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预言有哪些

诸葛亮生前预言: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二火和两士分别指...

“二火”指的就是汉字的“炎”字,指代“炎兴初年”;“二士”指的是钟会和邓艾两位名士。这是诸葛亮留下来的一句预言:“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在他去世多年之后,这句话得到了验证。

诸葛亮去世之后,由姜维继承他的衣钵,继续坚持北伐,但魏国名将邓艾实力强大,姜维屡次受挫,十分被动。炎兴初年(263年),魏军正是伐蜀,他们分为三路,钟会带领十万大军主力,而邓艾率领三万余人。后来钟会被姜维堵死在剑阁天险,钟会僵持一阵后无奈撤退。而邓艾却不走常路,而是从阴平道翻越过去。阴平道十分险要,邓艾一边走一边凿山开路,就这样用二十多天走过七百多里,终于到达了摩天岭。

邓艾此行历经艰险,穿过摩天岭之时,发现了一处石碑。石碑上便是“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而这碑的落款不是旁人,竟然是蜀国的已故的丞相诸葛亮。

邓艾一看非常惊讶,这“有人越此”说的不就是他自己吗?前两句已经应验,后两句邓艾参悟不透,也没有多想。而后邓艾和钟会联手将蜀国灭亡,姜维投魏,他一战成名。

司马昭远在长安,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邓艾和钟会在蜀汉做大,不听调遣。司马昭多次下军令给邓艾,叫邓艾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汇报。而邓艾不仅在没有上报的前提之下将刘禅封为骠骑将军,又善待蜀汉官员,司马昭已经对他起了疑心。

姜维佯装投降,想要策反钟会,他发现了钟会和邓艾之间的矛盾,便从中挑拨离间。钟会认为邓艾抢走了自己的功劳,太过高调,十分不满。姜维就劝他给司马昭上奏,就说邓艾在蜀汉扩张自己的军队,有谋反之心。不仅如此,钟会还将邓艾写给司马昭的奏折拦下,模仿邓艾的笔迹,将奏折内容改的面目全非,语气无礼。司马昭大怒之下,让钟会捉拿邓艾父子,准备押回洛阳侯审。

姜维再接再厉,反复劝说钟会:既然他已经拿下了邓艾,何苦还要为人臣子,完全可以成为蜀汉之主。钟会深以为然,联合姜维意图谋反。他们发动兵变之后却被士兵背叛,最终身死乱军之中。姜维死后,卫灌追击邓艾,将其一刀砍杀,连邓艾的儿子邓忠也死了。

两士争衡,不久自死。说的就是钟会和邓艾两人因为贪婪和疑心而明争暗斗,最终两人都丢了性命。

诸葛亮所做的3次预言,最后的预言应验在什么时候?

如果要在历史上找出一位神机妙算的人,您会想到谁?

想必不少人会想到刘伯温,但更多的人会想到诸葛亮,毕竟诸葛亮在后世中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当然他的这种名气,还要得益于罗贯中老先生地刻意“炒作”。

也正是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更是被拔高到了一个令人望尘莫及的高度,正所谓是: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

当然,更令人服气的还不是《三国演义》,而是《马前课》。

据说这是诸葛亮行军打仗途中,利用闲暇时间写出的一部预言书,诸葛亮写这本著作的目的,是为了占卜,也就是出兵时在马前起卦,以此来预测出兵是否顺利和能否打胜仗,但这部著作写成后,就变了味道成了推测国运的书。

《马前课》一共有14课,每一课预测了一个朝代,至于其中的预言有多准,我们就拿第一课来举个例子:

无力回天,鞠躬尽瘁,阴居阳拂,八千女鬼。

乍一看,令人一头雾水,但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便会大吃一惊。

前两句是诸葛亮对自己的预测,他知道自己无力回天,最终会劳累而亡,第三句预测了蜀汉的宦官黄皓,他借助刘禅的宠爱,胡作非为,扰乱朝政,第四句更不得了了,这是说诸葛亮直接预测了曹魏会得到天下,“八千女鬼”合起来正好是个“魏”字。

怎么样,神奇不神奇?

