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交互测试什么意思

人机交互系统是什么意思?

就是司机说话与车子有感应,司机说出个指令,汽车可以完成局限的功能

什么是人机交互

问题一:什么是人机交互技术 人机交互技术(Human-puter Interaction Techniques)是指通过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以有效的方式实现人与计算机对话的技术。它包括机器通过输出或显示设备给人提供大量有关信息及提示请示等,人通过输入设备给机器输入有关信息及提示请示等,人通过输入设备给机器输入有关信息,回答问题等。人机交互技术是计算机用户界面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认知学、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有密切的联系。

问题二:什么叫人机交互设计? 前者
(1)系统界面直观简洁,作为一种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开发之初就考虑到了软件系统界面设计需要遵循一致,直观,功能性突出这三方面原则。使得用户在简单直观的界面下,灵活使用软件的功能。
(2)保持一致性。语言、布局和设计是需要保持一致性的几个界面元素。一致性的界面可以让用户对于如何操作有更好的理解,从而提升效率。
(3)提供反馈。界面要始终保持和用户的沟通。
(4)方便使用原则:符合用户习惯为方便使用的第一原则。其它还包括,实现目标功能的最少操作数原则,鼠标最短距离移动原则等。
(5)界面色要求:计算机屏幕的发光成像和普通视觉成像有很大的不同,应该注意这种差别作出恰当的色搭配。对于需用户长时间使用的系统,应当使用户在较长时间使用后不至于过于感到视觉疲劳为宜。例如轻松的淡为主配色,灰色系为主配色等等。切忌色过多,花哨艳丽,严重妨碍用户视觉交互。
(6)界面平面版式要求:系统样式排版整齐划一,尽可能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于固定位置,方便用户导航使用;排版不宜过于密集,避免产生疲劳感。
综合上述几个方面的考虑,作者完成了本系统的整体界面设计和界面布局,为下一步系统开发做好了准备。

问题三:人机交互 和交互设计 的区别是什么 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吧。。。交互设计,又叫做互动设计,(英文Interaction Design),是定义、设计人造系统的行为的设计领域。人造物,例如,软件、移动设备、人造环境、服务、可佩带装置以及系统的组织结构。交互设计在于定义人造物的行为方式相关的界面。人机交互就是指人与人造物之间的交流也就是人与以上那些设备的界面进行沟通。

问题四:人机交互方式是指什么? 人机交互方式指的是人机交互系统(Human-puter interaction,简称HCI)是研究人与计算机之间通过相互理解的交流与通信,在最大程度上为人们完成信息管理,服务和处理等功能,使计算机真正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的和谐助手的一门技术科学。
人机交互系统是伴着计算机的诞生就发展起来的。在现代和未来的社会里,只要有人利用通信、计算机等信息处理技术,为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进行活动时,人机交互都是永恒的主题。鉴于它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研究如何实现自然、便利和无所不在的人机交互,成是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至高目标,也是数学、信息科学、智能科学、神经科学,以及生理、心理科学多科学交叉的新结合点,并将引导着二十一世纪前期信息和计算机研究的热门方向。

问题五:人机交互接口,什么是人机交互接口 人机接口是指人与计算机之间建立联系、交换信息的输入/输出设备的接口。是计算机同人机交互设备之间实现信息传输的控制电路。它与人机交互设备一起完成两个任务:
1、信息形式的转换
2、信息传输的控制
人机交互设备包括键盘、显示器、打印机、鼠标器等。

问题六:人机交互系统是什么意思? 正确的答案不清楚,但我发现是一些USB的鼠标、键盘等的东西插入埂脑就有这东西了,估计是可热拔插的设备专用的驱动吧

问题七:人机交互 和交互设计 的区别是什么 人机交互 (HCI):人机交互是一个学术领域,是计算机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也可以看作计算机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理论、技术和设备,既包括技术研究(包括算法、硬件技术等),也包括心理学研究。
交互设计 (Interaction Design) :交互设计,顾名思义,是设计中的一个领域,是一种实践方法,通常为了解决特定使用场景下特定人群的使用过程中,人与机器(或软件、网站)如何更方便简单地「对话」的问题。通常交互设计主要是设计人与产品之间的交互流程,即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等,也涉及对产品界面框架、信息架构的设计。

