,并以干支法为纪年,沿行不废。先秦素有改正朔的传统,即皇帝以颁令的形式决定年龄。据《礼记·大传》云: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这些都是和民变革者一样的。孔颖达疏曰:正谓年初,朔谓月初,言王得政,示从我开始,改故用新,随寅,丑,子也建。周子,殷丑,夏寅,正也;周夜半,殷鸡鸣,夏平旦,易朔也是如此。传说中,先秦三代有改正朔的传统,商人以建丑为主,秦统一世界,继承这个传统,从建亥开始。

汉初沿袭秦朝正朔,自家正朔建于武帝时期。元年时,汉朝改为《太初历》,以建寅为正,即以夏历正月为年首。同一年,武帝建立了年号制度,以年代代替帝王在位,以年代代替帝王在位,改变了中国古代的年代方式。年度制度运行后,前代改正朔制度发生了变化,后代统治者很少改变年度或月度,新帝即位,但改变年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惯例。

到目前为止,中国传统历-汉历(农历)采用的干支纪年方法,与皇帝年号一样,始于新年正月朔(元旦)。干支纪年法一般指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史上一直使用的纪年法。干支是干支和地支的总称。干支顺序正好是60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俗称干支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称为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称为地支。

古代的干支纪法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干支纪法是出自于黄帝时期,在西汉初成雏形,正式开始于王莽,通用盛行于东汉后期。

干支纪法

干支纪法又名“干支纪元法” ,是古代用来计算时间的方法。干支是“干“,”支”的总称呼。

干指的是天干,是古代的一种计序的文字符号 ,有十个,所以也叫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指的是地支,是古代用来记录时辰的符号,有十二个 ,是一也叫十二地支。分别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法通过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两两组合,共搭配成六十组干支,分别用这六十个干支来表示时间的记叙。然后把六十个干支作为一个周期,反复轮回使用。再根据干支纪法形成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也就是现在说的农历的说法就是按干支纪法来记叙的。

干支纪法使用时间

古代用干支纪法来记录年、月、日、时 ,但是并不是同一时期出现的,不同时间记录开始使用的年代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干支纪年法,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的开始使用时间不是一起的。

据说在干支纪年法以前,曾采用过岁星纪年法 。但后面发现这样记录的周期并是百分百的准确,所以从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以后,就逐步开始了干支纪年法。

而干支纪日法在我国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殷代甲骨片上已发现了完整的干支表,而且根据《春秋》所记第一次日食发生在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 ,证明了从那时以来一直一直有条不紊地使用干支连续纪日。至于干支纪时的使用时间,已经无从查考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特也是在古代十二辰制的基础上演变形成。

所以干支纪法的使用具体时间并没有很具体的证据,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已经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中国的干支纪年法是怎么来的?

1、十天干: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2、十二地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简化后的天干地支。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扩展资料:

天干地支来源: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人记录时间的神奇符号。

古人以天干地支组合来纪年,以一干配一支为一柱、为一个整体,年月日时各用一柱干支表示,生成四柱,共八个字,这八个字表示一个具体特定的时点。

自古祖先以这个表示具体时点的四柱八个字为依据,预测这个时点出生之人的命运,并整理成系统的论命方法,称为四柱论命或八字论命方法。

地球围绕太阳有规律地运转,地球本身有规律地自转,太阳对地球产生光热作用,形成有规律的冷暖变化。古人以水表示冷为阴、火表示暖为阳。阴阳有规律的四个强弱变化状态为四象,对应春夏秋冬四季不同冷暖变化,四象的强弱变化过程区分成八卦。

阴阳、五行、干支正是记录和表示地球冷暖变化内容的符号。

冷热各分程度,而以金表示凉,为冷的开始状态;以木表示温,为热的开始状态。温、热、凉、寒四个冷热状态对应地球的春夏秋冬,对应地球的东南西北。

地球以土表示,加木温、火热、金凉、水寒四象状态,地球纳阳、止寒使冷热循环往复变化,共五个状态为过程,称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为变化的五个过程,变化方式、状态结果的肯定与否定是用生克来表示的。

生表示肯定、克表示否定。

五行状态再分强弱而用天干地支表示,以天干表示太阳各个程度的作用,为来源;地支表示地球受影响的各个状态,为结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干地支

“干支纪年”是怎么产生的?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时期,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是为岁首,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如1644年为农历甲申年,60年后的1704年同为农历甲申年,300年后的1944年仍为农历甲申年;1864年为农历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农历甲子年;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1925、1985年同为农历乙丑年,以此类推。

天干地支计算的公式是什么?

关于天干,地支方面的算法:
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子时(23—1点):鼠; 丑时(午夜1—3点):牛; 寅时(后半夜3—5点):虎;
卯时(早晨5—7点):兔; 辰时(早晨7—9点):龙; 已时(上午9—11点):蛇;
午时(中午11—13点):马; 未时(下午13—15点):羊; 申时(下午15—17点):猴;
酉时(下午17—19点):鸡; 戌时(晚19—21点):犬; 亥时(晚上21—23点):猪.
天干和地支的例子[知道的年份比求值的年份大]:
2006年是丙戌年,那么1994年是什么年呢?( 甲戌年 ),那时出生的小孩属什么呢?(狗 )
天干计算方法:2006-1994=12 从丙开始往后(也就是往左)数12个,天干是甲.
地支计算方法:2006-1994=12 从戌开始往后(也就是往左)数12个,地支是戌.
天干和地支的例子[知道的年份比求值的年份小]: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戊子年,请问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什么年呢?
天干计算方法:2012-2008=4 从戊开始往前(也就是往右)算4个,天干是壬.
地支计算方法:2012-2008=4 从子开始往前(也就是往右)算4个,地支是辰.
所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壬辰年.
遇到此种题目,一般为一道选择题,方法是先把天干,地支列出草稿纸上.
如果知道的年份比求值的年份大,那么就应该往后算,也就是往左.
如果知道的年份比求值的年份小,那么就应该后前算,也就是往右.
如果您实在是算不了,那就把下面的重点记忆:
2008年:北京奥运会 戊子年
2009年:世界魔术大会 己丑年
2010年:上海世博会 庚寅年
2012年:伦敦奥运会 壬辰年
2016年:里约热内卢 丙申年

