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他自己所造成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吗?

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只是看自己怎样面对呢!有些自己可以改变,有些自己无法改变!但是我们都要勇敢的面对,不要因为有阻碍我们就去逃避,那样是不可以呢!那样我们会让别人觉得我们懦弱。看不起我们。不管有怎样的命运。我们都要去面对,我们一定可以把命运改变的。不要总让命运牵着你走,你要去改变命运带来的不要。相信自己是可以的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宿命吗?

是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宿命,每个人的宿命都是有注定的成分,但是努力也可以变得不一样。

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设计者

书名:《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阅读感悟:

运气可以靠策划,你相信吗?

人的信念价值观一旦形成,很难会发生转变。信念价值观不是一下子就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长时间周围人和环境的影响而建立起的信念价值观。有的人会因为对环境做出错误的解读,从而影响了一系列的决定和行动,最后感叹自己命运不好。

有的人在生活中经常感叹命运不公,感叹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他不知道的是,原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命运设计师,运气也是可以靠策划的。

人的一生,总不可能依靠天赐的运气活着,总得为自己做些什么。比如工作和生活勤于思考,做事小心。遇到的事物中,既能看到存在的危险也能从中看到机遇。

那些能够成为领导者,成为管理团队的一员,一定会是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人。
做战场上的指挥官。指挥官的任务是确定目标,并且能够击倒敌人。那些生活有目标、有计划的人,大多都能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前进。也许直到有一天,当他达成目标转过身来,我们才缓过神来,对方是一个目标明确的人。

有了价值观的转变,目标的明确,接下来是精心策划运气。策划运气之前我们需要考虑两个基本的先决条件:首先,知道自己的目标,其次,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样的资源。资源包括金钱,地位,能力,人脉等等。

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样的资源特别重要,也就是让我们认清现实问题,目标才不会过高或过低。

我为什么要分享这一封信,是因为想要靠近和成为有运气的人,通过这封信可以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在等待运气的时候,也要知道如何引导运气,设计运气,就是设计人生。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命由心造,福自我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出自...

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心系诸佛,珠可助道.
源自佛教《无常经》: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物事皆空,实为心瘴,俗人之心,处处皆狱,惟有化世,堪为无我。我即为世,世即为我。
后有: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心系诸佛,珠可助道。境由心转也作境随心现。
相由心生,境随心现。这句话体现的是佛学唯心论哲学,饱含佛学古朴的深刻哲理。,当代佛学是开放性的,这两句话有很多种解释,并延伸了多种涵义。
相由心生意指万物表象都是由心念所产生,万象皆虚,唯真理藏于心中。心善则相善,心恶则相恶。延伸涵义:人的外在精神状态反映内在生理及心理状态。
境随心现意指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故又有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 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每个人的面相都反应着其相对应的身体和心理的状态,比如一个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的人,其通常在相学中都天庭饱满、红光满面、神采奕奕。相反,一个身体有病,或者苦恼忧愁的人通常愁云密布、眉头紧锁,其多半是很难有顺心的事。眼界即是心界,而面相即为心相,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运——《教父》

如果要我列出心目中电影十佳,《教父》会排进前三。老教父维多一生传奇,智慧和力量兼具,建立了事业保护了家庭,算得上男人的楷模。我对他崇拜已久,甚至想把白兰度的教父照打出来,装上相框挂起来,提醒自己时时向他学习。

《教父》中有很多朴素的人生哲理,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人。这篇不谈影评,单说一句小说中对我冲击力最强的话。

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运。

先讲一件小事。

我刚升五年级的时候,学校进行改革。原本的小学五年制,变成了六年制,而我们周边区域,都划到隔壁村一个学校上六年级。五年级课本发到手里才发现,里面的内容大都是四年级学过的,也就是说年级升了,学的东西没变。

当时也不知谁带的头,说要跳过五年级,到隔壁村学校直接上六年级,既然学过东西就不必再学第二遍。小伙伴们已经去了两位,我忍不住想去,就跟父母提要求,让他们把我也送过去。那里的校长跟我们是同宗,一个星期之后,我就愉快地在那个学校读六年级了。

