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八字卯酉冲

张居正死后的清算

张居正 邹元标等人因弹劾张居正被廷杖、流配,果然起到了威慑作用,满朝臣工不敢再敢犯龙颜了。但正常的渠道走不同,便有人选择了非正常渠道。那时没有网络,人们不能上网发帖子,但可以写大字报。《明通鉴》载:“人情汹汹,指目居正,至揭榜于通衢。” 这揭榜就是匿名大字报,上疏则是实名制,实名有风险当然只能匿名了。但明朝有着超乎以前任何朝代的侦缉能力,东厂、锦衣卫的番子、细作遍布各地,这是老祖宗朱元璋留下的宝贵财富。皇帝诏谕:“再及者杀无赦。”如此,连匿名大字报也消失了,看起来真的风平浪静,张居正可以一门心思扑在国事上。 第一件大事就是皇帝的大婚,十六岁的皇帝行冠礼后就意味着成人了,该成婚了。婚礼完全按照《礼记》办理,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最后迎亲,这些程序都得走一遍,皇家的婚事当然更加郑重。至今日本皇室娶皇妃嫁公主还仿照着这样的古礼,中国一些农村操办婚事,要合八字,送礼,选日子,实则是古礼的遗迹。 纳采问名是向女方求婚的意思,皇帝为至尊,当然不能托普通的媒人去干这事,一定是亲贵大臣,皇帝下旨让英国公张溶为正使、张居正为副使去持节行纳采问名,正使是勋臣的后代,他们的祖先一般是随朱元璋开国或随朱棣“靖难”的大功臣,爵位世袭,地位非寻常文臣能比,张居正以首辅充当副使,可见太后和皇帝对他的器重。要知道,他正“在官守制”,只能穿便衣,为父亲服丧。这事在礼法至上的明朝当然又非同寻常,因为皇帝的婚礼是天下第一大喜事,怎么能让一个正服丧的大臣来当副使呢?户科给事中李涞上疏提出异议,认为皇帝夺情挽留张居正,是因为军国大事离不开他,而皇帝大婚与经国筹边不一样,因此乞求派别的 大臣充任。 皇帝主意早定,没把这样的奏疏当回事,张居正也顺水推舟,说“凡可以虑忠效劳者,皆不避神迹,不拘常理”,脱下服丧的衣服,换上大红官袍去办这桩天下第一大喜事。皇帝和太后让张居正当大婚副使,这是种象征性的任务,无非充分体现皇帝对首辅的信任和仰仗,礼法治国更多的就是靠象征性的礼仪支撑,言官看不到这点,简单地和军国大事对比,显然不得为政之精髓。 皇帝的大婚办完了,张居正得回老家办父亲的丧事。尽管他被“夺情”,不能回家丁忧三年,但老爸的葬礼,他还得参加。征得皇帝的准许,张居正于万历六年(1578年)三月离京回湖北江陵葬父。上一次回家,是十八年前,自己还是个七品翰林编修。在上次省亲之前,他曾在家休了三年的长假――当年父亲健在自己体壮,自己尚可一歇三年,那是因为在政坛上还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官,真正到了需要为父亲守制三年时,却担当了国家重任,不能抽身。这大约就是人生的无奈吧。他当年休完三年长假重入官场时,写下一首明志的诗:“国士死让,饭漂思韩,欲报君恩,岂恤人言。”他用的是豫让以死报知遇之恩,韩信千金报一饭之恩的典故。可那时前途茫茫,能否报“君恩”他自己都不知道。近二十年过去了,他有了报君恩的机会,也真的做到了“岂恤人言”,不怕别人的议论。 归家葬父,对张居正来说,是一次富贵还乡。 荆楚大地,在明朝开国时很不受待见,因为这块地方是朱元璋打江山时最大的劲敌陈友谅的根据地。而明朝中叶正德皇帝驾崩后,大明的风水转到这块土地上了。正德帝没有子嗣,也没有亲兄弟,他的堂弟16岁朱厚从父亲的封地湖北安陆,入京承继大统,国脉得以延续。这地方出了个真命天子,是为嘉靖,现在嘉靖的孙子万历在位,这块土地又出了个才干几乎超过二百年来任何一个文臣的首辅张先生。 