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健康之道是什么意思啊

易经的道是什么意思?

《易经》所体现的道,明显地表现为仁德,又隐藏在一切日常所用的事物之中,它鼓动万物生长化育但不跟圣人一样有忧国忧民之情。
出自《周易
-
系辞上》
原文: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智)者见之谓之知(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译文:阴柔和阳刚合在一起叫做“道”,继承这种道的就是最美好的,成就这种道的就成为一种品性。强调仁德的人看到它就说它体现出仁德,讲究智慧的人看到它就说它体现了智慧,百姓每天运用它却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真正懂得君子之道的人很少了!《易经》所体现的道,明显地表现为仁德,又隐藏在一切日常所用的事物之中,它鼓动万物生长化育但不跟圣人一样有忧国忧民之情,它体现出来的盛大的美德和宏伟的事业可以说至高无上了!广泛地拥有天地间的一切可以称为宏伟的事业,时刻变化更新可以称为盛大的美德。使万物生长并再生就是《易经》所要表现的变化的内涵,把这个内涵画成卦象就是(体现天道的)乾卦,效法天道的就是(体现地道的)坤卦。通过对数字的深入研究来预知未来的方法叫做占卜,与变化的规律相通的叫做事,阴柔与阳刚无法使人预测叫做神。

从《黄帝内经》看健康之道:顺应自然、劳逸有度让你有“正气”

“ 养生 ”在古代也称“摄生”,就是通过对身体的保养,以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许多中医 养生 理论和方法。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邪正斗争的结果。正气是指人体抗御疾病的能力,邪气是指致病的因素。扶助正气,避免邪气,就不易发生疾病。 养生 的过程也就是扶助正气,避免邪气的过程。
中医特别强调自然环境如季节、气候、昼夜变化、地理环境等对人体的影响,中医认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病理等, 养生 、治病都要考虑到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黄帝内经》强调 养生 要顺应四时。一年四季的变化,对人体有着不同的影响,多发病也不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一年四季会发生不同的情志变化,调养情志也要顺应四时,因时制宜,如春季应“ 以使志生”,夏季应“使志无怒”,秋季应“使志安宁”,冬季应“ 使志若伏若匿”等。一日之内昼夜的变化使人体也有相应的变化。要求人们的生活要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七情和五脏的关系是:心主喜、肝主怒、脾为忧思、肺主悲、肾主惊恐。

《黄帝内经》调养精神的方法就是“静”,要求心态平静,遇事不慌不急,宠辱不惊,知足常乐。这样气血调和,五脏平安,不会生病。《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中医 养生 也要求适当运动,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的锻炼方法。现代的锻炼方法有气功、太极拳、八段锦、走路、广播体操等。锻炼身体要做到因人而异,要依据年龄、身体的强弱、性格爱好、周围的环境条件来确定。

《素问·宣明五气篇》也指出:“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其意义是不运动不可以,运动多了也不好,要劳逸结合。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饮食有节。”有节,就是有节制,包括饮食的时间有规律,饮食的数量有节制,搭配要合理。

《内经》在饮食方面的一个重要理论是“ 五谷为养”。五谷是指五谷杂粮,五果为水果的总称,五畜为肉类的总称,五菜为蔬菜的总称。中医讲五谷为养,是指饮食要以五谷为主食,五果、五畜、五菜为副食。《内经》这个观点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饮食结构金字塔基本是一致的。

五谷为养的另一个含义是,五谷也要合理搭配,就是要粗粮和细粮搭配,这符合医学上蛋白质互补的理论。中医认为食物有五味,即酸、甘、苦、辛、咸。五味入五脏,酸入肝,甘入脾,苦入心,辛入肺,咸入肾。适当补充五味能养五脏。

《易经》的智慧 27卦 颐养之道

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自食其力,能自养者就是令人称道的事,能自养还能养人者,就是对社会作出了贡献,那怕是最低层次的养家糊口。

《易经》27卦为山雷颐卦,下震上艮。“颐”字的本义一是指人的面颊,腮帮子。成语“颐指气使”、“大快朵颐”。二是指人的自我健康保养及自我修养。如“颐养天年”、“颐和园”中的“颐”等。
观颐,是看见人家大快朵颐时,不要羡慕嫉妒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人要学会自食其力,世上没有救世主,一切都只能靠我们自己。

中国人爱讲一个靠字,在家靠父母,出们靠朋友,单单就不讲最为现实的是靠自己。靠自己所获得功名利禄,最为真实,最为持久,最让人佩服和敬重。颐卦卦辞说:观颐,自求口实。贞吉。君子观此卦象,一思生养之不易,应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二思人来到世界上走一遭不容易,应颐养好自己的身体。有了健康的身体,着小是能自养,着大,观天地养育万物,就应向圣人养贤以惠万民。

