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班辈取名的规则,辈分起名怎么排的

2023-10-06崇庆运势网热度: 22020

四川地区汉族过去的姓名字辈习俗与取名习俗

字辈,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 辈分 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 安康 ,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由于各种原因,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字辈谱对世人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

古人有云:“ 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由此可见,古人格外重视取名,古代父母在孩子未出生时就会为孩子的名字冥思苦想。在古人看来,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标签与符号,同时还承载着人的精气神与情意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运势与前程。

本文就来谈谈四川地区汉族过去的姓名字辈习俗与取名习俗。

汉族的姓名字辈习俗起源于东晋南北朝。当时,一些大族子弟已流行以字辈命名。到宋元时期,字辈命名习俗已在很多地区普及。 七、八十年代以前 大多数四川人也按字辈取名,这之后 以后,字辈谱对四川人逐步变得陌生。

一、字辈、族名与字号

(一)字辈即通常说的字派、行第、派序,用以表明同宗家族世系血缘秩序的命名序列。

清代、民国时期,川人的姓名构成一般是三个字。第一个字为姓,这是始祖所传,绝不能更改。第二字一般为辈份字(也有少数家族将辈份字放在第三字)。第三字才由父母、通常是父亲所取。

按字辈取的名字称“族名”、“谱名”。

据《明史》卷一百《诸王世表一》记载:洪武年间,太祖见其子孙甚多,怕命名时出现重复,便对东宫及北王世系各拟定二十字,一字为一世,并规定,后人必须依世次辈份取双名,上一字按辈份取,下一字则按“五行”偏旁(以金木水火土为序)取名。

明蜀王府镇蜀二百余年,历代蜀王皆按辈份取名,这对四川的取名习俗影响很大。到明代中晚期,四川已普遍推广按字辈取名。如四川广安蒲氏,至迟在其入川后的第五代,已按辈份取名。李家钰将军的先祖、洪雅李氏在明代也是按辈份取名的。清皇室也是严格按照字辈取名的,地方官及一般百姓也争相效法。

清代早期,外地移民入川后,相当一部份人都以“始移民”的身份重新制定了“字辈谱”,也有一部分人仍沿袭使用以前的字辈谱。有少数移民在刚进入四川时,原并没按字辈取名,或者说原来没有字辈,但过两三代后,也定了字辈,让后人按字辈取名。如大邑县城东北6公里有郭家坝、郭山沟,聚居郭姓一族。其始迁祖郭扶,于清初入川,当时并未按字辈取名,三代后开始按学辈取名至今。

按辈分取名即为族名。族名,川人通常称其为“大名”。

字辈谱所用的文字,单独看似乎并无多大的意义,但联在一起,往往是一首意义深刻的韵诗。一般都具有教育后人发奋向上、尊老爱幼,正直为人,忠孝两全,诗书传家等意义。定字辈时有几个重要原则:先祖定好后,后人能耐再大,也不能更改;同一族字辈中,应避免相同的字;辈份谱上最后一字开始使用时,其族长或家长有责任为后人编定新的辈份谱字,新谱与旧谱的字数应相同。

如:罗江李氏(调元)宗族班辈序列:“朝端崇道义,庭际上青方。孝友家声远,祖宗功德长。”

广安大姓蒲氏的第二轮辈份为“金殿耀祖,华廷显宗,新丰庆美,俊发昌隆,建兴嘉寿,世代懋功,天锡有德,业广善崇。”

遂宁拦江罗布沟罗氏辈份:“少元正国,泗登朝廷;鸿开景运,大启文仁;维世光显,戚德昌明;忠孝诚继,加著长新。”

双流刘氏家族按《周易》卦名序辈,即咸、恒、晋、泰、谦、益、履、丰、随、升、复、贲、巽、比、师、蒙等十六卦,并规定每辈命名须按五行相生顺序,即水、木、火、土、金作为所命之名的偏旁。如咸字辈,名字必有火作偏旁;恒字辈必用土作偏旁。

蒲江李氏的辈份为:“洪汉朝正登,国如家克兴,天心仁本在,祖泽世代存。”

大邑安仁刘氏的排行是:“应朝芳汉继,仕宗公文元。世德能光裕,守道述嘉言。作善有余庆,本固定支蕃。和平复正大,万代自同源。”

极个别的字辈中有两个相同的字,为避免混淆,也有一些具体的处理办法。如大邑灌口牟氏的字辈是“秉文家乃大,好学业斯成。修身尊道义,善业守和平。”其中有两个业字。该族谱上便明确规定,取名时,辈份中的第一个业字,必须放在双名中的下一个字,即姓名中的第三个字;第二个业字,放在双名中的上一个字,即姓名中的第二个字。