问题八:人机交互 和交互设计 的区别是什么 交互设计和界面设计
有很多人会问,交互设计,不就是界面设计吗?尤其是在理解同软件产品的交互时。人们在界面设计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关注,然而,交互设计更加注重产品和使用者行为上的交互以及交互的过程,因此我在前面特意举了一个电话银行系统的例子,在这个例子里,并没有可以触摸的可视界面,而它在交互方面的行为本质却完全表现出来了。 界面是一个静态的词,当进行界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关心的是界面本身,界面的组件,布局,风格,看它们是否能支撑有效的交互,但是,交互行为是界面约束的源头,当产品的交互行为清清楚楚地定义出来时,对界面的要求也就更加清楚了,界面上(如果存在可视界面的话)的组件是为交互行为服务的,它可以更美,更抽象,更艺术化,但不可以为了任何理由破坏产品的交互行为。 从广义上来说,也可以认为界面设计包含交互设计,在这样的情况下,它同时还包含另外的部分例如外观设计或平面设计,这些都是可以单独进行研究的更细的分支。 交互设计行业的发展 初创期(1929年-1970年) 1959年,美国学者B.Shackel提供了人机界面的第一篇文献《关于计算机控制台设计的人机工程学》 1960年,LikliderJCK首次提出“人际紧密共栖的概念,被视为人机界面的启蒙观点 1969年,召开了第一次人机系统国际大会,同年第一份专业杂志“国际人际研究(UMMS)”创刊。 奠基期(1970年-1979年) 从1970年到1973年出版了四本与计算机相关的人机工程学专著 交互设计
1970年成立了两个HCI研究中心:一个是英国的Loughboough大学的HUSAT研究中心,另一个是美国Xerox公司的PaloAlto研究中心 发展期(1980年-1995年) 理论方面,从人机工程学独立出来,更加强调认知心理学以及行为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指导 实践范畴方面,从人际界面拓延开来,强调计算机对于人的反馈交互作用。“人机界面”一词被“人机交互”所取代。HCI中的“I”,也由“Interface(界面/接口)”变成了“Interaction(交互)”。 提高期(1996年-) 人机交互的研究重点放到了智能化交互,多模态(多通道)-多媒体交互,虚拟交互以及人机协同交互等方面,也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机交互技术方面。 交互设计的范畴 人机交互(HCI)由: 学科 人类工程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信息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美学 交互设计
…… 设计 图形设计、产品设计、商业美术、电影产业、服务业…… 交互的三个要素 机器/系统、人、界面 基础的交互方式 交互过程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人通过人机界面向计算机输入指令,计算机经过处理后把输出结果呈现给用户。人和计算机之间的输入和输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交互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 UCD设计理想流程 交互设计
用户 2.找出重要的活动 3.找出用户模型--用户期,望如何完成这些活动 4.草拟出初版的设计 5.一直反复把设计修改得更容易直到虚构用户能轻易使用为止 6.找来看着他们试用你的软件 交互设计所做的事情 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的核心要素 精确描述我们的用户以及用户希望达到的目标,定义几个典型角色,并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 交互设计的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驱动力,产品的功能和行为必须通过任务来解决目标 ......>>

问题九:什么是人机交互,它有什么特点 人机交互、人机互动,是一门研究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的学问。系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机器,也可以是计算机化的系统和软件。人机交互界面通常是指用户可见的部分。用户通过人机交互界面与系统交流,并进行操作。小如收音机的播放按键,大至飞机上的仪表板、或是发电厂的控制室。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要包含用户对系统的理解(即心智模型),那是为了系统的可用性或者用户友好性。

问题十:什么是人机交互系统有什么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人们已经进入了以使用计算机为主要学习、工作、生活手段的信息时代。目前,任何一所大学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都要或多或少地学习计算机知识。
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有些学生和家长认为计算机只不过是辅助人们进行其他工作的工具而已,既然大学的任何专业都要学习使用计算机,那么似乎就没有必要将计算机作为一个专业来学习。其实这是对计算机专业的一种误解,是缺乏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的了解所致。
举个例子,也许不久的将来每个人都会使用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人人都会驾驶汽车,但是肯定不是每个人都能研究与设计汽车,只有学习汽车专业的人才能从事此类工作。对计算机专业而言同样如此,每个人都可能会使用计算机,但是研究与设计计算机的工作只能由计算机专业的人员来承担。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的是普及型计算机教育,是以应用为目的的教育。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接受的是专业型计算机教育。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仅仅能够熟练的使用计算机,而是使他们能够掌握系统和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学习先进的计算机设计开发技术,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有着根本性的区别。首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要学习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例如离散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计算机科学等。这些基础理论往往都是一般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能系统学习的,而没有这些理论知识将来就不可能从事理论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工作,诸如可计算性理论,算法设计与复杂性分析,密码学与信息安全,分布式计算理论,并行计算理论,网络理论,生物信息计算,计算几何学,程序语言理论等等。
其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要学习大量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例如程序设计基础、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编译原理、网络原理、软件工程等等。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深刻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与结构,掌握全面的软件设计与开发技术。学习过程强调要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互结合,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般只是学习基本的程序设计、简单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应用等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都无法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
再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能够有大量的机会学习反映计算机学科前沿知识的专业选修课,如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通过这些课程可以与世界前沿的领先科技接轨,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研究、设计和应用开发的复合型人才。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往往缺少这样的机会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前沿,学习的都是一些比较成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缺乏挑战性。
通过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并不是将来把计算机当作一种工具来使用,而是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使得广大的把计算机作为工具的用户能够更快速、更方便、更有效、更安全地使用计算机。
计算机性能永远是计算机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CPU设计与实现技术上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设计计算速度更快、处理能力更强、系统结构更合理的计算机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来讲责无旁贷,而承担起这个责任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掌握计算机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学会先进的设计开发技术,而且要具有非凡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要经过一系列专业课程的训练才能达到的,不是一般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员所能胜任的。一般的用户只是通过操作系统使用计算机,非......>>

心理测试人机对话

心理测试人机对话

心理测试人机对话

一、人机对话:人才测评领域中的新变革

信息化是一场革命。它带来人与人之间交往方式的改变和人类思维方式的转换。因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往的产物。”信息社会、网络社会、虚拟空间的兴起,加强了人们之间多方面的交往,促进了人们丰富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对于人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信息化创造的“虚拟实在”环境为人们的角色实践提供了绝好场所,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角色换位”,把自己假定成不同的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情感并按自己理解的角色规范进行角色实践,并通过网络社会的信息反馈验证自己的角色行为,把握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扮演各种角色的尺度。概言之,信息化带来交往方式、生存方式、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变革,为人格、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也带来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范式的重大转换。

信息化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就是HR流程的“e”化。各类人才测评软件的开发与运用,是其中的一道道风景线。这些建构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高级程序语言、多媒体技术等基础之上的测评工具,不仅将一般的测评手段“e”化,更使之得以建筑在强大的技术平台之上,大大提升了一般人才测评方法的应用范围。直截地说,人机对话就是一般人才测评的理论与方法在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实现,这一再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信息技术取代人的操作时,它使测评任务或流程自动化;当信息技术拓展人的工作时,它使测评任务或流程信息化;当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重组时,它使测评任务或流程发生根本变化。

