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开方,五运六气方位

2023-10-08崇庆运势网热度: 18782

入门学中医先学什么?

一般学医可以学习一些动物结构 药物还有一些临床表现等等 主要的是病理变化。

出生时的六气怎么转化为五运,比如太阴湿土是土太过,还是木太过?_百度...

你仔细看看五运六气的相关文章.不是五行怎么折算的,所谓六气是按照天干五合来进行的,是化合后的气运!甲己合化土,身体状况的五行是看你的五行多寡,五行对应五脏,至于运气之说是运用到流年上的.是讲大运,一年的气运,然后具体根据五行来判断,你先把四柱基础和黄帝内经看完然后再看五运六气的书籍 .用六气来判断人体这个,没有听说过.一般都是按照你出生的四柱干支排定,然后根据你的大运流年还有藏干等东西共同来判断定的,至于你说的这种方法没有听说过,判断五行多寡属于数术内容,五运六气属于医学内容.

【真传一刻】沈谦益-中医源流漫谈

讲者介绍:沈谦益,民间中医昆仑派传人,又得到多位民间中医华佗派前辈的指点。临床上以三元色脉统御识证、遣药、用针,灵活运用简易、变易、不易之古法,以精简的中医治疗方法从事临床多年。

中医家推荐:“中医是一门人天之际的性命之学!”沈师师门对中医的理解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学中医、用中医可曾把中医树立到如此高度?中医仅仅是救病治人之术吗?医道何存?!我们对金元四大家又有多少误解? 让我们放下心中的定见,随着沈师追溯古中医历史,一起探寻古中医源流吧···

讲稿实录:

各位好,今天我把曾经的学习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有些内容也是道听途说的,毕竟年代久远,不好考证,希望大家能够谅解。这次主要是讲中医源流方面的内容,分为几块展开。

一、中医的概念

我们师门对中医的概念是这样阐述的:中医是一门人天之际的性命之学。它的运用环境、考虑范围是在人天之际,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性命。中医是在人天之际的自然环境下研究人体的性命之学,不止是肉体或者单纯的解剖。人之所以叫人,因为他还活着,活着的人和尸体有什么不同呢?在古人眼里,人体与尸体区别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人体、活体有他的精气,精气运行是最基本的区别之处。人的精气运行正常,就是生命体正常的运行状态;运行出现问题,就是生病了;精气不再运行,那就是生命体终结了,变成了尸体。

二、中医的起源问题

关于中医的起源问题有很多的说法。教科书上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慢慢发现出来的。有学者做了个统计的计算,如果中医学是一个又一个穴位、一味又一味药慢慢才形成体系的,别说形成像现在这样庞大而完美的体系,就算稍微形成有体系的东西至少需要二百万年时间。

1、巫师之说

在道门中有些传说,中医的起源至少要上推到上古十大巫师,也就是《山海经》中谈到的十大巫师。《说文解字》中有"巫咸初作医"的说法,《吕氏春秋》中也有"巫彭初作医"的记载。

2、三皇之说

经典中经常会提到,中医、中国文化多出自三皇之说,伏羲、神农和黄帝为三皇,为中华文化之祖,为中医之本源。张大昌先生传出的《辅行诀》中开篇就是三皇像。

《路史》中谈到医药的只有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在介绍伏羲氏中谈到"天出文章,河出马图,于是观象于天,效法于地......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于是尝草,治砭,以治民疾,而人滋信。”在炎帝神农氏的介绍中,也提到"乃命司怪主卜,巫咸巫阳主筮......一日之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病正四百,药正三百六十有五。著其本草,过数乃乱......."对黄帝的记载中提到:"至岐山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乃上穷下际,察五气、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极咨于歧、雷,而内经作。谨候其时,着之玉版,以藏灵兰之室......"

