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礼的现代意义

华夏文明的重要积淀是五礼,这其中有着哪样的渊源?

从上古时期黄帝统一华夏各族群开始,古代中国就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如果从文明构成角度来看组成文明的因素其实非常丰富,除了大家熟知的物质、精神、文化之外,其实“礼仪”形成对华夏文明定型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传商代末期儒家学说奠基人周公旦曾做《周礼》,可以说《周礼》问世之后“礼仪”才形成制度。并被当做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核心要素,不断在历朝历代得到传承和完善,至此古代人才彻底从蒙昧时期走向文明时代。



据《周礼•保氏》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从这段记载中可以得知“五礼”不仅出自《周礼》,而且也被当时人作为教育“国子”的重要文化内涵。

在《周礼》诞生之前古代社会中的文化习俗,基本上都处于自然发展的初级阶段。当《周礼》提出“五礼”学说之后,习俗才与文化、礼仪相互融合,并朝着有序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行。尤其是在后世儒学及理学大家不断完善之后,古代社会中的“礼仪”体系才逐渐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遵照《周礼》的形制,编纂了“儒家十三经之一”《仪礼》。这部儒家典籍作为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为华夏民族向“礼仪之邦”迈进提供了必要条件。

西汉礼学家戴圣借鉴前人经验,以及集合前人智慧编纂的《礼记》。不仅成为了两汉时期的重要典章制度选集,同时也为古代中国向礼仪社会发展迈进了一大步。至此古代社会形成了以《周礼》、《仪礼》、《礼记》为基础的“三礼”局面。



《周礼》核心思想“五礼”与 古代文化习俗形成

“礼仪”作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准,从出现伊始就一直伴随着人文精神与文化素养。在古代社会只有王公贵族及其子女才有受教育的机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礼仪”应该发端于上层社会。并且在上层社会盘旋多年之后才逐渐走出宫墙来到民间。

这主要是因为“礼仪”的涵盖面相对来说比较高端,修身、教育、、礼制、刑律、美学,都是古代社会中“礼仪”范畴内的重要构成元素。但由于在“礼不下庶民”思想的束缚之下,当时的“礼仪习俗”尽在王室以及士大夫阶层流传。



《孔子家语·五刑解》记载:“所谓礼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礼,故不责之以备礼也。”这段记载的大意为“礼不下庶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庶人根本无法理解或遵从“礼仪”的教化,所以即使庶人不合礼法也没有必要责罚。

虽然在现代人的眼中这种看法或者观点并不足取,但是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却十分盛行。毕竟在“家天下”的体制操控之下,“礼仪”只能是上层社会的基础学科。而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以及其他平民,连基本温饱都无法解决之时也就是无心“礼仪”了。



1.古代礼仪习俗概述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礼仪习俗”,其实指的就是古人在生活以及社会交往过程中,定俗成的以处理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规矩的礼仪规范。但笔者认为礼仪习俗形成的基础,都无法脱离古代礼仪典籍“三礼”的范畴。

正所谓古代社会礼仪起源于“周礼”,也就是西周社会人们的礼仪规范。当这种礼仪规范不断在上层社会发展完善之后,最终随着“民智”不断增强而融入民间生活。如果人们在交往中没有礼仪就很容易因为“失礼”而被取笑。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西周开始自上而下,人们都会自觉遵守“周礼”中关于礼仪的规定。而这种所谓的礼仪规定其实也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周朝王室的祭祀大典与传位典礼,下至周代老百姓的婚丧嫁娶等,都可以从“周礼”中找到相关制度。



2.以“五礼”为核心的古代礼仪习俗

我国从古至今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左传》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礼仪”对古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只有“礼仪”出现之后华夏文明才逐渐走向巅峰。

“五礼”是古代汉民族所有礼仪的集合,“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从这段记载中不难发现“五礼”其实就是祭祀、军礼、丧葬、宾礼、嘉礼。

如果通俗一点说就是民间所说的“婚丧嫁娶”,外加一个在古代社会中尤为看重的“军礼”。可以说除了“军礼”之外其他“四礼”,都与老百姓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其实也是民间礼仪习俗形成的重要核心体现。