一般的人才测评,需要在一种真实、身临其境的刺激-反应条件下实现。然而,在实际的人才测评中,这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因为现实中的许多情景可遇而不可求。比如地震、山洪暴发等突发事件对个人应急能力的考验,就具有不可预料性。有些情景即使能够刻意制造,也代价甚高且会对测试双方构成威胁,比如针对飞行员的培训和测试。这些局限性在其他领域中同样存在,并促使人们发展现实模拟情景的新途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历程能够在虚拟空间大行其道。人机对话测评,正是对信息化对测评传统理论与方法挑战的响应。它不仅能够使得受测对象获得自我认知,还可以使之在对话过程当中获得学习经验;它不仅仅是一个测评的过程,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由于人机对话具备众多其它测评方式所难以具备的优点,故而获得了各方面的普遍认同。这从网络测评的风行可以窥出,它折射了大众对人机对话测评的认同和参与。近年来,人才测评界推出了众多针对不同测评对象的测评软件。测评技术中的心理测验、专业笔试、系统仿真及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都在人机对话中得到初步实现。所有这些,都昭示着人机对话在测评中运用的广泛前景。

二、人机对话:对一般人才测评方法的提升

一个常有的误解是:人机对话不过是把人才测评的方法搬到计算机上罢了,看起来似乎和一般人才测评方法的运用(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为基础)没有什么不同。的确,以往人才测评各方法的运用,多以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为基础,即使是纸笔测评等貌似间接互动的测评,也不过是借助一种或几种中介物来进行“刺激-反应”式测评。这种测评的直接互动基础从哲学的角度——尤其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广义划分类型看,是有其局限性的。因为传统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为基础,在这种社会,通过直接的人——人互动的镜子,确实能够较准确地反映“镜中之我”。但在信息化时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本质特征转化为以人对物的依赖为基础。在这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以物——人——物的互动为基础。从表面看它反映的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但其实更深刻地折射出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在信息社会,这面镜子就是“虚拟实在”(钱学森称之为一面“灵镜”)。表现在测评手段的变化上,就是以网络化、信息化为基础的人机对话测评方式的崛起。不过在人机对话的背后,人机关系的背后,依然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作祟,只是这种社会关系通过虚拟空间表现出来而已。

无论是从设计过程、运作程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测评结果解释、解释的话语系统等外在方面进行比较,或是从测评的理论依据与技术基础审视,不难看出:相对于一般的人才测评方法,“人机对话”方法并不是一种特定的测评方法,而是诸多人才测评方法在计算机上的再现。它能够实现对一般人才测评方法的综合,并为之提供更广阔的施展舞台。这种再现凭籍的并非纯粹的技术,而是出于对新的社会互动基础趋势的把握,出于对一般测评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在信息时代应有的改造。一般的测评方法如面试、公文处理等,固然各有相对的优势和适用的领域,但也有着共同的缺点,而人机对话,则正好能够从各个方面对之予以提升:

其一,经济上的制约。有些测评方法之所以被认为是适用于“高级人才”测评,不仅仅在于它是多么科学、典雅、可靠,而常常出于一个很现实的考虑:经济原因。例如,评价中心技术集无小组讨论、公文处理、结构化面试等测评方法于一体,整个实施过程要耗费很多人力、物力和时间,且对施测方的要求很高。简言之,经济因素决定了许多人才测评方法实施的难度,制约了其适用的范围。而人机对话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化解类似的窘况。人机对话测评系统由于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情景模拟能力,能够模拟现实中的诸多测评方法,使测评能够随时随地大规模进行。规模效应首先带来的是测评经济成本的节约和机会成本的降低。

其二,人为因素的干扰。人才测评的`客观性、科学性,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测评方法的适当选择及正确运用。不过,有些人为因素的干扰和方法本身无关,却只和方法所运作的技术平台相关联。譬如,人才测评追求信度、效度的努力一直都在进行。如何在测评中最大限度地做到价值中立、过程客观、程序公平,往往令人头疼。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高考录取。其间的制度措施不可谓不多,但往往难尽人意。自实行网络远程录取和网上录取公示制度后,那些曾经伤心的故事就很少发生了。人机对话对许多测评方法的境界提升,就表现在这里。它能够在事先充分考虑人为因素的干扰,采取技术手段予以屏蔽和排除,并“逼迫”整个测评的理念与制度发生变革;而另一个关键好处是:它即使不能够完全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至少也能够明确测评的信度与效度究竟如何,该怎样不断改进。一句话,在不可避免的谬误面前,人机对话能够使我们比较容易地明白:错误的幅度有多大,犯错误的概率有多大,规避的关键措施在那里。而这些,都曾不同程度地困扰着一般人才测评方法。