从以上《路史》的记载可以看到,中医的起源确实是三皇,伏羲、神农、黄帝慢慢传承出来的。当然在道门里面还有这样的传说,《黄帝内经》里面的岐伯是巫彭的弟子,雷公、鬼臾蓲等都是他的同门师兄弟。

3、三干五支之说

道门中有传承说,过去的三皇五帝,五帝各有一部内外经存世。古之三皇在《帝王世纪》中记载是伏羲、神农和黄帝,《三字经》中也是同样的说法。五帝传说为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和金天氏(少昊)和颛顼帝。古人以五帝配五行,伏羲为青帝,神农为赤帝,轩辕为黄帝,金天氏为白帝,颛顼帝为水帝黑帝。传说五帝各有一部内外经传出,只是大多已经散逸不存。在现存的《黄帝内经》之前,还有一些已经丢失散逸的经典存在过。《汉书》中记载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之说。

从三皇五帝的说法看,三皇即三干,五帝即五支。从医道式法来考虑,伏羲、黄帝和颛顼为三干,伏羲、炎帝(神农)、黄帝、金天氏(少昊)和颛顼帝五帝则为五支。三干之说,最典型的传承就是古三易,连山、归藏、周易。我们一直尊崇三皇五帝为中华文化之祖,中医之祖,它的学术体系就是以三易为指导的。按照式法三干说,伏羲帝的流传就是之后的天医,黄帝的流传是现在的中医,即过去所说的人医法,颛顼帝的流传应该就是水医法,而炎帝神农所传恰恰介于天医与人医之间,而白帝金天氏所传正好在人医和水医之间。按照三皇所传的学说,伏羲帝重神,黄帝重气,颛顼帝重精,恰恰完成人体三宝——精气神的论断。

然而就像马新童老师所说,现在的中医是残缺的,为什么呢?因为现存的《黄帝内经》,并非是三皇五帝时的《黄帝内经》,应该是其他五帝的内外经,或有散逸,经流传下来的汇集本,所以无法非常系统地揭示五帝的系统内涵。现存的《黄帝内经》重视气化,以气为核心,而对于精气神中神、精相关的东西涉及而不深说。

三、中医理论体系及其科学性

师门中经常谈到几个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基础教材中也谈到这些学说。一精气神学说,二阴阳学说,三五行学说,四藏象学说,五经络学说。从中医的流传来看,都没有离开五个基本的概念,只是不同的流派对于不同的概念重视比例不同而已。有人提出,中医没有生理学、病理学,所以没有西医直观、科学。其实五个概念就是真正中医的生理学、病理学,所有的生理病理离不开这五大概念。

前些年,有朋友去参与了关于中医科不科学的争论,我就问,现在的所谓的西方的科学类,如果把所有这些学科中的数学内涵拿掉,会是怎么样。比如,传统的机械设计,或现在的电脑IT,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工具,是否可以真正地运行好?而把它们的学术概念用其他除数学以外的任何语言来描述,恐怕是很难的。

古中医中是有数学体系的,此体系在我们师门中被称为太易太玄体系。太易就是任何事物之间的关系学说,在这个学说中有一定的数量关系体现出来。而太玄就是我们要探讨研究的独立个体结构的数理关系。古传三皇所传出的式法中,伏羲帝所传以太玄体系数理关系所见长,颛顼帝所传以太易数理关系所见长,而黄帝传出正好兼顾太易太玄而居中的数理体系。

中国的传统数学中,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其经典位置一直是完全保留的。周髀算经侧重于体现事物间关系的数理关系,而九章算术更侧重于单独事物的内在结构数理关系,这正对应于古人所说的盖天法和浑天法。古人还有个宣夜说,其中一些说法很好地解释了中医气的内涵。最近有老师讲课,也谈到了中医"象"的概念。在古中医中,"形"和"象"是不能真正分离的,象往往需要用些外在数理关系来更好的解释,形恰恰是个体结构的数理关系才能更好的说明。也可以说,形和象就是一对阴阳的关系,是不能真正剥离的。

四、中医源流

清朝纪晓岚在《四库全书》中说过"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学界一直认为金元之前是经方的流传范围,从金元开始就是时方的范围。任应秋老先生创始的中医各家学说中有七大流派或八大流派的说法。对于这种说法,我们师门并不是非常认同。刘河间就是寒凉派么?张从正就是攻下派么?师门中把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等人的一些著作也都称为是传统的经典著作,和《伤寒论》的位置是齐等的。

