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好不好

诸葛亮有缺点吗?诸葛亮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诸葛亮这个人鞠躬尽萃,死而后已,在我们的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几乎就是一个完人,几乎靠着一己之力为先天不足的蜀汉帝国劳心劳力,蜀汉这棵幼苗,在诸葛亮的毕生心血的浇灌下,茁壮成长。

但是诸葛亮毕竟只是一个凡人,是人都会有缺点,诸葛亮最大的缺点就是在于他的看人的眼光是有所欠缺的。在这一点上,诸葛亮不如他的老板刘备,从诸葛亮和刘备对待马谡这个人的看法上,就能分出高下,诸葛亮非常的看好马谡,他一心想培养马谡,让他守街亭,委以重任,结果,马谡刚愎自用,导致整个战役失败,正如刘备所说的那样,马谡此人言过其实!

诸葛亮在候机还非常的重用杨仪,让他充当自己的幕僚长,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这个幕僚长是非常称职的,毕竟有诸葛亮掌舵,他拾遗补缺,能够弥补诸葛亮一些考虑不周的地方,但是诸葛亮去世之后,诸葛亮没有考虑到这个人在个性上有重大的缺陷,竟然将军权交给此人,结果导致了他和魏延之间的内斗,使得整个国家的国力受到了损失。再者诸葛亮选择了几位接班人,蒋琬和费祎这两个人偏于保守,没有保持对曹魏帝国的军事压力,使得敌人能够安心的发展,最终依靠强大的国力,对蜀汉帝国进行碾压。应该说,诸葛亮挑选的这两个人不是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大才,是一些参谋型,秘书型的人才,在全局观上是有所欠缺的,远远不如周瑜陆逊,更不要说诸葛亮了。

所以总的来说,如果一定要在诸葛亮身上找缺点的话,他人生最大的缺点就是在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上,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

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功绩?诸葛亮是千古忠臣吗?

诸葛亮当然是千古忠臣的楷模,他是一个思想正统的优秀知识分子,思想上忠于汉朝,以复兴汉室为理想,行动上对刘备集团建立的蜀汉政权赤胆忠心,先后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为蜀汉政权北伐曹魏恢复汉朝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忠臣典型。

在东汉朝廷分崩离析、群雄混战的大背景下,诸葛亮能够出淤泥而不染,自始至终坚持忠于汉朝的理想更难能可贵。其他那些优秀谋士纷纷投靠强大的军阀集团,只有诸葛亮接受刘备的三顾茅庐,为当时没有地盘在刘表集团寄人篱下的刘备效力,诸葛亮就是为了实现自己复兴汉室的理想,而投奔曹操孙权等人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为刘备集团效力是诸葛亮当时的最佳选择也是唯一选择。

诸葛亮的加盟对刘备集团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在诸葛亮加盟之前,刘备集团虽然拥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超一流名将,却屡战屡败,不仅无法与袁绍曹操争霸天下,甚至连吕布袁术都打不过,最重要原因其实就是刘备集团缺乏一个智慧的大脑,而诸葛亮加盟以后就成为刘备集团智慧的大脑,从隆中对提出明确的战略规划开始,使刘备集团从寄人篱下最终实现三国鼎立。

诸葛亮作为千古忠臣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他作为权臣却谨守臣节,大公无私,没有培养任何个人,在刘备去世以后,对小皇帝刘禅仍然忠心耿耿,没有任何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的表现,虽然刘备临终托孤说过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的话,但诸葛亮自始至终对刘禅赤胆忠心,这不仅是诸葛亮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不忘忠于汉朝复兴汉室的初心。