(二)族名川中旧俗,只有父亲或祖父、或父系长辈才有权为孩子取族名。

其具体的取名时间,各地各族并不完全一致。有的是在孩子出生的几天内,有的是在满月以后,有的要待其满三岁后。

近现代四川的许多著名人士,几乎都是按辈份取名的。

如:张大千,原名张正权,系按张家“正心先诚意”的辈份所取;巴金,原名李尧棠,是按李家“道尧国治,家庆泽长,勤修德业,世守书香”的辈份所取。其祖上从浙江嘉兴迁来,新制定辈份,巴金为入蜀后的第二代。

李劼人的先祖入川后第五代,开始按辈份取名。李劫人的父亲按“正大传家远,诗书处世长”的辈份序列为他取名李家祥。

清代习俗,女性一般不取族名,也不正式取名。如原姓张,出嫁到李家后,便叫李张氏,把丈夫的姓放在前面,父姓放在中间,这在姓氏上表达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的 社会 观念。如李劼人(1891 1962)的曾祖母李周氏,祖母李彭氏,母亲李杨氏,在很多场合可简称为周氏、彭氏、杨氏。

族名的主要功用有三:反映了本人的血缘传承关系,使家族后裔能井然有序、符号分明的传承下去,清楚的反映了每一个人在血缘链上的位置;它在姓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加强了宗族烙印,为避免后代子孙同宗婚(它比上古时期的“同姓不婚”又进一步)、近亲不婚提供了有力的参考资料;通过家谱族名,了解本家族的奋斗史,促进其奋发有为,促进尊老爱幼、团结互助之美德。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一些媒介和进步人士提倡“一名制”,反对将人的名字区分为族名与号名两个。但影响甚小,只有城市中的少数人响应,绝大多数人仍实行双名制。新文化运动后,在进行有关登记时,开始要求女性也应有名字,开始为女孩取了族名和号名。许多过去没有名字的女性,也在这一时期补取了名字。未婚的女性通常由父亲为其补取,已出嫁的妇女则由其夫为其补取。

(三)字号

过去,川人的名字中除族名外,还有一个字,又称字号、或号名。字号与族名,一般在字面意义上有某种联系。如罗廷说,字伯章,在朝廷上可以说话,写的文章又最好,这当然是取名者望子成龙之心太切了。

李劫人为其女取族名李远山,据“远山如黛”,黛者,眉也,又为其取字号李眉,标准说法为:李远山,字眉。

取字号需一定的文化知识,过去蜀中农村一般是待孩子“发蒙”读书时请老师、或算命先生代取。30年代后,地方在办理户口、征兵、税收、入学、招工等登记时,开始实行“一名制”,即只承认一个名字,任登记人在族名与号名中自选。

当时,大多数川人都认为,族名比号名更尊严,一般只能供族内人叫,不宜给外人随便叫,一般都选号名登记户口。所以民间实行族名、号名并行制。在当时的报刊等媒介上,也常用族名、号名并用的办法。

50年代后,人民采用一名制。不仅在户籍登记、招工、招干、招生等方面均采用一名制,在报刊电台等新闻媒介上也是使用一名制。从此,一般家庭为孩子取名时,也只取一个名字,多数家庭只取族名,即按辈份为孩子取名,不再取号名。这一时期,有些家庭只为男孩取族名,女孩则取其它名字。

50年代以后,传统的宗族习俗多有被认定为是“封建主义残余”而取缔者,川人取名的风格也为之一变。

首先,一些人认为,姓名只是一个没有实际内容的符号,可以任意改变,甚至认为按字辈取名是“封建文化”的因素,给以全盘否定。于是,许多人不再按字辈取名。许多与运动有关的名字开始出现。如与抗美援朝战争有关的“抗美”、“援朝”之类。“文化大革命”中,民间曾大改旧名,一时“卫东”、“卫红”、“永革”、“向东”等具有 时尚 特征的名字大量出现。

80 90年代,民间又出现取单名习俗。此期出生的婴儿单名占了绝大多数,重名、同名比例较高,从名字上已分不清辈份血缘,易于出现近亲通婚的不良后果。

(一)时代特征

川人取名,除上述按字辈取名外,还有一些有趣的特征。从城乡区别来看,农村人取名多偏向质朴,城里人取名多偏向文雅。从行业来看,商人取名重钱财,军人取名重武,教师取名儒味较重。

从时代特征来看,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取名用字特征。如:清代民国时期,川人取名常用与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传统道德标准相关的字:忠、孝、仁、义、廉、惠、廷、玺等。其次常有按排行序列取名的习俗。常见的有:

