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诸葛亮借智慧7

关于诸葛亮聪明机智的故事

诸葛亮故事
吃 瓜 留 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aa

七擒孟获那前面损失的士兵不是白死了?

不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之主人公简介
诸葛亮(181-234)孟获简介,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孟获,中国三国时期南中少数族首领。系三国时期蜀汉益州建宁郡( 今云南晋宁东 )大姓。生卒年不详。后官至御史中丞。
蜀先主刘备死的前后,孟获追随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反蜀汉,并诱煽夷人同叛。据《汉晋春秋》有载:其时蜀南夷帅作叛,诸葛亮来到南中,百战百捷。闻知有一个名叫孟获的人,向为本地的夷、汉所服,于是务要生擒他。后来诸葛亮果然擒孟获于盘东。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
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
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这次,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是像开玩笑一样。孔明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
孟获再次回到洞中孟获简介,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
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wèng]中之鳖[biē]。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孟获带兵回到营中。
他营中一员大将带来洞主杨峰,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蜀军大举南征,孔明用计挑拨离间,使高定杀了雍闿[yōng kǎi]、朱褒,提着两人首级来降,永昌之危遂解。
太守王伉迎孔明入城,守将吕伉献上“平蛮指掌图”,孔明大喜,以吕凯为向导官,深入蛮境。正待出兵,忽报天子差使者前来犒军,乃为马谡。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之七擒详细过程
一擒一纵
孔明大败南蛮的三洞元帅后,又布下伏兵,让王平、关索诱敌。二人假装战败,引南蛮王孟获入峡谷,再由张嶷、张翼两路追赶,王平、关索回马夹攻。
孟获抵挡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但是孟获不服气,说:“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诸葛亮也不勉强他,爽朗地放他回去了。
二擒二纵
孟获被释放以后,由于他本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又乖乖被活捉了第二次。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回去要与孔明再战,若再被擒才服。孔明听后爽朗的大笑说那你准备好了再来吧,便放他回去。
三擒三纵
孟获对弟弟孟优说,我们已知蜀军军情,你领百余精兵去向孔明献宝,借机杀了孔明。 孔明问马谡是否知道孟获的阴谋,马谡笑着将孟获的阴谋写于纸上。孔明看后大笑,命人在酒内下药,让孟优等蛮人吃喝。
当夜,孟获带三万兵冲入军中要捉孔明,进帐才知上当,孟优等蛮兵全部烂醉如泥。魏延、王平、赵云又分兵三路杀来,蛮兵大败,孟获一人逃往泸水。孟获在泸水被马岱扮成蛮兵的士兵截获,押见孔明。孟获说这次是弟弟孟优饮酒误事,仍不服气。于是孔明第三次放了他。
四擒四纵
孟获为了报仇,借了十万牌刀獠丁军,来战蜀兵。孟获穿犀皮甲,骑赤毛牛。牌丁兵赤身裸体,涂着鬼脸,披头散发,像野人般朝蜀营扑来。孔明却下令关闭寨门不战,等待时机。等到蛮兵威势已减,孔明出奇兵夹击,孟获大败,逃到一棵树下,见孔明坐在车上,冲过去便要捉拿,不料却掉入陷坑里反被擒获。孟获仍然不服,孔明又一次放他回去。
五擒五纵
孟获躲入秃龙洞求援,银冶洞洞主杨锋感激日前孔明不杀其族人之恩,在秃龙洞捉了孟获,送给孔明。孟获当然不服,要再与孔明于银坑洞决战,孔明又放了他。
六擒六纵
