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病变的相互影响

五行的生克乘侮

如何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疾病的转归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但因其仅是...发展变化趋向,即辨明疾病从发生到转归的总体病机...《内经》是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表述的,现在...

论述五行的生克,乘侮,子母相及的规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相生前者太盛影响后者为乘,例木盛火旺,
相克后者太盛反压前者为侮,例木盛侮金。
相生前者为母,后者为子。
前者多少变化影响后者为母及子,
后者多少变化影响前者为子及母。
乘侮和子母相及的先后影响顺序判断则较为复杂

生胜乘悔是什么意思 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四方: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
五行生克
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 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 必不熄灭.
水赖金生, 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强土得金, 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
土赖火生, 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木: 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 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 必为倾陷.
木赖水生, 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五行者,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北方阴极而生寒,寒生水;南方阳极而生热,热生火;东方阳散以泄而生风,风生木;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中央阴阳交而生湿,湿生土。其相生也,所以相维,其相克也,所以相制,此之谓有伦。火为太阳,性炎上;水为太阴,性润下;木为少阳,性腾上而无所止;金为少阴,性沉下而有所止;土无常性,视四时所乘,欲使相济得所,勿令太过弗及。

五行生克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运用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和归纳人体的形体结构及其功能,以及外界环境各种要素的五行属性;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阐述人体五脏系统之间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用五行乘侮胜复规律来说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五行胜复规律示意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有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养生康复的实际意义。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属土,脾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清肃之性,肺气有肃降之能;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属水,故肾主闭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
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 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 损,又能克制另外的脏器,使其不致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 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对立统一。
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
1. 控制疾病传变:
运用五行子母相及和乘侮规律,可以判断五脏疾病的发展趋势。一脏受病,可以波及其他四脏,如肝脏有病可以影响到心、肺、脾、肾等脏。他脏有病亦可传给本脏,如心、肺、脾、肾之病变,也可以影响到肝:因此,在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处理外,还应考虑到其他有关脏腑的传变关系。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与不及,控制其传变,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如肝气太过,木旺必克土,此时应先健脾胃以防其传变。脾胃不伤,则病不传,易于痊愈。这是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阐述疾病传变规律和确定预防性治疗措施。至于能否传变,则取决于脏腑的机能状态,即五脏虚则传,实则不传。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既要掌握疾病在发展传变过程中的生克乘侮关系,藉以根据这种规律及早控制传变和指导治疗,防患于未然,又要根据具体病情而辨证施治,切勿把它当作刻板的公式而机械地套用。
2.确定治则治法:
五行学说不仅用以说明人体的生......>>

谁能论述一下中医理论与阴阳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 中医中的五行主要是指五脏,心、肝、脾、肺、肾。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应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一脏损必然会牵连其他,而且此消彼长相互依存。

五行相克五行相生 求顺序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它也是一种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
祖国医学中,首先以归类的方法,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是在五行归类的基础上,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之间在生理过程中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也以这种关系分析判断病情。
五行的属性:
木-代表生气旺盛的-“木曰曲直”。
火-代表炎热的、向上的-“火曰炎上”。
土-代表具有营养作用的-“土曰稼穑”。
金-代表具有摧残杀伤作用的-“金曰从革”。
水-代表寒冷的、向下的-“水曰润下”。
二、五行学说的内容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
1.相生规律:生,含有资生、助长、促进的意义。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助长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以水为例,生我者为金,则金为水之母;我生者是木,则木为水之子。其它四行,以此类推。由于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起资生和促进作用。
2.相克规律:克,含有制约、阻抑、克服的意义。五行之间,都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服,相互阻抑的关系,简称“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所胜”、“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以木为例,克我者为金,则金为木之“所不胜”,我克者为土,则土为木之“所胜”。其它四行,以此类推。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起着制约和阻抑的作用。
3.五行制化:在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在相克之中,同时也寓有相生。这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如果只有相生而无相克,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发展;有相克而无相生,则万物不会有生化。所以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例如,木能克土,但土却能生金制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土虽被克,但并不会发生偏衰。其它火、土、金、水都是如此。古人把五行相生寓有相克和五行相克寓有相生的这种内在联系,名之曰“五行制化”。制化规律的具体情况如下: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
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
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
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4.相乘规律:乘,是乘袭的意思。从五行生克规律来看,是一种病理的反常现象。相乘与相克意义相似,只是超出了正常范围,达到了病理的程度。相乘与相克的次序也是一致的。即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如木克土,当木气太过,金则不能对木加以正常的制约,因此,太过无制的木乘土,即过强的木克土,土被乘更虚,而不能生金,故金虚弱,无力制木。
......>>

