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天干地支纪年法

什么是干支纪年法?怎么算?

从黄帝纪年之后,乃至东汉时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沿用着天干地支的年份计算。天干地支与我们平常所熟知的甲乙丙丁和12属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计算干支纪年呢?可以学习一下下面的内容。

(2)计算时,年最后一位的数对应天干的编号、用年数除以12,得到的余数对应地支的编号,合起来就是该年的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的组合方式是天干在前地支在后,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配合,每个组合代表一年,60年为一个循环。

应用公元年进行计算。应用公元年的某一年,除以60(指六十年甲子),余数小于60,再用余数减去3(干支纪年是从公元4年开始使用的),便知。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纪年法的组合方式是天干在前地支在后,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配合,每个组合代表一年,60年为一个循环。

(2)计算时,年最后一位的数对应天干的编号、用年数除以12,得到的余数对应地支的编号,合起来就是该年的干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纪年法是怎么计算的

丑寅卯辰巳午未1申1酉戌亥3 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对应该尾数的天干,再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除不尽的余数在地支中查出对应该余数的地支,这样就得到了公元纪年的干支纪年。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算式计算法:天干=(年份-3)/10的余数对应的天干;地支=(年份-3)/12的余数对应的地支。天干对应的数字: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0。

什么是天干地支?干支纪年怎么算?

年干=N-3(N>3)或N-3+10(N≤3),N=年号除以10的余数=年号个位数。年支=N-3(N>3)或N-3+12(N≤3),N=年号除以12的余数。例:求公元1164年和2011年的干支。

解:前22的年干=8-2=6=己,前159年的年干=8-9+10=9=壬;前22的年支=10-10+12=12=亥,前159年的年支=10-3=7=午;故前22年的干支为己亥,前159年的干支为壬午。

年份天干按公元纪年末尾数字来推算。公元前:0为辛,1为庚,2为己,3为戊,4为丁,5为丙,6为乙,7为甲,8为癸,9为壬。

天干不用计算,年份末位数字即是对应的天干。比如2010年,年份末位数字是0,可看得出天干是“庚”;1911年,年份末位数字是1,可看得出天干是“辛”。再来说一下地支,年份除以12看余数就行了。

天干的作用在于扩展计数规模以及统一干、支两个系统。干支不仅可用于计时,还可用来计年、月、日。其中年和日传说中是从轩辕黄帝时代的起始点一直流传下来的。而月和时则分别可以用口诀从年和日推算。

有两个快速计算口诀:公元年数先减三,除十余数是天干,基数改用12除,余数便是地支年。例:2021-3=2018/10余8(辛)2018/12余2(丑)所以是辛丑牛年。

天干地支纪年法是怎么计算的

(2)计算时,年最后一位的数对应天干的编号、用年数除以12,得到的余数对应地支的编号,合起来就是该年的干支纪年法。

(2)计算时,年最后一位的数对应天干的编号、用年数除以12,得到的余数对应地支的编号,合起来就是该年的干支纪年法。

首先天干地支意思是中国古代对天象的观察。“甲、乙、丙、丁、吴、姬、庚、辛、任、鬼”,称为十根天干。天干地支的组成构成了古代历法。十个和十二个分支依次匹配,形成六十个基本单元。

天干地支纪年法怎么计算

中国农历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

干支纪年法的组合方式是天干在前地支在后,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配合,每个组合代表一年,60年为一个循环。

干支纪年法的计算方法是:年份减3,除以10所得的余数;地支的计算方法是:年份减3,除以12所得的余数。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