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一般指的是什么

风水指的是什么

中国风水学或者叫堪舆学,现称居住环境学,起源于原始时期、雏形于尧舜时期、成熟于汉唐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风水学是人类在长期的居住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朝阳光、避风雨、防火灾,近水源、利出行成了最基本的居住理论。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来人们不断的总结居住环境的优劣到了汉唐时期就形成了很成熟很系统的中国风水学理论。彭祖弟子青衣说:“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晋人郭璞《葬经》解释风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汉朝淮南王所著《淮南子》论述道:天地运行之道。至月令有阴阳变化,有相冲克之时,有相合之时,前者凶,后者吉。盖堪舆之义实为天地之道也。许慎《说文》解释:堪,天道;舆,地道。 《现代汉语词典》中风水定义: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迷信的人认为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庭、子女的盛衰吉凶。 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简易经》记载:“研地说: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这里所指的风水应是风水的原义。 住宅风水图
《葬书》最早提出风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学:太极生两仪(阴阳、正负),两仪生四相(五行),四相生八卦,八卦生二十四山。 风水分为:龙、穴、砂、水、向、意、形、天(天体布局)所有高等的风水师,都是按这些理去做,但要结合人命理,本性去计算;因为以前的人一句发家名言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禅师潘国静曰:宇宙任何物质都在变化,都经过成,住,坏,空的四个阶段。中国古人把风水称为堪舆,也叫地理故称堪舆风水地理。可解释为:堪(观察天)、舆(勘察地)、风(空气空间)、水(水文水质)、地(地形地质)理(的研究分析理论)。

风水指的是什么

风水是汉民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也称青乌、青囊,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风就是元气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风水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是一种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认为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那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再平常不过的了。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天师后裔、风水大师张金华云:信风水不一定起作用,但不信可能起反作用。
风水有两种释义,其一水肿病的一种。多由风邪侵袭,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潴留体内所致。其二旧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自然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的体系。

风水是什么意思

什么才是真正的风水?
自古至今,中国人为什么那么信风水,为什么那么多人孜孜以学,梦寐以求?为什么那么多人痛恨反对,欲除之而后快?这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风水,什么是风水学,风水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中国古人把风水称为堪舆,也叫地理,我们不妨连起来一起读做:堪舆风水地理。我们也不妨可以这样解释:堪(观察天)、舆(勘察地)、风(空气空间)、水(水文水质)、地(地形地质)理(的研究分析理论)。
在地球上,占最大体积的物质是什么,就是风、水、地。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是什么,也是风(空气)、水、地(土地)。请大家在说风水的时候不要把“地”忘了。
在地球上除了由天体进来的物质之外,几乎所有物质都由风水地三者所承载所包含所孕育,当然也包括人类。可见古代人所说的风水,就是泛指地球中的所有物质,风水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学说。
根据古人的感知,在大地上除了地和水之外,余下的就是空间了,空间里只有风了。古人认为,风和空间和天是联在一体的,风水学中所说的风,既是空气,也代表空间,同时也包含天。
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简易经》里记载:“研地说: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这里所指的风水应是风水的原义。
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天,所以有天一生水之说,二就是地,三是什么,三就是水。把老子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天生地,天地生水,天地水生万物。
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有人认为这是风水一词的起源,其实郭公这里就已把风水狭义化了。
顾名思义,就可见中国古代的风水学是多么的实在,多么的博大,多么的重要。那些把风水学当成封建迷信的看法是多么的片面多么的无知。
后来有人把风水学归类于道家五术之一,这是错误的。因为在中国古代,不但所谓儒释道三教都乐于此道,就连那些家,军事家,教育家也都把风水地理作为必须掌握必须精通的知识与学术。所谓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三教九流无所不晓是也。只不过后来有些遗贤术士把风水学引入太过功利化和神秘化的方向了而已。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风水一词是这样定义的: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迷信的人认为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庭、子女的盛衰吉凶。
可以说,现代汉语词典把风水定义为“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是片面的,把风水狭义化了。定义“迷信的人认为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庭、子女的盛衰吉凶”,这是把风水丑化庸俗化了。
在日常生活中,风水一词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比较广义的意义,泛指附近的空间、山、水,树木等自然环境。比如说这里风水真好,真是一块风水宝地等。一种是比较狭义的意义,专指阴宅(祖坟)和阳宅(住房)。比如说做风水,你家有好风水等。
为了方便理解,本文的风水一词是指广义的风水。狭义的风水,直接用阴阳宅一词。
古代的阳宅阴宅,不管是官衙与民居,不管是贵族坟与平民坟,大部分都有风水师的一份功劳。所以现代人必须承认,风水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不容诋毁的贡献。
风水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天地为观察了解对象,以人为依归,以人为服务目的。是实实在在的人本主义学问。
个人认为,真正的中国古代风水学应该
是一种古代人类繁衍生息,治国安民等社会活动所形成的生存知识,
是一种研究大自然对人类作用的精深学问,
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
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术数,
是一种流传了几千年的民俗活动,
是一种中国独有的以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产物,
是一种由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所形成的人居环境选择优化的实用技术,
是一种由中国古人的唯物唯心学术混杂而形成的博大学派,
是一种科学与玄学相提并论的、精华与糟粕并存的、落后于现代技术的、超越于现代科学的的系统理论,
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
个人理解,认为中国的风水学主要有下面十种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是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统筹兼顾的。

