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534姜太公神算,姜太公448066神算

2023-09-24崇庆运势网热度: 5987

姜子牙对一壮汉说:你7日内必死,壮汉不信,后面发生了什么?

这两人对姜子牙的话毫不在意,还冲着姜子牙冷嘲热讽了一番,说姜尚是疯老头,说完,便扬长而去。原来,这两人是周文王手下负责守城的士兵,姜尚所说的那个人在第五天便突发疾病死了。

围棋手李昌镐的外号

别名:石佛、少年姜太公、李麻、神算子、鳄鱼、外星棋手。
李昌镐,1975年7月29日出生于韩国全罗北道全州,韩国围棋职业棋手,九段,曾创造多项围棋历史记录,开创了“李昌镐时代”。
在围棋界,李昌镐有“石佛”、“外星棋手”、“少年姜太公”、“神算子”和“鳄鱼”等称号。他外貌柔弱,常面无表情,喜怒不形于色。

姜太公如何钓到周文王,一桩双赢的买卖是怎样做成的?

小时候听评书,最喜欢《封神演义》,对里面那个能够掐指神算的姜太公佩服得不得了,幻想着什么时候也能做个神仙。与周初另一位大家周公相比,姜太公更为亲民,知名度更高,很多民俗也与姜太公有关。比如老百姓盖新房上梁的时候,总要在梁头上贴上一条红纸,写上“姜太公在此!”慢慢变成了老百姓常用的一句歇后语: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这个习俗来源于姜太公的传说。传说姜太公封神时大公无私,最后所有的神都封完了,就剩下了自己无处可去。没办法,他只好爬到人家盖的新房的梁头上。

还有的地方或人家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红纸。这来自于另一个姜太公的传说。传说姜太公三次来到同一个地方,发现有一户人家老是在盖房子,他很纳闷,就问这家人:“你家为啥年年要盖房子呢?”主人说:“别提了!我家房子一造好就被火烧掉,已有好几次了。”姜太公说:“你家这次上梁,我来看看。”并关照在上梁的隔夜多做些糕团。上梁那天,姜太公叫瓦、木匠将糕团搬到屋顶上向下抛,四面八方的村民见到抛糕团,便纷纷前来争抢,一时间好不热闹。事后,主人家问姜太公为啥要这样,姜太公说:“上梁时来抢糕团的人多,这些人各种生肖都有,十二生肖凑满,火神菩萨就不敢来烧了。”果然,房子盖起后一直没被火烧。后来,人家在造房子时就抛洒糕团或小饼,并贴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红纸。意思是有姜太公在这里,什么事都吉祥。由此可见,在老百姓心中,姜太公是个无事不知,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又大公无私的劳模神仙。

历史上的姜太公也确实有些传奇诡异的经历,因此人们把他神化也就不足为怪了。姜太公是商末周初的人物。《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名望,是东海上人,他的祖先来头很大,是辅佐大禹治水的贤臣四岳,后来在虞夏之际,被分封到吕地(在今天山东)。四岳姓姜,其后代中那些庶出的子孙有的姓姜,有的以封地为姓,姓申或姓吕。姜太公这一脉是承袭吕地的一枝,也有说他姓吕的,因此,历史上有时候也称他为吕尚,但多数人称之为姜尚。据说,姜尚在投奔周文王之前已经年纪一大把,而姜太公自赁于周文王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俗语用现代经济学来看就是一桩买卖双方各取所需的双饵交易。

姜太公如何钓到周文王的故事一共有三个版本。第一个是说姜尚整天坐在渭水边,像个普通老头一样天天垂钓,周文王也像武丁一样,做梦梦见某地有能够辅佐自己成就大业的不出世的人才,于是按照其冥中的指示,鬼使神差游历到渭水,心甘情愿上了姜太公没有鱼饵的鱼钩。