那时候只想着转过去新鲜,哪知道忽略了一个问题:跟我同班的其他同学,都在重复学五年级的东西,而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新知识,得从头学起。
六年级老师进度很快,因为大部分人都会。数学课上大家都很积极,老师简单讲下就会了,我还什么都不懂。语文课文其他人背得很快,而我要六点左右起床背,才能背会一些,老师认为我是拖后腿的,同学眼神也很异样。放学回家,父母都不敢问我在学校的情况,一问我就很憋屈,想把一肚子苦水到出来。

这在后来看起来很小的委屈,当时觉得生活绝望极了。这种状态持续几天后,我受不了了。跟家里闹着要转回原来的学校,继续上五年级,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父母又一次奔波,再一周后,我又回到了原来的学校,老老实实学那些已经学过的东西。
在此后的岁月里,我时常回忆起这件事。除了对父母深深的愧疚之外,有时候会感到后悔,也很鄙视小时候的自己:才这么点挫折,就嚷嚷着要退缩了?再后来慢慢想通了,从自己的性格以及当时的心智条件、环境、价值判断、承受能力等各方面来看,那时候的那个我的确会那么折腾。如果让我重新经历一次,我还是会做同样选择。

虽然原路不顺畅,可以选择的路很多,但属于我的只有那条我已经选择了的路。在当时的内外部条件共同作用下,我只能选这条。 站在现在看过去,人的每一个选择都和他的本质暗合,看似很多路,其实只有一条。

于谦在一次接受采访中,主持人问他:“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喜欢捧哏,不当逗哏,当主角?”

于老师说:“我真的没有主角的一个欲望,我喜欢低调,把辅助工作做好就行。”

主持人又问:“郭德纲的嫉恶如仇,他的睚眦必报,是令德云社未来的发展堪忧的地步,你担心过没有?”

于老师:“我不担心,幸亏郭德纲这样,郭德纲要像我这样的话,就没有德云社了。谁要想干成一件事,得靠斗争。郭德纲这种性格才造成了是他带着德云社到这个位置,虽然经了大风大浪,但依然还在。我这种性格,也造成我现在是于谦,也造成我是捧哏的。 如果他要是我这种性格,可能就没有德云社的出头之日了。”

说得真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性格的逐步稳固,价值观逐步完善,优点缺点逐步暴露。每个人在每一个岔路口其实都一样,你的本质,已经决定了你以前的每一个选择,同时还将决定你以后的每个选择。通俗来说,人终将成为他想要成为的人。人的性格以及所处环境,决定了他的命运。

由此我得到一个认识: 后悔无用,深陷在后悔的情绪中是愚蠢的。

人常常会带着知识和阅历穿越,发出一些感叹:“要是当时我能好好学习,现在也不会混得这么差。”“要是早十年说服家人买房,现在压力也不会这么大了”“要是五年前入手一些,现在还用上班?”

这种“要是”语句,在我看来是没必要说的。

让你回到小时候,站在小孩子的视角,凭什么你觉得自己就会好好学习?

让你回到十年前,在没看懂趋势的条件下,给你钱你敢买房产吗?

让你回到五年前,你愿意花大量时间学习研究、坚持信仰投资吗?

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回到当时的环境,你还会走一遍之前走过的路,错过一遍已经错过的机会。看似有很多选择,冥冥之中却只有一种选择,每一个注定的选择堆砌起来,形成了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运的结果。

所以,后悔毫无作用,有用的是对经历的反思。

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运,这种观念听起来很像宿命论,让人类感到无力。 看似无法反抗命运,其实是无法反抗自己。

正如苏老头所说,一辈子最大的事莫过于“认识你自己”。当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到哪里去,内心也能避免纠结,平添喜乐。

篇幅不长的东西,写了很久,感觉表达水平有限,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烦请各位小伙伴多多评论转发,一起交流探讨,共同进步~

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运 | 马里奥·普佐《教父》三部曲

毫无疑问,《教父》系列经过时间的洗礼,至今仍是最伟大的黑帮题材小说。马里奥·普佐于1965年他45岁时开始创作第一部《教父》,1969年完成出版后,《教父》即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持续时间长达22周之久。

后两部《西西里人》、《最后的教父》分别出版于1984年和1996年,从时间上看,这三部小说的内容应该没什么关联。但《西西里人》和《教父》在人物上是有联系的,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一致。而到第三部《最后的教父》,时间和人物都变了。

