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元一气与先天一炁

先·天·一·炁

《一人之下》第一季之5

  以下引用 覚明 同修的:(链接: https://www.jianshu.com/p/d21b93e18f4e )

  首先来说说这个空气的“气”,这个气有天气、地气、浊气、清气、营气、卫气、真气、元气等等,它是形容一种状态,也就是可以感知的一种形态,那么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系云气也,凡气之数皆从气。

  再看“气”字下面加一个“米”字,指的是我们吃进去的这些谷物转化成一种能量,就是指水谷精微物质,即气里有粮的后天之“气”。

  然后就是先天之气的“炁”字:

  古代的养生家认为,“炁”和“气“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炁”是人体最初的先天能源,而“气”则是指通过后天的呼吸以及饮食所产生的能量。气功锻炼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呼吸等方法来接通先天的“炁”,从而达到养生健身、延年益寿的效果。“炁”与“气”都是古字气,是云气的意思,象形字。它也有呼吸、气息的意思。在唐朝之前,两者没有区别。

  后来道家以“炁”来代表先天,是一切生命与事物的来源,以“气”来代表后天,两者的意义就被分开了。这个四点底的炁出现在很多古代的道书上面, 一般道观里都有这四字“道炁长存”

  先天一炁,或元始祖炁。是指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的原始之炁,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素质。 道自虚无生一炁,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武术汇宗》: “何以谓之先天气?元气是也...先天之炁,为三宝之一,也为炼丹之基。先天炁常为后天气所掩,后天呼吸惟入于真定,先天真炁乃出为主事,此即后天一气返先天。

道家说的混元一气是怎么回事

混元一气是佛家的功法,道家不这么讲。混元一气实际上指的是不分什么任脉督脉,什么穴位什么意守,在练习中全身上下想象为一个气的整体,使自身模拟为无极时的状态,就是没有分成两仪四象八卦之类的,而是最原始最天真的一个整体混沌状态。