五行养生的五行与疾病

(1)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中医学运用了五行类比联系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和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系统,从而形成了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配合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主持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爪、面、唇、毛、发)等的脏腑组织结构系统,为脏象学说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医学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运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方法,将自然界的有关事物或现象也进行了归属,并与人体脏腑组织结构的五行属性联系起来。如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等相联系,这样就把人体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反映了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互收受通应关系。例如春应于东方,风气主令,故气候温和,阳气生发,万物滋生,人体之肝气与之相应,故肝气旺于春。
(2)说明五脏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
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递,谓之传变,即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亦可以传于本脏。从五行规律来说,则病理上的传变主要体现于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及五行相克的乘侮关系。
(l)相生关系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种情况:
母病及子,又称母虚累子,系病变从母脏传来,并依据相生方向传于属子的脏器。临床多先见母脏病候,继则又见子脏病候。如水不涵木证,即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肝阴,阴不制阳,以致肝阳虚亢,临床可见腰膝酸软,耳鸣遗精,眩晕,健忘,失眠,急躁易怒,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症。
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系病变从子脏传来侵及属母的脏器,临床多见先有子脏病候,继则又见母脏病候。如心肝火旺证,即心火亢盛而致肝火上炎,可见心烦失眠,或狂躁谵语,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又兼见烦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症。
(2)相克关系传变包括相乘传变和相侮传变两种情况:
相乘传变,即相克太过而致疾病传变。如木亢乘土,即肝脾不和证或肝胃不和证,临床多见肝气横逆,侵及脾胃,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多先见肝病证候,继则又见脾气虚弱或胃失和降证候。如肝气横逆,可见烦躁易怒,胸闷胁痛,眩晕头痛等证。横逆犯胃则继见恶心,嗳气,吞酸,呕吐等症。横逆犯脾则继见纳呆,厌食,脘腹胀满,大便溏泄或不调等脾虚失运病证。
相侮传变,即反克为病。如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之证,临床多见心肝火旺,肝火亢逆,上犯肺金,灼伤肺津或肺络,一般先见胸胁疼痛,口苦,烦躁易怒,脉弦数等肝火亢盛之症,继则又见咳嗽,甚则咳血,或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候。由于肝病在前,肺病在后,病变由被克脏传来,故属相侮规律传变。
应当指出,所谓五行母子或乘侮关系之传变,在临床上并不是必定要发生的,此种传变发生与否,还与脏气虚实、病邪性质,以及护理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或条件有关,一般来讲,脏气虚则传,脏气不虚则不传或难以传变,对此应灵活看待,不能机械理解。
(3)说明脏腑生理功能与某些相互联系
中医学根据五行之特性,用以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而畅达,肝属木,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并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温热而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能,心火易于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之特性,脾属土,故脾有消化水谷,运输精微,营养四肢百骸的功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有清宣肃降之功能;水性润下,有下行、闭藏之性,肾属水,故肾主水液代谢之蒸化排泄,并有藏精功能。
中医学认为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五脏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中心。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整体的生理活动。五脏配属五行,不仅阐明了五脏的某些功能特点,而且认为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联系,并由此说明五脏之每一脏都与其它四脏发生着关系,从而概括出五脏的整体联系。试从相克和相生两方面来进行叙述如下:
脏腑之间的相互资生联系,如肾能藏精,肝能藏血,肾精可以化生肝血,此即肾水滋养肝木,即水生木;肝藏血,心主血脉,肝之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功能正常,则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即肝木上济心火,即木生火;心主血脉,又主神志,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心之阳热可以温运脾阳,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荣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温运脾土,即火生土;脾能转输精微,益气以充肺,从而维持肺主气之功能,并使之宣肃正常,此为脾气生养肺气,即土生金;肺主气,职司清肃,肾主藏精纳气,肺气肃降则有助于肾精之闭藏和气之摄纳,肺气肃降,水道通调,又能促进肾主水功能的发挥,此即肺金滋养肾水,即金生水。
可以看出,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的关系,即是运用五行相生的理论来阐明的。
脏腑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肺气肃降,气机调畅,可以抑制肝气之上逆和肝阳之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气的条达,可以疏泄脾湿之壅滞,此即木克土;脾气运化,可以调节肾主水功能,以防止水湿之泛滥,此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上济于心,以制约心火的亢炎,此即水克火;心之阳热,可以制约肺气的清肃太过,此即火克金。亦可看出,五脏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制约,亦是运用五行相克理论来阐明的。