其三,作坊式运作的尴尬。一般的人才测评,即使是对众多测评方法的组合运用,往往摆脱不了作坊气息。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一般的人才测评方法无法不建立在经验、直觉的判断基础之上。经验和直觉是很重要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譬如,一个老农民通过嘴巴品尝出哪种玉米是土玉米哪种玉米是杂交玉米,和一个研究者通过基因测试对这两种玉米品种的鉴别,结果似乎是差不多,他们都鉴别出了玉米的品种,前者的过程或许还更快更直接。但其中科技含量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些测评基本上不能够获得准确而详尽的数据,更不用说建立测评研究的数据库了。这就决定了传统测评的实施不能够循序渐进,测评各方法之间的组合常常貌合神离,难以获得整体合力。表现在测评领域,就是测评各行业间各自为政,老死不相往来;各类人才测评的常模难以建立;种种测评获得的宝贵数据闲置而不能够共享;人才测评在各性别、各年龄、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缺乏定量比较……。由于没有强大的人才测评数据平台的支持,作坊式测评年复一日,难以和国际接轨,不能和国际交流、竞争。譬如,几个著名的西方测评咨询机构之所以能够所向披靡,很大程度在于其实践的背后各有长期积累的数据平台的支撑。而反观国内,分割式测评、单一化测评、游戏式测评,比比皆是。这种现状制约了测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机对话”测评方式的运用则可能逐步摆脱这种伤感的局面。因为它能够不断地收集测评数据,形成强大的测评数据库;它能够实现网上测评数据的交换,为测评提供数据支撑,使测评从间断流程转换为连续流程……。一言以蔽之,人机对话是使作坊式测评迈向数字测评时代的前奏。

其四,应对时代召唤的困惑。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为人才测评提出了新视角、新思维,也带来了测评方法的新问题、新思考。例如,网上办公的流行,数字化社区的建成,信息化的建设等,已经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它呼唤着测评方法、内容、形式的新发展。人机对话则为响应这一挑战提供了新思路。一般的人才测评方法,尤其是心理测验的方法,在人机对话中的运用是很广泛的。这不仅是因为心理测验的量表比较容易实现人机对话,还在于心理变迁作为现代社会高速变迁的折射,常常在人自己身上反映得更深刻。 在一个转型的社会,最深刻的变化莫过于人的变化。人才测评要抓住根本,就要看到:人的根本就是人自身。信息社会的人才测评需要适应人自身的深刻变化,就必须对测评的动态性、追踪性、人性化、服务性、便捷性、简捷性、长期性、指导性等作出响应。而这诸多的新要求,恰恰是一般测评方法捉襟见肘,难以应对的。人机对话及其技术的发展,则为测评领域中这些难题的解决提供了部分答案。网络交往的动态性、人机对话的交互性、人机界面的日渐人性化、计算机数据处理及仿真模拟能力的日益强大等,使得一般的测评方法在人机对话中不断获得新内涵、新形式。譬如,针对领导人才素质测评而运用的公文处理测验,就应该而且可以在网上实现。因为许多机关已经实行了无纸化办公,它和传统的公文处理有很多不同之处。从长远看,这就不仅仅是改变测评内容所能够胜任的了,它必须转向人机对话这种测评方式。

三、人机对话:理论依据及其特点

人机对话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表现,它同样有自己发展中的理论依据。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正确认识人机对话测评的相对优势及其可能的缺点,不无裨益。在一般人才测评方法的理论假设之外,人机对话所凭籍的理论依据还包括:

认识心理学理论。认识主义心理学靠造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起家,带来了心理测验理论的新发展。 它使心理学和计算机结合,产生人工智能这一全新的领域;它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较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假设已经是大大前进了一步,使测评的假设由“刺激??反应式”转化为“产生式”;它借用了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仿生学等新兴学科的理论,将人才测评置于更前沿、更科学的领域;它使心理测验回归到被遗忘的语义阐释的传统当中,重新审视传统的测评观点并将其在计算机上“复活”……。认识心理学理论在人机对话测评中的应用,拓宽了测评的视界,更新了测评的方式,是对实证主义测评范式的扬弃。所有这些,使人机对话作为一种测评方式的转向,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非智力理论。人才测评发展的新趋势是越来越注重对非智力因素的测评。实践智力概念的提出,就是显例。按照斯腾伯格提出的三种类型的智力理论,人的智力有三种类型,即:①合成智力。即在一个有结构的和定义完好的上下文中解释信息的能力;②经验智力。即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变化的情景中解释信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情景智力。即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及操纵谈判系统的能力。 非智力理论为人机对话的运用提供的理论支持在于:一般的测评方法只能够在简单的文字、图片上假设情景,局限于合成智力及经验智力的测评,而人机对话则使非智力因素的再现和测试成为可能,使得人才测评具备更广的维度,更富层次性,更有针对性。

项目反应理论。为实现最优测评设计,项目反应理论的做法和经典测量理论是不同的。 它能够事先估计好所测能力范围内的估计标准误和拟编测验的信息函数,然后从题库中选择所测能力水平的题目。这为人机对话实现测评的个性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计算机替代手工自动控制测评的测验精度,平衡题目内容和题目类型,调整测验篇幅,实现题目的自动选择;人机对话能够快捷地达到测评的最优化目标:测验篇幅最短;测验信息函数最大;测验离差最小;测验时间最短;测验信度最高;实得分数分布与目标分数的分布的拟合度最好。人机对话的许多优点奠定在项目反应理论之上。譬如,它能够实现计算机化的适应性测评,随时使得后面的测评题目的呈现依据前面答题的反应情况来决定(传统的适应性测验的做法是改变起止点,极其笨拙);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测评对象确立不同的常模等等。项目反应理论使得人机对话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人机交互作用理论。人机对话中的测评主体和客体能够相互学习,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机交互作用。人机对话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利用人??机交互作用的沉浸性,根据测评客体的反应不断学习和选择不同的模拟情景,有针对性地施加测试项目。仿真、实时、主动型的计算机三维动态图像、声音使得测试成为动态的交互作用,给予测评客体逼真的效果;测评能够实现自助,实时监控,适应自助式开放训练教室的要求,自行选择时间进行自助训练,消除测评客体的精神负担,提高测评质量。人机交互作用理论消解了那种认为只有直接的面对面的测评才是可靠和可信的偏见,为人机对话的合法性提供了新依据与新辩护。