第二个版本是说周文王还是西伯时,某天要出门打猎。按照当时的风俗出门前要算一卦,看看打猎是不是合适,能猎获些什么。卜算的结果显示,周文王这次出猎获得的“非龙非鹿,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西伯赶忙出猎,眼睛不看树丛中的小白兔、小松鼠、小鹿,一路就看哪里有特立独行的怪人。果然在渭水北岸遇到了正在水边直钩钓鱼的姜尚。姜尚坐在水边形如枯木,怀里抱着一枝鱼竿,钓钩不但是直的,而且离水三尺远,一看就不是在钓鱼。仿佛是有心灵感应一般,西伯姬昌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位异人,上前施礼问候,说了几句话之后,彼此就明白,于是西伯姬昌请姜尚坐上自己的马车,亲自为之驾车回宫去了。智者之间的对话看来不需通过语言文字,一个眼神,几个表情彼此就能心领神会,佛教中也有拈花一笑的典故。《史记》上记载,文王因为遇到姜尚高兴得不得了,说:“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并且以师礼待之。”

第三个版本说姜太公博闻多学,又是贵族之后,也曾经在商纣王的朝廷里供事,见纣王无道,游走于诸侯之间,经过广泛而全面的考察之后,最终在渭水边遇到了西伯姬昌,认为西伯侯最对自己脾气,就归附了他。

姜太公对周初的影晌深远,主要功绩有为武王伐纣出谋划策、支持周公平叛东征、开发山东半岛。太史公记述这段历史时这样写道,周文王“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姜太公被称为兵家鼻祖,后世传世《六略》也托姜太公名。

周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仍然以师礼待姜太公,对姜太公言听计从。“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能夺取天下、治平天下的君主,最大的智慧在于他们能聘用比他们自己更高明的人来辅佐自己,这才是无敌于天下的关键。那些能用与自己智力相当、又志向相投的朋友为辅佐的人,最多能独霸一方。那些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者,只能使用才能、品德都不如自己的人,身逢末代,必然会亡国亡身。仔细研读古代史,历代兴亡,没有能逃出这一条规律的。周文王自己的品德高尚自不用说,据说《周易》就是他从《商易》发展来的,从八卦发展成六十四卦,这样的才学智慧已经臻于化境,仍然孜孜以求,四处访求贤人,礼贤下士,请到了直钩而钓的姜太公,并尊奉为师长。而当时的纣王则完全两样。纣王这个人智商很高,还是个运动健将,身体好,有力气,手格猛兽。太史公说他:“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因为纣王智商高,所以大臣谏阻,他完全有足够的理由回绝。而且花言巧语,文过饰非,对待大臣,总是觉得自己有能耐,以为天下人的才智都不如自己。这样一位自以为是的君王,与一位礼贤下士、谦怀若海的西伯较量,结果一目了然。周文王自己德行过人,儿子们也都不简单。周武王是周文王次子,对内重用贤良,继续以姜太公为军师,并用弟弟姬旦为太宰,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当其位,均是一时之选,国力蒸蒸日上;对外争取联合更多诸侯国,孤立商王朝,壮大自己力量。

历史就是这么传奇,每当一个(或一家)英明神主降临人世的时候,必然有一个(或一家)祸害人间的暴君,究竟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有时候还真是难说。却说商朝在暴君封王统治下,上更加腐败,但军事上仍有较强实力。武王审时度势,积极为灭商准备条件,等待时机。他即位9年后,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盟)津会盟”。除了武王发帖子通知了的诸侯国,不请自来的大有人在,场面非常宏大,在会盟现场,很多诸候提出马上进兵,直捣朝歌。武王一时冲动,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渡过黄河,这时,武王头脑冷静下来,分析敌我实力,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同时武王接受姜尚的意见,不断派人到朝歌打探消息。

所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武王方面磨刀霍霍,而商纣王呢,仍然以为自己的天下就像在保险箱里那么安全。箕子、徽子忠言进谏,一个被杀,一个被囚。太师疵、少师强见纣王已不可救药,抱着商朝宗庙祭器出逃。百姓皆侧目而视,缄口不言。亡国灭身就在眼前。