1、中医演变的三个阶段和医道

说到中医的源流变化,不能不谈中国社会的变化。隋唐之前,中医学的教育并不发达,公开培养的医生也不多。医家给人开方治病,大部分只能去自己采药,所以很多医家都喜用丸散膏丹。隋唐之后,中医所说的大方脉,即现在讲的大内科等方药派,越来越成为主流,丸散膏丹越来越萎缩,以致到现在几乎退出了医疗市场。我经常和中医界的朋友谈起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自古流传下来的丸散膏丹的用法。因为在任何式法中,丸散膏丹和大方脉,它们的机理是相同的,但丸散膏丹更全面些。所以说从丸散膏丹入手,是掌握一个医学流派的最佳入手方法。就像过去流传的卖药翁,只是身背一个葫芦,任何病都是用葫芦中的药丸治疗,就是说药丸涵盖的病种比一般的方脉方药要大的多,制药技巧也要完整的多。

从历史来讲,中医的演变规律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唐宋之前,以道医为主的阶段;第二阶段,从宋到明清,以儒医占主流;第三阶段,西学东渐的民国初年以后,术医占领了医疗市场。

为什么这样划分呢?我们要从其基本的理论、内涵说起。道医,古中医的别称而已,为了区别后世的儒医、术医。道医的立足点是把人放在天地人三才之内来统筹考虑,涉及人精气神三宝。而儒医体系,只是精研人体精气的问题,研究范围变成了人体的上中下小三才。而术医基本上就是以病家的自述症状和借用西医的检查作为指导,为了缓解或者去除症状来进行的医术。

过去有说医道为险行,还有说医道为慈行,其实在古中医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仙行。通俗的说,医生过多地关注经济效益是危险的行当。更多地看到病人的疾苦,感同身受,以慈心佛心来对待,就是慈行。而仙行实际上是谈到了医生和病人关系的问题,比较难解释一些。借用庄子《齐物论》的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可以这样解释,作为医生,应诊的病人和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不是说人世间的关系,而是冥冥中历劫而来的关系。古人认为仙凡之别,也就是这种纠结羁绊的有无而已。之所以称为凡人,就是历劫而来的各种羁绊把我们留在尘世中。而修仙求道,就是要了除这些羁绊。按仙行说,任何一个病人不是无缘无故的来找我看病的,都是因为和我有这样那样的关系而感召而来的。如果能把这些问题真正地解决,把历劫而来的羁绊都解决,那就能成仙得道了,所以称之为仙行。

刚才谈到十大巫师中的巫咸和巫彭。所谓巫咸,这个咸字是什么意思呢?周易下经的第一卦,咸卦,就是无心而感之意。失传的一些天医法的东西是否都离不开这种无心而感的状态呢?而巫彭之彭,彭有鼓之象,为胎息、龟息的意思。如果能进入胎息龟息之说,那么人体的经脉,那种关照应该是一目了然的。《淮南子》中谈到"巫咸在其北方,立登保之山",登保之山就是《山海经》中的灵山而已。按照闻一多先生的考证,保就是北斗的别名,登保之山就是登上了北斗。这样我们可以明白,天医法是怎么去修行、学习和操作的。

2、命门三焦体系

道门中有个道医流派供奉刘河间、李东垣为其共同的祖师。我们不能因为刘河间常用寒凉药,就命名为寒凉派,也不能因为朱丹溪多用熟地之类就称之为滋阴派。根据五运六气推演,刘河间生存的年代正好是少阴君火主令的时期,而晚年又是阳明燥金主令的时期。按以上说法,多用寒凉药是没错的,但是恐怕不止是因为当时五运六气时令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去深究刘河间用寒凉药时眼中所看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用这些药?

教科书里把朱丹溪称为滋阴派,但是朱丹溪完全就是刘河间一脉,朱丹溪的老师叫罗知悌,是刘河间的再传弟子。他们的学术传承本身是一体的,也可以说,朱丹溪和刘河间用药时所看的东西是一样的,只是用不同的药物来解决同一个问题而已。

"外感宗仲景,杂病宗丹溪,内伤宗东垣",刘河间和朱丹溪一脉特别重视古中医中的一个学术体系——命门三焦体系。刘河间用寒凉药,朱丹溪用滋阴药都是着眼于命门三焦的结果。近些年比较流行的扶阳派从刘止唐传出,实际上也是命门三焦体系。在命门三焦体系下,刘河间用寒凉,朱丹溪用滋阴,而扶阳派用附子,这里面有什么异同呢?

