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运不济的人是什么原因呢

人倒霉时运不济有何原因

所谓风水轮流转,人总有潮起潮落的时候。
其一:一个人倒霉,绝大多数都是在不合适的时间(A)、不合适的地点(B)或者和不适合的人(C)做着不合适的事情(D)。
其二:一个人走运,绝大多数都是在合适的时间(A)、合适的地点(B)或和适合的人(C)做着合适的事情(D)。
上面的A,B,C,D四大因素当然不用全部聚齐,往往有一两个就足以到达某种效果了。

为什么人不顺的时候事事不顺

任何一件事情出现问题,都存在情绪问题和实际问题。我们多半会认为情绪问题是实际问题引起的,只要解决了实际问题,情绪问题自然就会解决。但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实际问题只是情绪问题的引发或诱因,我们对实际问题的看法才是真正导致我们情绪问题的关键。“不顺”是情绪的感觉或情绪状态。所以,遇事要先处理情绪,再处理实际问题。否则带着情绪处理实际问题,多半会感情用事,正所谓“冲动是魔鬼”,导致问题复杂化,会引发“不顺”的感觉也就不为怪了。 2、 当处在“不顺”状态时,会导致人用消极悲观的视角去看问题或做事,从这个视角去看问题或做事,要么是用先入为主的“不顺”去解读,要么会导致 “不顺”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预言实现”。因此当人处在“不顺”的时候,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视角,改变自己的心态,变消极悲观为积极乐观。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事说着容易做起来难,但毕竟这样做了就有可能变“不顺”为“顺”,是值得我们花力气去尝试的,不是吗?3、 有时候,有人会把“不顺”归因于时运不济、或是其他人或环境的原因,这是一个外归因,这样会减轻自己的责任感和痛苦感觉,从这一点讲,这种外归因的确有其好处。但是,这样的归因也导致我们处在被动受害者的地位,不利于我们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寻求改变和实现目标。

为什么古代的文人大多都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呢?

     古代文人墨客不乏有雄心壮志之人,奈何郁郁不得志。

中国的朝代发展迅速,在隋朝之前政局动荡,朝堂尚武轻文,朝代更新换代太快,导致文人墨客虽空有一腔热血,却无用武之地。而只能用诗词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抑郁。当然也有飞黄腾达的,但是因为问人的气节,大多不能忍受朝堂的腐败,而被打压甚至贬为庶人,在那个时代也是很无奈了。

       一直到隋朝实行科举制度,文人们才能一展才华,入朝为官。虽然尚武的思想没有完全消失,但是这也是对文人的一种肯定,到了宋朝科举就是文人入朝的唯一途径,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一天能为国效劳,飞黄腾达。到了唐朝被我们熟知的文人墨客一数不胜数了,李白、杜甫等大诗人,他们都曾入朝为官,奈何在安史之乱后被贬,晚年生活凄惨。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人入朝都会命运凄惨,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就跻身名流,一生荣华。宋朝之后就有很多文人政客出现,逐渐把握朝政,开始重文轻武,文人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这也是文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在我看来,文人的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不光是时代的落后,其实也是他们内心的骄傲和气节,让他们不能再朝堂生存。文人一般都是骄傲的,他们不屑与人同流合污,眼里揉不得沙子,进而导致小人的算计,也就会造成悲惨的结局。但是文人中也有豁达的,选择隐居生活,远离本不属于自己的战场。

学而优则仕,这个到现在都是一成不变的定律,文化才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李广难以封侯背后原因是什么?是时运不济吗?

一、王勃的故事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经在自己的文章中写过这么一句话:

《滕王阁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话的意思是:唉!命运不顺,路途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

王勃借冯唐与李广的遭遇为自己怀才不济而忧郁,先说说王勃的故事,王勃是唐朝初年一个很有才华的文学家,6岁就能写出流畅的文章,9岁时就能写文章纠正颜师古《汉书注》中的错误,16岁参加科举考试就中选,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是当时朝廷最年轻的郎官,活脱脱一个神童的形象。

王勃想进入仕途的功名心非常强烈,曾经通过他人给唐高宗写了一篇叫《乾元殿颂》的文章,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辞藻华丽、文笔流畅,唐高宗看过之后赞不绝口,连称当时仅16岁的王勃为奇才,所以王勃年纪轻轻就能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三人合称为初唐四杰。

以王勃的才能,能得到皇帝的称赞,将来的前途肯定是一片光明, 后来王勃成为沛王李贤的修撰,就是负责编撰史书的官员,但是王勃做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有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一篇《檄英王鸡文》,为沛王助兴,借此讨伐英王的斗鸡。