孟获在银坑洞召集千余人,又叫妻弟去请能驱赶毒蛇猛兽的木鹿大王助战,正在安排要与蜀军决战之时,蜀军已到洞前。孟获大惊,妻子祝融氏便领兵出战。
祝融氏用飞刀伤了蜀将张嶷,活捉了去,又用绊马索绊倒马忠一起捉了去。第二天,孔明也用计捉了祝融氏,用她换回了张嶷、马忠二将。孟获要木鹿大王出战。木鹿骑着白象,口念咒语,手里摇着铃铛,赶着一群毒蛇猛兽向蜀军走去。孔明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木制巨兽,口里喷火,鼻里冒烟,吓退了蛮兵的怪兽,占了孟获的银坑洞。
次日,孔明正要分兵缉擒孟获时忽得报,说孟获的妻弟将孟获带往孔明寨中投降。孔明知道是假降,喝令军士将他们全部拿下,并搜出每人身上的兵器。孟获不服,说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服。孔明于是又放了他。
七擒七纵
孟获又请来兀突骨带领的乌戈国藤甲军,与孔明决战。孔明用油车火药烧死了无数蛮兵,孟获第七次被擒,才真心投降。到了孟获第七次被捉的时候,打心底里敬服。从今以后,不敢再反了。孟获回去以后,还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就重新归蜀汉控制。至此,孟获已被诸葛亮活捉七次。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点评
读了这段故事后,我认为诸葛亮不但智慧超人,心胸也很宽阔,面对被擒住的敌人,他完全可以将孟获处死,可他不但没有这样做,还为他松绑、赐酒食,以礼相待,将蜀国占领的土地退还给他。孟获虽然是个粗鲁之人,也被这种宽宏大量所感动了,由此可见,最强大的力量不是拳头啊!所以,当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我们一定不要大打出手,换个方式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啦!
查看全文1
孙子兵云:不战而胜,上上之谋。
三国演义,诸葛亮为平定孟获之乱,采用了马谡\"攻心为上丶攻人为下;攻兵为上丶攻城为下“的\"攻心战术“,七擒七纵,最后让孟获输得服服贴贴,五体投地的臣服于蜀汉政权。从此边域安定,消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可以专顾北伐中原了。
诸葛亮解决边疆民族矛盾,并不一味用武力镇压,而是用怀柔的安抚与用兵相结合,最后达到和平解决的目的。文武之道,一张一驰。民族团结,安定边域,统战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野外探宝三国中,七擒七纵孟获,120回的三国全著独占4回,可谓浓墨重,小说七擒七纵,跌宕起伏,毒水烟瘴牌刀兵,猛虎巨兽藤甲军,大快读者,手难释卷。
然,从军事角度,七擒七纵存在巨大败笔。
时间跨度,始于建元三年春(公元225年)结束于冬,历时10个月。
蜀军投入,诸葛军师领2万兵力,分三路入南邦。
战损统计,1擒,大败三洞主,马岱一路损失上千人;2擒,劫营中计损失不可数;3擒,孟获三万兵被灭,蜀军损失未表;4擒,10万牌刀獠丁军,损失无详数;5擒,洞主杨锋捉了孟获,各方应无损失;6擒,木鹿大王巨兽尽皆烧死,赵子龙一路损失上千人;惊马沟一战蜀军损失上千人;7擒,蜀军火烧3万藤甲军,蜀军损失未知。综上,蜀军至少损失三千,孟获损失至少十三万!
战果,孟获降伏,南邦安定,诸葛班师。
建兴九年,汶山的羌族反叛,建兴十一年刘胄造反。以后,延熙十年,汶山平康夷又造反。可见诸葛亮的“七擒七纵”并没有如设想般解决西南地区的民族问题,战果不复存在。
由是观之,诸葛七擒七纵,不但在军事实践中不具合理性,事后也证明枉费心机了!
笔者给出的解决方案:
1,劝降孟获,如果不服应除之。
二次俘获,不降当即处斩,永绝后患。事不过三,军事犹如此。并孟获死忠追随者一同清缴斩草宜除根。
2,扶持孟杰董涂那兄弟
孟杰乃孟族老大,德高望重贤士,隐居山林,颇得王化,最适合奉为南邦各洞之首。
3,留马岱马谡作为副将协助管理南邦
马岱随诸葛转战南邦各地,地理熟络,战绩卓越,可作为首批留驻军;马谡深知南邦军政管理之要害,对南郑出兵“”攻心为上”之策也深得诸葛欢喜,派马谡作为首任派驻长官。
4,制定政策安抚百姓
根据蜀国之需制定理顺南邦管理之要,颁而治之,南郑可快速步入王道而不会偏颇。
5,留下工匠传授生计
发展蛮人经济,教百姓自食其力,可从蜀地引入能工巧匠,促进南地发展农业手工业,改善落后民生,安抚百姓安居乐业。
诸葛七擒七纵,败笔在于,耗时,费力,伤亡,耗尽了国力,更耗尽了诸葛的心血,后期伐魏进取中原力不从心,或许祸根在此亦。结果不好过程至艰,诸葛不听部将及谋臣劝阻,一意孤行,不过是小说造神情节又一例证罢了!