张居正回家葬父,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动静搞得相当的大。 尽管首相请假回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内阁现在只剩下了吕调阳和张四维两人,而一个大帝国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太多。据《明史》记载,张居正本来想请退休回家的老首辅徐阶重新出山,可想到徐阶是自己的老师,自己回朝廷后,还将继续让老师坐首相的位置,内阁是按资历排位的,徐阶既是张居正的老师,以前当过首辅,不可能居学生之下。张居正总不能让皇帝明文谕示徐阶仅仅替自己替几个月班,再等他丧事办完就立刻回宋江老家吧。于是他建议让马自强(字体乾,陕西同州人)和申时行(字汝默,苏州长洲人)入阁。这马自强曾和张居正在政见上多有抵牾,但这回张居正不计前嫌推荐他入阁,他心存感激,从此十分佩服张居正。此番安排可看出张居正的用人之术。 张居正离京时,皇帝和太后一再叮嘱,让先生早点回来,国事离不开先生。并赐“帝锡忠良”银印一颗,及银两、绸缎等其他赏物,派司礼监太监到京郊为张居正饯行。如此皇恩浩荡,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连皇帝都如此敬重首相,那不用说,一路的官员拍张居正的马屁唯恐不及。所过之处,沿途的地方首长率群官长跪行礼,巡抚、巡按越过自己的辖界迎接,为张居正做前驱。回京路经襄阳和南阳,襄王和唐王出来迎候,为他设宴接风。按明朝礼制,亲王是天潢贵胄,人家的爵位摆在那里,大臣不管权力多大,见面也得向亲王行臣子之礼。可张居正只行宾主之礼,拱拱手敷衍一下,这确实有僭越之嫌疑。 俗话道:“太太死,压断街;老爷死,没人抬。”说的是人情之世故,老爷还在位时,太太死了来送葬的人多得压断街,等老爷自己死了,不用再巴结他了,送葬的人就少得可怜。所有的葬礼其实和死者没关系,都是给活人看的。现在当朝首相张居正葬父,那家乡的地方官能不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表示一下么?张居正当国后,民间流传“官楚则贵”的说法,说的是在张居正家乡当官,只要和张府的人搞好关系,升迁就非常容易。 皇帝派来参加葬礼的特使有司礼监太监魏朝――这人很有权势,后来魏忠贤拜在他门下,然后反噬,把魏朝的马子熹宗的乳母客氏撬过去再害死他。还有工部主事徐应聘,礼部主事曹浩。护送张居正的有锦衣卫指挥佥事史继书,深荷张居正知遇之恩的名将戚继光派一队卫士,手持当时最先进的火器鸟铳随行。行省、道、府、县这些地方官就更不用说了。什么叫风光大葬,这就是风光大葬。当然也有不拍马的官员,巡按御史赵应元和荆州推官(分管当地司法)魏允贞就不去参加葬礼,张居正不高兴,赵后来因此被张居正的门客都御史王篆弹劾。魏允贞这人耿直清介,官声很好。生了一个太过于聪明的儿子,后来投靠魏忠贤做了内阁辅臣,是魏忠贤残害忠良最重要的帮凶,这算典型的好爸爸教出坏儿子。 敢于任事、通达识变的张居正没有海瑞那样的道德洁癖,对于官场的潜规则,他从二十三岁进入官场时就明了在心,且随着阅历的增加,运用得越来越纯熟。 凡做大事的人,多多少少有些偏执,总认为自己开出的济世药方是最管用的,在这一点上,张居正和海瑞差不多。但海瑞因为清廉,专断固执的性格固然也是缺陷,但能被世人接受并显出几分可爱。而张居正柄权后,专横跋扈和贪腐互为催化剂,便成为让人诟病之处,也成为身后被万历帝清算和政敌报复的理由。

如何评价张居正的夺情事件?

