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测试方法

AI人工智能-目标检测模型一览

目标检测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在图片中要将里面的物体识别出来,并标出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经过两个步骤:
1、分类,识别物体是什么

2、定位,找出物体在哪里

除了对单个物体进行检测,还要能支持对多个物体进行检测,如下图所示:

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由于物体的尺寸变化范围很大、摆放角度多变、姿态不定,而且物体有很多种类别,可以在图片中出现多种物体、出现在任意位置。因此,目标检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最直接的方法便是构建一个深度神经网络,将图像和标注位置作为样本输入,然后经过CNN网络,再通过一个分类头(Classification head)的全连接层识别是什么物体,通过一个回归头(Regression head)的全连接层回归计算位置,如下图所示:

但“回归”不好做,计算量太大、收敛时间太长,应该想办法转为“分类”,这时容易想到套框的思路,即取不同大小的“框”,让框出现在不同的位置,计算出这个框的得分,然后取得分最高的那个框作为预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面比较出来的得分高低,选择了右下角的黑框作为目标位置的预测。

但问题是:框要取多大才合适?太小,物体识别不完整;太大,识别结果多了很多其它信息。那怎么办?那就各种大小的框都取来计算吧。

如下图所示(要识别一只熊),用各种大小的框在图片中进行反复截取,输入到CNN中识别计算得分,最终确定出目标类别和位置。

这种方法效率很低,实在太耗时了。那有没有高效的目标检测方法呢?

一、R-CNN 横空出世
R-CNN(Region CNN,区域卷积神经网络)可以说是利用深度学习进行目标检测的开山之作,作者Ross Girshick多次在PASCAL VOC的目标检测竞赛中折桂,2010年更是带领团队获得了终身成就奖,如今就职于Facebook的人工智能实验室(FAIR)。

R-CNN算法的流程如下

1、输入图像
2、每张图像生成1K~2K个候选区域
3、对每个候选区域,使用深度网络提取特征(AlextNet、VGG等CNN都可以)
4、将特征送入每一类的SVM 分类器,判别是否属于该类
5、使用回归器精细修正候选框位置

下面展开进行介绍
1、生成候选区域
使用Selective Search(选择性搜索)方法对一张图像生成约2000-3000个候选区域,基本思路如下:
(1)使用一种过分割手段,将图像分割成小区域
(2)查看现有小区域,合并可能性最高的两个区域,重复直到整张图像合并成一个区域位置。优先合并以下区域:

3、类别判断
对每一类目标,使用一个线性SVM二类分类器进行判别。输入为深度网络(如上图的AlexNet)输出的4096维特征,输出是否属于此类。
4、位置精修
目标检测的衡量标准是重叠面积:许多看似准确的检测结果,往往因为候选框不够准确,重叠面积很小,故需要一个位置精修步骤,对于每一个类,训练一个线性回归模型去判定这个框是否框得完美,如下图:

R-CNN将深度学习引入检测领域后,一举将PASCAL VOC上的检测率从35.1%提升到53.7%。

二、Fast R-CNN大幅提速
继2014年的R-CNN推出之后,Ross Girshick在2015年推出Fast R-CNN,构思精巧,流程更为紧凑,大幅提升了目标检测的速度。
Fast R-CNN和R-CNN相比,训练时间从84小时减少到9.5小时,测试时间从47秒减少到0.32秒,并且在PASCAL VOC 2007上测试的准确率相差无几,约在66%-67%之间。

Fast R-CNN主要解决R-CNN的以下问题:
1、训练、测试时速度慢
R-CNN的一张图像内候选框之间存在大量重叠,提取特征操作冗余。而Fast R-CNN将整张图像归一化后直接送入深度网络,紧接着送入从这幅图像上提取出的候选区域。这些候选区域的前几层特征不需要再重复计算。
2、训练所需空间大
R-CNN中独立的分类器和回归器需要大量特征作为训练样本。Fast R-CNN把类别判断和位置精调统一用深度网络实现,不再需要额外存储。

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1、在特征提取阶段, 通过CNN(如AlexNet)中的conv、pooling、relu等操作都不需要固定大小尺寸的输入,因此,在原始图片上执行这些操作后,输入图片尺寸不同将会导致得到的feature map(特征图)尺寸也不同,这样就不能直接接到一个全连接层进行分类。
在Fast R-CNN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叫做ROI Pooling的网络层,这个网络层可以把不同大小的输入映射到一个固定尺度的特征向量。ROI Pooling层将每个候选区域均匀分成M×N块,对每块进行max pooling。将特征图上大小不一的候选区域转变为大小统一的数据,送入下一层。这样虽然输入的图片尺寸不同,得到的feature map(特征图)尺寸也不同,但是可以加入这个神奇的ROI Pooling层,对每个region都提取一个固定维度的特征表示,就可再通过正常的softmax进行类型识别。