“五礼”之“婚、丧、嫁、娶、宾”

俗语云“人无信而不立”但笔者认为,人若无礼其实更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古代先民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礼仪规范,其实就是生活经验、习惯与智慧的结晶。当生活充斥着礼仪规范与文明熏陶之时,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富有内涵。

如果从“五礼”的核心信念去分析,发现原来所谓的“五礼”其实就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忠、孝、仁、智、信”。当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人们都能够遵守“五礼”之后,就说明古代社会正在向文明与和谐方向发展。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这段记载其实说的是“五礼”其实起源于古代祭祀之礼。



1.“五礼”释义

“五礼”主要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所谓“吉礼”其实指的是祭祀之礼,由于古代人对大自然认识能力有限,所以从原始社会开始就产生了自然崇拜心理。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又演化成了各种祭祀礼仪。

2.古代礼仪习俗之“吉礼”

“吉礼”作为“五礼”中最重要的礼仪规范,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从这一点来看“吉礼”说白了就是“祭祀礼仪”,“天神”除了指天上的各路神明之外,还包含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

而祭祀地祗则是社稷、五帝、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祭人鬼则泛指先王、先祖、春祠、秋尝。可以说“吉礼”包括了世间的万事万物,古代人之所以会祭祀“天、地、人”,其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希望能够与天地共生共存。



3.“凶礼”

“凶礼”故名思想与“嘉礼”相悖,指的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主要的礼俗内容“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大概意思就是世间一切糟糕的事情都在“凶礼”范围之内。

但这种礼俗传到民间之后就变成了,以“丧礼”为主的礼仪形式。人生在世难免生老病死正所谓“人死为大”,但为了能够让死人走得更有尊严,古代社会专为其制定了礼仪规范。这样就可以了其实从西周时期一直到清末,“凶礼”在“五礼”之中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4.“宾礼”

“宾礼”所以就是接待宾客的礼仪,家中来客人虽然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但是如何以礼待客就是一门大学问。所以古代人为了做到不失礼就专门制定了“宾礼”,可以说这种礼仪不仅可以让宾客感受到主人的热情与周到,同时还会为主人积累下有礼之人的好名声。

事实上“宾礼”最开始的作用是邦国之间的外交礼仪,比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等。当然除了声势浩大的邦国“宾礼”之外,王公贵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待客之礼也属于“宾礼”范畴。



5.“嘉礼”

“嘉礼”简而言之就是嘉奖礼仪,周天子宴请众诸侯或大臣其实就是“嘉礼”的重要体现。当然,“嘉礼”的范畴其实也较为广泛,饮食、婚姻、冠礼、宾射、飨燕、脤膰、贺庆等,其实都可以算在“嘉礼”的范畴之内。

笔者认为古代社会中形成的“五礼”制度,既是古代礼仪习俗的重要组成部位,同时也是古代社会、文化的主要体现。“五礼”其实早已深入了古代社会中的各个层面,可以说上至天子、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农民,要想在社会中立足都无法离开“五礼”的支撑。



实际上如果从大方向上来讲“五礼”,作为古代礼仪制度、习俗的重要代表,只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礼仪概述。如果从细节上去分析古代礼俗,其实还有很多涉及到细枝末节的礼仪规范。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礼仪习俗,才构成了“礼仪之邦”的大厦基础。

按照古代礼仪制度特点划分可以发现,其实“礼仪”可分为与生活两大类。方面主要包括各种祭祀礼仪,除了大家熟知的祭祀“天、地、人、鬼”之外,还有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

而生活方面的礼俗主要包含五祀 、高禖、傩仪、馈赠礼俗文化,事实上生活礼仪其实与“嘉礼”极为相似。笔者认为古代社会中的礼仪习俗,其实就是围绕“五礼”而建立起来的体系,并且渗透至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结 语

“礼仪”出现证明社会生产力持续向前发展,虽然古代社会生产力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但是当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出现文化、礼仪等精神层面的习俗。虽然礼仪多发端于古代统治阶层并且具有一定落后性,但是却对古代社会礼仪习俗发展埋下了伏笔。

虽然有人说习俗多起源于民间社会,并且是古代老百姓日常生活习惯的记录。但是礼仪习俗却不同于其他风俗与民俗,作为古代社会中上层社会的核心思想,礼仪从出现伊始其实就注定了其阶级性。直到生活礼仪习俗传至民间之后,生活在中下层的老百姓才开始步入礼仪殿堂。

西周为什么要以礼乐治天下呢?