总之,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说明每一个脏在功能上均有他脏资助,因而本脏不至于虚损;又能制约其它脏,因而使它脏不致过亢;若本脏之气过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之;而本脏之气虚损,则又有他脏之气以滋养之。可见,通过这种生克关系,即把脏腑紧密地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维持了人体内环境的协调统一。
此外,关于人体与外界环境,如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的关系,中医学亦是用五行之规律来加以说明的,在此不一一列举说明。
(4)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脏腑有病可以反映于机体的体表,从色泽、声音、形态、口味、脉象、舌苔等多方面反映出来。由于对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以五行进行分类归属,作了一定的联系,形成五脏系统的层次结构,所以为疾病的诊断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临床诊断上,我们即可以综合四诊材料,根据五行所属及其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两胁胀痛,脉弦,即可诊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舌尖红或糜烂,脉洪或数,则可诊为心火亢盛;而脾虚病人,面色见青,口泛酸水,则可诊为肝木乘土,即肝脾不和之证。
一般来说,中医诊病很重视色诊和脉诊的结合应用,且能在客观上大致反映出疾病的状况。但是,欲从色脉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则主要是运用五行的生克关系。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指出:色脉相合,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即色脉相符,为病情发展正常;脉克色为逆;脉生色为顺。如肝病,色青而见弦脉,是为色脉相符;如不见弦脉而反见浮脉(肺脉),则属相克之脉,即脉克色(金克木)为逆;若得沉脉(肾脉),即脉生色(水生木),则为顺。此种判断预后的生克关系,在临床上虽然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机械地套用。
五行学说用于临床治疗方面,则主要在于控制疾病的传变和确定治则治法两方面。
(1)控制疾病传变
疾病的发生,主要在于机体脏腑阴阳气血功能的失调。而脏腑组织的功能失调也必然反映于内脏生克制化关系的失常。因此,疾病的传变,则常是一脏受病而波及他脏,或他脏受病而传及本脏。因此,在临床上除对所病本脏进行适当处理外,特别应考虑到与其有关脏腑之间的传变关系,并应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或不及,以控制或防止其疾病的传变,使之恢复其正常的功能活动。如肝脏有病,则应经常注意强健脾胃,以防其传变。脾胃不虚,则疾病不易传变,且易于痊愈。故《难经》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实脾气。
(2)确定治则与治法
确定治则与治法主要是根据相生、相克规律来确定某些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①根据相生规律来确定治则治法:多用于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即子盗母气)等病证。基本原则是补母或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
补母: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如肺气虚弱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影响及脾之健运,而致脾虚。脾土为母,肺金为子,土能生金,故可用补脾益肺方法进行治疗,此即虚则补其母之含义。
泻子: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如肝火炽盛,有升无降,出现肝实证时,可采用清心泻火法进行治疗。肝木为母,心火为子,故泻心火则有助于泻肝火,此即实则泻其子之含义。
此外,运用相生规律来进行治疗,除母病及子及子病犯母外,尚有单纯的子病虚证,亦可运用母子相生关系,兼顾补母以加强其相生之力,从而有助于子脏虚证之恢复。
临床上依据五行相生规律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者有以下几种:
滋水涵木法:指通过滋养肾阴以养肝阴,从而涵敛肝阳的治疗方法,又称滋肝养肾法、滋补肝肾法、乙癸同源法。主要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甚则肝阳偏亢之病证。金水相生法是滋补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主要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荣于肺,以致肺肾阴虚病证。
培土生金法:是指补脾益气而达到补益肺气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脾虚胃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致肺脾两虚之病证。
②根据相克规律来确定治疗原则:多用于临床上由于相克关系紊乱而出现的乘侮病证,主要有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和相侮(反克)之不同。其治疗原则主要是抑强或扶弱,并侧重于制其强盛,以使弱者易于恢复。此外在必要时,亦可在其强盛之一方尚未发生相乘病变时,利用相克规律,预先加强其被克者力量,从而防止病情之发展。
抑强:主要适用于相乘或相侮病证。如肝气横逆犯胃或乘脾,出现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之病证,称之为木亢乘土。治则应以疏肝、平肝之法为主。若由于脾胃壅滞,影响及肝,而致肝气失于条达疏泄,形成土郁病证,是为相侮(反克)病证,其治疗则应以运脾和胃为主。总之,抑制其强,则被克者之机能自然易于恢复协调。
扶弱:主要适用于相克之力不及,或因虚而被乘袭所产生的病证。如肝虚气郁,影响脾胃之健运,则称木不疏土,治宜补肝和肝为主,兼顾健脾之法。若因土虚木乘所致的肝脾不调或肝胃失和病证,则应以健脾和胃和疏肝理气为法。总之,扶其弱则有助于相互制约协调关系的恢复。
临床上依据五行相克规律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者有如下几种:
扶土抑木法:是以健脾疏肝药物治疗脾虚肝气亢逆病证的一种方法,又称健脾疏肝法。主要适用于脾虚肝郁病证。
培土制水法:是指用温运脾阳或健脾益气药物,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一种方法,又称健脾利水法。主要运用于脾虚不运,或脾阳虚损,水湿泛滥而致的水肿等病证。
佐金平木法:指通过清肃肺气,以抑制肝火亢盛病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清肺泻肝法。主要适用于肝火亢逆,灼伤肺金,影响肺气清肃而致的木火刑金病证。
泻南补北法:指通过泻心火,补肾水以交通心肾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泻火补肾法、滋阴降火法。主要适用于肾阴不足,心阳偏亢,水火失济,心肾不交病证。
此外,在针灸疗法中,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四肢末端的穴位亦分属于五行,即井、荥、输、经、合五种穴位,分属于木火土金水,临床上即可根据不同病情,运用五行生克规律进行选穴针刺治疗。
同样,五行生克关系,对于精神疗法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临床上即可以运用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而达到治疗目的。如《素问》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等,即是运用五行相克关系来调整情志,从而达到治疗精神性病症的目的。