《教父》系列小说为什么会受到众人持续的喜爱?部分原因可能是它们都带有当代「爽文」的特点。书中充斥着拼搏、财富和美女的故事,背叛、复仇、刺杀……又带有温情和正义感,这些无不勾引着读者的荷尔蒙,让你恨不得一口气把它读完。

1.《教父》

第一部《教父》是经典中的经典,它完整地叙述了第一代教父维托·柯里昂的成长史和他的为人处世风格,还详细记录了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以及第二代教父迈克尔·科里昂历经曲折完成权利交接的结局。

书中许多教父语录成为传世金句,评分极高的三部《教父》电影,均改编自这一部小说。马里奥·普佐用三个人的不同遭遇开启了这个宏大的故事:

从事殡葬行业的利哥·邦纳塞拉的女儿被人打进了医院,而打人者却得到了轻判,他要惩罚这两个打人者,他想到了只有教父维托·科里昂能帮忙。

歌手约翰尼·方坦新娶的明星妻子,老是出去鬼混,而他却对妻子过分仁慈,妻子的挑衅让他倍感屈辱,他知道只有他的教父维托·科里昂能救赎他。

面包师纳佐里尼的女儿与意大利战俘恩佐恋爱了,而恩佐可能被遣返回意大利,纳佐里尼的女儿将永远失去他,能安排恩佐留下的只有教父维托·科里昂。

在一场盛大的婚礼上,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悉数登场。这是维托·科里昂的女儿康丝坦齐亚·科里昂的婚礼,来参加婚礼的都是维托·科里昂的亲朋好友。

除了专程来参加婚礼的宾客,还有的人是来求助维托·科里昂的。无论求助者多么贫穷卑微,他们的希望都不会落空,只要他们承认对维托·科里昂的友谊,并在往后合适的时候做点小事来报答即可。

老教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桑尼体格健壮,有勇气有力量,但也脾气暴躁;二儿子弗雷德孝顺忠诚,性格阴郁,但缺少人格魅力;三儿子迈克尔英俊洒脱,性格沉稳有魄力有智慧,但拒绝接受父亲的安排。

教父三个儿子的三种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这些命运的安排,在时间的慢慢推进中,逐渐显露出来。

维托·科里昂拒绝加入贩毒集团的网络而遭到暗杀,幸好他死里逃生捡回一条命,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卧床不起,大儿子桑尼开始主持家族事务。

桑尼的暴躁性格是他的致命缺点,因妹妹遭到丈夫家暴,桑尼出手地揍了一顿妹夫。当听说妹妹再次遭遇妹夫毒手时,他毫不犹豫再次赶往妹妹家,但这一次他被人利用了,再也没回来。

教父卧病在床,桑尼惨遭毒手,弗雷迪无法撑起家族事业……科里昂家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时候迈克尔回来了,他没法再逃避,继承家业是他唯一的选择,这是他的命运。

迈克尔不但继承了家业,还继承了老教父的行事风格。维托·科里昂去世后,迈克尔开始了疯狂的复仇计划……

2.《教父Ⅱ:西西里人》

第二部《西西里人》将故事设定到了意大利西西里,这里的底层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他们遭到了残酷的剥削。这片土地上的黑手党收富人的钱,替富人办事,却从不在乎穷人的死活。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革命,哪里就有人民的英雄。在西西里,图里·吉里安诺就是这样一个被选中的人。

为了让姐姐的婚礼办得体面,吉里安诺和皮肖塔准备运送一车奶酪去黑市上交易,以换取火腿和香肠。

不幸的是,在半路上他们遭到了三个宪兵的堵截,周旋中,宪兵开了枪,吉里安诺也开了枪,他打死了一个宪兵,自己也身负重伤。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吉里安诺应该会好好学习、努力劳动,成为一个普通的西西里人。但现在他回不去了,他杀死了一个宪兵,一定会遭到追捕。

吉里安诺和皮肖塔躲进了山里,他也确立了自己新的人生目标:保护西西里的底层人民,劫富济贫。吉里安诺天生有一颗仁爱的心,但在命运的安排下,他不得不变得狠辣。

为了实现他的宏伟目标,吉里安诺开始招兵买马。他们潜入富人的庄园,抢劫他们的财富,将抢来的财富分给西西里的穷人。因此他们深受当地穷人的爱戴,但也触怒了当地的黑手党。

吉里安诺的变得越来越大,当局和黑手党都已无法容忍,他们派出了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吉里安诺进行围追堵截。吉里安诺到了穷途末路,他只好接受安排逃到美国避难。