金元四大家中还有攻下派张子和,医史上明确记载张子和是刘河间的再传弟子,从学术体系上讲,应该和刘河间、朱丹溪完全相同的,但是张子和是怎么运用命门三焦体系的呢?他常用汗吐下的方法,因此被称为攻下派。理解张子和方药的应用并不难,真正的难还在识证的火候。现在所说的健康,“健“就是命门能量充足,“康”就是三焦通达通畅。张子和用汗吐下之法,很好地解决三焦元气通畅的问题,因为他把一些病理产物很快地去掉了,同时还能够保护命门能量,防止"健"更大的受损。

本身来讲,这三家都是古传的命门三焦体系的运用而已。命门三焦体系是扁鹊学派的古传正法,在古中医中一直有扁鹊学派的水火二法,说的就是命门三焦体系的运用。

3、四时五行体系

教科书中把李东垣定为“补土派”。师门中认为李东垣所用的理论体系就是四时五行体系,严格地说是以阴阳体系为背景地充分运用四时五行体系。后代的黄元御学术就应是直接来源于李东垣的四时五行体系,只不过他更多地发挥了五行体系,而比较忽略四时体系而已。

五、大医和病人四大类

所以我希望大家别被教材所局限,先辈们组建中医学时费心写出的教材的确非常好,但是从中医学,尤其是从古中医学体系来看,它是不完整的。作为学中医的学子,只是学教材是不够的,中医学院的毕业,应该是入中医行业的“入门”,深造要靠继续求学才能够得到。应该怎么去学中医,怎么学得更好更快更真呢?我建议好好地学中医学基础,不要放过任何的字句。比如常说的“肝藏血”、“肾藏精”,进一步深究肝是怎么藏血,肾又是怎么藏精。真正地弄懂了这些问题,那就真的是大医了。

孙的《千金方》里,在《大医精诚》之后,还有一篇叫《大医习业》。"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孙本是道门中人,这些要求,实际上就是古中医,也就是现在称为道医的要求。如果想做业医的话,不用学那么多,“星象”、“八字”这类东西不一定必须要学。但如果想成为大医、明医的话,那就应该好好关注孙所说的东西。当然,也不必什么都从头学,这些都是传统的文化,比如“六爻八字”、“风水命理”,只要真正学通了一项,其他就能做到一通百通,都能够理解它的核心内涵。

在孙的说道里,把常见的病人分为四类人。第一类,病气侵蚀了身体发病,但是元气非常足,不需要治疗,会自愈的。第二类,病气侵蚀得更多一些,但是还没有真正地压倒体内的元气,病情会严重一些。第三类,病就更重了,元气的消耗也要更重一些,病情已经完全胜过了元气的承载力。第四类,就是元气几乎消亡了。

孙认为,第一类人不需要治疗,一般情况下只要几天时间便会自愈。第四类人也不需要治疗,元气亏虚到一定程度的人,针药已经没有办法调动他的元气来治疗疾病了。按照道门的传承来说,治疗分成四种。第一是服气,即练功,服气吐纳。第二是导引和按摩。第三是针灸。第四才是方药。所以当元气亏空到一定时,针药不应时,只有一个可能,就是用导引、服气、按摩来维持他残余的生命,如果没有奇迹,是不可能治好的,只能是延续他残余的生命而已。

针灸和方药要解决的是第二和第三类人。正邪相争,即使正气能够胜邪气,但是会很痛苦,如果有意外,可能会造成越来越重,这时候就需要针药的介入去帮他。第三类人,邪气已经胜过元气,这时必须要帮他保护元气,去除病气。

讲得比较凌乱,大家多谅解。谢谢大家。

中医里的千人千方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理论上讲,人体无论五脏六腑也好,九大系统也好,总会出现不适。不同人,同患一种病,病因即使有差异,也不会太大。同样的病,同样的方子,或者说稍微有点差异的方子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但同病千方,不但理论不通,而且逻辑不通,根本说不过去。其不但不是中医的骄傲,更应该是中医的耻辱才对。

中医看病,无论什么病,都是从“五运六气”中找病因,把一切病症都归结于四时五运六气的不协调。通过天干地支演化出来的五运六气,根本不能通过科学验证证明“气”的存在。《黄帝内经》19万字,“气”字出现3105次,可就是没有对什么是“气”进行定义。因此,各种道行不一的中医大夫对同一种病,就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另外,五运六气是根据天干地支演化出来的看病理论。这跟算命有着扯不清理还乱的关系。

同一种病,由不同水平的中医大夫诊治,自然就会出现同病千方的乱象。中医没有标准,还把这种胡乱治病粉饰成中医特色。真是岂有此理?