混元气的混元气的不同层次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混元气以表征自身的整体特性,表现出万物混元气的层次性,可以分成繁杂不同的若干层次,这里仅粗略地分为五个层次予以介绍。 “混元子”是指三维空间的点与一维时间流逝过程中的点的交合,它是一种“绝对”无分别的状态,是宇宙万物混化达到了极微细的境界,故又称为“混极”。鉴于混元子已细微到不可分,故众多混元子聚合到一起也不可分,呈现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一多不分状态。宇宙中的混元气和万事万物的化生、变化都是在此背景中进行的。
引伸讨论:
这里所说的点不同于几何学中所称述的仅有位置而无长宽高的点,它在空间上不仅占有位置,而且占据着三维坐标中一定的量,这一量是极微小难以形容的量,它小到已无可再分,显现出的一种均态象,它比普朗克长度(10-33cm)还要小,为了方便可称之为“点空间”。在时间上,现代科学中既未把时间称作线,也无“点时间”之称谓。我们只是为了表述方便,把流逝的时间比附为一维的线,把刹时间比附为类似数学中所称述的无长度限量的点,实际上我们称述的这种时间中的点,也是占有极短暂的时间的,只不过是非常微小罢了。它是比普朗克时间(10-44秒)还短的时间。为了方便可称为“点时间”。在上述的空间、时间范围内,点时间与点空间两者的激化走向了一致,使二者重合为一,即混元子。更具体一点说,混元子是上述的“点时间”长度两端向内圈入,使时间具有了空间性;“点空间”的三维长度向内圈入,使空间具有了时间性。从而使点空间与点时间合二为一,即混元子。
混元子在时间、空间特性方面都处在了无分别状态,是一种高度的均匀状态,似乎是一种绝对的时空振荡。它是一种绝对无分别的时空,没有质量、能量、信息的分别。可以生成初始混元气。混元子层次相当于传统气功对道的描述: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道德经》
对于道的称谓,古人又称作“无极”或“混极”。称无极者,是从道体的“无”的特性上描述的, 《心传述证录》中说:
“无极之真,非有非空,万象具备,有理无形,无无不有,虚而能盈。三教之祖,体用未呈,无内无外,通幽通明,何思何虑,希臭希声,寂然不动,表里巩灵,范围天地,道不虚行。”又说:“先天混混沌沌,阴阳未分,气与理附,乃无极也。”
称混极者,是从道体的“有”的特性上描述的,《心传述证录》中说:
“混极者,虚中之象也,苞象数于清浊未分之内,具形器于图、书将判之先,其气机毕具者,言两仪、四象、八卦之理黯然藏伏,所谓体不杂乎阴阳之太极也。形气己呈者,言虽有仪象卦画之分,而其所以然之理,初无声臭之可求。”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所称述的“道”、“无极”、“混极”实是一物,即宇宙之本根。为了加深对这一层次物的体、用的理解,再把《道脉图解》对无极的阐述摘录如下:
“无极者,无形也,无名也,无量天边,至虚至灵,静极不动之理天也。此理,虽神妙以浑然,实条理之分明,至无能生至有,至虚能御至实,为宇宙万物之本源。视之无形,而能形形;听之无声,而能声声;超平九天之上, 贯乎大地之下;虽不离乎气,亦不杂乎气;贯乎太极之中,包乎太极之外;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杳兮冥兮,万劫而不坏,为生天生地之中,万物之始祖也。”
这段话是对无极(即道、混极)最完善而全面的描述,与我们描述的混元子层次的物质是很一致的。 它是混元气的原始的层次,故称之为“初始混元气”。它是一种质地均匀、性能没有区别的特殊物质,它充满整个宇宙,并贯穿于万物之中,它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可以演化生成不同层次的非实体物质-混元气,并进而凝聚成各种有形之物-实体,它是生化成我们的宇宙的根本。
初始混元气层次相当于传统气功理论中对宇宙中的元气(或称太极)的描述:
“一气动荡,虚无开合,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无相射,混混沌沌,冲虚至圣,包元含灵。神明变化,恍惚立极……夫天地之始也。”(《性命圭旨》)
引伸讨论:
初始混元气是混元子“打破”向内圈缩之特性,使点空间与点时间解离,使混元子的无分别的时空特性分解成有了时间、空间内容的特殊状态,形成了“时空复合子”。初始混元气是时空复合子组合而成的一种只有单纯信息,而能、质还都处于潜伏状态的特殊物态,复合子的不同集合可形成各种信息序。所以又说它是各种潜在信息的混化态。这时的复合子-初始混元气的基元,已不同于混元子,因其在开放过程中获得了可以发生演化的能力,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它演化形成的。这似乎与大爆炸开始后的最初一刹那很相似,那时引力与电磁力尚未分开,尚处在一种混化状态,这是一种尚未进入物理世界的原始混沌状态。
至于混元子生成原始混元气的过程与机制,详见第三章《整体论‧宇宙整体观》,这里仅述其要:当宇宙各星球演化至黑洞时,黑洞内部的时空结构在强大引力作用下开始发生改变,当达到一定限度时,就产生时间、空间内向圈入而形成混元子并使引力消失,刹那间黑洞崩解,混元子充斥整个宇宙。在混元子逃逸过程中,时间和空间发生解离而成初始混元气。对此,古人也有类似的论述,《道藏‧混元混洞‧劫运部》中说:“元气于眇莽之内,幽冥之外,生乎空洞。”又说: “空洞之中无光、无象、无形、无名、无色、无绪、无音、无声……”古人的这些论述与我们的观点虽然用语不同,分析其内容不是很近似吗?
初始混元气层次相当于传统气功理论中的太极(元气),《心传述证录》中说:
“太极者,灵极之渐辟而渐虚者也。洞然不杂于阴阳,朗然不亏于元体,存变化于无定极之中,而阴阳自有至定极之理。”又说:“不言元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之本根;不言太极则元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物之资始。是以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正太极之妙用也。”
《道脉图解》中说:“太极者,阴阳之气,升降之理,流行之气理。”对于太极的体性,从它的“虚灵”特性上分析,则称之为“灵极”,所谓
“藏妙有于虚灵之内,体真无于有极之先,不别而自分,不凿而自窦,将以启造化之初机,发灵先之始窍。”
从它的“有而能化”的特性上分析,则称“元极”,所谓
“本元始之凝和,藏太和之氤氲,粹至精而无色,含一炁而无形”。又说:“具阴阳之体,变化有机,包三极而立混极之元,还终天而为始天之化,兹非太极之气母乎?”(以上均引自《心传述证录》)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之所谓元极、灵极、太极是从不同侧面阐述了仅次于道的这种特殊物态的体性,与我们称述的初始混元气相仿佛。 它指实体性存在物质(原子分子动植物)的混元气。实体性物质是常态智能可以认知的、具有一定结构与物理、化学特性的物质存在形式。这一层次的混元气若从现实的该实体物来说,它是该物自身的形、气、质混化而成的整体物态。任何实体物都是它自身混元气的凝聚成形的表现,在形内有该物的流动混元气,在形周围有该物较稀疏的混元气弥漫存在,这就是上述的混元体。如山河湖海,花草树木、动物与人等莫不如此。若从实体物的形成来说,则是由简单物质的混元气形成具有复杂物质全部整体特性的混元气,而后由无形无象的混元气凝聚为实体物。而简单物质的混元气是由初始混元气演化来的(对于这一形成过程,详见后面的“讨论”中)。