武王同姜尚对朝歌的一举一动门儿清,经过研究,认为灭商条件已经成熟,果断决定发兵伐商,通告各诸侯国向朝歌进军。出发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凶。见此不吉之兆,百官大惊失色。太师姜尚力排众议,请求进军,如果没有武王的支待,伐纣恐怕还要推迟。关键时刻,武王不迷信鬼神,毅然拍板,率兵车300乘、近卫武士3000人、甲士4.5万人向朝歌进发,于是有了牧野之战。武王在战前向全军作动员报告,发表誓言,历数商纣的罪恶,说明伐纣的正义性,鼓励将士们英勇杀敌,告诫他们如果临战脱逃,家人就要倒霉。决战开始后,周军士气高涨,奋勇冲杀。

后来的统治者,老爹的心腹百分之九十九变成自家的对头,惟有周武王胸怀与乃父一样宽广,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的弟弟姬旦才华、手腕也是超一流,换成后代混蛋君王,早就把能干的弟弟发配到老少边穷地区,更不像话的干脆把潜在的政敌杀了了事。周武王则不然,重用周公姬旦,甚至要把王位传给他。姜太公和周公并没有辜负武王的希望,武王英年早逝,成王继位时才十几岁,正是靠周公和姜尚、召公等伐纣老臣,才有成康之治。可见管理者的胸怀比起其智慧更为重要!

后人把姜太公看作是智慧的象征,他在管理和临事谋断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被分封到齐国,他从周都起程就国,一路慢慢悠悠,路上遇到一个从齐国来的人,随口说:“您怎么走得这么慢呢?”姜太公马上警觉起来,加快脚程,很快来到齐地。当时周边其他政权也在觊觎这块肥沃的土地,如果他晚来十天半个月,他的封国恐怕就要被别人侵占了。姜太公治理齐国有三个原则: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因其俗,就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简其礼实际上就是不要过多干预百姓生活,不要征收太多的税斌、摇役;在前两点之上,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临海、多山,有鱼盐商工,根据实际情况,国家宏观调控,鼓励发展工商业,齐国就这样富足起来。

周成王初立,周公辅政,周王室中没有获得辅政权力的管叔、蔡叔害了红眼病,鼓动殷旧民叛乱,企图以此介入政局。周公马上联络过去伐纣的老战友,姜太公审时度势,坚定地站在周公这一边。如果没有姜太公等人的支持,后来的东征、大分封恐怕也就无从谈起了。管蔡之乱平定后,周公不忘太公的襄助,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周初异姓王为大国者,首推姜太公。而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的信任与合作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君相关系的最佳典范。后代对周文王与姜太公的君臣之谊大为赞赏,其中以唐代名相房玄龄的《玄元》最为贴切写实:

周丈猎渭滨,遂载吕望归。

符和如影响,先天灭不违。

尚父阴符简练揣摩傅一派什么意思

1、姜子牙确实姓“姜”,然而周文王只认老吕,不识老姜
姜子牙,可谓妇孺皆知的著名人物。不过,民间人气王,是《封神演义》里那个半人半神姜太公,而非真正的历史人物吕尚。此人的可信资料不多,连真实姓名,到现在还是一笔糊涂账。
根据《史记》,姜子牙的祖先姓姜,有的后人被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宛城区以西),便以吕为氏。古代姓氏分开,并且“男人称氏,妇人称姓”,那么,姜姓吕氏,名为“尚”,在当时应该被称作吕尚。根据清代人马瑞辰的解释,吕尚字“尚父”,因此也作吕尚父。
史上也有人说,他曾经名“牙”,字“子牙”,则称为吕牙、吕子牙都是可以的。
如果穿越回去向周文王打听“姜子牙”,估计对方一脸茫然。提起“吕尚”“吕牙”,才会恍然大悟。
当然,姜子牙、姜太公的称呼,民间流传已久,尽管不符合古人称谓惯例,如今约定俗成,也无不妥。