关于西周的礼仪制度有多种说法,有分为“三、四、五、六、八、九礼”等等的说法,但是在这其中最为系统常用的方法是“五礼”,分别是“吉”“凶”“宾”“军”“嘉”。

居于五礼之首的当为“吉礼”。《周礼 春官 大宗伯》曰: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吉训为福,吉礼的“礼义”就是“事神致福”。

其中总共的三礼,就是吉礼的一整个的核心所在。事天,即为以祭祀神明为主,祭祀天地祭祀天地中的日月星辰其次是事地,也可以一分为三,以血祭,将牲畜的血滴在地上,去祭祀人们最为重视的社稷、五岳、五祀等等。同样有祭祀的山川,也有祭祀四方百物。

而后的“凶礼”,“凶礼”是与“吉礼”相对的一种礼仪。凶礼有五个项目。其一,有为死者进行哀悼的“丧礼”,根据亲友与死者的血缘亲疏关系,所对应的要穿的丧服和进行服丧的时间都是大有不同的。

其中的“荒礼”是指一种同情礼仪,当其他的国家或者地区面临发生时的重大灾祸以及悲惨遭遇时,向他们表达的一种同情之心礼仪。

例如,国家发生严重的饥荒,大臣们和天子为了表达自己的同情之心而撤去欢愉礼乐等行为。当其他的国家发生了旱涝自然灾害时,大臣们和天子派遣使者前去慰问的礼节。当自身的同盟国家被人侵略时,向其提供一些补偿。

当邻近的国家遭受到了骚扰和侵犯,对这些国家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这“凶礼”中的核心制度就是“丧礼”,在“丧礼”中最为重要的即为当中的核心,服丧制。“五礼”中的三礼是“宾礼”,所讲究的就是天子与诸侯之间相待的礼仪。

孙诒让在《周礼正义》所云:

“宾客之礼主于敬,故谓之宾礼。”

“宾礼”是由天子敬重诸侯,而诸侯相敬于天子的礼仪。在西周时期,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各国的诸侯都要进京去觐见天子,便是由此形成的礼仪。

最后是军礼,是为了所有与军事活动所相关的一整套礼仪制度,在中央、诸侯、士卿大夫、他们之间都会需要军事和武力的支持,这也是需要礼仪的系列活动。其五是“嘉礼”,嘉礼是为了联系人们之间的感情,进行沟通和交流,维系人际关系的礼仪。

西周礼乐制度构建的“五乐”制度和礼器与“五礼”形成相得益彰的配套,达到“礼乐谐配”的理想状态,“五乐”的涉及范围广,统治者通过听不同的乐曲,来强调等级的森严,强化礼乐制度的稳固

在《吕氏春秋 古乐》中所言:

“乐之由来者尚矣,非独为一世之造也。”

诚然如其所言,西周时期的古乐并不是新创,而是承袭古中之乐,并且与人们所热衷的祭祀活动息息相关。西周的古乐制度是与西周崇尚的所谓的“礼”是配套的实施的,民间通俗的将它称之为“礼乐谐配”。

在当时绝大多数的礼制都是由乐所配,但并不是所有的都是有乐所配合的,例如在丧礼时以及昏礼时都不会使用乐。这大多都属于少数,多数时候都是配套使用。在宗周的乐制是各异分为五个方面,即“乐教”“诗乐”“乐舞”“用乐”“乐悬”。