楼主,张居正夺情是在明万历初年,那时候张居正正好在全国推行自己的新政,如果张居正生的早点,所谓夺情也就说得过去,可是正德年间,杨廷和杨大人当时丁忧,正德皇帝硬是要杨廷和留下来,杨大人是个孝子,偏偏就把事情交给皇帝,自己在四川老家待了整整三年之后才出仕。所以从此之后,杨廷和就成了全国文官的楷模,在张居正之前有这么个榜样摆着,当然张居正照例得提请回原籍守制。但他内心十分矛盾,于公于私他都不愿在此时回乡。一方面,朱翊钧还年幼,他们母子都离不开他这个深谋老练的顾命大臣;他自己已推行开的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的举措及准备着手进行的在全国范围内丈量土地、改革赋税制度、推行一条鞭法等改革方案还有待进一步谋划和执行。从个人的私考虑,自己数十年来从湖广江陵的乡间走到现在的权倾朝野这一步,也确实来之不易,生怕日久生变。更令张居正想不到的是,就在他因丧没有上朝的第四天,官员竟都去祝贺次辅吕调阳。根据明朝不成文的故事,首辅去位三日以后,次辅便可把座位从右边移到左边。这次,内阁僚属和翰林院的学士、侍讲读学士、修撰、编修、庶吉士们都纷纷穿上红袍到内阁道贺。张居正去留还未最后确定,他们却都向次辅吕调阳道贺。真是人未走茶已凉,把张居正气得咬牙切齿。
张居正对形势看得很清,他知道朱翊钧母子此时离不开他,是不会轻易让他就这么走的,太监冯保等人都支持他夺情,凭自己数年的经营和深谋老到的权术,去留问题还是最后由他自己来定。张居正遂加紧了私下的活动。十月二日,也就是张居正接父亲死讯的一周以后,朱翊钧就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在下发吏部的圣旨中写道:安定社稷,朕深切依赖,岂可一日离朕?父制当守,君父尤重,准过七七,不随朝,你部里即往谕着,不必具辞。
张居正知道皇帝要“夺情”的态度,就故作姿态上了一首《乞恩守制疏》,在叙述了一通父子人伦当守制的道理后,又说自己年纪只53岁,“丁忧”的时间也不过是27个月,到那时,身体尚还康健,只要皇上不嫌弃,还可再召回任用。朱翊钧未悟出其中的奥妙,他此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不让张先生离开京师回籍守制。于是他又给先生下了一道圣旨:爱卿笃孝至情,朕非不感动,但念朕十岁上先皇辞世,先生受托尽心辅导……朕于幼冲之年,垂拱仰成,顷刻离卿不得,安能等得三年?况且爱卿身系国家安危,又岂是一般的金革之事可比?请强抑哀情,勉遵前旨,以不负我皇考委托之重,勿得固辞。朱翊钧抬出了死去的先皇,希望张先生就此而留下。
张居正通过连日来的几辞几留,“夺情”心愿不仅如愿以偿,而且他在朝中的地位和威望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天子盛赞他的无双忠孝、盖世大功,是他今后继续当国受之不尽的资本。
张居正 “夺情”的事情就此算是定了下来,而朝臣中的分歧和争论也激烈地展开了,支持的人固然不少,加以阻止和明确反对的声势也不小。这年的十月初五,天上出现彗星。按当时的说法,这是不祥的征兆,是上天在示警。按以往历代帝王的习惯做法,朱翊钧诏修省,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都要反省。而这一次,有不少大臣把它与张居正的夺情问题联系起来。率先上疏的是翰林院编修吴中行。这位来自南直隶武进县的翰林后进,虽是隆庆五年的进士,与张居正有师生之谊,但此时他上了一道 《因变陈言明大义以植纲常疏》,以为“夺情”既不近人伦情理,也不合义理法度。第二天,隆庆五年进士翰林院检讨赵用贤再上疏,请令张居正奔丧归葬,事毕回朝。第三天,刑部员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又联名上疏,奏请令张居正回籍守耕。张居正发怒了,他实在没有料到,挺身而出反对他“夺情”的都是些自己的门生或同乡。朱翊钧更是龙颜大怒,他觉得吴中行四人的矛头不只是对着张先生“夺情”问题,也是对自己权威的藐视!他决定效法列祖列宗对直言犯谏的建言大臣所惯用的手法,对此四人执行廷杖。
朝臣中竟也有不被这场淫威所吓倒的,那就是刑部观政进士邹元标,这位来自江西吉安府的青年进士,对张居正素无好感。就在四人挨杖的当天,他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奏疏呈上,矛头直指张居正的诸般过失。在他看来,张居正虽然有才有志,但学术偏隘,自用太甚,他的设施乖张,用刻深之吏、沮豪杰之才等行为,不胜枚举,何况朝中除他以外,也不是没有能人。张居正自称非常之人,其实亲丧不奔,别人视他为禽彘。结果,邹元标被廷杖,遣戍都匀卫,同时遭廷杖的还有一位来自浙江余姚的布衣姚韩,他也上了一封万言疏指责张居正,被抓来打了一顿后,发送回原籍。反张居正“夺情”的斗争终于被镇压下去了。 对于张居正夺情,于公于私,都是可以说得通的。毕竟他老人家是为大明王朝嘛,总之,自张居正殁之后,世间已无张居正。。。。。。。