《向诸葛亮借智慧》免费在线听mp3音频资源,求百度网盘

《向诸葛亮借智慧》免费在线听mp3音频百度网盘资源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FpV-ArlN5OBLgL7MTVfgag

?pwd=48ui 提取码: 48ui    

千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卓越智慧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哪些启迪和帮助呢?    

诸葛孔明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诸葛孔明作文(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诸葛孔明作文1

有一个人,他才高八斗,名满天下。他的故事,我们至今仍在传唱着。他是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他,就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我眼中,诸葛亮不仅忠君爱国、智勇双全,更教子有方。

忠君爱国的诸葛孔明。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这是后人对他的 评价。诸葛亮一生为报刘备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便刘备离世后,诸葛亮仍不改初心,忠心耿耿地辅佐刘禅。写下《出师表》 一文,流传千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平实质朴的语言,却能令人深切地感受到他忠贞的情感。后人叹之曰:出师为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很多人不满诸葛亮的行径,但或许刘备自己也不会想到,诸葛亮为他的三顾奉献了自己大半生你的三顾,我用半生来还。这就是诸葛亮,一个忠君爱国,又令人捉摸不透的人。

智勇双全的诸葛孔明。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是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 评价。诸葛亮的智勇双全,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空城计,大敌当前,他凭借自己的勇气击退敌军,有勇又有谋。谋在他善察人心,勇在他临危不惧、从容镇定。但凡他的心理素质稍微差一点,就不能战胜。如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有勇有谋,但就由于侍从的不自然表现露出了马脚,使计划失败。一代豪杰就此陨落。而诸葛亮却与之截然相反,他不光取得了胜利,还使空城计流传千古,让自己青史留名。这就是诸葛孔明,一个智勇双全的奇才。

教子有方的诸葛孔明。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的教诲。诸葛亮为蜀汉兴隆的大业日夜操劳,常常夜不能寐,少有时间关心自己的儿子。为此他写了《诫子书》来教育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现如今,这句话成为家家户户客厅中高挂的家训,世人口口相传。这就是诸葛亮,一个教子有方的父亲。

从诸葛孔明的身上,我们学到许多,懂得许多。他如同一轮黑夜中的明月,指引着我们的人生道路。

诸葛孔明作文2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羽扇纶巾,身披鹤氅,飘然若仙,这便是你——一代贤相诸葛孔明。

你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实乃万古之人不及。你与玄德侃侃而谈,字字珠玑,令其茅塞顿开。你被后人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促成孙刘联盟,智胜曹操。

你智取十万箭;巧用东南风。令周郎大叹“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先帝驾崩,举国悲痛。先前刘备托孤,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此乃刘备肺腑之言,你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叩头流血,只为“效忠贞之节”,却不为皇位所动。