商纣王和妲己在酒池肉林里肆意作乐的时候,来自东海之滨,漂泊于京城朝歌的姜子牙,贩卖饮食、宰牛切肉,七十岁了,还在贫困线上挣扎。
听说西边有个周西伯,为人仗义,到处招才纳贤,姜子牙动了心。“树挪死、人挪活”,去碰碰运气吧。
碰运气,也不能盲目,有一个便于实施的计划,成功率才会提高。姜子牙根据公开资料,分析周西伯的出行路线——不是为了行刺,而是求偶遇,决定去磻溪(今陕西宝鸡)钓鱼。
周西伯就是《周易》原创作者、后来的周文王姬昌。他对占卜极有心得,外出打猎也要来一卦,结果显示:“所获非龙非彨(读如吃),非虎非罴(读如皮);所获霸王之辅。”
这一趟的猎物,并非龙螭(读如吃)、虎熊,而是成就霸王大业的辅佐之臣。
“大吉,快快出发!”
渭水北岸,风云际会。周西伯不愧神算子,如愿以偿见到了须发苍苍的姜子牙。一番交谈之后,他深情地握着老年新战友的手,久久不肯松开:“听我先君太公说‘当有圣人到周国来,周国因此而兴旺’,您就是这个人吧?先君太公盼望您很久了!”
于是称呼对方为“太公望”,请他乘坐同一辆车子回去,拜为国师。

姜子牙又多了一个称谓“太公望”。太公,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古公亶(读如胆)父。
司马迁记载,姜子牙遇文王,还有其他版本。
有人说,姜子牙曾经替纣王打工,不满纣王的残暴无道,辞职去看世界。游说诸侯,没有知音,最终西行投奔周国。
也有人说,周西伯被纣王囚禁在羑里(羑读如有,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周国的贤臣散宜生、闳夭(hóng yāo)请来姜子牙,三人求取美女和奇珍异宝,献给纣王,赎回周西伯。
无论如何,周西伯从羑里脱身,又请来姜子牙加盟团队,可谓蛟龙归海、如鱼得水。姜子牙不负恩遇,献上许多奇谋妙计,帮助周国强大。
周国对外征讨崇、密须、犬夷三国,对内大搞建设,影响力辐射范围,已经达到天下的三分之二。姜子牙的计谋,作用很大,因而到了战国时期,有人假托他的名字,写出了兵书《六韬》。
周西伯为政公平,合理解决虞国、芮国的争端后,诸侯更加拥戴,于是承受天命称王,即周文王。
周文王去世,儿子周武王姬发继位,继续尊姜子牙为师,称为“师尚父”。

