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财神阮子兰简介,民间三大活财神阮子兰

2023-10-30崇庆运势网热度: 684

被称为三大活财神的是哪三个人?

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只知道阮子兰:珠宝商人,又是风雅人物,其他现在已经查不到了

康百万和沈万三、阮子兰的家族历史有哪些?

康百万:有本书《罪恶世家康百万》
康百万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历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鸿猷等十多人被称为“康百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中期的康应魁。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利用清朝朝廷镇压白莲教之机“尽忠发财”,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达18万亩,财富无以计数,民间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胜极一时。康百万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多次得到皇帝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数次钦加知府衔。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民国时期“东刘、西张,中间夹个老康”,是中原河南的三大巨富之一。后来,慈禧太后逃难西安,回銮北京时,路过康店,康家出钱监工修造黑石关,县城、官殿行宫和“龙窑”,花费了100多万两银子,又向清延捐赠白银100万两,慈禧说不知此地还有一个康百万富翁。从此,“康百万”这个皇封就广泛地传开了。
沈万三:有本书《巨商沈万三》可参阅
沈万三,(1330年-1376年),本名富,字仲荣,世称万三,出生于平江府(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东蔡村,祖籍湖州路乌程县南浔镇(今浙江湖州南浔),为明初苏州富商,富可敌国。曾出资修拓观前街,助朱元璋修筑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等,后被发配云南边陲。民间传说沈万三致富的原因是因为“聚宝盆”,说沈氏获得了一只聚宝盆,不管将什么东西放在盆内,都能变成珍宝。 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祐由湖州路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南浔镇沈家漾迁徙至周东垞,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在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有了舒适的住宅;但不久,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
阮子兰:
阮子兰的资料一点也查不到,只是说是山东人,不过后人考究阮子兰应为袁紫兰。
在清末民初,在我们国家流传着一个民谣,“河南康百万,江南沈万三,山东袁紫兰”,传说这三个人是财神爷赵公明转世,这三个人都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什么叫富可敌国,就是他家里的财富,可以和国家相匹敌。焦桥的袁氏家族,当年富有到什么程度呢?在长山民间有很多的传说。说从焦桥到北京的官道全部是袁家修的,从焦桥到北京,每隔五十里地,就有一个店,这个地方,都要打上水井,袁家人从焦桥到北京,不用住别家的店,住的都是自家的店;不用喝别人家的水,都是喝的自家井里的水。他们家里面,在清朝期间挂了三次“千顷牌”,“顷”就是指的的土地的面积,一顷相当于一百亩,一千倾就是十万亩,三次挂“千倾牌”,那他家土地的面积就超过了三十万亩。附近的原来的长山县、邹平县、齐东县、高青县,后来淄博的桓台县、临淄区,一直到胶东的寿光县,都有袁家的土地。袁家在庄稼地里面,看坡的那个屋子,老百姓俗称叫“袁家屋子”,或者“袁屋子”,现在山东各地,包括在胶东,老百姓习惯上的叫法还是叫“袁屋子”,“袁家屋子”。韩店镇还有一个村,这个村就叫“袁家屋子”,就是给袁家看坡护地,最后人口聚集,形成一个村庄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富不过三代”。什么意思?很多家庭第一代是创业的一代,第二代是守业的一代,到了第三代就开始败业,最终就退出了富豪的行列,很多家族都逃不过这个怪圈。然而袁氏家族,在清朝却豪富了二百年,这二百年至少有七八代人。他们这个家族,是怎样维持了这么长的时间?这是不是值得今天的这些财富拥有者们来借鉴呢?再一个,在清朝康、雍、乾、嘉这四朝天子执政的一百多年间,袁家涌现出了160多个朝廷的重臣,在全国各地做官,有的伴天子左右,参与国家大事,政绩也非常的卓著,袁氏文化里面,世代读书入仕,忠君爱国,形成的这种传统的道德文化,也有待于我们现代人进一步的挖掘和弘扬。