你征南寇,烧藤甲,七擒孟获,后人赞曰:“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街亭失守,仲达来犯,正值危难之时,你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镇定自若。却瞒天过海,空城退敌,化险为夷。后人赞曰:“摇琴三尺胜雄狮,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你不负先主重托,尽心竭力,呕心沥血,六出祁山,率军征伐曹魏。立志光复汉业统一中原,此豪情壮志,感动万千华夏儿女。杜甫在《蜀相》中赞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然而在你临终之际,依然两袖清风。你曾坦白“臣家有桑八百株,田五十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此等忠诚,此等清廉,绝非常人能及。

你用睿智、贤能、忠诚、无私、清廉,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宏伟 篇章;你依法治蜀,执法如山,为蜀汉立下了卓越的功劳!不负先帝,是你呕心沥血的目标;辅佐后主,是你尽心竭力的希望;匡扶大汉,是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夙愿!

一代贤相,舍你其谁!

诸葛孔明作文3

公元二零一一年秋八月二十三日。阴雨连绵三日不休,天公悲怆。愚好读三国,至君博学多才,,风流名士。尝慕之。今乃君之祭期,愚虽不才,愿以 此文奠君在天之灵。

呜呼悲哉,哭君仙逝,悲恸欲绝;哭君仙逝,泣断肝肠。祭君弱冠,梁父长吟,自比管乐,雄才伟略。遍访深山兮以证大道,躬耕于陇亩兮而习巧工。隐忍隆中,劳之多矣。始不垂翅,终能奋翼。祭君隆中,先主三谒。促膝一叙,已定天下三分。知遇之恩,终身相报。

呜呼痛哉,哭君仙逝,江河凝滞;哭君仙逝,大地蒙尘。祭君雄才,龙腾四海,鹰啸九天。火烧博望,初露锋芒。再烧新野,贼寇仓惶;祭君气概,雄姿英发,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想君当年,羽扇纶巾,联吴抗曹。挽狂澜于既倒兮,扶大厦之将倾。舌战群儒,雅量高志;祭君智谋,智激周瑜,草船借箭。赤壁火攻,坛借东风。巧借荆州,方使皇叔有一立足之地;反美人计,西下两川,再夺汉中,而成鼎足之势。

呜呼哀哉,哭君仙逝,昊天昏暗;哭君仙逝,日月无光。荆襄易主,夷陵战败。感君之伤,哀君之痛。祭君忠节,名垂百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白帝托孤,君敢不效忠贞之节,竭肱股之力,继之以死乎?受命以来,日不能思,夜不能寐。唯恐稍有差池而负先帝之明;祭君才智,谏阻纳质,筹略安邦。不辞劳苦,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又制木i牛流马,诸葛连弩。转战中原,六出祁山。奈何天数已定,又岂是人力所能改?天妒英才,星陨五丈原。汉祚终尽,非君之过也。

英灵之气,万代流芳;君如有灵,听我倾诉;君如有灵,魂归来兮。

诸葛孔明作文4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对我说,阅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从小人书开始阅读就渐渐的伴我成长,慢慢的我也就喜欢上了阅读。最近我读了一本我国古代的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还是有一点感受的,决定要把它写下来。

《三国演义》是我国首部章回体小说,作者是罗贯中。阅读中,这本书向我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它讲述了从汉灵帝平定黄巾之乱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之间的百年历史。阅读中我知道了像诸葛亮一样才高八斗的人;也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更有像周瑜一样“小心眼”的人。

我最佩服的人是诸葛亮,他为人正直、善良而且神机妙算,竭力辅佐刘备。他用自己的才华辅佐刘备统一了六国。他心胸宽广,曾经七擒孟获。孟获不服一次他就放一次,就这样来回了七次。终于使得孟获不得不服,并且成为刘备糜下的一员猛将。

三国期间爆发了一场人尽皆知的《赤壁之战》,也使得《草船借箭》这则故事家喻户晓。由于诸葛亮的才华横溢,也使得周瑜嫉妒在心,决心除之而后快。他要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来,意欲除之,但诸葛亮不慌不忙,运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巧妙的造出了十万支箭来。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勇有谋。正是因为他,我爱上了《三国演义》,爱上了古典文学,更爱上了阅读这条逍遥之路。