中医中五行对应个脏腑的关系

心、肝、脾、肺、肾分别对应火、木、土、金、水。

五行相侮名词解释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五行相侮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状态,也叫“反克”,其原因有二:一是被克者亢极,二是克者本身衰弱。

解读: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亦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太过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例如木气过于亢盛,其所不胜行金不仅不能克木,反而受到木的欺侮,出现“木反侮金”的逆向克制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木亢侮金”。

不及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行的“反克”。如正常情况下,金克木,木克土,但当木过度虚弱时,则不仅金来乘木,而且土也会因木的衰弱而“反克”之。这种现象,称为“木虚土侮”。中医应用: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控制疾病传变。确定治则治法。

五行对应的器官及疾病

以“金、木、水、火、土”为符号的五行理论,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总结出来的一个自然规律,它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分属于五行中其中的一类,并依从着相生相克的发展原理。

百度 一、自然界(大宇宙)相生——滋养、助长

1、水生木:万木靠水来滋养

2、木生火:五行中只有木能着火

3、火生土:火燃烧后变成了灰烬

4、土生金:土壤里蕴藏着矿石和金属

5、金生水:金属熔化变成液体(水)

自然界中万物都会有它的救星,必然也会有它的克星,否则在宇宙中某物就会泛滥成灾或会消声灭绝。下面讲相克:

相克——抑制、减弱

1、水克火:水可以灭火

2、火克金:火可以熔化金属

3、金克木:金属制成的刀或锯可以伐木

4、木克土:树大土松,树大根深

5、土克水:水来土掩

自然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运用到人体这个小宇宙上也能深刻描述人体各器官之间的相关性。

二、人体(小宇宙)

人体各器官怎样归为五行呢?下面列表来说明:先讲五脏、五腑怎样归为五行呢?肾主水,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五脏五腑为了归五行,只讲五腑,因为六腑中的一腑属于“三焦”这个“三焦”已经包含在五腑之中,五脏五腑是相表里的,肾于膀胱相表里,肝胆相照,肝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自然界的五行有相生相克,五脏五腑归为五行同样也会有相生相克,下面讲相生:

1、肾强肝就强。肾功能好,排毒功能就好,减轻了肝的解毒负担,肝自然就强壮。

2、肝强心就强。肝功能好,解毒功能强,血液品质就好,减轻了心的负担,心功能自然强壮。

3、心强胃就强。心功能强壮,供血能力就强,血液循环就好,胃肠的粘膜组织层的血液循环就好,胃肠功能自然强。

4、胃强肺就强。胃功能好,消化吸收就好,脾的运转就正常,大肠的排泄自然就通畅,肺功能自然就强壮。

5、肺强肾就强。肺功能好,大肠排泄功能好,减轻了肾的排毒负担,膀胱运转正常,肾功能自然日益增强。

相克:

1、肾弱心就弱。肾功能差,排毒能力差,血液品质就差,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心功能就会衰弱。

2、心弱肺就弱。心功能差,血液的携氧能力就差,肺的气体交换就差,肺功能自然减弱。

3、肺弱肝就弱。肺功能差,大肠排泄就不通畅,体内存留太多的毒素,增加了肝脏的解毒负担,肝功能就会日益减弱。

4、肝弱胃就弱。肝的解毒功能差,胆汁分泌不正常,影响了食物的分解,胃的消化就会减弱,胃功能自然下降。

5、胃弱肾就弱。脾胃功能差,脾作为人体内垃圾的中转站的能力就会下降,从而增加了肾的排毒负担,肾功能自然会减弱。

从人体各器官之间的相生相克,可以看出,人体内的任何一个器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个器官的强壮,健康会带动其它器官向好的方面转化,反之某一器官机能不足会影响到别的脏器。因此,健康乃是人体内相对成份之间的适当平衡状态,若任何一项机能特别突出或不足,破坏了和谐,便会造成疾病。

1 说明生理功能:

肝:疏通气血,调畅情志(木性生长,升发,喜条达).

心:心阳温煦,血得热则行(火性温热).

脾:运化水谷,化生精微,气血生化之源(土生万物).

肺:肃降(金性清肃收敛).

肾:藏精,主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五脏

肝 东方 风 木 酸 筋 目

心 南方 热 火 苦 脉 舌

脾 中央 湿 土 甘 肉 口

肺 西方 燥 金 辛 皮毛 鼻

肾 北方 寒 水 咸 骨 耳

2 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1)相生:木生火: 肝藏血以济心.

火生土: 心阳温煦脾土以助运化.

土生金: 脾气散精,上归於肺.

金生水: 肺气清肃下行,通调水道以助肾水.

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血.

2)相克:木克土:肝木条达则疏泄脾的壅滞.

火克金:心火温煦有助肺气宣发.

土克水:脾运水湿可助防肾水泛滥.

金克木:肺气清肃下行可抑肝气过度升发.

水克火:肾水滋润以制约心火.

2)根据相克规律

(1)确定治则:

抑强:用於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

木旺乘土:治宜疏肝.

土壅木郁(土气太过侮木):治宜运脾.

扶弱:用於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土虚木乘(贼):脾胃太虚,引起肝脾不和.

土虚水侮:脾胃太虚,引起肾水反克.

(2)确定治法:

抑木平土:即疏肝健脾,用於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

培土制水:用於脾虚不运,水湿泛滥的水肿胀满.

佐金平木:用於肺虚无力制肝而肝旺者.

泻南补北:即泻心火,补肾水.用於肾阴不足,心火偏旺.

精神疗法:

怒伤肝,悲(肺金)胜怒;

喜伤心,恐(肾水)胜喜;

思伤脾,怒(肝木)胜思;

忧伤肺,喜(心火)胜忧;

恐伤肾,思(脾土)胜恐.

五行学说中,肝属木,与春相应,所以入春就可以着手养肝了,肝主开发疏泄的作用,不仅管理着情志,更有藏血的功能,如果长期情志不畅,造成气机淤滞且不及时调整的话,一系列的问题就会随之而来:

●如果肝气不舒,人的周身气血运行便会紊乱,女性就会变得暴躁易怒,胸胁疼痛,而且还带有月经失调、月经量少、经期间出血、出行晕眩、经期难以入眠等。

●肝脏是身体重要的排毒器官,肠胃所吸收的有毒物质,都要在肝脏经过解毒程序变为无毒物质,再经过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肝脏长期超负荷工作,太多的身体毒素无法及时排解出去,反映到女人的面子上就是脸色暗哑、色素沉淀。