所谓自养,一养健康的身体,就必须有严格的自律精神,戒贪,勿滥欲。二是慎言敏行。行动大于言语。行动是实际,言语是飘渺。有时候还言多必失。有个幽默故事,说英国人,法国人,中国人比哪个国家的酒最好喝。请来三只小老鼠来喝,一只小老鼠喝了英国人的白兰地,小老鼠跳起了探戈舞;一只小老鼠喝了法国人的葡萄酒,到钢琴边,弹起了交响乐;最后一只老鼠喝了中国人的二锅头,冲进厨房拿把菜刀出来,气势凶凶的问:“猫在哪里!?”。这则幽默,从另一个角度也反应了国人有点牛皮哄哄,不着眼于现实。
颐卦告诉我们,最正确的养生之道首要是养德性,修正自己的心智,安守中正贞和,明晓颐养的真意,才能畅顺一生。

(老三羊    随笔)

《易经•颐卦》,坚持身心双修的颐养之道,才能升华自我!

【读经典】

先看卦画和标题:

从卦画上可以看到,颐卦是艮上震下,上卦艮为山,下卦震为雷,山下有雷,象征春雷涌动,山上生机盎然,万物生长,大自然养育万物之象。

颐卦的卦形很有意思,最下面的初爻,和最上面的上爻都是阳爻,其余中间的四爻都是阴爻,看上去就像正在吃东西的口腔一般。同时,中间的二爻至五爻可以组成两个坤卦,所以内含坤卦的载物之德!

这里面涵盖两方面意义,一方面“吃”是人生命延续的根基,从颐卦中领悟到饮食的重要性;另一个方面社会要想发展,个人的精神食粮也不能欠缺,传播知识,提高精神追求。而颐卦所讲的养生,更是以精神养生为重,物质养生为轻!

接着看正文和卦辞:

简单翻译下:颐卦,坚守正道吉祥。观察人的养生之道,要实现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简单翻译下:彖辞说颐卦说坚守正道吉祥,是说养生遵循正道就会吉祥。看别人吃什么,就是观察他的养生之道;自己谋求食物,是要考虑自己怎样养生。天地养育万物,圣人养贤士,是为了让万民得到养育;因时制宜的养生道理太重要了!

简单翻译下:象辞说上卦艮为山,下卦震为雷,山下有雷就是颐卦的卦象。君子从卦象中得到启示,谨慎自己的言语,控制自己的饮食,修身养性。

最后是具体的六爻:

简单翻译下:这里的灵龟是指宝贵的、阳刚的东西,朵颐就张口吃东西的样子。舍弃自己的宝物,观看别人大口吃东西,会引发凶险。象辞说:“观看别人大口地吃东西”,不关注自己的行为,是不值得称赞的。

简单翻译下:颠倒颐养之道,违背常理,前去征讨,这是凶险之事。象辞说六二爻说征讨凶险,因为这种行为会失去同类。

简单翻译下:违背养生常理,坚持下来会有凶险。十年也不会有什么作为,没有什么好处。象辞说“十年也不会有什么作为”,因为这种行为有悖于道义。

简单翻译下:颠倒颐养之道,某些时候也是吉利的。虎视眈眈,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欲望,可以安享天年,没有灾祸。象辞“颠倒颐养之道的吉利”,是因为施予广大,做人光明磊落。

简单翻译下:违背常理,居守正道,这是吉祥的。不可去跋涉大江大河。象辞说:“居守正道”的吉祥,是因为能够顺从君主的意志。

简单翻译下:遵循生活的正道,经历艰难后吉利。有利于跋涉大江大河。象辞说:“遵循生活的正道,经历艰难后吉利”,将会获得大的福报。

【写心得】

提到颐,很容易想到颐养天年、大快朵颐两个成语。而颐卦就是讲述养育、饮食的内容。人、天、地自然浑然一体,相互和谐生发,这里颐养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自养,另一个是养人,天地养育万物,圣君养育百姓,盛世养育贤才!

颐养之道首先要节制饮食,懂得以食养身;其次以养心为主,学会修心养性,以德润性,涵养智慧;还要注意坚守正道,洁身自好,不断升华自我。具体要求初爻临渊羡鱼;二爻遵循正道;三爻安守中正;四爻以阳养阴;五爻求养纯正;上爻养后得福!

颐养的关键是口,口不但是食物必经之处,还是言语性情表达的主要器官,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凡暴饮暴食、胡言乱语,都会贻害身心,只有慎言慎食,三思而后言;廉洁寡欲、不贪图饮食,才能得养生之正道!

