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兵法24篇

诸葛亮临终前,传授姜维的兵法是?

武侯兵书

诸蔼亮写的24篇兵书是什么

《兵法二十四篇》是重要的汉族军事著作之一。据说为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晚年时所著,上面记载了诸葛亮几十年来行军打仗,治国安邦的经验。在五丈原之战中,诸葛亮在死前曾将此书和造用“连弩”之法等毕生所学传授给了姜维,使姜维成为了诸葛亮最有力的继承人。
《兵法》原有二十四篇,但现在其中的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现已失传。
在陈寿的《三国志·蜀书》中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流牛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
“《诸葛氏集》目录:开府作牧第一、权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计算第五、训厉第六、综核上第七、综核下第八、杂言上第九、杂言下第十、贵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传运第十三、与孙权书第十四、与诸葛瑾书第十五、与孟达书第十六、废李平第十七、法检上第十八、法检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军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臣寿等言:……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有之伦也。辄删除重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隋书·经籍志》也记载:“……梁有《诸葛亮兵法》五卷,又《慕容氏兵法》一卷,亡。
可见,《诸葛氏集》(也称《诸葛亮集》)是后人将诸葛亮的作品收集起来后编订的,而《兵法》是在诸葛亮生前就已经成书了,所以它们并不是同一部作品。
请采纳,谢谢,

诸葛亮兵书24篇

《将苑》(又称《心书》、《新书》)和《便宜十六策》,是否伪作仍有争议,但通常认为反映了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二书出现后颇受关注,如宋代张预注孙子就多处征引《便宜十六策》。诸葛亮兵法的文白对照本: http://bbs4.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wave99&message=20575

求《诸葛亮兵法》全文。谢谢!!