实体物的混元气是该事物的本体状态,是超常智能与之相互作用的特殊状态。它虽然异于常态智能状态下的实体物的特性,但它却是实体物的根本。实体物的各种被常态智能认知的特性,只是被分割了的局部属性,而这些实体物呈现的局部特性,在混元气的整体中则改变了它的局部属性而服从于整体特性。超常智能只与具有整体特性的混元气发生作用,因而属于局部特征的各种理、化特征都不能显现其特殊性(人体特异功能实验、显示,在“搬运”过程中的磁铁的磁性,不能被检磁计检测到就是例证)。此即佛教禅宗“明心见性”之后所说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道理所在。当然,一旦功夫上进后,把超常智能与常态智能合二为一,就可同时体认到实体物的常态与超常态,此即禅宗的“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的道理。
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有形之物的世界又可分为若干物质层次,即无机物世界、有机物世界、生物世界。在生物世界中又可分为植物世界、动物世界、人的世界。在这些层次中的混元气也是不尽相同的。譬如无生机层次的物质(包括无机物、有机物),由于一物质的独立存在不需要和外界发生作用(如果发生作用就改变了自己的性质),所以它的混元气就是生成该物质的混元气的原有的性状(注意:这类物质自身也存在着不停的运动,除位移外,其自身也有涨落和振荡,即混元气的开合出入的运动)。生物界的物质则不然,在其整个生存过程中,需要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新陈代谢,因此,这一层次物质的混元气,是生成该物质的混元气与该物生成后进行代谢(这一过程也是在前述混元气作用下进行的)而产生的特性结合而成的(也就是说生物的混元气不仅仅是生成该物质的原来的混元气)。由此可以看出,生物界的混元气包括两部分内容,即生成该物质的原始混元气,古人称此为先天之气;另一部分则是该生物在生长过程中获得的物质之气,古人称此为后天之气。这一特性在植物界、动物界又有所不同。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虽然有形、气、质的变化,但它的生化过程完全是和外界自然进行的,主要是气的影响及形的变化。而动物则有了主动性,有了神的活动(主要指神经活动),所以对动物的根本特性不再称为形、气、质,而是称形、气、神了。
讨论:万物的混元气是实体物的结构特性与功能特性的整体表现。在常态智能里,物质的结构特性是在空间中得以展现的占位特性,而功能特性则是在时间中得以展现的过程特性。众所周知功能特性是依附于结构特性的。在这里虽有局部结构与局部功能的对应关系,但主要是整体结构与整体功能的对应。在生物界尤其如此。混元气的整体特性是整体结构与刹那间的功能的契合表现,或者说是物体的整体时间特征(过程)中的某一刹那间的空间表现。譬如一棵小树,它有一个从种子→发芽→生根→幼苗→大树→开花→结果→死亡,在时间上展现生长衰亡的过程。这也就是这株树的整体功能。然而这一生长过程是在不同时间内有不同的空间展现内容(结构特征)。常态智能只能接收该物的结构特征的信息,不能察知结构特征中具有的时间特征的信息。对于事物发展的过程(即时间构成)的认知是靠思维完成的。超常智能则可以直接从刹那时的物质结构特征中把握事物的时间(过程)特征的全部内容。因为每一刹那间的物质内容都淀积着它过去全部信息,也包含着未来变化的萌芽(详见后面混化时间)。由此可以看出,万物层次的混元气与混元子、时空复合子(点空间与点时间结合的混元整体)是很相像的,它也是空间(结构整体的空间)与时间(功能整体的时间)相结合的混元整体,它是为数众多的复合子按一定构架聚合而成的。任何具体事物的混元气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宇宙万物演化长链中,这一层次的混元气是由初始混元气演化而来的,它是无形无象之气向有形之实体物过渡的形式,它已经有了实体物的形、气、质的初基,正如《列子》中所说:“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当我们这个宇宙处于最初的整体状态时,则是原始混元气。在分化成具体事物时,也有一个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一旦有了具体事物的特性,但形体尚未形成时,原始混元气就变成了万物混元气了。当万物形成以后,该物的混元气则与实体物形成了混元体。 混元论认为,在质、能、信息三者中,信息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根本,它决定着万事万物的生成与变化。信息分“单纯信息”与“复合信息”、“自然信息”与“精神信息” (或称“人工信息”)。在混元子层次信息是单一的,即混元子特性,不妨称为“信息点”,因为在混元气理论里,无论时间还是空间,微小到一定限度就不能再分割而进行向内圈入,形成无分别状态,因而呈现出特殊的整体性。这是一种绝对无差别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质、能、信息似乎都无从谈起。但若从理性进行分析,它仍有一定的质量与能量,只是已微细到不能起作用的程度,所以我们说质、能处于隐伏或潜伏状态。这表明,混元子这种特性,仍有它的信息内容,只不过它是一种最简单的信息罢了。在初始混元气层次,虽然有了时间(功能)、空间(形质)特性的区分,但其形式还是单独存在的,只是有了沿时间、空间延伸的“线”的性质,尚未出现各单元间的组合,从而整体仍显现为无区别状态,所以也属于单纯信息,可称为“信息线”。至于万物层次则不然,单纯信息出现了不同的组合,而形成了不同的空间、时间特性。可称为“信息面”与“信息体”,这类信息统称为复合信息。诚然,在万物形成过程中,有形式必然有内容,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的。然而在微观或超微观世界里,以什么样的时空结构来组织物质基元,就形成什么样的特殊物质。似乎偏重于信息决定着整体物质的体性,信息可以把无形无象无分别的初始混元气,聚集成为显在的各种能,也可以使能进一步聚集成为显在的质。这一变化过程,在自然界中是自然地进行的,称之为自然信息。人的精神活动一具有人的意识领域中的时空结构的整体特征,它可以借助人的语言、行动等表现出来,并且可用声音、符号(包括文字)以及实物把它复制保存下来。对此,我们称之为精神信息或人工信息。人的活动着的精神信息可以聚集能与聚集质,不过在常态智能状态下,与在超常智能状态下两者的过程是大相径庭的。在常态智能状态下是从事物局部入手的。譬如制造一台用以支撑重物-放置物品的桌子,首先需要有一个桌子的蓝图与施工的顺序计划-此实时空结构,而后按计划对所需原材料进行施工-这是按时空架构施加(即聚集)能量的过程,也是聚集成桌子这一成品(质)的过程。征诸实际,通过信息把能聚合到材料上以形成结合能,是制作任何物的关键。在此过程中,能量服从于信息的要求与实物结合,转化成新生整体的一部分,这就是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所在。由于制造桌子是用各种原材料复合建造的过程,于是人们把依据桌子的时空结构(信息)来聚集能、质的性质与作用忽略了。在超常智能状态下完成的很多事情,都是通过直接作用于事物的整体时空结构(信息)来完成的,搬运功能就是这一功能的体现。
以上作者:庞明