在乐教制度下,西周设立了专门服务的音乐机构,设有诸多的乐官,有“大司乐”、“乐师”、“大师”等等。据粗略的统计,有二十多种官职和将近一千四百多人的庞大的队伍。大司乐就是西周专门管理学校教育的职务,在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对象就是贵族的子弟们。教育他们的内容包括乐德、乐语、乐舞。

关于诗乐,诗是难以离开祭祀。其主要的内容是去歌颂祖先的功德大业。其中的《雅》是专门为了宫廷官场寻乐,还有一种即为收集民间的诗歌,主要的代表作就是《诗经》。

而乐舞制度这一特殊的体制也是专门的为天子所服务的,对于不同体制,不同的观众有不一样的舞蹈阵列。在《左传 隐公五年》中所提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用乐制度则主要用于祭祀,在祭祀的仪式中,在不同的阶段和时期所用的的乐也是有所分别的。在升歌之时,即要使用《清庙》而不是《王夏》,而且不同的等级所能够使用听奏的曲目都是不同的。

西周的礼器有青铜礼器,青铜在当时的时期,尤其是用青铜熔制的鼎,是极其尊贵的东西。其中还出了一个成语典故的来源,“问鼎中原”所指的就是楚庄王想要称霸诸侯,取代西周的意图,由此也可见鼎器在西周时期的重要的象征意义。

西周礼器是用玉制度的表现,用玉制度也分为三种情况,有仪式的用玉,也有在配饰当中用玉,最后一种是丧葬的用玉。

西周礼器也指服冕制度,孔子非常的推崇这一制度。综合上面的总结,可以了解到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非常的完善也极其的复杂。这一制度体系,对于我国后世的影响非常之大,至今也对于人们的思想以及政法有着深入人心的影响。

礼仪---200分

一、【注解】质胜文则野:质,朴,质朴。文,文采,文饰。野,鄙野。 史: 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指虚浮,虚伪。彬彬:这里指文和质均匀配合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文质彬彬”的说法,这为后人普遍接受,文采和质朴恰当配合是后来文论家们对诗文写作的要求。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翻译:君子要在文化上广博的学习,在行为上用礼法约束自己
当代大学生理想形象:具备一定的文学水平和修养和出色的礼仪行为,做到两者相结合。
二、一 选择适当的化妆品和与自己气质、脸型、年龄等特点相符的化妆方法,选择适当的发型来增添自己的魅力。
二 服饰及其礼节要注意时代的特点,体现时代精神,还要注意个人性格特点
三、一般来说,选择礼品的原则应该注意真心、善意和美的方式。
真心,意指发自内心。有了诚意,才能打动别人。往往一句真诚的话,胜过奢华的礼物。艺术源自内心,也是这个道理。光有真心还不够,还应该提炼和升华,表现出追求和向上,别人才更喜欢。友谊也会更加深厚牢固。艺术也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
善意,指体察对方的心,对别人处境的关怀和理解,善良的心才容易为别人接受,老年人希望长寿,中年人希望事业蒸蒸日上,青年人希望前途无量,少年希望浪漫,童年希望得到世界的认同……尊重对方的心态,鼓励别人生活更加美好,都是别人很想得到的。
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也就是种类的选择问题。方式方法上美,就更容易为别人所接受和喜爱,达到增强表达的效果。美的方式往往具有简洁、平易近人、独特、高品味、典雅等特征,更适合珍藏长远的友谊。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的差别,谈及当今我们提倡的礼...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五礼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反映人与天、地、鬼神关系的祭祀之礼,到体现人际关系的家族、亲友、君臣上下之间的交际之礼;从表现人生历程的冠、婚、丧、葬诸礼,到人与人之间在喜庆、灾祸、丧葬时表示的庆祝、凭吊、慰问、抚恤之礼,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的尚礼精神。吉礼居五礼之首,它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其主要内容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祭天神,即祀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第二是祭地祗,即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等。第三是祭人鬼,主要为春夏秋冬享祭先王、先祖。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它的主要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区礼,以吊礼哀祸灾,以桧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其中,丧礼是对各种不同关系
的人之死亡,通过规定时间的服丧过程来表达不同程度的悲伤;荒礼是对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受到饥馑疫疠的不幸遭遇,国王与群臣都采取减膳、停止娱乐等措施来表示同情;吊礼是对同盟国或挚遇有死丧或水火灾祸而进行吊唁慰问的一种礼节。这三种礼节各级贵族都可举行。桧礼是同盟国中某国被敌国侵犯,城乡残破,盟主国应会合诸国,筹集财货,偿其所失;恤礼是某国遭受外侮或内乱,其邻国应给予援助和支持。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它主要包括朝、宗、觐、遇、会、同、问、视八项。军礼时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军礼主要有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大师之礼是军队征伐的仪礼;大均之礼是王者和诸侯在均土地、征赋税时举行军事检阅,以安抚民众;大田之礼是天子的定期狩猎,以练习战阵,检阅军马;大役之礼是国家兴办的筑城邑、建宫殿、开河、造堤等大规模土木工程时的队伍检阅;大封之礼是勘定国与国,私家封地与封地间的疆界、树立界碑的一种活动。嘉礼是和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的主要内容有飨燕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射之礼(后衍生出“投壶)、赈幡之礼、贺庆之礼、优老之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与生活两大部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文明礼仪。