诸葛孔明作文5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我缓缓吟诵着杜甫的《蜀相》,思绪飘飞,一个两千年之前的人物,倏地跃然于我眼前。木雕鎏金,岁月涟漪,但他,永不会被历史的洪流忘记。

诸葛亮原本一介布衣,躬耕于田间。他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才能,著纶巾,摇羽扇,能谈笑间,使樯橹灰飞烟灭。却淡泊于名利,不求闻达于诸侯,隐居隆中,只好为《梁甫吟》。时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然志犹未已,三往以求,终于草庐之中相见。诸葛亮感激他的信任重用,感激他的猥身枉屈,感激他的.以友相待,遂因刘备而出山,从此受命,用行舍藏,夙夜忧叹,心系蜀国安危。怀着对刘备的感激之情,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隆中之对,对的是诸葛亮的韬谋伟略。先定荆州为家,再取益州为鼎足之势,而构筑了图取中原的战略远景。刘备如鱼得水,隆中之对由此成为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国策。

先帝托孤,托的是诸葛亮的竭力忠贞。诸葛亮率谒先帝,涕泣:"臣敢竭肱股之力,效忠贞之竭,继之以死。"嗣子刘禅托付于诸葛,诸葛事必躬亲,率军南征,带金鈇钺、曲差、羽葆鼓吹及虎贲六十人,深入不毛之地,秋平天下乱世,蜀国于是富饶。

病逝五丈原,逝不尽诸葛亮的耿耿忠心。病故之后,命人遵遗嘱行事,秘不发丧,缓缓退军,策马收兵吓退司马懿。故有"死诸葛吓退生仲达"之说,其深谋远虑,料事如神,身死而 精神不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精神,可见一斑。

一代忠臣,智慧第一,忠心无二。天下之事,运筹帷幄,绝处逢生,扭转乾坤。其对先帝的感激涕零之心,也令后世天下人敬佩不已。故后世有云:"草庐三顾,鼎足三分,不朽当年三义;君臣一德,兄弟一心,无双后汉一人。"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值得被我们铭记。诸葛亮感激刘备的豪义赏识,遂助其成就大业;我们感激诸葛的伟大 精神,所以他仍被我们交口称赞,流芳百世。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忱忱忠心洒平芜,一世清明在人间。历史将永远记住你,诸葛孔明!

诸葛孔明作文6

细思古今,能人才士们在不同的时代源源不断。他们往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为他们的时代添了抹异常灿烂的光。

三国时期,战火硝烟席卷全国,一统天下的欲望催动着掠土无情。各路君王自是深知一将难求的道理,忙着招兵买马,求勇猛之将,寻多智之士。此时,豪杰慜士便被频频请出山。其中的代表,即诸葛孔明。

写这 篇文章之前,我查了些许资料,发现大家对孔明的普遍观点是“神人”;然而亦有不认同的。一 篇文章中称诸葛亮在“三国十大谋士排行”中竟未入前五。这或许与孔明所仕蜀国的败亡有关?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这并无法掩住孔明身上的光芒。

关于孔明的事迹,想必诸位早已耳熟能详了罢?“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千古流传”即是他的风姿;“慕纶巾羽扇风流,俎豆维新,恍之西蜀祠堂南阳庐舍;冠钟阜石城名胜,江山依旧,渺矣吴宫花草晋代衣冠”是他的神采。逢战,非紧不慢,羽扇轻摇,答一声自有妙计,语出四座惊;遇况,非匆不乱,略思轻笑,予一个如此这般,便可破千军。不必说隆中对,草船借箭,火烧博望坡;不必说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