太极拳的灵魂是什么

阴阳中和之道,是太极拳的灵魂,这一表述,过去本门长期未曾公开阐述,直到师兄钱惕明先生在《太极内功心法全书》中才开始介绍,为了弘扬太极,我们特再予披露。

一气与二气

诸家太极拳都注重炼气,但炼气的内容及心法,却各有千秋。本门的练功总诀说:“修阴阳中和之气,炼天地至柔之术”,表明本门太极拳炼的是阴阳中和之气。

所谓修阴阳中和之气,就是通过练拳练功,把体内的阴阳二气进行中和,融合为一,返归太极一气,还要与自然界的精灵之气,内外交感,中和为一,并且循环往复,生生日新,不断优化,以常葆青春登寿域。太极拳的内劲及技法,也要通过分阴分阳,阴阳平衡,阴阳中和,合为太极一气的炼气过程,才能培植聚集内劲,练成“阶及神明”的技法。所以,炼阴阳中和之气,是太极拳体用兼备的必由之路,是武当丹派武功的根基。

这里说的太极一气与阴阳二气,源于中国古代的太极学说。太极拳是依循太极哲学原理创造出来的拳术,人称“哲拳”。弄清有关哲学的基本概念,对于分析一气与二气,乃至练好太极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太极”一词,原本是古代哲学家在探索宇宙生成过程中使用的哲学概念。但真正成为哲学理论,始于《周易》,而集其大成并发展完善者,则是北宋的理学祖师周敦颐。先哲们认为,宇宙生成的第一个序列,是无形无相的“无极”状态,学者们称之为太极一气,混元一气,又称先天之气。