一、兵权:
所谓兵权,就是将帅统率三军的权力,它是将帅建立自己的威信的关键。将帅掌握 了兵权,就抓住了统领军队的要点,好像一只猛虎,插上了双翼一般,不仅有威势而且 能翱翔四海,遇到任何情况都能灵活应变,占据主动。反之,将帅如果失去了这个权力, 不能指挥军队,就好像鱼、龙离开了江湖,想要求得在海洋中遨游的自由,在浪涛中奔 驰嬉戏,也是不可能的。
二、逐恶:
不论是治军还是理国,有五种人需要对之注意,他们是国家、军队混乱的祸患。这五种人是:私结朋党,搞小团体,专爱讥毁、打击有才德的人;在衣服上奢侈、浪费、 穿戴与众不同的帽子、服饰、虚荣心重、哗众取宠的人;不切实际地夸大盅感民众人, 制造谣言欺诈视听的人;专门搬弄是非,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兴师动众的人;非常在意自 己的个人得失,暗中与敌人勾结在一起的人。这五种虚伪奸诈、德行败坏的小人,对他们只能远离而不可亲近。
三、知人性:
世界上没有比真正地了解一个人的本性还要困难的事情。每个人的善、恶程度不同, 本性与外表也是不统一的。有的人外貌温良却行为奸诈,有的人情态恭谦却心怀欺骗, 有的人看上去很勇敢而实际上却很怯懦,有的人似乎已竭尽全力但实际上却另有图谋。 然而,了解一个人的本性还是有七条办法的:用离间的办法询问他对某事的看法,以考察他的志向、立场;用激烈的言辞故意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气度、应变的能力;就某个计划向他咨询,征求他的意见,以考察他的学识;告诉他大祸临头,以考察他的胆识、 勇气;利用喝酒的机会,使他大醉,以观察他的本性、修养;用利益对他进行引诱,以考察他是否清廉;把某件事情交付给他去办,以考察他是否有信用,值得信任。
四、将才:
根据不同的将帅不同的才干,可以把将帅分为九种类型:一是用自己的德行教育部下,用礼法规范部下的行动,对部下关怀备至,问寒问暖,与部下同甘共苦,这种将帅是仁将。二是做事能不只图眼前消灾去难,还有长远打算,一丝不苟,不被利益所诱惑,宁愿为荣誉献身,也不屈辱求生,这样的将帅是义将。三是身居高位但不盛气凌人,功绩卓著又不骄傲自大,贤德而不清高,谦让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个性刚直又能包客他人,这样的将帅是礼将。四是运用战术高深莫测,足智多谋,身处逆境能转祸为福,面临危 险又知逢凶化吉,这样的将帅是智将。五是忠诚信实,对有功之人以重赏,以有过之人 以重罚,赏罚分明,奖赏时不拖延,惩罚时不管对方的地位高下,这样的将帅是信将。 六是身手矫捷,冲锋陷阵时快如战马,气概豪壮,斗志昂扬能胜千夫,善于保卫国家,又擅长剑戟,这样的将帅是步将。七是能攀高山,走险地,驰马如风,身先士卒,锐不 可挡,撤退时在队伍后面抵挡敌兵掩护他人,这样的将帅是骑将。八是气盖三军,所向 无敌,对小的战役小心谨慎不马虎,面对强大的敌人则愈战愈勇,这样的将帅是猛将。 九是遇见贤者虚心请教,对别人的意见从谏如流,能广开言路,待人宽厚又不失刚直, 勇敢果断又富于计谋,这样的将帅是大将。
五、将器:
将帅的气质、气度有不同,其本领、作用有大小之分。如果能察觉他人的奸诈,看到事物潜伏的危害、祸端,被部下所信服,这种将领为十夫之将,可以统领十人的队伍.如果早起晚睡,整日为公事操劳,言辞谨慎小心,能倾听部下的心声,这种将领为百夫 之将,可以统领百人的队伍。为人耿直又深谋远虑,勇猛善战,这样的将领是千夫之将, 可以统领千人的队伍。外表威武,内心蕴藏着丰富的感情,个性光明磊落,能了解别人 的努力和辛苦,又能关心他人的饥寒情况,这种将领为万夫之将,可以统领万人的部队。 能举贤能之人,进德修业不断充实自己,连续不断,为人忠诚、可信、宽容、大度,善 于治理乱世,这样的将领为十万人之将,可以统领十万人的部队。能以仁爱之心待部下, 又能使领国信服,晓天文,善处人际关系,知识地理,放眼四海之内,治家如同治国, 治国如同治家,和谐圆满,这样的将领是天下之将,可以治理整个天下。
