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象是真的吗

听说今天会有月掩火星的天象,是真的吗?

真是真的。不过在我国地区看不到月掩火星的天象,只能在明天天黑后看到月亮和火星靠得非常近的火星合月的天象,还是值得关注的。

古人天象说法是否可信

可信,历法与天文学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远在5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阴阳历》,每年366天。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66年)时期,已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天文历法,当时采用的是《阴阳合历》,将闰月放在岁末,称为“十三月”。西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时期,天文学家用圭、表测量日影,确定冬至、夏至和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来指导农牧业生产。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汉武帝时,命令官员在古历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新的历法——《太初历》(公元前104年成书),沿用200余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初年,国家又制定了《四分历》。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18年)时期,祖冲之制定《大明历》,首次将岁差计算入内,每年365.2428天,与现在的精确测量值仅相差52秒。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经过数年的测量后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全面最详尽的历书——《大衍历》。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沈括制订了依据时令气节而定的《十二气节历》,撤销闰月,与现行的公历主张一致。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郭守敬在实际观测的基础上,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创见,编订了中国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废除了上元积年的日法,创立了招差法,孤矢割圆术,精确而圆满地解决了古历中定朔、闺月安排,二十四节气安排,预推日、月食日期、时刻和见食情的四个主要问题。
出于农耕民族掌握四季变化的需要,古人观测天象是很勤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 古人的天文知识不仅丰富,而且也很普及。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
古代七政五纬、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天文基本概念。
一、七政、五纬: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称七政,也叫七曜。其中金木水火土合起来又称五纬。 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这是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的“子兴视夜,明星有灿”( 《郑风·女曰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常称为岁星,简称岁 水星又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又叫镇星或填星
二、二十八宿、四象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因为恒星相互间的位置相对稳定不变,可以用它们来做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人选取黄道赤道附近的十十八星宿作为坐标。下面先介绍一下黄道、赤道。 黄道是古人假想的太阳周年运行轨道。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国境线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则太阳在天球(为研究天文而假想的,通常是以地球为中心,无限长为半径的球体)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尽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大阳周年的视运动轨迹就是黄道。 赤道不是指地球的赤道,而是指天球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星宿不是一颗星,而是邻近若干得的集合。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联系起来,东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扣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亢音kang4, 氐音di1,箕音ji1,昴音mao3,觜音zi1,参shen1,轸zhen3)。苍龙、玄武、白虎和朱雀称为四象。玄武是一种龟蛇合体的动物。 古人以二十八宿来观测日月和五个行星的运行。
二十八宿不仅用于观测日月五星,有的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另外,古人还按上述二十八宿为主体,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28个不等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八宿就意味着28个不等分的星空区域了。  
 三、三垣 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以外,还有所谓三垣。既然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总上所述,古人观测星象,天文,组织历法,有系统又有丰富的经验,有方法又有实在实用的科学成就,加上长期的坚持和社会普及,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

“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天象奇观,真的存在吗?

如果按照《竹书纪年》中关于天象的记载,那么,“太阳从西边升起”是有可能存在的。在该文中记载说,在周懿王称王的那一年,太阳在郑国落下又升起。当时,郑位于西周的西侧,也就是说太阳在西边落下又升起,这就等同于在说“太阳从西边升起了”,而这一点在《圣经》中有过类似的描述。

一、“太阳从西边升起”真的存在吗

都知道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也就是说,大家看到的太阳升落方向为自东向西。早上,太阳在东边升起,晚上在西边落下,一天完美落幕。那么,《竹书纪年》中关于太阳在郑国落下又升起的奇观是不是存在呢?首先我们要从《竹书纪年》记载的历史事件是否属实开始分析。考古学家表示,该书中有很多记载是和历史吻合的,它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一些史料的不足,而且纠正了一些错误,所以还是有一定权威性的。由此可知,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异象真的可能出现过。

二、《圣经》对太阳西升的佐证

在西方基督教名著《圣经》中也有关于天文异象的记载,在这本书中说:“日晷向前行进的日影倒行十度”。而关于其倒行的原因,《圣经》中说是为了验证送给希西家十五年阳寿,所以上帝就用太阳倒行的方式来证明他并没有食言。在该书中关于太阳倒行的记载发生在公元前712年,是不是对应中国的周懿王统治时期尚未可知,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在历史上真的可能出现过太阳倒行、日头西升的异象。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西周距离现在已经非常久远了,虽然《竹书纪年》有一些比较权威的历史记载或者事件与当下的论断吻合,但并不表明它记载的每一个事件都是对的和发生过的。所以,到底太阳有没有从西边升起过并没有定论,有待后人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古代的“天象”是真是假,为什么帝王将相诞生都有天象这一说法?_百度知 ...

古代的“天象”应该是假的,只是皇帝为了让天下人认为他是龙的传人,是上帝派他来治理天下的,让百姓信服他。

古人天象说法是否可信

可信,历法与天文学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远在5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阴阳历》,每年366天。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66年)时期,已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天文历法,当时采用的是《阴阳合历》,将闰月放在岁末,称为“十三月”。西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时期,天文学家用圭、表测量日影,确定冬至、夏至和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来指导农牧业生产。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汉武帝时,命令官员在古历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新的历法——《太初历》(公元前104年成书),沿用200余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初年,国家又制定了《四分历》。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18年)时期,祖冲之制定《大明历》,首次将岁差计算入内,每年365.2428天,与现在的精确测量值仅相差52秒。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经过数年的测量后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全面最详尽的历书——《大衍历》。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沈括制订了依据时令气节而定的《十二气节历》,撤销闰月,与现行的公历主张一致。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郭守敬在实际观测的基础上,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创见,编订了中国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废除了上元积年的日法,创立了招差法,孤矢割圆术,精确而圆满地解决了古历中定朔、闺月安排,二十四节气安排,预推日、月食日期、时刻和见食情的四个主要问题。
出于农耕民族掌握四季变化的需要,古人观测天象是很勤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 古人的天文知识不仅丰富,而且也很普及。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
古代七政五纬、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天文基本概念。
一、七政、五纬: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称七政,也叫七曜。其中金木水火土合起来又称五纬。 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这是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的“子兴视夜,明星有灿”( 《郑风·女曰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常称为岁星,简称岁 水星又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又叫镇星或填星
二、二十八宿、四象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因为恒星相互间的位置相对稳定不变,可以用它们来做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人选取黄道赤道附近的十十八星宿作为坐标。下面先介绍一下黄道、赤道。 黄道是古人假想的太阳周年运行轨道。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国境线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则太阳在天球(为研究天文而假想的,通常是以地球为中心,无限长为半径的球体)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尽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大阳周年的视运动轨迹就是黄道。 赤道不是指地球的赤道,而是指天球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星宿不是一颗星,而是邻近若干得的集合。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联系起来,东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扣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亢音kang4, 氐音di1,箕音ji1,昴音mao3,觜音zi1,参shen1,轸zhen3)。苍龙、玄武、白虎和朱雀称为四象。玄武是一种龟蛇合体的动物。 古人以二十八宿来观测日月和五个行星的运行。
二十八宿不仅用于观测日月五星,有的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另外,古人还按上述二十八宿为主体,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28个不等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八宿就意味着28个不等分的星空区域了。  
 三、三垣 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以外,还有所谓三垣。既然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总上所述,古人观测星象,天文,组织历法,有系统又有丰富的经验,有方法又有实在实用的科学成就,加上长期的坚持和社会普及,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

中国古代的观天象是什么原理?日月星辰不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吗?

天文爱好者研究的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