“师尚父”,有两种解释。一是吕尚父老师;二是以他为师、尊尚他、以他为父。反正没标准答案,都通。
武王要继续父亲的未竟事业,向东征讨商纣王,以观察诸侯们的人心向背。
军队出发时,姜子牙左手持着黄金装饰的钺,右手握着牦牛尾装饰的白旄(读如毛,旗帜),誓师道:“苍兕苍兕(sì),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
苍兕,指水师统兵官,集合你们的部队,给你们船和桨,迟到者斩首!
大军来到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八百路诸侯会师。这些诸侯事先没有约定,却自愿赶来加盟。
诸侯们热切地仰望着武王,纷纷请战:“可以征讨纣王了,您下命令吧!”
出人意料地,武王抬手在空中虚压一下,予以否决:“还不行。”
阅兵式到此结束,大伙各回各家。
过了两年,纣王更加倒行逆施,杀比干,囚箕子。武王觉得总攻时机已到,施展家传龟卜之法,推算吉凶。
结果显示不吉利。
这时候,突然狂风暴雨大作,群臣都变了脸色。
只有姜子牙意志坚强,力劝武王按照原计划出兵。武王也是心如铁石,一挥手,率军出征。
文王是《周易》创始人,武王就是嫡传二代掌门,他迷信了吗?没有。
所以,《周易》是经典,但不能吹得妙用无穷,搞得神乎其神。
后来的事情,世人都知道。商朝灭亡,周朝的八百年天下拉开了序幕。
集团上市了,不能老板一个人偷着乐,创业骨干都要实现财务自由。周武王把齐地的营丘分封给姜子牙,这叫做封邦建国。
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总得去看看。姜子牙带领部下,晓行夜宿,徐徐向东出发。
快接近目的地了,一个神秘的旅店老板指点道:“听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客人如此安安稳稳休息,大概不是去接收封国吧?”
姜子牙悚然而惊。太托大了,革命尚未努力,同志仍需努力!当即穿衣而起,摸黑赶路,黎明时一口气赶到封国。
营丘边上有个莱国,当时只能算夷族。周朝初建,威望还没有覆盖天下,所以莱侯带着人马,来强抢营丘。
还好姜子牙及时赶到,击退莱国军队。感谢武王陛下,感谢旅店老板。他在心里默默念叨。

姜太公如何钓到周文王,一桩双赢的买卖是怎样做成的?

小时候听评书,最喜欢《封神演义》,对里面那个能够掐指神算的姜太公佩服得不得了,幻想着什么时候也能做个神仙。与周初另一位大家周公相比,姜太公更为亲民,知名度更高,很多民俗也与姜太公有关。比如老百姓盖新房上梁的时候,总要在梁头上贴上一条红纸,写上“姜太公在此!”慢慢变成了老百姓常用的一句歇后语: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这个习俗来源于姜太公的传说。传说姜太公封神时大公无私,最后所有的神都封完了,就剩下了自己无处可去。没办法,他只好爬到人家盖的新房的梁头上。

还有的地方或人家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红纸。这来自于另一个姜太公的传说。传说姜太公三次来到同一个地方,发现有一户人家老是在盖房子,他很纳闷,就问这家人:“你家为啥年年要盖房子呢?”主人说:“别提了!我家房子一造好就被火烧掉,已有好几次了。”姜太公说:“你家这次上梁,我来看看。”并关照在上梁的隔夜多做些糕团。上梁那天,姜太公叫瓦、木匠将糕团搬到屋顶上向下抛,四面八方的村民见到抛糕团,便纷纷前来争抢,一时间好不热闹。事后,主人家问姜太公为啥要这样,姜太公说:“上梁时来抢糕团的人多,这些人各种生肖都有,十二生肖凑满,火神菩萨就不敢来烧了。”果然,房子盖起后一直没被火烧。后来,人家在造房子时就抛洒糕团或小饼,并贴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红纸。意思是有姜太公在这里,什么事都吉祥。由此可见,在老百姓心中,姜太公是个无事不知,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又大公无私的劳模神仙。

历史上的姜太公也确实有些传奇诡异的经历,因此人们把他神化也就不足为怪了。姜太公是商末周初的人物。《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名望,是东海上人,他的祖先来头很大,是辅佐大禹治水的贤臣四岳,后来在虞夏之际,被分封到吕地(在今天山东)。四岳姓姜,其后代中那些庶出的子孙有的姓姜,有的以封地为姓,姓申或姓吕。姜太公这一脉是承袭吕地的一枝,也有说他姓吕的,因此,历史上有时候也称他为吕尚,但多数人称之为姜尚。据说,姜尚在投奔周文王之前已经年纪一大把,而姜太公自赁于周文王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俗语用现代经济学来看就是一桩买卖双方各取所需的双饵交易。

姜太公如何钓到周文王的故事一共有三个版本。第一个是说姜尚整天坐在渭水边,像个普通老头一样天天垂钓,周文王也像武丁一样,做梦梦见某地有能够辅佐自己成就大业的不出世的人才,于是按照其冥中的指示,鬼使神差游历到渭水,心甘情愿上了姜太公没有鱼饵的鱼钩。