六、将弊:
身为将帅有八种弊病,是将帅用兵的大忌:一是对财、物的需求永远不满足,贪得 无厌;二是对贤德有才能的人妒嫉强烈;三是听信谗信,亲近能说会道、巧言谄媚的小 人;四是只能分析敌情,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五是遇事犹豫不决;六是沉迷于 酒色而不能自拔;七是为人虚伪奸诈而自己又胆怯懦弱;八是狡猾巧辨而又傲慢无礼, 不按制度办事。
七、将志:
兵器是一种凶器,统兵为将是一种重大的责任。兵器刚硬,容易缺损,将领任务重大所以有风险。因此,真正的将帅不以自己的部队强大有威势做靠山,当他受到君主的 宠爱时不得意忘形,当他受到别人的诽谤污辱时,也不惧怕、退缩,看到利益时不起贪 念,见到美女时更不心生邪念,只知全心全意,保家卫国,以身殉职。
八、将善:
对将帅的军事实践能力的要求是“五善四欲”。五善是指:擅长察晓敌人的兵力部署,擅长正确地判断进攻和撤退的时机,擅长了解交战双方的国力虚实,擅长利用对自 己一方有利的时机,擅长利用山川地形的崎岖险阻。四欲是指:作战时出奇制胜,谋划 要周密,人多事繁,追求文静稳重,保持全军上下团结一心,合力抗战。
九、将刚:
好的将帅应该具备的性格是刚强、刚烈,但不固执己见,温和、柔和但不软弱无力, 即通常听说的刚柔相济。单纯一味的柔和、软弱,就会使自己的力量被削减,以至失败, 单纯一味的刚烈、刚强又会导致刚愎自用也注定要灭亡。所以,不柔不刚,刚柔并济才 是最理想的性格特点,才是最佳的状态。
十、将骄:
做将帅的切勿骄傲自大,如果骄傲自大,待人接物就会有不周道的地方,有失礼之 处,一朝失礼就会众叛亲离,人心愤懑相怨。身为将领,也不能小气吝啬,如果吝惜吝 啬必然不愿奖赏部下,奖赏不行,部下必定不肯在战斗中尽最大努力以拼死作战,这样 下去,则在战争中不会取得什么好的成果,国家的实力也就会因此虚弱下去,自己国家 实力下降就是表示敌人正在强大起来。因此孔子说:“一个人尽管具备象周公那样的德 才,但是却骄傲吝啬,那么即使他能做出一定的贡献,也不值得人们去评价称道”。
十一、将强:
将帅的品德修养标准是五强八恶。五强是指五种必须的德性:高风亮节可以勉励世 俗,友爱孝悌可以名扬海内,信义忠诚可以获得友谊,周到细致地考虑问题可以容忍他 人,身体力行可以建功立业。八恶是八种在德性上的缺陷:虽然足智多谋但不能明辨是 非,不能礼贤下士,更不能任用贤良之人,施政时有法不依,无法引导社会风俗,不能 慷慨施惠,不肯救济穷困,不能防患于未然,智慧不足,不能深思远虑,也不能防微杜 渐,不能在声誉显达时推荐自己所熟悉的贤能之士,不能在战败时,毫无怨言,负担全 部责任。
十二、出师:
从古至今,大凡国家遇有危难,国君会选拔贤德之人作将帅以解救国难。出征前, 斋戒三日,进至太庙告祭列祖列宗,国君面南而站,将帅面北而立,太师双手奉上大斧 (权力的象征),国君接过大斧,手持斧柄授给将帅说:“从现在开始,部队由您指 挥。”然后,国君接着说:“作战时,见敌人势弱则进击,见敌人实力强固则以退为主。 不能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看轻别人,也不要因为自己意见独特而听不进部下的意见,不 可以凭借自己功绩显赫就失去人忠信本分的品质。部下还没有坐下来休息时,身为将帅 不能自己先坐下来休息,部下还没有吃饭时,身为将帅也不要首先进餐,应该与部下同 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做到了这一切,手下的将士必会竭尽全力,敌人也一 定会被打败”。将帅听完国君的训命后,宣誓效忠,然后亲自打开凶门,率军出征。国 君把出征的军队送到北门,向将帅乘用的车马跪拜同时又说:“将在外,不受君命。从 今天起,军队中的一切行动都由您来决策”。这样,将帅就具有了绝对的权威,也可以 使智谋之人为之献策,使勇犯之人为之效命沙场。由此,可以百战百胜,立下汗马功劳, 也能扬名于后世,福泽恩及子孙。