西周礼射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西周礼射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礼

礼分为 五礼,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1、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2、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3、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4、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5、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二、射

射即军事射箭技术,分为五射,分别是: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五射】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1、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

2、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意思是说先射一箭,后三箭加上第一箭首尾相连成一条直线,像珠子链一样连在一起。

3、剡注:谓矢行之疾。形容箭飞得很快,表示像(射出去的)箭一样快速。

4、襄尺: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意思是君臣同射时,臣退一尺地以让君,示尊鄙有别。

5、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意思是四枝箭都连着射中。

扩展资料:

古代六艺

古代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大致可以理解为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算术。这六艺是古人成为君子需要修习的内容,也就是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艺相结合。

《礼记》有“小六艺”“大六艺”之分,这六艺被称为“小六艺”。孔子教学生除了研习小六艺外,还研习另外六艺,也叫“大六艺”。

“大六艺”就是孔子教授学生的儒学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小六艺”是培养君子的人格和技能。

而“大六艺”是培养君子的仁爱情怀和安邦治国、心怀天下的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射

古代父子之礼有哪些

古时父子之间的礼节:
古代三纲五常的其中一刚就是:父为子纲。
早起和晚睡前都要给父母行礼请安。吃饭时,父母不坐孩子不能坐,父母不动筷孩子不能动筷。注意父母喜欢吃什么就把该食物放到父母跟前,注意父母何时需要添饭、添汤等等。知道父亲外出回来时,要尽早去接,见面要先磕头,起身再问候身体、饮食等等。父亲的话在家中就是圣旨,不得违拗;即使不对,也不能强辩,要委婉说明原因。父亲在身边,父亲不坐,孩子不能坐,要垂手侍立,不得随便插嘴、心不在焉等等;父亲允许坐时才能坐。无论和谁提及自己的父亲名讳时,都不得直呼父亲名讳;比如:一个孩子的父亲叫:李发达。有人问他:令尊贵姓高名?他回答时,要先抱拳向上拱手,以示对父亲的尊敬,道:家父或家严或敝父姓李,木子李,中间一个发财的发字,后面一个到达的达字。平时对父亲说话声音要稳、轻、清、柔,不得造次。父亲出门,孩子要帮着拿物品,送至必要的地方才可分手,叮嘱父亲身体、起居,并向父亲磕头行礼。孩子外出,要向父母辞行,嘱咐父母注意身体、饮食,不可劳累,行磕头礼向父母道别。孩子出错,认真听取父母教诲、训诫,毕恭毕敬接受父母的惩罚。如是已结婚之人,每早起晚睡时,都要携妻带子到父母面前请安。遇事多向父亲请教。代替父母教导弟妹。以孝留名。牢记祖父辈的生辰、祭日等等,以免父母操心。饱学圣贤之书、之道,明事达理,替父母待人接物。考取功名,为父增光、光耀门楣。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