张居正为什么会名为阁老,实为“独相”的呢?

自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黜“丞相”之位,有明一代直至封建帝制的覆灭,延续千年有余的丞相制度再无起复。

独尊的势位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加强,但毕竟像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视皇帝工作为性命的人君实在是少见,为了适应统治朝堂的需要,内阁则取而代之顶替了丞相的作用。

可内阁并非制度上的机构,本身权威还不过六部尚书高,全赖于帝王的信重与任用,但这也决定了内阁的权威,再也不能够突破的限制。

凡事却有例外,纵观明朝二百余年,唯张居正一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独相。


(大明头号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是一个绝对的聪明人。

之所以要加上“绝对”这个词,是因为当时的聪明人不止张居正一人。其人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科举应试,高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入翰林院修习。

当时在位的嘉靖皇帝已经多年不理朝政、专心修道,作为核心的内阁,由夏言、严嵩身任首辅(内阁一把手)和次辅(内阁二把手),二人在朝堂之上你争我夺、死去活来,终于由底线较低的严嵩胜出,夏言则以身死为结局,为激烈的斗争划下句号。


(嘉靖帝剧照)

亲眼目睹了朝堂之上你死我活的斗争,张居正内心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何落败的人会是夏言呢?为何位居首辅的却是严嵩?

在初出茅庐的张居正认知当中,夏言为人虽孤高自傲,却不失直臣忠辅本分,于国有功、于君有绩,任职首辅期间可谓殚精竭虑,仅仅是因为得不到嘉靖帝的恩宠,便被削职抄家。

公理何在?


(严嵩剧照)

无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波云诡谲的朝堂纷争使得每一个人噤若寒蝉、唯求自保,还有谁愿意去为死去的夏言探求一个公道?张居正心中不由得惶恐,假若自己有一天处于此等境地,那些亲党朋从又有几人愿意为自己挺身而出?

这是张居正在夏言失败的结局中领悟的真谛,他明白了自己引以为傲的聪慧才智在帝国的高层,简直分文不值。于是,张居正懂得了藏拙。

反观另一边得势的严嵩,除却嘉靖帝对于其人的重用,以及对于异党的打击,其人称得上是一无是处,与当今陛下倒是难能合拍的一对君臣。竟连这样的人都能够跃居朝廷高层,作威作福、党同伐异,在国事政绩方面建树全无,大肆牟利贪污,国家上层下级被严嵩胡搞的一片败坏。


(严嵩画像)

这只是张居正步入帝国朝堂的第一课,势位权盛的严嵩日益在嘉靖不视朝政的前提下膨胀,却未能将这场争斗划下终结的句号。曾一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的徐阶升任礼部尚书,义无反顾的走向了与当朝第一首辅决斗的擂台。

这分明是一场极其不公平的争斗,徐阶如何敢跻身出列与严嵩对抗?