在上一部《教父》中因一次刺杀行动,迈克尔·科里昂不得不躲到西西里避风头,如今两年过去,迈克尔可以返回美国了,老教父答应帮助吉里安诺和迈克尔一起返回美国。

在各方利益权衡中,吉里安诺遭到了难以预料的背叛,他的结局让人震惊……

3.《教父Ⅲ:最后的教父》

第三部《最后的教父》的故事主要发生在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和好莱坞,因为老教父唐·克莱里库齐奥将家族中大部分产业都转让出去了,只保留了行业。

唐·克莱里库齐奥想将家族的事业逐渐走向合法化,这样才能避免大的风险,让家族能够永远地延续下去。但这需要时间,在完成这些之前,必要的黑手党手段一样都不能少。

克莱里库齐奥家族一直在推动合法化,因为他们控制了大部分的赌场。皮皮作为家族西部的代理人,他的儿子克罗斯接管了在拉斯维加斯的桃源酒店,这家酒店有赌场有套房还有奢华别墅。

皮皮对克莱里库齐奥家族是绝对忠诚的,但因领导了桑塔迪奥家族之战,被唐·克莱里库齐奥的外孙丹特视为仇人,最终被丹特杀害。克罗斯为父报仇,设计将丹特铲除。

在好莱坞,小说家和编剧的地位是最低的,他们往往拿着最低的分成,有时候甚至会被欺骗而拿不到一分钱,更不用说对电影本身提出意见了。真正有话语权的是导演、制片人、电影发行人……

在小说中,好莱坞充满了钱色交易,美貌而身材好的女演员,想接到电影角色要出名,就得接近导演、制片人、电影公司老板等人。

影星安提娜正在遭受丈夫的威胁,为了避免麻烦,她停止了正在拍摄的一部投入巨大的电影的工作,这可急坏了一票利益相关人员,但他们都没办法帮她解决她的麻烦,最终克罗斯出面彻底解决了。

克罗斯因杀害了丹特而不能继续留在家族,而后他和安提娜去到了法国,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4.一个人一种命

「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这句话出自第一部《教父》维托·科里昂之口,而这句话所包含的意义却贯穿了整套《教父》三部曲。

在第一部《教父》中,迈克尔·科里昂本无心参与到家族事务中来,他我行我素,违抗父亲的安排跑去参军,复员后仍然与父亲保持着距离。

在当时的环境下,作为黑手党的族员,迈克尔想要独善其身根本不可能,变强或灭忙,没有别的选择,这就是迈克尔的命运,他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家族衰落,他只能接受重振家族这一种命运。

在第二部《西西里人》中,皮肖塔一直活在吉里安诺的阴影下,虽然他无比信任吉里安诺,愿意为他做一切事,但是他的心里是否也有称王之心?

看到众人对吉里安诺的爱戴,做着同样的事的皮肖塔或许也会不平衡,不管怎样,皮肖塔成不了吉里安诺,哪怕最后皮肖塔完成了致命一击,他也只会得到背叛者的下场,这是皮肖塔的命运。

在第三部《最后的教父》中,哪怕是已经成为明星的安提娜,仍然会为了维护圈中关系而出卖肉身,更不用说还在努力的小演员。

看起来像是好莱坞有权利的人决定了演员的命运,其实也是演员的自我选择,这是关于演员命运的一场交易。她们明明可以选择,却又无法做出更好的选择。

一本书往往会反映出作者的生活遭遇,在《最后的教父》出版之前,《教父》系列电影三部早已拍完。在第三部书中,马里奥·普佐写到了一个作家厄内斯特·维尔,维尔是一个充满悲剧性的角色。

维尔写的书读者不爱读了,生活也是一团糟,老婆孩子离开了他,好不容易有一本书被搬上了大银幕,还被一次性买断了,电影公司可以不断赚钱,却不再有他的份,最后还通过来为家人争取更多的权益。

《最后的教父》中还写到了电影大亨伊莱·马林,八十岁高龄的马林,因心脏病躺在医院的高级病房里。弥留之际回忆他的一生,其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好像死亡也可以那么浪漫。

马里奥·普佐同样有心脏病,他写维尔的遭遇和马林临死的心理活动,是不是对自己命运的写照我们不得而知,但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运,是事实。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