同病诊治,略有差异,可以理解。千人千方是对患者严重的不负责,也是中医缺乏标准的典型体现。中医药行业必须拥抱科学认知,采用科学标准,才能走向真正的未来。 千人千方的乱象怪相必须终止。
中医治病不但有千人千方的治疗方法,还有万人一方治疗方法。千人千方是辨证施治,万人一方叫通治。

中医治病,方法多样。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无论男女老少同样一种病,就用同一方法治疗叫通治。要把千人千方万人同方基本解释清楚,大概需要从医生、中药、疾病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医生,中医医生治疗疾病方法多种多样,大都能做到就地取材,因病施治。由于所处地域不同,所学医技不同,所研究专长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不同,所用之药的认知熟悉程度不同等等因素,所以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会出现各种方剂方法,但都会有很好的疗效。如痛经,堂医开的是以活血止痛的方剂,民间救急可采马鞭草加红糖,善长针灸的可针相应穴位加艾灸等,同样的病,中医用不同的方法都可以解决。

二、中药,中医把人看为自然中之一物,自然中有很多动物、植物、金属、矿石甚至意识,现象,声音,情绪等等凡是自然中的东西都可以作为治疗疾病的中药。中药中也有很多中药可以互换互补,这取决于医生所处地域药物的生长情况及种类,医生对中药的了解及运用习惯等。如中药分活血、补血、壮骨、舒筋、清热、凉血止血、除湿、祛风等多种类型,而相同功效的药也有数种可选,那么不同的医生可开出不同的药方。以跌打损伤为例,有的内服,有的外敷用药也不尽相同,但效果是一样的。

三、疾病,每个人身上产生的疾病有的相同,有的不同,这是疾病的不同。有的体质好,有的体质差,这是个体差异。有的喜欢吃肉,有的喜欢吃素,这是饮食差异。有的外向,有的内向,这是性格差异,有的不分男女,患的同一种病这叫同病。凡此种种,不能一一详述,好中医自可酌情辨证而下药。例感冒病,中医分风寒,风热,寒夹热等不同症状,用药也是酌情开方。再如颈椎病,无论男女老少,外用同一药物即可医治,即通治。

以上凡此种种,皆为祖先经验广集之大成,人生于自然而养于自然,有病医治亦得益于自然中之万物,既有万物万病,自有万方万法治之,此符合自然之理,又岂能拘于一方一技?

这也没什么希奇,中医本身就分几大学派,有脾胃派,有泄火派,有补肾派,等等(本人也不很精通),而且中医善长调理慢病,所以对同一个病就有不同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脾胃派是把一切病都归于脾胃失调以至先天之本肾的阴阳失衡,也就是西医说的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说通俗点,就是人的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失调,营养不良才引起后天之本肾阴和肾阳的失衡,人体的抵抗力降低,外邪入侵导致疾病的产生。

因为肾为先天之本,而脾胃乃后天之本,主要靠脾胃的濡养才能使肾的阴阳平衡,功能正常运转,所以脾胃派在调理疾病方面主要以脾胃调理为主。同理,泻火派则认为病多由火盛引起(类似西医的细菌,病毒感染),所以在调理病方面以通里攻下,清热泻火为主,而补虚派认为各种病皆因先天之本不足,后天之本脾胃失调以至肾虚,故以补阴补阳为主。又因中医是辨证论治,每个人的症状均有差异,故方药亦有不同,所以先生不同,病人不同,症状不同,就会出现千人千方的现象。

千人千方中医有西医也有,无论感冒发烧还是肿瘤放化疗,医生都会根据年龄丶体质、病的轻重度,确定用药剂量和每次照射时长,并非千人一方。

至于朋友们提出无法辨别各中医水平的问题,我想很简单:

病人最清楚自己的病情,见了中医则说自己得了什么病,也别说有哪些不舒服症状,只告诉医生来看病就可以了。如果医生说不准你的病况,也就是说,医生都拿不准你患何病,那他能给你治好病吗?

相反,如果医生通过看你气色丶舌苔、.把脉逐一说岀你的病况如痛、胀、酸、麻、闷、吐、食量、便量`睡眠等等,说得一清二楚,那就可以放心治疗了。

题主不明白为什么同一种病,中医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处方,同一个医生对不同的病人开具不同的处方、“千人千方”应是此意!