正是因为太神奇了,所以如果说《马前课》是出自诸葛亮之手,不管您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我更相信它是后人借诸葛亮的名字所写的。

抛开《马前课》不提,诸葛亮还有做了3次预言,一次比一次准,最后一则预言应验在372年后的隋朝,这就让人不可思议了,我们一起来看。

预言之一:好友的未来

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阳都一个官吏之家,在当地诸葛氏可是正儿八经的名门望族,只不过他的童年并不幸运,三岁丧母,八岁丧父,年幼的诸葛亮只好投奔叔父诸葛玄,后来诸葛玄也去世了,诸葛亮便隐居在隆中,过起了耕地种田的小日子。

可是他虽然身在田野,但心却在天下。

所以他总是以管仲乐毅自比,只是当时不少人都笑话他,觉得他就是一个种田的,估计还没村头的王二种地种得好,还和管仲乐毅相比,哈哈哈……

不过诸葛亮还是有朋友的,其中崔州平(名钧)、徐元直(名庶),这两人便是他的好友,他相信诸葛亮的才干,更认为他确实有两把刷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之所以相信诸葛亮的才干,是因为他们也不是一般人。

有那么一次,这三人一同喝酒畅谈人生和理想,诸葛亮就对他们说,我能预测你们以后所能做的官职。

崔州平和徐庶觉得诸葛亮是喝酒喝上头了,于是就问他,以后他们能做多大的官,诸葛亮便说,掐指一算,你们大概能郡守的地步,再往上就难咯。

这些人自然也没有当真,毕竟当时正值乱世,自己都看不清以后,他人又怎么会清楚呢?

可是后来确实验证了诸葛亮的预言,曹丕当上皇帝之后任命徐庶为上党郡守,任命崔州平为琅琊太守。

预言之二:儿子的未来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诸葛亮在人生的前46年里,就时常被这个问题所困扰,因为他一直没有儿子,为此还将兄长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给收养了。

后来在诸葛亮46岁的时候,他可以扬眉吐气了,因为他有了自己的亲子,名叫诸葛瞻,诸葛亮老来得子,自然对诸葛瞻也比较宠爱。

此时的刘备已经去世多年,蜀汉的军政也都是诸葛亮说得算,这也导致诸葛瞻自小便养尊处优,根本没有受过什么苦。

看着这个儿子,诸葛亮越来越担忧,于是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便对诸葛瞻的未来做出了预言: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自己的这个儿子虽然十分聪明可爱,但却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为了告诫诸葛瞻要稳重,也为了让他能成大器,破了自己的预言,诸葛亮在临终前还专门给诸葛瞻写下了《诫子书》。

只可惜,诸葛瞻还是让诸葛亮失望了。

诸葛亮去世之后,诸葛瞻便世袭了诸葛亮的爵位,并且在他十七岁的时候,便娶了蜀汉的公主为妻,并被授为骑都尉,时人皆认为诸葛瞻有其父之能,只不过这种称赞却是言过其实。

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临终前对自己也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

预言之三:南中的未来

公元225年,蜀汉大臣朱褒、雍闿、高定起兵叛变,南中当地的豪强孟获亦看准机会参与到叛乱的队伍中,此时的诸葛亮很是忧伤,北有曹魏,东有孙吴,南有三郡叛乱。

要破局就得有办法,诸葛亮找到的办法就是北抗曹魏,东和孙权,趁机平定三郡叛乱。

同年五月,诸葛亮克服重重困难,在味县(今云南曲靖)击败了孟获,之后又乘胜追击平定了朱褒等三人,在班师回去之前,诸葛亮为了纪念自己的功劳,在南中立下了一块功德碑,上面仅仅只有九个字:

万岁过后,胜我者过此。

当时的人看到这九个字就很疑惑,但是又不解其意,便想当然地认为,这是诸葛亮在自夸,意思说是,万年之后才会有人能超过他的功绩。

但是没想到,诸葛亮说得根本不是这回事,这九个字是预测了南中的未来,在372年后这预言便应验了。

公元597年,这一年的皇帝是隋文帝。

当时南宁州(今云南曲靖,诸葛亮立功德碑之地)的羌族首领反隋,隋文帝派了一个叫史万岁的人去平叛,史万岁是一位名将,他一路所向披靡进入南宁州。



途中看到了诸葛亮所立的碑文,便将石碑倒置,继续向西挺进,转战千余里,击破西南羌族30余部,羌族首领十分畏惧,便再次归降,而史万岁的名字也被留在了历史中。

这也就是说,诸葛亮预言中的万岁,并不是指的万年以后,而是指的史万岁这个人。

这件事尽管很不可思议,却是正儿八经记载在《隋书·史万岁传》中,有云:

贼前后屯据要害,万岁皆击破之。行数百里,见诸葛亮纪功碑,铭其背曰: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万岁令左右倒其碑而进。

由此可见,诸葛亮所做的3次预言,一次比一次准,最后的预言应验在372年后,确实够神奇的,让人不服都不行。

参考文献:《三国志》、《隋书》等。

(图王侵删)

诸葛亮一生三个预言,居然都应了,真是卧龙神人

说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很多人都想到了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用兵如神这样的形容词,必须说,诸葛亮真的是一位博古通今的 “神人” ,他甚至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

由于诸葛亮在隆中居住了十年,对荆州的情况非常熟悉,与此同时,荆州还有诸葛亮的朋友以及结交的士族,因此,在刘备征战期间,诸葛亮留在荆州,在巩固后方和支援前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诸葛亮生活在隆中,但他始终关心国家的情况,并以家国天下的情怀来思考国家的未来和发展。隆中十年的学习使诸葛亮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 社会 、分析形势,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在隆中时期,诸葛亮结交了许多名人,为自己建立了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

今天,我将告诉你他预测过的三个精确预言。

首先是预测朋友的官职。当时,曹操带领部队占领了徐州,诸葛亮别无选择,只能去荆州躲避,在那里,他结交了四个朋友,几个人经常一起谈论古今,游玩辩论。有一天,几个人聚在一起聊天,突然诸葛亮对四个朋友说,我可以预测你们以后的官职,今后几位都可以担任刺史郡守。那时,朋友们并不相信诸葛亮的预言,并完全把它当作一个玩笑话,出乎意料的是,经过多年,诸葛亮的预言成真了。

第二是预测儿子很难成大器。虽然诸葛亮非常强大,但他却是老来得子,46岁时,他有了他的第一个孩子,诸葛瞻。虽然诸葛瞻样貌看起来像诸葛亮,小时候也非常聪明,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诸葛瞻长大后会成为一个著名的大人物,诸葛亮却不这样认为,他甚至在给哥哥的信中写道:儿子诸葛瞻过于早熟,很难成为大器。许多年后,诸葛亮的预言再次成真,诸葛瞻因轻视敌人而死,他的名声完全无法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最后的预测是: 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 。这九个字是诸葛亮在北伐期间雕刻在一块石碑上的文字,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在歌颂自己的功绩,但事实并非如此。直到372年以后的隋朝,隋朝的将军史万岁南征北战、追击敌军经过了诸葛亮的石碑,这证实了诸葛亮所立的石碑上的文字,这件事清楚地记录在 历史 的史册中,而不是后人编写。