人机对话所依赖的技术特点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测评的特点。不过,人机对话的特点远远超越了纯粹技术的范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人机对话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测评理论和技术的进步正朝着情景化的方向发展,有着浓厚的现实导向和实践导向,力图测评人在真实环境中的面貌。人机对话的特点,也围绕这个方向展开。具体来说,人机对话测评方式的特点表现为:

(1)测评的形象性。专家人工智能装置、模拟系统的运用使得人机对话测评生动、直观,提高了人才参加测评、考核的兴趣和热情,克服了因测评主体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2)测评的简易性。人机对话测评可以提炼出最简捷的测评项目,最大限度地涵盖测评要素,特别是仿真模拟装置可以将复杂的测评要素、项目经过科学提炼、归纳,使之简单化、科学化,更容易操作化和评价,实现测评设计的复杂性与测评结果的简洁性的统一。(3)测评的安全性。人机对话测评的量表、测评的项目建立在大量的题库之上,测评的数据具有层级的保密性;测评能够加入测谎内容,并注明测评结果的适用范围和应当注意的事项;(4)测评的科学性。人机对话测评,能够随时检测测评的信度和效度,确保测评数据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可以排除人为因素,使测评成绩真实可靠,作到公开、公正、公平,提高测评和诊断的质量。人机对话获得的大量数据,为以后测评的不断完善打下基础,使测评保持连续性。(5)测评的经济性。人机对话测评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节约培训时间,降低成本。(6)测评的实效性。人机对话测评能够在人机的互动中实现双方的学习。它既可以集测评与评价与一体,在测评之后能够马上打印测评结果;又能够实现测评与评价的分离,将测评结果交于专家进行点评,保证测评结果的合理合法运用。

四、人机对话:应当注意的问题

人机对话不是万能的。人机对话本身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的不完善、人机对话测评的局限性、人机模拟与实践的差异、人??机系统中人的因素依然占主导地位等诸多因素,决定了人机对话还存在诸多问题:

其一,信息化是一面双面刃。首先,计算机自适应测验虽然使测评过程化繁为简,化重为轻,化多为少,却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工作转化为数字化、符号化的选择与圈点。测评越来越变成对图表等符号的解读和解释,测评的世界越来越为这些物化的数字符号所制约、消融,测评双方的互动隐退于这些数字符号背后,所有这些很可能造成对测评主体的语言能力、思维创造能力乃至道德判断与选择力等不同程度的误读。此外,在自由的电子网络空间中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格的不一致,在同一电子网络空间中这种人格和那种人格的不一致,这种人格的“自我同一性”在人机对话测评中可能被打破、被分裂、被扭曲的现实,可能引发测评中的多重人格和人格分裂现象,导致测评的紊乱。

其二,信息淹没和排挤测评。人机对话能够产生大量的数据。倘若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娴熟的专业处理,往往会产生信息迷乱。表现在人机对话中,就是过度的测评信息淹没和排挤测评主体与客体,测评的手段消解了测评目的。用罗斯扎克的话说,就是:“信息,到处是信息,唯独没有思考的头脑……信息太多,反而会排挤思想,使人在空洞零散的一堆事实面前眼花缭乱、六神无主、无所适从”。 这时,信息“拜物教”、电脑“拜物教”产生了,信息作为主体异己力量与主体对立起来。信息化测评很容易使人们过于沉溺于测评的技术,忽略、回避测评双方在生活世界的感受与交流,混淆“人机关系”和“人际关系”,混同“现实实践”与“虚拟实践”两种不同的检验标准,造成测评目的与手段的二律背反。

鉴于人机对话在应用中存在一些误区,端正对人机对话的态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其一,要重视测评软件本身可能表现出来的问题。人机对话测评离不开测验软件的运用。软件的设计成熟与否决定了人机对话的成熟度。当前很多测评软件尤其是心理测评软件是从西方引进的,其理论和方法大都以西方心理学为中心。问题是,连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史家G。墨菲也不得不承认:西方心理学的大多数问题只有在西方历史??西方地理的、经济的、军事的、科学的背景??的范围内才是有意义的问题。据统计,西方人才测评软件的多达15000种之多。如果不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就直接运用,往往会出现问题。即使是自主开发的测评软件,也因为测试的原因,往往存在不好用、格式不统一等问题;至于设计思路上的问题,更会在人机对话中间接表现出来。据调查,现有各单位开发的测评软件在即时帮助、个人答题系统、团体数据处理系统和数据筛选系统等软件易用性的条目上,大多未能完全实现,测评报告不完善、功能模块不完整、保密性不强等问题,亟待解决。

其二,要防止过分迷信测评软件的倾向。任何测评软件都是基于一定的理论架构和特定的技术,不可能至善至美。所谓“智者溺于所闻”,人机对话在对“传统”测评方法予以超越的同时,也就埋下了局限的种子。如:忽略对面对面互动种种细节和处世态度的把握;迷信软件的程序而忽视测评主体和客体双方能动性的刻板思维;跨越了纸笔测验中的“语言陷阱”却有陷入“人机关系”陷阱的危险;网络模拟的沉浸性使得测评双方可能“梦里不知身是客,错把他乡作故乡”;偏信计算机得出的测评结果,执著于人机对话得出的数据而置测评常识于不顾……。所有这些倾向,都是值得警惕的。

其三,要防范过度的商业化取向。人机对话系统开发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人机对话的实施回报率很低,测验制作者或修订者得不到合理的经济利益,版权往往也受到很大程度上的侵害,得不到必要的法律保护。这样,不得不过度依赖人机对话软件及其测评来赢利,这却会吞噬其科学性与信誉,使人机对话测评急功近利,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难以引导测评工作朝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化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过度的商业化倾向在给人机对话带来过多利润的同时,也为它蒙上了太多的耻辱。如何在人机对话的专业性、易用性、规范性及商业性方面谋求平衡,尚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