同一种病,中医的确是千个医生千条方,药方中的药物组成体现了医生对疾病的理解和治疗思路,只要医生的辨证思路对了,方向正确了,药物组成可以不一样,但包含在组方中的辩证思想是一致的,所以不同的组方都可以治同一疾病。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西医的同一种病,在中医看来有不同的辨证分型,医生要根据病人的特点和具体情况配方,所以有不同的思路和处方。

所以“千人千方”是很正常的,“千人一方”才是可怕的,不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一刀切”真的科学吗?

千人千方,中医叫做辩证施治。

但中医既有“同病异治”(有点象千人千方吧),又有“异病同治”,这可是多人一方呀!

不奇怪,病不同,人不同,治病当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喽。

而其实,各种病说来说去,都是一定的基础问题造成的,中医叫做虚,或者气滞血瘀痰郁,基础问题一样,治病之方也就可以一样。这就是异病同治。

所以中医治病,不是看病症表现,而是病症后面的原因,中医叫病机,或者“证”,也就是疾病的证据,或者证明一类的含义。中医治病是针对病机的。病机同,治法当然可以一致。

千人千方有点故弄玄虚,不过得看病人年龄虚实男女用药量之不同,比如说感冒有伤寒感有中寒感有伤薯感有疫毒感之不同,症状各不同有咳嗽鼻塞,有头疼浑身酸疼总之按症用药。症状相同一方可治多人。所谓不同用药还是症状之不同,在比如说牙疼,汤头都是去火的那的看你是那边疼。上门牙疼属心火加黄莲麦冬,下门冬疼属加知母黄柏,上左旁牙疼属胆加羌活龙胆草,上右旁牙疼属大肠加大黄枳壳,上两边牙疼属胃火加川芎白芷……等。所谓的多人多方,实际也可多人一方。也可说一病多方。

我不懂中医,只是心里总有个疑问,说一人一方千人千方,配伍时量多点少点都会有不同的药效,可是就拿薏苡仁来说,医生开的都是10-15克,10和15克有区别吗?我们平时煮糖水整碗的吃,那个藕节,开方说放5个,可是平时吃藕一大碗,难道藕节和藕的区别那么大?再有那个龙葵,药书说性寒凉不可多食,配药都是10-15克,可是我从小到大都是这样摘一大把一大把摘回来吃的呀?还有一医生给我开的药方,第一次防风5克,复诊防风4.5克,这0.5克就影响药效了?有那么玄吗?所以我想,如果不是毒药要严格控制量,很多中药配量其实没那么讲究的吧?望指正~

当你进到一片树林,往小处看,你只见到一片对叶,一朵花,大一点一枝树枝一棵树,你走出树林,可以看到一片密密麻麻的树,中医也是如此,有人可能只看到发热,头痛,可有人看到体质出问题,于是所开药方不同,但最终都能治好病,这就是中医神奇的地方,很多国医名家,他治好许多癌症,但也不可能做到每一个都治好,看中医,坚信一点,肯定有效,找谁都一样,有的好的快,有的慢而已,一些绝症找民间医生看,也一样会好,不是他有多神,而是中医本身就很神奇,不信你可以试试,你得了感冒,随便打开一本中医书,随意点一个方子然后买来吃,等看结果,会让你大跌眼镜

中医对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凭的是自己的悟性与对疾病的经验,和自己个人对各种疾病的不同诊断,与自己对各种不同疾病的灵活治疗方法!所以,才会出现对同一种病却出现一人开一方的‘不科学’现象,尤其是有一些特殊的疾病,很多大医院束手无策,而在乡村,有些不起眼的村夫却能用家传的中医药方‘治愈’的不科学’的现象。中医,靠的是医生自己对中医的悟性!不能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而书本上的知识,则只能是中医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哪怕是最大的中医学院,也是仅仅如此,决不会因为是从大医学院出来毕业生,就会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灵活性诊断与治病的中医。

什么是五运六气?