古代的檄文是用于战争中来讨伐敌人的,比如三国时期袁绍手下的陈琳写了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名字叫《为袁绍檄豫州文》,把曹操大骂一顿,甚至把曹操的祖先也给骂了,这种檄文是用于战争,为自己出师找名声,并且污名化敌人的。

但是王勃把檄文用于沛王和英王之间的斗鸡,斗鸡本来就是一种玩物丧志的贵族活动,王勃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把自己的才能用在了歪门邪道之上,所以当唐高宗知道这事后,认为王勃在两个皇子之间挑拨离间,为了讨好贤王居然污名英王,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尽管王勃很有才能,但唐高宗在勃然大怒之下,直接把王勃给贬了官。

王勃原本有强烈的功名之心,就这样失去了仕途机会,王勃为沛王写檄文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讨好上级的行为,虽然王勃很年轻,但明显在上是一片空白,不够谨慎,不应该参与这种事,这不是王勃的才能不够,而是王勃的品行不端

从这事就能看出,即使唐高宗没有处罚王勃,王勃在将来也不可能有作为,要知道英王李哲就是后来的唐中宗李旦,后来做了两次皇帝,他这讨伐未来皇帝的行为,同样是错误,一样得不到重用。

但是王勃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把自己怀才不遇理解为时机和命运不好,王勃后来还犯了个错误,就是窝藏官奴,后来又担心事情泄露,并杀了这个官奴,再一次犯罪,彻底地宣告了仕途的结束,最终,王勃在南海溺水而死,年仅27岁,一代才人就这样去世。

二、冯唐的故事

冯唐是西汉人,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冯唐的传记,与张释之合为一传,冯唐因为孝顺而被任命为中郎署长,唐朝的人才推荐制度是察举制,其中有一个科目是孝廉,考察的就是孝道,汉朝以孝治国,所有皇帝的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比汉文帝,谥号是孝文皇帝。

冯唐应该是以孝廉进入仕途,年龄很大的时候才担任了郎官,因为当时40岁左右的汉文帝称冯唐为老人家,可以想像一下冯唐当时年龄有多大,估计至少是六十岁吧,后来汉文帝问冯唐:老人家知道赵国李齐这个人吗?

冯唐回答道:李齐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冯唐还说:我的祖父和李牧交好,我的父亲与李齐关系密切,所以知道他们的为人。

汉文帝说:我就是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如果得到,还会担心匈奴吗?

结果冯唐幽幽地来了一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

此话一出口,这明显是说汉文帝不会用人,于是汉文帝勃然大怒,要知道汉文帝这个人生性宽厚仁慈,脾气很好,极少生气,冯唐一句不知轻重的话,就把汉文帝给惹生气了,而且还是在公开场合,汉文帝这个人又很宽容,即使有人冒犯了他,他也不会杀掉或者报复这个人,最多就是不重用了。

后来汉文帝还召见冯唐,责备他:为什么当众侮辱皇帝?难道就不能私下说吗?结果冯唐又来了一句:我见识浅薄不懂得忌讳回避。弄得汉文帝无话可说。

后来汉文帝又问冯唐:你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和李牧呢?

冯唐说道:李牧能够打胜仗,是因为君主给予李牧很大的权利,将领在外作战不受君命左右,有奖赏士兵的权利,李牧把征收的赋税都用来奖赏部将,朝廷也不干预,并且信任李牧,部将英勇作战,所以李牧能够成功。而赵王迁听信郭开的谗言,不信任李牧,并杀死了李牧,所以赵国灭亡。

现在云中郡守魏尚的做法跟当年的李牧一样,他只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多报了杀敌数量,而且只差6个首级,不应该罢免他的官职,这是陛下法令太过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的原因,所以说陛下不用能重廉颇、李牧,我很愚蠢,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

冯唐是把汉文帝不能任用廉颇、李牧的原因归结为法令严明、奖赏太轻,这实际是在夸奖汉文帝,所以汉文帝听了冯唐的解释后,很高兴,不仅让冯唐作为使节去赦免魏尚,而且升了冯唐的官,提拔冯唐为车骑都尉。

冯唐还是有些本事的,能把皇帝生气的一件事,说成了皇帝高兴的原因,不仅让自己免于责罚,而且还升了官,这就是冯唐的能力,汉文帝去世后,汉景帝时期,冯唐还做过楚国的国相,不久又被免职,原因不明,估计是年龄太大了,汉武帝时期,冯唐都90多岁,还被人推荐为贤良之士,但因为他年龄太大,没有做官,汉武帝让冯唐的儿子做了郎官。

这就是冯唐的一生,冯唐易老这个成语本意是说冯唐很容易老去,一般是为了衬托下一句话来提升语气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冯唐一生没有被重用,想想冯唐60多岁还在做郎官,郎官是官宦子弟进入仕途的第一个官职,一般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担任,如果一个人五六十岁还在做郎官,只能说明这个人也许时间和运气不对,也许没有才能,也许有其他原因。