2、在分类回归阶段, 在R-CNN中,先生成候选框,然后再通过CNN提取特征,之后再用SVM分类,最后再做回归得到具体位置(bbox regression)。而在Fast R-CNN中,作者巧妙的把最后的bbox regression也放进了神经网络内部,与区域分类合并成为了一个multi-task模型,如下图所示:

实验表明,这两个任务能够共享卷积特征,并且相互促进。

Fast R-CNN很重要的一个贡献是成功地让人们看到了Region Proposal+CNN(候选区域+卷积神经网络)这一框架实时检测的希望,原来多类检测真的可以在保证准确率的同时提升处理速度。

三、Faster R-CNN更快更强
继2014年推出R-CNN,2015年推出Fast R-CNN之后,目标检测界的领军人物Ross Girshick团队在2015年又推出一力作:Faster R-CNN,使简单网络目标检测速度达到17fps,在PASCAL VOC上准确率为59.9%,复杂网络达到5fps,准确率78.8%。
在Fast R-CNN还存在着瓶颈问题:Selective Search(选择性搜索)。要找出所有的候选框,这个也非常耗时。那我们有没有一个更加高效的方法来求出这些候选框呢?
在Faster R-CNN中加入一个提取边缘的神经网络,也就说找候选框的工作也交给神经网络来做了。这样,目标检测的四个基本步骤(候选区域生成,特征提取,分类,位置精修)终于被统一到一个深度网络框架之内。如下图所示:

Faster R-CNN可以简单地看成是“区域生成网络+Fast R-CNN”的模型,用区域生成网络(Region Proposal Network,简称RPN)来代替Fast R-CNN中的Selective Search(选择性搜索)方法。
如下图

RPN如下图:

RPN的工作步骤如下:

Faster R-CNN设计了提取候选区域的网络RPN,代替了费时的Selective Search(选择性搜索),使得检测速度大幅提升,下表对比了R-CNN、Fast R-CNN、Faster R-CNN的检测速度:

总结
R-CNN、Fast R-CNN、Faster R-CNN一路走来,基于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的流程变得越来越精简、精度越来越高、速度也越来越快。基于region proposal(候选区域)的R-CNN系列目标检测方法是目标检测技术领域中的最主要分支之一。

为了更加精确地识别目标,实现在像素级场景中识别不同目标,利用“图像分割”技术定位每个目标的精确像素,如下图所示(精确分割出人、汽车、红绿灯等):

Mask R-CNN便是这种“图像分割”的重要模型。

Mask R-CNN的思路很简洁,既然Faster R-CNN目标检测的效果非常好,每个候选区域能输出种类标签和定位信息,那么就在Faster R-CNN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分支从而增加一个输出,即物体掩膜(object mask),也即由原来的两个任务(分类+回归)变为了三个任务(分类+回归+分割)。如下图所示,Mask R-CNN由两条分支组成:

Mask R-CNN的这两个分支是并行的,因此训练简单,仅比Faster R-CNN多了一点计算开销。

如下图所示,Mask R-CNN在Faster R-CNN中添加了一个全卷积网络的分支(图中白色部分),用于输出二进制mask,以说明给定像素是否是目标的一部分。所谓二进制mask,就是当像素属于目标的所有位置上时标识为1,其它位置标识为 0

从上图可以看出,二进制mask是基于特征图输出的,而原始图像经过一系列的卷积、池化之后,尺寸大小已发生了多次变化,如果直接使用特征图输出的二进制mask来分割图像,那肯定是不准的。这时就需要进行了修正,也即使用RoIAlign替换RoIPooling

如上图所示,原始图像尺寸大小是128x128,经过卷积网络之后的特征图变为尺寸大小变为 25x25。这时,如果想要圈出与原始图像中左上方15x15像素对应的区域,那么如何在特征图中选择相对应的像素呢?
从上面两张图可以看出,原始图像中的每个像素对应于特征图的25/128像素,因此,要从原始图像中选择15x15像素,则只需在特征图中选择2.93x2.93像素(15x25/128=2.93),在RoIAlign中会使用双线性插值法准确得到2.93像素的内容,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错位问题。
修改后的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黑色部分为原来的Faster R-CNN,红色部分为Mask R-CNN修改的部分)