1、以伯、仲、季为序,其第三字则按辈份用字;

2、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序,其具体取法很多:(1)用其偏旁字:如老大取名时,采用金旁的铁、铜、铍、锃等,老二取名时,采用木旁的相、椤、机、杰等;(2)用其属性相同、含意相近的字,如:如金与铜、木与树、水与雪、火与雷、烈、日、土与山等。(3)直用本字。3、数列为序,按大、二、三、四、五叫下去。

1950年初,四川解放,一些人便用“解放”、“新生”给孩子命名。1958年掀起“大跃进”、“三面红旗”、“人民公社”高潮,许多人便以“跃”、“跃进”、“红旗”、“公”、“社”、“公社”这些字给孩子命名。大跃进后,城镇中给孩子取单名一度成为时髦,如张伟、李伟、王军这一类单名,几乎随处可见。

60 70年代,爱用“红”、“东”、“兵”、“卫兵”给孩子取名。从传统观念看。迄止70年代前,川人普遍希望多生子女,这在取名上也有反映。许多人给第一个孩子取名为“得(德)群”,是希望还能生一群;如第一胎是女儿,有的便取名“招(朝、召)弟”、“生弟”,希望引来弟弟。

80年代后,一些人又给孩子取“洋名”;90年代,电脑、英特网成为时髦,一些人又爱用电脑、英特网中的术语给孩子取名,如:摩吨、英特。多取单名的习俗,造成在中、小学中,学生同姓同名的普遍现象,引起许多不必要的误会。

(二)小名

小名又叫奶名、幼名、乳名。一般是在孩子出生当天或几天后为其随便取一个名,不讲典雅。父母皆有权为孩子取小名,甚至其它长辈、邻居、哥哥等都可为小孩取小名。川人认为,要将小名取得贱一点,小孩才容易长大。故以“狗娃子”、“李娃子”一类为常见。

还有一类是按出生顺序,叫为“大娃子”、“二娃子”、“三娃子”、“大妹子”、“幺妹子”等。郭沫若曾写道:“我母亲说我受胎的时候,是梦见一只小豹咬着她左手的虎口,便一觉醒了。所以,我的乳名叫文豹。”李劼人出生时,正值端阳节刚过,父母为他取乳名“端端”,俗称“端娃子”。

(三)外名、外号、诨号

四川民间还有为人取外名、外号、诨号之俗。一般由外人为其取,当事人并不一定知道、同意。有的当事人还对这些外号非常反感。

其取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据生理外貌所取。脸上有麻子的,往往据其姓氏称其为“ 麻子”;身材矮小的,往往称其为“ 矮子”;身材高大的男子,则称其“ 大汉”;脚残疾者,往往据其姓氏,称其为“ 跻#”等;手残疾者,则称其“ 爪手”;长得胖者,称其“ 胖子”;戴眼镜者,则称其“ 眼镜”或“四眼狗”。进入80年代后,外人对不认识的中青年男性戴眼镜者,往往简称其为“眼哥”。

据职业所取。如王姓的补锅匠,熟人便叫其“王补锅”。80年代,对开出租车的男司机,往往简称其为“的哥”、对女司机则称其为“的妹”。

据其事迹所取:清末川督赵尔丰,杀人甚多,民间称其为“赵屠夫”。李劼人在班上岁数较大,又极有号召力,同学们都称他为“李大”和“精公”。

据高学位所取:如孙姓的博士,往往称其为孙博士。

(四)笔名

多在知识阶层流行。用笔名的原因极为复杂。旧时多为避“文字狱”,许多知识份子在发表文章时,都用笔名。如川籍著名学者郭沫若用过30多个笔名。四川著名作家李劫人年轻时常用“老懒”为笔名写小说。李尧棠笔名巴金。此俗至“文革”期间仍存。80年代后,发表作品的多少及其影响大小等,与评定技术职称相联系,用笔名者大幅度减少。今仅见于文艺界。

请问:同一姓氏,同一班辈的人,三个字的名字的中间一个字是有要求和规定...

你说的是就是宗堂里的被子吧?就是每代都有一个字,然后比如有的就是贝儿宗谱那种,比如宝字辈

帮儿子起名

张赵氏,张鼻孔

张氏辈份是怎么排的,正、大、中、华,上面和下面是什么?

