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起名的字(为什么古人名字有“字”?“字”指的是什么意思?)

Q1::为什么古人名字有“字”?“字”指的是什么意思?

古人名字有“字”是因为“字”是名的补充,在古代名是长辈对晚辈或者是上级对下级叫的,而同龄人则是称呼这个人的字。字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指辈分,有些人的字是家里的长辈按照族里的辈分来取的,这一种会写入族谱。而另一种意思则是与名呼应,例如诸葛亮的字为孔明,而孔明又代表明亮,与诸葛亮的亮字相呼应。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由姓和名组成,一般都是由家里的长辈取,每个孩子的姓名里面都有着父母对孩子的期待,特别每个时代的名字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例如现在00后的名字里面大多数都有梓,伊,涵等字,而80年代的名字里面则一般都有凤,娣,琴,娇字。这些都是时代的特色,而在古代,古代人的名字也有特色,但是他们的特色与现代有所不同,他们的名字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概念。名代表的是姓名,而字又是另外一个,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这个“字”。

在古代古人对礼仪和辈分是很重视的,也很重视阶级,在他们的眼里尊卑是不可逾越的。而名字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叫。长辈对晚辈都是直接称呼其名,但是晚辈则不可以对长辈如此,同辈之间也不可以如此,于是有了“字”的出现,称呼“字”表示对人的尊敬,一般晚辈对长辈,或者同辈之间都可以称呼这个人的“字”。

古人的“字”并不是一出生就有的,古人一出生只有姓名,而字则是要到了成年才会有字的。古人的字也是由家里的长辈取,在古代字有两种意思,一种代表的是辈分,这种字是家里的长辈按照族里相应的辈分来去,这种会写入族谱,而另一种则是与名相配合的字,例如诸葛亮的孔明,孔明是明亮的意思,呼应诸葛亮的亮字。

Q2::为何古人的名字里都要取一个“字”呢?

看过古装片的人都知道,古人都有一个“名”和一个“字”;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字云长;刘备,字玄德;曹操,字孟德等等。这些都是“名”和“字”的很好体现。那么,为何古人的名字里面都要取一个“字”呢?这个“字”有代表什么意思呢?

因为古人不能像我们现在一样随时随地的上网,这就没有办法给自己取一个网名,因此也就没有机会享受今天人们穿着多件“马甲”来怼人的“乐趣”。但是,古人本身就有自己的马甲,也就是我们说的“字”。关于古人的“字”,在《礼记·檀弓》中有这样是这样解释的:“幼名,冠字。”

关羽,字云长

人一生下来就得由父母来取个名,但这个名称只是“小名”或者“乳名”。等长到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将头发绾起带上帽子,预示着已经长大成人,此时,还得由父母郑重其事地为其举行“冠礼”,再给孩子取个名,这个“名”就叫做“字”,也叫做“表字”。这主要表示着他“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人不可复称其名,故冠而加字”。

因此,古代平辈之间,甚至是一般关系的尊长对晚辈都应该以“字”来称呼对方,以此来表示尊重,但自称则必须用名。所以这样看来,“字”虽然是自己的称呼,却是外人称呼自己时候准备的,自己本人却从来不使用它。这一点,我们从很多历史典籍或者古装片中都能看出来。

曹操,字孟德

比如三国中的诸葛亮对自己的称呼,也从来都只是“亮”,则不能自称为“孔明”;曹操在自称时,也是用“曹操”,并不用“孟德”。除此之外,“名”与“字”之间还有着其他不同的功能。

一般来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婴儿出生时,父母和长辈显然是无法断定其将来的德行是如何的,因此,为孩子取名的时候,一般都选用一些意思比较宽泛的字。等到孩子长大,到弱冠之年,其个性也好,禀赋也好,甚至是优缺点,德行也好,都已被外界所了解。这个时候,长辈们再为其加冠表“字”,而这就有了表扬,劝诱和敦促之意了。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在《白虎通义》中记载道:“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盖名之与字相比附故”。这儿的“名”与“字”,或相互补充,或相承或相反或相关或相近。二者在意义上往往存在着相同、相近、相关或者相反的关系。比如三国里面的周瑜,字公瑾,“瑜”和“瑾”意思相近,都有“美玉”的意思,而“玉”在古人眼中,就象征着美德,此外,玉还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洁。