客观评价一下诸葛亮

诸葛亮与现在的周恩来总理智慧和思想、性格极其相似
大智慧,忠诚,文武全才,一表人才,是难得的近乎完人

历史上为什么对诸葛亮的评价那么好,他到底有那么好吗?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家,军事理论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唐国强饰)个人资料
体态:身长八尺(约1.84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内容)
官职:丞相 领司隶校尉 益州牧 录尚书事 假节
爵位:武乡侯
祖上: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配偶:黄月英
兄弟: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亲子) 诸葛乔(养子,实乃长兄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重孙:诸葛显(攀子)
躬耕南阳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弟在隆中务农。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三顾茅庐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一说三次都见到了,另一种说法是去了多次),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胜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此乃上天赐与将军之地,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抚恤军民,故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扶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即说明了此夺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隆中一地仍有争议,一说草庐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过江作说
当时,因刘琦后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在外却可得安吗?)”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诸葛亮便和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大民众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11月,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于12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12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逝世,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托孤
222年8月,白帝托孤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的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详见诸葛亮南征)。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六出祁山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230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与诸葛亮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

诸葛亮的人物评价。

诸葛亮人物评价: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如何评价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受世人赞誉、也最具传奇色的家、军事家。

从三国时期

至今,虽历经1700多年,他仍为世人千古颂扬,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料事如神,完美无缺。


往今来,史学家对于诸葛亮的各种评价一直争论不休,此起彼伏。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样?让我们回顾诸葛亮的一生,把《三国演义》中

的故事、史书记载和当今史学界对诸葛亮的研究交织在一起,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

历史真实。

对于大名人的故乡,中国人总爱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形容一番。

让我们来

看看,诸葛亮的故乡,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

东汉末年,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家庭。

阳都是个古地名,大

约在今天山东沂南县一带。

诸葛家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但他们的祖籍并不在阳都,而且也不姓诸葛。

据史料

记载,诸葛先祖原本姓葛,在今天山东诸城的枳沟一带居住,大约在西汉初年迁徙

到阳都。

当时阳都已有葛姓家族,为了与当地的葛姓家族区别,诸葛亮的先祖就在

“葛”姓前面加了一个诸城的“诸”字,以表示本家族的来历。

从此以后,中国才

有了“诸葛”这一姓氏。

据当地考古人士初步发掘,汉代的阳都城大致位于汶河和沂河的交汇处。

这一带方

圆几百公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流经这里的沂河为阳都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这是沂南县一个东汉末年的墓葬。

墓主人与诸葛亮是同一时代、同一阶层的老乡。

按照汉代的礼制,当时的石匠们在墓穴四周的石墙上刻下了众多的画像。

画像石大

量描绘了歌舞宴饮、狩猎骑射、社交出行等贵族生活场景。

不过,石匠们也没有忘

记描绘出社会中下层的人们。

这些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大致构成了诸葛亮生活的

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有意思的是,石匠们对于厨房特别有兴趣,他们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那个时代厨房里