康百万家族的故事

“康百万”家族,以财取天下之抱负,利逐四海之气概,创业于明代,渐兴于清代,乾隆时期进入全盛,咸丰以后逐渐没落,民国中期走向衰败。

        上至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富甲豫,鲁,陕三省,船行洛,黄,运,沂,泾,渭六河,良田数千倾,财富无以计数。“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是其真实写照。“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因慈禧太后的册封而名扬天下。
        历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鸿猷等十多人被称为康百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中期的康应魁。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利用清朝朝廷镇压白莲教之机“尽忠发财”,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达18万亩,财富无以计数,盛极一时。
        “康百万”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多次得到皇帝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数次钦加知府衔。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民国时期,“东刘,西张,中间夹个老康”,是中原河南的三大巨富之一。

康氏家族最厉害的人

康氏家族最厉害的人是康应魁。

康应魁是巩义康氏家族的第十四代传人(即族长),生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卒于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

在他的带领下,早在明朝就开始经商的巩义康家逐渐走向兴盛。在当时,康家在中原有良田千顷,在黄河有庞大船队,而且在康应魁的纵横捭阖之下,康家垄断了陕西布市,还获得了来自清的长达十年的军需合同。

康应魁在世之时,康家两次悬挂朝廷赐予的“良田千顷”匾额,当地歌谣称之为“河里行的康家船,岸上种的康家田,路上跑的康家马,栈房借的康家钱。”康应魁勤俭持家、好善乐施,不仅积极赈灾济民,还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大气。

在75岁寿宴上,康应魁当众烧掉族人和乡亲欠债的账目,这样的大手笔在中原大地造成轰动效应,民众称其为“康百万”,康应魁从而与明朝沈万三、清初阮子兰等传奇富商并列,成为世人口中的三大活财神。

康应魁简介

康应魁(1773-1850年),康百万家族第十四代传人,道光年间钦加直隶州例授征士郎。在祖父康大勇的经营基础上,扩建庄园、扩大商船队伍、开拓棉布生意,富甲一方。是康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

康百万和沈万三、阮子兰的家族历史有哪些?

康百万:有本书《罪恶世家康百万》
康百万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历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鸿猷等十多人被称为“康百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中期的康应魁。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利用清朝朝廷镇压白莲教之机“尽忠发财”,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达18万亩,财富无以计数,民间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胜极一时。康百万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多次得到皇帝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数次钦加知府衔。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民国时期“东刘、西张,中间夹个老康”,是中原河南的三大巨富之一。后来,慈禧太后逃难西安,回銮北京时,路过康店,康家出钱监工修造黑石关,县城、官殿行宫和“龙窑”,花费了100多万两银子,又向清延捐赠白银100万两,慈禧说不知此地还有一个康百万富翁。从此,“康百万”这个皇封就广泛地传开了。
沈万三:有本书《巨商沈万三》可参阅
沈万三,(1330年-1376年),本名富,字仲荣,世称万三,出生于平江府(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东蔡村,祖籍湖州路乌程县南浔镇(今浙江湖州南浔),为明初苏州富商,富可敌国。曾出资修拓观前街,助朱元璋修筑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等,后被发配云南边陲。民间传说沈万三致富的原因是因为“聚宝盆”,说沈氏获得了一只聚宝盆,不管将什么东西放在盆内,都能变成珍宝。 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祐由湖州路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南浔镇沈家漾迁徙至周东垞,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在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有了舒适的住宅;但不久,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
阮子兰:
阮子兰的资料一点也查不到,只是说是山东人,不过后人考究阮子兰应为袁紫兰。
在清末民初,在我们国家流传着一个民谣,“河南康百万,江南沈万三,山东袁紫兰”,传说这三个人是财神爷赵公明转世,这三个人都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什么叫富可敌国,就是他家里的财富,可以和国家相匹敌。焦桥的袁氏家族,当年富有到什么程度呢?在长山民间有很多的传说。说从焦桥到北京的官道全部是袁家修的,从焦桥到北京,每隔五十里地,就有一个店,这个地方,都要打上水井,袁家人从焦桥到北京,不用住别家的店,住的都是自家的店;不用喝别人家的水,都是喝的自家井里的水。他们家里面,在清朝期间挂了三次“千顷牌”,“顷”就是指的的土地的面积,一顷相当于一百亩,一千倾就是十万亩,三次挂“千倾牌”,那他家土地的面积就超过了三十万亩。附近的原来的长山县、邹平县、齐东县、高青县,后来淄博的桓台县、临淄区,一直到胶东的寿光县,都有袁家的土地。袁家在庄稼地里面,看坡的那个屋子,老百姓俗称叫“袁家屋子”,或者“袁屋子”,现在山东各地,包括在胶东,老百姓习惯上的叫法还是叫“袁屋子”,“袁家屋子”。韩店镇还有一个村,这个村就叫“袁家屋子”,就是给袁家看坡护地,最后人口聚集,形成一个村庄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富不过三代”。什么意思?很多家庭第一代是创业的一代,第二代是守业的一代,到了第三代就开始败业,最终就退出了富豪的行列,很多家族都逃不过这个怪圈。然而袁氏家族,在清朝却豪富了二百年,这二百年至少有七八代人。他们这个家族,是怎样维持了这么长的时间?这是不是值得今天的这些财富拥有者们来借鉴呢?再一个,在清朝康、雍、乾、嘉这四朝天子执政的一百多年间,袁家涌现出了160多个朝廷的重臣,在全国各地做官,有的伴天子左右,参与国家大事,政绩也非常的卓著,袁氏文化里面,世代读书入仕,忠君爱国,形成的这种传统的道德文化,也有待于我们现代人进一步的挖掘和弘扬。