再比如,杜甫,字子美,其中“甫”是对男子的美称;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等等。这些皆为意义相关、相补之特点。

此外,在“名”和“字”外,还有“号”。一般来说,名、字都是父母师长给取的,自己不能随意更改,以此表示对长辈的尊重。但是号则是朋友或者自己给拟的,可以自由发挥,也更能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就比如杜甫,就自号“少陵野老”,性格特点彰显得淋漓尽致。

Q3::为什么古人起名字的时候,都要有一个“字”呢?

古人起名字的时候并不是一起起的,名和字是不同的。名是出生时父母给起的,字是成年之后起的。在古代礼法中,直呼人的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在成年之后就会起一个字,方便别人称呼自己。名和字的意思大都是相同的,比如:诸葛孔明和诸葛亮,都表达的是亮光的意思。周瑜和周公瑾,都表达的是美玉的意思。

在古代礼法之中,可以直呼其名的条件比较特殊,必须是长辈对晚辈,或者是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也有平辈朋友关系比较好的也可以直接称呼他的名。而称呼别人字,相对来说是比较尊敬的意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我国古代对名和字的要求和习惯。

一、我国古代人的文化人,先起名,后起字,再自己给自己起个号

古代人的老百姓一般都是没有名字的,只有有地位的人或者有文化的人才有名和字。出生的时候是小辈,所以父母先给起个名。男人等到二十岁成年之时,父母就会再给起个字,以便旁人称呼。古代文人还有一个号,是自己给自己起的。

二、我国古代对于礼法的要求十分严格,所以才产生了名和字的区分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个意思就是说,男孩子到了二十岁,女孩子到了嫁人的年纪,就可以取字了。这样作为成年人的他们,就不能在公共场合让人指名道姓的称呼了。

三、我国古代人对起名和字的习惯和由来

在古代王莽篡汉之后,古人的名就多用一个字,而字多用两个字。虽然,王莽篡汉短短几十年就失败了,但是王莽创立的这套取名字的规则却一直沿用下来了。

Q4::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所谓“名字”,应是“名”和“字”的合称。

“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所以古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年二十而冠”,即二十岁时举行冠礼(结发加冠),并取字。有了字,就表示进入了成年。

屈原在他的代表作《离骚》中叙述他的身世时说:“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名平,字原。“正则”,意思就是公正的法则,是“平”的含义。“灵均”,意思是美好的平地,是“原”的含义。

从屈原的名和字上就能看出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班固在《白虎通》里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盖名之与字相比附故。”比如孔子的学生颜回,字子渊;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等等,名和字的意义关系一目了然。


然而,名和字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复杂的,构成的方式也是多样的。由于语义的演变或通假关系,有的已看不出意义上的联系。

取字原本是属于贵族阶层特权,后来扩展到知识阶层,直至明清时期,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几乎人人有字。

为什么要将名和字加以区分呢?

孔颖达曾这样解释:“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孩童时父母长辈为了称呼方便取名,成年后为了朋友、晚辈称呼方便取字。由此形成古代的一个传统,对长辈等尊敬的人必须称呼他的字,如果直呼其名就是么有礼貌的行为。

那么名和字的组合有哪些规律呢?

扣合式:名与字丝丝相扣,严密完整,共同表达一个深刻的内容。屈原的名和字就属于这个类型。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扣合而为“巩固”。


并列式:名与字是同一事物或同一属性的两个方面,两者互相辅佐,形成并列。比如孟子,名轲,字子舆,“轲”与“舆”都同车有关。周瑜,字公瑾,“瑜”与“瑾”都是美玉。诸葛亮字孔明,“亮”同“明”同义形并列。杜甫字子美,甫是男子的美称,“甫”与“美”并列。

注释式:名与字有互相诠释的作用,因此而使道理讲得更加透彻明白。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指谓德操。”曹操的字和名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起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作用。

