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养生之道

《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有什么关于养生方面的知识?

一阴一阳之谓道……百姓日用而不知”,这个需要用心体会、感悟。举个身边的例子:东方人吃饭用的筷子,两根筷子,一动一静,一阴一阳;西方人用的刀叉,也是一动一静,一阴一阳。但是二者也有区别:筷子简易,一手把握,把饭菜一下子都夹起来,反映的是中国人的整体观、系统观;刀叉相对复杂,左右分立,把食物切成一块块的,反映了西方人的心物对立、偏重分析实证的思维方法。


这个小差别,造成的结果大不相同,中医和西医就是很好的体现。中医讲究整体观、辨证论治,把人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而且具体人体具体分析;同时中医亦要“知几”,“几者,动之微”,“上医治未病”。西医则是把人象面包一样切成一片片、一块块——组织、器官、细胞、直至分子原子,运用各种仪器和方法进行分析检验,同时切断了人体形神的联系,也切断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是在疾病由“证”状发展到“症”状之后才进行治疗。

这里只是举例说明阴阳之道,或有偏颇之处。在西方,黑格尔和马列将辩证法发挥到极至,可以说达到了理性的顶点。但是他们没能超越理性,没能超越语言、逻辑、思维,更不要说其他的自然科学、医学等学者了。

中医的根本和核心是阴阳平衡。《黄帝内经》开篇就讲“提挈天地,把握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与《易经》是一致的,易医同源,而从发展脉络上讲应该是易为医之源。阴阳平衡之道是“不易”的,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无论东南西北,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

“会易者不占”,只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则自然阴阳平衡,身心健康,诸事如意,以至于达到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和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一点管见,可道者已非常道了。大道至简,不可道、不可思议之道,想要说清楚,真是至难,说出来的似乎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想起一个笑话,有个穷酸秀才搜肠刮肚地做文章,半天没有写出来,他媳妇就说他,你写文章怎么比我生孩子还难,秀才说:你生产时肚中还有孩子,我肚中却是空空如也。轻松一下,

《黄帝内经》与《易经》里的养生之道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 ...

《《黄帝内经》与《易经》里的养生之道》(黄中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e_xReh_Ew-Na4pAxGo_ow

提取码:nanq    

书名:《黄帝内经》与《易经》里的养生之道

作者:黄中平

豆瓣评分:6.1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

出版年份:2010-3

页数:186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与〈易经〉里的养生之道:掌握五色食谱才能延年益寿》参照《黄帝内经》和《易经》等古文典籍,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将先贤的养生哲学呈现在读者的前面,并以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为人们提供日常的饮食参考。作者从人体五脏的相生相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饮食宜忌,用浅显的语言将太极图中阴阳的此消彼长应用于饮食,进而实现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景。

作者简介:

黄中平,成长于中医世家,自幼跟随父亲学习药草知识与脉理论治,具有多年看诊经验,钻研中医学二十余年,对于中医理论与实证有深厚学养基础。同时,黄中平对中草药进行过深入的科学分析,成果卓著,著有《男人应该这样吃》、《以食治病》等书。

易经31-颐卦

颐卦主要是讲休养生息,人的养生之道。

大象,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看整个卦象还确实和我们吃东西有的一比,上颌不动,下颌动,形象的很。

整个告诫我们君子,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吃喝要有节制。当代社会的人们那完全就是背道而行,夜宵搞起,奶茶喝起,炸鸡烤串不吃就不高兴,不是胡吃海喝,就是乱吃乱喝,完全违背了人自己的身体节律。

所以不是我们的思想开放了,不是老一辈的思想落伍了,而是我们完全打开了自己的欲望,然后还说这是思想的进步。就比如说性开放这件事,要按照中国老一辈对性的谨慎态度,那不至于艾滋病泛滥,不至于许多未成年人就怀孕堕胎。

我们思想要进步,但是不是以这种欲望放肆的扩张为手段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思想背后的真实逻辑我们要把握好,不能一味的标新立异。

卦辞,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开门见山就说这是好卦,吃饭能不好吗,养生能不好吗,但是恐怕易经里面没有这么简单。易经把主题升华了,你不能自己吃得好算好,还要把天下百姓供养好那才叫好。一个团队把各个成员的家务事,身后事都安排好了,那手下才能给你去拼命干啊,要是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保障不来,那指望谁给自己卖命。