第二个版本是说周文王还是西伯时,某天要出门打猎。按照当时的风俗出门前要算一卦,看看打猎是不是合适,能猎获些什么。卜算的结果显示,周文王这次出猎获得的“非龙非鹿,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西伯赶忙出猎,眼睛不看树丛中的小白兔、小松鼠、小鹿,一路就看哪里有特立独行的怪人。果然在渭水北岸遇到了正在水边直钩钓鱼的姜尚。姜尚坐在水边形如枯木,怀里抱着一枝鱼竿,钓钩不但是直的,而且离水三尺远,一看就不是在钓鱼。仿佛是有心灵感应一般,西伯姬昌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位异人,上前施礼问候,说了几句话之后,彼此就明白,于是西伯姬昌请姜尚坐上自己的马车,亲自为之驾车回宫去了。智者之间的对话看来不需通过语言文字,一个眼神,几个表情彼此就能心领神会,佛教中也有拈花一笑的典故。《史记》上记载,文王因为遇到姜尚高兴得不得了,说:“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并且以师礼待之。”

第三个版本说姜太公博闻多学,又是贵族之后,也曾经在商纣王的朝廷里供事,见纣王无道,游走于诸侯之间,经过广泛而全面的考察之后,最终在渭水边遇到了西伯姬昌,认为西伯侯最对自己脾气,就归附了他。

姜太公对周初的影晌深远,主要功绩有为武王伐纣出谋划策、支持周公平叛东征、开发山东半岛。太史公记述这段历史时这样写道,周文王“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姜太公被称为兵家鼻祖,后世传世《六略》也托姜太公名。

周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仍然以师礼待姜太公,对姜太公言听计从。“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能夺取天下、治平天下的君主,最大的智慧在于他们能聘用比他们自己更高明的人来辅佐自己,这才是无敌于天下的关键。那些能用与自己智力相当、又志向相投的朋友为辅佐的人,最多能独霸一方。那些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者,只能使用才能、品德都不如自己的人,身逢末代,必然会亡国亡身。仔细研读古代史,历代兴亡,没有能逃出这一条规律的。周文王自己的品德高尚自不用说,据说《周易》就是他从《商易》发展来的,从八卦发展成六十四卦,这样的才学智慧已经臻于化境,仍然孜孜以求,四处访求贤人,礼贤下士,请到了直钩而钓的姜太公,并尊奉为师长。而当时的纣王则完全两样。纣王这个人智商很高,还是个运动健将,身体好,有力气,手格猛兽。太史公说他:“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因为纣王智商高,所以大臣谏阻,他完全有足够的理由回绝。而且花言巧语,文过饰非,对待大臣,总是觉得自己有能耐,以为天下人的才智都不如自己。这样一位自以为是的君王,与一位礼贤下士、谦怀若海的西伯较量,结果一目了然。周文王自己德行过人,儿子们也都不简单。周武王是周文王次子,对内重用贤良,继续以姜太公为军师,并用弟弟姬旦为太宰,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当其位,均是一时之选,国力蒸蒸日上;对外争取联合更多诸侯国,孤立商王朝,壮大自己力量。

历史就是这么传奇,每当一个(或一家)英明神主降临人世的时候,必然有一个(或一家)祸害人间的暴君,究竟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有时候还真是难说。却说商朝在暴君封王统治下,上更加腐败,但军事上仍有较强实力。武王审时度势,积极为灭商准备条件,等待时机。他即位9年后,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盟)津会盟”。除了武王发帖子通知了的诸侯国,不请自来的大有人在,场面非常宏大,在会盟现场,很多诸候提出马上进兵,直捣朝歌。武王一时冲动,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渡过黄河,这时,武王头脑冷静下来,分析敌我实力,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同时武王接受姜尚的意见,不断派人到朝歌打探消息。