单是空城计,方是人尽皆知。字里行间仿佛回到当年,看他孔明在城楼之上弹琴作赋,悠哉潇洒之至,掩人耳目,使敌军望而却步,借对方多疑之特点,吓退敌军,守城如故,不费一兵一卒。恕我文笔略拙,竟不知如何描述这计策之妙。殊不知孔明终不是神,心里怎不惧!有说见孔明是闲适非常面不改色,内心实则紧张十分,抚琴心必不在焉,余光实是盯着敌军动静,临终曲琴弦竟断,亦将孔明吓到,冷汗流下。所幸之至,敌军已退矣……

照如此描述,孔明先生僾然是从未败衄的了;实则不然。一世神话终结在了一个地方——派关羽镇守华容道;于是,关羽把曹操放走了。若是未有此举,三国的结局怕就不是这般了罢?

诸葛孔明辉煌了一生,逝世在自己帮助建立的国度中,仿佛圆满了;但有人提出“蜀国败亡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一番理由竟无可辩驳。我深思。我想一个历史人物的“成功”亦或“失败”,不能仅凭一时一事而论;总之,不管诸葛孔明究竟是“好”“坏”,也不管那段浩瀚三国史究竟是何结果,他终归是在汩汩历史长河之中,给我们留下了不一样的感叹。

叹只叹:再多锦囊神计,终是抵不得长久的历史变迁;再多神机妙算,挡不住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诸葛孔明作文7

诸葛孔明,你,在世人的心目中,永远是历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总是在高空引照。你的一生总是与智慧交结着,你的一生总与忠良伴随。对!你是智慧的,你无愧是忠良的代表!但是我要说,你在关键时刻不够明智。你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即显示你的雄才大略,然而你这条龙一出门,首战——火烧博望坡,杀的夏侯敦闻风丧胆,慌不择路。此后你的才思便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似那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你手持纶羽扇,犹如一把利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知取汉中,尽显你的风采:江东舌战群儒,三气周瑜,骂死王朗,更显你的英杰。你不仅是智慧的化身,而且对刘备亦是忠心耿耿。刘备三顾茅庐恭你出山,你为报刘备知遇之恩,毕生效犬马之劳。你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不愧是一代忠良,不愧为人臣的楷模!

但,你在关键时刻又不够明智!

刘备白帝托孤,将辅国佐权的重任托付在你的身上,你毅然的扛器起这个包袱,报答刘备,兴复汉室,就是你毕生的职表,你的信念,你的追求。

你辅助刘禅,兢兢业业,十年如一日,丝毫不敢怠慢。你弘扬先帝的刘备的遗志,对刘禅谆谆教导,悔其不倦,为此自发可否多了几根?但是你可知道,刘禅是不可雕之辈,是扶不起的阿斗啊!无论丞相你进多少忠谏之言,呕多少心肺之血,都是徒劳无功,于事无补的呀!

你可曾记得,刘备在临终前对你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刘禅,慵慵逸逸,整天声色犬马,钟鸣鼎食,不理朝政,他病入膏盲,无药可救,难道这样的人“可辅之?”不可呀,但是国家还要继续生存,发展,壮大,百姓还要过祥和的太平生活,你就不能废刘禅而成帝业?

不,没有,你丝毫没有这么想过,你太忠心了,太“迂腐”了,你太不明智了。六出祁山,本想兴复汉室,成就霸业,可结果却因为刘禅的几句区区戏言而此失败告终。前后出师表感人肺腑,可对昏庸无能的刘禅来说,是再也普通不过了的两份表文罢了!刘禅,是国家的累赘,是人民的罪人,难道你就不能执政当权,即位成帝?

但,你始终没有这么做,你仍是扮演臣子的角色。最后,你“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啊!倘若你继承皇位,则汉室兴盛,指日可待,天下兴旺定是为期不远,人民生活也是否极泰来。思忖一下,如果你这样做,不正是对国家,对天下苍生的最大的厚赐吗?但丞相你终究没有这么做,你只为人生,为摇摇欲坠的蜀汉政权做最后的挣扎。你没有忘记刘备的那句话,你可曾矢口道,就因为你的不明智,而导致蜀汉最终已灭亡的命运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已纪过去,不管后人如何 评价丞相你,但在我看来,丞相你的一生,那是辉煌的又是悲哀的,哀叹你的不明智!但我还是佩服你---诸葛孔明!