张字辈,表示家族辈份的字,俗称派。其意均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起源于宋朝,《谱牒学研究》中记载:宋太宗赵匡胤立了13个“范字”--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加上“匡”共14字。这恐怕是我国最早的辈字,字辈,是人们按伦理道德取名的一个规则。多在职入学时家长请先生按辈字给孩子改个学名,即大名。字辈,它是各族祠堂的产物,或集体创作;或名人所笔,族门出个相公、举人什么的,往往为家族立派、续派;也有皇帝赐封的,孔族字辈就是明清两朝皇帝赐定。那是当今全国统一得最好的字辈。
字辈,或四言、或五言、七言,可长可短:长则五六十字,短则十多字,一般为二三十字。它虽说带封建宗族色,然而从文学角度来看,却是绚丽多姿的诗篇。各族姓氏,有不同的族谱,辈字就是族谱的确良核心和纽带带。
1.昌大家先,崇德象贤。楷模正直,品学安全。忠祯孝友,齐圣广渊。代生明哲,世植梅田。诗收温裕,富贵联延。(摘自《张氏族谱》)
2.摘自:《张氏三修族谱》民国13年 孝友堂 43册(派语:噟正世大,光明显曜,承绍人文,永昭宗道
新增派语:建立功言,进修德业,恢振先声,蔚启英哲
宁乡官山张氏通谱合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3.摘自:江西赣洲《信丰安息阑州张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张士元等主修 民国38年 9册 派语: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作栋粱,祖宗恩德积,科甲傅名扬。
4 .摘自:《张氏族谱》64卷,民国11年,金镶堂,14册-派语
族间尚有派行:仁让敦古道,雍和受以庄,金玉曰君子
冈陵永尔康,经纬才能超,利贞位育安
春萱同茂盛,兰桂奕芬芳,荣华徵九如
仁宦有书香,左右清昭穆,动臣邦国扬
派行古风:化云腾上吴,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
永廷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
五修派行:传家惟诗礼,抡秀良与忠,积善恩光大
庆馀福自通,德泽宜皆学,作求泰常逢
5.城南张氏五修支谱16卷 民国己巳年 孝友堂 张先炳等主修 16册,派语
旧派语:寿彦子添瑄志必玉春以问明开国正德茂光先祖
咸丰三年族先酌颁新派:傅家尊理学辅世重经纶孝友兼名节儒风百代新。
通谱合派:德茂光先祖长贻在克家殷勤敦宝务谦厚发菁华纹冕芬徽□圭璋品谊嘉席珍晋待聘掞藻灿云霞。
6.摘自:江西上饶《清河张氏宗谱》8卷 张诸葛清编纂 民国30年 玉海堂 8册 派语:
讳行字派:文武成康烈,从周儒雅 ,诗书诏令德,孝友启新献,
华国重良弼,光天钦远谋,芳声延祖泽,维与勤家修
行派:宗支蕃衍盛,元亨利贞祥,富贵荣华显,斯庆绵长,
棠棣联芳秀,贤圣伦蒸当,圭璋含辉耀,翰学拜明堂,
源流恢先绪,奕翼后厥昌,克昭家声振,万古姓名香
7.湘西学士桥张氏族谱11卷,民国17年,希贤堂,11册齐,派语:
原定派语:齐家汉国,起文仕邦。
续定派语:光明正大,孝友忠良,
再续派语:克承先志,远绍书香。
8.张氏桂公支谱16卷,光绪23年,孝友堂,8册齐,32.823.4品差 派语:
本宗旧谱派语:天道益世达,廷广时文应之善良。
七英后裔合派语:英裔傅合美,珂里步前修,第峻齐标甲,恩纶福泽悠。
振绳峥大业,孝友绍先猷,光裕崇儒定,家声永作求。
宣公后裔通谱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务实,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嶶□,圭璋品谊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9.洋湖张氏三修族谱15卷首末民国26年,清河堂,16册齐,派语:
开国忠为上,承家孝在先,立基图远大,积德自绵延。
10.张氏三修族谱37卷首1 民国茂子年 孝友堂 43册齐派语:
老派语:譍正世大,光明显曜,承绍人文,永昭宗道 。
新增派语:建立功言,进修德业,恢振先声,蔚启英哲。