体验细致入微 Moto X Pro人机交互测试

【IT168 评测】说起人机交互,你可能首先想起的是类似《人工智能》等好莱坞科幻片,如果你平时不关注科技圈的话,可能你还会认为人机交互仍然存在于科学家的实验室中。但其实时下人机交互功能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每天都会使用的手机上。包括苹果的SIRI、微软的cortana等等都是目前人机交互体验较好的代表作,而SIRI和Cortana都存在着需要特定按键唤醒,并且识别率不高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体验一下目前业界少数的被动式唤醒人机交互功能的Moto X Pro。

暂时离开手机场景

在生活中,你是否会遇到暂时离开手机一段时间,例如去了趟洗手间亦或者是临时离开拿了个外卖等。像是笔者这种强迫症患者,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手机会在笔者离开的短短时间内漏掉重要电话或者短信。Moto X Pro上搭载了全新的Moto显示功能,在手机待机状态下,只需要轻碰手机或者在手机屏幕上方拂过,屏幕上就会显示出目前你还未查看的重要信息,例如短信、邮件、未接电话、微信等通知图标都会显示在屏幕上,这样就省去了开启屏幕并且解锁的复杂操作了。并且有时候,各类社交软件的推送也会让手机不适时宜的想起,有了这项功能,就能够在不开启屏幕的状态下分辨事件是否重要了。

会议场景快速静音

在开会中,最尴尬的事情就是电话突然响起,接听吧,会打断重要会议,十分不礼貌,不接听吧,铃声一直响,笔者亲身经历过把手机扬声器堵住的尴尬。而时下快速静音功能也被各大手机厂商纷纷内置。此次Moto X Pro采用了在手机屏幕上方挥动的形式来快速开启静音功能。凭借正面多颗红外传感器,无论是在机身顶部拂过还是在底部拂过,都能够几乎100%出发静音机制,这也是目前笔者体验过的识别率最高的快速静音人机交互功能。当然有人会说像iPhone那样设计一个实体的静音键不好么?但对于笔者这种健忘的人来说,与其会议结束后忘记调回正常模式,Moto的静音机制更讨笔者喜欢。

快速开启手电筒

手电筒对于手机闪光灯这类本身就利用率不高的组件来讲,兼职就是它们存在的真正意义。但闪光灯基本上属于一个应急功能。例如楼道里突然有一层照明灯坏了,遇到这种突发情况,对于目前的用户来讲,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拿出手机照个亮。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用户觉得自己手机开启闪光灯的步骤太繁琐,与其拿出手机打开屏幕点击手电筒小插件(甚至有些手机还需要解锁等更复杂工序),还不如摸着黑迅速通过,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危险性,还让智能手机显得十分不智能。而Moto X Pro的解决办法是甩动手机两次就可以快速开启闪光灯。相比于iPhone的打开屏幕、上划找到闪光灯小插件的精确操作来讲,Moto X Pro的开启方式显得傻瓜了很多,甚至当笔者手拿iPhone的时候,也会不经意的甩动手机,然后才恍然大悟。如果说人机交互体验不错的话,那笔者认为这一功能是Moto X Pro身上的又一点睛之笔。

最人性化的相机快速启动

相机快速启动,这项功能目前也普遍应用在手机中。很多厂商对于相机快速启动的理解是“越快越好”,甚至出现了快速启动定焦迅速拍照功能。类似这种功能笔者认为更应该出现在记者职业行业中。对于手机来讲,抓拍明显不是快速启动相机的初衷。不可否认,拍照已经是手机的一个最常用的功能,更多情况下,用户拿出手机只是为了拍照,而例如解锁等步骤明显不是用户想体验的步骤。Moto的理解是为用户尽可能简化开启拍照的步骤,从而提升拍照用户拍照体验。摇动手机两次即可开启拍照功能,触发率几乎达到100%。这一动作基本上用户可以从掏出手机开始到双手握持手机准备拍照之间就可以完成。

被动式语音识别功能体验不错

如果说Hello Moto是Moto品牌的烙印的话,那么OK Moto X就是Moto X系列产品最好的代名词。在科幻电影中,主人公对着智能设备直接语音交流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一种标志。而目前例如SIRI、Cortana等成熟的人机交互操作都需要特定操作打开软件,无法达到被动语音识别功能。这其中的原因有几点:1.传感器灵敏度不足,需要特定操作才能触发语音命令。2.语音识别模块无法做到低功耗待机。而Moto X Pro则解决了这两点问题。经过笔者测试,使用“OK Moto X”唤醒手机进入语音助手的成功率奇高,况且笔者英语老师也没有在伦敦留学的经历。笔者猜测,对于“OK Moto X”这个指令,Moto X是通过低功耗处理器识别声纹而实现唤醒的。并且还有一点笔者不得不提到就是Moto X外观设计针对人机交互进行了特殊的定制。例如正面顶部和底部扬声器和听筒表面的金属装饰条微微凸起于屏幕表面,这样一来就能够在手机倒扣放在桌面上的时候,扬声器麦克风依然能够良好的接收到用户的声音命令。往往这样的细节很多厂商都没能注意,而对于用户来讲,虽然不会注意到这些小细节,但是小细节往往最终决定了用户对于手机是否好用的定义。