冯唐被提升为车骑都尉时,已经算是重用了,车骑都尉是管理中尉和战车兵的,中尉又是管理京城禁卫军的,这个官职不小了,后来冯唐还做了郡国的国相,已经是二千石的高官,所以说冯唐老了以后才被重用,也有说错过了最佳做官时间的意思。

三、李广的故事

李广是一个悲剧人物,如果用几句话来总结李广这个人,应该是这样的:李广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将领,个人武力突出,但作为将领打仗却是不合格的,与三国时期的吕布有点像

李广出身将门世家,先祖是秦国大将李信,就是那个率领20万大军灭楚的秦将,李广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在汉文帝时期,以郎官身份跟随皇帝参与攻打匈奴,斩杀不少匈奴首级,汉文帝曾经这样评价李广:

可惜啊!你没遇到好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

李广给汉文帝的感觉就是勇猛善战,但是汉文帝时期,基本上没啥战争机会,李广没有表现才能的机会,汉景帝时期,李广随太尉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李广在昌邑城下,夺取了叛军的军旗,这可是大功一件,凭借这个功劳,应该可以封侯。

但是李广却在私下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他李广是朝廷派来平定七国之乱的将领,却在私下接受梁王的将军印,这等于是李广从朝廷的将领跳槽到梁王那里,这就犯了错误,原本可以因功封侯的李广,结果啥功劳也没有,错过一生中唯一一次封侯的机会。

汉承秦制,汉初的爵位主要来自3个途径:

一是来自与刘邦一起打天下立有战功的异姓王及143个列侯,这些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但如果你没有儿子,或者犯了法,爵位就会被收回。

二是分封的皇族及外戚,因为血缘接近而受封的,没有战功也可以封。

三是靠战功获取爵位,与秦朝类似,但也有不同,秦朝是军功爵位制,汉朝也是,但有所不同。

李广不是功臣之后,没有爵位可以世袭,也不是皇族外戚,没有爵位可以分封,只剩下一条路,就是靠军功封侯,自从吴楚七国之乱后,李广就再也没有立过军功,不仅没有军功,而且对匈奴作战,几乎都是输。

来看看李广后来对匈奴作战的战绩有哪些:

1、汉景帝时期,派了个宦官到李广的军队监军,这个宦官带了几十个骑兵遇到了三个匈奴的射雕手,结果三个匈奴人把宦官身边的骑兵都射杀了,宦官也被射杀,于是逃回来让李广为他报仇,于是李广率领一百多骑兵追击那三个匈奴射雕手,被匈奴大部队包围,最后李广靠临危不乱,安全回军。

李广这一行为没有战功可言,因为这是私下的报复行为,不属于国家的对外作战,身为主将带领一百骑兵脱离大部队,这本身就是一种冒险行为,万一李广回不来,他的军队连主将都没了,如何作战?所以说李广不适合做将领打仗。

2、马邑之谋时,李广是骁骑将军,但是最终匈奴识破了汉朝的计谋,把大部分撤走了,所以马邑之谋失败,这是汉朝整体的失败,李广也没有军功。

3、公元前130年,汉武帝派出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将各自率领一万骑兵出战匈奴,四人是同等的条件,这也是卫青第一次率军作战,最后四支军队中,只有卫青立有战功,俘虏了匈奴700人,被封为关内侯。

这次的战争意义非常重大,这是汉朝第一次主动反击匈奴,以前从来都是匈奴攻打汉朝,汉朝被动防御,这一次汉武帝改为主动出击,而卫青也是天生的将领之才,第一次出战就立功封侯,公孙敖阵亡7000人,失败而归,公孙贺没有损失也没有功劳,相当于出去旅游一次,无功而返,李广全军覆没,就连李广本人也被俘虏,最终李广找了个机会逃了回来。

从这次的战绩来看,在相同的条件之下,李广的战绩是最差的,这就是能力的区别,李广个人武力非常突出,卫青也不如他,但是打仗不是靠个人勇猛的,而是靠综合能力的。

4、公元前123年,李广以后将军身份跟随卫青从定襄出塞,攻打匈奴,这一次,卫青手下有很多将领因为功能被封侯,比如霍去病在这一战中,俘虏了匈奴单于的叔父和国相,以及普通士兵一共2028人,一战封冠军侯,张骞也被为博望侯,卫青的军队斩杀敌人2万多人,而此战中,李广没有战功,没有封侯。