十三、择才:
将帅在编排军队时,应该注意:有的士兵武艺高强,喜欢对敌厮杀,愿意独立地与 强劲对手较量,应把他们编在一个行列里,这些人可以算的上是报国之士;有的士兵气 冠三军,精力充沛,身手狡捷,应把他们编在一个行列里,这些人可以算作是突击队; 有的士兵行走快速而敏捷,象飞驰的马一样有威势,应把他们编在一起,这此人可以组 成前锋队;有的士兵善骑善射,箭术高超,百发百中,应把他们编在一起,这些人可以 组成奇袭队;有的士兵专门擅长射箭,是一流的射手,也应把他们编在一个行列里,这 些人可以组成射击队;有的士兵力大无比可以使用强有力的弓弩,即使射程比较远也可 以射中目标,应把他们编成一组,组成阻击队。可见,不同的士兵,有不同的能力特点, 应该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其才,各尽其用。
十四、智用:
将帅将兵出征想夺取战斗的胜利,必须考虑到天候、战机、人的素质这几方面的因 素,要顺天候、得战机、具备相应的战斗力。所以在顺应了天候、也具备了相应的战斗 力,但时机却不成熟的情况下出兵是逆时,在具备了相应的战斗力,有了成熟的战机, 但不具备天候条件下出兵是逆天,在顺应了天候、抓住了战机,但却不具备士兵相应的 战斗力的条件下出兵是逆人。明智的将帅,领兵作战是决不会逆天、逆时、逆人的。
十五、不陈:
古代善于治理国家懂得治国规律的君主是不依赖军队这种国家机器的,具有军事才 能善于用兵的将帅也不以战争,摆开交战的阵势为最终目标,善于布阵的将帅根本不用 向对方发起攻击就能获胜,不以兵戎相见为乐事,善于指挥战斗的人则能永远立于不败 之地,善于总结失败教训的将帅则不会被敌方所消灭。英明的君主治理天下,主要是让 老百姓生活安定,勤于工作,人们安居乐业,不发生任何不愉快的纠纷,这就是上面所 说的“善理者不师也”的意思。上古时代,舜修刑典,还让大臣皋陶作了掌理刑法的官 员,可是老百姓无人冒犯法令,因此也就不用对任何人施加刑法,这就是“善师者不陈” 的意思。大禹征伐的苗族,只派舜手持舞蹈用的干盾、羽扇就征服了有苗族人,这就是 “善陈者不战”的意思。齐桓公在南讨楚国,北伐山戎的过程中,英勇善战,所向无敌, 这就是“善战者不败”的意思。楚昭王时楚国受到吴国的侵犯,楚昭王立刻逃到秦国求 救,后事又返回了秦国,这就是“善败者不亡”的意思。
十六、将诚:
《书经》说:“戏辱君子,就无法得到他的真心,蔑视小人,也无法使他们竭尽全力为自己服务”。所以,将帅领兵的要诀是:广泛笼络部下的人心,严格有关赏罚的规 章和纪律,要具备文、武两方面的能力,刚柔并济,精通礼、乐、诗、书,使自己在修身方面达到仁义、智勇的内涵;领兵作战时,命令士兵休息就应让士兵象游鱼潜水一样不出声响,命令士兵出击时就应让士兵象奔跑中的獭一样突跃飞奔,又快又猛,打乱敌人的阵营,切断敌人的联系,削弱敌人的,挥动旌旗以显示自己的威力并且让士兵服从指挥,听从调动,撤兵时部队应象大山移动一样稳重,整齐,进兵时则要疾如风雨, 彻底地摧毁败军败将,与敌交手则拿出虎一样的猛势;对待敌人,还要采取一些计谋: 面对紧急情况应该想办法从容不迫,用小恩小惠诱敌进入设置好的圈套之中,想尽办法 打乱敌军稳固整齐的阵势,然后乱中取胜,对小心谨慎的敌军要用计使他盲目骄傲起来,上下不一,用离间术打乱敌军的内部团结,对异常强大的敌人想方设法地削弱他的力量, 要使处境危险的敌人感到安宁以麻痹敌人,让忧惧的敌人感到喜悦,使敌人疏忽起来; 对投到我军的战俘要以怀柔的政策来对待,要使部下的冤屈有地方伸诉,扶持弱者,抑 制气势凌人的部下,对有智谋的部下要尽全力亲近他,用他做参谋,对巧言令色的小人 要坚决打击,获得了战利品要首先分给部下;另外,还要注意这样几点:如果敌人势弱, 就不必用全力去攻击他,也不能因为自己军队力量强大就忽视了敌人,更不能以自己能 力高强就骄傲自大,不能因为自己受宠就到部下那里作威作福;对于整个战事的进行, 要先制定详实的计划,要有万全的把握才能领兵出征,不独自享受战场上缴获的财物、 布帛,俘虏的男女人等也不自己独自役使。身为将帅作到了这些要求,严格号令,将士 一定会积极作战,在战斗中效命疆场。