徐阶与张居正之间有一段很融洽的过往,在翰林院修学期间,徐阶不时便会来此讲学,同时也认识了年纪轻轻便才资卓越的张居正。


(徐阶剧照)

良师与益徒,张居正一生对徐阶执弟子礼,将其看作了自己一生之师。徐阶对于张居正也极为欣赏认为其人往后必有所大作为,可二人之间的关系却不深刻,正如君子之交、恬淡如水、情真至浓。

严嵩老了,位居首辅的他只想安安心心的将自己的晚年在这个位置上享度,徐阶突然进入内阁,使得老奸巨猾的严嵩心底产生了警惕。


(徐阶剧照)

尽管徐阶对于自己态度谦卑、执礼甚恭,但严嵩心底始终不能安定。

果不其然,徐阶一步步的累积,分化嘉靖帝与严嵩之间的关系,逐渐在嘉靖帝的生活中替代严嵩的作用,终将严氏父子尽数覆灭。


(徐阶古像)

严嵩的倒台,成就了后来居上的徐阶。

张居正不禁为徐阶喝,虽然在这场争斗当中没有帮上什么忙,但作为自己最尊重的师长,徐阶荣登首辅之位,张居正也深受其人余泽护佑。


(隆庆帝像)

此乃拥立新帝的大功,也为张居正在隆庆一朝的内阁站稳脚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可风光的徐阶却在隆庆新朝无法在持续雄起了,屡屡劝谏隆庆帝的徐阶逐渐丧失了新帝的信任,加之隆庆帝的心腹高拱早已意图谋求首辅之位日久,凭借着隆庆帝旧臣的身份,高拱愈发的肆无忌惮,不断的向徐阶的首辅之位发起冲击。

斗争一生的徐阶累了,放下了手中的权威告老还乡了。


(坐视首辅争相取代的嘉靖帝)

徐阶能够放下一切离去,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张居正身上了。

在他看来,张居正是唯一能够继承自己事业的人,甚至能够比他做的更好。如此还有何求?

徐阶的让位使得“霹雳火”高拱成功上位,可隆庆帝做备胎的时间太长了,其父嘉靖在位期间消耗了其人大半生的时光,在位七年左右便薨逝了。


(高拱剧照)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继位的万历皇帝尚且年幼不堪,由其生母李太后听政。作为先帝旧臣的首辅高拱,亟需在新帝面前建立信任关系,用以维持权位。

可他失败了,高拱失败的缘由便在于其人犹如“霹雳火”一般的性情,当时在内阁当中,除了张居正谁也瞧不上,对于十岁继位的万历皇帝并不尊重,并且还顺手得罪了一手万历皇帝的亲信之宦官——冯保。

人际关系极差的高拱在隆庆一朝还有势可依,可新帝万历登基之后,大家都对于其人不感冒了。

整日摆出一幅谁也瞧不上的模样,如能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

高拱显然是在自取灭亡,万历皇帝与其母李太后乃至内廷的大太监冯保或多或少的对其人不满意,这就促成了高拱再无理由可以立身首辅之位,皇帝都对你不满意了,况且你身后还有一个张居正准备上位,朝堂之上也不是没你不行。


(成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剧照)

由此,张居正正式熬出了头,成为了万历一朝的首辅,而内阁的其他成员,皆是其人刻意提拔上来的人选,对于张居正是提不出半点的反对意见。同时张居正还与内廷的大太监冯保相结交,做到了直接控扼皇帝左右。