的一切。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这里确实物产丰富,家畜家禽应有尽有。

可以想象,当时的阳都城应该是这么一个地方:城外大河奔流,灌溉着万顷良田。

城内物资丰富、引得八方客商云集。

这里的人们不用担心食物的匮乏,温饱有余而

知书达理。

这里的孩子受秀美河川的滋润,而显得灵气十足。

当然,哺育诸葛亮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物产和优美的环境。

阳都城正好处在古代齐国

、鲁国和楚国交界之地,齐文化的开放进取,鲁文化的注重礼仪,楚文化的浪漫与

奋斗精神,都影响着这里的文人学子。

到了东汉末年,诸葛家族突然大放异,英豪辈出,成为三国时期显赫一时的大家

族。

西汉中期,诸葛家族出了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诸葛丰。

诸葛丰在汉元帝时出任

司隶校尉,这是一个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的重要职务。

他以执法严格、为人刚直而

著称于当世。

诸葛丰的道德风范和品格在他的子孙中世代传承,丰富发展,到了东汉末年,

诸葛家族突然大放异,英豪辈出,成为三国时期显赫一时的大家族。

这一辉煌肇始于诸葛珪和诸葛玄两兄弟。

诸葛珪是诸葛亮的父亲,当时在离家乡不远的泰山郡任郡丞。

郡丞大致相当于行署

副专员这么个职务。

诸葛玄是诸葛亮的叔叔,是位交游广泛的名士。

他既有名士的学识,也有名士的眼

光,在他年轻时结交的朋友中,有两位后来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就是大军阀袁

术和刘表。

史书上记载:诸葛珪娶章氏为妻,生有三男两女。

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

诸葛钧。

在大哥之后,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年轻时重点研究儒家经典,以孝顺而闻名。

后来他避乱江东而

被孙权重用,并逐步升迁到东吴的最高军事职务———大将军。

诸葛瑾的长子诸葛

恪更是青出于蓝,一度在吴国总揽国政、权倾朝野。

诸葛亮有一位堂弟,名叫诸葛诞。

他在魏国出任军政要职,位及人臣。

由此可见,诸葛家族在这一时期,不仅仅是英才辈出,而且他们在三个相互敌对的

国家中都执掌权柄。

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而他们中最耀眼的明

星,无疑是诸葛亮。

在沂南县诸葛亮雕像的背后,有一组关于他的浮雕画像,其中一幅表现的是他幼年

时的幸福时光。

实际上,诸葛亮的童年甚至于他的一生都是极其坎坷的。

在他很小

的时候,父母双亲就先后离开了人世。

他们兄妹几个只好投靠叔叔诸葛玄。

这时,

诸葛玄早年的一位朋友发迹了,他就是大军阀袁术。

袁术此时已经占据今天安徽江

苏和江西一带的地盘。

为了继续扩大地盘,他任命诸葛玄为豫章郡太守。

豫章在今

天江西南昌一带。

诸葛玄对这一任命很有兴趣。

他马上就带着一家人去豫章赴任。

诸葛玄一行向豫章进发,一场厄运正等待着他们。

《三国志》上说:诸葛玄到任以后,朝廷不承认袁术的任命,另派一个名叫朱皓的

人来做豫章太守。

无奈之下,诸葛玄只好去荆州投奔好朋友刘表。

而与《三国志》

同时代的《献帝春秋》上则说:诸葛玄并没有去荆州,而是被朱皓围困在城中。



来,豫章城里的民众叛乱,杀了诸葛玄。

目前史学界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可能诸葛

玄的确死于民众的叛乱。

然而在此之前,诸葛玄可能已将诸葛亮兄弟姐妹几个托人

送到了好友荆州刘表那里。

因此他们没有死于战乱。

否则,中国历史上就绝不会有

诸葛亮这样一位伟人了。

感谢历史并没有使这位伟人少年夭折,他们姐弟几个好不容易辗转到了荆州,叔叔

的好朋友刘表果然是热情接待。

诸葛亮17岁的时候,他决定自立,并在离襄阳城外不远的一个地方隐居起来,半耕

半读。

当时,荆州地跨今天河南南阳、湖北、湖南等大片区域,首府在襄阳。

刘表是这里

的军政首脑。

他对诸葛亮姐弟几个一直照顾得很好。

在那种战乱年代,对诸葛亮这

样一群孤儿来说,这是极为幸运的。

更值得欣慰的是,荆州不但是一块安定富足的

土地,而且是当时全国非常重要的文化中心。

诸葛亮就曾经在一所由儒学大师执教的学堂里就读,在这里,他受到了系统的儒学

训练。

几年后,当这位青年学子17岁的时候,他决定自立,并在离襄阳城外不远的

一个地方隐居起来,半耕半读。

那么诸葛亮在隐居期间究竟读了一些什么书呢?这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学子们最感兴

趣的问题。

换句话说,千古奇才诸葛亮的学问都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他读过儒家著作。

在他后来上表给蜀汉朝廷的诸多公文中,诸葛亮经常引用儒

家的各种经典著作,如:《诗》、《书》、《礼记》、《春秋》等。

他还读过兵家

的书,在他后来所写的军事著作中,很多见解就是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转化而来的。