天干地支计算公式

天干地支怎么算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 地支十二:子、丑、寅、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ū)、亥。 天干地支组合成如下六十个计时序号,作为纪年、月、日、时的名称,叫“干支纪年法”。六十甲子顺序1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40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1~50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60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用六十甲子依次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干支纪年法的新一年由立春开始,2009年的立春是二月四日,所以2009年2月4日立春之后才是己丑年,在此之前应是戊子年。公元纪年的一年以立春为界前后分属不同的干支纪年,这一点不熟悉的人容易搞错,应特别注意。 与公元纪年的换算第一种算法: 如何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 不同资料算法有所差异,有的给出公式,但本质上是一回事。这里介绍一种简易直观的算法。 首先给每个天干、地支一个编号,从头以4开始循序排下去,天干10后接1,。地支12后接1。 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 地支: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 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对应该尾数的天干,再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除不尽的余数在地支中查出对应该余数的地支,这样就得到了公元纪年的干支纪年。如2003年,其尾数为3,对应的天干为“癸”;以12除2003得166,余数为11,对应的地支为未。于是2003年的干支纪年为“癸未”年。注意这是指2003年立春之后,立春之前应是“壬午”年。赵达先生在“祭文”中指出的时间是“癸未清明”,清明是立春之后的第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所以赵先生说岁在癸未,而非壬午。 第二种算法: 1. 天干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0(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 2. 地支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2(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地支所对应的位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例1. 我们以2010年为例; 天干算法: 2010-3=2007, 2007/10=200余7, 7对应天干第7位是庚,即天干为庚; 地支算法: 2010-3=2007, 2007/12=167余3, 3对应地支第3位是寅,即地支为寅; 综上公元2010是用天干地支纪年为庚寅年。为使各位信任此算法,本人再举一例来说明: 例2. 我们再以1987年为例; 天干算法: 1987-3=1984, 1984/10=198余4, 4对应天干第4位是丁,即天干为丁; 地支算法: 1987-3=1984, 1984/12=165余4, 4对应地支第4位是卯,即地支为卯; 综上公元1987是用天干地支纪年为丁卯年。 第三种算法: 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天干......>>

月的天干地支怎么算 推算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的方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又分为5阳干,5阴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总称为“十二地支,又分为6阳支,6阴支
甲为天干之始,子为地支之始,天干在上,地支在下,甲子相合,乙丑相合,其余顺次相合,就叫“甲子”。古代就是以甲子来纪年、纪月、纪日。
天干数为十,阴阳相合是五,地支数为十二,阴阳相合是六,天干周转六次,地支周转五次,合为六十甲子之数,故又称“六十甲子”.
甲子周期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算法思想:
甲子组合的规律是按干支原有的顺序,五个阳干与六个阳支相配,五个阴干与六个阴支配,结果便构成了六十个干支(或叫甲子)组合,为甲子一周 .观测上表可以发现,天干与地支的结合是顺序向下进行的,形成一个轮回,直到天干周转六次,地支周转五次.
有了甲子周期表,用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就方便多了.
年干支推算法
中国很早就用干支纪年,并且沿用至今。有人把第一个甲子年定在公元前2696年,与公元相比较,公元4年的干支正是农历甲子年,因而将公元数减去3,再除以60(六十花甲子周期数),剩下的余数,可以用六十甲子表序数表查出公元该年的干支。其公式为:
(所求年数-3)/60 = 商。。。余数(年干支序数)
如果余数等于0,则干支序数加上60。
例如:求公元1983年的农历干支年纪:(1983-3)/60 = 30。。。0,则 0+60 = 60(干支序数),查表为癸亥年。
月干支推算法:
年的天干为甲或已时,则正月的天干为丙;
年的天干为乙或庚时,则正月的天干为戊;
年的天干为丙或辛时,则正月的天干为庚;
年的天干为丁或壬时,则正月的天干为壬;
年的天干为戊或癸时,则正月的天干为甲。
首先推算出该年农历正月的天干,其余月份可按天干顺序号类推。该年正月的天干序号的计算为:取公元年份除以5的余数减2后乘以2再减1。当该数为负数时加10
例:求公元1991年(农历辛未年)正月的天干:1991/5=398余1,正月的天干序号数(1-2)X 2-1=-3,因该数是负数则加10得7,即天干序号7得出农历辛未年正月天干为庚,正月干支为庚寅。二月为辛卯,三月为壬辰,余类推
日干支推算法
由于农历月的大小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就使推算农历日期的纪日干支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实现。因此,农历日期的纪日干支比较好的推算办法是借助于历表
......>>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