所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武王方面磨刀霍霍,而商纣王呢,仍然以为自己的天下就像在保险箱里那么安全。箕子、徽子忠言进谏,一个被杀,一个被囚。太师疵、少师强见纣王已不可救药,抱着商朝宗庙祭器出逃。百姓皆侧目而视,缄口不言。亡国灭身就在眼前。

武王同姜尚对朝歌的一举一动门儿清,经过研究,认为灭商条件已经成熟,果断决定发兵伐商,通告各诸侯国向朝歌进军。出发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凶。见此不吉之兆,百官大惊失色。太师姜尚力排众议,请求进军,如果没有武王的支待,伐纣恐怕还要推迟。关键时刻,武王不迷信鬼神,毅然拍板,率兵车300乘、近卫武士3000人、甲士4.5万人向朝歌进发,于是有了牧野之战。武王在战前向全军作动员报告,发表誓言,历数商纣的罪恶,说明伐纣的正义性,鼓励将士们英勇杀敌,告诫他们如果临战脱逃,家人就要倒霉。决战开始后,周军士气高涨,奋勇冲杀。

后来的统治者,老爹的心腹百分之九十九变成自家的对头,惟有周武王胸怀与乃父一样宽广,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的弟弟姬旦才华、手腕也是超一流,换成后代混蛋君王,早就把能干的弟弟发配到老少边穷地区,更不像话的干脆把潜在的政敌杀了了事。周武王则不然,重用周公姬旦,甚至要把王位传给他。姜太公和周公并没有辜负武王的希望,武王英年早逝,成王继位时才十几岁,正是靠周公和姜尚、召公等伐纣老臣,才有成康之治。可见管理者的胸怀比起其智慧更为重要!

后人把姜太公看作是智慧的象征,他在管理和临事谋断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被分封到齐国,他从周都起程就国,一路慢慢悠悠,路上遇到一个从齐国来的人,随口说:“您怎么走得这么慢呢?”姜太公马上警觉起来,加快脚程,很快来到齐地。当时周边其他政权也在觊觎这块肥沃的土地,如果他晚来十天半个月,他的封国恐怕就要被别人侵占了。姜太公治理齐国有三个原则: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因其俗,就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简其礼实际上就是不要过多干预百姓生活,不要征收太多的税斌、摇役;在前两点之上,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临海、多山,有鱼盐商工,根据实际情况,国家宏观调控,鼓励发展工商业,齐国就这样富足起来。

周成王初立,周公辅政,周王室中没有获得辅政权力的管叔、蔡叔害了红眼病,鼓动殷旧民叛乱,企图以此介入政局。周公马上联络过去伐纣的老战友,姜太公审时度势,坚定地站在周公这一边。如果没有姜太公等人的支持,后来的东征、大分封恐怕也就无从谈起了。管蔡之乱平定后,周公不忘太公的襄助,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周初异姓王为大国者,首推姜太公。而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的信任与合作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君相关系的最佳典范。后代对周文王与姜太公的君臣之谊大为赞赏,其中以唐代名相房玄龄的《玄元》最为贴切写实:

周丈猎渭滨,遂载吕望归。

符和如影响,先天灭不违。

韩国当代超一流围棋高手李昌镐的绰号

在围棋界,李昌镐有"石佛"、"外星棋手"、"少年姜太公"、"神算子"和"鳄鱼"等称号。他外貌柔弱,常面无表情,喜怒不形于色。其棋风厚实均衡,基本功扎实,计算精确,各种战法样样精通,他下出的棋很少出错,常令对手感到无隙可乘,其官子功夫号称"天下第一",且其心理素质极佳,常能在激烈的比赛中自始至终保持极其冷静的心理,从而使其对手在后半盘常有压力感,丧失斗志。对李昌镐的棋,对手很难找到非常有力的攻击手段。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