这一点华为就做的很好,给到员工足够的薪水,解决物质问题,那员工加班那也加的心甘情愿。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把自己最有灵气的东西丢掉,去看着别人吃,你说这不是作死吗,想着别人来赏口饭吃,这是不合理的。这就好比年轻人找富婆包养嘛,这饭他吃着不放心啊。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这一爻延续了初九的那种思想,只有自力更生,自己才能养活自己,如果颠倒了顺序,反求于初九,这不仅违背常理,还会给自己带来祸害。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本来整个卦是要求君子自求口实,也就是自力更生,但是六三不当位,整天想着歪门邪道,想求包养,不求正道,那必然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而且这种想法一点也不能有。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这里很奇怪,我们明显看到,下卦都是凶,而上卦多半是无咎的,基本的理解为,位居高位,多半权力较大,可以用之于民取之于民,就像国家的税收。所以颠颐就是有利的,所以易经一定是讲条件和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也要像老虎一样,虎视眈眈,锲而不舍,专注于为百姓做事。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位居高位,即时违背正道,那都是没什么大问题,不要太作死就好。你说这气人不气人。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上九那就不一样了,是去救济百姓的人,是肩负重任的人,所以责任重大,必须有点逼数,不然也是困难重重。但是总的来讲,走正道,还是不会有大问题。

24节气历法的由来~ 易经养生说(综合篇3)

易经对于时空的感应比其它学说是更细腻的,不仅与天人合一外,更强调讲究强调天、地、人三才之道,因为天是一个宇宙,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包括天地万物也是宇宙的一部分,从认识人生宇宙的本质规律而去 探索 生命的本质。生命本质的维护与指导,离不开基本的24节气逻辑,如我们种一盆花的时候,首先你要判断这个花是适合什么季节的品种,是否需要充足的日照,然后决定什么时候浇水、施肥。当你完全了解时空逻辑对于这盆花的本质,就能好好养护这盆花的,当然人体的 养生 也是同样道理。

24节气与易经 养生 的对应逻辑:

春季 养生 要养肝;春季是生发的季节,气候变化多端,人体的经气分别运行与肝胆。

夏季 养生 要养心;夏季是阳气最盛旺季节,万物生机蓬勃,中医说法夏季容易有潜伏的病到秋季才发作至冬季更严重,就是所谓的”心病“。

秋季 养生 要养肺:秋天主收敛,阳气渐失阴气开始滋生,肺气开始内应,气候偏干燥,容易口干舌燥。所以秋季 养生 要防燥热。

冬季 养生 要养肾;冬季水流停滞万物封藏,所以这个时候要进一步闭藏养阴气,冬季五行属性属水,属肾。

从春夏秋冬的演变可以知道,万物的生长衰老都是随着阳气生长收藏的变化而改变,如同大自然的树木也是与人都是一样的,所以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阳阴”就是适应自然界的四季变化之道。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春夏喝凉茶,秋冬进温补”也是顺应阴阳四季之道。 养生 除顺应四季范畴的时序,而也强调一天也要有四季 养生 观:

“晨起如春,日间如夏,暮时如秋,晚间如冬“的四时演进逻辑。

研究表明哺乳动物的寿命是生长周期的5~6倍,人体的生长周期为25年左右,寿命理论要在125~150岁,但古今中外绝大部分是年过半百而衰,寿命超过百年的更是稀少如晨星。所以后天 养生 之道极为重要,而后天 养生 又与季节气候规律密切相关的,另外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四季节气互为相应,气血一日十二时辰的阴阳消长有规律的流入十二经脉,由此可见只有顺应四时与24节气变化,合理安排饮食起居才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所以24节气虽是节令气候的标志不仅指导农民生产,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节气变化进程对人体的影响,是维持身体调养 健康 的基础之一。所以节气是与所有人有关(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每一个时间维度都对其中的生命与人提出了严格要求。

~林笨笨的四季部落,用24节气与你共享人生智慧。待续.....24节气其它综合篇章(4),欢迎转发分享!