经过漫长时间的动静变化,“太极”内部孕育着阴阳的萌芽,但他们仍然处在太极一气的统一体中,尚未分别出来,其性质依然是太极一气,目前流行的阴阳鱼图形太极图,是这一状态的一种表象。

后来,阴与阳成熟了,就分阴分阳,分别而出。这时,它们的性质变成了阴阳二气,已不是原来的太极一气了。阴阳分,天地判,阴阳成了宇宙生成的第二个序列。

这就是太极一气与阴阳二气的由来。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谱》所言:“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二气中和

既然分出了阴阳,为何还要中和为一呢?因为宇宙生成过程并非到阴阳二气为止,再要经过多少个序列的演变,才能生成天地万物。《周易》描述宇宙生成的过程是“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周敦颐在著名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中,描述宇宙生成有六个序列,即无极一太极一阴阳一五行一乾男坤女一生化万物。周子还特别指明在宇宙生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气交感,化生万物”。这让我们清楚地看见,无极的真谛,加上阴阳二气及五行的精髓,非常奇妙的凝合为一,才化生出天地万物。

假如太极一气归一气,阴阳二气归二气,各不相干,互不交感(中和),也不妙合(为一),怎能生成宇宙万物呢!所以先哲们把阴阳中和之道,作为天地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之道,是天地人万物新陈代谢的总规律。如《周易》所言:“天地(阴阳)交而万物通也”,“保合太和,乃利贞”。

因此,自古以来,儒、道、释、医、武诸家,都把阴阳中和之道,作为天地大道,尤其是儒家,把“中和”提高到“天道”的高度,认为“致中和”,就是循天之道,奉此大道就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业。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汉朝的董仲舒说得更透彻:“中者,天地之所始终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理天下,其德大成。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周易》塑造的阴阳(乾坤)中和精神,是中华文化之魂。

道家同样把“中和”作为天地大道,三丰始祖说,“夭地大道,含合抱中”。元初的李道纯著《中和集》一书,他说:“中也,和也。感通之妙用也。应变之枢机也。”“至此,无极之真复矣,天地万理皆悉备于我矣”。武当山上的太子坡,至今还在《姥姆亭》内悬挂着“保合太和”的匾额。传说玄武大帝当年修炼遇阻时,天地化作姥姆予启示,才能保合太和得道飞天。虽然是传说,却反映了道家十分看重中和、太和、保合之道。有位武当名家说得好:“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间不可一日无祥气,中和之道,祥和之气,是驱魔成道的至宝。”

返归一气

炼阴阳中和之气,并非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中和为一,返璞归真为新一轮的太极一气,并且不断螺旋升华。

从人体的生成来说,人体也是通过二气交合,中和为一而生成的。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论及人之生成时说:“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在天地万物的生成中,人得到上天的灵气而最灵,才能形神兼备,成为有生命的人。三丰始祖在《大道论》中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这问题:“父母始生之时,一片灵气,投入胎中,此太极时也”,“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成,脱离母腹。斯其时也,性浑与无识,有以无极优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可见人的生成,乃是阴阳中和以后,复归太极一气而成的。

从培元固本来说,人之初生,元气充盈,阴阳和合,生命旺盛。由于后天失调,阴阳失和,元气日损,疾病缠身。为了健康长寿,儒、道、释、医、武诸家无一不重视恢复太极元气,采取多种方法培元固本。武当丹派通过行功走架及静功修炼,让先天元气与后天水谷之气中和,使体内的阴阳二气中和,并与大自然的精灵之气中和,这三个“中和”,合成一团太极元气,用以祛病延年益寿。

从炼气的层次来说,太极拳的练功层次,由低到高,从分清阴阳,到阴阳平衡,进而阴阳中和,中和为一。其中,阴阳平衡与阴阳中和,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过程,不可混淆。练太极拳当然要分阴分阳,阴阳平衡,但是还不够,不能到此为止,应当更进一步,迈向中和之美景。因为阴阳并非凝固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即使阴阳动态平衡的概念,仍不能充分反映阴阳变动不居的本质关系。事实上,阴阳的动态变化,也就是新一轮的太极一气,并且循环往复,不断螺旋升华。道家经典《太平经》,干脆把阴、阳、和三者,作为三种气质来看待,三气中和为一,它指出:“阴、阳、和三者为合,上应天理,下合人伦。”

