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50知天命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顺,70什么?

意思是: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

一、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三、出处

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论语·为政》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二、赏析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三、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先祖为宋国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什么是五十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原文: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 大学之道 ;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出处:《 论语 ·为政》

扩展资料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50知天命

人过50。

孔子说50知天命,于是常想到底怎样才是知天命?难道说是人到50就要听天由命,就要认命,向命运低头停滞不前吗?

50知天命,其核心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两层:
一是,人到了这个年纪,走过了春夏秋冬见过了云卷云舒,内心已经有了一种淡定与从容,内心已经有了一种强大的定力,对任何事基本上可以做到顺其自然,理性把我,平静应对,基本上可以不怨天,不由人,不为外物所动了。子曰“不怨天不由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应该就这个道理吧。
岳麓书院的一副对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说的也应该就是这种内心的定力与强大。
还有,庄子《逍遥游》中也有类似的一个表述,它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护荣辱之境,斯已矣”,也是这个道理。就是说,当满世界的人都在夸赞你的时候,你不会因为这种鼓励而多往前走一步;当满世界的人都在职责你,都在非难你时你也不会沮丧,依旧会坚持你的想法。这样才算认清了“内外”,明白了“荣辱”。
第二层意思,天命,是指上天赋予人生命的同时,还赋予了人一生要完成的一个使命,人到了50这个年纪,已建立起一种对大道、对使命的信仰和追求。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人到50,应知道你的使命,要知道你毕一生要去做怎样的事才能够活出人生的意义,这样的一件事可能是不再为名利,不再为外物所役,但一定会对这个社会有点价值。
孔子认为,复兴礼制乃是上天赋予自己的人生使命,为完成这个使命,他才百折不挠,绝不向现实低头,绝粮陈蔡而追求自己的理想。

是为“50知天命”吧。

五十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知天命”代指五十岁。

一、解释

“知天命”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二、出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 同:逾)——《论语·为政》

三、出处释义

孔子说:我大约十五岁志于学习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认真研究历史,用心学习《诗》、《礼》、《书》等文化。

三十岁时,我的学说已经建立了基础,我也可以以我的学说立身于社会。

四十岁时,我已知道我的学说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虽听到各种议论,也不疑惑动摇。

五十岁时,我已经明白道就是天。同时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就是修道、传道。

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准确的理解,并能辨别判断他的话正确与否。如果他的话有错误,我也知道他的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而我的判断也符合上天的旨意。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也能立即回答。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

七十岁时,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与我同在,天与我合一。因此能随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

扩展资料

人在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小孩子生出来是红色的,所以叫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4.龆龀:儿童换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15岁。

10.束发:男子15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20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40岁的代称。

15.知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50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后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

17.古稀:70岁。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70-80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耄:80-90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颐:100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天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而立 (名词释义)

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么,不惑的又是什么?

四十岁,天上的知一半,地上的全晓得,所以不惑。

五十岁,天上的也都知晓了,故曰知天命。

人生四十,该吃的亏,该上的当,什么都经历了。天下熙熙,皆为;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没有什么可以迷惑。

人生五十,日薄西山,常叹无力回天,才知世事皆定,人生只是天地间一过客,只需演好自己的角色。倘上不愧天地,下不愧苍生,中对得起自己良心,也不枉来人世间走一遭!

何为天命?其实人的命天注定!从你出生的时候,上天就已经给你设计好了,你有多大财,你能当多大的官!虽然你不服输,不认命,但到了50岁以后,你却明白了,自己该有的,该得到的,还是上天给你的那些罢了 ,只不过在取得这些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体验和经历了一些过程!

人生50岁了,有些事情,该放下了,别争了,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想争也得不到!

唉 !这就是命!谨以此感悟,送给与我同感的你!

四十不惑的意思就是,人来到世上已经四十年了,生理心理等等各方面已经趋于成熟,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经理解的差不多了,不再象一个懵懵懂懂的青少年一样对人生充满疑惑了!