特别是诸葛亮著名的八阵图,更是研习前人的军事著作后演化而来的

诸葛亮还读过道家的书,他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读

老子的著作后自己的一番体会。

诸葛亮还读过很多历史著作,在他后来的一些论述

中,大量地引用了《史记》、《左传》、《战国策》中的历史知识。

当然,所有这

些书不一定全部都是在隆中读的,但在隆中,他的确博览群书,成为他一生中最重

要的学习阶段。

这时南阳武侯祠里的一组泥塑,展示的是诸葛亮与朋友们会见时的情景。

史书记载

,诸葛亮在荆州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谈古

论今,关注社会,洞察天下大势。

在诸葛亮四处交游的同时,他的家庭也悄悄发生着变化。

据襄阳地区的地方志记载,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襄阳的一个名门望族庞家,姐夫名

叫庞山民,而庞山民的父亲就是襄阳著名的学术领袖、大师级的人物庞德公。

隆中武侯祠里有一幅表现诸葛亮拜师的壁画。

因为亲戚关系,诸葛亮经常拜访庞德

公,每次去他都恭恭敬敬地向这位长者行跪拜之礼。

久而久之,庞德公就发现,这

位年轻人不仅有礼貌,还有常人所没有的聪慧与涵养。

庞德公非常欣赏诸葛亮,于

是就同意作为诸葛亮的老师,把自己平生所学全部教授给他。

后来,诸葛亮还认识了庞德公的好朋友、大学者司马徽。

当时,学者们讲究对古代

文献逐字逐句地解释和考证,搞得很复杂、很繁琐,而这些知识对于治国安邦则毫

无用处。

司马徽则非常注重儒家经典中的思想内涵,务求领略古人学说中的精髓。

这种治学方法对诸葛亮的影响很大。

史书上说他读书是“独观其大略”,也就是看

个大概。

这绝非不求甚解,相反,他很善于领会书中的实质内容,而且勤于思考、

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在名师的指点下,诸葛亮读书迈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诸葛亮选择一位丑女为妻,不仅在当时被传为笑谈,就是到今天也一直为后人津津

乐道。

诸葛亮结交过一位很特别的朋友,名叫黄承彦。

他很欣赏诸葛亮的人品和学识。



一天他突然对诸葛亮说,我有一位丑女儿,头发黄、脸上黑,不过她的才干倒是与

你相配。

诸葛亮听后居然同意了这门婚事。

隆中武侯祠里有一组木版画展示了这桩著名的婚姻。

这就是黄承彦的女儿,名叫“

黄月英”。

据传说,他们夫妇婚后生活很幸福。

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南征北战,黄月英

在家里辛勤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成长。

传说这位女士还绝顶聪明,她发明了一个会

磨面的木头机械人,后来,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在黄月英的帮助下发明的。

结婚后,诸葛亮突然发现岳父一家的社会关系很复杂。

岳父和刘表是连襟,当年,

荆州首屈一指的实力派人物蔡瑁把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刘表和黄承彦。

也就是说,

刘表现在不仅仅是诸葛亮叔叔的好朋友,还是自己妻子的姨父,关系更进了一步。

而在荆州担任重要军事职务的蔡瑁则成了诸葛亮妻子的舅舅。

鉴于黄承彦家的家族背景,很多人猜测,诸葛亮是否为了投靠权贵而拿自己的婚姻

作了一场交易呢?

《三国志》上说,诸葛亮躬耕陇亩期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是齐国著

名的宰相,在他的辅佐下齐国登上了霸主的位置。

乐毅是燕国名将,率军攻下齐国

70余城。

两人都是功勋盖世的国家栋梁。

诸葛亮拿自己于他们相比,说明他志向高

远,决不会满足于通过裙带关系在荆州小打小闹。

事实也证明,他后来并没有依附

刘表在荆州谋得一官半职。

而是继续读书交友、静观天下之变。

不过,有了黄承彦这层关系,诸葛亮与荆州政界和军界人士的接触就更进一步了。

通过这些渠道,身居隆中的诸葛亮能够更迅速地了解时局的发展、朝廷和诸侯等各

类人物的动向以及当时各集团内幕活动等情报信息。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

诸葛亮拿出的那份著名的策划案《隆中对》,就是他此前对天下形势进行充分了解

和正确分析之后而形成的一整套战略思想。

全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