十七、戒备:
国家最重要的事务是国防,在国防的问题上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国家的灭亡,使全国覆没,无可挽回,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啊!所以,一旦国家出现了危难,君臣应齐心一致,废寝忘食,共同谋策,挑选有本领的人担任将帅,指挥三军应敌。如果不能居安思危,就是敌人已打到了家里也不能警觉,如同燕子的窝巢搭筑在门帘上,鱼儿游戏在旱锅里,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左传》说:对事物没有计划,不准备到毫无差错的地步,不能出兵!”居安思危,妥善安排,防止可能出现的灾难,这是古代推崇的善政”“蜜蜂和蝎子一类的小昆虫都以毒刺作为防御的工具,更何况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呢?”如果一个国家忽视了国防建设,即使有百万之众也不可怕,所以说有备无患,就是这个意思。可见,三军将士在出征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十八、习练:
如果军队士兵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一百名士兵也抵不上敌人的一个士兵;如果军队士兵受到了应有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一名士兵就可抵挡百名敌人的进攻。所以孔子说:百姓没有受到教育和训练就去参加战斗,这是让他们去送死。”“让贤德的人用七年的时间来教育和训练百姓,他们马上可以投入战斗,并且个个都勇猛善战!”这就是说想让百姓投入战斗,在出征之前不能不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训练时,要使百姓明白什么是礼,什么是义,要训练、教诲他们有忠信的思想,要讲明赏罚的界限,用赏罚来制约督促他们的行为,使他们自觉上进。然后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列队与解散,坐下起立,行进立定,前进后退,解散与集合,使他们能整齐划一、井然有序。象这样一教十,十教百,百教千,千教万,就可以使整个三军受到训练,最后再让将士接受战术训练就可以在战场上打败敌人了。
十九、军蠹:
军队行动时,有几种情况可以直接导致全军崩溃:一是对敌情的侦察不仔细、不准 确,在消息的反馈上不按规定进行,与实情不相符合;二是不遵守命令,耽误了集合的 时间,使整个军事行动受阻,丧失了战机;三是不服从指挥,不听候调度,忽前忽后, 七零八乱;四是将官不体贴下级,只知一味地聚敛搜刮;五是营私舞弊,不关心下级将 士的生活;六是迷信诽谤之辞、神鬼怪兆,胡乱猜测吉凶祸福;扰乱了军心;七是士兵 不守秩序,喧哗吵闹,扰乱了将帅的决策和执行;八是不遵守命令,擅作主张;九是贪 污现象严重,侵占国家财物,无所不为。
二十、腹心:
身为将领,应该有自己的左右亲信可以咨商事情,有给自己侦察消息通风报信的耳 目,有坚决贯彻自己的命令辅佐自己的羽翼。没有心腹之人,就好比人在黑夜中走路, 手脚不知该迈向何处,没有耳目之人,就好比盲人安静地生活在黑暗中,不能做自己想 做的事,更不能为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进行钻营活动;没有爪牙之人,就好似一个人饥不 择食,吃了有毒的食物,中毒身亡。所以,明智的将帅,一定要选用学识渊博、足智多 谋的人做自己的心腹,要选用机智聪明、谨慎保密、有很强的判断力的人做自己的耳目, 还要选择勇敢、彪悍的士兵做自己的爪牙。