梅花易数的卦气,实质就是卦在当时节气和未来产生结果时节气中的旺衰。而节气中的五行旺衰就得要参照五运六气中,当时节气中的五行旺衰。
卦气论目前有多种说法,依据的原理其实都是来自于《内经》中的七篇运气论中。卦气就是《内经》中的“五运六气”的气。因为时空是不断的转换的,时代是不断的发展的,如果只是简单的经卦与经卦之间的体用生克就能评断,就算梅花易数学说的创始期较晚,几百年来,先哲们早把六十四卦的所有体用生克全记下来了,后人当做公式套就行了。易有变易之说,“数说当也,必以理论之而后备。苟论数而不论理,则拘其一见而不验矣。”要知道卦气如何来,就得先明白什么是节气、什么是五运六气。
(1)洛书与节气
洛书
洛书数字本就是太一下九宫而来,以四十五数演星斗之象。九宫八风图配合八风,八卦,中央一宫,即洛书的中宫,乃周围八宫的核心。古人观测天象,认为北极星(太乙)之位恒居北方,可以作为中心以定位的标准。九宫是据北斗斗柄所指,从天体中找出九个方位上最明亮的星为标志,便于配合斗柄以辨方定位,发现九星的方位及数目,即洛书的方位和数目。
古人发现,北斗斗柄围绕北极星转一圈,大地的季节依次移行,从冬至日开始,斗柄指向正北方叶蛰宫,主冬至、小寒、大寒三个节气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交立春,斗柄指向移居东北方的天留宫,主立春、雨水、惊蛰三个节气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交春分,斗柄指向移居正东方的仓门宫,主春分、清明、谷雨三个节气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交立夏,斗柄指向移居东南方阴洛宫,主立夏、小满、芒种三个节气四十五天;期满后下一天交夏至,斗柄指向移居正南方上天宫,主夏至、小暑、大暑三个节气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交立秋,斗柄指向移居西南方玄委宫,主立秋、处暑、白露三个节气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交秋分,斗柄指向移居正西方的仓果宫,主秋分、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交立冬,斗柄指向移居西北方新洛宫,主立冬、小雪、大雪三个节气四十五天;期满后回到叶蛰宫,就到了来年的冬至。古人把每个月中太阳和月亮相会的一次称为一节,如果这个月中太阳和月亮及北斗均相会的一次称为一气,如果这个月中北斗不来和太阳、月亮相会的日子把这个月置为闰月,由此创造了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的生产。
现在北半球的地球自转延伸线是大约指向北极星的,在当今的天文知识中北极星指的是小熊星座α星,在北半球的人仰望天空时,感觉这颗星是永远不动的,故而首先在天体上,以这颗星做为定点来约定其它星球的运行方位。但小熊星座α星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北极星,由于地球自转轴存在周期性的缓慢摆动,因此,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以每年15角秒的速度运动,在4800年前,北极星不是现在小熊座α星,而是天龙座α星,而那时,正是伏羲的年代,也是学易人常说的先天方位的时代。在《周易》后天方位形成的年代,虽然小熊星座α星尚不象现在一样更接近于地球自转轴的延伸线,但在无现代科技的年代,还是以这颗星做为北极星,因为附近没有更亮的星来做定点坐标。现在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离小熊座α星的角距只有约1度。到公元2100年前后,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和小熊座α星之间的角距最小,仅有约28角分。以后,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将逐渐远离小熊座α星。到公元4000年前后,仙王座γ星将成为北极星。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会有先天方位和后天方位一说了。到公元4000年,我们的方位又得改,只不过我想在世的各位等不到那天,所以我们现在学易,后天方位就够我们用来预测所有的事了。
(2)五运六气与卦气
一谈到占卜,就会说到运气。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必须顺应自然阴阳的变化,否则就会产生疾病,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疫疠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虫兽咬伤、劳倦、房室、外伤等)。同样,占卜人生也有外因(如大环境、周边人等),内因(自已的个性和处事的心态),不内外因(自身的条件等等),占卜就如同医生给人看病一样,望闻问切一个人的人生或是事件。
同样梅花易数要能做到应期和结果吉凶的正确判断,就得先看好卦的运气,所以如果不懂五运六气,则无法明确把卦的旺衰定准,从而就谈不上吉凶的正确。五运六气的推算方法和应用方法,较为复杂,可以参考现代中医写的运气学一类的书,下面只做简述。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学说,是结合医学探讨气象运动规律的科学。即将五运(金木水火土五行)六气(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配合起来,按干支纪年的顺序和阴阳盛衰、五行生克的关系推断某年的太过、不及,来预测气候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预后。
统主一年的五行之气。又名中运(五行之气处于天地气机升降之中)、大运(统主全年运候)。甲已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岁运有太过、不及之分,阳干之年为太过之年,阴干之年为不及之年。