风水是什么? 是科学,还是迷信?

是一门学问,不能算是迷信,也不能称之为科学 有些大学好象还有相关的专业,貌似叫玄学

风水解决讲究的“气”是什么意思?

人禀受先天之气而来,风水之气是什么呢?一般风水中的吉主喜气、名气、文气、才气,气本身又以清新、舒畅之气为贵,污、浊窒息之气为贱气。 好风好水古人论之甚多,神仙人物抱朴子认为大至宇宙、小至一室一车,皆有好风水,就看人能不能找到。他将好风好水之地称为生地,郭朴要求“乘生气”,抱朴子则进一步指出,“生气”必产于“生地”,能找到“生地”才能乘其生气,可想而知,若不知“生地”之所在,则何以乘其“生气”?

找“生地”是一名风水师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如何找“生地”?本书中已有详细叙述,此间只引用《抱朴子·内篇》第104页(北京燕山出版社)中的一段:“有急则入生地而止,无患也。天下有生地,一州有生地,一郡有生地,一县有生地,一乡有生地,一里有生地,一宅有生地,一房有生地。” 


风水之气,是宇宙场气,地球场气,地域场气,建筑组群场气,植物场气和人体场气的统一。场气中的气,宇宙、地球、地域的场气,为大场气。大场气,虚处来,实处止.阳宅多选在类似盆地,半盆地的山环、山湾中,这种地域土肥水上,宜于民生,利于接纳大场气.场气的性状,是螺旋式运动的,任何局部某一层次的螺旋式运动的场气,都是宇宙大环境的一部分.


地之妙诀先取龙气,龙气旺则人丁兴旺.次取水聚,水聚则财 巨,三取砂秀,砂秀则官高文秀;四取局园,局园则富贵悠远.大风富甲之乡,大都为 山环水抱,弯曲有情之地也。 风水的核心 “气”还有这样的说法。即不少人常常说到的“气场”与望“气”,这里谈谈望气,望气是风水学中的高境界。风水中的“气”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有“气色好”或者“气色不好”、“满面紫气”或“满面黑气”。