二十一、谨候:
凡是将领领兵出师不利,都是因为轻视敌军而产生的后果,所以军队在出师时要严 格法律、法令,详细考虑各种细节,按战争规律行事,否则的话仍然会招致灭亡。这些 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十五项:一是虑,要仔细地考虑、谋划,探明敌人的所有情况;二是 诘,盘问、追查,搜集敌人情报,并仔细判断情报的真假;三是勇,见敌人阵势威武强 大的不退怯;四是廉,不为眼前小利所诱惑,以义为重;五是平,赏罚公正,公平合理; 六是忍,忍辱负重,寄希望于未来更伟大的使命;七是宽,宽厚,宽宏大量,能包容他 人;八是信,忠信、诚实,遵守诺言;九是敬,对有才德的人以礼相待;十是明,明白 是非,不听信搀言;十一是谨,严谨、慎重,不违礼不悖法;十二是仁,仁爱,能无微 不至地关心、体贴下级官兵;十三是忠,忠诚报国,为了国家的利益,就是赴汤蹈火也 在所不辞;十四是分,行为有分寸,守本分,做事情量力而行;十五是谋,足智多谋, 能知己知彼。
二十二、机形:
大凡愚笨的人能够战胜聪明的人,是违反常理的偶然事件;聪明的人能够战胜愚笨 的人,是合乎常理的必然事情;而聪明的人在一起交战,就全看掌握战机如何了。掌握 战机的关键有三点:一是事机,二是势机,三是情机,当事情已经发生,有利于己而不 利于敌时,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不能算是聪明;当形势发生变化,有利于己而不利于 敌时,去不能拿出克敌制胜的办法,也不够贤者的资格;当整个态势已经很明确对己方 有利时,却不能断然采取行动,这也不能算是勇敢。所以,善于指挥军队的将领,一定 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取得胜利,即因机立胜。
二十三、重刑:
吴起说:“军队中敲击鼙鼓、金锋的目的,在于引起士卒在听觉方面的敏锐注意力, 听从指挥,挥舞旗帜,在于集中士卒在视觉方面的注意力,而各项法规、禁令及刑罚的 目的在于管理士卒,节制士卒的行动。”在军队中,用声音引起士卒的注意,要求士卒 听从指挥时,发声的器具必须音质清脆宏亮;用旗帜来指挥士兵作战时,旗帜的颜色要 鲜明、醒目;用刑罚、禁令来约束士卒的行动时,执法必须公正、严明。如果做不到上 述三点,军容就会紊乱,士卒就会涣散、懈怠。所以说,在指挥部队的问题上,应该达 到这样的程度:只要将帅的指挥旗帜挥舞摇动,部下就会英勇前进,只要将帅的命令一 下,所有的士卒就会同仇敌忾,拼死上前,报效国家。
二十四、善将:
从古至今,善于领兵打仗的将领用兵的原则有四点:令出如山,向部下讲明什么是 进,什么叫退,什么是不应该做的;用仁、义的思想教育部下,使士卒能知书达礼;告 诫部下明辨是非,使士卒能互相勉励,规过劝善;严格赏罚,使士卒不敢涣散,有信用, 上述四点基本的原则:禁、礼、劝、信是部队中的重要规范,如果彻底做到了这四点, 就好像主要的支架已经搭好,其它的细微末节也就自然地顺展开来,有了法规,具体的 内容也就明晰了,这样军队就能战必胜,攻伐时得其所需。无能的将领做不到这四点: 没有规制,一旦下令撤退,士卒不听指挥,抱头鼠窜;而下令进攻时,则没有节制,步 调不一,甚至纷纷逃避,怠慢拖延,全军也就难逃灭亡的下场;劝戒不明,赏罚无度, 失信于士卒,上下不能一心,贤德之人纷纷远走,谄媚狡猾的小人得势,这样的将领带 出的部队,一定会每战必败。
二十五、审因:
如果能顺应百姓的心愿来征伐邪恶,就是黄帝也不能与这样的行为相比,如果 能借助百姓的力量,群策群力获得胜利,那么就是商汤、周武王也不能与这样的功劳相 比。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以德威服人,则在下的各路英雄都会屈服这样的将帅之下, 四海之内,各方豪杰则也会甘心受到节制。
......(字数太多)