从上图可以看出损失函数变为

损失函数为分类误差+检测误差+分割误差,分类误差和检测(回归)误差是Faster R-CNN中的,分割误差为Mask R-CNN中新加的。
对于每个MxM大小的ROI区域,mask分支有KxMxM维的输出(K是指类别数量)。对于每一个像素,都是用sigmod函数求二值交叉熵,也即对每个像素都进行逻辑回归,得到平均的二值交叉熵误差Lmask。通过引入预测K个输出的机制,允许每个类都生成独立的mask,以避免类间竞争,这样就能解耦mask和种类预测。
对于每一个ROI区域,如果检测得到属于哪一个分类,就只使用该类的交叉熵误差进行计算,也即对于一个ROI区域中KxMxM的输出,真正有用的只是某个类别的MxM的输出。如下图所示:

例如目前有3个分类:猫、狗、人,检测得到当前ROI属于“人”这一类,那么所使用的Lmask为“人”这一分支的mask。

Mask R-CNN将这些二进制mask与来自Faster R-CNN的分类和边界框组合,便产生了惊人的图像精确分割,如下图所示:

Mask R-CNN是一个小巧、灵活的通用对象实例分割框架,它不仅可以对图像中的目标进行检测,还可以对每一个目标输出一个高质量的分割结果。另外,Mask R-CNN还易于泛化到其他任务,比如人物关键点检测,如下图所示:

从R-CNN、Fast R-CNN、Faster R-CNN到Mask R-CNN,每次进步不一定是跨越式的发展,这些进步实际上是直观的且渐进的改进之路,但是它们的总和却带来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最后,总结一下目标检测算法模型的发展历程,如下图所示:

人工智能判断癌症的方法是

人工智能判断癌症的方法是预训练、数据集微调、包含带类别标签的图像

扩展内容:

PanTum检测方法学的突破:是人类首次借助人体免疫系统巨噬细胞高精度的“侦察”功能和主动吞噬功能,通过检测巨噬细胞主动吞噬的肿瘤标志物样本,实现了在肿瘤形成发展各个阶段高灵敏度的检测。由于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抗原递呈细胞,具有三大特性,以致PanTum检测技术完全颠覆了“被动检测方法学”。

巨噬细胞在癌前病变阶段就能主动吞噬病变组织的相关标志物,超前完成样本富集,因此,PanTum检测技术可量化检测癌前病变阶段的病变水平。巨噬细胞能够到达全身所有病变组织,因此,PanTum检测技术可一次检测全身所有肿瘤和病变组织。巨噬细胞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因此,PanTum检测技术灵敏度高达97.5%。

PanTum检测标志物的突破:上世纪九十年代德国癌症研究中心Coy研究员与其导师Zur Hausen教授,在进行X染色体基因组测序工作过程中发现并验证了Apo10和TKTL1与所有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由此诞生了人体所有肿瘤共性标志物。

ai测试是什么

ai测试表示人工智能测试,人工智能测试包括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性能测试等,人工智能是一门非常广泛的科学,涵盖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不同领域。总的来说,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使机器能够执行复杂的工作。

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计算机以模拟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例如学习,推理,思维,计划等)的学科,包括计算机实现的智能原理,可以运行更高级别的应用程序。人工智能涉及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学科。

人工智能的研究范畴包括智能搜索、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程序设计、智能机器人、语言理解、知识处理、知识获取等。

资料拓展:人工智能在计算机上实现时有2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采用传统的编程技术,使系统呈现智能的效果,而不考虑所用方法是否与人或动物机体所用的方法相同。另一种是模拟法(MODELINGAPPROACH),它不仅要看效果,还要求实现方法也和人类或生物机体所用的方法相同或相类似。

人工智能领域中为了检验一个机器是否具有智能需要进行什么测试

需要做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指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机器随意提问,如果机器让测试者做出超30%的误判,就通过了测试。

人工智能机器人如何测试,有相关的测试工具吗?

人工智能机器人具有稳、准、早三大核心优势,完美解决了人体生物信息认知技术的信息采集问题。一、人工智能健康机器人运行超级稳定因为抗干扰,所以很稳定;因为稳定,所以深入细节,才能准确;人机交互,双重保障,稳定加倍 二、人工智能健康机器人采集信息极其精准比你更懂你的身体,你在机器面前就是透明人;不但要精准检测,更要精准处理;个性化才有用户想要的结果三、人工智能健康机器人可以提前预测比检测更早的是预测;根据现有身体数据进行前瞻性预报;为健康节省成本,为生命争取时间,提前5年发现你体内的癌细胞,早发现就不是晚期

计算机通过什么测试才是真正达到了人工智能

1、推理测试;
2、情感测试;
3、挫折测试;
4、测试。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