风水学中 气 概念

风水学中讲的“气”,则侧重于“地气”。何谓“地气”?古代风水家对地气有所解说。
晋朝地理风水家·郭璞先师在传世名篇《葬书》“气感篇”中说:
“葬者,乘生气也。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何以言之?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故藏于涸燥者宜浅,藏于坦夷者宜深。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邱垅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经曰:土形气行,物因以生。盖生者,气之聚,凝结成者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郭先师在《葬书》“因势篇”中又说:
“夫气,竺乎地中。其气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已势之止。葬者,原其起,乘其止。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浅,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高水深,樊草茂林。贵若干乘,富如万金。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而钟。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随土而起;支有止气,随水而比。势顺形动,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答黄道夫》中云:“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地理风水家所说的“气”,实际应该是由于地壳运动,或者是因山峦起伏,或者因地势倾斜,或者因江河湖海流动,或者因地形环抱,或者因火山熔岩走向等诸多外力因素造成的一种在一定区域或范围内的地质、气候、微波能的能量在土地中或周围的集聚体现。
“地气”在土地中的运行,犹如人体中的血脉运行。“地气”在地中运行有“歇”有“息”,有歇息才能为人所用。而血脉在人体中的运行是不断循环,不歇不息的。中医中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讲人体血脉运行必须是畅通无阻,否则人之生命能的“气”就会受到破坏,人的生命机体就会损伤。
风水学中将地中之气升腾形成的“雾状”之物以及风也称为“气”,并将地中升腾之气形成的风按形态和方位分为许多种,有吉凶之分。《地理八十八向真诀》将风分为几种,并作了注释:
第一种,前有凹风是名堂倾斜的标志,不是没有案山就是案山带凶,并且不能聚集生气。此风不吉,主贫穷潦倒,子嗣无继。
第二种,后有凹风表明无主山。此风不吉,主贫困,人丁不旺。
第三种,左有凹风是青龙软弱(低矮)不振的标志,为凶,会丧夫寡居。
第四种,右有凹风表明白虎断续不连,凶,会子嗣无继。
第五种,两眉凹风是指从主山和青龙山以及主山和白虎山交汇处吹来之风。凶,会伤及家主和子嗣软弱。
第六种,两足凹风指来自青龙和白虎尾部之风(足指青龙、白虎两抱山的尾部)。大凶,主有倾家荡产,满门灭绝之祸。如果此风吹自艮方(东北方),则凶极无比。
生气与死气:历代的术数家对“生气与死气”有所阐述,认为生气是使万物生长发育之气。《吕氏春秋·季春》云:“生气方盛,阳气发泄。”《易·系辞》云:“生生之谓易。”而死气是没有生机的,不通达的死亡之气。
民间以生气与死气说明万事万物。如称血气方刚、志气高昂的人为有生气;称精神颓废、情绪低落的人为死气沉沉;称草木茂盛,水土肥美之地为有生气;称沙漠等无毛之地为死地,也称寒冷之北风为死气。
风水学中也讲生气与其气。《黄帝宅经》云:“每年有十二个月,每月有生气与其气之位……正月生气在已癸,死气在午丁;二月生气在丑艮,死气在未坤;三月生气在寅甲,死气在申庚;四月生气在卯乙,死气在酉辛;五月生气在辰巽,死气在戌乾;六月生气在巳丙,死气在亥壬;七月生气在午丁,死气在子癸;八月生气在未坤。死气在丑艮;九月生气在申庚,死气在寅甲;十月生气在酉辛,死气在卯乙;十一月生气在戌乾,死气在辰巽;十二月生气在亥壬,死气在巳丙。”时间不同,生气与死气也在变换不同的方位。至于什么是生气?什么是死气?为什么生气与死气的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动位置的问题,可能与天体的运动及五行的旺衰随季节的变换有关。
而“玄空风水术”讲的生气与死气,是以元运飞星而定。当运的下一运飞星所临之方为生气,过运久之星所临之方为死气。如2004年起二十年内属八运,则八白星所临之方为旺气,九紫星所临之方为“生气”,而五黄、六白、七赤星所临之方为“死气”、“衰气”。从大局来讲,八白后天处东北方,先天处西北地区方位,这二十年为当旺之地,这两个方位将有所发展;下一运从2024年开始的二十年为九紫运,相对于八运来说属“生气”运,其方位后天在南方,先天在东方,届时其方将会有变化。关于元运所应事项及方位变化问题,将在相关篇章论述。
相学认为,人之气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禀承天地阴阳五行之气,与生俱来;二是后天的调息修养;三是外界环境的熏陶。“气”表现在精神状态,骨骼结构,声音素质,面部色泽中。气有清浊、强弱、顺逆、厚薄、沉浮、缓急、舒结、静燥、明暗、红黑、白紫之别。清朝大臣曾国藩在《冰鉴·气色》中说:“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有终身之气色:少淡,长明,壮艳,老素是也。有一年之气色:春青,夏绿,秋黄,冬白是也。有一月之气色:朔后森发,望后隐跃是也。有一日之气色:早青,昼满,晚停,暮静是也。”