诸葛亮有什么缺点

1.不会保养身体,殚精竭虑,过度劳累。这一点他自己和司马懿最清楚,在《三国演义》中有明确的叙述:蒋琬向他建议多休息,他自己也说自己清楚,太累了从长远讲反而不利国家,但一想到先帝就忍不住操劳;司马懿也说过,像诸葛亮这样,操劳这么多,吃这么少,命不久矣。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也怪自己没保养好。
2.不会识人。蜀国赖以立国的文臣武将几乎都是刘备选中的,刘备死后,这帮人老的老,死的死,蜀国成器的人没有几个,除了一个姜维,诸葛亮几乎一个人才都没有发掘,国中几无可用之人。特别是,刘备都嘱咐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还是用了他,结果失街亭,错过了最有机会的一次北伐的胜利,还是靠老赵云才全身而退。
3.疏于教导幼帝。刘备死后,他把几乎全部的静力用到考虑北伐上,疏于对刘禅的教育,导致刘禅贪玩成性、周围的太监趁虚而入,刘禅终成了扶不起的阿斗。须知幼帝才是国家的未来,才是国家的根本。诸葛亮要报先帝之恩,实在是逐本而求末。
4.太急于北伐,没有讲求步骤和计划,六出祁山,时间都很密集,蜀国本来就不富,又没有休养生息的机会,将士厌战,百姓受苦,这样急功近利,是无功而返的一个重要原因。
主要就想到这些,呵呵。

诸葛亮很聪明,那么他有没有什么弱点呢?

百战百胜的诸葛亮最大弱点是什么?司马懿说了18个字,字字精辟

《三国》正史上,司马懿对诸葛亮有过两句十分著名的评价,这第一句就是“真乃天下奇才也!”,可以看得出来,司马懿对于诸葛亮智谋的肯定。

不过诸葛亮虽然聪明过人,但也存在一定的弱点。这也是司马懿对于诸葛亮的第二句评价,即:“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简单的解释,就是说诸葛亮太过优柔寡断,不懂得变通!

事实上,第二句才是司马懿对诸葛亮更全面的评价,也道出了诸葛亮为什么会失败的原因!因为不管历史上再怎么吹嘘诸葛亮,神化诸葛亮,最终笑到最后的还是司马懿!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名副其实的战略家、家,但并非杰出的战术家,虽然他在历史上有出师北伐、平南蛮等较大功绩,但和司马懿相比,确实还差点。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有三!

(1)作战指挥能力不强,导致其战略可行性打折

能够提出“三分天下”的构想,这一点确实能说明诸葛亮心怀远大抱负,但自己的战略构想并不能由他自己来完成,关键指挥能力不强。而且前半段执行得相当不错(我可没说执行人是诸葛亮),“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荆州在这一战略构想中非常重要,重要到诸葛亮的北伐能否实现。

只可惜关羽最终还是没能守住荆州,否则北伐又是另外一个局面。荆州的丢失,意味着天下统一的战略构思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不能做到知人善用,缺乏培养人才、举荐人才的能力

诸葛亮知人善用的能力远远不及刘备,虽然接班人姜维选得不错,但是个降将。先主刘备提拔的魏延,虽然做事冲动,但对刘备确实较为中心,遗憾的事,他却一直成为诸葛亮打击的对象。(整个三国历史中,魏延死的是最冤枉的,如果早有反心,先主刘备驾崩的时候就已经反了,何必还要来受这窝囊气,要是真反,就不会想北伐,而是留守长安。结果北伐不成,反倒丢了自己的性命,确实可惜)

诸葛亮的评价不能用简单的成王败寇来衡量,他所建立的是精神层面的功绩,是一个道德标准的化身,是一个“忠”字的完满体现。所以说,不管是推崇也好,恢复历史原貌也罢,说到诸葛亮,人们还是首先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后才是那些“近神”、“近妖”的“丰功伟绩”。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