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易经写了什么书

易经是孔子写的?

《易经》的时代、作者与内容。
时代--商末周初
作者--巫卜之流编纂而成
内容--
 决吉凶、问休咎。
 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集中记 录。
 主要是以八卦交相配合,说明各种事物的变化发展。
 八卦内容:八卦分别代表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
 “系 辞 ” 上 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太极是世界总过程的开始,由太极生出天地, 有天地就有四时,四时运行,就变出雷风水火山泽来,雷风水 火山泽就演化出万事万物。这就说明了世界生成的整个程序。 易经就是这样以八卦来解释宇宙万物的变化原理。
 中心内容,主要是阐明宇宙之间具有一定的合法则性(易简),但一切的事物却又在不停地变化发展(变易);而同时又有一些固定不变的东西存在(不易)。〖宇宙千变万化受一个简单的法则支配,有一定规律可寻(易简);社会上的一切制度、仪礼、文物、器用,都会因时而变(变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间尊卑之序,长幼之伦,永不变(不易)〗
 反映远古时代人文思想,文物制度和社会面貌,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思想的成长过程。
6. 《易经》中所反映的社会形貌及文字技巧。
 父系家族制度的完成
 “ 纳妇吉 ”“ 得妾以其子,” “ 子克家 ”等文句,
 男子娶妻纳妾、女子出嫁、儿子承家的现象,在社会中已很普遍。
 以男性为中心的一种社会体制,男性可以娶妾,继承家产,在社会享有完全的主权。父系家族制度至此便正式完成了。
 国家组织的完备
 天子、国君、王、公、诸侯、武人种种的名称。
 “ 大君有令,开国承家”
 可看出当日组织的进展。
 祖先崇拜的产生
 看出演进的痕迹,
 “ 自天之佑,吉无不利 ”,“ 王假有庙 ”等文句,
 显示出对天帝和祖先的崇拜,在的思想和仪式上,都有了进展。
 农事工商业 ,比以前发达。(大车,精美猎器,酒器,祭器,商人,买卖)
文字技巧--
 比起卜辞也有了显著的进步。语言形式也有较高的成就,“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 文字颇简洁。“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 音节铿锵,描写生动,富有诗意,具一定艺术特色价值。
《周易》是在什幺时候写成的,传统说法是,伏牺画八卦,周文王把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并写出卦辞和爻辞,是《周易》在西周初年成书。关于伏牺画卦,近人多不相信。“文王拘而演《周易》”,也只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考之于《尚书·周书》,并没有片言只字记载。相反,《大诰》却说“宁王惟卜用”。因此要说由文王写出一部在书的组成形式和语言资料方面都对古代筮书有所沿袭的《周易》就成为不可能,何况《周易》有不少爻辞都绝不能出于文王之手,更是《周易》不作于文王的证明。明夷六王“箕子之明夷 ”,是武王戴文王木主以观兵于孟津以后的事,文王不能事先知道。夹卦九四“牵羊悔亡”,是微子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的事,文王也不能事先知道。履卦六五“武人为于大君”,是厉王末年的“伯和篡位立”(《竹书纪年》) ,就更不是文王所能知道的了。《周易》既然不是文王作的,传统的《周易》作于西周初年的说法就难以成立了。
近年有人提出《周易》写成于西周末年,值得重视,今论证如下。
《周易》语言与《尚书·周书》比较,要容易懂得多,不像《周书》那样艰深难读,例如屯卦六二“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损卦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到羊,无血” ,都与后来春秋时代书面语言接近,因此与其说成书于西周初年,不如说成书于西周末年。如上指出,“武人为于大君”是记载了厉王时候的事。但只凭这一条断定《周易》作于西周末年,论据还嫌不足。明夷九三有“于南狩 ”,升卦卦辞有“南征吉”,都是说要向南方楚国用兵,并希望取得胜利,应该是写在“昭王南征而不复v(《左传》僖公二年)。和“穆昔南征军不归 ”(韩愈诗)之后,其时已接近西周末年。再加上《周易》充满阴阳观念,它的六十四卦都是由阳爻和阴爻组成,但全书却还没有阴阳这两个词,要到宣王大臣虢文公才说“阴阳分布,震雷出滞”(《国语·周语》),因此《周易》成书不可能在宣王时候。上不能到昭王穆王,下不能到宣王,但又记载了有关厉王的大事,因此要说《周易》成书于西周末年,该可以讲得过去了。
但是孔子的确是整理了易经,并且他对易经的每一卦啥的都有作注解。

求孔子对易经的注解

你好,不知道你是不懂,还是有其他原因!! 孔子是注解过《周易》,但是他的注解分很多部。根据你的问法,你应该是没有看过易经的。或者压根没看懂!!
现在市面上,能看到的《周易》都是带着孔子注释的,因为文王整理的周易,一个卦只有一句话,你之所以能看到乱七八糟的东西 就是因为孔子和其他学者的注释。
学术界把孔子为易经编撰的书籍系列称作《十翼》。
比如:篆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这些都是易经本文下面的。这些都是孔子注释的。 现在周易的内容,75%都是孔子《易传》的内容、
换而言之,你看到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就是孔子注解的东西,你一边找孔子注解,一边又不要他的注解- -- - 那么就没有符合你条件的周易啦!!!

易经谁写的?