Moto X内置的语音助手为灵犀语音助手,在功能方面和内置在其他手机的灵犀助手相同,用户可以通过语音命令进行拨打电话、设置闹钟、听书、查询话费流量、看新闻、查天气等等。并且对于普通话、方言等的识别率很高。笔者就不在这里过多的介绍灵犀助手的其他例如翻译、视频、音乐、声控解锁等等功能了。可以说目前灵犀助手是针对国人功能最全、识别率最高的的一款语音助手了。

人性化的Moto助手

相信大家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夜里3点多熟睡的时候,突然一个骚扰电话或者骚扰短信把你惊醒,而你除了骂娘之外任何事情都做不了。24小时开机已经成为目前用户的常规需求,如何在夜间做到不会被骚扰电话打扰?在这类小细节方面,Moto X Pro为大家带来了Moto助手功能。在睡觉场景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作息时间设置一个休息的时间段例如23点到早晨7点,这样当到达这一时间点的时候,手机就会询问是否开启睡觉模式,当睡觉模式打开后,手机屏幕将会处于关闭状态,这样一来,手机就不会因为一些应用通知而反复亮屏打扰睡眠,当然,用户也可以选择更加彻底的勿扰功能,在你醒来之前,勿扰功能会自动关闭,不会影响用户白天的任何工作。

会议模式对于很多厂商来讲是一个定时静音的功能,而对于Moto来讲想的更多。Moto的会议模式能够和日历挂钩,当日历中显示该时段你正在参加一个会议,系统会自动开启会议模式,而当会议结束后,系统也会自动恢复正常模式,对于商务人士来讲,日历和会议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功能,将这两者聚合在一起,说明Moto在对于商务人士的理解方面还是超越了其他厂商的。

体验总结

其实看上去以上几点功能并没有什么质的创新,但实现这些贴心人性化操作的背后Moto在硬件和软件做了双方面的提升。硬件方面:Moto X内置了德州仪器TMS320C55低功耗传感器信号处理器和恩智浦的低功耗处理器,相比很多厂商都采用SOC芯片内置的处理模块来讲,单独的低功耗处理器能够使用更低的功耗、实时高效的处理传感器信息,做到真正的低功耗、长待机、实时人机交互响应。毕竟目前人机交互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交互方式,不给手机更大的压力,才是人机交互最好的存在方式。软件方面:Moto X上所有人机交互的创新基本上都属于0学习成本,用户上手即用,根本不需要教学。其实这其中的原因在于,Moto X并没有做任何自定义的用户体验方式。说出口令唤醒手机、在屏幕上方晃动开启静音等等方式都是我们能够接受,能够记住,能够在后期不由自主使用的功能。在智能人机交互体验还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操作方式的今天,如何降低用户使用人机交互的学习成本,如果提升用户使用人机交互功能的粘性,如何增加人机交互的成功率,才是最终能否提升用户口碑的三大法宝,而这三方面,Moto并不能说都已经做到极致,但明显在现阶段领先其他竞争对手很长一段距离。

什么是交叉测试

交叉测试也就是嵌入式软件测试或嵌入式测试,只是叫法不一样,目的与非嵌入式软件是相同的。
通常嵌入式系统对可靠性的要求比较高。嵌入式系统安全性的失效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即使是非安全性系统,由于大批量生产也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这就要求对嵌入式系统,包括嵌入式软件进行严格的测试、确认和验证。随着越来越多的领域使用软件和微处理器控制各种嵌入式设备,对门益复杂的嵌入式软件进行快速有效的测试愈加显得重要。
测试方法:
一般来说,软件测试有7个基本阶段,即单元或模块测试、集成测试、外部功能测试、回归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安装测试。嵌入式软件测试在4个阶段上进行,即模块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硬件/软件集成测试。前3个阶段适用于任何软件的测试,硬件/软件集成测试阶段是嵌入式软件所特有的,目的是验证嵌入式软件与其所控制的硬件设备能否正确地交互。
1、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
一般来说,软件测试有两种基本的方式,即白盒测试方法与黑盒测试方法,嵌入式软件测试也不例外。
白盒测试或基本代码的测试检查程序的内部设计。根据源代码的组织结构查找软件缺陷,一股要求测试人员对软件的结构和作用有详细的了解,白盒测试与代码覆盖率密切相关,可以在白盒测试的同时计算出测试的代码的覆盖率,保证测试的充分性。把100%的代码都测试到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要选择最重要的代码进行白盒测试。由于严格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嵌入式软件测试同非嵌入式软件测试相比,通常要求有更高的代码覆盖率。对于嵌入式软件,白盒测试一般不必在目标硬件上进行,更为实际的方式是在开发环境中通过硬件仿真进行,所以选取的测试工具应该支持在宿主环境中的测试。
黑盒测试在某些情况下也称为功能测试。这类测试方法根据软件的用途和外部特征查找软件缺陷,不需要了解程序的内部结构。黑盒测试最大的优势在于不依赖代码,而是从实际使用的角度进行测试,通过黑盒测试可以发现白盒测试发现不了的问题。因为黑盒测试与需求紧密相关,需求规格说明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测试的结果,黑盒测试只能限制在需求的范围内进行。在进行嵌入式软件黑盒测试时,要把系统的预期用途作为重要依据,根据需求中对负载、定时、性能的要求,判断软件是否满足这些需求规范。为了保证正确地测试,还须要检验软硬件之间的接口。嵌入式软件黑盒测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极限测试。在使用环境中,通常要求嵌入式软件的失效过程要平稳,所以,黑盒测试不仪要检查软件工作过程,也要检查软件换效过程。
2、目标环境测试和宿主环境测试
在嵌入式软件测试中,常??折衷。基于目标的测试消耗较多的经费和时间,而基于宿主的测试代价较小,但毕竟是在模拟环境中进行的。目前的趋势是把更多的测试转移到宿主环境中进行,但是,目标环境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不可能完全模拟。
在两个环境中可以出现不同的软件缺陷,重要的是目标环境和宿主环境的测试内容有所选择。在宿主环境中,可以进行逻辑或界面的测试、以及与硬件无关的测试。在模拟或宿主环境中的测试消耗时间通常相对较少,用调试工具可以更快地完成调试和测试任务。而与定时问题有关的白盒测试、中断测试、硬件接口测试只能在目标环境中进行。在软件测试周期中,基于目标的测试是在较晚的“硬件/软件集成测试”阶段开始的,如果不更早地在模拟环境中进行白盒测试,而是等到“硬件/软件集成测试”阶段进行全部的白盒测试,将耗费更多的财力和人力。