●肝脏的主要功能是代谢,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则会造成四肢乏力,懒言少动,即使吃的不多也会止不住地发胖,造成恶性循环,抒发肝气最忌讳生气。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除由心所主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肝功能正常,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思维灵敏;疏泄不及,则表现为精神抑郁、多愁善虑、沉闷欲哭、嗳气太息、胸胁胀闷等,称之为肝气郁结。

我们说肝主怒,大怒则伤肝。很多女性在这方面都有这样的体会,尤其是30多岁的女性,月经要来的时候见谁烦谁,动不动就生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女性以血为主,每一次来月经的前一周血下行,气上浮。血下行了,气有余便是火,所以女性就容易烦躁。如果本来脾气很好的女性,后来特别容易发怒,那就要好好调理肝了。

身体同样也能体现五行。各种体质的人调养的方法,是不一样的。那么,先来看看你的体质属于五行中哪一种元素吧!要记住,绝对的五行人比较少,按照“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说法,大多数人可能具有两种五行体质特点:

金型人自画像

1 体型比较瘦小,宽额头,很有将相风度,长方脸,嘴唇很薄。

2 面色白净,尤其生气的时候,更显惨白。

3 说话声音清脆而且响亮,能说会道。

4 走路矫健,轻快活泼。

5 既不外向,也不内向,但是自尊心很强,性格刚健。

金型人体质偏燥,容易伤津,所以,要多吃润燥生津之品,具有良好的营养滋补功效,味甘性平,可以润肺健脾、消心安神、补中益气,有养五脏之功。

做法:百合、大枣、银耳各准备4克用水泡软(提前半个小时就差不多啦)。泡软的银耳,要过一下开水,记住,一定要马上捞出来,放入冷水中继续泡。准备期间,可以把莲子先煮起来,至半熟后,再放入百合、红枣加水同煮。等锅中3种材料均煮烂后,放入银耳,加糖调味,放凉了之后就可以吃了。

●要注意: 百合一定要将鳞片剥下,撕去外层薄膜,洗净后在沸水中浸泡一下,这样可以除去苦涩味。百合并不适合所有人,它性寒,比较黏腻,那些老是感觉肚子发凉、稍微吃一些凉东西就拉肚子、喜欢喝热水吃热饭的人还是少吃为好。

●随身零食——红枣: 红枣不仅是一种深受老百姓喜爱的食品,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它性温、味甘,具有补脾益气、养血安神、生津液、解药毒、缓和药性的功效。红枣虽好,但吃多了会胀气,因此每天吃20枚左右即可。舌苔厚腻、发黄的人不宜食用。

●功效: 眼睛与心、肝、肾的关系密切,与颈项、脑有着直接的联系。恰当的闭目养神,在使眼睛得到休息的同时,还能够使五脏六腑的精气得到休整,有养肝血和养五脏的功效,可以祛除疲劳,改善焦虑状态,增加大脑的血供。

●做到位: 找一个安静的场所,周身放松,闭目独坐。体力欠佳的话,也可采取平卧位,全身放松,调匀呼吸,把所有的思虑暂时放下,专心养神。少则三五分钟,多则一二十分钟甚至更长。

木型人自画像

1 身材细瘦,上宽下窄,脸面长,手指也长。

2 面色发青,给人一种严肃之感。生气发怒时,可以看到青筋暴露。

3 声直而短。

4 走路时喜欢抬高脚步。

5 好动,性急,敏捷能干,思维灵敏,善于外交,但比较多疑,敏感。

●护肝中药:山药有健脾益气、滋肺养胃、补肾固精、滋养等功效,尤其适合春季食用,一则能健脾益气,防止春天肝气旺伤脾;二则能补肾益精,使人体元阳之气充沛,增强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

做法:先将15克蘑菇洗净,用热水泡至变软,泡菇水留下备用。同时将300克山药和100克芹菜切成小片。油热后,依序加入蘑菇、山药、芹菜炒熟,接着倒入泡菇水,待汤汁略收干后,加入适量淀粉勾芡,再加入一点酱油或少许盐调味就大功告成了!