一般人不要学易经,易经读懂的人都疯了

一般人不要学易经

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不可辜负。但君子取之,须有道。不是所有精神财富尽占后,就能成为有福之人的。

诚然,佛学与《易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能看尽人生百态,给人以智慧。要知道佛学和《易经》并不好驾驭,学习的门槛很高,也不是人人钻研它后就能“得道”的。

大师级人物南怀瑾也曾告诫年轻人,不要去深入钻研佛学与《易经》。

如“精神”般的佛学

佛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隋唐以后,佛学得以兴盛,并在中国落地生根了禅宗文化。唐代开始,佛学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每个部分。不光修行者们潜心佛法,文人雅士们也心向佛学,还成为了当时一种不可抵挡的时尚潮流。

如今,有人把佛学当作“精神”慰藉心灵。人生无常,“苦味”是一道避免不了的味道。任何欢乐都无法永恒,生命因此也免不了陷入失望、痛苦之中。学习佛学可以“消化”苦味。故而,对佛学趋之若鹜者众多。

玄而又玄的《易经》

《易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毋容置疑。对于选一本书代表中国文化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不会是《论语》,也不会是《道德经》,而会是《易经》。

有人说,即便你畅读世间万本书,还不如读懂《易经》。又有人说《易经》是经典之中的经典,哲学之中的哲学,智慧之中的智慧。又有人说,《易经》内潜藏着大道之源,读后人的思想境界不一般。

确实有很多 和名人都支持这样的观点。古往今来的成事者,都会读《易经》,因为读懂了《易经》,犹如读懂了人间更高级的为人处世之道。

孔子曾说,读懂了《易经》,人生就能远离重大错误。曾国藩曾说,读懂《易经》就如同获取了安身立命的技能。马爸爸曾说,身在职场,《易经》是职场的“葵花宝典”,读一读受益终身,自己能有所成就主要是因为读《易经》比他人读得早些而已。

但在一般人眼中,提到《易经》就会联想到八卦。说起八卦很多人自然会想到,京剧中那些穿着八卦道袍、手摇鹅毛扇的角色,他们能对地下事了然于胸,天上事知晓一半。如此,《易经》又有了一份神秘色。

大师的告诫

佛学、《易经》如此地好,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深入学习一番?南怀瑾大师却给出了相反的说法。他认为,年轻人不要去钻研佛学与《易经》。

南怀瑾大师的意见和建议靠谱吗?南怀瑾能被尊称为“大师”,是有一定原因的,他是一个教授、居士、护法、家、哲学家、杂家于一身的大人物,他还曾被人称为当代的“通天教主”。南怀瑾大师自己对佛学、易学研究得很投入,为何会告诫青年人轻易不要去钻研佛学和《易经》呢?

在南怀瑾大师看来,学习佛学和《易经》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并不是所有的普通人都适合。有两类人可以尝试,一种是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另外一种是完全没有读过书的人。

南怀瑾大师认为,处于中间智慧的普通人,更好有自知之明,千万不要因为好奇而学习佛学和《易经》。好奇会害死猫。如果涉猎佛学和《易经》学习的话,千万要记得研究一半即可,钻研不到底反而是对自己的保护。佛学和《易经》这两门学问钻研到底了,人也就是废柴一个了。

不要钻研佛学与《易经》的原因

南怀瑾大师不推崇年轻钻研佛学,一则是因为佛学研习太耗时间。佛学学问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浩如烟海。它们犹如百货店,里面的东西齐全。但真要学懂弄通的话,很费时间。而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也很宝贵,应该把时间和精力留给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二则佛学和不好学。放眼望去,近代中国著名的佛学研究者,那是少之又少。研究佛学需要智慧超群的人,才可以真正地悟得懂、悟得通。

三则佛学学习并不简单,需要有看空看淡的高深境界。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必要让自己境界如此高,为人处世懂得善有善报的道理已经受用一生了,在日常生活做到言善、行善、心善,一生已是圆满,不需要如苦行僧一般。