不得不说,诸葛亮真的是预测得很准,难怪他在百姓中得到了高度赞誉。

诸葛亮的神秘四大预言

第一课:中下
无力回天,鞠躬尽瘁;
阴居阳拂,八千女鬼。
这是诸葛亮的第一个预言,蜀国将为魏国所灭。
诸葛亮很显然算到了自己无力回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国最终还是被魏国所灭,这八千女鬼合起来不就是个“魏”字?这个还不算什么,因为根据后主不成大器的情况就知道蜀国江山肯定保不住,诸葛亮实在是带不动啊!
第四课中上
十八男儿,起于太原;
动则得解,日月丽天。
诸葛亮的第二个预言,唐朝将为李姓王朝,武则天会当皇帝。
李渊起兵太原,十八男儿就是李字,看不出来?十八就是木字,男儿不就是子嘛,合起来就是李啊!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十八人起兵,但跟随他一起起兵的谋臣将领把他几个儿子也算上才十六人,加上他自己才十七个人。是不是诸葛亮算错了?当然不是,李渊的女儿穿戎装,作战英勇,战功赫赫,不是男儿胜似男儿,所以说是十八男儿。
日月丽天,看官们也能猜出来,日月当空就是曌啊,连武则天称帝都算出来了。不过唐朝国力强大,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才混个中上,看来诸葛亮的算法对后世国家要求的很高嘛!
第六课上中
惟天生水,顺天应人;
刚中柔外,土乃生金。
诸葛亮第三个预言,宋朝繁荣,北宋为金所灭。
这个说的是宋朝,北宋国运不错,繁荣鼎盛,汴京繁华天下无,国运上乘没有问题,靖康之变,中原沦陷,南宋偏安一隅,中等国运尚且可以。赵匡胤定下不杀文臣言官的规矩,勤俭节约,休养生息,符合水的特点,通过不流血的陈桥兵变,应部下要求黄袍加身。后来北宋出现方腊、宋江起义,北宋镇压下去和辽国和谈后期基本没有打过战争,中属土,土生金指的是金国占领中原,宋被迫偏安这一情况。
最近有人指出,所谓诸葛亮《马前课》是民国时候有人伪造的,怎么可能那么准确?接下来看下面这一卦,就会感叹此书的神奇之处。
第十一课中下
四门乍辟,突如其来;
晨鸡一声,其道大衰。
诸葛亮第四个预言,日本侵华,鸡年战败。
四门乍辟,突如其来,很明显指的就是日军四路侵华(北从山海关到平津一路,东从海上进攻上海爆发淞沪会战,南侵广东,西边就是云南一线,松山、腾冲失陷于日寇之手。)日本动作迅速,很快占领我国大片国土,并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所以说突如其来。晨鸡一声,指的农历鸡年,正好是1945年,这一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印证其道大衰。

如果诸葛亮没有死,蜀国还会灭亡吗?

诸葛亮不死蜀国依然会灭亡,诸葛亮虽然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但是远没有《三国演义》里面那样神乎其神。蜀国灭亡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不是一个人就能左右的。


在我看来,诸葛亮只是一个家,绝非是一个军事家。如果天下统一了,你让诸葛亮来帮你治理,那么他肯定能帮你治理的井井有条;但是如果在乱世,你想要诸葛亮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去一统三国,我觉得就有点牵强了。


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军事才能高,完全是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像什么“赤壁之战”、“空城计”、“草船借箭”等等,要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它并不等同于历史,是允许作者加工的。像上面所说的三件事,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但是主角并不是诸葛亮,而是东吴将领组织的,诸葛亮并未参与其中。罗贯中为了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强行把别人做的事加在诸葛亮的身上,是为了神话他。


上面的推断可以看出,诸葛亮其实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而且诸葛亮不是组织过北伐了吗,但是结果怎么样?每一次都被司马懿打回来了。要知道当时司马懿是诸葛亮的劲敌,只要他不死,诸葛亮绝没有北伐成功的可能。
而且一个国家并不是单靠一个人就可以逐鹿中原的。当时的蜀国在经历过几次战败后,元气大伤,在三国里面应该算得上是最弱的一个国家了,能自保就不错了,还想着北伐无异于痴人说梦话。即便诸葛亮活着,他也无力回天。

诸葛亮最后结局

诸葛亮最后病重而逝。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

扩展资料:

诸葛亮的故事:

1、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达江东劝说孙权共同抗曹,鲁肃带他前去会见孙权。诸葛亮见孙权碧眼紫髯,一表人材,自知难以用言语说动,便打定主意要用言语激他。

寒喧之后,孙权问道:“曹兵共有多少?”诸葛亮答:“马步水军,共100余万。”孙权不信。诸葛亮说:“曹操在兖州时,就有青州军20万;平定河北,又得五六十万。

在中原招新兵三四十万,现在又得荆州兵二三十万:如此算来,曹兵不下150万。我只说100万,原因是怕惊吓了江东之士。”鲁肃听后大惊失色,一个劲向诸葛亮使眼色,诸葛亮却装看不见。

孙权又问:“曹操部下战将,能有多少?”诸葛亮说:“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不下一二千人!”孙权道:“曹操有吞并江东的意图,战与不战,请先生为我下决心。”

诸葛亮说:“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又新破荆州,威震天下,现在即使有英雄豪杰要与他抗衡,也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刘豫州才逃到这里。

希望将军您量力而行:如果能以吴、越之众与他抗衡,就不如早一点与其绝交;如果不能,为什么不依众谋士的主张,向他投降呢?”