官塘张氏合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么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11.张氏四修族谱15卷首1卷,民国32年,清河堂,张从南编修17册齐, 派语:
原派:木火土金水,仁义礼智信,恭从明聪睿肃又哲谋圣。
三修续派:明孝友作则,存忠厚为良,裕德才宏显,培基泽远长。
芝蔴湾原派:文应光宗国士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七里硚原派:先宾联孝国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四修族谱续派:友作述显忠良,德泽傅家远,诗书守世长。
12.湖南益阳 张氏族谱64卷,民国11年,金镶堂,14册, 派语:
大宝时国日,万正仕祈芳,和世家声远,千秋学业长,承宗敦孝友,应题启文光,基植先培本,源开永发祥。
13.55.4张氏族谱12卷首1,民国12年 孝友堂 存4册存首,卷9, 派语:
化云腾上昊,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永庭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垢继祖功,文运开世兆,科元定显隆,傅家惟孝友,佐国本纯忠,德业辉金鼎,规模大岳嵩
14.摘自:《张氏族谱》 光绪癸未年 金鉴堂 5.派语
老派:景远荣华起,金玉满堂兴,国正天心顺,官清民德纯
新派:喜庆升平世,洪恩合大开,从修家道盛,绍泽显英才
15.摘自《张氏五修族谱》民国十八年,惠和堂 派语
原派语:万世傅宗谱,闻铎思绍先,正文学圣训,禄享沐君恩
续派语:功高标鼎石,品卓冠□贤,金玉家声振,铭经祖德延
新派语:绳武开基业,英嗣百代昌,温恭敦孝友,积厚允流芳
通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
绂冕芬徽匕,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16.摘自:湖南平江《张氏支谱》张麓泉、张悠久等纂修,清同治三年,敦本堂修,木活字本,6册 派语
白泉公立派:添志必文天,朝尚池仁承
福积公立派:汉道丹玉单,大本汝兴兴臣
丙申重修字派:礼乐光昭远,诗书发泽长,于今登一本,世代显而昌
丙申重修字派,己未重修派同: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雨铭传道德,百忍肃家常,业以千秋著,名因万选芳,云礽绵世德,奕叶自辉煌
己丑重修字派: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传家原孝友,立品在端方
17.51.湖南益阳《张氏四修族谱》首卷上中下末,张允文等主修,同治12年,孝文堂,木活字本,8册 派语
旧派:富标瑞世,贵显都京,唐宋廷秀,元明尚应。
新派:克让光尧代,允恭裕舜朝,中天开景运,盛德自宣昭。
18.湖南长沙《白汑刘氏四修族谱》16卷首,刘泽 等主修,民国18年,崇让堂,木活字本,11册 派语
学圣光前泽,名成启嗣芳,道德隆家永,邦国庆安康。
19.江西兴国 张氏五修族谱 11卷 张显藻主修 民国36年 11册派语:光大世德庆,朝思锡育功,
光大碧玉显,贤声继祖,瑞协文明兆。
福徵景运隆,傅家惟诗礼,垂训在孝忠。涵养期宽厚,经书求广通,尭舜作模范。
唐虞乐相逢,积善祥长发,富贵益盈丰。
20. 浙江嵊县 剡西富润张氏宗谱 十卷 张立遵等修 同治辛未年 木活字本 10册1150 派语:
奠居富润肇自从宜瑞开灵鹤乃建洪基后人蔚起先泽永垂。
新行:奠居富润肇人宜瑞开灵鹤乃建洪基后人蔚起先泽永垂。
21.摘自(62.湖南浏阳 金冈段张氏二修家谱)
字辈派语:庆清公胜士,光国永世昌,宗德延先泽,人文启瑞祥
纯儒钦佐运,动业耀铭常,孝友傅家政,忠良万代扬
22.摘自(长沙坳上张氏族谱)
字辈派语:献光王国声名远,孝友傅家世泽延
新增宗派:肇锡宏庆,翊赞昌明,振志宣定,应运维新
23.摘自《张氏宗谱》张相升等修 14卷 民国戊子年 都会堂 木活字 9册
派语:派系:道善卿明隆积相良才庆文际德荣光会显昌绍芳
承启侬诗先后述书昭应贻衍谟祯谋绪烈祥永长
