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儿童心理学什么是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先天:指父母结合时的体质,胚胎生成的大环境(气候,磁场等),以后胚胎成长所吸收的营养(特指微量元素类)是否充足。这些造成孩子的脑部发育等问题。科技无法解释。
后天:指在先天的基础上,孩子接触到的信息对其心智的影响。因为人类的学习能力,孩子 出生后会不断学习,孟母三迁的故事是最好的解释。
先天的基础,后天在先天的基础上发展,但后天可随环境变化,实际上先天环境也可以变化。道理需要明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天”和“后天”,该怎样理解

        这个先天啊,很多人就把它理解成出生就有的,从娘胎里带来的,差不多就是这个 意思,也就是出生就有,自身就有的,就是指本源。而这个后天也就与这个先天相对应,它是一个道家的词语,也就是不是天生的意思,也就是后天学习所致的,也还指的是人或者其他的动物诞生时的成体时期,现在大多时候都是指的是明天的明天。                            

先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多时候都是指自然法则,在古书中《周易文言传》中有提到,在易学里面也有,里面有一个先天图还有一个后天图,先天图也就是伏羲八卦,这个后天图是文王八卦方位。 这个也就是一个逻辑的关系,从《观物外篇》中提到的就可以看出,他认为后天学的就是先天学 的运用,这个先天和后天的关系也就是体和用,心与迹的关系。有这样的一个句子,“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在后面的时候还有人对这个做出自己的见解,在清代的时候,他叫刘沅。                                              

在古代这个先天后天还有其他的意思,这个是在古代的历法中的,这个古代的四分历回归年误差虽然不是很大,也不容易看出,但是时间久了,自然就会显现出来,历法预推时刻晚于实际天象的要晚的现象,这个就叫做历法后天,反之,也就是历法先天了。                      

古代的先天后天在很多领域方面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代表,历法,文学,八卦,还有古代的内丹学中也有。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天”和“后天”,该如何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先天”与“后天”的概念是有所界定区分的,先天指的是一种自然原则,也是对宇宙本体的一种本源,后天则对比而言是指在出生后的,并非天生所带的。在古人运用于传统文化中,二者的概念与含义则是不一样的。

一、先天与后天的区别

从历史文献的查询中得知先天与后天的出处最早源自于《周易》,先天是与天时所合,后天则是奉命于天时,不违背其,近乎于人神之间的。先天是与天时不违,与天合大人也。后天则是对天时的奉顺,依据天时做事。二者的中心思想都是在于与天时的相结合。后世易学中对先天与后天的认识则是从逻辑联系上来说,认为后天之学是在先天之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二者是心与迹的关系,中心思想是先天为主体,后天为所用。

二、意义所在

先天与后天之说之于我们的意义在于以先天之心为里内涵,后天之心为物、欲所影响,在先后之分上对自己的性情有所认识,通过修养自己的天之心向将自己的性格转换于谦和之间。

古代内丹学认为人分“精、气、神”三体,后天,呼吸之气;先天,人之元气。也就是说人的后天创造是无限的,且是有迹可循的,是容易模仿的。可先天之神是本体的独特存在,是无法被模仿超越的。于人而言,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后天加足自己的学习与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对先天和后天的定义是站在玄学角度的,古人对天象的研学将其放至于对人的心性分析上,这其中的思想是极为超前的。以先天为体,后天为用,以借后天之名去学习与先天相通之问,属实是一种大智慧。

周易是如何论述先天与后天关系的?

先民在先天时代行事,天合于人而不违人,人与自然间协调得十分完美;后天时代人们行事,须奉顺上天,从天而动。先天之时天人和谐一致,后天之时天人间的相互协调则有所欠缺。

这句话出自《周易》文言传,其完整的一段话是“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与人乎!”

中医所说的“先天”与“后天”,究竟是什么意思?

按照通常的理解,“先天”是指自然的本然原则,是天生的、天赋的,有时也指宇宙本体,万物本源;“后天”则与“先天”相对,指非天生的、出生以后的。比如,我们会说某人的成功,是源于其先天的聪明和后天的努力;或者说某人的长寿,是因为他先天体质好,后天又勤于锻炼,等等。

不过,古人在具体运用这一对概念时,含义则是多种多样的。

先来看迄今所见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先天”、“后天”,即《周易·文言传》在阐释“乾卦”第五爻辞中的“大人”时所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对这里的“先天”、“后天”,也有多种解释,比较常见的为唐孔颖达疏:“先天”指先于天时而行事,“天乃在后不违,是天合大人也”;“后天”指后于天时而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也就是说,大人的行事不论先于天,还是后于天,都与天相合。

但是,后世易学中通常所说的“先天”、“后天”,意义又有所不同。人们主要用其来指八卦及六十四卦的两种图式——先天图(伏羲八卦方位)和后天图(文王八卦方位)。

这种学说始于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在邵雍看来,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存在着逻辑的联系,其在《观物外篇》中说:“乾坤纵而六子横(先天图),《易》之也;震兑横而六卦纵(后天图),《易》之也。先天之学也,后天之学也。”认为后天之学是先天之学的应用,二者是体与用心与迹的关系,也就是后来常说的“先天为体,后天为用”

此外,像清代学者刘沅还利用先天、后天之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心性论:即认为心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心以天理为内涵,也就是;后天之心受外物、欲望等的影响,或明或暗,不常不真,表现为。其说既强调先天之心与后天之心的区别,又要求制情复性,通过修养,由后天之心向先天浑然之性转化。

而在古代历法中,“先天”、“后天”又另有所指。

例如,古代四分历回归年误差短期内并不明显,但年代一久,就会比较显著。10年的话只差0.077日,但100年就差了0.77日,这时人们便比较容易发现,常常在四分历推算的冬至时刻到来的前一天,就已经是正午表影最长了。

这种历法预推时刻比实际天象发生时刻要晚的现象,古代称为历法后天;反之,那种历法预推时刻比实际天象发生时刻要早的现象,则称为历法先天

再来看古代内丹学中的先天、后天学说。其用“先天”来指那些无形的、自然本能状态的、功能性的东西;而用“后天”来指有形的、人为的、实体性的东西。

比如人体三宝“精、气、神”,都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其中后天的“气”指的是呼吸之气;而先天的“气”则指元气、真气,写作“炁”。后天的“神”为思虑之神,称为“识神”;而先天的“神”则称为“元神”——

有学者认为,古代内丹学的这一学说,可以给现代人工智能的研究划定一个界限,即后天的意识都可用人工智能来模拟,而先天的意识则是人工智能无法模拟的。

先天什么意思?

先天就是天生的,对于人来说遗传的,后天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