相对式:名与字对立相匹,形成强烈的对比。南宋哲学家朱熹,字无晦,“熹与“晦”名暗相对。再比如春秋时期鲁国人曾点,字晳。《说文》曰:“点,小黑也。”“晳,人色白也。”韩愈字退之,“愈”与“退”意思相反。

仰古式:为了表达对前代圣人、贤者的敬仰,便袭用他们的名字,袭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在名或字中加上师、景、希、若等字眼,有德则不加,因为使用先人的名字本身就是敬仰。如西汉司马相如,字长卿。《史记》说他“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因为蔺相如是赵国的上卿,所以司马相如用“长卿”为字,即表明蔺相如的身份,也表明自己的愿望。再入南宋陆游,字务观,其名字仿效了北宋词人秦观,字少游。

连类式:义类相近,遂因甲而及乙。入孙策,字伯符。策、符都是信物,但形体、用途不一。崔豹,字正能。“能,熊属,足似鹿。”豹、能本为二物,但同为猛兽,所以可相应。


取经式:汉代儒学的经典成了老幼皆习的课本,经文自然就成了古人取名字的来源。入嵇康,字叔夜。《诗经·周颂》载:“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是说成王虽然继承王位,但不敢贪图安逸,仍然兢兢业业,深夜操劳。嵇康字叔夜,是正面说安乐,而暗用夙夜不懈来否定安乐。赵云,字子龙,取义《易·乾卦》:云从龙,风从虎。

离析式:利用汉字形体结构的特点,把“名”所用的字,拆为两字以作“字”,合“字”则成名。比如明代章敞,字尚文。

排行式: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取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这种类型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兄弟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Q5::古人的“名”和“字”都有何区别?称呼都有什么讲究?

古人的“名”和“字”的区别和讲究


在我国古代,古人的名字都分为字和号。而现在社会却没有了,号,现在社会可以说非常少了。从五四运动以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浩劫。所以很多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和习俗都遗失了。一个人活在世上,他追求的绝对是学问而不是金钱这些俗物。什么是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智慧加学识,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没有学问,那么就可以说枉为人一世。这个号就代表一个人的学识学问。

这个“字”它今天还在的,我们古人完整的一个姓名是这样的,父母的姓氏组合成天格,姓源于父亲,氏源于母亲,父亲代表天,母亲代表地,天格代表我们的社会地位。母亲和字加在一起代表人格这个名和字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的地格,地格决定我们的智慧和学识。最后天格,人格,地格加在一起代表总格,父亲的姓加上总格,它叫外格,外格它决定我们的社会责任。姓加号,它叫奇格,这个奇格很特殊,它决定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处于什么层次,也可以定一个人的命理层。

名和字跟随一个人的一生,所以无论是古人还是我们现在取名字都是非常讲究的,关于古人如何取名,

写道:“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所谓信,即以出生时与生俱来的特殊标记为名;所谓义,是根据出生时的祥瑞现象来命名;所谓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所谓类,是可以取与其父相类似的名字。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在我国古代,古人对礼仪是非常讲究的,那么对名和姓的称呼自然也是讲究颇多。名一般是上对下,长对少的我称呼,不过上对下,长对少也存在以字来称呼的情况,表示尊重。平辈之间相互称字,这显得有礼貌。只有十分熟悉的平辈之间才会称名。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喊的时候,可以称字,玩玩不敢称名,特别是君主或父母长辈的名, 更完全不能提,否则被视为大不敬大不孝 。

Q6::古代人称呼名和字有什么讲究?

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名”又叫“本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因为古人认为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只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

“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作为“名”的衍生,字当然有很多与名相似的地方。

首先,他们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被人用作区别和联络他们的符号,是一脉相承的。

其次,取字的根本原则就是"字"要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这种联系,可以是正向的。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他名"宗元"字"子厚"。在古代汉语中"元"和"厚"的意义是相近的。

这种联系也可以是反向的。比如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他名"愈"字"退之"。而在古代汉语里"愈"和"退"的意义就相反。还有的字,是自己的名的拆分,比如明人章溢,字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