●要注意:山药皮容易导致皮肤过敏,所以最好削皮,削完后马上多洗几遍手。新鲜山药切开时会有黏液,极易滑刀伤手,可以先用清水加少许醋洗。山药切片后需立即浸泡在盐水中,以防止氧化发黑。

●随身零食——葡萄干: 葡萄干性平、味甘酸,有益气、补血的作用,可养肝血,适 合晕眩的人吃。春天易头晕的人,通常气血不足,而且葡萄干富含铁质,对女性来说是造血所需。不过葡萄干糖分较高,所以怕胖、糖尿病患者、容易拉肚子的人要少吃,建议1天不要吃超过半个手掌的量。

●这样做:点按肝俞。 肩胛骨下角正对着的是第7胸椎,向下两层,即第9胸椎,第9胸椎棘突两边1.5寸的位置,就是肝俞穴的位置。

●功效:肝俞,有疏肝养血之功,主治肝脏病变,因肝“开窍于目”,故取肝俞可以养肝明目,又因“肝在体为筋”,还可以治筋脉挛急病。长期点按肝俞可使身体健壮,睡眠改善,眼睛明亮,并且可使贫血症状得以改善,是防病保健的有效穴。

●做到位:找到肝俞穴,用两个手指用力点按5-10分钟,如果有压痛感或者穴位处皮下有硬结,则须稍加用力,直到痛感或者硬结消失为止。如果自己操作觉得不方便,那就找个伙伴,两个人相互帮助吧!

水型人自画像

1 身材较胖,双下巴,眉毛粗,眼睛大。

2 面色发黑,生气时更显乌黑。

3 说话声音慢、长而低沉。

4 走路迟缓,喜欢两脚拖地。

5 性格内向,心机比较深。

●护肝中药:水型人易受寒,导致骨节冷痛,所以就要多吃一些温热散寒的食品,砂仁性温,能够温胃散寒,健脾止泻,与补气血、补肾药同用,还能缓解妊娠呕吐、胎动不安。

做法:将500克猪肚用盐、清水反复漂洗干净,并放入开水中除去膻味,刮除白膜,备用。准备10克砂仁洗净,打碎,放入猪肚内。接下来起油锅,用生姜片爆香猪肚,加适量水用文火焖,别忘了加适量花椒、胡椒粉、葱花、料酒调一下味道。焖一会儿,觉得熟了,用湿淀粉勾芡,起锅。取出猪肚,去掉里面的砂仁,切条盛盘。

●要注意:阴虚内热表现为两颧潮红,盗汗,口燥咽干,小便黄赤,舌红少苔,这类人须少用砂仁。

●随身零食——龙眼干: 龙眼干性温味甘,可入脾养血,脾胃养足了,肝血、肝气也较足,晚上睡不好、易头晕的人也可多吃。不过常口干舌燥、易上火、体质较燥热的人则要少吃。此外,龙眼性热,孕妇也应该尽量少吃,以免流产。建议1天不要吃超过半个手掌的量。

●这样做:按摩期门。 乳头的位置正好是在第4肋间隙,期门则正好是向下两肋,是第6肋间隙,正对着乳头这个地方,左右两侧各有一个。

●功效:期门穴是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按摩的时候,坐着或者仰躺着都可以,手放在期门穴的位置上,吸气,用手指缓缓按摩期门穴,按摩3?5秒钟之后吐气,吐气时放手,吸气时再刺激穴道,反复吸、吐的动作,并配合手的动作收放。

●做到位:为避免找错位置,中间三个指头并起来,以加大按摩面积。力道大小依个人承受程度而定,要有酸麻的感觉才会见效。

土型人自画像

1 体貌敦厚,肌肉结实,身材短,脖子短,手指短,比较笨拙。

2 面色发黄,生闷气时,愈现枯黄。

3 声音憨厚低沉。

4 走路时,脚步沉重踏实。

5 性格偏内向,宽容厚道、勤垦忠厚,对新鲜事物欠敏感。

●护肝中药:土型人湿重,易出现水肿、食少,那就要常吃健脾利湿之品,茯苓除了能宁心安神,益脾补肾,渗湿利水。还有美容的功效,能使我们的皮肤、毛发变得更加滋润。

做法:做慈姑肉片之前,先要做好准备工作:240克慈姑,洗净之后切成片,瘦猪肉也准备240克,切成片放入沸水内,5分钟后,取起用水冲净,还有10克蜜枣、15克茯苓,也都洗净备用。在汤煲内加入3?4碗水,大火烧开,将所有材料一起放入锅中,待水开之后,转小火煲上两个小时,放点姜和盐调味就可以了。