从太极拳的懂劲来说,也要中和为一。王宗岳在拳谱中描述了练功懂劲的全过程:“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有懂劲而阶及神明”。怎能懂劲呢?他进一步说:“须知阴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阴阳相济如何理解?济者,渡 也、和也,相济,即相互济渡到对方去。所以王氏所说的阴阳相济是指阴阳二气相互济渡到对方里面去,和合为太极一气,并不是说五阴五阳的平列。若是一半阳,一半阴,各自平立,互不相关,怎能达到懂劲练成妙手呢?王氏提出的懂劲要分六部走,一是着熟,二是知阴阳,三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四是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第四步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练成了,才能进入“懂劲后越练越精,默识揣摩,渐至随心所欲”的第五步,最后的第六步,才是“阶级神明”的阶段。

炼气之法

太极拳之炼气之道,与松柔之道相辅相成。松则能通,通则易顺,顺而能致和,所以要“炼阴阳中和之气,练天地至柔之术”。松柔要诀,将另文介绍,这里主要谈炼气之法。

武当丹派,以道家内丹功为根基,练拳与炼丹结合,练拳过程,就是炼丹过程,初听起来,似乎复杂玄奥,其实下手功夫并不难。三丰始祖在《道言浅近说》中指出:“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心止于脐下日凝神,气归于脐下日调息”。宋唯一在《武当剑谱》中概括为“揉转玉环,鹤息归脐”的心法。李景林总结出易知、易练、效果好的独门修炼法一脐转胎息法。

脐轮,俗称肚脐眼,穴名神阙。它是人处母胎时,赖以呼吸的脐带,出胎后脐带虽短,元阳一点(元气)尚存,输气血,通百脉的功能犹在,是人的“性根”、“命蒂”,是内丹练功的主要穴位,炼中和之气的入门要道。胎息,是练功到高深阶段的一种呼吸法,如胎儿在母胎中的内呼吸,故名胎息。它是培育元气,修炼精、气、神的有效呼吸法。法有四个层次:

炼气之法层次一、守脐。守脐内深处约寸深,常守此穴,能激发脏腑经脉充血的生成与运行,促进阴阳平衡乃至中和。先贤说:“常守肚脐,寿与天齐。”

炼气之法层次二、敛脐。吸气时意念肚脐内敛,吸至背后命门穴,使命门鼓撑饱满,呼气时将气从命门穴注入下丹田。命门又后升田,是阴阳二气生发之源。命门属火,肾精属水,命门饱满,则水火相济,真气生发。

炼气之法层次三、脐息(胎息)。初时,只是意念上的脐息,练之日久,慢慢忘却鼻息(实际鼻息尚在),由脐窝呼吸,让脐轮成为呼吸出入之门户,若有若无,进入胎息。三丰始祖指出:“人能从此处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时,好像重生之身一般。”

炼气之法层次四、阴躏之息。阴躏即会阴穴。三丰始祖说:“调息者,调度阴躏之息,与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中也。”倘能知此,则天门常开,地福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上朝,中和为一。

炼气之法层次这四层功夫,并不难练,只要掌握好“守脐”这把钥匙,就能开好这把锁,从无极式直到收势,行拳练剑的全过程都要贯彻始终,再辅以静功修炼,就能功到自然成。

龙场悟道王阳明悟到了什么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的就是“心是万物的主宰,心和行一致,实现知行合一”。

“道”代表宇宙的本体,王阳明“悟道”就是对宇宙人生的感悟。至于王阳明是否彻底悟道,我们不敢轻易下结论,也没有这个资格。“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悟道水平有高有低,不能用对错是非来评论。

有善有恶意之动。道家有先天与后天之说,先天指的就是道,后天则代表宇宙万有,先天又称为混沌。先天是如何进入后天,道是如何生出天地万物的呢?这个问题只能个人去感悟,庄子有一则寓言“混沌生七窍而死”,说的就是先天进入了后天,七窍生,我们能思能想,有了自己的思想,“自我”出现,有了善恶之分,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就是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

“先天”是指父母的遗传,那“后天”是什么?

自己的努力。
先天是属于基因遗传,而后天就靠自己努力了。
在成长过程中,虽然有父母,老师的指导,但是否成功主要还得看自己是否努力了。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