24.摘自《张氏宗谱》14卷 光绪二十年 16册
派语:张氏宗派: 坦任承先榘 行仁裕后昆 光明君子泽 忠孝圣贤根
光绪年复定宗派:坦任承先榘 行仁启世昌 传家崇德礼 华国进贤良
25.摘自《张氏宗谱》宣统元年 6卷 孝友堂 木活字 6册
派语:国正治朝 万事学道 本在其中
运泰有兆 愿复克家 滋大长保
26.《张氏宗谱》雍正元年 17卷 木活字 19册
派语:元和承世泽 方正兆家与 忠厚先人积 经纶大道存
27.《绵西张氏族谱》张宝杰主修 中华民国五年 4卷 木活字 5册
班行:国正崇文学,安邦本德能,永怀先世泽,绍述定昌荣。
附女班行:兰秀芳徵茂,荑柔淑质延,英华聪慧至,礼范端荘全。
28.《上湘张氏金房支谱》张通时主修 5卷 金鉴堂 木活字 5册
班序:安邦宗道学,耀祖肇湘湖,盛绍千秋鉴,通才式敬夫
迪光敦礼义,笃庆富名儒,仁德傅良训,书香定远谟
29.《上湘张氏金房支谱》张通时主修 5卷 金鉴堂 木活字 5册
班序:
安邦宗道学,耀祖肇湘湖,盛绍千秋鉴,通才式敬夫
迪光敦礼义,笃庆富名儒,仁德傅良训,书香定远谟
30.摘自《张氏通谱》光绪丙子年 刻本 8册 8卷
派语:德 茂 光 先 祖 良 贻 在 克 家
殷 勤 敦 宾 务 谦 厚 发 菁 华
绂 冤 芬 微 圭 璋 品 诣 嘉
席 珍 留 待 聘 掞 藻 灿 云 霞
31.摘自《张氏续修族谱》张立拔等修 光绪十四年 孝友堂 13卷 10册 木活字
字辈派语:原编派语:
立 志 守 先 泽 逢 时 耀 盛 名
人 文 思 蔚 起 华 国 振 家 声
通谱合派语:
德茂光先祖 良贻在克家 殷勤敦宾务 谦厚发菁华
绂冕芬微 圭璋品诣嘉 席珍留待聘 掞藻灿云霞
32.摘自<张氏宗谱> 张宗铎主修 民国4年 笃亲堂 28卷 木活字 28册
字辈派语:
德绍宗邦裕,傅家积善昌,世贻维孝友,继绪定呈祥。
33.摘自《张氏家谱》张子德等纂修 民国18年 19卷 14册 金鉴堂 木活字)
原籍排行诗:庆善荣嗣王,仕仁显傅扬,宗祖徙今盛。万代永兴昌。
新编排行诗:
孝友源来远,宏开世泽芳,承先敦礼义,修德致祯祥,
亨大隆家业,文高炳国九,历朝昭令绪,玉印启忠良。
积德累仁,光前裕后。
34.摘自《旌阳张氏宗谱》张肇锋等纂修 4卷 永思堂 木活字 20册
字辈派语:
生、世、延、本、一、守、尚、士、肇、元、善中、庆、
昭、祖、德、光、昌、乐、承、傅
时、熙、贤、英、盛、谊、重、群、亲、尊。
35.摘自<张氏宗谱> 张逸溪等修 道光壬午年 9卷 9册
字辈派语:
福胜良存文继世,一傅令子合家珍,克承善德绍先业,
大启光昌哒匦隆?
36.摘自《丹徙张氏族谱》8卷 4册 木活字
字辈派语:崇、祖、承、芳、远、傅、家、衍、绪、繁
37.摘自《姚江三墙张氏宗谱》张福盛议修 民国五年 树德堂 28卷 28册 木活字字辈派行:
添、大、亚、禾、万、常、斌、遇、小、宗、敬、震、凤、鸣、高、科、
锡、汝、景、福、积、善、承、庆、孝、友、忠、良、宽、厚、诚、正、
仕、让、中、和、克、念、作、圣。
38.摘自〈张氏应西公支谱〉不分卷 民国29年 1册
派语:功高泽沛隆 忠厚传家永 培德福寿增 继织承先志
世代阴华云
39.摘自《高峰张氏宗谱》不分卷 张世禄主修 咸丰二年 1册行第:
硕、德、开、宗、 、云、仍、亿、万、永、忠、贞、和、孝、友、
祥、发、长、元、仲、仕、义、礼、智、偕、煴、良、恭、俭、一、
伯、嘉、文、廷、甲、希、继、世、英、贤、教、大、伦、昌、隆、
承、祖、远、辅、佐、显、能、臣、正、学、邦、家、道、君、明、
启、后、熏
40.摘自《靖江张氏宗谱》20卷 张绩金主修 光绪十三年 20册
派语:永言孝义 照明嗣服 肇应昌期 业宏丕绩
翊宣文华 显杨 德 启后承先 同心敬述
41.摘自《灵岩张氏宗谱》3卷 光绪已亥年 百忍堂 3册
排行:斌助錀茂士贤良仁义礼智孝悌忠信
新定排行:敬祖敦宗崇儒希圣学粹经明福绥位至德咸孚邦国
朝观而业聿昭其声远振慎守贻谋万年鼎盛
42.《摘自新坪塘张氏族谱》4卷 张明上主修 同治7年 嘉言堂 木活字 4册
派语:肇明元德永 振起世家声 孝友承先泽 文华显国英
43.《摘自清河张氏宗谱》乾隆年45.摘自《六都张氏五修支谱》10卷 张厚贵纂修 中华民国34年 忠努堂 10册
字辈派语:
祖、本、力、田、傅、以、忠、厚、代、有、正、人、用、克、垂、久
46.摘自《泾川张氏宗谱》3卷 明万历刻本 3册
排行:懋守臣子道本元思有继 克尚光宗祖国士文世正