CCRT辅助驾驶测评结果公布 你想了解的热门车都在这

中汽中心汽车测评管理中心于2020年10月31号发布了CCRT智能电动汽车管理规则2020年版,在今年1月1号正式实施,同时根据规程对特斯拉Model 3、蔚来EC6、比亚迪汉EV、小鹏P7、宝马iX3、哪吒U Pro等多款车型的驾驶辅助系统进行了测试。

驾驶辅助系统是近年来汽车行业的热点,也是各大车企争夺的重点,目前国内对于驾驶辅助系统的评测尚未有标准,而中汽中心是中国唯一的汽车行业技术归口单位和国家主管部门的技术支撑机构,其汽车测评管理中心(中汽测评)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测试机构之一,在测试的标准、实验场地、实验设备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这份报告的分量可想而知。

驾驶辅助系统是机器代替或者辅助人参与交通,在评测标准上安全将会作为考量的最重要标准,其中性能表现是指驾驶辅助系统本身所能实现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本身运行的效果,评价车辆在生活场景中的预期功能安全水平。

交互测试针对的是驾驶辅助系统常见的误用滥用行为,评价车辆在这些场景下的风险防控能力。

性能表现涵盖了行车性能、泊车性能以及紧急避险性能,分别对应多种不同的场景。

行车性能主要考验车辆跟车能力、巡线能力以及组合控制能力,其中跟车能力考验的是车辆的自适应巡航系统安全性,例如在测试中是否发生碰撞,以及测算车辆的碰撞速度。另外是通过测算车辆在跟车过程中减速时的最大减速度,考验驾驶辅助在控制速度上是否足够“老练”,以此判断舒适性。

巡线能力考验的是车道居中保持辅助这项功能,判断标准有过弯能力以及过弯时是否压线,这涉及到车辆的安全性,弯道跟车能力测试车辆是否发生碰撞,测算碰撞速度,同时还会测算车辆避险时的减速度。

从六款车型测试的结果来看,六款车型整体表现优秀,平均得分率为91.7%,不同车型之间得分偏差为9.5%,特斯拉以95.59%的得分率位列第一名。

水平车位

垂直车位

斜车位

考量泊车性能分为垂直车位泊车、水平车位泊车和斜车位泊车三种,测试的车位分为比较正规的划线车位和空间车位(无标识线由两台车的空档形成的车位)组成。

测试泊车性能分为3次测试有效识别车位次数、揉库次数、停车姿态以及泊入目标区域后的纵向距离四部分测试,分别代表着对于车位识别的准确度、泊车速度、泊车歪不歪和泊车偏不偏。

在这项测试中6款车型平均得分为65%,小鹏P7得分率达到了98.1%,分数最高。

性能表现的最后一项是紧急避险性能,分为道路施工避险、交通事故避险和行车横穿避险。

三项测试都是开启自适应巡航系统,测试速度分别为40km/h、80km/h和40km/h,对应的场景分别是斜放的锥形雪糕筒、横在路中间的车辆以及鬼探头行人横穿。

紧急避险总体得分率较低,只有特斯拉Model3达到了74%其余车型均未超过60%。

驾驶辅助评测的另一大块是驾驶员交互,分为系统提示和驾驶员监控两个大方向。

系统提示分为系统表述和系统显示,这是指在驾驶员操作不当或者是疲劳驾驶时出现脱手、分心,驾驶辅助系统对于该情况的判定以及显示。

驾驶员监控分为脱手检测和注意力检测两项,其中脱手检测主要是考验驾驶员在双手脱离方向盘后系统根据时间作出的判定以及反应。在这项测试中,特斯拉和蔚来系统设定上比较激进,在驾驶员脱手60s之后蔚来选择直接关闭系统,特斯拉则保持在车道内直接刹停。

作为传统品牌的宝马在这一项上相当保守,在驾驶员脱手超过30s后直接选择了保持在车道内刹停。

注意力检测是在驾驶员低头、闭眼的情况下测试车辆是否会发出安全报警,对应的是驾驶员分神或者是疲劳驾驶的场景。这项测试考验的是车辆的疲劳监测功能,这项功能只有蔚来配备,测试时发出了蜂鸣报警,其余车型并没有配备该项配置,因此并没有拿到分数。

测试的车型中有一部分需要选装才能获得完整的驾驶辅助,功能呢,中汽测评同样针对选装前和选装后进行了测试,像蔚来EC6,特斯拉Model 3等车型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其余车型总体差距并不大。

通过对六款车型的测试,我们可以看出各家的驾驶辅助都存在一定的短板,驾驶辅助系统仍处于辅助驾驶阶段,使用时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中汽中心汽车测评管理中心所推出的这一套驾驶辅助测试标准总体涵盖的项目非常全面,通过测试报告能够相对直观的了解一台车驾驶辅助系统的长处与短板所在,可以为用户提供参考,同时对于行业来说,也能够促进车企对于自身驾驶辅助系统的研发升级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