夏言、严嵩、徐阶、高拱,然后才是张居正。

三朝皇帝更迭方才成就了其人现如今的势位,前四位首辅之间的你争我夺、明争暗斗,使得一直韬光养晦、负重前行的张居正彻底熟悉了立足朝堂之法。谁是敌人?谁又是朋友?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争斗中成为朋友,也可能在下一秒变成你的敌人,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击败对方,获取绝对的成功。

张居正做到了,原本作为皇帝顾问、辅佐帝王政事的内阁在他的手中,成为了逾越丞相之权位的庞然大物。

堪比古之伊尹、霍光,此二人者皆行废立帝王大权的臣下,张居正与之相比竟也丝毫不差。可不同的是,张居正始终身怀期望,同样也是徐阶对于其人寄予的厚望——行为国为民的正道正事。

明初三杨,不如一张——世间再无张居正(47)

上一章: 世人笑我太疯癫,恰我严嵩看得穿?(46)

(47)明初三杨,不如一张——世间再无张居正

熊召政花了5年的时间研究历史,又花了5年时间撰写《张居正》一书,全面的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张居正,这个充满传奇又复杂的人身前身后颇具色。

《明朝那些事》和《万历十五年》笔下的张居正是相同的,但又不同特色的。

相同的是——史料常谈的身为明朝“烂熟期”的内阁首辅大臣,为帝师,为家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隆庆元年(1567年),在高拱下台的第二年,张居正在徐阶的培养下,以裕王旧臣的身份,擢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这距离他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入阁以后的张居正正值明王朝流民四散,草译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之际,并且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南方土司争权夺利,岑猛叛乱,“两江震骇”,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

此外,内阁内部的斗争日益白热化。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倒台后,徐阶继任首辅。

他和张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遗诏,纠正了世宗时期的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弊端,为因冤案获罪的勤勉朝臣恢复宫职,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认同。

在徐阶高拱两大集团掐得你死我活的几年中,张居正的手腕正在步步上涨。

直到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崩,年仅十多岁的神宗继位。高拱因自己口无遮拦触动万历生母李太后神经,加之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对高拱不满向李太后进谗,李太后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

于是,张居正担任了首辅,终于走上了他的巅峰之位。

成功上位到首辅之位的张居正,开始了他大张旗鼓的改革之路。他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

特别是张居正在财政的大刀阔斧,更是掀起波澜。

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地,结果“闽人以为便”。

于是在万历八年(1580年),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

全国大部分地区根据户部颁布的《清丈条例》对田地进行了认真的清丈。

1580年(万历八年),全国田地为7,013,976顷,比隆庆五年(1571年)增加了2,336,026顷。随着额田的增加,加之打击贵族、缙绅地主隐田漏税,明朝田赋收入大为增加。

尽管张居正清丈田亩、平均赋税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认为是下策,并不能真正解决民间赋税不均的问题。

但从理财的角度看,清丈田亩对于朝廷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的额田,增加财政收入起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为不久推行“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创造了条件。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条鞭法是中国田赋制度史上继唐代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后来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条鞭法的运用和发展。

海瑞在应天府的江宁、上元两县“行一条鞭法,从此役无偏累,人始知有种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买田,乡间贫民始不肯轻弃其田矣”,做到了“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

这是历史财政上面最大的一个改革项目,并且在张居正有生之年,为撑住明朝国家经济命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相同的地方被后世呈现张居正作为时不断地进行量化性传颂。

的确从历史大局看张居正的丰功伟绩,张居正新政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

张居正改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

毕竟他不是神,他是人,一个有着自己思维模式,意识心思,甚至是在性格上还有些分裂的人。

正如熊召政所描绘的张居正,带着双重人格。

身为知识分子要保持尊严,应该与强势集团保持距离。但是身为“帝王师”的张居正不但没有保持距离,而且成了强势集团的一部分,自然而然难以仙风道骨。

那些不分青红皂白地藐视帝王师,可以很方便地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展现人格的尊严和独立性。可是从另一种思维出发,一旦有机会被选为帝王师,人们又会倍感荣幸,这就是一种双重人格的体现。

为什么又说他是人格分裂呢?