主运指主持一年中的五季之运,它反映一年五时气候的正常变化,年年如此,固定不变,故称为主运。主运分主五时,虽然常年不变,但主运五步却有太过不及的变化。在推算时,必须运用“五音建运”、“太少相生”和“五步推运”的方法。
一年五季中气候的异常变化规律。客运与主运相对而言,亦是主时之运,但因其十年之内年年不同,如客之来去,故名客运。与主运共同主持着每年五步的每一步。每年的客运也分为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五种。客运与主运的相同点是:五运分主五时,每运各主七十三日零五刻;均按五行相生之序,太少相生,五步推运。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客运随着岁运而变,年年不同,而主运则始于春角,终于冬羽,年年不变。
六气,指风、热(暑)、火、湿、燥、寒等六种气候变化。六气分为主气、客气、客主加临三种,主气测常,客气测变,客主加临则是一种常变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
主气,即主时之气,主治一年四季的正常气候变化。主气包括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种,因其年年如此,恒居不变,静而守位,所以又称为地气。
在天的三阴三阳之气,因其客居不定,与主气之固定不变有别,所以称为“客气”。客气和主气一样,也分为风木、相火、君火、湿土、燥金、寒水六种。
客气的情况较为复杂,有司天、在泉及左右间气之别。三之气为司天,终之气为在泉。二之气、四之气为司天的左右间气,五之气、初之气为在泉的左右间气。六气的排列,先阴后阳,均按一二三的次序排列。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个顺序与主气有点不同,即把少阳相火退后一步,插在太阴湿土与阳明燥金之间)
将每年轮值的客气六步,分别加于固定不变的主气六步之上。由于主气只能概括一年气候的常规变化,而气候的具体变化则取决于客气,因此只有将客主二气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把握当年气候的实际变化情况。
五运六气主要是为中医提供气候对人体外感疾病的影响,提前做出预测。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梅易结合五运六气中的五行旺衰,同样能做到推断外部环境对人生或事件发展的影响,从而做出提前预测。梅花易数的卦气,实质就是卦在当时节气和未来产生结果时节气中的旺衰。
以2009年为例,用五运六气的来分析一下各个节气中的卦气:
己丑岁(2009年1月20日-2010年1月20日),土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全年土运都不够旺,上半年土更差、下半年水较强、土运不及则风乃大行,故而全年中,无论何时木均能克土。
初之气(大寒1月-春分):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厥阴风木。木旺且木逢土不泄气。
二之气(春分-小满):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少阴君火。火旺但火尚然生土。
三之气(小满-大暑):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太阴湿土。火土都旺,但火不生土、土不生金。
四之气(大暑-秋分):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少阳相火。火土都旺,但火不生土、土不生金。
五之气(秋分-小雪):主气阳明燥金,客气阳明燥金。金旺且土完全衰,金惹逢木则克泄。
六之气(小雪-大寒):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阳寒水。水旺、土不能克水。

请问人体五运六气是怎样化生的?他们与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关系是什么...

一、什么是五运六气:
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六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
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
如果你想对五运六气有初步认识,建议你去看李阳波的《开启中医之门》,这是一部很好的运气入门书籍。如果要具体了解运气学说的内容,就去研究一下《内经》,看不懂的话可以看后世医家(比如张景岳)写的书。
二、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
先天八卦的排列顺序与后天八卦不同安方位排列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八卦方位与现代地图方位不同)先天八卦是:1天乾:南;2泽兑:东南;3日离:东;4雷震:东北;5风巽:西南;6月坎:西;7山艮:西北;8地坤:北。中间是空的 《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后天八卦是:9离:南;4巽:东南;3震:东;8艮:东北;1坎:北;6乾:西北;7兑:西;2坤:西南。中为5 《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用哲学点的观点讲先.后天这两个名词,只是一种代号的作用,一逻辑来说,这只是一种界说,用以划分出阶段范围而已。
本人建议,连第一个问题,比较着学印象会深刻些。
建议你买本《易经杂说》看看南怀瑾著,我是觉得有趣来学习,看这本书还是比较好懂的。
先一步步循序渐进看书,再去悟,才可融会贯通。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