【做冥想】

前面的大畜卦积攒了大量的能量,到了颐卦就要讲究颐养之功。颐卦口形的卦形,展示了生命的根基,都在口里的一口气、一口饭。颐卦的下卦为震,如同欲念之动,追逐名利,忘记了真正的颐养需要身心合一,而不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将生命浪费在对占有资粮的追逐妄想中!

而语言是我们内在心智的体现,用来表达情感和智慧思想,但要注意语言是把双刃剑,不但言多必失,还会出口伤人,古人云“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特别是当今社会中,紧张和压抑导致很多人急于表达而缺少觉知,很多的交流都是废话,情绪还特别受到言语的影响,需要认真学习“君子以慎言语”的道理!

无论是养身还是养心,都要坚持正道,一方面内在情绪波动,思绪烦扰,则心力消耗不得其养;另一方面外在执着于嗜欲,贪求不止,则身体亦为之所累。所以要养正,先要有静气,静以自觉内省,了解真正有益我们身心的事物,绝不盲目追随潮流或听从欲望!

老子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就要求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不贪图物质享受,抛弃享乐主义思想;追求颐养身心为主,物质为次;做到淡泊宁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断升华自我!

易经看懂的人都疯了,易经为什么越读越可怕?

提起看懂的人都疯了,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为什么越读越可怕?另外,还有人想问快把我看疯了怎么办,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是不容易懂吗?看懂的人就都神经了?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为什么越读越可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看懂的人都疯了

1、看懂的人都疯了:为什么越读越可怕?

是构述宇宙万物之间的变化的古老经典,是辩证法哲学书,并不是一本书,而是《连山》、《归》、《周易》三本书合称,前两本均已失传,所以我们目前能读到的只有《周易》,他被人称之为天书,它包罗万象,内容博大精深,博大让人觉得可怕。是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万物的变化,认为人和自然是有互相的有联系的整体,即是“天人合一”。

《》是不容易懂吗?看懂的人就都神经了?

在很多网友的心中是旧时代的书籍,是书籍,应该被历史所淘汰的,而且经常被那些利用。讲道理,这样的书籍应该是被禁才对的,然而事实却相反,他的评价高到不可动摇。是一本有大智慧的书,它非常契合的变化,而且归纳了世上万物的发展规律,教你洞察大局,为人于先,非比常人。

被称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在哲学、、经济、文化等方面。我们如今的IT行业也受到影响而发明的,并建立起二进制。如今在物理学、量子学的一些理论都能从里面找到规律。

博大精深是非常难懂的,融汇了天人合一的精髓,是香的创始人将的主要是想接入自己的著作《》,建立了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周文王当时著作《周易》一书,而这本书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他的卜筮,也就是现代人说的算命占卜,这些东西看似玄幻,其实也是可以理解,有个很专业的词汇描述他——术数,术数就是数字和方法的结合。一位先生临死前忠告。

就像数学题目一样,并不是直接告诉你结果,而是给你一些条件,让你通过这些条件来求出结果,卜筮之术也是如此,根据现实中已有的一些事物条件,通过宇宙规律,来推算事物的走向。不同的是他们推断的事物和方向不一样,而推算原理确实一致的,所比之下卜筮比数学更加没有定数更加模糊。

易一字其实就是的意思,而的易其实就是宇宙万物之间不断不断变化,它预示着宇宙万物之间的自然规律,在古代叫,不可泄露的。

古人认为掌握了这些便可不用卜筮算命,因为掌握之后无论遇见什么,都能知道如何化解,所谓逢凶化吉。所以在常人眼中,这种人是,是深不可测之人。曾仕强河南暴雨预言。

正因为系列书籍所包含万物自然之理,让人觉得深不可测太难懂,因为博大精深的另一面,也就意味着很多人读不懂它,所以就算他蕴含很多自然规律万物之理,世人读起来也是觉得神秘诡谲,给人一种歪门之说,也正是因为过于深奥晦涩难懂,让人觉得阅读越可怕。

以上就是与为什么越读越可怕?相关内容,是关于为什么越读越可怕?的分享。看完看懂的人都疯了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易经看懂的人都疯了,你为什么要学易经,看易经是怎样毁掉一个人的_百度...