孙权道:“就如您所说的,那么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当年的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名壮士罢了,尚能笃守节义,不受侮辱。

更何况身为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的刘豫州。事业不成,这是天意,又岂能屈处人下?”孙权听了,不禁勃然大怒,退入后堂。

众人都笑诸葛亮不会说话,一哄而散。鲁肃则一个劲埋怨诸葛亮,批评他藐视孙权。诸葛亮笑道:“我自有破曹良策,你不问我,我岂能说?”鲁肃听罢,赶紧跑到后堂告诉孙权。

孙权回嗔作喜,又出来与诸葛亮相见,并设酒宴款待。经请葛亮一番实事求是地分析,孙权果然进一步坚定了抗曹决心。

周瑜系江东主战派的核心。但是,他在与诸葛亮相见时,却故意反说宜降不宜战。鲁肃不知是诈,与周瑜当面争辩起来。诸葛亮装作主张投降的样子。

然后说:“我有一计,既不必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也不必亲自渡江;只要派一名使者,送两个人到江北给曹操,百万大军就会卷旗卸甲而退。”

周瑜问道:“用哪两个人?”诸葛亮说:“我在隆中时,就听说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十分壮丽的楼台,称之为‘铜雀台’,并且广选天下美女置于其中。

曹操原本就是个好色之徒,他很早就听说江东乔公有两个女儿,长曰大乔,次曰小乔,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曹操曾经发誓说:‘我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

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于铜雀台,以乐晚年。如此,虽死也没有什么可恨的了。’可见,他率百万雄兵,虎视江南,其实不过是为得到这两个女子。将军何不去找那乔公。

用千金买下这两个女子,派人送给曹操。曹操得到她们之后,心满意足,必然班师回朝。”周瑜道:“曹操想得到二乔,有什么证验没有?”诸葛亮说:“曹操的小儿子曹植,下笔成文。

曹操曾经命他写了一篇《铜雀台赋》。赋中的意思,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娶二乔。”周瑜道:“先生还能记得这篇赋吗?”诸葛亮说:“我爱其文采华美,曾经把它背了下来。”

说完,当即将《铜雀台赋》背诵了一遍。其中“揽‘二乔’于东南今,乐朝夕与之共”一语,果然是想要得到江东二乔的意思。周瑜听罢大怒,站起来指着北方大骂道:“老贼欺人太甚!”

诸葛亮连忙劝阻说:“当年汉朝皇帝曾以公主和亲,今天为了退敌,这民间的两个女子有什么可惜的呢?”周瑜道:“先生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即孙策,孙权之兄,其时已死)之妇。

小乔乃周瑜之妻。”诸葛亮佯装惶恐道:“我确实是不知此事,矢口乱说,死罪死罪!”周瑜道:“我与老贼誓不两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于是,二人遂订下联合抗击曹军的大计。

2、一天,十余万魏军直奔西城而来,诸葛亮不慌不忙,虽然他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两千多文官,和一些老弱残的军人。他命令打开城门,让一些老兵去扫地,魏军见状。

司马懿就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比有埋伏。”然后他下令大家赶快撤退。三国时期,周瑜和诸葛亮各司其主,因诸葛亮才学渊博,计高一筹,使周瑜十分嫉妒。

周瑜总想找个借品杀掉他。有一次在酒宴上,周瑜故意对诸葛亮说:“孔明先生,我吟一首诗你来对,对得出,有赏;对不出,就心杀头为罚。如何?”

诸葛亮从容一笑:“君子无戏言,请都督先说。”周瑜大喜,便开口念道: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有佳便是鸡。得志猫儿胜过虎,落坡凤凰不如鸡。

诸葛亮笑笑,开口吟道:有木也是棋,无木也是其,去掉棋边木,有欠便是欺。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受犬欺。周瑜听罢大怒,但有言在先,不好发作。

沉吟片刻,便又出一句:有手便是扭,无手便是丑,去掉扭边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长得丑,万难千选挑一妞。诸葛亮知道这话是在嘲笑自己的老婆黄阿丑长得丑。

便应立刻道: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大小乔,曹操铜雀锁二娇。周瑜知道这话是在奚落自己的夫人。

怒发冲冠,几欲发作,辛好鲁肃在一边说了一句:有木也是槽,无木也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槽,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争岂不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