张居正身在官场,首先他为臣子,在皇帝面前他必须委曲求全。他不能让皇帝发现他的理想和皇帝的想法是相抵触的,所以他必须忍耐,有时甚至是不惜短暂的放弃自己的理想。

然而他回到自己的位置时,面对着国家的问题,又不得不充满鲜活的智慧,灵动的谋略,以及钢铁的意志,挑起国家的重任。

因此他不得已地、甚至是自动的分裂自己。

中国的家大多缺乏激情,而张居正却激情四溢。熊召政说,他的奏章谨小慎微,然而给朋友的信却激情满怀,对比非常鲜明。

这可以看出人格分裂,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自身文化的深度自觉。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给自己留后路的简直是圣人,他们当中大部分常常是树倒猢狲散的典范,或者脚踏两条船。

可恰恰张居正没给自己留后路,他说“知我罪我,在所不计”。

他要求的是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做成,而不是为了获得或避免某种评价。

当时明朝明显存在严重的财政问题,因为黄仁宇先生在写明朝这段历史的时候,从财政方面出发作一书。因此张居正却从整顿吏治这个根源上下手,在一章曾经谈到过,一个皇帝的的政绩,主要是从吏治的整治开始评价,一个大臣对官吏的整治,更是大胆有为。

孟子讲“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因此敢从吏治下手整顿,是对既得利益集团的冲击,因为这么果断而且后绝的做法可以明显看出张居正未曾给自己留下后路,也只有这样被人抓不到把柄的根治良策,才能够得到良好的施行。

也正因为得罪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这些树立起来的政敌在他死后为了证明他是贪官,证明他只是冠冕堂皇地实施改革却又在钻改革的空子,言之凿凿弹劾他。

即使是这样,抄家时也之抄出十万两银子,他在金钱上确实是在历代的宰相中算得上干净的。

至于他其他的短板, 只能说张居正这个人日趋腐化但绝对不腐败。

张居正是个极其复杂之人,评价也是参差不齐,在《明史》里,张居正被列为权臣,就是说他用了不该用的权力。

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张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张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张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因此在康熙时期修改了的《明史》,对于鳌拜摄政问题的鞭挞,故而有意将张居正列在了权臣板块。

然后当时之人对于张居正的评价却是颇高,很多不该说他好话的人恰恰说了他很多好话。

如李贽指出海瑞只是“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以任栋梁者“。而评价张居正则是”宰相之杰“,在张居正死后遭到清算,李贽写信给周思敬责备他不能主持公道,但求保全圣名而有负于张居正对他的知遇之恩。

不管怎样,张居正身在明朝“烂熟期”,身体力行的负载着即将灭亡的明朝缓步向前了六十年,在他死后,腐烂和崩塌一触即发。他在世所为以及改革产生的作用,值得用黄仁宇先生的话说:

世间再无张居正。

目录: 《的衍生物》目录

下一章: 权力就是春药——偷毁朝纲的太监王振(48)

四柱中有壬骑龙背格又说四柱中多见壬辰壬寅者为富贵辰见辰是不是自刑...

自刑就是给自己设限,自我反思,来来回回的反省,反省过头就是自刑或自我厌恶。壬辰魁罡刑旺土为杀,七杀带刃是武贵,辰合酉为印为兵权虎符,这刑是拿别人开刀的刑,可不是自己想不开
辰寅夹卯是贵人,寅是丙之长生自然富贵,食神生财是富贵,杀刃刑伐是权贵,不是一个阶级层次

壬骑龙背格破格条件

遇肖狗之人。
根据百度百科资料,壬骑龙背格遇肖狗之人则会破格,破格则有从天而降,被贬之险。
壬骑龙背格是富贵格局的一种,这一格局以壬为主,壬辰、壬寅即是。郑重声明:回答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