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生肖兔的雅称

古代兔子的雅称和寓意

兔子古代的雅称有月精、月德、明视、讨来、跳猫子、舍舍迦、卯畜、缺鼻、三瓣嘴等,这些称呼和古代的神话故事嫦娥,兔子的外貌特征和行为特征有关,现在的兔子需要被作为食物和宠物喂养,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为兔子取名。
兔子,是哺乳类兔形目兔科下属物种的总称,共9属43种。
具管状长耳(耳长大于耳宽数倍);簇状短尾,比前肢长得多的强健后腿。
陆栖,见于荒漠、荒漠化草原、热带疏林、干草原和森林。

兔子的别称是什么?

兔子小巧可爱,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宠物之一。古代诗文中也多次提到兔子,除了用“兔”和带有“兔”字的词语外,也用其他一些词汇表示兔子。下面总结的十三个兔子的别名,你知道几个?
一、东郭逡。《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原为良兔名,后也泛指良兔。
二、决鼻。缺鼻。指兔。传说月中有兔,因又借指月亮。 《太平御览》卷九○七引三国魏宋均《诗纬推度灾》注:“‘八月成光,决鼻始明。’决鼻,兔也。”
三、穴鼻。类似决鼻。明·王志坚《表异录·天文一》:“《易干凿度》曰:‘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体就,穴鼻始明。’穴鼻,兔也。”
四、郊菟。狡兔。 《淮南子·主术训》:“(孔子)足蹑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杨树达证闻:“郊当读为狡。”
五、扑朔。《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扑朔,指雄兔脚毛蓬松;迷离,指雌兔眼睛眯缝。但在兔奔跑时即难辨其雌雄。一说,扑朔为四脚爬搔或跳跃貌。后以“扑朔”作兔的代称。苏轼《游径山》:“寒窗暖足来扑朔,衣钵咒水降蜿蜒。”王文诰辑注引王十朋曰:“《事状》云:‘师有二白兔,常跪于杖履之间。’”
六、扑握。兔子跳跃貌。借指兔子。陆游《赠湖上父老十八韵》:“已遣买扑握,亦可致噞喁。”
七、朴握,同扑握。苏轼《游径山》:“寒窗暖足来扑朔,夜钵咒水降蜿蜒。”扑朔一作朴握。《剪灯余话·听经猿记》:“师方鼾睡,朴握暖足,伊尼卫床。”
八、朴渥,同扑握。范成大《复自姑苏过宛陵至邓步出陆》:“饮溪有迹于菟过,掠草如飞朴渥翻。”
、跳猫子。方言。指兔子。 周立波《暴风骤雨》:“在这密密层层的杂草里,一只灰色的跳猫子,慌里慌张往外窜。”
十、鹓(yuān)扶。兔的别名,传说有穷后羿被杀就是因为抓捕了鹓扶。《渊鉴类涵》卷四三一引元陈芬《芸窗私志》:“后羿猎于巴山,获一兔,大如驴,异之。置柙中,中途失去,柙掩如故。羿夜梦一人冠服如王者,谓羿曰:‘我鹓扶君,为此土之神,而何辱我?我将假手于逢蒙。’是日逢蒙弑羿而夺之位。兔曰鹓扶,自此始也。”
十一、菊道人。兔的别名。 宋·陶谷《清异录·兽名》:“吉祥僧刹有僧诵《华严》大典,忽一紫兔自至,驯伏不去,随僧坐起,听经坐禅。惟餐菊花,饮清泉,僧呼菊道人。”
十二、明视。原为古代祭宗庙所用兔的特称。后为兔的别名。 《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兔曰明视。”孔颖达疏:“兔肥则目开而视明也。”韩愈《毛颖传》:“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视,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卢若腾《岛居随录》卷下:“兔上唇缺,目不瞬而了然,故《礼记》谓之明视。”
十三、山蹦子。野兔,东北官话。1980年第11期《鸭绿江》:“背后挂着猎获的野物,有斑鸠,有山鸡,还有一只山蹦子。”

兔的外号有哪些?