五十知天命 大概的意思就是看透了人生百态,知道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等而不再垂头丧气热血沸腾,一切泰然处之,宠辱不惊,有泰山压顶而面不改色的镇静心态,一切顺其自然吧

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不惑就是意气平。不会耐不住一时的气愤,而忘了自己的生命安危,乃至忘了父母家属,爱他就喜其生,恶他就喜其死……这些都是惑!

而这些惑必须通过 学习 阅历 挫折……,一点点将心中偏见 短见磨掉。持善固执,不会再改变。也就是“正”的经维。以此为准,看人做事,就没有惑。可以辩惑,清楚人的一生很坎坷,酸甜苦辣 艰难险阻是人生的常态。就不会大喜大悲,意气自然平了。

有些人虽然到了40多岁,还是处在不立的状态!有很多想象,公交车上让座,老人倚老卖老。碰瓷 殴打防疫志愿者……,他们的年纪都很大!为什么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德行。就是没有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两点关键阶段。“不惑”可不容易达到!

先说“十五志于学”,学什么?一句话总结完了“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也就是“好古敏而求之”。圣贤已经把“学”的目标给我们做了榜样,并且有次第 有方法又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这就是亘古不变的“经”以此学不会有差路。不但要学,还要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习”就是做,在做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知止定静……越来越细。自己都有一种“日日新”的喜悦。最终达到“解脱”。其实就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再说三十而立。立什么?“持善固执”的“经”。“学”是为明辨。然后才可“立”。学不好就立不了,立不了就有惑(祸)。

所以这一生真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天命”确实需要实证!一句话总结吧!

“信道笃而自知明”!

四十不惑,是指你到了四十岁后不在疑惑,对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客观的看法。如小孩子才看对错,成年人只看利益的多少等等……经过奋斗也好,随波逐流也罢。你来到五十岁基本知道你自己是个什么样,什么适合你,什么是你必须做的,不在浮躁,逐渐认命,逐渐向命运低头,开始向 社会 妥协,年轻时的豪气云天,这个时候所剩无几,想改变世界的,最终被世界改变了。以上大概是多数人发展的脉络方向,当然这都是对男性而言的。因为大家在 社会 上的分工不同,生存环境迥异,四十不惑可能推迟到五十岁,你也可能35岁就看穿了。随个人环境改变而改变,以上回答希望可以帮你答疑解惑

四个字:没有不惑。

七个字:天命就是你自己。
天命是指人到了五十岁,自己的命运就基本上就这样了,天命是指自己的命运,很多事情也不会强求,认命了。

四十不惑,是指人到了四十岁,基本上能分清自非,明白道理,不会轻易受人的挑拨是非,知道做人为人心准则。
读古文不要被当今的无耻风气带沟里去,原文是孔子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现在的人无耻往自己身上贴,孔子在十有五志于学的“学”与今天的学根本不是一回事儿!今天的人在学校学的都是什么?你们都还在学的路上爬呢!不要大言不惭不知羞耻动不动就拿什么不惑、知天命出来妖言惑众,自欺欺人!真的志于学的人,一定会而立、一定会不惑、一定会知天命,不要出来问,自己去踏踏实实的志于学,答案在自己的亲为中,学校式教育混淆了志于学的含义,所以才有今天的无耻以及今天的困惑!去自己实践感悟不要出来问,就如很会说饭可是说的再天花乱坠也不会饱一样!

四十岁后就可以顶住很多诱惑,不会再那么冲动了。五十岁后就大概知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意思了。

古人寿命比较短,按现在应该要五十不惑,六十知天命。

不惑之年,指到了能分辨是非的年龄了。知天命是指基本知道自己到死,各方面还能有什么作为的,对自己的将来有个预见了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天命”究竟是什么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已经活到50岁了,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有一种平常心,不要因为求得什么结果而刻意去追求,我认为天命在这里意思是经过50年的沉淀和积累,自己应该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应该再迷茫,而且也应该看淡身边的名誉利益,而是要追求本来的自己。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