康百万的发家史

“康百万”其实不叫“康百万”,只不过他们确实都姓康,明清时期河南巩义康氏的当家人都被称为“康百万”。源于中原大地的商业文明,在河南本土相继出现了子贡、范蠡这类大明星以及经历了北宋时期的整体繁荣后,“康百万”成为河南重塑商业文明最能借力的精神源流。
距离郑州100公里,洛河水在10公里之外由神堤注入黄河。康百万庄园就坐落在这里,背靠邙山,面临洛水。风头正劲的山西乔家大院与之相比,不过是其规模的1/19。康百万庄园被认为是全国硬山式建筑中最完整、最典型的,不仅有宅居、书院、戏楼、祠堂,还有自己的林场、石牌坊、造船厂、陵园甚至关押违犯族规之人的建筑和豢养兵勇的地方。繁华如过眼云烟,如今只存留了这240亩的“民间小故宫”诉说着“康百万”家族历经12代、延续400年的财富故事。
早在明清时期,康百万已经和沈万三、阮子兰并称为中国民间三大“活财神”,到民国时期康家依然是中原三大巨富之一。康家鼎盛时期,民间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
“康百万”的发家史,被认为是传统豫商农、官、商三位一体思想的集中体现。康家发迹始于贩盐,明朝时康家六世祖康绍敬担任管理地方水陆交通与官盐、税务、仓库的官员,而明代又已经允许商户介入盐业。康家致富抓住的第二个机会,是利用清廷镇压白莲教之际,通过贿赂得到了全军棉花、布匹的供应特权。为商而接近统治阶层,河南的商业文化一产生就带有这种烙印。
活在黄土地的人信奉一种观念:种地钱是万万年钱,生意钱是年年钱,手艺钱是天天钱。豫商总认为种地才是最长远、最牢靠的营生,“康百万”也不例外,在此后的岁月中康家经营的商品主要是粮食、棉花、木材以及石头。时光绵延将近2000年,如今的“新豫商”仍然认为只有立足于河南“农业、资源”大省之上,才可能做大。
农本文化的延续,使得“新豫商”还在传承固守乡土创业的习惯。当年的康百万,尽管在山东、陕西开辟了两个基地,巩义仍是大本营。为了不离开家,康百万时期就已经用起了“职业经理人”,他们的栈房,相当于分公司,分别任命了老相公(总管)、大相公(分区负责)、相公(各栈房)、小相公(业务人员或重要勤杂人员)。
水运造就了北宋的开封,同样也成就了“康百万”。开辟水上帝国的“康百万”,当年毅然打破了河南人骨子里“尊儒黜商”、“重农轻商”的观念,大胆经商、勇敢赚钱。
河南人总是在从仕与经商之间寻找平衡,历史上的子贡应是典范,一边是商业巨子,一边还是儒学大家。与现代河南商人一样,赚到钱以后的“康百万”也去读书了,康百万庄园里有副对联,“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他们教育子孙从儒进仕,讲君、臣、父、子,讲忠、孝、节、义。以公益为手段,通过修黄河大堤、建学校、赈灾民,赢得民心和朝廷的赏识,达到做官的目的,回归正统。

展开全文
点击排行