诸葛孔明作文8

他,以极强的智慧纵横天下三十载;他力挽汪澜于大汉末年;他以毕生的精力造就了一个不灭的人物形象;他,怀张良之才,子牙之能却只能含狠而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孔明。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拂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叹息良久,返归帐中。孔明不答,众将进前视之,已薨矣,寿五十四岁。”

东汉末年的一天里,一座极其普通的茅屋中,二人侃侃而谈:“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以站天时,南让孙权以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合,先取荆州为家。”话不过一席,时不过半更,这位未出茅庐的青年人竟将数十年后的天下大势分析的如此透彻,比之孙吴亦无愧矣。

当时刘备正遭大挫,不禁深感生不逢时,而诸葛亮的加入正如雪中送炭一般,在曹操部下大将夏侯惇带兵十万来剿灭兵不过三千的刘备时,,他纹丝不动,依旧身披鹤氅,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手摇羽扇,笑对曰:“对十万军马,何需精兵三千,只得关张赵三人足矣。”果不如然,临敌之时,指挥有方,调动有序,在峡谷处火烧十万曹兵,大胜而归。

自此孔明便开始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段,火烧新野、火攻赤壁、计取南郡、三气周郎、智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收服姜维、骂死王郎、空城退敌、以满腹韬略与过人的胆识将气数已尽的汉王朝延续了数十年。他用计的神出鬼没,料敌的精致准确,使史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闻风丧胆,望影而逃,甚至数次在诸葛亮手下险些身首异处。

纵观孔明一生,前期似乎是春风得意,一切尽在意料之中,笑看风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然而到了后期可能是蜀国人才凋零以及司马氏的出现,渐渐败像大露:关公大意失荆州遇害、张飞鞭打士卒被刺杀、黄忠中冷箭而亡、马赵二人先后病故;自己亦病重,国力衰弱,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最后无奈星落秋风五丈原,至死后又有魏延之叛国。写到最后罗贯中不得不回归历史——蜀为魏所灭,所以只能极力渲染孔明的各种失策,其实当初从孔明追随刘备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他的命运。或许是天不叫其成功吧,否则在一次司马父子与孔明的对决中,司马父子三人被前后夹困于谷中,前后有火药地雷一起爆发只待取其性命之时又怎么会有一场大雨浇灭火雷?此不外乎于人力所不能及否?

最为可叹的是孔明跟随了刘备这个碌碌之辈,无能不说又喜欢意气用事,,无奈又生下了刘禅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加速了孔明失败的宿命,无奈当时“君叫臣死,不死不忠”的 思想缰绳把人们栓缚的太紧,使孔明这样的人也成为这种 思想的牺牲品。

这一段历史人们自有公论,我也只能孔但孔明这位绝世奇才的宿命,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气魄,这样的胆识,诸葛亮定然是我国历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孔明,生而不能与公交游,实人生之大憾也!

孔明之智表现在哪里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多处,如:赤壁里,舌战群儒,把东吴文五百官说的心服口服才答应孙刘联盟共据曹操.然后就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后三气周瑜直到把周气死.
刘备死后,诸葛亮又七擒孟获;与司马仪斗志斗勇,上演了空成计、暗渡陈仓、减兵增灶等一系列是司马懿到诸葛亮死还以为是计害怕上当。这里详细介绍草船借箭这一故事。
草船借箭
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表明:周瑜并不相信诸葛亮在三天内会造出10万枝箭。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叫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大惊失色,自叹不如。

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哪些地方?

在言家事和诫子书中,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教育后代上。

《诸葛亮言家事》是蜀国诸葛亮说的一段话,出自《三国志》。而《诫子书》是三国时期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此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扩展资料: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