47.摘自《清河张氏宗谱》光绪年间刻本 13卷、首 张孔成等修 馀庆堂
字派:大宗乃敦笃毓秀必诗书常守同居训其昌占庆馀
48.摘自《如泉东马庄张氏宗谱》15卷 道光戊子年 禄宜堂 20册
派语(张氏通派):棊布星胪 孙枝衍庆 永振鸿图
转自: http://www.zzjz8.cn/cgi-bin/index.dll?page5?webid=tongtu&userid=1578482&columnno=14&articleid=179 敬谢!
回答者: 梦里寻他芊栢度 - 秀才 三级 2007-1-31 14:00
家乘,即家族的史书;谱牒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
秦汉以前,只有帝王诸侯有谱牒。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特别重视门第、血统和婚姻等方面的纯洁性和排它性,以维护自己方面的特权,于是贵族和平民都有了谱牒,从而谱牒学也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唐宋以至明清,各个姓族不断修续谱牒、家乘。现存的家乘、谱牒,大多是明清时代修撰的。
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
修谱
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
宋元明清诸代,各地的张姓家谱不断修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修续家谱。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张浚等人修纂的《张氏统宗世谱》有18卷,后来又扩展到2l卷,并附有《文献》l1卷,卷帙极为丰富。这部谱书将当时全国各地的张姓家族的有关情况全部收入,书中还附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17幅。这是张姓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谱书。民国时期,张姓聚族修续家谱之风方兴未艾,建国后一些地方也有续修家谱的情况。
家谱的分布
现在图书馆收藏和目录书著录的张姓谱书有100多种。《中国家谱目录》一书收录张氏家谱114种,计949册。
这些张姓谱书如果按地区分,以江苏省最多,达25种;其次是湖南省,有18种;再次是山西和浙江两省,各有12种。此外,湖北省有8种,山东省有6种,河北、安徽、福建、四川4省各有5种,广西、甘肃、宁夏三省区各有2种,河南省有1种。不分地区的有4种。如果从支派族望上看,清河张氏的家谱最多,达十余种;其次是湘谭张氏,有6种。定阳、南张、姚江、余姚、中湘、湘乡等地张氏,各有3种;浙江、安丘、南皮张氏,各有2种;其他地区张姓支派,多为 1种。
家谱的种类
这些张姓谱书的名称各异,有家谱、宗谱、族谱、世谱、世系谱、会通谱、房谱、支谱、草谱、通谱、谱书、纪略、家乘、世系、先芬录等。名称中往往还包含具体郡望、门派或者先祖号谥,以及郡、县、乡名,以与别的谱书相区别。有的名称中还加有“续修”、“三修”、“四修”等字样。
家谱的内容
张姓的各种家乘、谱牒尽管文字繁简不一,记述范围有别,但内容却大体相同,一般包括序言、凡例、家族世系、家族法规、先祖行状和家族文献等。其中家族世系是家谱的中心内容,为谱书所必备。
谱书中关于家族世系的记述,既要注重上下垂直关系,使源流承递清楚。又要注重左右横向关系,详列人物事迹。张姓谱书往往首先阐明本家族的繁衍源流,然后再详述各支各派的人物事迹。世系不仅要记载本宗族的人物名谓,而且还多通过派语来说明人物的宗派和辈分。
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张氏宗族的《宗规》中就有“族派字目”。这个宗族共分10个支派,取南宋大儒朱熹“忠孝持家远,诗书命世长”10个字,让各支派分占一字。再以这一字为首,联成五言四句,作为派语。如“忠”字一支的派语是:“忠勤襄国事,正直立人纲。龙虎风云会,修齐诩世良。”这一支派的第一代取名要用上“忠”字,第二代取名要用上“勤”字,第三代取名要用上“襄”字,依此类推。这样,通过一个人的名字,就可以知道他属于哪一支派哪一辈分。