人活一世,如果能一直保持平和的心态,处理好各种关系,其实比每天都静心修禅、烧香拜佛都有用。只要做到身正,一切就都能坦然面对,年老时回望自己的一生也就无悔了。

南怀瑾大师告诫年轻人不要钻研《易经》,一则是因为《易经》是本很有“魅力”的书,会让人忘了时间,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南怀瑾大师用自己亲身体验告诫年轻人不要学习《易经》,尤其不要晚上学习《易经》。这并不是因为《易经》可以驱鬼神。也许你会听到老前辈说《易经》可以用于避邪,妖魔鬼怪都对《易经》敬而远之。甚至有的说,要是人患了重病,在枕边放上《易经》的话,就能把病魔鬼怪赶跑。

而南怀瑾大师在晚上读《易经》,却让自己陷入一夜睡不着的兴奋之中。他在夜间读《易经》,会被《易经》中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所吸引,刚解开一个疑惑后,同时又会冒出一个新的问题。这样不断研究下去,人毫无睡意,在不知不觉中就天亮了。

所以,南怀瑾大师会发出“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事”的感慨。青年人如果要钻研《易经》,就会夜夜失眠。这样很伤神,对于大好年华的青年人来说,长期钻研《易经》非但不能让其青春焕发,还能让其染上暮气沉沉之症。

二则是因为《易经》钻研需要大智慧。《易经》是群经之首,能让人“着迷”,陷入其中而不知。中国所有的哲学,都是从《易经》中衍生出来的。

那么钻研《易经》,就得准备好一流的智慧,不仅要具有辩证法思想,还要有深厚的知识和经验的储备。不然的话,就如菜鸟练习功夫,会走火入魔。智慧不够的人士,可能会把《易经》研究偏了,肤浅地认为《易经》等同于算命、八卦,以为自己窥探到了玄乎的“天机”。

其实不过是自欺欺人,学习的过程还会牵涉个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则《易经》包罗万象,涉及领域十分庞大。钻研它就要准备好一辈子的功夫,但可能结果是终其一生也不能完全研究透彻。南怀瑾这样的大师,也坦言自己也只是学会可一半而已。

璀璨的文化放在那里,是吸引人。但文化习得不是易事。在决定学习佛学和《易经》前,要对自己有充分的预判,不能高估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决定是不是“入门”。盲目被佛学和《易经》身上的光环所吸引而学习的话,只会让自己越学越“废”。

为人更要如此,要懂得适可而止,做事则须量力而行。活着,千万不要和别人盲目攀比,每个人都每个人的不同,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

活在当下自己的角色中,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如果一味地、无节制地攀比,对自己提出一些不自量的要求,只会是自己为难自己,最终让自己身心疲惫罢了。

以上就是与一般人不要学易经相关内容,是关于南怀瑾的分享。看完易经读懂的人都疯了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易经入门要先学什么,什么人不能学易经

入门要先学什么

中国的传统经典有很多,很多年前,就想学《》,但是一直不得要领,因此学起来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云。所以,要想系统的学一门新知识,合理正确的路径很重要。如果有人指点,会避免走很多弯路,可以迅速的入门。

学易,很重要一点,或许就是要博览群书。最初学的时候,买了一本东南大学出版社的《》,也不记得当年为什么买了这本书,可能是因为口袋本,便于携带,而且全部用拼音标注,方便认识生僻字。有些人学易,喜欢抱着一本《周易》读来读去,却不得其要领。我就是这样,多年以来,虽然自己很多遍,除了字会读,却不明白其中要义,自然也就屡次放弃。唯一让自己沾沾自喜的是,在读易的过程中,发现武侠里降龙十八掌的很多招式名称,原来都 于,比如,飞龙在天、亢龙有悔。

后来,在读熊逸的作品过程中,才明白,书要交叉着读,才能理解其中要义。孔子著《春秋》,是为了恢复周礼,但是仅读《春秋》这本经典的字面本身来了解儒家思想,可以说是缘木求鱼,白费功夫。《春秋》记事二百四十二年,起于东周时代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算下来,鲁隐公元年记录事情共写了六十二个字,平均每月五个字。具体如下:

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鲁隐公元年所记载的历史,“郑伯克段于鄢”是大家相对比较熟悉的,因为在中学的课本里曾经学过。中学所学的《郑伯克段于鄢》这篇古文,不是 《春秋》,而是摘自《左传》。《春秋》里记录了一句“郑伯克段于鄢”,如果仅仅是读《春秋》百遍,也是很难其义自见的。而要读懂《春秋》其中的微言大义,《左传》不得不读。那么,“郑伯克段于鄢”想要阐述什么样的“大义”呢?读了《左传》之后,我们会明白该历史所要阐述的历史大义,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也许是古时候文字记载不容易,都是刻字在竹简上,因此《春秋》只能简约。《春秋》文辞简约,后人解读,就不得不冗长。后人再读春秋时,写了许多书,发了无数的议论,这或许是《春秋》 者们所没有料到的。

再说《》,我们现在一般所读的通行本,包括“经”、“传”两部分。之一部分是“经”,这是伏羲氏、周文王的贡献,内容极少, 了六十四卦的卦图、卦辞、爻辞。第二部分是“传”,这部分是对“经”的注解,也称“十翼”,一般认为是孔子及后来学者的合作成果。

如今的《》是 了“经”与“传”的独立经典作品,那么该如何学《》,学习分为两个步骤:读《》本身,与读《》之外的书。其实就是读教材和读课外书之分。

“经”与“传”组成的《》就是教材,后人以《》为基础写的其他著作解读就是教辅,《》这本经典该怎么读。

对于初学者该如何走入《》的世界,首要的是必须先记住名词术语。《》有八个单卦、六十四个重卦,没有什么捷径,只能背。把最基础的背熟了,才能踏入之门,才能逐渐读懂后人对的讲解。

基础背为《周易本义卦歌》三种,这三首卦歌也是踏入世界的之一步,不能绕过也无法绕过。

一是记住八个单卦的名称及图形。八个单卦的简单口诀,也称为《八卦取象歌》。背熟了,也就会画八个单卦了,比较简单,重复几次就记住了。其文如下:

乾三连(乾)、坤六断(坤);

震仰盂(震)、艮覆碗(艮);

离中虚(离)、坎中满(坎);

兑上缺(兑)、巽下断(巽)。

二是背六十四卦卦名。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通过几个语气助词,把上下经的六十卦名,编写了卦名次序歌,方便后来学习者记忆。《上下经卦名次序歌》其文如下: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三是背《分宫卦象次序歌》并能画出六十四卦图。这比六十卦名次序歌又更难一步。每一卦都是由两个单卦组成,我们需要记住单卦所代表的自然界象征,并边念边画,基本卦的原始象征就是:乾为天(乾卦䷀),坤为地(坤卦䷁),震为雷(震卦䷲),艮为山(艮卦䷳),离为火(离卦䷝),坎为水(坎卦䷜),兑为泽(兑卦䷹),巽为风䷸(巽卦䷸)。

画卦的时候,从上往下念,手却是从下往。比如:乾卦(䷀),乾为天,就是上面是天,下面也是天,我们就要先画下面的三横(),再画上面的三横(),组成乾卦䷀;姤卦䷫,上面为天,即乾,下面为风,即巽,组合起来就是天风姤。因此我们要一边背一边画卦。

《分宫卦象次序歌》全文如下:

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

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泽火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

艮为山,山火贲.山天大畜,山泽损,火泽睽,天泽履,风泽中孚,风山渐。

震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风恒,地风升,水风井,泽风大过,泽雷随。

巽为风,风天小畜,风火家人,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山风蛊。

离为火,火山旅,火风鼎,火水未济,山水蒙,风水涣,天水讼,天火同人。

坤为地,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夬,水天需,水地比。

兑为泽,泽水困,泽地萃,泽山咸,水山蹇,地山谦,雷山小过,雷泽归妹。

在浩瀚的世界里,三首卦歌必须背。背完这三部分,并会画卦图之后,其实已经领先了很多人,算是一只脚开始踏入世界的门槛。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刚开始背的时候,觉得毫无规律而言,名字又怪,不好记忆。但是每天背15分钟,不断重复,就会不知不觉记下来。如果这个基础关不过,后面是很难深入下去。我在浑浑噩噩无人指点的情况下,读了几年《》并屡次放弃,就是因为没有人告诉我要背这三部分。虽然怀着对《》的向往而读,但是不得要领。自从把这三部分背之后,才开始找到进入之一道门的钥匙。

以上就是与入门要先学什么相关内容,是关于的分享。看完什么人不能学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