伏羲氏和周文王整理前人书稿得到的

孔子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这句话是这个意思:
修辑、整理《诗》、《书》,定下《礼》这项制度,并为《周易》作序,还著作了《春秋》。
这是孔子的不同事迹,所以便用了不同的动词来表述。他对《诗》、《书》进行了整理,所以便说“修”;同样地,他对《礼》的制度进行了确立,所以便说“定”。其他的也是如此。

周易和道德经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具原典性?

周易讲的是变化,具体的核心是三“易”:不易、变易、简易;道德经讲的是虚无,核心是自然而然,自然就是自己如此,体现是返回事物的本性,发挥其本能。周易和道德经的本质其实是殊途同归,提示宇宙的自然规律及其运用。例如周易中“天行健,以自强不息”,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应的都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驱动力在自己。

众生有难会求观世音,有人就问观世音“您有难时求谁”,观世音说“求自己”,同理。周易与道德经从文字上来说道德经相对容易理解些,所以老子说“吾之道甚易知,甚易行”,相对简明易懂些;从理解的角度来说,喜欢那本书就从哪本书下手,这样也未尝不可。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从创作年代来看,《周易》显然早于《道德经》,《道德经》也受到《周易》的一些影响。但由于古代书籍的成书时间较为漫长,即有后人不断添补、完善和解释,所以从完成时间来看,《周易》又有可能晚于《道德经》,《周易》中传的部分也受到《道德经》的影响。当然,《周易》作为六经之首,比《道德经》更具有原典性这是确凿无疑的。不过,关于《周易》和道家之间的关系,学界至今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

老子“无为”治国和《易经》治国思想,哪个智慧更高?

老子“无为”的治国方法和《易经》的治国方法,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治国方法,“无为”治国方法层次更高。本文先简略地解释《易经》和老子的“无为”治国方法,然后进行比较。

一,《易经》的主要治国思想

1,注重以德治国

《易经》的做人思想注重德。《易经》的坤卦讲:“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做人应该学习大地生育滋养万物,承载万物的德,做人要有益于别人。作为治国的君王也应该这样。

《易经》讲:“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就是说,德很浅薄却占据尊贵的位置,知识很少却谋大事,力量很小却担负重任的,很少不遇到灾祸的。

历史上有不少居于王位,却道德浅薄荒淫无道,最后被推翻,产生悲惨结果的。也有很多君王因为德和才都能配得上国王的位置,所以国家治理得很好,名留后世的。

易经

所以《易经》讲:“君子以振民育德”。国君应该有配得上王位的德,才能治理好国家。

2,注重变革

《易经》革卦讲:“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就是说,成汤灭了夏朝,建立了兴盛的商朝。周武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兴盛的周朝。汤武革命即顺应天意,也顺应民意。这表明,《易经》是赞成推翻腐败旧王朝建立新王朝的革命行动的,赞成变革的。

《易经》系辞传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说,事情发展到极点就会发生变革,变革才能畅通,畅通才能长久。

可以看出,《易经》认为变革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3,注重创新

《易经》很推崇创新精神。《易经》系辞传讲:“日新之谓盛德”。就是说,天地能够日日创新,是崇高的美德。

世界就是因为不断变化,不断创新,才永葆生机。

《易经》认为,国家也应该保持创新,才能保持生机。

4,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易经·系辞传》讲:“危者安其位者也。存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这段话反映了《易经》中,君主治理国家应该有的忧患意识。意思是说,以为自己的处境将会永远安全的,将会遇到危险。想极力使自己保持得完好的,反而完好不了。有治理,就必然会有动乱。在安全的时候,不要忘了以后还会有出现危险的可能。国家存在的时候,不要忘了以后还会有亡国的可能。国家治理得好的时候,不要忘了以后还会有乱的可能。

这三个不忘,就是《易经》治理国家思想中的忧患意识。有这样的忧患意识,国家才能真正治理得好。

老子

二,老子的“无为”治国方法

“无为”就是国君没有作为,不干预大臣的工作,国家的发展完全由大臣和人民自己做主,让国家顺其自然地发展。

老子的“无为”治国思想,是我国古代三大治国思想,道家、儒家、法家治国思想中最简单的。这正是老子“大道至简”思想的体现。就是说,最大的道,是最简单的。

老子《道德经》讲:“上者,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就是说,上等的国君高度信任下属,不作为、不干预下属的工作,让下属的工作由自己做主。所以,下边人只知道他的存在,并不知道他有什么功劳。第二层次的国君为国家的发展积极地作为。所以,下面人称赞他,愿意亲近他。

我国历史上的汉朝初期、唐朝初期、清朝初期,都是主要使用接近于老子“无为”的思想治国,结果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三大最兴盛的时期。实践证明,老子“无为”的治国方法是最有实效的。

无为而治

《易经》的治国方法,属于老子所说的第二层次国君的治国方法。周文王、周武王、汉武帝,宋朝、清朝一些皇帝,都使用过《易经》思想治国,治国实效逊于老子“无为”的治国方法。

老子的“无为”治国是《道德经》中上等层次的治国方法,《易经》的治国方法属于《道德经》中第二层次的治国方法。中国历史上治国思想的实效性上来看,老子的“无为”治国思想要优于《易经》的治国思想。可以说,老子的“无为”治国方法层次更高。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