兔的称呼:“月精”、“月德”、“明视”、“讨来”、“跳猫子”、“舍舍迦、“卯畜”、“缺鼻”、“三瓣嘴” (古人曾经把男同性恋,尤其是偏向於女性气质的同性恋,称为“兔子”)
详见下文:
兔的异名别称
编者按兔,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哺乳纲;它也是一种常见的家畜。而在民间,它则是机智、善良和吉祥的化身。兔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发掘和整理兔文化,进而弘扬兔文化,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从本期开始,本报推出栏目《兔文化漫谈》,以飨读者。
“兔”字,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出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描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可见,至少在2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对兔子就有了初步认识,并创造出了“兔”这个字。在一本记述后弈日常生活的书中也有“兔”字:“后弈猎于巴山,获一兔,大如驴,置柙中,中途失去,柙掩如故。”这段描写充满神话色,说,这只野兔的形体竟然如同驴子一般大小,被逮住以后关到一只木头笼子里莫名其妙丢失了。
且不管古人对兔子的形态、大小是如何描述的,也不管其中的神话色有多浓厚,现在且让我们考虑一个问题:兔,为何称为“兔”?宋代陆佃在《埤雅·释兽》作了回答:“兔口有缺,吐而生子,故谓之兔。兔,吐也。”古代,科学不发达,认为仔兔是从兔的唇裂中吐出来的,显然是一大谬误。不过,陆佃是解释兔之所以称为“兔”的第一人,算是对文字学和动物学的一个小小的贡献。
古代神话,相传月中有玉兔捣药,故称兔为“月精”、“月德”。唐代权德舆《中书门下贺河阳获白兔表》:“惟此瑞兽,是称月精。来应昌期,皓然雪。”北周庾信《齐王进白兔表》:“月德符征,金精表瑞。”
兔在古代,还有“明视”的雅称。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兔曰明视。”孔颖达解释:“兔肥则目开而视明。”
在有些地区,有些民族的语言中,对兔有一些特殊的称呼。比如,元代赵孟頫写过一首《兔》诗:“耳后生风鼻出火,大呼讨来飞鸣。”这里的“讨来”,是蒙古语,指的是兔。东北某些地区,把兔称为“跳猫子”。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里有这么一句话:“一只灰色的跳猫子,慌里慌张望外窜。”在古代印度的一种语言梵语中,则把兔叫做“舍舍迦”。
按照十二生肖的排序,卯属兔,有人便称兔为“卯畜”。至于民间“缺鼻”、“三瓣嘴”等兔的别称,就很好理解了,那是因为兔的上唇中央有一条裂缝,如鼻有穴。
陈建志
(古人曾经把男同性恋,尤其是偏向於女性气质的同性恋,称为“兔子”)
《尔雅翼》对此有更详细的解释:
兎视月而有子,其目尤瞭,故牲号谓之明视。《天问》称:夜光何徳,死则又育;厥类惟何,而顾兎在腹。盖月唯朢一日满,余时常缺,兎口亦缺,以类相致。说者以为天下之兎皆雌,惟顾兎为雄,故皆望之以禀气。古称日乌月兎,相传已久。传曰,日无光则乌不现,乌不现则飞乌隐窜。汉元帝永光元年,日中无光,其日长安无乌。而今世卜兎之多寡者以八月之朢,是夜深山大林中,百十为列,延首月影中,月明则一歳兎多,月暗则兎少,是禀顾兎之气以孕也。然兎亦自有雌雄,不专视月,古乐府亦云:雄兎脚扑朔,雌兎眼迷离,两兎逐地走,安能知我是雄雌?盖雌雄之难辨者云尔。《论衡》云:舐雄毫而孕,及其生子从口中吐出……
由此可见兔与月之关系。《春秋元命苞》中还有一句话:君失徳则地吐泉鱼衔兎。宋均注曰,兎阴精,鱼是阳,见制也。(注④)由以上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理解古人观念中,兔子是作为一种“阴精”之物而存在的。而代表被动一方的男同性恋又恰巧具有阴柔的特点,因此兔子便逐渐被古人用来形容同性恋,尤特指娈童男妓,或者是同性恋中的被动角色。

兔的别称有哪些?

古代有叫蔚儿的,兔子还有女同的意思,隐讳点也称免了
满意请采纳

兔子的别称有哪些?

兔的其他称呼:“月精”、“月德”、“明视”、“讨来”、“跳猫子”、“舍舍迦、“卯畜”、“缺鼻”、“三瓣嘴”。

兔,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兔子,本义即兔形目兔科动物兔子。古代车上勾连车厢底板和车轴的部件,形状如蹲伏之兔,因名伏兔,简称兔。传说月中有白兔捣药,因此“兔”又可用作月亮的代称。八大行星之一的水星古代又叫辰星,别名兔星,省称兔。这一意义的“兔”读为chān。

兔子的种群分布:

兔可成群生活,但野兔一般独居。中国仅有9种兔属种类,其中草兔分布欧、亚、非三洲,中国除华南和青藏高原外,广泛分布;雪兔冬毛变白,分布在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北部;高原兔分布在青藏高原。

华南兔分布在中国华南及,邻国朝鲜也有分布;东北兔在中国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区有分布,塔里木兔分布在的塔里木河流域塔里木盆地边和和田、叶城、莎车、巴楚、克拉玛依。

兔子的别称是什么?

兔儿爷(月中的玉兔)

[ 兔 ] 拼音:tù, 繁体:兎
部首:刀 部首笔划:02 五行:金
简体笔划:08 繁体笔划:7 吉凶寓意:吉
拼音输入:tu 五笔输入:qkqy 笔顺:撇折竖折横撇折捺
传说中的月中玉兔 [jade rabbit in the moon]。如:兔乌(玉兔、金乌的简称。指月和日。古代传说太阳中有金乌,月亮中有玉兔);兔影(玉兔的影子);兔房(传说中玉兔捣药之屋。借指仙家药室);兔儿爷(月中的玉兔)
月亮的别称 [moon]。如:兔魄,兔轮,兔月(月亮的别名);兔钩(弯月);兔宫(月宫);兔起鸟沉(月出日落);兔辉(月光);兔阙(月宫);兔华(明月)
古代车制 [a carriage brake]。舆下方木,伏于毂上轴内两旁,用以承舆者。名优兔,省称为兔
制笔的兔毫。借指毛笔 [writing brush]。如:兔毫,兔颖(用兔毛制成的笔);兔楮(笔和纸。犹言笔墨);兔翰(毛笔);兔管(毛笔的别称)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