5、公元前120年,李广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关迎战匈奴,张骞率领一万骑兵在后,李广遇到了匈奴的左贤王,被四万匈奴骑兵包围,当时张骞的军队没有跟上,李广以四千骑兵迎战匈奴四万骑兵,此战李广全军覆没,但也杀伤了数千匈奴骑兵,李广的损失与匈奴人相当,当时计算战功是要用斩杀敌人的首级数减去自己一方损失数,这一战李广又是没有功劳。

6、公元前119年,李广以前将军身份跟随卫青参与漠北之战,卫青让李广从左路包抄,结果李广迷路,导致卫青没有机会包围匈奴单于,但是卫青仍然斩杀匈奴近2万人,而霍去病此战则创造了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的华夏最高战绩,这一战,李广仍然没有功劳,当卫青派人来了解李广为何迷路之时,李广身亡。

可以看到李广一生都没有功劳,如果只失败了一次,说是运气不好,还能解释得过去,但是次次失败,次次没有战功,就连张骞的这样文将都因功封了侯,李广却没有战功,这只能说明李广的能力有问题,李广没有封侯,不是时运不济,而是能力问题,同时代跟随卫青与霍去病一起作战的校尉副将有一共有15个人,但就是没有李广。

四、总结

所以回过头来看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王勃怀才不遇,不是因为时运不济,而是他的道德有问题,或者说功名之心太过强烈,冯唐到了六十岁还在做郎官,肯定也有他自己能力方面的问题,而李广怀才不遇,确实就是能力问题,而不是时运不济。

时运不济怎么办

时运不济,如果你信命运的话,建议你带一个红绳子手链或者项链,不一定要本命年才这么做,我也是觉得自从今年我买了个红色手链带了以后,运气明显好了很多,才花了两块钱,红绳子穿一个瓷娃娃的那种。另外,自己不要给自己戴上时运不济这样的帽子,其实很多事情是巧合,也跟心理暗示有关的,我们在碰到不顺的时候要多给自己一点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我有次打个摩的去火车站的路上,摩的翻车了,我很庆幸,人没出事,凡事要想着结果没有那么糟。乐观一点,自然就会时来运转了。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加油哦~~

“时运不济”的时候该做些什么?

很久不联系的C找到我,闲聊中得知我拜了大师在学习研究命理学,对命理也感兴趣的她告诉我感觉最近两年不太顺,能不能帮她看一下。

打开她的命盘,大致明白了她的不顺的感觉来自哪里。

跟她确认,是不是18年的时候感觉压力特别大,事事都不顺的感觉。

立即得到她的反馈,18年是感觉最糟糕的一年,糟透了。

再问她,这种压力是不是来自领导,对她各种不满意,各种挑剔。但是进入19年,这种感觉就减缓了,工作上有了一些可以表现的机会。

她大呼神奇,18年的时候领导处处针对她,让她备感压力,但是进入19年,他们换了领导,顿时感觉好了很多。

她问我是怎么看出来的,全都说到了点子上。其实这些信息都可以在命盘里读出来,并没有太过神秘之处,尤其是一些流年的信息,命主的感觉会更强烈。

这里并不想过多渲染命理学的神奇,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虽然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验证,但是经千年流传,自然有它的道理。更何况在命理学的体系里也有它自己的一套逻辑推演方法。

这里主要想说说自己对于时运不济时该怎么做的一些个人看法,因为C问我,今后再碰到像18年那样类似的年份该如何化解。

我告诉她没法化解,唯一能让自己感觉好一些的办法就是修自己。

怎么理解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下雨天,需要骑着电瓶车送孩子上学的妈妈一定是感觉很糟糕的,而对于初恋期的情侣来说却是浪漫的,可以一起在伞下相互依偎。同样是下雨天,当事人的心境却完全不同。对于妈妈来说是糟糕的一刻,对情侣来说却是幸福的一刻。

我们没法控制很多客观事件,但是对客观事件的主观感受却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回到C的问题上,领导处处针对她,施加各种压力是她能控制吗?如果她能控制也不会产生烦恼了。那既然这个客观事件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就把控住自己能把控住的-------对事件的看法。而且这里的“针对”,“压力”真的只是当事人的主观感受,如果把针对看成要求高,把压力看成培养,又会有何种不同的感受?------学会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

人的烦恼通常产生于想去掌控那些不在自己掌控范围内的事。

从另一个方面说,“时运不济”也可以看成是自己的能量偏弱,而能量偏弱的时候人往往会往消极的方面去想,然后又反过来验证这种“不顺”。

谈判专家熊浩也说过,在能量弱的时候,不要轻易开启任何一场重要的对话。

能量弱的时候最需要做的就是储存、蓄积能量,而不是再去消耗它。多向内看,多关注自己,提升自己。“时运不济”的时候,古人说的“韬光养晦”很值得玩味。当时来运转的时候,你会感谢这些曾经的日子,没有所谓的波谷,又何来波峰呢?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