提起看懂的人都疯了,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你为什么要学,看是怎样毁掉一个人的,另外,还有人想问快把我看疯了怎么办,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是不容易懂吗?看懂的人就都神经了?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你为什么要学,看是怎样毁掉一个人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看懂的人都疯了

1、看懂的人都疯了:你为什么要学,看是怎样毁掉一个人的

《》是经,它是群经之首、也是群经之始。所有的东西都是从这里发源出来,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是诸子百家的开始。大约在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1、为什么说容易学习呢?老公学后全变了。

因为虽然是一本无字天书,但它创立了八个号来描述对人类生存影响甚大的八种自然现象,就是上述所说的八卦。

2、我们讲有三个关键词,就是:、五行、八卦。整个学术的核心,就只有这三个词。八卦号是古代的一种语言,我们运用就相当于是把一种古代语言翻译为现代语言而已。我们大多数人都懂得基本的英语,英语有26个字母,而八卦这种古代语言,有多少个字母呢?只有8个字母;学会基本英语需要掌握多少个单词,保守估计也要一两千个单词吧。而整个体系有多少个单词?只有64个单词!64个单词涵盖了整个宇宙人生的规律!

3、正因为学习只需要掌握8个字母,只需要记64个单词。所以,是很容易学习的经典。很多人觉得难,是因为没有掌握简易的方法、路径错误的情况下,纵使花费一辈子时间在上面,还是无法把掌握和应用。

有些人越学越糟糕笔者认为学习者没有掌握学习《》的思想内涵及精髓内涵。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易》学,就必须要领会物极必反的思想,因为周易中处处存在这个思想,例如居安思危、否极泰来等。

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渗透着这种思想,或者说都有类似的语句表达了这种思想。用的话说就是,“反者道之动”。《吕氏春秋·博志》说:全则必缺,极则必反。《易》把这个概念发挥得更加透彻。但真要领会这个意思其实不简单的,说说容易。

2.穷变通久《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核心就是的“三易说”,即:简易、变易、不易。修玄学的人很可怕。

所谓”不易”,就是基本平衡;”变易”就是发展变化,就是不平衡;”简易”就是世界上所有最复杂的事物可以用最简单号来概括。发展变化、不平衡是的、永恒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事物是永远在变化的,不要拘泥于一时一刻。例如《水火既济》卦和《火水未济》卦。

《水火既济》结构看上去似乎是个很完美的卦,可它不是卦,它没法定格在这个状态中,这暗示着事物是没有穷尽的。

《》中也有类似的思想:“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苏轼也说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生活中,可以引申为——凡事不要钻牛角尖。事物永远在变化,何必为眼前的一时不快而恼怒呢。

3.自强不息这个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天行健,君子应当效法,自强不息”。

学习就是这样的,学无止境啊。

4.辩证看待学《易》就必须一起学。

也就是不能只看阳而不看阴,看乾必看坤、看坎必看离、看否必看泰,都是一个道理。乾为天,离也可以为天。

天属阳,但也不能拘泥于天属阳,天属阳是相对于地属阴而言,没阴就没阳。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男为阳女为阴。

两个男人,高的为阳矮的为阴;站着为阳坐着为阴;胖的为阳瘦的为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春夏秋冬,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春夏之中,春属阴,夏属阳。

最初的概念应该还不是从四季中得出,而是通过“立竿见影”的方法得出,太阳是阳,影子。也有说法是看日月交替得出。其实上述几种思维要表达的都差不多,基本上是一个意思。

5.无中生有要明白无是什么,无并不是没有。

《》第五章:“,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其犹橐龠乎的话,就能理解什么是无了。曾仕强说高人通通在现世。

《》四十五章也有类似语句:大盈若冲。

当然,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看个译文就行了,但这样就没啥作用了,要自己去感悟、体会,是这种空的感觉。一位先生临死前忠告。

6.全息思想最早由董仲舒提出过类似的概念,叫人副天数。高人怎么评价曾仕强。

《》是不容易懂吗?看懂的人就都神经了?

全息思想可能在中医中应用较多。比如耳朵、手掌、脚底都可以代表你整个人体。在周易预测领域内也应用广泛。中华文化看重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而不是给单个事物做无限解剖。

《庄子·天下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人体和自然界有很多,在此不多举例了。

7.、要常联想

看到这一面就要同时想到另一面,而习惯了1+1=2,G=mg这些东西,看问题就容易被框死,容易变得。

比如有人问乾代表的颜色究竟是红色还是蓝色。这本书说红色,那本书说蓝色,不代表他就是大赤色或蓝色,他也可以是白色,也可以是其他的颜色。不要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比如,并不是具体的某个东西,黑白也阳,你现在握着鼠标,手心手背也阳,上面已经举过例子了。

再举个例子,坤,卦辞有一句是“利牝马之贞”,牝马是母马,母,《象》中有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母亲具有什么特性,承载、包容、孕育,正和大地是一种属性,所以坤为地为母,当然还可以为很多其他的。

以上就是与你为什么要学,看是怎样毁掉一个人的相关内容,是关于你为什么要学,看是怎样毁掉一个人的的分享。看完看懂的人都疯了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