望气与王气:是术数家观察地理或人事的一种预测方法。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望气的观念。《墨子·迎敌词》云:“凡望气,有大将气,小将气,有往气,有败气,能得明此者,可知成败吉凶。”秦代时有王气观念的记载。《史记·高祖本纪》云:“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宋明帝在位时,有人报告萧道成家的墓地有五色运气,明帝耽心有后患,就派人在萧家坟墓的四角钉了长五、六尺的铁钉,籍以钉死墓气。可是,萧道成最后还是做了皇帝。
风水术对阴宅阳宅的内外、里表环境、气场有望气选择、判断的论述。认为地气有吉凶之别,有颜色之分,有形体之异。宋代黄妙应在《博山篇》中说:“既明堂,要识堂气。一白好,五黄好,六白好,八白好,九紫好,此为五吉。又忌四凶:二黑宜忌,三碧宜忌,四绿宜忌,七赤宜忌。”这是依紫白九星之属性来断吉凶,也与奇门中的休(一白)、生(八白)、开(六白)、景(九紫)、中宫(五黄)定性有关。
勿要认为以看不见的九星星体变化来推断气场能量及吉凶是无稽之谈。大家或许逐渐知道用岩石建造的房子对居者不利,也逐渐了解到有些屋内装修材料对人体健康有影响,也许见到遭大路直冲的居家发生血光之灾,也许耳闻目睹大门对井人家常惹口舌官非,但谁又看见那些有碍身体健康的建筑和装修材料的幅射及污染呢。这与气与场与能量有关。有许多大学教授著书立说赞美中国古老风水术有其巨大的实用价值,如南怀谨、亢亮、慧缘、梁超等人。也有不少学者对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在花巨资开展研究的“中国术数”包括风水术加以怀疑或讽刺、嘲笑、批判,这是值得检讨、反思的。
中国古代许多发明,是与术数学研究应用有关的。火药发明与炼丹术有关;司南(指南针)发明与奇门遁甲有关;地动仪、浑天仪与星历学、物候学等有关。我相信,随着高水平的国人对风水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终有一天会发明一种处能证实、测量风水气场的精密仪器设备。
明代缪希雍在《葬经翼·望气篇》中说:“凡山紫气如盖,苍烟若浮,云蒸蔼蔼,四时弥留,批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腻,石润而明,如是者,气方钟而未休。云气不腾,色泽暗淡,崩摧破裂,石枯土燥,草木凋零,水泉干涸,如是者,非山冈之断绝于掘凿,则生气行乎他方。”这种以地理有形之气,推断地理生态的理论,是符合自然实际的。
纳气与气色:纳气与气色是相宅术、相人术、医术的研究内容之一。纳气既为风水术所讲的纳入地气和门气,也为中医学讲的“吐故纳新”的人体呼吸活动。风水家认为,地气和门气旺盛,可以得福。如果地气、门气均衰,为凶。若得地之旺气,门之生气、吉气,则主富贵之人家。
而人将体中的二氧化碳呼出,将新鲜的氧气吸纳进来,特别是在有瀑布的地方吸纳入带有负离子的空气,则精神顿时旺盛。所以强调人居环境的生态包括地质、水质、岗丘、河流、植被、道路、建筑布局等诸多要素的协调。
气色是依据辨别气的颜色来推断吉凶休咎。医家据气色断身体及精神健康或疾病状况;相家依据气色断人之贵贱、贫富、寿夭、善恶、智愚、逸劳情况;风水家则通过宅气或其家人的气色来判断屋宅的兴衰。风水家认为,阳宅之祸福,先见乎气色。凡屋宇虽旧,气色光明精,其家必定兴发。屋宇虽新,气色暗淡灰秃,其家必败落。又步入厅内,若窗明几净,物用井然有序,有烘拱之象,其家必然兴旺。若厅内阴森,寒气逼人,灰尘层积,杂什零乱,其家必然衰败。入门时,感觉门内红光闪烁,富丽堂皇,有心平气和之感,则为吉祥之兆。若给人于烦躁不安、孤寒脉跳的感觉,则为不吉。这种气色学说,是根据表象推测事物发展的内在趋势,是符合辩证法原理的。
气有吉凶:就气是否有吉凶的问题,争论了几千年。在汉代,王充在《论衡·自然》中有批判“气有吉凶”的论述。清代王夫之认为阴阳两气充满太虚,更无他物。熊伯龙认为气无吉凶。他在《无何集》中批评五方恶气说:“俗称不祥之气为凶神,立五猖庙以祀之。曰五猖者,五方恶气也。余尝入庙,窥其神位,乃中央黄帝,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余笑曰:‘五猖审气,气如云烟,青赤黄白黑安得有神乎?’” 熊伯龙分析气与人体的关系,认为祭祀不可免除毒气。他说:“触恶气则病,病则身死者,此受太阳之毒,雾露之害,或瘴气之厉也。毒有神,害有象,瘴有鬼乎?受太阳之毒,雾露之害,瘴气之厉者,祀之可以免乎?”
象熊伯龙针对早期人们对“五方恶气”认识不足而采取“立五猖庙”来镇之的做法提出批评是对的。但王充、王夫之、熊伯龙他们真的对一些无形无影而有踪有迹的“气”了解清楚吗?研究透彻吗?可以肯定一点,他们对风水理论与应用方法是一窍不通的,他们对医理、相理也是研究不深的,否则就不会对“气之吉凶”论批评了。
君不见直路及路河相交、路路相交之路段常发生车祸;君不见路直冲、水直冲之住宅常有凶事发生;君不见在“二五交加”之方做厨房,家人多患恶疾;君不见在犯“上山下水”之宅居住有破财损人丁之祸;君不见在“一四同宫”之方读书有利升学登科;君不见犯“六七交剑煞”、“天斩煞”、“镰刀煞”、“穿心煞”会有伤残之患;君不见,满脸晦气,诸事不顺;满面春风,万事如意。这是气之吉凶之应。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