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家谱立字辈的含义你知道吗?

众所周知,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起名形式,像老一辈很多人名字都是按家谱起的,父姓+中间的家谱,家长起好最后一个字就好了,这样的起名方式挺简单省事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却不愿用这种方式给宝宝起名了,这是为啥呢?

首先用家谱起名经常重复而且不好听,之前流行家谱取名,是因为大家受到的教育不高,文化水平有限,时间久了,名字经常会重复。当然最主要的是如今人们受教育程度提高,文化水平提高,接触的文化和思想越来越先进,不愿拘泥传统的一些习俗。

其实对于年轻父母而言,都想给孩子起一个好听而响亮的名字,但是碍于族谱,可能起名字的时候就受到了约束,觉得很难取到一个好名字,所以现在自然没人愿意用家谱起名。

现在中国一共有四千一百多个姓氏,而中华姓氏的形式更是源远流长,姓氏的成因也是很多元的,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族谱或家谱,而族谱里记载的字辈,那可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其实字辈对一个人来说,如同姓名一样重要,按字辈可以追根溯源,找到自己的族人。

家族的字辈

在古时候,各个名门望族都有着无数个字辈,每个字都有特殊的含义,字辈。是祖辈定下的一代代传承,每个姓氏都不一样。

以前起名字字辈一般就是名字中间的那个字。可后来人们不愿意把字辈放在名字里了。久而久之,有些家族的字辈就被人们淡忘了。大家想知道自己的字辈,可以去老家翻翻自己的家谱或者族谱。

家谱,有利于人们追根溯源。家谱的核心部分是世袭,记载了家族史至今的血缘发展过程。因此家谱的世袭内容,也成为人们追根溯源的主要依据。记下了每个族人的生平,分清了每个支派的世袭,使木得其本,水知其然。

字辈是重要取名形式

字辈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间用于表示家族辈分的字,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

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他一直延续到现在,关于字辈的起源现已难以考证了。不过一般认为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唐朝,比如韩氏的字辈,是唐朝韩愈谱写的。

字辈的形式很丰富。其中以诗体和对联最为常见。比如贺龙元帅家族的字辈,贺氏宗族即以“大廷良土,文学兴邦,光宗耀祖,世代永昌”十六字排辈。

用对联做字辈

用对联做字辈的也有很多,最早的就是赵匡胤为其后代拟定的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幅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辈。

在明代以前,孔氏的后裔没有固定的排辈,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字辈,从孔氏第五十六代开始排起,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

明真宗年间又立了十字十辈。清同治年间,孔氏又立了十字十辈。

一九一九年孔氏族人又立二十字二十辈。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家说孔孟不乱辈儿的道理。

举几个孔家名人的字辈例子,比如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孔令辉就是孔家的令字辈。南京国民的财政部长四大家族的孔祥熙,他是祥字辈。援藏干部孔繁森是孔家的繁字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他是孔家的庆字辈。

明朝皇室的字辈

再来说一个明朝皇室的字辈。明太祖给每个儿子定了一个备份表,每个表二十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还有一个规定从字辈开始,每五个字辈命名,以五行为顺序在同辈之内,依次以偏旁部首来命名。顺序是木、火土金水轮回旋转。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一翻明朝皇帝的名字,其名字当中的字基本上都是有金木水火土,这几个字作为偏旁部首的字。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朱元璋一大家子人的名字,简直就是一个化学周期表啊。

总结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字辈的,每个字辈都有一个特殊的含义,不知道你现在的名字是不是按照家谱里的字辈而起的呢?

家族族谱排辈用字有哪些?

家族族谱排辈用字有: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族谱里面的字辈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

辈份在中国人起名里面,以前是都必须表现出来的。例如:我父亲姓张的话,他的名字就是:张元×,到我们这一辈就必须是:张德×,儿子辈就必须是:张为×,孙子辈就必须是:张普×。

一直这样往下传,到外面碰到了一个家族的人,只要通报姓名,就知道您的辈份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了。也就决定了我和对方的称呼和地位。

字辈的选取,一定要按家族流传下来的字谱选取,否则就会乱了家谱中的规定,是必须沿用家谱里面流传下来的取名字谱。如果您的名字中没有家族字谱中留下来的“字”,这个家族是不会承认您是这个家族的成员,只会认为你是同姓的外家族人员。

要根据自己的家族搬迁史,寻根续谱,确定中间字的排序。实在找不到根源,可请人排辈,——就是姓的笔画数、中间字的笔画数及二者加的总数都是吉数,才好。

字辈应该说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其实字辈也算是一种比较随意的文学形式,它的随意性在于,虽然有一定的格式但是不像律诗那样讲究严格的押韵,不像词曲那样必须套用现有的牌名。

通过字辈可以把两个不认识的人团结到一块儿,可以使陌生人之间产生突如其来的亲切感。更能够增强各群体间的凝聚力,字辈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将它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