●要注意:肝肾阴虚者最好不要服用,茯苓不能与茶同用,也不能用铁的容器泡药。另外茯苓忌与醋及一切酸性食物同时食用。

●随身零食——龟苓膏: 龟苓膏可以止瘙痒,去暗疮、养颜提神。所用为土茯苓,其性温和,不凉不燥,具有清热去湿,促进血液化生、促进伤口愈合、止瘙痒,去暗疮,润肠通便,滋阴补肾等功效,因而备受人们喜爱。

●功效:从生活的意义上来说,叹息无疑是消极、悲观的表现。但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叹息一下,其实对健康是有很多好处哦!叹息时,吐音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吐“嘘”字养肝,吐“呵”字强心,吐“呼”字健脾,吐“泗”字清肺,吐“吹”字养肾。叹息法养肝方便,可以调和脏腑,疏肝理气,几声之后,呼吸和心跳减慢,心理紧张状况也会暂时得到改善。叹息时全身放松,先深呼吸后,再尽量呼气,在呼气时发出“嘘”音,并尽力瞪目,重复10次。

●做到位:要注意吸气应顺其自然,口型、吐音、动作要积极配合。

火型人自画像

1 体型如新生的一盆火,上尖下窄,中间宽,面部圆盈,单眼皮。

2 面色红赤,容易激动,生气时,脸红脖子粗的。

3 声音尖细而且高。

4 走路时脚步轻,急而快。

●护肝中药:火型人要多保养心脏,因火气通于心,最易伤害心脏。而按照中医五行理论,木生火,所以如果心脏有病的话就会出现“子病及母”,所以要多养心安神,常吃养心阴清心火的食品,才能使肝的功能保持得更好。麦冬可以算得上“土中金”了,它养阴生津,润肺清心除烦,不仅可以抗疲劳,养神提高精力,对发热、心烦、口渴、咽干、大便干燥等症状皆有疗效。

做法:事先准备麦冬30克,粳米100克洗净。将麦冬放在沙锅内,加适量水上火煎出汁,取汁待用。锅内加水,烧沸,加入洗过的粳米煮粥,煮至半熟后,加入麦冬汁和冰糖,再转小火慢慢煮,熟了就可以吃了。

●要注意:麦冬味甘、性微寒,较适合阴虚者食用,而脾胃虚寒、阳虚的人如吃了麦冬,可能出现胃部不适、口干多饮、不喜进食、大便干结等病症。

●随身零食——梨: 中医认为,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不但有营养作用,还有保肝、助消化、促进食欲的作用。肝火大的人经常食梨,能降血压,使头晕目眩等症状改善。但因为其性寒,吃得太多会损害阳气,一天一两个就够了,别贪吃啊!

●这样做:按揉膻中。膻中穴位于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

●功效:膻中穴可恢复气的正常运动状态,消除不良情绪对人体气机的影响。我们可以将掌根置于胸前膻中穴的位置,稍用力按下,轻轻揉动5?10分钟,有助于人体气机运行通畅,缓解胸闷气短症状。除了用掌根按揉之外,还可以双手合十,将双掌大鱼际置于膻中穴上,上下擦动,以胸部局部发热发胀为度。

●做到位:在中医的针灸经络理论里面,手太阴肺经的循环是经过手的大鱼际而到达大拇指的。所以我们在做此动作的同时,还相当于揉按了大鱼际,刺激、调整了肺的功能,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宽胸理气,纾解我们胸闷、气短等症状。

五行人格的五行病症

木:病症:病发惊骇,部位:颈项,怒伤肝,头迷眼花,两臂麻木,四肢无力,胸隔不舒,耳鸣牙痛,中风等
病发季节: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
火:病症:病在五藏,部位:胸胁,恨伤心,心热心跳,失眠颠狂,暗哑疔疮
病发季节: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
土:病症:病在舌本,部位:脊,怨伤脾,膨闷胀饱,腹痛吐泻,虚弱气短,面黄懒惰
病发季节: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金:病症:病在背,部位:肩背,恼伤肺,气喘咳嗽,肺病咯血,各种肮经疾病
病发季节: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水:病症:病在溪,部位:腰股,烦伤肾,腰腿酸痛,遗精淋症,虚痿肾亏,疝气淤结等
病发季节: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